七雄争霸太阳礼包,韩信商鞅晁错李存孝蓝玉和袁崇焕?
正所谓功高震主,主疑必死,韩信、李存孝之谓也;位高权重,君恐必死,商鞅之谓也;跋扈逆君,君怒必死,蓝玉、袁崇焕之谓也;挑难发患,君惧必死,晁错之谓也。那么这历史上六大名人,究竟谁死得最惨呢?
第五名韩信
我们都知道,刘邦之所以能取得天下,建立大汉,最大功臣是韩信。自从刘邦金台拜将,拜韩信为大将后,韩信就一心为汉王打天下。汉中献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定三秦;刘邦彭城大败,韩信于京、索间击退项羽追兵;接着韩信受刘邦重托,领军独立开辟北方战场,他木樱囚渡擒魏,背水一战拔赵,乘胜追击灭代,按兵不动胁燕,袭击已降平齐,半渡而击败齐楚联军,四面楚歌破楚,乌江围逼绝项。因此,刘邦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可以说,刘邦的大汉天下多半是韩信帮其打下的。
但是韩信也犯了功名利禄熏心的毛病,夺取齐地后,趁刘邦之危逼刘邦封其为齐王;刘邦相约同击项羽,韩信不赴约逼刘邦划定齐国疆界;项羽灭刘邦建汉后,韩信被改封楚王,擅自偷偷收留朝廷追捕的原项羽部将钟离昧;韩信到长安被贬为淮阴侯,心中不满,不屑与周勃、灌婴、樊哙等同列,甚至对刘邦也给予蔑视。韩信功高震主,却处处让刘邦疑心,终于在刘邦前去平定陈郗叛乱时,以暗中勾结陈郗谋反罪,被吕后擒杀于钟室。
韩信做齐王时不听蒯通之言背叛刘邦,做楚王时有军队有地盘不谋反,却在无兵无权无地盘时与陈郗串通在长安做内应谋反,韩信是不是有点太白痴了。史书上记载韩信挑拨陈郗在外叛乱,自己在长安做内应,至于究竟有没有这回事,真的不好考究了。但韩信利欲熏心,功高不知低调,时时让刘邦疑忌,其被害也是早晚的事,其被杀说冤也冤,说不冤也不冤。
据民间传说,刘邦金台拜韩信为大将时,对韩信许下五不杀: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君不杀,见铁不杀,见绳不杀。后来韩信功高震主,刘邦欲除之,为难无法下手。吕后说:“这事就交给我吧。”刘邦走后,吕后就与萧何计谋,骗韩信入皇宫。吕后就指使宫女用麻袋装韩信,将他吊在房梁下,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以竹刺害死了韩信。至于历史上吕后怎样杀害了韩信,据说极有可能是赐毒酒一杯毒死的,如果真是这样,韩信死得还不算太惨。
第四名晁错
晁错是汉景帝刘启时的御史大夫,主张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纳粟受爵,发展农业生产,以振兴经济;在抵御匈奴侵边问题上,提出“移民实边”的战略思想,建议募民充实边塞,积极备御匈奴攻掠;在对诸侯王问题上,进言削藩,剥夺诸侯王的政治特权以巩固中央集权,因此损害了诸侯利益。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汉景帝害怕诸侯群起叛乱,就听从宦官袁盎之计,腰斩晁错于东市,以谢天下诸侯。但这并没能阻止诸侯王的继续叛乱,最终汉景帝只好派周亚夫率中央军队,经过三个多月的苦战,镇压了七国之乱。眼看着诸侯王权势越来越大,越来越独立于朝廷之外,越来越不把中央朝廷放在眼里。晁错深谋远虑,为朝廷提出削藩建议,但因汉景帝畏惧七国势力,听信宦官谗言,杀害了晁错。拳拳忠心为大汉的晁错,死得确实有点冤屈。
腰斩是一种酷刑,就是将犯人放在砧板上,由刽子手用大斧将犯人拦腰斩断。也有的说是将犯人放在铡刀下,拦腰切断。因为是腰斩,犯人的头脑还清醒,因此上半身的犯人还得停上一些时间,等血流尽才死,在这期间,犯人需要忍受的惨痛可想而知。因此,腰斩犯人的家属,事前都要贿赂刽子手,好让他下手时偏上身一些。上半身器官集中,偏向上身斩下,犯人就能快死,可少受些痛苦。据说清朝雍正时期的俞鸿图,因科场舞弊罪,被判腰斩之刑。事前他和家属并不知他会被判腰斩之刑,也就没有贿赂刽子手。腰斩时刽子手就侧重了他的下半身,俞鸿图被腰斩后上身好一阵扭动,惨不忍睹,最后他蘸着自己的鲜血在地上连写七个“惨”字才气绝身亡。雍正帝听说后,也觉得残忍,就废除了这一刑罚。
第三名蓝玉
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早年从军,逐渐成长为明朝开国名将。他曾数次从征蒙古残元势力,战功显赫,被提拔为大将军。洪武二十一年,率军十五万远征漠北,在捕鱼儿海(贝加尔湖)一带大破蒙元,仅元主与太子天保奴等数十骑逃走,俘获元主次子地保奴、妃嫔、公主及以下百余人,后又追获吴王朵儿只、代王达里麻及平章以下官属三千人、男女七万七千余人,以及宝玺、符敕、金银印信等物品,马、驼、牛、羊十五万余头,并焚毁其甲仗蓄积无数,使残元势力遭到毁灭性打击。接着,蓝玉又同沐英等人抚贵州,平云南,克大理,还统帅大军定西番罕东,降月鲁帖木儿父子。朱元璋非常欣赏蓝玉,由永昌侯,晋封凉国公,前后共加俸禄共三千五百石,称蓝玉不亚于汉朝的卫、霍,唐朝的李靖。
但是,蓝玉因多次立功,朱元璋对他优礼有加,就日渐骄恣跋横起来,多畜养庄奴义子,横行不法。据说朱元璋本来要封其为“梁国公”,因其曾与元主妃子有私,致妃子羞悔自杀,及种种不法行为,朱元璋就将“梁”字改为“凉”,并命人将这些过失刻在世袭的凭证上以示警醒。但蓝玉仍不改过,他军中校尉升降进退全凭他一人,又插手太子事务,与燕王交恶。朱元璋多次切责,仍不见效。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为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乘势逮捕蓝玉入狱,后以谋反罪将蓝玉剥皮萱草,并灭其三族。蓝玉受剥皮之罪,有朱元璋为子孙考虑有意清除骄兵悍将之因,也有蓝玉自取之过。
据说剥皮萱草是朱元璋所独创,就是将犯人整张人皮剥下、晾干,再塞进干草,以警后人。也有人说是将犯人立着埋进土中,将犯人头皮十字割开,不断灌入水银。水银下沉,犯人疼痛难忍,就不住地扭动,最终就会将一张活脱脱的人皮剥下,其惨状真是不堪目睹。蓝玉的人皮后来被他女儿蜀王妃收藏,据说至今尚存。
第二名商鞅、李存孝
商鞅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辅佐秦孝公进行变法,推行全农经济政策,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刺激农业生产,使秦国衣食有了保障;严法令,重赏罚,人人都要遵法守法,既制定了严酷的刑罚约束人们守法,又重赏立信,提高人们对政府的信心;重战尚武,推行二十级爵位制,废除贵族的特权,无论贵族还是平民,只有立有战功,才能按功受爵,享受好的待遇,使秦国从此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统一度量衡,推行县制,焚烧百家诗书,统一人们的思想,实现统一的目标。商鞅的新法推行了十多年,人民都适应了新法,秦国出现了“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的局面。
商鞅不仅实现了秦国国富民足,还大大激发了秦军的战斗力,他还带领秦国军队收复了被魏国占领的河西之地,恢复了秦穆公时期的霸业,成了诸侯国中的强国,实现了秦献公、秦孝公两代国君的愿望。因此秦孝公将商於之地十五邑赐予商鞅,赐号“商君”。但是,商鞅变法严苛残忍,极大地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又让不少人深受新法之害,因此秦国奴隶主贵族非常痛恨商鞅。秦孝公死后,以公子赢虔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诬蔑商鞅谋反,继位的秦惠文王也很痛恨商鞅,就下令追捕商鞅。商鞅无法逃出国境,只好潜回封地商於,发兵攻打郑县。秦惠文王派兵征讨,结果商鞅在彤地失败战死。商鞅的尸体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之刑,还除灭了商鞅全家。商鞅虽死,但其法却在秦国得到了继续执行,为以后秦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
李存孝是唐末著名猛将,本名安敬思,粟特族人,幼年时在兵乱中被尚为河东节度使的李克用掳为俘囚,在帐中侍奉李克用,后被收为养子,赐以姓名李存孝,排行第十三太保。李存孝成年后,善于骑射,骁勇绝伦,跟随李克用南征北战,常率骑兵为先锋,平黄巢,收路州,伐幽州,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相继担任汾州、邠州、邢州等三州刺史。后来因功高未得李克用重用,心生不满;与四太保李存信同伐赵王王镕时,两人相互不和,互生怨恨。李存信就在晋王李克用面前谗毁李存孝,李存孝心不自安,就暗中联络梁王朱温和赵王王镕,上表求得唐昭宗封赏自己为刑洺磁三州节度使,共同对付李克用。李克用知道后大怒,就讨伐李存孝,兵围邢州城。
后来邢州断粮,李存孝不得已登城请降,并说明自己本无心反叛,都是李存信谗毁所致。但李存孝背叛是实,又有与梁王朱温、赵王王镕来往的书信为证。李克用就以反叛罪判李存孝以车裂之刑。本来李克用是不想让李存孝死的,他作出判决后,想着手下将领会为李存孝讲情,谁知竟没一人出来为李存孝讲情,军令如山,李存孝也只能受刑了。为此李克用好多天心内不快,不理政事,但他最终也没处置李存信,晋军兵势从此也逐渐转弱,而朱温的势力则开始变得越来越强大。
但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却把李存孝描绘得太神勇无比了。说他十来岁就能在山上打死猛虎,是五代时期第一猛将,左手使700斤毕燕挝,右手使800斤的禹王槊,人称飞虎将军,曾领十八骑攻取长安,仗手中兵刃硬生生砸开城门。武功天下第二的“铁枪”王彦章,是后梁朱温的大将,在李存孝手下也走不了两回合;排名第三的高思继,与王彦章武功不相上下,但在李存孝患重感冒,全身虚脱的情况下,仍然不上十回合就被生擒活捉。后来李存孝被处死,铁枪王彦章在阵前连挑36员晋将。李克用痛哭道:“尚存孝儿在,何至于此!”有人给李克用出主意,假装李存孝还活着,在阵前打出了李存孝的大旗,竟一下子惊走了王彦章,吓死了王彦章的弟弟,也是猛将的王彦童。
至于李存孝背叛义父李克用之事,说李存孝根本不想背叛义父,完全是李存信出于妒忌,在他们父子间挑拨离间;李存孝根本没有和梁王朱温和赵王王镕有来往书信,书信都是李存信摹仿李存孝的口味和笔迹假造的。车裂李存孝那天,更是把李存孝天生神力夸大得没边。当行刑者驱赶着五匹战马用尽力量向五个方向拉扯时,李存孝的手腕脚腕竟然因为先天的反应,自然而然地就生出力道,将五匹马又活活地给拉了回来!连接十数次,都是如此。车裂不死,主行刑官李存信正在为难,李存孝也是不想活了,就让李存信挑断自己的手筋和脚筋,打碎自己的膝盖肘骨,使四肢不相连接,自然也就产生不了力道,这样才由五匹马肢解了李存孝的身体。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李存孝究竟有多勇猛呢?北宋史学家薛居正,也是《旧五代史》的编撰者,他在史书中这样称赞李存孝的勇猛。他说:“存孝每临大敌,被重铠橐弓坐槊,仆人以二骑从,阵中易骑,轻捷如飞,独舞铁楇,挺身陷阵,万人辟易,盖古张辽、甘宁之比也。”因为薛居正曾亲身经历过五代十国时期,他这样说,也许更接近真实的李存孝吧。
车裂之刑就是用绳索绑定犯人的四肢和脖子,犯人仰面躺着,将这五根绳索分别套在五个方向的马上,由五个人赶着五匹马,向五个方向用力拉扯,直到将犯人身体撕裂成五块为止。这种酷刑着实残忍吓人,但商鞅是在战死后被车裂的,应该没有了痛苦;李存孝活着时被车裂的,自然要比商鞅痛苦多了。
第一名袁崇焕。
袁崇焕是明末抗清名将。萨尔浒之战,努尔哈赤以少胜多大败明军二十万,从此明军由进攻转为防御,在女真兵面前,节节败退,辽东战役、广宁战役,明军更是不堪一击,辽阳、沈阳、广宁等重镇相继失守,明朝退守辽西,完全陷入被动,局势万分危急,山海关以外仅余辽西少部份土地。当时朝中谁都不愿接这个烫手山芋,前去收拾辽东残局。这时袁崇焕却自告奋勇,对天启帝说:“只要给我足够的钱粮,就能守住辽东。”这真是雪中送碳啊,天启帝马上同意了袁崇焕的条件,加官进爵,把他派到了辽东。
袁崇焕采取辽人守辽土之策,找准女真人的弱点,经过数年经营,打造了固若金汤的宁锦防线。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征战东北数十年,可以说从无败绩,把个女真兵也锻炼成了十七世纪最强骑兵,但是面对袁崇焕,却一败宁远,二败宁锦,三败北京广渠门。明朝天启六年二月的宁远大捷,让努尔哈赤愤恚不已,于当年八月背生疽疮而死;宁锦大捷和北京广渠门血战,也不得不使高傲的皇太极同意议和。可以说,只要有袁崇焕在,女真兵是万难攻破宁锦防线的。
但是,袁崇焕在督师蓟辽镇守辽东中,也犯了不少让皇帝愤恨,让大臣嫉忌的事。其一是他在崇祯帝面前妄言“五年复辽”,有欺君之罪。“五年复辽”让崇祯帝信以为真,因此,无论袁崇焕提什么条件,崇祯都答应他。筑城、军备、钱粮、封赏加爵、权力及朝廷各部配合等等,都用尽全力满足袁崇焕。当时大明内忧外患,财政十分吃紧,为满足袁崇焕,让崇祯帝疲困不堪。本以为袁崇焕守辽做得应该很好了,谁知皇太极突然突破蓟州防线,围困北京,来了个兵临城下。这让崇祯帝大为恼火。
其二是擅杀岛帅毛文龙。袁崇焕认为毛文龙有十二宗大罪,就以阅兵的名义斩杀了毛文龙。毛文龙虽有千般不好,但自从萨尔浒之战后,毛文龙就盘踞皮岛,以游击形式时不时活动在女真背后,有力地牵制了女真人的行动。这点袁崇焕也是清楚的,可明知大局,为何还要如此做?
其三是市粮资敌。皇太极继位后,辽东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寒,据说正是亚洲的小冰河期,后金发生了粮荒。袁崇焕开边市,虽没有直接将粮食物资卖给后金,而是卖给了蒙古人,但蒙古人已被后金人征服,转手就送给了后金人。正因为这些粮食,才让后金渡过了粮荒。
其四是擅自与后金议和。虽然袁崇焕有便宜行事权,但与敌国议和是大事,事前或事后也要向朝廷知会一声,但袁崇焕却独自给皇太极写信恰谈议和,根本没向崇祯帝汇报。
其五是傲慢与多人不和。袁崇焕无论是与上级还是与下级,都很不好相处,其中有阉党的人,也有朝廷要员。由于得罪人很多,以致他以后下狱受审,没有替他求情说话的人,却有不少落井下石的人。
正因为袁崇焕做事独断专行,目无尊长,有诸多缺陷,才让崇祯难忍,朝臣忌恨,最终以通敌罪下狱被判剐刑。剐刑,也叫凌迟,就是民间所说的“千刀万剐”。明朝对谋反、大逆不道者的一种最残忍极刑。在行刑时将犯人身上的肉一刀刀割去,等皮肉割尽只剩骨架和五脏后,再将奄奄一息的犯人一刀毙命。据说凌迟袁崇焕时,刽子手将袁崇焕身上的衣服扒去,用渔网裹紧全身,让每个网眼都有突出的肉。刽子手就每个网眼割一刀,共割了3543刀,其惨状可想而知。那些痛恨他的阉党们还大肆宣扬他的通敌卖国罪,以致京城人都知道袁崇焕是间谍,是他引来了鞑靼兵,因此不明真相的人们都恨他到牙根痒痒,当听说袁崇焕被剐刑,京城的人纷纷来抢食袁肉,甚至有人还花大钱买食袁肉。
三百多年来,对袁崇焕的评价褒贬不一,有说他是大忠臣,民族英雄,明之长城,袁崇焕死得太冤了;有说他是通敌卖国的卖国贼,民族败类,正是他断送了大明,袁崇焕受剐刑是罪有应得,一点都不冤。但纵观袁崇焕一心守辽东,一心为辽东,虽战略眼光不足,但战术得力,宁远、宁锦、广渠门三败一直纵横无敌的后金兵,当时也只有袁崇焕能守住辽东,有袁崇焕在,后金是很难攻入关内的。因此袁崇焕绝对不会通敌卖国,崇祯杀袁崇焕,确实有点自毁长城了。
韩信毒死,晁错腰斩,蓝玉剥皮,商鞅和李存孝车裂,袁崇焕凌迟,每个刑罚都很残酷,都是我们今天难以承受的。要说给这些惨死度排个名,本人认为凌迟第一,其次是车裂,再次是剥皮,第四是腰斩,最末为鸩毒。不知师友们有何高见呢?望在评论区给予多多留言。[祈祷][祈祷][祈祷]
战争史上有哪些不起眼的小发明改变了战争形态?
如果我说战争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很多人可能会表示反对,其实现在的高尖端技术都是从军事领域发展而来的,尤其是近代两次世界大战以来,各种科学技术更是快速发展。
为了能够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交战双方必须你追我赶的研发先进武器,无异于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比如,火枪、大炮、机枪、飞机、坦克、原子弹等等发明的出现,都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战争的形态,但是这些发明都是经过长时间的研发,大量的科研投入,并不是小的发明,比如美国在二战中研发的原子弹投资20多亿美元,启动约60万人参与其中,经过数年研发,才研发出三颗。
在战争史上如果说哪些不起眼的小发明改变了战争形态,必然是马镫,纵横家是农村的,我本家亲戚家里就有养马的,有幸见过马镫和马鞍这一类的工具,说实话,马镫是相当没有技术含量的东西,就类似两个铁环,用一根绳子链接,放到马背上,一边一个,中间应该还有什么东西是用来固定的。
以现代人的智商,只要看一眼马镫,知道它的原理,想要做出来是很容易的,但是就是这个东西,对战争的影响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正如英国科技史学家怀特所说:“很少有发明像马镫那样简单,而又很少有发明具有如此重大的历史意义。马镫把畜力应用在短兵相接之中,让骑兵与马结为一体”。
按照现在考古发现,马镫最迟应该出现在西汉时期,发现的马镫实物可能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这之前并不是没有骑兵,实际上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骑兵参与作战的纪录,但是在没有马镫出现之前,战争中的主力是步兵以及战车一类的东西,步兵的攻防是战争中最主要的形态。
骑兵的作用是负责侦查及通讯(掌握战场的信息),依靠机动性切断地方后勤的军粮运输(古代打仗,打的就是军粮运输),依靠机动性对溃散的敌军进行追击。
可以说,骑兵的出现绝对是影响了战争的胜负,对于信息的掌握咱就不说了,就是突袭敌军粮草这块,我们在东汉末年的官渡之战中就可见一二,曹操能够在官渡之战中扭转败局,很大程度上是许攸投降曹操,将袁绍大军的乌巢粮草大本营告诉了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毁袁绍的辎重,曹操亲率五千步骑,夜走小路以火攻奇袭乌巢,使得袁绍部军心动摇,内部分裂,最后袁绍只带八百骑兵退回河北,曹操因此取得官渡之战的扭转。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曹操用骑兵建立大功,而袁绍也是依靠骑兵得以逃跑。
但是在这个时候,骑兵在战争中的作用也仅此而已,不是战场中的主要作战兵种。
可以说,在马镫普及之前,骑兵的作用很有限,比如匈奴人虽然拥有大量骑兵,但是在与中原王朝对战中所取得的成绩是有限的,先秦时期无论是赵国还是燕国都可以吊打匈奴,秦朝统一后更是把匈奴驱逐出河西。
只有在秦汉战争中,刘邦率大军征讨匈奴,在白登被匈奴大军包围七天七夜,在史书上记载刘邦采用陈平计策贿赂冒顿单于的媳妇才得以脱险。
实际上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既然冒顿已经将刘邦包围,战争打到这个份上如果能全歼汉军,对于以后的汉匈战争局势走向肯定会有很大的影响,冒顿单于也不是傻子,为何会放过刘邦?
我认为,很大原因就是冒顿单于无法做到全歼刘邦,匈奴骑兵也只是仗着机动性将刘邦大军包围住,但是连续攻打七天七夜都未能突破刘邦的步兵防线,说明匈奴骑兵的作战能力有限。
当时的骑兵以骑射为根本,所谓“骑射”,讲究的一个是骑马的技术,一个是射箭的本领,匈奴人都是从小骑羊射耗子练习骑射,长大后又长时间骑马打猎,骑射水平自然是杠杠的,但是想让骑兵去冲击步兵方阵,显然是天方夜谭。
所以,整个匈奴对中原王朝的战争,都是以骚扰和劫掠为主,中原王朝步兵不是打不过匈奴骑兵,而是追不上,只能把他撵走,但是无法彻底歼灭,为了防御匈奴,即使是曾经吊打匈奴,并且将匈奴驱逐出河西之地的秦朝,也不得不被迫修筑长城来防止匈奴的侵扰。
为什么说那个时候的骑兵不能成为战争的主力呢?
因为在马镫没有出现之前,人在马上面能够做的动作有限,通常情况下,双腿需要夹紧马,而手也要牵住绳子,人在马上最主要的精力是“坐稳”,不至于从马上掉下来。
即使经过严格训练的骑兵能够在马上使用长矛一类的兵器,但是并不足以冲破步兵的方阵,所以,骑兵在战争中的作用虽然已经不可或缺,却不是决定性因素。
中原王朝在与匈奴骑兵作战的时候,往往吃亏在,以农耕文明孕育出来的士兵,在骑射本领上根本无法与匈奴一较高下,像李广这样的神箭手实在是太少了,大多数人无论如何苦练都不能达到匈奴人的骑射水准。
马镫的出现,则大大降低了骑马的门槛,即使没有骑过马的人,稍加训练,也能够进行骑行。
在没有马镫的时候,普通人上马都上不去,往往需要另一个人当“肉垫”才可以,所以最开始出现的马镫也是单边的,只是为了让骑兵更好的上马,后来才逐渐发展成双边马镫。
骑兵在踩着双边马镫的时候,利用双脚就可以保持住平衡,彻底解放双手,使得骑兵与战马很好的结合在一起,骑兵的战斗力才得以充分的发挥出来。
随着马镫的发展,中原王朝将步兵对冲的形式应用到骑兵身上,骑兵不单单是以前那个依靠机动性进行射击的辅助兵种,而是一种新型冲击主战兵种,能否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甚至成为决定一个王朝兴衰的关键性军事因素。
中国的历史从马镫普及之后,到唐朝时期,骑兵完全成为主战兵种,从此之后北方游牧民族主宰中国的时间远远大于农耕民族,原因就是骑兵的战斗力太强,比如辽金西夏元清这些政权,统治人口并不多,却依靠骑兵轻松碾压汉民族政权。
当然,如果中原农耕文明能够占据河西走廊和燕云十六州,拥有大规模马场,从而培养出来骑兵,也一样可以击败游牧民族,比如唐王朝就是凭借骑兵击败当时周边数量众多的游牧民族,创造了农业民族大规模战胜游牧民族的战争奇迹。
在马镫被蒙古人传到欧洲后,也极大了影响了西方战争发展,对西方中世纪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所以说,马镫应该是战争史上最没有技术含量,十分不起眼的发明,却极大地改变了战争形态。
为什么商鞅成功了?
同样是变法,商鞅与申不害的变法差异可大了。
如果用一个字形容,商鞅的变法称为“法”,申不害的变法称为“术”,如果用两个字形容,商鞅的变法称为“法治”,申不害的变法称为“权术”。
商鞅的变法是自下而上的,用严刑峻法严格约束百姓,让百姓遵纪守法,从而达到富国强兵、加强国君集权的目的,申不害的变法是自上而下的,用阴谋权术来约束官吏贵族,让官吏贵族服从国君,从而达到驾驭百官,加强集权和专制的目的。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
1、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自由买卖,调到农民积极性;
2、重视农业生产,抑制工商业,奖励耕地与桑织,奖励开荒垦地,实行以农业为根本;
3、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军功爵位制,废除世袭制;
4、实行统一度量衡;
5、实行郡县制,由国君任何郡县官吏,加强中央集权;
6、实行连坐法,一人犯罪,全家连坐。
商鞅变法是以国家为变法的主体,涉及到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废除世袭制,奖励军功,要想获利爵位和地位,就必须建立军功,要想建立军功,就必须在战争中奋勇杀敌,拿着敌人的首级去换取军功,去改变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让每个人有一个凭能力进入上流社会的渠道,极大的激发了秦军的战争力,秦军人人渴望战争,有了战争就有了立功的机会,“虎狼之师”就是因为军功爵位制而形成的,这是军事方面的改革。
再比如说重农抑商,在古代社会,人口资源极其有限,物资极度缺乏,只能优先满足人生存的必要条件,比如吃饭,只有粮食才能活下去,而粮食是靠农业生产出来的,而奖励农业生产,就能提高粮食产量,有了粮食,就有了生活的必要物资,和战争胜利的战略资源,这是经济方面的改革。
再比如说郡县制,与其让国君拥有再多的权术,不如从政治制度上保证国君的权力,郡县制就是这样一种政治制度,所有郡县的官吏由国君任命,没有世袭,这样一国之君就有拥有绝对的用人权,权力就集中于国君之手,无形就加强了国君的权力,就算是换一个国君,权力依然存在,不会因为国君能力的高低而影响权力的大小,这是政治方面的改革。
再来看申不害变法的内容:
1、整顿吏治,收回贵族特权,收回贵族财富充归国库;
2、大行术治,加强国君的权术,加强对官吏的考核与监督;
3、整肃军兵,收回私兵,加强军事训练;
4、主张百姓开荒种地,多种粮食;
5、重视和鼓励发展手工业;
申不害的变法与商鞅变法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申不害也针对了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进行改革,但申不害更多的是强调“人治”,而商鞅更多的是强调“法治”,这是两人的根本区别。
比如说申不害的军事改革,是收回贵族的私人武装,充当国家军队,并加强军事训练,申不害自任韩国上将军,进行军事改革,虽然提高了韩国军队的战斗力,但是申不害的改革是建立在个人的威信上,没有从制度上和根本上改革军事,这很像我们现在的上级领导出一个方案,然后由下面去执行,最终结果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商鞅是从根本上和制度上解决了秦军战斗力问题,用军功奖励极大的激发了秦军的战斗力,可是申不害没有,申不害只是加强军事训练,韩国士兵除了军事训练多了,基本观念一点也没有改变。
再一个就是申不害的大行术治,所谓的术治就是以权术来治理,说得通俗点,就是人治,就是教国君以各种各样的权术和阴谋论,去控制百官,达到驾驭百官的目的,“术治”有一个致命缺陷,国君英明可以实行术治,一旦国君平庸,所谓的术治就成笑话,就会反过来被权臣控制国君。
商鞅的变法是以“法治”来治理国家,忽略了人的因素,所以即使商鞅被秦惠文王车裂所杀,而商鞅之法却可以维持下去,所以会商鞅变法会成功。
申不害的变法是以“权术”来治理国家的,忽略了制度的因素,所以韩昭侯和申不害一旦去世,申不害之法也就随之消亡,因人而消亡,所以不能长久,自然要失败。
为什么康熙和秦始皇是千古一帝?
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康熙?真的就呵呵了,难道就因为那部《康熙王朝》吗?还是那首想要再多活五百年的歌?如果康熙真的多活五百年,中国现在早就陷入了分崩离析万劫不复的境地了。
秦始皇的千古一帝名副其实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什么这些不算什么?好吧,这些开创了先例的不算什么,那么我们就再看看其他的。第一次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这件事在历史上的意义有多大自己去看一下吧。第一次一统全中国,为今后奠定了基础。战国曾经有七雄,但是那六雄却没有一个有大一统的魄力,更没有付诸实施,而唯有秦朝朝着这个目标不断进取,最终在秦始皇手中彻底完成了。
如果不是秦始皇,中华文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旧支离破碎。即便是后来有国家进行了统一,那也将中华文明的一统时间拖后数十年甚至上百年。
南平百越,极大的扩展了中华文明的辐射范围,北据匈奴,完成了堪称世界奇迹的万里长城的连接建造,给中华文明打造了一个较为稳固和平的发展环境。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开创了先河。
这些都是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的佐证。
那么再来看一下康熙,都做了点什么?
智擒鳌拜?倒是能展现出他的聪慧,但是距离千古一帝,远远不够。
平定三藩?在平定三藩的问题上,康熙一直和孝庄太后意见相左,后者坚持缓削,而康熙却固执己见一定要急切削藩。最终要不是因为吴三桂想要划江而治,皇太极建立的大清政权都岌岌可危。三藩的问题其实是大清王朝一手造成,而逼迫三藩谋反其中也有着康熙发挥的作用。
再者,打击准格尔,只是一个小小的平叛而已。试问秦皇汉武,哪个没有平叛的建树?不用说这些,即便是平庸如乾隆,也有平叛的经历,难道乾隆这种花花公子也算是千古一帝?
更令人称奇的则是雅克萨之战。仅仅是一只数百人的沙俄火枪小队,就令强悍的八旗军溃不成军,耗尽人力物力,造成诸多伤亡最终才打成了一个平手,还签订了有丧权辱国嫌疑的《中俄尼布楚条约》条约,将原本属于自己的领土划给了别人,将自己的手脚束缚住,这竟然成了彪炳史册的赫赫战绩,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而康熙年间,正是中华文明陷入衰落,也是八旗军衰落的开始。
面对沙俄几个不成气候的流寇军队,就打成那个样子,但是对于西方的先进科技依旧选择视而不见,埋头做鸵鸟状的正是始于康熙。如果他能睁开眼睛看看世界,接纳西方,而不是继续沿用闭关锁国的政策,中国又如何有失落的150年?
朱元璋称不上千古一帝
朱元璋残暴,这是古代文人一致的认为。在他们的笔下,将朱元璋口诛笔伐,恨不得食其肉寝其骨,原因很简单,他是贫民而且是赤贫的那种贫民出身。
正是因为他的出身,决定了他对官僚阶层有一种天然的不信任感,总是想方设法要限制他们的权利。朱元璋制定的政策,是历朝历代对官僚集团限制最为严重的。贪污受贿区区数量银子,都能让他们丢掉性命。正是如此,让朱元璋得罪了文人集团,让他们绑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不断鞭挞。
实际上,朱元璋将蒙元赶走,有着驱除鞑虏的意义,另外他创建的先进火器部队——神机营,成为了克制骑兵的法宝。而对官僚集团的限制,使得朱明早期成了中国历史上政治最为清明的时代。人们的赋税压力远比其他时候要小的多。
他几乎无时无刻都站在百姓一侧,只要百姓不满意,很多官员都会因此丢掉性命。
所以,就是这样一个拥有先进文化思想,又真正爱民如子的皇帝,竟然成为被黑的最惨的皇帝。所以从事实的角度上而言,如果朱元璋真的再活五百年,中国绝对不至于出现近代那种任由欺侮的局面。只是可惜,他距离千古一帝还差上一点。朱元璋都不是,那么康熙,就不要贻笑大方了。
西周时期以嫡长子为继承制?
西周为什么要选择嫡长制度呢。
因为武王伐纣后,开始分封天下,武王又在反思商纣是怎么灭亡的,周朝应怎么吸取的商纣的教训呢。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商纣王除了听信女人话,轻蔑对祖先的祭祀,昏庸无道外,还对同宗的弟兄不加进用。商王为什么不加尽用自己的兄弟呢,因为商朝是兄终弟及制度。王位在兄弟们之间传递,这些兄弟都是商纣王的潜在对手,怎么能重用呢,再加上因为兄传弟制度在商王朝曾发生九世暴乱。由此可见,兄终弟极制度不适合周朝。
武王决定使用嫡长子制度,什么是嫡长子制度,就是父亲与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叫嫡长子。然后再生下的儿子,叫次子。父亲与妾生的儿子,无论年龄大长出生先后,都叫庶子。只有嫡长子代表着家族的血统,叫正统。家族的王位与财产只能由嫡长子继承,叫嫡系。正统和嫡系叫大宗,次子与庶子叫小宗。武王在生命的最后立自己的嫡长子诵为继承人,也就是周成王,而他的兄弟周公旦只能协助成王执政。
那这种嫡长制度在周朝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呢。
巩固政权。武王正室的妻子是谁,是姜太公的女儿邑姜。姜太公的封国是齐。这等于与齐建立了同盟地位。因为传位给姜太公的外孙子,所以齐国会全力维持周朝的政局。假若传给自己的弟弟周公旦,那么齐与周公旦没有任何血缘关系,齐有可能会征讨周朝。从此后世的皇帝正室都是朝庭势力最大的家族,为了是婚姻联盟。包括刘邦的吕后家族,朱元璋的马皇后都是在当时都是有势力家庭。所以嫡长子制度等于为后世王朝找到政治同盟的基础。稳定传世。一个王朝的稳定与王位继承人候选人多少有很大关系。因为嫡长子就一个人,而兄终弟及制度,在理论上讲,只要是老皇帝的儿子都有继承权,这是平等传位制度。大家都在抢这个王位,那么每个出发点就不一样,只要有继承权人的就盼望,在王位上的人早死,好轮到自己。所以容易发生暴乱。王族内部屠杀血腥,为了王位继承没有任何感情。确定嫡长子制度后,大家都没有想法,都会协助执政者,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建立礼法。之所以不再兄终弟及,而是传给自己的儿子,是除了平息政治斗争,还有礼法的建立。王国维先生在《殷商制度考》中写道:兄弟之情本不如父子,而兄之尊又不如父,故兄弟之间常不免有争位之事。兄弟之间常有争位的事情发生,因为兄弟之间不如父子,这是人性。还真是,我们对自己的父亲念念不忘,而同辈兄弟之间,感情那就很轻了,取妻生子后,能相互说话就不错了。我们笨脑子想想,王位传给兄弟,他还能每年充满感情祭祀你。嫡长子该享受什么的礼法都明确写在铭文中,让天下共同守着。春秋,孔子大声疾呼的礼乐崩坏,就是约定嫡长制享受的东西,庶子们享受了,这是乱世的开始。以上三点,只是总结了嫡长子部分优势,周朝在建国之初就实行了嫡长子制度,所以才创立了八百年基业,如果没有嫡长制度会几世而亡,我们不知道,感谢周朝为我们带来宝贵的政治遗产。
但我们对嫡长子制度确实没有好感的,因为嫡长子,就是一个傻子,也要继承王位,使后世出现许多让人呆昏皇帝,难道这些读书人脑子都读坏了吗,对一个笨蛋皇帝三叩九拜,任由他摆布。其实不然,至少嫡长制度带来政局的长期稳定,虽然皇帝昏庸无能,但天下不会乱,如果天下大乱多少人会生灵涂炭,多少人饿殍千里,政局稳定是一切的根本。在当代还在实行兄终弟及制度沙特阿拉伯,每一次换届都是血雨腥风。现在他们也改变了,彻底的否定兄终弟及制度,我们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否定这种制度。
参考书目《尚书》《先秦诸子》易中天著
《殷商制度考》王国维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