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龙在天家族防御,界赵云应该怎么玩?
游戏界赵云是一位非常强大的英雄,他有着高的输出和生存能力。以下是游戏界赵云的游戏玩法:
技能连招:赵云的技能可以相互组合使用,形成完美的连招。建议使用技能1+技能2+普攻的组合,这样可以快速打出一套连招,造成大量伤害。
技能释放时机:在战斗中,要善于把握技能释放的时机。技能1可以击飞敌人,技能2可以造成大量伤害并减速敌人,技能3可以免疫攻击并增加自身的移动速度和攻击力。建议在敌人被击飞或者定身时释放技能2和技能3,这样可以打出更高的伤害并增加自身的生存能力。
移动技巧:赵云需要不断移动来增加自身的生存能力和输出。建议使用跳跃、翻滚等移动技巧,来躲避敌人的攻击和追击敌人。
装备选择:赵云需要高攻击和高爆发的装备来增加自身的输出能力。建议选择带有攻击、穿透、暴击率的装备,来提高赵云的输出能力。
战斗策略:赵云是一位适合近战的英雄,需要在战斗中不断靠近敌人并造成伤害。建议与队友配合,利用彼此的优势来击败敌人。在面对多个敌人时,建议优先攻击弱小的敌人,以减少敌人的数量和威胁。
总之,游戏界赵云是一位非常强大的英雄,需要熟练掌握技能连招、技能释放时机、移动技巧、装备选择和战斗策略等方面的技巧,才能在游戏中获得更好的表现。
御龙无双竞技场5大强力阵容推荐?
阵容一:太史慈,貂蝉,郭嘉,周泰,吕布核心:太史慈此阵容极其恶心难缠,进攻铁三角太史慈、郭嘉、吕布,貂蝉配合大招,周泰最佳副T给予后排充分保护。
阵容二:典韦,周泰,荀彧,袁绍,郭嘉核心:郭嘉 双T对于没有吕布的朋友,此阵容稳定性可靠,结合了最强大的防守能力和最强大的控制输出能力。
阵容三:周泰,荀彧,郭嘉,周瑜,程昱核心:郭嘉 周泰经典法师国家队。
阵容四:太史慈,周泰,吕蒙,袁绍,荀彧核心:太史慈最大特点是能够快速获得所有武将,而且诸位武将升星容易。
阵容五:文丑,周泰,孙权,袁绍,吕蒙核心:吕蒙 文丑特点就是——扒光你的防御迅速秒掉你。
有哪些比较好玩的端游游戏推荐?
是可以在电脑上玩的游戏吧,我给你推荐很考验人心的游戏这就是我的战争,顾名思义,看待名字的时候你也许不知道里面究竟会发生什么。
这是我的战争讲述的是一群在被围攻的城市中求存的平民的故事。游戏里玩家扮演的就是这个平民,你们的食物、药物紧缺,还得时刻防范狙击手和敌对的拾荒者。这个游戏的战争视角也比较真实,游戏里为了生存下去展露出的是很多人性的阴暗面,很多人在那里都失去了自己作为人的良心。
为何还要传位兄弟赵光义?
个人觉得,开宝六年以前,赵匡胤是要传位给赵光义的,但是灭了南唐后,天下已定,于是想改传位给儿子。结果还没完成,就归天了(至于怎么死的,得另开一题)。
一.为什么先确定赵光义的“隐储君”身份?五代十国是个“兵强马壮者为天子”的时代。五十多年间,换了五个朝代。赵匡胤也是兵变篡位,他也不知道他的“宋”,会不会成为第六代。五代幼主继位,一般都没有好下场。像后晋石敬瑭传给石重贵、郭威传给柴荣,都是仅有的几个传位成功的例子,大部分幼主都被篡位杀掉了。注意,这个“幼”是多幼呢?柴荣登基时候30出头,结果征讨北汉的时候,诸军不服,险些溃败。后唐庄宗李存勖,继位时候24岁,也是诸军不服。赵匡胤
所以,赵匡胤篡位后,作为赵家唯一一个成年宗室,赵光义直接就被任命为殿前都虞候,领睦州防御使。每逢遇到赵宋官家危险之时,比如征讨李重进(郭威亲外甥)时候,赵光义被加同平章事(意思是位同宰相),行开封府尹。开宝六年的时候,再加封晋王。至此,赵光义正式成为了“隐储君”,即所谓的“亲王尹京”。
五代十国时期,如果你要是立太子,很可能太子就提前篡位了,或者被手下的兵头拥戴胁迫篡位了。但是,你要是不给继承人实权,一旦你出现意外,就会直接面临改朝换代的风险。于是,大家默认了一种隐形的储君制度,即封为亲王,然后给开封府尹(五代只有后唐国都不在开封)。像赵光义,当了开封府尹,就有了自己的一套班底,一旦太祖自己出现意外,那么赵光义直接就可以把首都的班底搬到朝堂之上就行了。看看太宗当开封府尹时期的班底,傅潜、戴兴、高琼、王超,都活跃在太宗一朝。高琼,甚至在宋真宗“澶渊之盟”时期还是殿帅,殿前司都指挥使。开宝六年,赵光义被加封为晋王,彻底亲王尹京,成了隐形储君。
二.为什么总觉得赵光义得位不正?当时赵德昭已经成年出阁,却没有按照五代的惯例封亲王,太祖给出的解释是“年幼,渐次为之”。也就是说,我儿子还小,慢慢来。在开宝六年,加封赵光义为晋王,位在宰相之上。而自己的儿子赵德昭仅加了“同平章事”头衔,位列宰相。要知道,宋太祖一共只活到了开宝九年,也就是此时距离赵匡胤去世仅剩下了三年。在开宝六年太祖如此安排,基本山就是肯定了赵光义的接班地位。但是,为什么还有人觉得赵光义是篡位呢?
赵光义像
答案可能就在开宝九年这一年中。开宝八年,北宋灭了南唐,此时中原版图,只剩下紧紧跟随北宋的吴越国钱氏,敌对的北汉刘氏、以及被辽国占据的幽云十六州。可以说,北宋一统中原,彻底结束五代乱局已经是事实了,而北宋的统治也基本稳定了。这个时候,太祖动换皇储的心思是极其正常的。开宝九年,主要发生了这样几件事:
1.附属国吴越国国王钱俶来朝,结果赵匡胤没有派晋王赵光义迎接,而是直接派了皇子赵德昭代表自己。提升德昭地位的迹象表露。
2.三月份,加封自己的另一个成年皇子赵德芳为校检太保、贵州防御使。进一步加强自己皇子的地位。
3.然后巡幸洛阳,动了迁都的念头,并且表示最终要定都长安。结果赵光义以“在德不在险”为由反对,只得作罢。要知道,赵光义的晋王只是个名头,他的实际权力就是开封府尹啊。迁都一旦完成,赵光义的实力立即大打折扣。此事也被看做太祖有意削弱赵光义实力的证据之一。
4.给三弟赵光美、皇子赵德昭加封开府仪同三司,皇子赵德芳增加食邑。此时赵德昭再进一步就是封郡王或者亲王了,回想太祖的迁都,会不会迁都洛阳后,就是德昭“亲王尹京”?
5.命名将党进、潘美率军力图一战灭北汉。
结果还没灭北汉,赵匡胤就突然驾崩了。可以看出的是,赵匡胤肯定是没有料到自己这么快就驾崩的。再加上整个开宝九年的种种动作,以及大军在外、开封禁军力量薄弱这个时间点,开封府尹赵光义“杀兄夺位”的传言也就应运而生了。
三.“金匮之盟”为什么没人把他当真何为“金匮之盟”呢?简单的说,就是赵匡胤母亲杜太后临终前,告诉赵匡胤,国赖长君,为了大宋能长久传下去,要太祖百年后赵光义继位,赵光义死后赵光美继位,然后再传给赵德昭。并且由赵普记录下来,藏于金匮。
杜太后
首先,这盟约逻辑就有问题。杜太后怎么会知道赵匡胤早死?就算早死,传给太宗赵光义还说得过去,如果再传给赵光美,最后再传给德昭,恐怕德昭继位的时候已经不是“国赖长君”了,估计已经是“耄耋老人”了。
其次,这个盟约的保人,赵普有问题。前面说到,赵光义是开宝六年封晋王的。在这之前,赵普和赵光义一直是政敌,关系很差。太祖是开宝六年将赵普以节度使的身份外放的,然后才封赵光义为晋王。而赵普进献“金匮之盟”是什么时候呢?太平兴国六年。赵光义都登基六年了。而赵普通过“献金匮”,重回朝廷担任宰相。说这不是交易,谁信?
赵普像
赵光义、赵普为什么要搬出“金匮之盟”这个“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证据呢?太平兴国四年,太宗率疲惫之师,想携灭北汉之余威,攻打辽国,收回燕云十六州。结果在幽州城下,被辽国名将耶律斜轸、耶律休哥以劣势兵力打的大败,赵光义一时失踪,结果军队集体拥立太祖嫡子赵德昭继位。可见,太宗的帝位是不稳固的。回到开封后,德昭替军队讨要灭北汉的功赏,结果被太宗训斥自杀。紧接着,“金匮之盟”就诞生了。这其中的关系,可谓“妙不可言”。
曾国藩为什么要纳妾?
公元1861年,咸丰皇帝去世,湘军与太平军激战正酣时,曾公这个湘军大帅,儒家理学卫士却娶了一个19岁娇滴滴的小妾。消息一出,朝野哗然,甚至他麾下大将彭玉麟气得仗剑闯府质问其,曾国藩面红耳赤,难为情,连忙解释:“娶此女是为给我挠痒痒!”
按理说,古人纳妾,有两个光明正大的理由:一是为了子嗣;二则是为了方便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即便是寻常小吏讨个小妾都是件稀松平常之事,为何奉旨督办四省军务、堂堂湘军统帅曾国藩只不过纳了一个“貌尚庄重”的小妾就惹出了轩然大波呢?
“半圣”曾国藩:严以修身,学做圣人曾国藩娶妾,原因和左宗棠晚年一样。左宗棠到了七十四岁之时,他在福州纳了一妾。
其时左宗棠孤身一人在福州为官,夫人子女无人陪侍在身边,又浑身多病:食少事烦,赢瘦不堪,浑身痛痒,时常咯血,气喘腰痛。
左宗棠的大女儿心疼他无人照顾,没有体己人服侍,于是在民间买了一个才十八岁的年轻女子,为老父更衣洗脚之用。左宗棠娶妾之后不过几个月就去世了。这个姓章的妾室随着左家人回到长沙,一直住在司马桥宅中,阖家称呼她为“姥姥”。
曾氏家风历来严峻,并无纳妾之习。当年老六曾国华要讨小时,全家包括曾国藩在内都不以为然。曾国藩又是理学家,以制欲为主要习练方式,兼已经生育子女多人,所以年轻时从来没有过纳妾的想法。
三十岁那年,曾国藩立下了“学做圣人”之志。从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一立志自新起,曾国藩开始了对自己全方位的改造。
他的办法是“日课”,即通过“吾日三省吾身”来不断修正、提高自己。“日课”使曾国藩终身处于学习、进步之中。
曾国藩的一生,不断提升气质、增长本领的一生,也不断自我攻伐、自我砥砺一生。
曾国藩以“求阙”命名自己的书房,从青年到老年,他都生活在不停地自责中,不断发现并改正自己的缺点。
曾国藩“学做圣人”式的严以修身,支撑着他在无比肮脏的官场中超凡脱俗,抵御住了种种诱惑,是他一生保持清节的关键所在。
他从咸丰二年离家办团练,直到咸丰十一年十月,九年间,除中间回家一次外,都是一人独处,虽然正处壮年,身边也从未有婢妾。
曾国藩死后,有人写对联称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位相一完人。”在光绪年间,曾国藩差一点“配享孔庙”。
但是,被传统文人赞誉为“一代儒宗”的曾国藩,在咸丰十一年,纳妾闹起了不小的风波!
纳妾风波:廯疾发作,彻夜难眠曾国藩除了原配欧阳氏之外,还有和另一位女子有感情经历,曾国藩在升任两江总督后,还纳了一房小妾,此女便是江宁少女陈春燕,她当时只有十八九岁,而曾国藩已经五十一岁,老境已侵、精力日衰的时候。
其实,在那个年代,纳妾似乎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别说曾国藩这种高官,娶个小老婆太正常。
但曾国藩一纳妾,立即引起轩然大波,不仅朝廷中有人弹劾,就连左宗棠都骂他“伪道学”。当时朝廷正需要他坐镇湘军来镇压太平军的时候,所以只选择了装聋作哑。
当时曾国藩,和朝廷的关系绝非同心同德十分融洽,曾国藩是汉人,手握重兵,朝廷虽然不得不靠他对付太平军,但也对其猜忌和防范。可以说,整个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曾国藩三分精力在对付太平军,七分精力在应付朝廷的猜忌和掣肘。
然而,在咸丰皇帝刚去世,光绪皇帝登基的情况下,曾国藩不惜犯下欺君罔上大下敬之罪,不惜冒抄家灭族身败名裂的风险,娶妾只为了找个人挠痒痒,你信吗?
这种说法,不管别人信不信,但彭玉麟居然信了。
曾国藩置妾虽没有遭到家人的反对,却招来了一些论者的指责,指责他置的不是时候。
一来,指责置的时间不对。原来陈氏妾是在十月二十四日这天入府的,此时距咸丰帝七月十七日驾崩,满打满算,也只98天。
清代的规矩,帝、后去世,百日内不奏乐,不演戏,文武百官不剃发、不办婚嫁等事。娶妾属于婚嫁类,当然在禁止之列。
对于将礼大视为生命的中国传统士大夫来说,曾国藩“国丧”期间纳妾,这种行为,丧德之为,属于大不敬,轻则罢官撤职,重则抄家灭族,就算皇帝不治其大不敬之罪,在道德上也留下了严重的“污点”。
从曾国藩日记的记载来看,他对咸丰皇帝的忌期是很注意的。比如十七日:“自闻大行皇帝之丧,至今始剃头。”
因为已满二十七日了。这一年十月十一日他的生日,“因国制未满百日,谢绝诸客”。
然而,他偏偏在百日之内娶妾,确实有些令人费解。
二来,指责置的地点不对。曾国藩纳妾的时候在安庆,当时安庆的湘军和太平军对峙的前线,曾国藩身为湘军统帅,坐镇湘军大本营。按照当时的传统,军营之中不能有女人,否则不吉利。
在战事正酣之时主帅纳妾,无疑是扰乱军心。曾国藩一纳妾,被人弹劾,被骂“伪道学”,更是让他部下的彭玉麟气得仗剑直闯曾国藩的公馆,要把“献美色、惑名臣”的韩正国给砍了,曾国藩解释了半天才算完。
据说,由于长期为军政事务所累,曾国藩自道光二十五年起,就患上了严重的皮肤病。以至于在下棋时往往会在棋盘上落一层皮屑,他用了各种医疗手段都不见好。他娶妾前后,正是为皮肤病所苦的时候。
咸丰十一年,曾国藩致澄弟信中说:“余身体尚好,惟遍身生疮,奇痒异常,与道光二十六七年生癣景况相似,极以为苦。公事多废搁不办,即应奏之事亦多稽延。”
他给澄弟的信中曾谈到打算买一个妾代为搔痒的事,说:“余身体平安,惟疮久不愈,癣疾如常,夜不能寐,手不停爬。”
还说这痼疾是积年所致,非药饵所能愈,亦非爬搔所能愈也。爬搔虽不能治愈,毕竟可以减去一些痛苦。遍体都痒,处处需搔,真的要叫别人来代替的话,买一个女仆不如买妾。这样看来,曾氏置妾,情有可原。
曾国藩日记中说:前季弟买一詹姓女子,在船上一见,体貌颇重厚,特近痴肥,未有成议。
虽然起因是代为爬痒,但是毕竟是纳妾,他对外表还是有所要求的。前季弟代余买一婢,因嫌太胖,曾国藩没有接纳这名姓詹的女子。
后来,部下韩正国在湖北为他选了一个,“貌尚庄重”,于咸丰十一年十月二十四日接入府中。
曾国藩当日日记中说:旋韩正国在外访一陈姓女子,湖北人,订纳为余妾,约本日接入公馆。申刻接入。貌尚庄重。
陈氏妾的到来一开始对他的病状似乎有所缓解。陈氏陪伴在曾国藩身边,并不过问官场上和军队中的事,而是用她的温柔细腻来侍奉曾国藩,给了他相当美好的感情记忆。
曾国藩有几天睡得比较好。比如他此后连续的日记:第二天,“二更三点睡,稍能成寐。近日常彻夜不寐,本夜犹心气凝定耳”。第三天,“二更三点睡,稍得成寐”。第四天,“二更三点睡,略能成寐”。
都能在二更后入睡。看来有人在身边替他搔痒,确乎让他减少了一些痛苦。
但是几天之后,又开始睡眠不佳,而且疮痒大作:初七,“下身痒甚,愁恼之至。睡后,尤奇痒异常,几至通夕不能成寐”。
初八日,“因遍身作痒,不耐治事”。
在轻了几天之后,十二日,“遍身奇痒,深以为苦,较之道光二十五、六年初起癣疾之时,其苦似倍”。可见抓痒也于事无补。
他在给曾国荃曾国潢的信中说:
陈氏妾入室已二十日,尚属安静大方,但不能有裨于吾之病耳。”
可见,曾国藩娶妾,在家族内部应该是公开的。而且就在娶妾当天,他日记中还提到给夫人写了一封信,至于内容是否是通报此事,则未见记载。
但曾国藩曾在十二月给儿子纪泽的信中说:
“疮癣并未少减,每当痛痒极苦之时,常思与尔母子相见。因贼氛环逼,不敢遽接家眷……如贼焰少衰,安庆无虞,则接尔母带纪鸿来此一行。”
可见,曾国藩曾计划接夫人到身边,让妻妾共同生活。曾国藩此信,也许有安慰夫人之意。不过第二年一则战况紧急,二则欧阳夫人患咳嗽,此计划并未实施。
据说,曾国藩之所以在这不合时宜的时候纳妾,是因为自己算错时间。
破例纳妾:居然是算错了日子据说,此妾叫陈春燕,父亲是个教书先生,却早早过世了。原来,是书香门第家出身,加上貌尚庄重,曾国藩不禁心头泛喜。
于是,将陈春燕纳入公馆照顾他生活起居,娶妾之后,曾国藩对陈氏还是比较满意的。陈春燕一进公馆,就把房屋内打扫得一尘不染,书籍归回原处,被褥整理干净。
他说此女能“谨守规矩”:谨守规矩,不苟言笑。内室有前院后院,后院曾到过数次,前院则终未一至,足迹至厅堂帘前为止。
自从陈春燕进门,曾国藩心情愉悦,于是把陈春燕从进府至现在,所有的反应、对话、礼节全部记录了下来。当在记录陈春燕说的话时,对着日子掐着指头算了算,从七月十六日至今天,不觉惊出一身冷汗。
原来今天并不是百日国制的期满日,离期满日还有两天。想起这些日子朝廷破格提拔,现在自己居然破例纳妾,他就一股负罪感,充满了心中。
彭玉麟仗剑公馆质问,曾国藩给的解释是:纳妾就是为了找个人来帮他挠痒痒。岂料,一向严谨的他,算错了时间。幸好彭玉麟听进去了,否则,韩正国就要被当作奸佞小人了。毕竟,纵观曾国藩一生,他克己自律,从不做欺上瞒下之事。
纳妾二十天后他写信告诉弟弟:“陈氏妾入室已二十日,尚属安静大方。”
不过此女可能在入曾府前就已经患了肺结核之类的疾病,入府第二年初,她便开始吐血,一年半后就去世了,年仅二十四岁,在曾国藩的生命中成了匆匆过客。
曾国藩于同治八年二月接任直隶总督后,也就是五十九虚岁之时,尚有买妾之议。是年三月初三日谕曾纪泽家书:
“今进退不克自由,而精力日衰,自度此生断不能偿夙愿。日困簿书之中,萧然寡欢,思在此买一妾服侍起居,而闻京城及天津女子性情多半乖戾,尔可备银三百两交黄军门家,请渠为我买一妾。或在金陵,或在扬州、苏州购买皆可。事若速成,则眷口北上即可带来。若缓缓买成,则请昌岐派一武弁用可靠之老妈附轮舟送至天津。言明系六十老人买妾,余死即行遣嫁。观东坡朝云诗序,言家有数妾,四五年相继辞去,则未死而遣妾,亦古来老人之常事。”
之所以写此信,是因他北上之时,“欧阳太夫人患喘咳甚剧,故暂居宁署”。不久又“右目失明,步履亦艰”,不能照顾曾国藩的生活。
为什么交给黄军门家呢?
因为黄翼升(字昌岐湖南长沙人,时官长江水师提督,俗称提督为军门)的夫人是欧阳夫人的义女:“黄提督翼升之夫人坚欲奉太夫人为义母。”由义女代义母为义父买妾,顺理成章。
同治十年,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后,黄昌岐才为他觅妥一妾。不想此时曾国藩感觉自己身体太弱,可能不久于人世,又不想收纳此女了。
此后,曾国荃曾多次劝兄长再纳一个小妾,他引自己将纳婢为辞,认为此事“无关于一生之大者,随其心之所安而已”。
曾国藩最终没有再纳娶。事实证明,曾国藩是明智的,几个月之后他就去世了。
在仔细分析了历史资料后,曾国藩明显不是为了子嗣,确实为了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
写到最后曾国藩一生功成名就,立身立德立言三不朽,曾公个人修养,千古无二,可谓牛人中的牛人。但再牛的人,也牛不过病,他之所以纳妾,那一年他皮肤“癣疾”病严重发作,遍体都痒,处处需搔,令曾国藩苦不堪言,至死方得解脱。
最终破例纳妾,为了给自己抓痒用。因此一场“纳妾风波”也成了他人生中的一个小花絮。曾国藩也多亏了这个小妾照顾他,不过,陈氏过门不到二年,就因咳血病逝。此后七年,当曾国藩再次萌生了纳妾的念头,却遭全家人以行动无声地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