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道列传,晓有几个版本?
有以下几个版本:
1.侍魂游戏系列,还应该包括 《RPG武士道列传》《侍魂64》(3D)《侍魂-阿斯拉斩魔传》(3D)《侍魂新章-苏醒的苍红之刃》(3D)以及才出的《侍魂-天下第一剑客传》等等。
2.不过,neogeo平台上的格斗游戏就只有侍魂1-5以及零SP,能够在PC上顺利模拟出来的也就只有这六款。
想了解日本历史的人?
当然,首先你提这个问题要考虑一下自己是想读日本历史中的一部分呢?还是想了解日本整个的概况?
现在书很多,比如说楼上推荐的,《德川家康》《织田信长》,《丰臣秀吉》。
很多人也许会给你推荐《菊与刀》,毫无疑问,这是一部相当经典的讲日本历史和文化的著作。
但是客观的说,现在读这本书的意义已经不是很大了。经典永远是经典,但也只能是经典。现在读已经没有那么好读了,不活。
了解日本历史的目的应该还是想了解日本现在的情况和分析中日关系,对吧?
直接看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的。
《日本学刊》就好了。200多块钱一年,内容经典,专业。
没有什么东西是比人家专家嚼碎了再吐给你看,更容易接受的。
另外,日本的nhk,每年都有关于日本历史的大河剧。一年一个题材拍成电视片啦,很容易吸收。日本历史
简明日本通史也相当不错,依田的。
以上我推荐的都亲自看过。希望能帮助到你。
1944年史陶芬伯格刺杀希特勒的计划究竟失败在哪?
为了实施1944年的这次刺杀行动,史陶芬伯格做出了巨大努力,灵活的应对了诸多变数。不过,最终人算不如天算,一着大意满盘皆输,功亏一篑的关键是他缺乏同归于尽的牺牲精神。
彼时德国精神领袖希特勒虽然崇拜者众,但国内民众也并非全都支持,年轻的史陶芬伯格就对其行为十分不满,并产生了刺杀念头。
史陶芬伯格在战斗中失去了一只手和一只眼睛,但也因此获得了希特勒的认可, 并将其任命为本土兵团参谋长,1938年被选拔到总参谋部任职。
在他的原本的认知中,德国是一个伟大而国家,而希特勒是英雄的化身,但当他随着部队到达波兰、法国和苏联后,亲眼目睹了党卫队的大屠杀和阴森可怖的集中营,使他对这位高高在上的法西斯领袖产生了不满和怀疑,对第三帝国的幻想也逐步破灭。思想上的巨变促使他加入了一个反对希特勒的组织:黑色乐队。
1944年7月19日,史陶芬伯格接到最高统帅部的命令,要他次日下午一点到“狼穴”向希特勒报告“人民步兵师”的情况。对一个蓄谋已久的暗杀者来说,这绝对称得上是天赐良机。
在前往“狼穴”之前,他特意前往组织碰头,并参加了短暂的会议。会议中,“黑色乐队”总头目贝克将军做了胜利的预言,并向史陶芬伯格承诺:“等你成功后就迅速飞回柏林,占领柏林的行动要靠你来指挥。”此时的史陶芬伯格被将军的承诺冲昏了头脑,完全失去了平时的冷静思考。
其实,如果史陶芬伯格接到命令后,不与“黑色乐队”碰头讨论,而是按照早就谋划好的策略,加上多年练就的随机应变能力,相信这次刺杀的成功率会非常高。但事情永远没有“如果”二字,也许是即将到来的行动令其过于兴奋,也许是贝克将军的承诺淹没了心智,最终导致接下来的任务失败。
到达地堡之后,一系列的变数打乱了原有的计划,随机应变的处置又难掩瑕疵,繁琐的炸弹安装和稍稍欠缺的运气,最终导致了刺杀行动失败。
7月20日,当史陶芬伯格进入“狼穴”后,首先与通讯主任菲尔基贝尔约好,只要炸弹一响,立即切断所有“狼穴”电话、电报和无线电通讯,要让这里彻底与外界和柏林隔绝。
当史陶芬伯格来到凯特办公室时,他故意留下一个“楔子”:把自己的帽子和皮带留在会客厅里,以便找更多理由和借口为自己做掩护。不料,凯特尔告诉他,希特勒要接待来访的墨索里尼,所以与史陶芬伯格的会议提前了一个小时,会面地点也由地堡改为地面会议室。
不久之后,凯特与史陶芬伯格离开房间去见希特勒,可两人刚走几步,史陶芬伯格以自己的帽子和皮带为由,让凯特稍等一下,他再次回到刚才的房间里,让当做引爆装置的玻璃管中的硫酸流出来。这些硫酸将会在十分钟后把一根金属丝腐蚀掉,然后撞针就会弹出来击发雷管,从而引爆炸弹。
当他完成释放硫酸的工作后,才与凯特一起走进了会议室,此时的希特勒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最委以重任的史陶芬伯格会来暗杀自己。
希特勒背对着大门而坐,正在听陆军副总参谋长的东线形势汇报。史陶芬伯格直接走到希特勒左边位置坐下,这里与希特勒仅隔着两个座椅的距离。史陶芬伯格悄悄把装有炸弹的皮包放到会议桌底下内侧,然后用脚向希特勒方向推了一下。随后,他以打电话为由走出了会议室。
在史陶芬伯格看来,此次暗杀已经算是成功了。等待他的将是民族英雄的称号,更有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高位。但梦想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
当他走出办公室后不到一分钟,希特勒所在的会议室里就传出了震天响声。这在史陶芬伯格看来,希特勒一定被炸的连渣都难有了。
如果按照正常逻辑分析,史陶芬伯格装好的炸弹内含1KG炸药,完全能够在近距离炸飞希特勒,但没想到在他走出会议室后,炸弹提包紧邻的一人却嫌提包碍事,随手将提包挪到了远离希特勒的会议桌一侧。这样一来,炸弹就远离了希特勒,而厚实的会议桌和隔着的几名军官又成了炸弹冲击波的良好盾牌。
阴差阳错之下,一声巨响之后,希特勒只是受了一些轻伤,没有生命危险。而史陶芬伯格以及参与刺杀计划的数千人随后遭到残酷清洗。
分析此次暗杀的成败得失,能够发现行动中的多个环节存在重大瑕疵,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如果史陶芬伯格再晚一点从办公室出来,自己的提包也就不会被挪动,希特勒恐怕就真的一命呜呼。而史陶芬伯格完全被成功的憧憬左右,却没有同归于尽的魄力,这才是他刺杀失败的直接原因吧。
而统一后只是推广到全国就成了暴秦?
秦国并非因秦法残暴而亡。秦法当初立法并在秦国施行的史历背景是战国时代,也就是后世所说的战时法治社会。立法的初衷就是为了适应战国时期诸候吞并战乱不断的残酷现实时势,从而实现存国、强国仍至最后统一的目的,当初秦法初立一切都是围绕战争而存在的。秦统一之后,没有了诸候混战的外部矛盾,而战时法治的继续在统一以后的秦帝国中大力推广引发秦国内部矛盾激发,导致秦帝国地土崩瓦解关系极大。如果就秦朝而论秦朝,或许逻辑上可以说得通,但必然有违客观。
要把秦为什么因秦法而强盛?秦又为什么成为“暴秦”而灭亡?这两个不同时期的事物结果,看得更客观些,不得不从更深远的历史背景去查究。下面重点究究秦法到底是不是残暴导致秦灭亡的主要原因吧。
首先先秦诸子之学目的何在?法家作为先秦诸家之一,其目的跟其它家是一样的,出于解决当时的时弊。《准南.要略》:“诸子之学,皆出于救时之弊。”
之所以为乱世,诸国之共主周天子不能制约诸候,霸主取代周天子行攘夷狄,涉国乱。首霸齐桓公于公元前685年始,他曾却锹以存邢、卫,又伐山戎,救燕,南伐楚,西干涉晋国内乱,又经略东夷。齐桓公死后,宋襄公继而称霸,因实力太小被楚国所败。之后晋文公称霸败楚国于城濮,秦穆公又与晋国争霸不胜,秦穆公向西边扩地称霸西戎。中原之地晋楚两大国仍然兵争不息, 公元前506年,吴国阖闾暴起大破楚都城后,越国又渐强,吴越战端开,吴王夫差破越,越王句践灭吴,到了公元前333年又越国又被楚国所灭。春秋共历时352年兵祸匪患横行的状况,促使当时的诸家学子开始探寻一条能改变当时恶劣的社会环境的道路。
“百家争鸣”旨在找到治世共识;百家实为虚指,实则四家。先秦诸子就是基于当时这样一个已经让大多数人感到无法正常生存的时代背景所产生的,各家理论的出发点就是治乱世。但各家对治世的见解并不一致,于是才因为哪家才是治世正道而展开了争论,这也是“百家争鸣”的主旨。说是百家,实则主要四家:道、儒、墨、法,各自的主张不同,但其初衷是一样的,就是为了改革当时的社会,使世道之乱得有效治理恢复到从前相对太平的世道里。
诸家治世之学并起争鸣,法家也自然有其自己的主张。其它三家概要为:道家认为,世道之所以乱,是因为人心私欲膨胀以至引发财货土地之争导致乱世动荡,故而主张清静无为之道;墨家认为,世道之乱在于当时人们杀伐征战奢靡淫乐,故而主张兼爱、贵俭;儒家认为世道之所以乱在的人不习周礼不施仁政所致,故主张复周礼复井田。法家认为,世道之乱其根源在于封建制度之上,因为封建贵族、诸候的特权问题,作为封建统治者,他们掌握着社会上多数的财富,并在制度上占据特权导致财富分配和制度上的不公引发的乱世。法家主张,必须裁撒抑制贵族,铲除封建,富国强兵以统一天下,才能真正彻底的现实由乱世到治世的局面。
魏国李悝变法的成功让人们看到法家变法改革释放出来的巨大生产力,开始接受法家的变法主张,并在各诸候形成治乱世之共识。用于魏国变法的《法经》商鞅只字未改“取之以相秦”,魏国与秦国其实是用同一部律法--《法经》。只是用于秦国故更名《秦法》而已,据史料记载:中国最早最完整保存下来的法典是春秋魏文候时期李悝作著的《法经》。这是一部较为完善,且真正义意上的律法典,在当时为大众所参考并被诸候国加以斟酌去取作为自己家国法律加以运用,成为当时法律上的权威之作。可见秦法本源于魏法。
战国七雄,实为历经变法改革后的七个实力的诸候国,而这七大诸侯国的最终目标就是吞并其它诸候国,而以郡县的形式统一天下。七雄兼并竞争,初衷在于完成天下一统,只是国情不同,制度不一。商鞅变法是战国七国中,推行中央集权制最完善的诸候国。各国变法中,没有一个诸候国比秦国的商鞅变法更彻底,制度更完善。共同的目的,不一样的做法,自然会有不一样的结果。而这种结果的优劣,自然会在竞争中显现出来。最终秦国一统天下,除了有运气的成份之外,更多原因在于秦国的商鞅变法时间够长且够深彻,秦始皇在完成统一天下后,也对秦之所能统一作了总结就是:“奋六世之余烈”才有了他统一天下的功业。
那么好不容易才统一起来的秦朝为何灭亡呢?如果说亡于秦法推广到全国而成为暴秦,实则有误。认为秦法残暴莫过于“约法三章”的故事,典出据《史记.高祖本纪第八》记载: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候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更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所侵暴,无恐!"
后来的史料证明,秦之亡并非秦法残暴所至,《汉书.刑法志》提到,“天下既定,‘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萧何又恢复了秦六篇之法,而且此基础上增加了新法三编。后来秦朝降臣叔孙通以律所不及的需要多增旁章十八篇,共二十七篇。汉武帝时期张汤、赵禹在此基础将汉朝法律增至六十篇之多。整整是《秦法》的六篇之法十倍之多!其实,当时民不聊生的根本原因是秦朝政治环境不稳定,加上当时形成一种谣传所致,认为用法必从严酷。正如刘邦前面所提:“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已经成为一种谣传了,和原来的法律关系不太大。约法三章余悉除去,在大伙听起来,自是是欢欣鼓舞了,只不过是一种收买人心的一种政治手段罢了。
你认为史记记载的刺客中哪一个最厉害?
《史记》所写的五大刺客,曹沫并未真正刺客,可以排除;豫让与荆轲名垂青史,只可惜功败垂成;专诸刺吴王僚,并非一人之所为,是吴王阖闾政变之一环节,属政治谋杀。聂政之刺韩傀,实际上也是也有政治斗争的背景,然而整个刺杀过程,全是聂政一人之所为,难度最大。下面我便说说聂政刺韩的整个过程。
公元前400年,韩景侯韩虔去世,其子韩烈侯上台。或许是韩烈侯还年幼,控制不了局面,造成两大权臣纷争的局面。这两大权臣,一个是相国韩傀(《史记》称为侠累),一个是严遂,两人相互斗法。两个人争来斗去,最后从磨嘴皮子发展到了拔刀相向。
有一次,严遂在朝上无所顾忌地攻击韩傀,韩傀气急坏败,当着众人的面叱骂他。这场闹剧后来越闹越烈,严遂一怒之下,拔出宝剑,就要朝着韩傀砍去,其他人赶紧上前将他抱住,这才避免一场火拼。韩傀乃是当朝相国,严遂这下子闯了祸,于是他便打点行李,卷铺盖走人。
这场内斗眼看就以韩傀的胜利而告终了,可是严遂却不甘心,这就引出一段荡气回肠的战国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刺客之一:聂政。
严遂落荒而逃后,一心想着报仇,他逃到齐国,打算花点钱,买个死士替他卖命,刺杀韩傀。有人跟他说:“有一个叫聂政的勇士,因为杀了人,为躲避仇家,埋没在市井之中,以屠狗为业。你可以去找找他。“
严遂找到了聂政,极力笼络,没事常请他喝酒。在聂政母亲生日时,严遂又来聂政家中,以百镒黄金为老人家贺寿。聂政拒绝道:“我家境贫寒,游荡他乡,以屠狗为业,换取些美食来供养老母也绰绰有余了。我不能接受您的馈赠。”
严遂这才表明来意,悄悄地说:“我有仇要报,因此游历了许多国家,到了齐国后,听说您很讲义气,特献上百金,不过是做为老夫人粗茶淡饭之用。我就是想跟您交个朋友,哪敢有什么要求呢?”
聂政是聪明人,当然听出来了:严遂就是想找我帮他报仇嘛,可是我不能去,因为我有老母亲要供养。于是他便对严遂说:“您知道我为什么躲在这种烂地方当一名屠夫吗?不是我怕仇家来寻仇,而是因为老母还在世,我得奉养她才行。只要老母亲还活着,我就不会把生命交给别人的。”说罢把钱塞还给严遂。
严遂没有办法,只好向他行了大礼,然后就离去了。
尽管聂政没有收下这百镒黄金,但心里却视严遂为知己、贤人。为什么呢?因为严遂可是韩国的卿大夫,而他聂政不过是个市井屠夫罢了,在当时等级森严的社会里,严遂屈尊前来结交他,这是何等的尊重啊。“士为知己者死”,这就是时代的观念。聂政心领了严遂的这份厚意,希望能有机会报答。
过了一段时间,聂政的母亲去世了。他办理了母亲的葬礼后,此时已经了无牵挂,遂前往见严遂,答应刺杀韩国国相韩傀。
严遂激动地说:“我的仇家是韩国的国相韩傀,他是韩国君主的叔父,权力大得很,而且出入起居都戒备森严。我曾经派人去刺杀他,可是没能成功,如今您不嫌弃我的话,我便多备些车马,挑几名壮士当您的助手吧。”言辞谦恭,更让聂政觉得他是一位贤者。
“不必了,”聂政答道,“韩国距离卫国很近,仇家是相国,也是君王的至亲,这样更不能多带人马,人多必有所闪失,万一泄露了机密,到时不仅杀不了韩傀,反倒会引来韩国举国上下找您寻仇,那岂不危险。”
于是他告别严遂,仗剑西行到韩国都城,住下来观察韩傀的动向,耐心地等待刺杀良机的出现。
一个良机出现了。正好韩烈侯与其他诸侯有一个会盟,地点设在东孟,相国韩傀也将参加。到了会盟这一天,郊外搭起一座高台,韩烈侯与韩傀都坐在台上,台下有许多手持武器的护卫。聂政混在围观的人群中,怀中揣着一把利剑。
只要他挟剑冲上台,不论刺杀是否得手,必定难逃一死,因为他是单枪匹马,而对方有成千上百的卫兵。这样死值得吗?说真的,他与严遂又不算是熟人,严遂送给他的百镒黄金,他也没有收,为这样一个半陌生的人去送死值得吗?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似乎不值,但不要忘了,那是一个充满血性的时代。我敢说,迷信武士道的日本人,也从来没有到达到春秋战国时代中国武士的精神高度。这些中国武士,为义而生,为义而死,死根本是不值一提的事情,似乎他们有九条生命,可以随随便便地遗弃其中的一条。
有人也许会说,聂政为严遂报私仇,这也算是义吗?别人可能不觉得,但这不是关键,关键是聂政自己认为这就是“义”,是义,就不容辞。用死亡之血,浇养出一朵义之花,这就是他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会盟开始时,全场肃静。但一声大吼如雷贯耳,只见得聂政一边吼叫着,一边冲破卫兵围成的人墙,发疯般地冲向高台。他从怀中掏出利剑,拔剑出鞘,剑锋直刺向韩傀。韩傀被眼前这一幕给惊呆了,他下意识地想找个人当掩护,旁边站的人便是韩烈侯,他一急之下,抱住韩烈侯。韩傀跑得快,可是没有聂政的剑快。聂政的一剑如雷电般迅捷,从韩傀后背刺进,从前胸刺出,剑锋惯性地又向前穿行,刺进韩烈侯的体内。这一剑,可谓是雷霆一击,威不可挡,韩傀当场气绝身亡,韩烈侯被刺伤。
据说,在聂政刺杀韩傀的那刻,白虹贯日,莫非是上天要见证此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击。
此时早已吓得目瞪口呆的卫兵这才缓过神来,操起兵戈围了上来。聂政果然是英雄好汉,手持利剑,左右翻飞,一边杀,一边吼,竟然一口气杀死了几十名卫兵。这时聂政哈哈大笑,笑过之后,他轮起剑,朝自己脸上一剑、一剑、又一剑地划下去,很快他面目全非。
划烂自己的脸后,聂政伸出两根手指,伸进自己的眼睛里,使劲地挖,两颗圆圆的眼珠,竟然被他自己挖出来,掉在地上,留下两个大血窟窿。他就象在完成一个神圣的宗教仪式似的,痛苦,但他在坚持,因为还剩下最后的祭礼。他把剑刺向腹部,用手把剑奋力一划,切开腹部,肠子流出来,落在地上。在小日本玩切腹之前的数百年,聂政已经用这种残酷的手段结果了自己的性命,没有介错(小日本玩切腹时,在肚子上象征性切一刀,有个辅助的人叫介错,帮他砍脑袋,以免切腹者遭受痛苦的折磨),他从头到尾忍受巨大的肉体痛苦,直到肉体再无知觉。
聂政就这样死了。
自杀并不是难事,可是为什么用这种痛苦的毁容手段呢?很显然,聂政不想因为自己刺死韩傀而使亲人受到牵连。把自己划得面目全非,目的是让人认不出他。被刺伤的韩烈侯坚决要求查明事情的真相,他下令把聂政的尸体暴于野外,并悬赏千金,希望有人能认识他,并提供准确的姓名。但时间一天天地过去,始终没有人知道刺客的真实身份。
有一个人知道刺客的真实身份,她便是聂政的姐姐聂荣。
聂荣怎么得知聂政是刺客呢?原来当年严遂结交聂政时,聂荣还未出嫁,当时跟母亲、弟弟住在一起,自然晓得严遂与弟弟的事情。当刺客毁容自尽的消息传到齐国后,聂荣一下就明白了,这个刺客就是她的弟弟,姐弟情深啊,如今弟弟遭遇横祸,又暴尸野外,想到这里,聂荣不禁潸然泪下。要不要去给弟弟收尸呢?如果去的话,韩国政府早就布下天罗地网,就等着她钻进来;如果不去的话,那么天下就没有人知道他是聂政,他的英勇事迹就会被埋没了。
“必须去。”聂荣道,“我弟弟是极为义气的人,我不能因为害怕自己受迫害,就让我弟弟的名声泯没在尘土之中,虽然我这样做,并不是我弟弟的本意。”她知道,弟弟以如此惨烈的方式死去,是为了保全姐姐,不致受到韩国政府的追杀或迫害。
就这样,聂荣从齐国到了韩国,聂政的尸体还被扔在市场上,散发着腐臭之味。毕竟是亲姐姐,一眼就认出是自己的弟弟,她悲从心生,走近弟弟的尸体,沉痛地说:“真勇敢啊,浩气长存,你如此壮烈的行为,超过了古代勇士孟贲、夏育与成荆。你死了,却没留下姓名,你已没有父母,没有兄弟,只有我一个姐姐,你都是为了我的缘故才这样做的啊。我不忍心埋没你的名声啊。“
说完后,聂荣紧紧抱着聂政的尸体,痛哭流泣地对着众人说:“他就是我弟弟聂政。”这哭声把围观的人群给感动了,人们纷纷对她说:“这个人刺杀了我们相国,主上悬赏千金购刺客姓名,夫人难道没有听说吗?你怎么敢来相认呢,你还是快走吧。”
聂荣答道:“我当然听说了。可是我弟弟聂政本来就是一名志士,为躲避仇家忍辱含垢隐居于市井之中,只是因为有个母亲尚在,有个姐姐未嫁。后来母亲辞世,姐姐也嫁人了,他为了报答严仲子(即严遂)的知遇之恩,不惜铤而走险。士为知己者死,这是大义所在,只是他不想连累姐姐,用自毁的方式来掩藏自己的身份。可是我就算受牵连而死,也不能让贤弟成为无名烈士。”
“老天爷啊——”聂荣仰天而呼,喊了三声。悲到极尽,她没有想过要活着离开,她忽然拔出一把短剑,刺入自己的胸膛,鲜血涌出……
聂政刺杀韩国相国韩傀,震动诸侯,而聂荣为弟而死,是这个暗杀事件的余波荡漾。姐弟两人的事迹很快传遍三晋、楚国、卫国、齐国等,大家听后都长唏短叹,纷纷称颂道:“不光是聂政勇敢,他姐姐也是刚烈的女子啊。”正是由于聂荣的挺身而出,使得聂政成为千秋传颂的人物,他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刺客之一。
他与豫让一样,都是怀着“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为别人报仇而不惜牺牲自己。但两人又有所不同。知瑶对豫让是真的有“知遇”之恩,以国士对待豫让,在心里欣赏他;而严遂有意结交聂政,从一开始便是要利用他,从这点看,严遂绝非聂政的“知己”。聂政刺韩傀,为严遂报了私仇,可是他被暴尸时,严遂到哪去了呢?要真是“知己”的话,怎么没有挺身而出?聂政能为严遂死,严遂却不能为聂政正名,两人品格之高下,立马可判。聂荣以一女流之辈,尚且不惜一己之身,严遂算什么狗屁呢?
梁启超在评价聂政时说:“聂政之侠,旧史之所以称道者至矣,吾无赞焉。”对于旧史称赞聂政为报知遇之恩而不惜一死的说法,梁启超不认同,因为聂政就是被利用来报私仇。但是梁任公又说:“学聂政者当学其性情之厚而已。夫其有母存不许友以死,犹普通之义也。用茕茕一姊,而犹顾恋之,不欲以相累,乃至抉眼屠肠以绝踪仞。……天下岂有天性凉薄之人而能以侠闻者哉。”
从某种意义上说,聂政是个幸运的人,尽管他只是被利用来报私仇的工具,但正是他的“性情之厚”使他超越了普通刺客的水平,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被顶礼膜拜的英雄豪杰,他的事迹被写入诗歌,戏剧,拍成电影,谱写成曲。中国最著名的琴曲《广陵散》脱胎于《聂政刺韩曲》,曲子慷慨激昂,“纷披灿烂,戈矛纵横”,当年嵇康临刑前,一曲《广陵散》,“琴声铮铮有铁戈之声,惊天地,泣鬼神,听者无不动容。”
虽然仅是一名刺客,但聂政远远超越同时代的许多人物,成为一个传奇。聂政的故事,与豫让的故事相得益彰,在我们今天看来,刺赵无恤也好,刺韩傀也罢,历史俱往矣,然而此二者却是那个时代血性与精神的缩影。
吾爱战国,吾爱战国时代之血性。你可以批评他们的信念有偏差之处,但却不能否定他们为信念而一往无前的精神。他们以一己之力敌一国,前无古人,后亦乏来者,什么赵氏宗主,什么韩国国相,即便是权倾天下,拥千军万马,我只以一件武器无畏地迎战,此件武器非他,精神耳。单枪匹马、没有援手、没有退路、没有生,“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大哉是精神,勇哉壮哉。此精神之可贵,唯司马迁知之,故留下《刺客列传》的篇章。
后世史书,刺客之事迹几乎绝迹,而中国人之血性亦随之衰也,苟且焉,世故焉,猥琐焉。战国虽为乱世,中原血战连年,可是在此背景下,却是华夏族最强盛之年代,蛮族之威胁,几可忽略,与后世成鲜明对比。故而中国之最强盛,不在汉唐,而在战国。明白斯理,则可知时代精神与个人之精神,实是相得益彰,有勇猛之时代,固有勇猛之个人,而个人之事迹,亦影响世道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