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丛林兰博,这个皮肤没有上架吗?
这个皮肤已经下架了 相当于绝版皮肤了 想要获取的话 要他以后出抽奖活动了
为什么现代枪械已经基本不用弹鼓了?
实际上现代不少枪械都是能使用弹鼓的,弹鼓不过是个兼容件,想要使用的话一点难度都没有。
但是,弹鼓不一定适合某些战斗情况,也确实存在难用的问题,因此它近些年确实愈发不受待见。
弹鼓的好处是一次性的供弹量大,适合火力的延续,不至于关键时刻断片儿。
如一战时期德军伯格曼MP-18冲锋枪使用的蜗形弹鼓,它原先是卢格P08的手枪弹匣。德军持着插了蜗形弹鼓的P-08清扫战壕,在狭窄环境的近距离交火中能压住一片栓动式步枪。
后来德军装备了MP-18冲锋枪,尽管其配有直弹匣,但蜗形弹鼓还是成为了MP-18上常见的标配。
当年伯格曼兵工厂既生产炮兵型卢格手枪,也生产MP-18冲锋枪,很多东西出自同样的加工线。比如炮兵卢格的重型枪管就与MP-18加工指标相同,仅加工尺寸不同。
同理,蜗形弹鼓也被用到了MP-18上面,此时战争已近尾声,MP-18产量也不算很大,因此德国人为了省钱省时,在部分长弹匣外,直接拿已经生产的蜗形弹鼓充数。
后来著名的“索米”1931冲锋枪也使用了71发弹鼓,这是因为芬兰人当时并未真正搞明白冲锋枪的定义,初期他们将冲锋枪视为轻机枪,甚至还安装了脚架,整枪质量极重;手枪弹压制力本来就不足,再不增加点火力持续能力怎么行?
这个71发弹鼓还被与之作战的苏军看上了,将之发展成了PPSh-41“波波沙”的弹鼓,也造就了一代打嗝神枪之名。
波波沙冲锋枪属于傻大黑粗的糙货,按苏联高层的意思,这种武器就得便宜、省事儿还省机器和人工,苏联需要把更高端的机床和技术人员留给飞机大炮。
但有趣的是,按照糙货标准生产出来的枪身可靠性极高,波波沙大部分的问题集中在不堪一击的弹鼓上。
这种弹鼓很容易因为磕碰损坏,稍微的形变就能令射手胆战心惊——你永远不知道它会在什么时候卡壳。而且它名为弹容71,实际却塞不了这个数,为了降低要命的故障率以及对付经常瘫软的机簧,士兵们起码得空出3-15枚弹的空间。
装上弹鼓后,本就笨重的全枪质量进一步提升,让人端着它跑都费劲,以至于战场上出现了一帮德国MP-38\40冲锋枪的苏联拥趸(德军那边也有大批波波沙粉)。分量的提升也不是一无是处,起码枪身给坨住了,因此波波沙扫射起来极为稳定。
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曾经使用的汤普森冲锋枪也遭遇过同样的弹鼓可靠性和重量问题,陆战队前期使用了带50、100弹鼓的汤普森M1928A1,士兵们一边对持续性的火力赞不绝口,一边也对弹鼓的可靠性和重量骂不绝口。
所以,后来汤普森M1和M1A1型供应上战场后,美军已经不使用弹鼓了,直接使用20或30发弹匣。其中30发的弹匣由于生产过多,至今都没卖完。
实际上苏军在战争后期已经逐渐取消了弹鼓的装配,改成了35发的弹匣。
之所以之前不这么做,纯粹是苏联将PPSh-41当成了廉价的爆兵装备。弹鼓供弹能够让一个新兵轻易地喷吐出致命的火力,他连瞄准都不需要学,只需要冲上去的勇气,就能在近距离压得那帮98k们头都抬不起来。
后来新兵经历残酷的战火后成长起来,苏联也渡过了将人整师整军往肉磨子里填的危险时刻,不可靠的弹鼓自然也就被弹匣所替代。
我国在建国初期引进了波波沙冲锋枪,称其为50式冲锋枪,早就打仗打得溜熟的中国军人一眼就看出弹鼓的华而不实,也是干脆就使用了弹匣。
当年很多机枪使用的是比弹鼓更简单的弹盘技术,如英国刘易斯,苏联的DP-28大盘机。要不就干脆像德国那样用弹链盒。
二战结束以后,弹鼓的发展实际上已经进入了窄胡同。突击步枪的普及让自动火力变得极为寻常,人们也就不太看重弹鼓带来的那点持续火力了。
不过,弹鼓弹容量较多的优点依然难以割舍,因此一些轻机枪、自动步枪仍然在使用弹鼓。
比如我国的81式班机就使用了弹鼓供弹,这种75发弹鼓采用开式设计,直接打开上弹拧发条,相当的快捷。95式班机同样沿用了该设计,只不过是5.8mm口径的。
之前的56式轻机枪看着也像有弹鼓,但那个其实是加了内衬的弹链盒。
俄罗斯的RPK机枪也使用了弹鼓,最新的RPK-16采用了一个95发的傻大弹鼓,上弹方式依旧是一发发的往里塞。
实际上,弹鼓技术并不难,只是其结构相对复杂,重量也较大,体积更是巨大。耍起枪来跑不快,背不起,跳不动,连持枪姿势都会受到影响,所以今天也就机枪们玩玩,主要保证单次援护中火力能不断。
所以,如今普通扛突击步枪的士兵也实在没必要端个弹鼓打仗。
有哪些让你重刷多次的美剧值得分享?
时间过得好快,转眼间,又一年过去了...
这个月,已经是2019年的最后一个月了!
虽然,我不知道,这一年你经历了什么,又错过了什么。
但是,我知道,这一年你一定不能错过,这10部高分美剧。
1.爱,死亡和机器人
第一季看到豆瓣上,近25万人给它打出了9.1分。
不得不说,众人的眼光是雪亮的,《爱,死亡和机器人》真的很好看!
这部动画短片合集由18部分组成,每部分时长5-15分钟。
整体涵盖了奇幻、恐怖、科幻以及喜剧等不同的类型。
一口气刷完18集的感觉,太棒了!
每一集都能让观看者爽一下,连着看还真有点受不了,每一集都想给它打五星。
我最喜欢的是第三集《证人》和第十六集《冰河时代》。
不禁感叹:“netflix真牛逼...”
2.我的天才女友 第一季
《我的天才女友》豆瓣7万多人给出了9.3分。
剧集改编自意大利著名作家埃莱娜·费兰特的同名小说。
为什么我这么想推荐它给你们?
因为看完这个剧,真的太触动了。
那种感觉就像是有人在关心并触摸自己的童年。
同时,也让我想起了自己生命中很多决定性的瞬间,以及那些走散了的朋友。
尤其是最后一集,真的太戳心,这样完美的结局值得五星推荐!
没看过原著的我,看完有种立刻马上去看原著的冲动。
3.我们这一天 第四季
《我们这一天》豆瓣评分9.5。
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爱情喜剧片,看了以后,让人瞬间对生活又充满了希望。
仔细看第一集,其实充满了各种支离破碎。
但是,越往后看就越发的能感受到,它带给观者们的无限温度。
本剧一共18集,每集差不多50分钟,每一集都能发现很多打动人心的细节。
所以...接下来的时间,就让泪水来得再猛烈一些吧!
4.硅谷 第六季
追了六年的《硅谷》,也迎来了它的最终季。
第六季在豆瓣上拿到了9.4的高分,这样的评价也算能黯然谢幕了!
心里莫名的有些伤感,有点不舍...
知道了这是最终季后,看每一集都很小心翼翼,每一集都舍不得快进一秒钟。
记得,刚看第一集的时候,激动得老泪纵横!
真希望有朝一日能再出个电影什么的,缅怀下我们对硅谷的情怀!
哎...人生匆匆六年,再见了Jared。
5.小谢尔顿 第三季
豆瓣9.3的《小谢尔顿》,我希望它能续订到第十季。
真的,这一家人太可爱了。
三孩子简直就是天才级的选手。
剧中的奶奶总是能让人笑中带泪。
小耳朵是什么可爱的小天使呐!哈哈!
爸爸妈妈哥哥妹妹也都很暖。
感觉比生活大爆炸还好看呢!嘻嘻!(插播一句:生活大爆炸也迎来完结季了...)
我看的时候,是攒了好多集,专门抽出来一天时间,一口气刷完的,很过瘾!
6.绝命毒师 第五季
哇哦,这部剧厉害了。
豆瓣近10万人给它打出了9.6的高分。
绝命毒师是自己最爱的美剧之一,其中最喜欢的人物毫无疑问当属老白。
可是老白这悲惨的一生,着实令人难过啊。
用一句话总结老白的一生,就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
不过,还好结尾是很完美的。
该见的都见了,该救的都救了,该杀的都杀了,一切都结束了。
完美的结局,也充分地证明了这终将是一部无法超越的神剧。
真是眼睁睁地看着它完结,难受!再见了,老白!
此刻...闪开,让我哭一会儿...
7.马男波杰克 第六季
告别季之《马男波杰克》,听说Bojack要戒酒了哇!
哈哈!好样儿的。
我一直觉得,只要Bojack站那儿,我就已经笑得不行了。
他一开口,我真受不了,怕笑得肚子疼。
可是,当我看到Bojack的头发开始变了颜色时,我就已经意识到了故事快结束了。
前半生的他用当个混蛋的方式治愈童年的伤痛,后半生的他用无数个道歉来治愈别人。
看来这一次,丧气的马男也要给大家,来一个合家欢乐式的大结局了。
不知不觉间,看这部剧的人都已经长大了,而“你”也该谢幕了。
豆瓣9.4的评分,也还算中肯!
8. 难以置信
推荐这部剧的时候,我犹豫了下。
因为题材有点让人揪心,看的很压抑。
《难以置信》豆瓣评分9.2,一部看了令人气愤到发抖的影片。
主要讲述了一个花季少女被性侵后发生的经历。
然而,摧毁她的不是性侵本身,而是这个恶心的社会。
一口气看完8集,有点顶不住!(建议分开看)
最后,说下:“警察一遍又一遍地问玛丽案发的经过,这就相当于一次又一次的二次伤害”。
9.摩登家庭 第十一季
今年美剧是怎么了?
好剧一个接一个的上,又一个接一个的落幕...
上面提到的《硅谷》、《绝命毒师》《马男波杰克》以及《生活大爆炸》都完结了。
播了10年,播出11季,豆瓣评分9.4的《摩登家庭》也迎来了它的最终季。
怎么一下子就过去了这么多年呢...他们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
想到这里,我竟然一点也不觉得好笑了!
我哭了,你呢?
看每一集都很不舍,因为这次真的是看一集就少一集了。
喜欢它的剧迷,我知道你们跟我一样都很不舍吧?
没办法,天下无不散之宴席。
再见了,我的美国亲戚们!
好不舍...感谢你们陪我一起长大。
10.无耻之徒(美版) 第十季
无耻之徒(美版),不知不觉也第十季了。
目前,开播豆瓣飙到了9.6,评分还是蛮高的。
讲真,追一部剧追到第十季,也是不容易呀!(此处应有掌声...)
简单来看这一季就是:
片头换了,大姐走了,就连大姐夫的翘臀也没了。
Debbie开始持家了,Carl军校也毕业了,Liam留了一个帅气的爆炸头。
Lip有了自己的儿子,Frank变老了,但是坑蒙拐骗手段好像变差了。
不过,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喜欢这一家子。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
迷妹,可是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整理了这10部超好看的美剧哦!
小伙伴们还在等什么?赶紧get起来吧!
为什么春秋时期盛行的车战最终衰落了?
车战在春秋末期就已经不行了,因为春秋那帮货哪里是在打仗,根本是在开奥运会嘛,历史的发展也注定不可能让车战继续下去。
用战车打仗,这是周甚至更早商朝、夏朝时期绵延过来的一种做法,甚至可能在夏朝之前就存在。
早期的华夏民族还有一些游徙的习惯,当时的人们懂得利用马匹、牛等拉车,走哪儿算哪儿。
车是人的家,是床,也是作战的武器,首领贵族们将车作为了身份的象征和不可或缺的工具。所以今天有些考古认为,华夏的床榻其实是根据战车演变来的。
比如商汤伐夏桀,“殷汤良车七十乘,必死六千人,以戊子战于郕,遂禽。”
又比如武王伐纣,有“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
战国时期的人改进了战车的结构,让战车更轻巧结实,并设立了驭手、车左、车右以及伴随步兵的制度。战车还分为“攻车”、“守车”。攻车纯打仗,守车运输兼打仗。
驭手又叫“御者”,一般是主将负责,专门开车撞人;车左又叫“甲首”,负责战斗指挥,同时还负责用弓箭远程攻击。车右又叫“参乘”,他负责用长矛、长戈近战。
有些时候,主将不愿开车,也会调换座位,或者再加个人进来,名曰“驷乘”。
能上车打仗的,统统都是贵族或有能耐的勇士,他们在车上顶盔戴甲,张弓射箭,挥舞着长长的青铜戈,在约定好的合适战场上,对着敌军一往无前的冲过去。
而那时候的步兵呢,完全是给战车打杂的,他们负责保养和维护马匹,帮助贵族们穿戴盔甲,提供军械到武器刀粮草到医疗的一系列后勤服务。
然后他们还要配合战车发动进攻,围绕在战车周围执行号令,服从各种战术任务,包括去抵挡对方战车。
这种步兵就是战车上统治者的直属部队,他们与战车一起被称为“乘”,豪华的还带有辅助的后勤运输车或替换车,比如“千乘”,代表的是1千个战车编成部队,而非1千辆战车。
“乘”的概念其实很混杂,少的十个人左右,多的六七十人,再多了,一辆战车就指挥不过来了,不适应那种多部战车集群冲击的阵仗。
按战国《司马法》来看,一乘有25人,分为车下“甲士”7人,步兵17人,车上3人。
但是,在那个年代,战争完全是贵族们的一种政治“谈话”方式,他们秉承着各种高贵的节操和严格的规矩,谁违规谁就是不要脸。
所以那个时代的战争需要“约架”,双方商量好打仗的地方,还要派出“大使”与对方商量,开个宴会,讨论下这仗如何打。
比较“讲礼”的是,双方还会将自己的兵力分配、战车数量、率军战士的信息全告诉对方,比如:我方准备派XXX带10乘出战。
对方也会“讲礼”:哦,贵方派出的是很有名的勇士啊,我方只能试着与他比一比弓箭了,为了不让天下耻笑,我们也会出战10乘兵车。
最后皆大欢喜,两军便在约定地点布阵,直到双方都无异议了,都准备好了,才能开战。
此时战车们便带着扈从步兵,犹如脱缰的疯狗一样冲上去砍杀。
步兵队伍当然是挡不住这帮子装备刷到+9999的RMB亲爹,纷纷被撞得鸡飞狗跳,化为战功,车上那都是“战士”,光这个“士”就不是“卒”能企及的。
(这里顺带说一下,“卒”原本代表一种服装,《说文》曰:“隶人给事者衣为卒。卒,衣有题识者。”很显然过去的兵卒就是服侍战士的制服众。)
所幸战车的主要对手是对方的战车,两边会进行忘我的厮杀,直到一方翻车或车子断轴、人累趴鸣金。
战车之间的PK是春秋时期最热血沸腾的事情,“战士”们杀得你来我往,一会儿用箭射对方,一会儿想办法戳对方,车上多的是武器,长矛雄戟大弓大盾,武士们也训练有素技艺高强,再加上两边的鼓噪壮威,场面犹如史诗大片。
不小心翻车的,得看死没死,还能抢救的话,己方护卫的步兵便需要赶紧恢复战车的状态,把马重新套回来,把主子们抬回去,死了,那就收尸。
如此反复,直到双方马冲不动了,或者一方认输为止。
一方完全被打败的时候,“卒”们才能起到一点起哄以外的作用,他们这时候可以配合战车,撒丫子冲出去驱敌和抓俘虏。
当然,抓的多半是没车的对方的“卒”,想抓“車”可不容易,哪怕人家没车成了“士”也难,打不过,也轻易不敢打。
奴隶主之间的战斗,奴隶是没资格插手抢功劳的,亦没资格代表主子打,更不允许奴隶随意伤害奴隶主阶级,所以,连追击很多时候都不会有,对方打败认输了,己方就有礼有节的送对方走人。
非要追击出一口恶气的话,还有追击的规矩,比如“五十步笑百步”,孟子说的其实并非两个步卒跑步,而是指逃跑,你也跑了50步,都是逃兵,有啥资格笑人跑了100步的呢?
当时的规矩是,50步曰追逃,超过50步就不追了,再追你就是不要脸!所以,孟子笔下的那个50步小卒还是很聪明的。
一场仗算下来,战车总共就翻那么几辆到几十辆,车上仨神还不见得能死几个。
而且就这俘虏都有规矩,比如年纪大的就不能抓,得尊敬老人,应该放他回去歇养,免得惊怒而死。将领们也不能抓,都是体面人儿,你逮着恶心谁呢?这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
“战士”的特权还不仅于此,实际上真正讲规矩、有礼仪的车战比打武侠小说里打擂台还老实,一方受伤或翻车,战斗往往就不会再进行下去了,更不会有人来抓,他只需要垂头丧气的发个“认输”的表情,就可以回去疗伤。
这哪里是打仗?这搁今天叫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
晋楚之间曾经就表演过一个精彩的段子,连易中天教授都拿去讲了。
话说晋楚开战,晋军被打败,楚人是蛮子嘛,当即不要脸的追上去,眨眼间太原比亚迪就让东风雷诺撵上狂搞。
一不小心,晋军战车扎泥坑里出不来,眼看就要当俘虏。
结果楚蛮的战车一到:“拐子!你么昂鸟?么不跑了撒?”
晋牌车悻悻道:“熄活啊~跑个球!”
于是楚人下车帮助晋人把战车推出去,双方再继续上演极品飞车。
没跑两下晋人的战车又出了机械故障。
于是楚人又下车,帮助他维修整备,修好了再开始速度与激情。
楚人最终没能抓住晋人,因为跑出50步了,再追下去就是真不要脸,而蛮子也要脸的。
晋人走的时候留下了一句话:楚人这么会修车,都是逃多了练的吧?
真正惨的是那些随车的“卒”,苦活累活全都得得干,战车冲过来拿脸接,战车跑了靠脚追。
就像今天的0氪玩家一样,他们进有些游戏的唯一作用,就是陪RMB玩家受虐。
所以,战车简直成了荣光的化身,战场之王,堪称公元前700年的坦克。人们用千乘之国来表示诸侯王国,用万乘之尊来形容周天子,既是种形容,也是战车实际的发展。
这体现出周朝前后社会水平的进步,武王伐纣时“戎车三百乘”,到春秋已经是成千上万了。
但社会一发展,老旧的东西一般就会很危险。
尤其是战争进入“兵者诡道”的范畴中后,那种“周公义战”便成为过去式了,连孟子都说“春秋无义战”,那战国时代打仗该有多无耻?
过去贵族们要么沾亲带故,要么同属于王朝诸侯,彼此服从一套规则很正常。
在规则框架内,除非刀剑无眼,否则根本没必要打死打活。于是大家都可以装高尚,除了那些不懂礼貌的荆蛮之类!太不要脸了!
楚人也是一肚子苦水——我这到处是沼泽和丛林,车战?车你姐姐啊!还约战?约砲行不行啊!我要天天陪你们开奥运会早完蛋了,你看那晋国哪儿去了?
就连晋国也懂得怎么玩死别人的战车,找个树林,再施展一阳指——你过来呀!对方脑一热,全完了。
春秋末年的《孙子兵法》之类的思维也支持了“兵者诡道”说,总之,为了胜利,可以无所不用其极,败者再高尚也是没人权的。
晋人在与楚国争霸三次后,为了压住楚国,教导吴国“陆战之术”,其实就是教他们用战车。吴人表现的相当不错,他们成功的打击了楚人,还利用车战消灭了楚人的神箭手养由基,将这个善射者毙于乱箭之下。
养由基死前吐槽一句:“吴人居然也这么精于车战了!”
其实,与其说是吴人会车战,不如说是吴人也没“守规矩”开奥运会,他们没让礼法束缚自己的主观思维。
于是战争进入了一个非常不稳定的末期,随着周朝的逐渐歇菜,战火越烧越旺,诸侯们越来越喜欢争霸,白热化的冲突世界让翩翩君子之风的车战时代远去了。
随着步兵的扩张,昂贵的战车不可能完全的大规模普及下去,只能作为一种国力的象征物,所以步兵注定会成为靠人数堆积的主战兵种。
然后是胡服骑射,从赵国扩散的这股骑兵潮流,其意义不止于让人穿着短打骑马,它改变了军队的构成,也改变了战术战法,喻示部队走向了更实际,也更高水平的姿态。
早期骑兵队伍的扩大,迅速分薄了战车的地位,一来骑兵更机动灵活,他们适应于战场复杂的环境,战车却无法适应各种复杂地形。
二来骑兵更便宜,当时的骑兵只是骑马的弩兵或步兵罢了,人死了,马却能留下来,也不必建造和维护昂贵的战车。
三者战场上呼啦啦都是一大票人,这阵势,战车也冲不透了,贵族们更不愿在手下有几千几万人的情况下跑去耍无双。
而且,因为战车的过度嚣张,就如同今天的人制造出各种反坦克火力一样,当时的人们已经研究出了许多的对战车套路。
比如让步兵们扎些又大又沉的鹿砦,战车遇到这些东西根本无可奈何,靠参乘的戈矛是没办法拨拉开的,马匹也不可能撞上去,毕竟动力前置嘛。
或者在地上挖陷坑,坑都不用大,能让车轮子陷进去就行,然后全车的人都得下来“一二三…一二三……”
总而言之,春秋时大家还给对方个面子,网吧玩星际一样,矿吃完气采完约好了再打,战国谁还这么傻?只要人脑子一转,奥运会的规则一甩,能对付战车的花招多的是。
林冲!现在你的战车过不来了,你又能拿我怎么样?我用一万骑兵绕到你家后门抓你老婆,你又能拿我怎么样?
战车就这样淘汰了,仅留存了一部分,作为特殊兵种,时而明时而灭的出现在中国战场上,而且清一色的“守车”。
有哪些血腥暴力的电影?
“抢滩登陆”重现!重机枪横扫二十分钟!
20年后的主人公兰博,他远离家园,退守到泰国的一个贫困小村庄内,做着摆渡生意维持生活,但并不是将人或者货物送到江对面那么简单,因为小村庄靠着泰国与缅甸的附近,常年战争,持续长达60年之久,却没有丝毫停战的迹象,所以有些地带连主人公兰博都无法慎入。
然而,英雄级人物,注定不会过太长的平静日子,一群以宣扬人权的传教士找到了兰博,这传教士是为了难民提供生活必需品,但是由于去往难民窟的路被缅甸军队埋了地雷,所以请兰博帮他们走水路,最初兰博是拒绝去往缅甸的,看着这些人为了难民窟,他被触动了,最终将他们送到了目的地。
差不多两个星期后,有人告诉兰博,之前护送出去的传教士一个都没有回来,大使馆都无计可施。
虽然通过美国特种训练的兰博已经是最具有杀伤力的战士,但是20多年过去了,他早已放弃用暴力和武器解决的方式,但是他知道,有的时候,有些事必须由他完成。
影片于2008年上映,但是并为在大陆上映
百科资料图短篇图解影片一开报道缅甸对世界的危害,对人民施暴,引起群众不满,满街的民意游行。
正片开始,给人一种很压抑的感觉,沉默的兰博,脏乱的停船区,穿着简陋的人群。
一切显得那么的平静,三个人在干嘛,原来在逮蛇,蛇没咬人成功反而被逮。
不愧生活在战争地带,把蛇当宠物一样玩耍,背景音乐非常沉重,直到船靠岸。
插播一段人与蛇的表演,原来兰博逮蛇只是为了赚点钱,买家告诉兰博还需要一条蟒蛇。
这时候一群秉着人道的传教士找到了兰博,向他说明需要他的帮助,去往缅甸境内。
但是兰博拒绝了,因为缅甸是战区,并不想牵扯进去,传教士又表明他们是去帮助难民提供医药和救治的。
去往战争地区,是必须要带上武器的,然而他们并没有,那就是自寻死路,帮助不了任何人。
最后兰博还是拒绝了他,传教士想回去,但是这位美女想试试,兰博用了很强硬的语气说“回家吧“这时候猛然响起了隆重的背景音乐。
这时候镜头转向了行驶中的车队,一群拿着枪的士兵将手无寸铁的难民逼迫下车,这些难民是花钱买过来做游戏娱乐的,
向难民演示一下地雷的威力,并向各处抛出地雷,准备进行一场逃亡游戏。
再一次逼迫难民,往有地雷的区域跑去,大佬很平静的抽着烟并看着难民逃跑。
大逃亡开始了,难民不断的奔跑,全靠运气,第一个被炸到模糊,大佬觉得不过瘾,暗示士兵,开枪狂扫。
随后兰博开始对这批军队进行毁灭式冲击,无论从特效还是动作,都非常具有可观性。
影片中精彩镜头,重机枪狂扫20分钟, 超级地雷炸平整座山等。
影片特色影片非常精彩,喜欢热血动作必看之作
大家可以去搜索观看,影片名叫“第一滴血4”推荐指数:五星+
公众号:辰时影院 可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