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迹传说,八仙中的哪一个历史上真有其人?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八仙是道教的八位神仙组成的一个神仙群体,他们的故事在民间传说中广为流传。
八仙的传说起源很早,人物也是各不相同。直到明朝,吴元泰创作神话小说《东游记》,八仙的人物才正式定型,分别是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韩湘子、曹国舅八位神仙。
在八仙中,人物所处的时代不同,最早是先秦时期,最晚一直到北宋。八仙全部来自民间的人物,其中吕洞宾、张果老有明确记载,韩湘子、曹国舅也有真实人物原型,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何仙姑有可能也真实存在,只是不好考证。
铁拐李
铁拐李又称李铁拐、李凝阳、李洪水、李玄,是八仙之首。传说铁拐李是先秦时期巴国人,老子骑牛云游巴国时点化了他,巴国被秦惠文王灭亡后,铁拐李看破红尘,去华山学道访仙,修道成仙。铁拐李精通药理,普救众生,被老百姓尊为“药王”。
铁拐李的形象最是奇特,是个跛脚乞丐的样子,蓬头垢面,拄着一只铁制拐杖,背有一只大葫芦。铁拐李本来形象并不是这样的,是个很体面的人,关于他最有名的传说就是借尸还魂了。铁拐李魂魄离开躯体去三山五岳游玩,因为时间太久,他的徒弟以为他死了就把他火化了。回来的铁拐李见没了躯体,去还魂到旁边一个饿死的乞丐身上,就成了这样子,从此被称为铁拐李。
汉钟离
汉钟离姓钟离,名字为权,相传他的原型是东汉大将军,所以被称为汉钟离。
汉钟离的形象是梳着和小孩一样的两个发髻,长须飘洒,手摇芭蕉扇,袒露着大肚子,总是一副乐呵呵的样子。传说他是被铁拐李点化,上山学道,下山后又飞剑斩虎,点金济众。汉钟离成仙较早,他曾经十试吕洞宾,度吕洞宾成仙,还传授吕“点石成金”的道法。
汉钟离也很可能是个真实存在的人物,留有作品《题长安酒肆避三绝句》,但是具体什么年代的人就不好考证了。
蓝采和
蓝采和是唐朝人,陆游在《南唐书》中说他是唐末逸士,在蓝氏族谱中也有他的详细记载,可能是个真实存在的人物。
蓝采和是个神态俊逸的年轻人,穿着一身破蓝衫,一只脚穿着靴子,一只脚露着,手持快板,像个流浪的歌手。蓝采和放荡不羁又神采飞扬,经常在闹市中行走,乘醉大歌。蓝采和是被汉钟离度化,汉钟离见他有“半仙之分”,就下凡度他出家,因为他执迷于凡世生活,又让吕洞宾度点化了他一番,让他出家,修道30年终于功德圆满。
何仙姑
何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女性,相传是唐朝武则天时期的一户普通的庄户家的女儿。
何仙姑的形象是一身着飘飘白衣,手持荷花。关于何仙姑的故事也是非常多,何仙姑成仙的说法有吃桃成仙、吃云母成仙,遇到云游的铁拐李、吕洞宾和张果老等多种说法。何仙姑白日飞升,得道成仙后,仍然不忘人间的疾苦,经常行云布雨,解救苦难,受到人们的尊敬。
吕洞宾
吕洞宾是道教主流全真派祖师,道号纯阳子。虽然道教全真派分为北派、南派、东派、西派,还有一些民间的道门小派,但是吕祖依然是吕祖,所有门派都自称源于吕祖。
吕洞宾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是唐朝人,曾经当过地方官吏,后来因为厌倦放弃了功名富贵,入山学道。在他弃官前,将万贯家产散发给贫民,加上他为人乐善好施,深得百姓敬仰。虽然同为八仙,吕洞宾的影响却是其他七仙无法相匹敌的,他与观世音菩萨、关圣帝君一样在民间拥有广泛的信仰群众,全国奉祀吕洞宾的吕祖庙、吕祖阁成千上万遍布各地。
吕洞宾的神话传说非常多,相传他遇到汉钟离,被十次考验传丹法,得道成仙。吕洞宾还被尊为剑祖剑仙,相传他遇火龙真人,传授天遁剑法,在《宋史.陈抟传》中也有记载:“吕洞宾有剑术”。他的形象通常就是背有宝剑,手拿浮尘,此外, 关于他的故事还有吕洞宾三戏白牡丹、黄粱美梦、吕洞宾画鹤等等。
张果老
张果老姓张名果,是唐代武则天、唐玄宗时期的人。张果是一个炼丹家,著有《神仙得道灵药经》、《丹砂诀》和《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诀》等。相传他隐居在中条山,世间相传他是数百岁的人,所以称他为张果老。在《新唐书‧方技传》中也有记载“张果者,晦乡里世系以自神,隐中条山,往来汾、晋间,世传数百岁人。”
张果老最深入人心的形象就是倒骑毛驴,关于张果老,民间有数不尽的传说,他成仙的传说最流传的就是偷吃参汤或者吃何首乌成仙,也有说他是开天辟地第一只白蝙蝠成精。张果老出生在河北邢台,邢台有张果老山,传说中河北石家庄的赵州桥上有张果老倒骑毛驴留下的驴蹄子印。
韩湘子
韩湘子是唐代人,是唐朝文学家韩愈的侄孙,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说的就是韩湘。
韩湘子是一个风度翩翩的公子形象,擅长吹箫,有宝物紫金箫,据说是用南海紫竹林里的一株神竹做的。韩湘子自幼由叔祖韩愈抚养长大,生性放荡不羁,不好读书不喜功名,只好饮酒,醉后就露宿街头,还非要跑去当道士。韩愈责怪他,人人各有所长,你天天晃荡,没有一技之长,将来能做什么。韩湘子表演了一门绝技,在初冬让牡丹花开,并且花开数色,并且每朵有一联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湘不愿出仕,跟随吕洞宾学道,被点化成仙。后来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韩湘子又度化韩愈,韩愈也得道成仙。
韩湘子的传说也有很多,吹箫会龙女、韩湘子讨封等传说。
曹国舅
曹国舅是八仙中出现最晚的一个,是北宋时期人。曹国舅也是八仙中身份最显赫的一个,其他人都是出身市井,他却是皇亲国戚,是宋仁宗的国舅,慈圣光献皇后的弟弟。
曹国舅的形象是一个贵人形象,仪表端庄,头戴纱帽,穿一身官袍,腰系玉带,手拿笏玉板,脚踏朝靴。曹国舅本来是皇亲国戚,吃喝不愁,不过因为他的弟弟犯法杀人,被包公斩首。曹国舅也因为纵容包庇受到牵连,逢大赦天下被释放,从此他也有所感悟,入山修行。后来遇到汉钟离和吕洞宾点化,拜吕洞宾为师,得道成仙,加入八仙,八仙也得到圆满。
八仙与道教的许多神仙不同,他们全部是来自人间,有男女老幼、富贵贫贱,并且他们不是生下来就是仙人,而且他们都有些缺点,有着多姿多彩的凡间故事,这让他们显得更加真实,所以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在传说中,八仙各有不同的法器,被称为八宝。铁拐李持有葫芦,葫芦岂只存五福,可以救济众生;汉钟离持有芭蕉扇,能起死回生;张果老持有渔鼓,渔鼓频敲有梵音,能占卜人生;吕洞宾持有宝剑,剑现灵光魑魅惊,可以镇邪驱魔;何仙姑手持荷花,手执荷花不染尘,能修身养性;蓝采和持有花篮,花篮内蓄无凡品,能广通神明;韩湘子持有笛子,紫箫吹度千波静,可以使万物滋生;曹国舅持有玉板,玉板和声万籁清,可以净化环境。 有一天,他们一起到了东海,东海潮头汹涌,巨浪滔天,八人借助宝物大显神通,立在法宝之上,乘风逐浪渡海而去。
在民间,关于八仙的各种故事、传说特别多,但大多都是传说,很少有真实的记载。民间还有一套醉拳,是一种模仿八仙各饮酒醉态形成的传统拳术,“吕洞宾醉酒提壶力千斤,铁拐李旋争膝撞醉还真......”
约瑟传说约瑟怎么进化?
首先得拥有满级精灵约瑟,参加约瑟传说约瑟王超进化活动,然后集齐斑斓圣焰、神迹元素、鸿蒙晶体3个道具,即可使满级100约瑟就可使约瑟进化为约瑟王。
为什么有人将圣经当作历史?
这么说吧,圣经是双教(犹太,基督)经典, 其实里面包含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包括历史,诗歌,哲学,神话等。是人类伟大的精神财富这个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圣经毕竟是一部宗教色彩与民族思想鲜明、甚至说以此为主题的作品。所以从这个角度教来看,西方世界严谨的史学家、史界也不会当圣经是史书的。
刚看到有人回复一句,也许最能解读楼主的问题:对于全世界24亿(包括中国的1亿)信徒,'圣经就是一切,不容一丁点置疑'
史记,纪传体通史,虽然里面记述黄帝等上古时期历史目前并无从考证,虽然里面有太史公个人观点,但主要还是客观记录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等等,这些都是有其他史书可以互证的,也有考古发掘的被证实的。所以无论你怎么否认,甚至抹黑,它始终是中国最伟大的史书经典。
总结,既然你可以言之凿凿的确认耶稣复活,发现诺亚方舟,2017年甚至发掘了耶稣墓与圣杯,并认为是这些都是史实。那么问题来了,外国的死而复生你都相信了,那么你有什么资格怀疑中国的三皇五帝,怀疑中国的夏商王朝?我希望国人不要那么轻易被洗脑,人云亦云。
宋朝流放犯人的沙门岛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登州沙门岛,过去曾是蓬莱仙山,风景美如画,到了北宋时期,这里却成了人间地狱,是一个令北宋臣民闻之色变的所在,是比宁古塔还要可怕数倍的地方。
沙门岛上沙门寨,沙门寨中是流人。囚犯生存条件之恶劣尤胜广南恶瘴之地。宋朝刑罚中有一种配隶制度,专为宽恕死罪而设置,犯人免除死刑后,被送到一个地点去接受管制和服役。这个地点通常是又偏又远。五代十国时期,主要配隶到西北之地,然地处边疆,容易逃跑进入塞外投敌,成为威胁边疆安全的危险因子。所以逐渐开始配隶登州沙门岛,950年,后汉隐帝时期,前永兴军节度副使安友规因为城池失守,被除名,流登州沙门岛。
那么这个沙门岛在哪里呢?它隶属于登州,在蓬莱县北海中五十里,四面环海,只要控制周围的船只,这里就是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又因为岛上生存环境恶劣,成为配隶重刑犯的首选之地,宋太祖时期"罪人贷死者,旧多配沙门岛",一般就是杖脊(打板子),然后黥面(脸上刺字),发往沙门岛。所以《水浒传》中数次出现“刺配沙门岛”之说。犯人在岛上服劳役:造船和养马,沙门岛风景优美,似乎是个和舒服的地方,然而沙门岛却是北宋臣民闻之色变的所在。原因就在于“至者多死”。沙门岛与世隔绝,岛上有80来户人家,为这些集中在沙门寨中的囚犯提供口粮,僧多肉少,粮食奇缺,每年都有大量的囚犯到来,而粮食始终就那么一点,所以监押动不动滥用私刑,导致大量囚犯死亡,然后扔到海里,这在当时成为一种定例。
1016年,著作郎高清在太康县任内"多纳贿赂"而获罪,流配沙门岛。之后遇到大赦,高清在被赦的行列,然而高家一直等不到高清回家,原来当时的监押董遇已经将高清害死。为此高家状告董遇,然而因为证据不足、高清已死等不了了之,宋真宗为此下旨不准滥杀犯人,然而也只是一纸空文,天高皇帝远,没有哪个监押能真正做到。1058年,京东转运使王举元提到每年配隶沙门岛囚犯太多而粮食太少,而且他得出了一个可怕的结论,按照每年送到沙门岛三百人来算,十年就是三千人,除去十分之一的死亡数,和一部分遇赦移走的,应该还有两千人在押,然而粮食不过百十人的量。 这就导致大量的犯人没有饭吃,只能饿死或者被折磨死,然后扔进水中。
经过王举元的努力,沙门岛的情况略有改善,比如口粮增加至三百人、“立监以较赏罚”,然而沙门岛毕竟是和配隶之所,很多官员不认为应该给流犯配粮,所以配到三百人已经是宋廷的极限,这于沙门岛只是杯水车薪。所以沙门岛还是按照自己的那套办法来。熙宁年间,马默出任登州知州,得知当时的监押李庆在两年内杀了七百人,大为震惊,斥责道:“人命至重,恩既贷其生,又从而杀之,不若即时死乡里也,汝胡不以乏粮告而颛杀之?”之后李庆畏罪自杀。
马默深以为害,奏请宋廷,更定《配岛法》凡二十条,“溢数而年深无过者移登州”。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沙门岛的压力。
之后宋廷开始考虑移配它处,将沙门岛上的犯人划分等级:"不移配" 、“遇赦移配广南" 、"配远恶处牢城"、“配近乡州军牢城"等。当然原本应该配隶沙门岛的流人根据罪行大小也配往它处。不过制度是制度,具体办起来却很困难,到徽宗时期,即便做了很多努力,沙门岛依旧是个恐怖的地方,罪犯死亡率仍旧居高不下。
“免死改流”不过是将生命多延长了几天,想要在沙门岛活下去是一件难上加难之事,实际上九成以上都喂了鱼。直到南宋时期,沙门岛不在宋廷的管辖范围之内,配隶沙门岛才成为过去。
姜子牙是武则天的什么人?
姜子牙不是武则天的什么人。因为姜子牙和武则天时代相隔了近两千年,两人没有任何关联。姜子牙是传说中的商代巫师,为周文王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太师,后来成为周朝的重臣。而武则天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女皇帝,她在唐高宗时期开始做官,后来登上皇位。两人的身份和时代背景完全不同,没有任何联系。姜子牙和武则天都是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人物,但他们的身份和时代背景不同,可以用来说明历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了解历史人物的故事,来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