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证券大智慧,为什么王翦父子掌管秦国六十多万的兵权却不敢谋反?
王翦灭楚之时,手握六十万大军,几乎掌握了当时秦国的全部精锐。而王翦之所以不敢反,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他根本没机会谋反,或者说没能力谋反。
我们先来捋一下王翦灭楚的过程。
王翦是秦国名将,而且是嬴政心腹当中的心腹。公元前247年,年仅十三岁的嬴政即位为秦王。因为年纪太小的原因,当时秦国的大权,都掌握在丞相吕不韦以及太后赵姬手中。后来这位秦国的赵太后还找了个情夫嫪毐,和她一起把持秦国的大权。而作为亲儿子的嬴政,虽然身为秦王,但却只能眼睁睁看着秦国大权旁落。
王翦大概就是在这期间,开始追随嬴政,成了嬴政的铁杆支持者。
嬴政也是个狠人,虽然少年登基,却很懂得隐忍,一直在隐隐积蓄自己的力量。公元前238年,嬴政到了及冠之年,准备举行冠礼。当时手握重权的嫪毐,害怕嬴政亲政之后,会收拾自己,于是选择先下手为强,反动政变。早已隐忍多年的嬴政,终于等到了机会,一举干翻了嫪毐,顺便也将吕不韦逼得自尽。就连生母赵姬,也被他囚禁起来。
就这样,嬴政通过一场成功的政变,彻底掌握了秦国的大权。
随着嬴政掌握了朝堂大权,王翦的好日子自然也就来了。身为嬴政的核心支持者,自身能力又很强,王翦会被嬴政重用,自然也就不奇怪的。
公元前236年,也就是嬴政亲政两年之后,王翦奉命领兵攻打赵国的阏与。在这一战当中,王翦展现出了相当出色的军事才能,一举攻下了赵国的九座城池,王翦也由此开始了自己攻灭六国的传奇。
在接下来的十年时间里,秦国先灭韩国,再灭赵国。然后就发生了著名的荆轲刺秦事件,这件事之后,秦军大举进攻燕国,燕国虽然没有被灭掉,但也彻底被打废了。
到了这个时候,秦国其实已经占领了半个天下。而此时秦国统一天下的绊脚石,就只剩下了三个,魏国、齐国和楚国。这三个国家当中,齐国在最东面,暂时打不到。所以秦国接下来要对付的,就只能是魏国或者楚国。而魏国和楚国当中,明显魏国要更弱一些。
柿子当然要挑软的捏!
公元225年,嬴政以王翦之子王贲为主帅,率领秦军进攻魏国,直逼魏国国都大梁。王贲引黄河入城,水淹大梁,最后逼得魏王不得不出城投降,魏国自此被灭。
在魏国之后,自然就是楚国了。
此时天下的局势,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点像三国时代。虽然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三国,隐隐有统一天下之势。但这个时候的齐国和楚国,实力依然很强。齐国和楚国,都是老牌强国,国力不容小觑。如果在这个时候,齐楚两国能够合力抗秦,嬴政恐怕还真没那么容易统一天下。但问题是,齐国多年以来,一直实行孤立政策,不愿连楚抗秦。这样一来,局面就成了秦楚之间的一对一决战了。
嬴政明白,和楚国的这一战,将会直接决定秦国能否统一天下。只要能够灭掉楚国,仅剩的齐国根本就不足为虑。
但问题是,秦国到底需要消耗多少国力,出动多少兵马,才能成功灭掉楚国?
当嬴政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当时秦国的武将们,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一种是以王翦为首,认为至少需要六十万的兵马才行;另一种是以当时秦国的另一位大将李信为首,认为只需二十万兵马就足够了。
这两者之间,相差了三倍之多。而经过考虑之后,嬴政选择了李信。结果,李信带兵到了楚国之后,被楚国大将项燕直接给打了回来,败的一塌糊涂。
李信的这场败仗,可以说是嬴政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仅有的一次大败。最后没法子,嬴政只好再去找老将王翦,请王翦灭楚。
嬴政:请老将军出山灭楚。
王翦:还是之前的条件,没六十万大军不去。
嬴政:咱划个价,四十万行不?
王翦:四十万爱谁去谁去,反正我不去。
嬴政:妹的!给了!六十万就六十万!灭不了楚国,回头有你好瞧的!
就这样,王翦带着六十万大军,征讨楚国。
在征讨楚国的过程中,王翦屡次给嬴政写信,要房子要地,狠狠敲了秦王陛下一杠。对于王翦这种敲竹杠的行为,嬴政还只能乐呵呵的答应下来。不答应怎么办?整个秦国的精锐几乎都在王翦手里,这要是忽然来个倒戈一击,谁受得了?能用房子票子解决的问题,那还是问题?
王翦倒是也没辜负嬴政的信任。到了楚国之后,稳扎稳打。当时楚国派大将项燕带了四十万大军营地,双方加起来都过百万了。然而王翦却只是坚守不出,直接原地驻扎了下来。就这样等了一年之后,项燕终于放松了警惕。王翦趁机抓住机会,一战打得了项燕的全部主力。楚国自此再无抵挡之力,很快就被秦国给灭掉了。
这就是王翦灭楚的全部背景和过程。
那么,我们回到问题本身。王翦和项燕对峙的时候,手握六十万大军,几乎掌握了秦国全部的精锐。为什么却没选择反戈一击,自己谋反做秦王呢?
因为王翦根本没这个机会。
首先,秦国当时实行的是征兵制,而非募兵制。简单来说,就是秦国的这六十万大军,其实并不是职业军队,而是秦国从国内征召来的壮劳力。
熟悉春秋战国这段历史的朋友,可能都曾产生过这样一个疑问:春秋时代,诸侯国之间打仗,几千人可能就是大战了。动用万人以上的大战,极少极少。但到了战国时代以后,一些著名的战争,动辄是几十万人参战。比如长平一战,秦国俘虏了几十万赵军,最后因为怕管不住,一口气全都给坑杀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大的变化,当然不是战国时期人口暴增。而是因为春秋时代,士兵一般都是士,是要自己准备武器的,有点像后来西方的骑士。但是到了战国时代,大家为了追求胜利,就开始实行征兵制。但凡打仗,就从全国范围内征兵,所有壮劳力都得上战场。能不能打仗暂且不说,能壮壮声势也是好的嘛!所以到了战国时代,所谓的几十万大军,其实多半都是普通农民。不打仗的时候在家耕种,打仗了国家就征召你。
而在这种征兵制度下,士兵的亲人家眷,全都在后方,都在秦国。就算你王翦想反,手底下的士兵愿意和你一块反?就不担心家人被连坐?
其次,秦朝当时实行的监军制度,也不允许王翦有这个机会。
征兵制下的军队,只认虎符不认将军。这个也可以理解,都是从各地方征召来的普通人,几十万人怎么可能都认识王翦?就在这场大战的二十多年以前,就曾发生过一起‘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大致就是说信陵君从魏王手里偷了虎符,直接就能调动整个魏国的兵马,然后救援了赵国。
所以,王翦虽然是当时秦军的主帅,但他的权力,并不是来源于他自身,而是他手里的虎符。如果单凭王翦自己,累死他也调不动这六十万秦军。而王翦身边,遍布了嬴政派来的监军。一旦王翦有异心,这些监军们完全可以在第一时间夺了虎符,限制王翦的权力。
第三,大势也不允许王翦这么做。
王家是秦国的老牌贵族,受历代秦王礼重。而且那个年代,大家好像还是比较重视血统的,大家会认为嬴政是秦王,但不会因为你王翦手里一时有兵权,就承认你也是秦王。所以,就算王翦有这个心思,而且成功指挥军队反戈一击。那么接下来,王翦就会面对既不得军心也不得民心,更无法取得秦国传统贵族支持的尴尬局面。估计还没等大军打到咸阳,军队就已经十不存一,彻底溃散了。
从历史记载来看,王翦执掌六十万大军之后,嬴政也是对他极为忌惮。很多人读到这段历史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嬴政没有眼光。谁都知道兵越多仗越容易打,早派王翦率六十万大军出战,也就没有李信那一败了。但事实果真如此?嬴政真的看不到这一点?显然不是!
嬴政也知道,派六十万大军去,基本上是一定能打赢的。但问题是,派二十万大军去,如果李信反戈一击,秦国还有足够能力去应对,不至于伤筋动骨,更不至于彻底改换门庭。但如果派六十万大军由王翦负责,让王翦一个人统领整个秦国的精锐,那风险可就太大了。所以,不到万不得已,嬴政肯定是不愿意这样选的。
但后来没办法,李信败了,所以嬴政就只能选王翦了。
而从王翦后来自污的手段来看,嬴政就算将这六十万大军交到了王翦手上,肯定也是对其有诸多限制,比如派监军之类的手段,肯定是不会少。而且,秦国不是那种暴发户,人家有数百年的传承历史,自然有足够的手段,来约束前方将领。尤其是对于当时掌握了整个秦国精锐的王翦,嬴政估计肯定是将自己所有能用上的手段,都给用上了。
要是这种条件下,王翦还能成功指挥军队谋反的话,那才是见鬼了呢!
你是怎样理解和对待的?
这两句古语是醒世恒言,我们要守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努力做一个孝敬父母不贪婪的人。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这个淫字在古代不单指色淫,淫雨绵绵,指多没有停止的意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的淫,应该是不迷恋不放纵,富贵不能淫,淫字,欲望的意见,万恶淫为首,在这里淫的意思就是贪欲,贪色,贪钱,贪权,贪赌,贪欲是万恶之源,贪色容易人命,贪赌容易成贼,贪钱易违法,贪权易犯罪,古语曰,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人在四五十岁,正是人生最得力最辉煌时期,有权有钱有精力,美女,金钱,权力,很多诱惑向你招手,如若把待不住把握不好,贪欲澎涨,必将走向犯罪,所以,万恶淫为首,要时刻控制贪欲,要把握住度,不可越尺寸。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百善孝为先,孝是善之根,尽孝是每个人最起码的的道德修养,生吾者养吾者父母,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还算人吗?羊跪乳,鸦反哺,禽兽就知道感恩,不孝之人不如禽兽,必将受到社会的遣责。孝是子上老子头,孝顺父母是法律赋于儿女的义务和责任,做为儿女,没有任何理由不孝顺父母。养儿防老,常说,你把我养大,我陪你变老,把父母养老送终是做儿女的责任,必须积扱主动的孝又顺。不顺也是不孝。
少点欲望,多点健康,知足常乐,拥抱远方。玩去啦!
都说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
想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先明白“上、下”到底是什么意思?
“上、下”二字,甲骨文中写作,长短各异的“=”。是由太极“一”的基础上,生出阴阴“=”,而后混沌初开乾坤乃定,上横示天,下横指地。
“上、下”都是指事字,两者横道长短不同,“上”字两横,上短下长,表示以长横为界,短横示意与地相对应的方位与指向;
“下”字两横上长下短,也以长横为界,短横表示与天相反的方向。
而”上、下”两字中的“l”竖,表示时间轴线。
由此可见,上下五千年的完整意思是:从时间这条直线上取出”上”界到”下”界的五千年间,在中华大地上,发生的全部人类文明史。
细分来讲有这么几层意思。
一、表示区间。
《上下五千年》是一部记录从三皇五帝至民国初年之间,中国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会继续冲破下限,创造出新的历史。
社会的发展也会带动技术的升级,在未来考古中,肯定有很多新的发现。能帮助我们突破上限,进一步将文明记载向史前推进。
所以这里讲的“上下五千年”是指著作出品年代已知的中华文明史实。
二、用已知,证未知。
《上下五千年》客观的告诉我们从混沌虚无的史前文明走来,将去往五千年以后的未知世界。
书中记载了五千间华夏儿女生存、生产,生活,繁衍、发展的完整历程。
以此告诉世人以史为鉴,探索未来。通过已知的历史认知和经验。
追根索源,开创未来,了知人类终极关怀一一我们从哪里来,将往哪里去?
三、承上启下。
中华文明绵延不绝,五千年不等于中华文明的全部,只是这一灿烂文明的其中一段。
向上可以无穷的探索,向下可以无尽的延续。学习研究这段唯一、独特、珍贵的人类发展历程,会给整个世界带来巨大的意义。
炎黄子孙有责任、有能力,替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将华夏文明传至二个五千、三个五千……千万个五千。
为什么不直接用中华五千年?
中华文明不同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
因为他们都是”过去式”只有上没有下,而我们是”进行式”即有上也有下。所以不能直接用中华五千年,往下还可以有N个千年。
通过学习中国历史你学到哪些大智慧?
历史创造了奇迹,历史创造了伟大,历史创造了文明。
历史有终学不完的丰富经验,历史有终学不尽的博大智慧,历史是载入史册的过去,历史是改换新颜的今天,历史也是折射的即将到来的明天。
通过学习中国历史,感悟出了许许多多的伟大智慧。
天下大一统的伟大性与重要性!
中华文明,华夏民族,经历了太多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动荡祸乱,腥风血雨中的人民是多么渴望国家大一统,多么希望民族繁荣昌盛,多么期盼幸福安康的生活。
国之不存,何以为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是深深镌刻入芸芸众生骨髓里的家国意识。
幸运的是中华民族有了,千秋霸业奠基者,一统华夏秦始皇,在中华文明史中创造了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更伟大的是我们华夏民族所有的炎黄子孙,都秉承着这一伟大的核心思想伟大意志,构建着整部国家历史整部文明历史。
无论是经过怎样的战乱纷争,无论是经过怎样的世事纷扰,大一统的统一思想国家意志文明国度,是中华民族的必然趋势,传承至今,永不改变!
伟大的古老的东方文明,浩瀚的民族文化思想具有无比的包容性,容纳了五十六个民族,容纳了所有历史上盘根错节融入的意识形态,包容吸收了各种各样方方面面的文化内容与历史,构建了无比丰富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即有本民族自有的天道合一伟大的朴素的世界观道家思想,又有注重人文精髓仁义礼智信,崇尚人文内在精神品质的儒家核心思想,还兼容并蓄从文字从史记从音乐从杂艺从风俗,到俚语到民谣到史料到考古等等,包容了所有的能容入的广泛的外来文化历史,繁荣昌盛,雄浑磅礴,烟波浩渺,涛涛江海。
华夏民族在不断创造大一统的历史进程时,在和平世道历来的伟大统治者意志中,都极为重视以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为核心,从减政于民修养生息多种政策,到注重实体生产促进经济繁荣各项措施,重视以货物贸易经济往来文化交流去共存共赢共荣异域国度,用经济货物货币金融文化思想去同化深远地影响着世界。
伟大的儒家思想,注重以人为核心,建立了重视尊重人的根本人文思想,确立仁义礼智信人文精髓,倡导纲常伦序,践行仁爱仁政治天下;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谋求广袤环宇和平共处的伟大愿景等等,建立社会伦理秩序,谋求天下人和平共存美好信念,期盼成就着大同理想世界,深远地影响了历史,深远地影响了整个人类的社会文明文化思想意识形态。
这些中华文明的大智慧,中华民族人民历史的大智慧,是中国历史的精华,是人类文明历史思想文化的精华,是整个人类的大智慧。
古老的崭新的中华文明,渊源的悠久的华夏民族,爱好平等和平发展的民族,爱好共存共赢共荣的伟大民族,具有伟大包容性的民族,具有稳定和平思想的民族,永远都是整个人类的希望,永远都是整个人类谋求生存的渴望和平发展繁荣昌盛的希望!
陈叔宝是历史上有名的荒唐皇帝?
中国有句非常著名的成语,那就是“井底之蛙”。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南朝陈后主陈叔宝,那就是绝配。正所谓无知者无惧,陈后主在自己极度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之下,渡过了沉湎酒色,醉生梦死的一生。在陈叔宝自己的意念中,想必他的一生也是幸福的。
陈叔宝出生于南朝梁元帝萧绎时期,年幼时曾随父亲陈宣帝陈顼一起,被西魏掠到北朝为人质。陈霸先代梁建陈之后,文帝陈蒨继位,派使臣前往北朝接回了陈顼等人,其中就包括已经10岁的陈叔宝。
陈叔宝虽然长期被质留北朝,可是生活富足,根本没有衣食之忧,堪比“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司马衷。回到南朝后,陈叔宝又长期深居宫中,既不知稼穑之艰难,也不知人心之险恶,更不知道兵道之诡诈。再加上,他很早就被立为了王世子和皇太子,在其父和一众忠心耿耿的大臣保护下,一直都是无忧无虑的生活。想想清康熙帝的儿子们,真的是天壤之别。
陈叔宝唯一一次危险,就是在他继位之前,前往其父宣帝灵柩前祭奠时,被他的弟弟叔陵行刺。陈叔宝很幸运,虽然被击中了脖子,可能是陈叔陵所用的刀比较钝,竟然没能造成什么大的伤害。自此之后,在陈叔宝自己看来,他有天神庇佑,必然是一生安然无恙,似乎也的确是如此。
陈叔宝遇刺未死,继位成了南朝陈最后一位君主,史称陈后主,开始了他的荒唐人生。
一,大肆建造宫殿楼阁。
陈朝从高祖陈霸先开始,历代帝王都奉行勤俭之风,因此,宫廷陈设都非常简陋。反而是在他们的励精图治之下,南方的经济复苏,百姓越来越富庶。
可是,享受惯了的后主陈叔宝继位之后,一改前朝风范,连续建造了数座宫殿楼阁。其中,临春阁、结绮阁和望仙阁三座高楼,“阁高数丈,并数十间“”,全部以沈檀香木为材,饰以金玉,间以珠翠,外施珠廉,内部设有宝床、宝帐,以及“服玩之属”。后主的房内,陈设了很多有趣的物品。
正所谓是,“微风暂至 ,香闻数里,朝日初照,光映后庭”,新造的宫殿那是极尽奢华,为“近古所未有”。
二,金屋藏娇,沉迷声色犬马。
房子盖好了,那还要有美人呀。
当时,龚贵嫔有一位小侍女,年仅十岁。陈后主去龚贵嫔宫中时,对这位小侍女是一见钟情,她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大美女张丽华。
后主立刻将张丽华封为贵妃,如同掌上珍宝一般,天天带着。每次临朝,大臣奏事,后主就让小张丽华坐在自己的膝上,或者抱在怀里,时不时还拨弄亲昵一下,搞得奏事的大臣们一个个面红耳赤。这要是放在现在,我们的好同志陈叔宝早已经被起诉,关进了小黑屋。
陈叔宝将自己的后宫美人,都安排的井井有条。陈叔宝原配沈皇后素来不得宠,所以,别居柏梁殿。
后主自住临春阁,张贵妃居结绮阁,龚、孔二贵嫔居望仙阁,楼阁间有凌空步道相连,方便后主随时突击。同时,后主还宠幸王、李二美人、张、薛二淑媛、袁昭仪、何婕妤、江修容等七人。
正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陈叔宝更是经常召集大臣、贵妃,以及懂文学的宫人名曰女学士,一起游宴,赋诗吟赋,互相赠答,自夕达旦,日日不息。
陈叔宝选择所赋词中“尤艳丽者以为曲词,被以新声”,天天吟唱不已。正所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玉树后庭花》的词曲就是陈叔宝所为。
陈叔宝又是一位被皇帝事业耽误了的优秀词曲作者、音乐家、演唱家。
三,陈朝大战隋文帝,靠的是长江。
隋文帝杨坚夺位之后,励精图治,发兵五十一万,兵分八路,合围江南陈叔宝。陈朝大臣们急坏了,纷纷请去出战。
可是,自认为有天神庇佑的陈叔宝却只是一笑置之,我有长江天险,我有长江天险,何惧之有。他对侍从说:“王气在此,齐兵三度来,周兵再度至,无不摧没。虏今来者必自败。”只要有吾陈叔宝在,以长江为屏障,陈朝无忧,然后继续在后宫寻欢作乐。
第二年,隋朝大军包围了健康(今南京),攻入了朱雀门。大度无忧的后主听到报告后,仅仅是略微失神,然后安然道:“非唯朕无德,亦是江南衣冠道尽,吾自有计,卿等不必多言!吾自有计。”
陈叔宝很自信,说亡国并非他之错,纯属江南气数耗尽了,所以,长江不起作用了。不过呢,大家不用担忧,吾自有妙计。
四、陈后主的绝世妙计,避于井中。
隋朝的军队入城了,陈后主忽悠他的公卿大臣们,说他自有妙计。然后么,叔宝倒是真有妙计,打不过就跑呀,跑不了,就藏起来呀。藏哪里?井中呀,高明!
好在,他倒是痴情,不是自顾自的跑了,而是带着自己的爱妃张丽华、孔贵嫔,一起藏到了井中。
估计陈叔宝藏到井中之后开始默念,吾有水井,天下无忧,变成了真正的“井底之蛙”。
结果么,后主当然是被隋军给搜了出来。而后主的爱妃张丽华、孔贵嫔等人,以及一众陈朝佞臣,皆被隋军斩于右侧宫殿之下。
五、向隋文帝索要官职,方便入朝饮宴,继续酒色生涯。
陈朝灭亡了,隋文帝重新一统华夏。文帝杨坚对陈叔宝极为优待,让陈叔宝以三品官员的身份上朝。文帝害怕陈叔宝因为亡国伤心,经常邀请他参加宴会,而且不准乐师演奏江南音乐。
但是,陈叔宝却丝毫不当做一会事,他所担心的是饮宴的时候,虽然是三品官阶,却没有官号,即官名,比如户部尚书,吏部侍郎之类的,不好介绍自己。陈叔宝就跟文帝说:“身无秩位,入朝不便,愿得到一个官号。”
隋文帝听闻,长叹一声:“陈叔宝全无心肝!”
陈叔宝就跟当年乐不思蜀的阿斗一样,在隋朝国都长安城内继续喝酒、吃肉,每日竟然能与子弟一起“饮酒一石”之多,而且还突然喜欢上了吃驴肉。文帝听闻,也只能说:“由着他吧!”
隋文帝仁寿四年,陈叔宝病死长安,享年52岁,追赠其为大将军,长城县公,谥号炀。陈后主在声色犬马中,结束了他荒唐的一生。
陈叔宝的一生,到底是幸运的,还是不幸呢?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在陈叔宝自己看来,他的一生应该很欢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