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印天下,传国玉玺上写的是什么?
传国玉玺它的来历还要从秦始皇一统天下时说起,当时秦始皇刚刚统一六国,他的权利也是格外的重要,于是就开始构思用什么宝贝来彰显这个皇权威仪,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玉器是作为品德高尚的一种表现,所以就开始采集玉石来制作这个象征皇权的玉玺,在想了很久之后才决定制成方圆为四寸的玉石,在其上方交纽处刻画五条真龙,玉玺的题字则是由丞相李斯亲生篆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八个篆字……
玉玺从秦朝开始一直流传至西晋时期,在之后的王朝中并没有这枚玉玺的记载,感觉就是从世间消失了一样,特别扑朔迷离,一直到现在也是没有任何线索,这枚传国玉玺算得上是我们国家的国宝级文物了,它的失踪实在是令人叹息……
解析从这枚玉玺制作出来以后,它的命运就已经注定是坎坷的,它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的唯一信物。
从秦朝之后,后世历代帝王都信奉这枚传国玉玺,继承王位时都以得此玉玺为符印,视为国之珍宝命脉,也可译为国之重器,不管是哪个帝王继位只有得此玉玺,才能在真正意义的成为一国之主,这个玉玺就是象征其“受命于天”的大气运。
有些帝王在即位时没有获得玉玺,这样就显得名不正言不顺,一直被臣民们所轻蔑,译为不是正统,行使权力时往往都是显得自己的底气不足,这也就是为什么抢皇位必先抢夺玉玺,经过长时间的皇位交替,玉玺也是随着上一任帝王历经荣辱沧桑,慢慢的消失在历史的先河之中。
这枚玉玺流传了差不多五百年的历史,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皇帝下圣旨最后都是要盖玉玺的章印,这也是辨别真伪的物证之一,这枚玉玺其实并不是传国玉玺,传国玉玺代表的是正统,应该是密藏起来,等到下一任皇帝继位时在传授。
根据汉代的历史记载,除了传国玉玺之外,皇帝还有六枚玉玺,分别是:皇帝行玺、皇帝信玺、皇帝之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天子之玺,它们所代表的用途都是不一样的,分别由符节令丞掌管,而民间书信盖章的称为“玉印”,在形状上要小很多,刻画的动物很少用龙,因为龙代表的是皇帝真龙天子吗。
结语说了这么多,传国玉玺也是不知所踪,真正的面目也是无人得知,实在是我们大家的遗憾,也是国家的一大损失,这件文物不知何时才能重现世间……
收藏是一种文化艺术的传承!
理性收藏,切勿上头……
姜子牙为何不能救活比干?
圣人之下皆蝼蚁,在鸿钧老祖与三圣弟子、女娲三皇及昊天共同订立盟约,制定封神榜借以应对天道浩劫的惊天大布局中,作为最后一位人皇的商纣王都得抵命,改变之前的修真游戏规则,更何况区区一个殷商亚相比干了。姜子牙为什么要救比干的性命呢?
我们从《封神演义》小说中可以看到,姜子牙当时确实是发了大慈悲,是有心救比干一命的,姜子牙有一定的掐算神通,他算到了比干的命运,给了比干救命的起死回生的道符。可是,比干最后却死掉了。是姜子牙法术修为不到家吗?还是他本来就是伪善,不是真心要救比干呢?我们一起来具体分析一下。
第一、姜子牙有没有救比干的起死回生的神通。”袖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我们现在一般是喝酒戏言人生,说是”酒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不管啥忧愁烦恼,一醉解千愁,这个”壶“就理解为酒壶了哈哈哈!可是实际呢,出处在这里,这是姜子牙下了昆仑山出了玉虚宫,下界到殷商地界上摆摊算命谋生时候,他摆的招牌上的几个字,一幅对子。
姜子牙这个王婆卖瓜式的招牌是什么意思呢?
‘袖里乾坤大’乃知过去未来,包罗万象;‘壶中日月长’有长生不死之术。——《封神演义》
这是姜子牙对卜卦刺儿头说的一句话。他说,他是神算,可以知道过去未来,可以起死回生。
一张铁嘴,识破人间凶与吉;两只怪眼,善观世上败和兴。
这也是姜子牙的摊位上的一幅对子。姜子牙说,他对人间吉凶了如指掌,而且能够看出来兴亡得失,教人怎么去应对,躲灾,获福。
姜子牙真的怎么厉害吗?显然没有,他并没怎么强,不然,怎么不能识破元始天尊的封神大布局呢?但是,作为三清三圣鸿钧老祖至高神的元始天尊的弟子,姜子牙应该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凡人的生死成败,估计他老人家还是能够看个八九不离十的。
光说不练,不是好汉。我们来看下姜子牙的具体骚操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嘛!
(一)未卜先知。一个叫刘干的砍柴换米过日子的人,故意刁难姜子牙,问他当日运气。姜子牙说,出门左转500米,有人请你喝酒吃肉还送点心,不要钱。结果真的是这样,灵验啊。
(二)樵夫武吉高高兴兴在路上走着,姜子牙追上去拦住,说他有生死之灾,要出事情,这人不信,爱答不理,结果是真出人命官司了,这个人家中只有一个老母,是个孝顺孩子,自己坐牢不怕,老母亲谁来养活呢?怕了,回头找姜子牙。姜子牙这般如此给他出了个主意,他居然真的躲过了追捕,安然无恙。真神人也。
所以你看,姜子牙作为元始天尊的弟子,还真是有点神通的。可以知道凡间凡人的吉凶,可以挽回致命的损失,乃至生命。
第二、姜子牙的仙道懵懂之路与天真救比干。二十年来窘迫联,耐心守分且安然。磻溪石上垂竿钓,自有高明访子贤。
辅佐圣君为相父,九三拜将握兵权。诸侯会合逢戊申,九八封神又四年。
封神榜制定,元始天尊叫来弟子姜子牙,要他领命下山,执行剪商封神任务。
元始天尊交代他怎么几段话。元始天尊对姜子牙说,你这个人呢,命薄,和仙道无缘,倒是能享受人间的富贵。殷商气数将尽,周室将兴,你去拿了封神榜,下山等候执行封神大计。
这说明姜子牙的四十年玉虚昆仑的修为根基是比较浅的,也是啊,跟那些个准圣师兄比,确实是爆弱了,你像云中子、燃灯道人、南极仙翁,就是十二金仙,姜子牙单单凭借自身修为,那是远远比不上的。
当时的姜子牙,真是一头雾水,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师父叫你去帮助姬昌的西周呢,好么,姜子牙居然稀里糊涂地去了殷商地界投奔亲朋好友,这也就算了,他竟然去商纣王那里谋了个下大夫的差使,做了官,真是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啊。
纣王给姜子牙一个差事,叫他监督修建摘星台,姜子牙那是一个认真呀,相当地负责任,又是丈量,又是心算,最后回报纣王,需要三五十年的时间修造。那后来这个摘星台可是很快就修建起来了呀,为什么姜子牙会这样回答纣王呢?我们仔细想一下,姜子牙这是真心的为纣王考虑的,他这样做,无非就是想阻止纣王搞怎么大的工程,劳民伤财,最后影响到殷商的六百年基业,此时的姜子牙,怎么看都是纣王的忠臣啊,完全合格的士大夫,有责任有担当。这不是在助纣为虐吗?作为领命助周灭商的拿有封神榜使命的姜子牙,居然干出了怎么个事情哈哈哈!糊涂蛋啊。
这个时候的千年狐妖苏妲己在嚯嚯商纣王,各种迷魂汤,枕头风,拼死了也要搞坏搞臭纣王和商王朝;而姜子牙却是实实在在的帮助纣王帝辛啊!真是乖乖的,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姜子牙离开纣王,也是因为苏妲己魅惑纣王,逼走了忠心耿耿的姜尚,真是个天大的粉刺啊!
姜子牙走了,被苏妲己逼迫跳护城河金水桥,游走了。姜子牙挥一挥衣袖,不知道他究竟有没有带走点云彩,依依不舍,恋恋不舍。再见了朝歌,再见了亲爱的尊贵的王,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临走之前,姜子牙还给比干留了言,交代了护命符,这无疑是真爱啊!他一心要保护、救助的这个比干,他是殷商的三代元老,他是商纣王的亲叔叔,他是大商朝的亚相,他是为殷商六百年江山社稷可以死谏的王族贵胄,一句话,比干是纣王的死忠粉,最为坚定的支持者。没错,让我们一起大声说出来吧,姜子牙要救的比干,他是姬周姬昌和未来担任剪商重任周武王的死对头,是封神榜使命的绊脚石。
第三、姜子牙的自作多情与亚相比干之死。姜子牙临走,算计到比干会有劫难,生死劫,他一往情深,给了比干一个大大的吻,给了同学录留言,最为重要的,是给了可以躲避死劫的保命符。亲,大家不过是在朝为官同事一场,何须如此深情呢?这,无疑是真爱啊!一对好基友啊有没有?
姜子牙交代比干,如果遇到什么不测,有性命之虞,可以吞咽保命符,能够抵一条命,或者说是续命,而且还特别提醒比干,一旦被妲己设计挖心,吞了道符,一路只管往朝歌城门外走,不要回头,不要跟任何其他人说话。卖菜的就更不用搭理了。
这是比干心知肚明的。在苏妲己设计陷害比干,纣王要挖比干七窍玲珑心给苏妲己看,表忠心赤胆的时候,比干上朝前就提前服用了姜子牙给的道符,在大殿上,亚相比干愤然自剖,用匕首挖出自己的心脏,果然是真的没死掉。
调头转身,比干一路狂奔出朝歌,在城门口也没敢跟守城的武成王黄飞虎说句客套话,失礼得很,顾不得了,人命要紧。
没想到啊没想到,申公豹变了个卖菜的妇女挡住了道。就故意挡住比干的去路,挡在路中间。
连武成王面子都不给的比干,竟然开口说话了。买菜的农夫吆喝着卖菜呀买菜,上好的空心菜。空心菜我们都见过的,也算不上是多难得的菜,当时估计就是野菜嘛,对比干这样的王族子弟来说,什么山珍海味没吃过,只要纣王吃得上的,喝得上的,比干一定也有份。可是,他就是对空心菜动心了,奇了怪了。比干就开口问了,这空心菜没心了可以活,人没心还能够活吗?好么,申公豹变幻的菜农等的就是比干这句话,立马回答:”菜没心能活,人没心活不了。“比干翻然落马,掉下马去,挂掉了。
为什么会这样的呢?难道姜子牙是虚情假意?或是保命符神通不够?
(一)姜子牙其实已经仁至义尽了,他是实实在在有心要救比干的,而且交代的很详细。
(二)比干一路狂奔出朝歌,那个滋味是真痛啊!没心的痛,比有心还要痛。他是殷商三代元老,亚相,殷商王族的核心成员,一生对商王朝和纣王忠心耿耿,最后竟然落得如此下场,凄惨暗淡,纣王为一个女子苏妲己,连他的老命都可以拿去,置他于死地而不顾。比干,伤心,失望了。路已走一路想,估计想不通,眼见商汤六百年基业要毁于一旦,他作为商王亲族元老,却无能为力,估计连死的心都有了。亲,你说说,此时的比干,是不是有自寻短见的心思呢?
(三)买菜农妇是害死比干的直接凶手。这个菜农其实就是申公豹。申公豹本意是与姜子牙分庭抗礼,他是有千万年道行的修仙者,真心看不起姜子牙这个师兄,论神通真本领,姜子牙比他申公豹差远了,差的那真不是一星半点。姜子牙不过才在元始天尊那里修行了四十年,凭什么他能做申公豹的师兄呢?申公豹心说,不过就是比你姜子牙晚进师门几年罢了,哪哪都比不上他。论道行修为,论帅气长相,姜子牙毫无优势可言。
所以申公豹就心理不平衡,先是设计夺取姜子牙的封神榜,没得逞,然后就私自下山,处处跟姜子牙对着干。你姜子牙不是要灭商吗?好,我就扶商,你不是要比干活吗?好,我申公豹非要他死。
这样,比干就挂掉了。这里有个悖论,很有意思,搞笑。我们仔细想想,这会儿的姜子牙做的事情,和申公豹正好相反,姜子牙是在救比干和商纣王,而申公豹却是在实打实的谋害比干和商王朝。可见,人的私欲,一旦不受控制,看不清大格局,往往是理智约束不了的,私欲就会占据上风,失去理智,作出一些自己都解释不了的荒唐事。
比干直接表面死因是什么呢?比干自己的绝望+申公豹买菜人的神助力陷害。
第四、比干必须死的封神榜大格局,圣人操控,圣人之下皆蝼蚁。我们大家都知道,《封神演义》设定的背景和主线,就是封神大战和武王伐商。武王伐商是直接的手段和借口,封神分封、重新洗牌才是这个计划的本质所在。
封神榜顶级高层的谋划者,就是:鸿钧老祖、女娲三皇、昊天上帝。其次的主要知情者就是:鸿钧老祖的三个弟子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三圣,以及他们的高段位的金仙级别的弟子们。
我们说,神通抵不过业力,换言之,就是神通也抵不过天道,修为再高的混元大罗金仙,成仙成圣者,也在天道控制之下,不过是顶级的圣人如鸿钧老祖、女娲三皇、昊天上帝等能够自我觉悟,自我顺遂大道罢了。
既然人、仙、妖都遭遇到了数十亿年才有的大浩劫,那就要对应的招数。
鸿钧老祖、女娲、昊天等顶层存在者,食物链的最顶端,他们共同设计了封神榜这样一个大阴谋,达成协议,各自出人出力,来完成昊天天庭班组建设的需要,对神仙界和修真界重新洗牌,建立一个新的秩序。
昊天上帝光杆司令,仰仗的是女娲和三皇伏羲、炎帝和轩辕的面子。
鸿钧老祖主要是协调阐教和截教,派出实际的封神主持者三大弟子。
元始天尊则是遵命派出了封神使者姜子牙,拿到了主动权,占得先机和优势。
女娲是牵头人,做出了表率,表明决心和意志,招魂幡招来了千年狐妖”苏妲己“。
我们来看和比干之死有直接关联的几个人。
狐妖苏妲己,是女娲钦定的断送殷商江山的内应,使者。
姜子牙,是元始天尊指定的协助周王剪商、同时封神榜的持有者,台前主持人。
比干,他是殷商王族,纣王的死忠粉,殷商的绝对维护者。
所以你看,设计陷害比干的苏妲己必须不能死,害死比干这个纣王的死忠分子是她的职责所在。姜子牙劝谏纣王、救比干都是莫名其妙的做法,是与封神计划完全背道而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简单粗暴,比干、苏妲己二选一,必须是比干出局啊!没得救,姜子牙有神通也不行。
第五、那姜子牙救比干究竟符合鸿钧老祖、元始天尊的布局和天道吗?有违师命的嫌疑啊。从人情世故上讲,姜子牙的做法确实是值得商榷的,他的动机确实有问题,值得怀疑。
但是呢,其实也是符合天道的,符合乾坤大道,两点,一个是姜子牙需要承受一定的磨难,磨练,毕竟修真的根基浅薄;一个是商纣王的气运还有二十八年,圣人也不能逆天,殷商不能速亡。
为什么呢?合该气运如此。纣王女娲宫降香,口出秽语,惹恼了女娲,女娲随即就要下界惩戒纣王帝辛这个狂妄之徒,可是呢,红光阻扰,纣王俩二字殷洪、殷郊的王族神气就阻挡了她这样的先天圣人。女娲掐指一算,殷商还有二十八年气运,暂时亡不了。
亲,纣王帝辛可算是最后一个人皇了呀!他之前的先祖们都会进入天界,成为人皇班组成员的呀!你比如商汤,他都是被以”天帝“的身份祭拜的,再如,伏羲、炎帝、轩辕,以致帝俊、东皇太一等,都是这个路数出来的。所以你看,后面的杨戬这样的神人也近不了纣王的身,杨戬想直接结果了纣王寿,可是纣王紫薇真气护体,人皇的威力那可是真的。
二十八年的殷商气数,其实就是历代商王们为子孙纣王争取来的,殷商从商汤到帝辛,正好二十八代商王,那在天界的神威还是有的,所以你看,正好为殷商续命二十八年。好神奇啊有没有。
这样看的话,姜子牙走点弯路也是正常的了。后来不是投奔西岐了嘛!元始天尊什么人?怎么会看走眼,把怎么重的封神使命交给他?
其实也还有个例子,我们来看一下。就是元始天尊门下的云中子。
云中子也和姜子牙有类似经历,这个人太逆天了,比姜子牙厉害多了。云中子和姜子牙都是元始天尊座下弟子,可是呢,姜子牙一辈的十二金仙见到云中子,也会叫师叔,这又是为什么呢?云中子很可能在入阐教元始天尊门下之前,就有着极为高深的修为和神通,在他入玉虚门下之后,他有可能实际代替元始天尊教导过这样金仙级别的弟子们,所以又被私下叫做师叔了。
云中子作为元始天尊门下弟子,他也曾经去帮助过纣王,给了纣王一把松木削制的木剑,嘱咐纣王挂在大殿上,那狐妖苏妲己见到就头痛得不得了,丢半条命,简直就是悬在她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啊!纣王不忍心,才取下来,妲己保命成功。所以你看,云中子也是诚心帮过殷商和纣王的。
不过后来,云中子比姜子牙转弯还快,掐算得非常到位。他立马又不远万里,救下了周文王姬昌的第一百个儿子雷震子,交给他神通,帮他长一对人肉翅膀。周武王伐商,出了大力。
一时糊涂站错队不要紧,最后跟老板站一起,那才算真本事啊!有眼光,就会有待遇哈哈哈!
封神榜剪商主持者姜子牙救了殷商王族死对头纣王的亲叔叔亚相比干,应该是真心的。比干之死,死于他的绝望,死于先天圣人们的顶层设计。对姜子牙和比干来说,是一段缘分,在昊天封神这个重新洗牌的惊天大阴谋之下,”治得了病,治不了命”,诚如《红楼梦》曹雪芹所言。真是应验了一句话:圣人之下皆蝼蚁。比干,注定是封神大战中的蝼蚁,一个可怜的牺牲品。为何独诸葛孔明如此偏执一意匡扶汉室?
汉末军阀林立,通过一些列混战,最后建立了三个比较大的割据政权,其中曹操打下基础的曹魏,胁迫汉献帝禅让,割据蜀中的刘备以汉室宗亲的身份重建汉室,占据江东的孙权凭借长江天险自成一家。
相比汉末军阀尔虞我诈,攻占不停的汉末,这个暂时的平静也算是一种进步。维持这种平衡的是三方势均力敌的武力,以及围绕在三方的文臣武将。一个国家的实力取决于这个国家有多少人才,这一些人才的能力才能决定这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
曹魏的人才来源于原来一部分朝臣,一部分是曹操多年东征西讨时候聚集 的。在曹丕篡位之前,他们理论上是汉臣,当然其中大部分或者说核心人物都是曹操的心腹,他们只忠于曹操。曹操也是威逼利诱,迫使一部分人跟从与他,譬如司马懿。他们都为了维护汉朝、或者维护自己的利益、或者维护曹魏。
东吴的比较特别,在前期孙策时代讨平了江东多地的汉室官员,但是后来接受了汉朝(曹操)的符印,名义上也是汉臣,但是这个只是名义上,他们只忠于孙吴,另外由于他们武力踏平江南,江南忠于汉室或者不满孙吴的只能暂时符合孙吴,静待时机,这其中主要是文臣,譬如华歆等,后面张昭等人在曹操南下时候一股脑的主张投降,这一些本地大家都在乎自己的眼前利益,但是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都依附在孙策、孙权的旗下以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
蜀汉的人就比较尴尬,他们大部分是在刘备兴复汉室的旗帜下聚集起来的。刘备更加拿汉室宗室的身份纵横天下,如诸葛亮、张飞、关羽、等等都是在刘备兴复汉室的号召之下出来的,但是也有一部分人是在刘备个人魅力之下聚集起来的如魏延、庞统、法正等人。虽然他们一直和曹操所在的汉室作对,但是依然不影响他们自认为汉室正统的理想,都紧密的团结在以皇叔刘备为中心团队周围。在占领益州后,益州的本地豪族不得不依附刘备,以保证自己的实际利益不受损失。
也就是这三家都除了自己班底之外,都有不得不依附的世家豪族。剔除依附者,相比起来孙吴的最为单一,他们的理想就是凭江据险,拥护孙权。蜀汉的最为纯正,他们的理想就是等待时机兴复汉室。曹魏最复杂,原有忠于汉室的,也有忠于曹魏的,主要的是你不知道忠于汉室的有多少。
曹操死后,曹丕在王朗华歆的协助下胁迫汉献帝禅位,从理论上,汉朝国祚给了曹魏,所以这一些不管是忠于汉室还是忠于曹魏,都理所当然的成了魏臣。相当于一家公司的股权平稳的过户给另一个公司,或者说相当于公司法人的改变,然后顺待改了公司名称。原来公司的员工自然而然称为新公司的人。
对于刘备来说,一辈子的口号就是兴复汉室,但是曹丕篡位,不管咋样,如果忠于汉室,他也应该成为魏臣,但是他认定曹丕是篡位,并且谋害了汉献帝,于是在成都给还活着的汉献帝发丧,然后即位重建汉室。这个也符合刘备部下的夙愿,他们很多的理想就是兴复汉室。原来刘备的班底一时间都成了开国元勋,加官进爵。
东吴呢,就比较尬尴,在那个受命于天的年代,既没有宗室身份,也没有天命在身的情况下,贸然称帝可以不是什么好事,但是一直拖着也不行,比较一帮跟自己的人需要一个名分,于是孙权一直拖到229年才称帝,这一年,三国第一个皇帝曹丕已经死了三年。
封神榜总共封了多少神?
柏鉴
三界首领八部三百六十五清福正神:柏鉴。——这是人道仙首轩辕的老部下,都已经在人间打滚了上千年,一旦被老领导惦记着提拔起来,肯定要重用啊。
黄天化管领三山正神炳灵公:黄天化。——黄天化能当上三山正神的职位,完全归功于他的孝道。敕命中提到“下山首建大功,救父尤为孝养”,天庭也提倡百善孝为先,当下把一个重要职位给了黄天化以示褒奖。大家千万不要小看三山正神的职位,三山者,海上神山蓬莱、方丈、瀛洲也。想当初余元、羽翼仙、法戒等人都是在蓬莱修炼得道,岂是寻常高山可比。能掌管三山,就掌管住了在这里修炼的众多仙家,俨然就是一方封疆大吏啊。
黄飞虎五岳正神: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黄飞虎;南岳衡山司天昭圣大帝崇黑虎;中岳嵩山中天崇圣大帝文聘;北岳恒山安天玄圣大帝崔英;西岳华山金天元圣大帝蒋雄。——这个职位更厉害。“黄飞虎为五岳之首,仍加敕一道,执掌幽冥地府一十八重地狱,凡一应生死转化人神仙鬼,俱从东岳勘对,方许施行”。可以想象,千年之后,天庭实施机构改革,将五岳部改成了幽冥府。而黄飞虎就是历代阎罗王的祖师爷,六道轮回、人神仙鬼、生死贵贱之类的决定权都操持在黄飞虎一人手中。这哪里是掌管五岳,简直就是掌管天上地下所有生灵的人力资源部啊。元始天尊厉害,一上手就把最重要的三山五岳这两个职位掌握在自己人手里,牢牢把握仙凡两界的所有人事安排。最有心计的地方是给这两个部门冠了个不起眼的名字,以求掩人耳目,瞒天过海。
闻仲九天应元雷神普化天尊:闻仲。——闻太师那个豪气啊,上台都不肯跟着柏鉴走,见了老神棍也不跪,老神棍不得不“执鞭大呼”,闻太师方才向着敕命跪下。如此人物,元始天尊怎能给好果子吃?闻仲贤侄,以后兴云布雨的责任就给你了,不得有误,你要是工作不认真耽搁了万物滋长,我还要找你。有兴趣的话你也可以劈两个雷给人间锄奸,很对胃口吧,哈哈。
罗宣南方三气火德星君正神:罗宣。——火德星君是个边缘职位,没什么要紧。就给截教罗宣吧,“任尔施行,巡察人间善恶”。
吕岳主掌关篁昊天大帝:吕岳。——这个职位比较恶,当然天庭也需要有人唱白脸,有人唱红脸啊。行瘟这种事情截教吕岳是本行,“凡有时症,任尔施行”。
金灵圣母五斗群星吉曜恶煞正神:北极紫气之尊永坐坎宫斗母正神金灵圣母。——这个职位看着比较厉害,手下掌管了两百多位星官,但是封神榜上竟然完全没有提到这个部门的职责。换句话说,这个职位看上去管的人多,颇为重要,实际上却是个闲职,手里没有主管的业务;相反,一大帮没地方安置的闲散仙人都被塞到这个部门了,大家整天聚在一起大眼瞪小眼却又没正经事干,最麻烦的是里面一大半人都是彼此杀害的,天喜星纣王和青龙星邓九公的仇人尤其的多。金灵圣母来管这个部门,以后有的头疼了。
殷郊执年岁君太岁:殷郊。甲子太岁:杨任。——殷郊杨任虽然是阐教门人,不过出身自商朝宫闱,算不得苗红根正,也给个闲散职司便是,“坐守周年,管当年之休咎”吧。
镇守灵霄宝殿四圣大元帅:王魔;杨森;高友乾;李兴霸。——这四位没啥说的,法力高不成低不就,天宫还缺几个安保人员,就当个镇殿元帅吧。
赵公明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赵公明。——这小子够胆色,当年居然连老子的定海珠都摸了去,当真有一套。现在用人之际,就让他充分发挥特长,来替天庭保管财物吧。注意千万不要监守自盗哦。
主痘碧霞元君:余化龙。——和吕岳的瘟部差不多,点余家父子吧,也算专业对口了。
感应随世仙姑正神:云霄娘娘;琼霄娘娘;碧霄娘娘。——让你们三个小丫头片子知道跟我元始天尊动手的下场,分你们去计生委工作。
至此,子牙封罢三百六十五位正神已毕,只见众神各去领受执掌,不一时,封神台边凄风尽息,惨雾澄清,红日中天,和风荡漾。
但是各位看官细看,以上老神棍按照元始天尊符敕分封众神,总数却不是365位,共计369位。这多出的四位,自然是四大天王。老神棍读的敕命说得清楚:“……今特敕封尔为四大天王之职,辅弼西方教典,立地水火风之相,护国安民,掌风调雨顺之权。永修厥职,毋忝新纶。”——没错,四大天王幸运地赶上了这一波,被天庭正式提拔定了职级,但职务是在西方教那里,就相当于干部在本地被提拔后派往外地任用,不算本地干部的正式编制。
因此,封到分水将军申公豹为止,老神棍的确一共封了365位正神并送上天去任职,所有职位统统排满,无有遗漏。
但是在封神完毕后,老神棍却一刀砍了飞廉恶来的脑袋,一转眼又封了冰消瓦解之神。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朝歌继费仲尤浑之后的第二代著名奸臣飞廉恶来父子,携传国符玺来投奔姬发,打算以此为觐见之礼,再在周朝谋个高官显职。老神棍是何许人也?这点小伎俩他如何看不穿?这种麻烦人物杀了就是,难道还留着将来恶心自己?但是当时不能杀此二人,因为商周战争已结束,元始天尊师傅对封神榜上365个位置早已安排妥当,各个部门必定都已满员,在这节骨眼上自己再杀两个名人,这神位怎么排?不是给领导添乱吗?
因此,封神之前老神棍不能杀飞廉恶来。非但不能杀,还要高官厚爵、好酒好菜的供着,不然万一他们心情低落,保不齐来个心肌梗塞什么的,那就耽误大事了。因此这才奏请姬发给了他俩中大夫的职位。等到封神结束,嘿嘿,像你们这种佞臣,留在大王身边早晚也要与老夫作对,老夫就先下手啦。
斩杀二人后,老神棍又封了二人冰消瓦解之神。大家注意,这两个神职有相当于正神的名号,但是没给正神的编制,更没有正神的职务,基本上不属365位正神的序列,更像是个替天庭工作的临时工。
朱允炆为什么丢掉江山?
朱允炆还是皇太孙时,曾询问伴读东宫的黄子澄:诸叔藩王皆拥重兵,如有变端,怎么办?
黄子澄答:诸王仅有护兵,仅能自卫,如果闹事,以六师讨伐,谁能顶得住?汉朝七国之乱时的诸侯那么强,还不是迅速败亡了。大小强弱势不同,顺逆之理更不同!
朱允炆深以为然。
此时的他们还想不到,正是这样的想法,使他们丢掉了江山。
朱元璋留下的摊子比起刘邦来,朱元璋留下的摊子要好一些。
刘邦、朱元璋都诛杀功臣勋旧,使军权牢牢把握于本家人手中。
然而,刘邦所封的刘姓诸侯王,是真正的诸侯王,他们既拥有自己的军队,还拥有王国内的一切权力。
相比之下,朱元璋所封的藩王,权力就小得多了。
诸王“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直属兵力只有护卫,“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余人,多者至万九千人”。
所以,黄子澄说诸王只有护兵,难以抗拒六师,是合乎实际的。
朱元璋赋予了诸王一定的指挥权,使一些藩王可以预军务,在外出作战和督军屯田时可以节制诸将。
然而,诸王也仅是拥有指挥、节制之权,而没有调兵权、统兵权。统兵权在各都督府领导下的守镇官,调兵权在兵部,诸王要调兵执行任务,仍然需要天子的御玺文书,否则,诸王只能调护卫兵,无权调守镇兵。
所以,明初时的藩王,与汉初、晋初的诸侯王完全不是一回事,如果建文帝举措得当,确实是“六师临之,谁能支?”
许多朋友指责朱元璋举措不当,导致藩王权力过大。
其实,平心而论,朱元璋不过是通过封藩制,将军权由外姓功臣宿将转移到朱家人手中,确保朱家人坐稳天下,同时,诸藩王的权力虽不小,但与汉初、晋初时不可同日而语。
朱允炆丢掉天下,主要还是自己没有搞好。
迂腐的削藩顺序建文要削藩时,齐泰就指出:应该先打击实力最强的燕王。
黄子澄反对:周、齐、湘、代、岷等王,在太祖时就有不法的事情,削之有名,应该从他们开始搞起!
于是,周王被废庶移滇,代王被幽禁,岷王被废为庶人,湘王自焚,齐王被囚,短短十个月时间,连废五王,天下震动。
而对于朱棣,他们在犹犹豫豫,久拖不决。
一方面,他们又调走朱棣节制的军队,削减朱棣的护卫,使朱棣一度只剩下800护卫。
另一方面,他们将朱棣的儿子们放回去,以示诚意,试图麻痹朱棣。
不过,从1398年十一月控制北平军政大权到1399年七月准备捉拿朱棣,建文帝折腾了大半年也没有动手。
建文能迅速废五王,并将朱棣身边的部队调走,说明朱元璋留下的体系是能够发挥作用的。
朱棣虽曾节制诸军,影响力很大,但其直属兵力是不多的。
如果建文像刘邦控制韩信一样迅雷不及掩耳,或像汉文帝将最强诸侯齐一分为六一样待机而动,朱棣都是来不及施展其影响力的。
可是,建文迅速削除各王,调走燕王军队,引起燕王警惕,又迁延大半年不下手,给予了朱棣施展计谋、影响力的机会。
结果,当朱棣动手时,已经控制北平军政大权的建文官员根本无法抵挡,朱棣迅速夺取了北平的控制权。
而当朱棣在北平附近作战时,附近燕王旧部多迅速归降。
更严重的是:建文过急的削藩,指置笨拙,难以“自解于天下”,反而给了朱棣“靖难”之名。
削藩,虽然是以上治下,天子在“顺逆之理”上掌握主动权,但本质上仍然是实力之争,仍然需要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妥善推进。
建文君臣又想削藩,又迂腐地讲究,束手束脚,给了朱棣足够的时间,导致形势瞬间逆转。
以一国击一隅,但无统筹全局之才朱棣起兵,毕竟是以一隅敌一国,朝廷无论在任何方面都具有绝对优势。
可是,坐拥举国之力的建文,却缺乏统筹全局的人才。
无论是建文帝本人,还是由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组成的核心班底,都不具备战争指导能力。
因此,建文帝的一手好牌,迅速缩水。
当时,朱棣不但要在正面应对“南军”,其侧背的大同、辽东也已为建文帝所控制,而大宁的宁王则暂保持中立。
建文帝事实上对朱棣形成了战略包围的态势。
可是,由于缺乏对全局的统筹,这个包围圈一直形同虚设。
大同、辽东方向的军队,曾进攻朱棣,但因为缺乏统一调度,彼此进攻无法形成合力,实际影响非常有限。
建文帝始终只有南路威胁着朱棣。
反倒是朱棣,在绝对劣势下,通过卓越的战争指导,扭转了局势。
他先是在危急之中腾出手来,以权谋裹挟宁王,吞并了宁王的军队,尤其是朵颜三司。
随后,朱棣又利用内线优势,佯攻大同,引诱李景隆,使原本准备开春再攻的李景隆被调出来遭歼。
更为严重的是:缺乏统筹全局,使建文帝的南军在兵种上处于绝对劣势。
当时,建文帝坐拥全国,在西北、东北,仍然有相当的骑兵力量。
但是,由于缺乏统筹,这些骑兵力量没有被集中部署到正面战场,导致南军在机动力上始终处于劣势。
所以,朱棣来去自如,即便失败,也能够通过快速机动摆脱不利形势,南军即使取得大胜,也无法给与燕军歼灭性打击。
整场战争,拥有绝对优势的南军始终被动挨打!
拥六师之众,却无统军良将即便在战争指导上不如燕王,但建文毕竟拥有绝对兵力优势。
战争初期,建文的军队,耿炳文曾率号称三十万的军队,李景隆之军号称五十万。
即便这些数字有所夸大,但其兵力远远胜过燕王是毫无疑问的。
可是,在交战中,以多打少的南军无一例外的惨败。
取胜前,朱棣已经指出各将短板:耿炳文军无纪律;李景隆“五败将军”···并采取相应战术,一举击破对手。
这些将领中,耿炳文虽为功勋老将,但毕竟缺乏大兵团指挥能力,且年事已高,李景隆则更是缺乏实战经验。
开始,建文却以“肺腑亲任”李景隆,不断重用李景隆,使南军精锐损失惨重。
尽管后来的盛庸、平安等人能力稍强,但李景隆的惨败,使南军战略进攻的力量折损,转入战略防御。
攻守易势!
汉景帝平叛前,文帝特意给他留下了周亚夫,而建文要削藩,朱元璋似乎没有留下足以与燕王匹敌者。
或许,一心铲除功勋威胁的朱元璋看来,朱棣再怎么有威胁,也是朱家人,用足以与朱棣抗衡的异姓将领来抗衡朱棣,并不是更好的选择吧。
迂腐的束缚不过,平安、盛庸等人确实还是不错,多次击败朱棣。
可是,建文莫名其妙的命令,却束缚了众将手脚。
建文戒约官兵,不得伤害燕王,以免背杀叔之名。
这一紧箍咒,使南军屡屡痛失良机。
东昌之战,燕王被盛庸围困,但燕王亲自“引马鸣角,穿敌营,从容去”,南军“莫敢发一矢”。
你死我活的战争中,束手束脚,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短板集中爆发,迅速败亡虽然建文各方面都不如对手,但毕竟实力摆在那里,即便无法消灭朱棣,自己要灭亡也是不容易的。
因此,打了几年后,朱棣尽管取得了一些胜利,但仍然局促一隅,看不到取胜的希望。
可是,当朱棣找准建文死穴后,建文的短板集中爆发,迅速败亡。
朱棣没有继续与盛庸、平安等人在山东、河北耗下去,而是采取了长驱直入,直取南京的方略。
建文帝的总崩溃到来了。
朱棣长驱直入后,使盛庸、平安等人的将略在混乱的战略指导下难以发挥。
平安等人在淮北与燕军周旋,盛庸仍在淮上,没有参战,而平安被混乱的调度所制,行进中遇伏被歼。
而当徐辉祖等人一度击败燕军,一度取得极好机会时,建文又听信燕军已退的流言,调回徐辉祖,使南军错失良机。
结果,当朱棣渡江时,南军防御一片混乱,竟然无可御敌之兵,导致南京未经激战就陷落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朱棣渡江时,建文帝曾派人来议割地求和。
仗都快打完了,建文帝、黄子澄对这场战争的性质仍然缺乏清醒认识,可谓悲哀!
被自己的叔叔夺走帝位,建文帝无疑是一个悲剧人物。
然而,建文被“淘汰”,或许是件好事。
当时,北边的蒙古各部元气渐渐恢复,西面的帖木儿虎视眈眈,大明的国防环境不容乐观。
建文帝虽然有仁德之名,但以他的识人用人,以他的战争指导能力,他是不可能替大明守好这片江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