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三荀彧,历史上有哪些下落不明的神秘人物?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他才华横溢的诗,他壮志难酬的文,他令人猜测无限的生死之谜。骆宾王是个传奇。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这些诗句或灵气萌动,或气吞山河,或满腔悲愤,或意气风发。诗句的作者便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历来人们对初唐四杰的评价是:少而有才,而命运多舛。或许是天忌英才,或许是文章憎命达。骆宾王,身为四杰之一,天才少年,却名落孙山;官场沉浮,两次下狱二进宫,从军边塞,造反失败,死因不明,去向未知。
骆宾王入京应试,然而考试的结果,竟是名落孙山!这一下骆宾王慌了手脚,他第一次体味到现实生活的冷酷无情。第二次考试作充分的准备,几年以后,骆宾王终于在长安出仕了。他到道王李元庆府中担任新做雇员。有一天李元庆忽发奇想,要手下人各写文章说明自己的长处,骆宾王认为这样做有自我吹嘘之嫌,会使虚夸浮饰之人乘机而入。所以回书李元庆,不愿奉命。骆宾王这样做,违悖了李元庆,自然得不到重用。不久骆宾王就离开道王府。
离开官场后他的经济越来越拮据,最后到了“糟糠不赡,箪笥无资”的地步。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骆宾王只好重谋出仕,经过对签考试,终于中式录用,被授予奉礼郎。不久又兼任东台详正学士。骆宾王的耿介刚直、嫉恶如仇的豪迈性格难免得罪权要,并遭群小嫉恨。担任奉礼郎的第三年,就遭人排挤,罢了官职。之后又离开长安,开始了西北军旅生涯。
不久,骆宾王离开西域,随军入滇,参加姚州(今属云南)境内的平叛战斗。战争结束,骆宾王随主将入朝献捷,得以和老母及家人小聚。因为他还在服役期中,不久即奉命入蜀。骆宾王在蜀中停留了两年,56岁那年的冬天,他返回长安,总算结束了漂泊不定的从军生涯。
骆宾王回到长安,吏部按绩考核,量功补过,授予他一个武功县主懂的职位。数月后,他突然被提拔为御史台侍御史,这是骆宾王一生中最高的职位,是“纠举百僚,推鞠狱讼”的朝廷监察官。骆宾王以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的态度治事,自然受到别人的忌恨。上任还不到半年时间,就以“赃罪”入狱。也就是说有人告发他在长安主薄任上有贪污行为。骆宾王在狱中受尽折磨,他写下了一系列诗赋,控诉司法的腐败,抒发内心的郁勃,表明自己的清白。最有名的有五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时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表达出骆宾王满腔愤怒的心情。
骆宾王在狱中关了将近两年,62岁那年的八月,唐高宗立英王为皇太子,大赦天下。他遇赦出狱。第二年夏天,把他谪贬到东南边远的临海(今属浙江台州),担任一名小小的县丞。
公元683年腊月,武则天废中宗自立,为了防止天下反对,武则天一方面大肆诛杀李唐宗室和元老勋臣,另一方面重用武氏宗族和自己的心腹,同时大开告密之风。由是天下惶惶,笼罩着一派恐怖气氛。
骆宾王于这年春天因事进京,目睹了武则天废帝夺权、大开杀戒,以及武氏势力横行无忌的种种恶行,心中颇感愤愤。他带着一腔郁郁之气离京南下,没有再回临海,而是去了扬州,和四川眉州刺史徐敬业等人聚合密商,准备武装讨伐,推翻武则天。经过一番密商,制订出行动计划:确定以“拥戴庐陵王,匡复唐室”为号召:骆宾王为艺文令,起草讨伐武则天的檄文《讨武望檄》。
檄文虽壮,无奈徐敬业因力量悬殊而失败。兵败后駱宾王的下落,传说纷纭。有说被杀的,也有说逃亡的,还有说投江水而死的。流传为广的是,武则天的部下找了两个长相像的人斩首献功,后来虽然知道两人没死,也不敢自找麻烦,徐、骆两人得以投身灵隐寺为僧,了却残生。
武则天失势后,曾在她手下重用过的考工员外郎宋之问,因事屡次被贬,后被放还,途中来到灵隐寺游览。这天夜晚明月当空,他在长廊上漫步吟诗,吟出两句:“鹫岭郁苕蛲,龙宫锁寂寥。”可是后面两句怎么也想不出来,徘徊良久。这时,有个老僧点着长命灯,问道:“年轻人深夜不睡觉,却在这里苦苦吟诗,到底为什么?”宋之问答道:“弟子修业于诗学,刚才我想赋诗以题此寺,无奈兴思不来,苦吟不得佳句。”老僧道:“为何不用'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这两句呢?”宋之问十分惊讶,再想说什么时,老僧己飘然而退。第二天,宋之问再去拜访他时,再也见不到了。寺中的僧人有知道底细的人说:“这位老僧就是骆宾王。”
兵败后的骆宾王到底飘向何方?是生是死?一说被杀,一说削发为僧,一说投江而死。由于史料记载较少,且多为猜测,其下落生死,终究是个谜。
真三国无双7猛将传护卫武将怎么用?
护卫武将是真三国无双7猛将传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角色,主要是用来保护主力武将的比较安全,同时也可以提供一定的辅助和支援作用。以下是护卫武将的使用方法:1.选择合适的护卫武将:根据主力武将的属性和战斗风格,选择一个合适的护卫武将。一般来说,护卫武将应该具备防御高、血量多、能力全面的特点,同时也要考虑与主力武将之间的配合度和协作能力。2.分配护卫武将和主力武将的位置:护卫武将应该尽可能站在主力武将的身前或身侧,以便快速阻止敌人的进攻和保护主力武将的比较安全。同时,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出调整,比如主力武将需要擅长远程攻击的话,护卫武将就可以站在后方提供支援。3.利用护卫武将的技能和装备:护卫武将的技能和装备可以大大增强其防御和辅助能力。玩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技能和装备,并合理利用,以提高整个队伍的战斗能力。4.协作配合:护卫武将和主力武将之间的协作和配合非常重要。比如,护卫武将可以使用技能和装备来为主力武将遮挡伤害和提供回血,主力武将则可以利用自身的攻击能力和技能来为护卫武将创造反击的机会。总之,在真三国无双7猛将传中,护卫武将的作用非常重要,玩家需要合理利用和配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战斗效果。
曹操在荀彧坟前说的话?
曹操在荀彧灵前说了这样一番话:文若,你是我的张良,是我的左膀右臂,是我的兄弟,可你和世人一样误会了我,时间会证明,你离我而去是错的,大错特错。
荀彧以为曹操迟早要称帝,和自己当初辅佐曹操的初衷相反,又说了一些曹操不愿意听的话,所以荀彧在极度痛苦之下死了。而曹操最终没有称帝是不是说荀彧的错就在这里,你荀彧不是说曹操要有不臣之心吗?所以曹操一辈子都没有称帝,才说了荀彧的想法是错的。
假的话出师表也是假的吧?
“三顾茅庐”的故事不止有一个版本,还有很多种说法。
但因为《三国演义》详细、生动地艺术化描写,在民间流传甚广,再加上诸葛亮自己也曾经模糊地讲过这段际遇,以至于历史的真相到底如何,现在没有办法说得清,只能姑且这么认为。
那么,“三顾茅庐”有什么争议呢?诸葛亮所作的《出师表》是否也有问题?
“三顾茅庐”的历史记载以及几种合理说法“三顾茅庐”较可信的来源就在于《三国志》中收录的“隆中对”一文: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如果从字面意思来说,可以翻译成刘备听说了诸葛亮的能力之后,就去拜访他,去了三次才见到。
而诸葛亮在《出师表》当中也这么说: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两相验证,“三顾茅庐”的事就定下来了。
但是,刘备和诸葛亮见面这件事是真的,可是“三”这个数字到底是不是虚指,这就出现了争议。
在古代,“三”、“六”、“九”这三个数字经常用来虚指,这也是常用手法。
“三”有“多”的含义,但不是特别多,其对象是可以穷尽的,也就是一般是数得过来的。比如“三思”,就是多考虑考虑,但这个时间和次数肯定不会多。类似的“三秋”等等。
而“六”也指“多”,但这个“多”并不包含所有。比如“六合”指代天下,但天之上还有事物,是不包括在内的。
“九”表述“多”的含义的时候主要指全面,没有遗漏,所有的东西都包含在内。比如“九天”、“九霄”、“九死”等等。
那么,“三顾茅庐”中“三”到底是见到了三次,还是两人见了几次,这就说不清了。
恰巧,还有其他的一些文献记载,说根本不是刘备去见了诸葛亮,而是诸葛亮主动去拜访了刘备。
裴松之注引《三国志》的时候曾经引用过这样一段史料:
刘备屯於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
虽然这段材料裴松之自己也有怀疑,但毕竟是真实存在的一段记载。
如果从细节上来考究,诸葛亮曾经见过刘备,和后来刘备去拜访诸葛亮,这两件事情并不冲突。
而刘备去拜访诸葛亮,三次才见到一次,这件事情最为详细的描述是在《三国演义》当中,这是一本小说,其中虚构的成分太大,很有可能是作者根据正史材料进行的艺术化处理。
那么,就有学者提出质疑,不是对“三顾茅庐”这一结果,而是对它的过程。
有人认为,诸葛亮和刘备的际遇不是一次见面就能决定了,而是双方多次接触、交流,互相认可才达成的合作,这才是“三顾”的含义。
历史就是这样,对于不能一时间甄别真假的事情,必然要允许有多种解释。即使这些解释也不能证实,但同样不能证伪。
最为重要的是,正史对其记载模糊,没有具体情节,主流的观点也只不过是有很多人认同罢了,并不代表就一定正确。
历史的正误不是由认同者人数的多寡来决定的。
那么,只要这些说法在情理上没有漏洞,具有高度的可能性,那么可以不认同,但要允许其存在。
《出师表》有两篇,一篇为诸葛亮所作,另一篇作者存疑后世提到《出师表》,一般默认为《前出师表》,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所作,就是这一篇文章中提到“三顾茅庐”的事情。
而《后出师表》据说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即将第二次北伐时所上的表文,讲解不得不北伐的理由。
这一篇文章的作者就出现了争议。
为什么说《后出师表》不一定是诸葛亮所为呢?
一个最为有力的证据就是,陈寿在创作《三国志》的时候,没有收录这一篇文章。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陈寿是一个跨朝代生活的人,经历过蜀汉政权和西晋。在蜀汉中拜谯周为师,自己也做过一些不太大的官职。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曾经生活在蜀汉政权内部的人,在作《三国志》的时候竟然没有收录《后出师表》这一篇绝对算得上重要的文献,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
这一篇文章的流传是裴松之对《三国志》进行注解的时候所附加上的,其来源根据裴注是引自三国吴人张俨的《默记》。
可以算作蜀汉人的陈寿没有收录这篇文章,不仅《三国志》本传无载,连其所作的《诸葛亮集》中也不收录,反倒是三国吴国的人收录了这一篇重要文献,怎么看都是一件蹊跷事。
裴松之作注的方式和陈寿创作的方式是有很大差异的。
陈寿这个人比较严谨,他会对比各种史料,如果遇到不能甄别正误的内容,一般的处理方式是弃之不用。所以只要被《三国志》收录的内容,其可信程度是非常高的。
而裴松之作注的动机和陈寿修正史是不一样的,他保留了大量的史料,无论是正史记载、时人文集还是野史传闻等等内容,他都收录进来,真与假留给读者自行甄辨。
那么,两相对比来说,只见于裴注不见于《三国志》的《后出师表》其作者到底是谁就值得怀疑了。
但是,这和“三顾茅庐”的故事一样,认为是诸葛亮所作的学者没有有力的证据,而认为是伪作的学者同样也没有证据。
这又是一个不能证实,但也不能证伪的问题,只能保留争议了。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这些曹家宗室一代二代三代的亲戚关系是怎样的?
在《三国演义》中,曹洪、曹仁等一群曹氏子弟追随在曹操身边,却没有一个亲兄弟、亲侄子。另一面,曹家人跟夏侯家族又称兄道弟,让人实在搞不清他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按理来说,古代皇家有一个机构叫“宗正”(清代叫宗人府),会专门整理记录皇家谱牒,史书也会给皇子、重要的宗子作传记,他们的关系不应该如此“不清不楚”。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曹氏宗室子弟的出身扑朔迷离呢?原因有四:
其一,曹魏王朝太短,皇家谱牒没有建立起来,连曹操、曹丕、曹叡的儿子们出身都存在着记录缺损和争议。其二,曹氏家族出身庶族地主阶级,社会影响力太小。在豪门政治的东汉时期,曹家的出身注定了他们的默默无闻。其三,曹操的父亲曹嵩被过继给曹腾为子,而曹腾是个被士族阶级看不起的太监。曹氏的刻意隐瞒,导致他们跟曹氏以及夏侯氏的关系一直是个谜。其四,过继之风的盛行,以及曹操喜欢收养义子的爱好,导致大量改姓的曹氏,又增加了他们关系的复杂性。那么曹操与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以及晚辈的曹休、曹真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我们先探讨第一个问题:曹嵩的真实出身。
正史只记载了曹嵩被过继给太监曹腾,并未交代他的真实出身。裴松之在他的注解中说曹嵩出身于夏侯氏,而部分史学家认为曹嵩其实是曹腾的侄子或族侄。
曹操自称他的先祖是西汉开国功臣曹参,而夏侯家族也不甘人后,他们是西汉开国功臣夏侯婴的后人。
如果按裴松之的说法,曹操与夏侯惇、夏侯渊兄弟就是血缘上的堂兄弟,或者族兄弟。不过这个说法被现代DNA技术否定了,至于这个技术分析的可靠性不得而知。
从夏侯家族在曹魏阵营的显赫程度来看,他们即便与曹操不是一家人,也应该存在姻亲关系。
如果曹嵩本就是曹腾的侄子,那么曹操与曹洪、曹仁就是族兄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曾祖曹节;曹休则是曹操、曹仁、曹洪的族侄(如图)。
曹真的出身比较特殊,他本姓秦,是曹操的部将秦邵的儿子。秦邵在一次执行任务中被袁绍的部下杀害,于是他的儿子被曹操收为义子,改名“曹真”。被司马懿玩死的笨蛋曹爽,就是曹真的儿子。
曹仁:武力值平平,功过相当曹操变卖家产组织家族武装时,曹仁就开始追随曹操,是曹魏阵营中的元老级人物。
不过曹仁的武力值其实不算高,在赤壁之战前,曹仁参加了破袁术、攻陶谦、擒吕布、败刘备、灭袁绍的一系列战斗,虽不算光彩耀人,但也算是功勋卓著。
在赤壁之战中,曹仁镇守的江陵最终也没能守住,形势所逼之下他干脆弃城而逃。
在襄樊之战中,曹仁被关羽狂虐,眼看就收不住了,亏得徐晃的增援赶到,才打退了关羽。
曹仁征战一生却遗憾画上了句号,在濡须口之战他不听劝阻,中了朱桓的计,五千人马丧失殆尽。有次他被解职,回朝后不久郁郁而终。
曹洪:因吝啬得罪曹丕,差点被杀曹洪跟曹仁一样早年就追随曹操,同样参加了早年的系列战斗,还在战董卓的过程中,舍命保曹操。不过曹洪的武力值还不如曹仁,基本上没有独立领军的经历。
曹洪是个享乐型的家伙,有时候玩起来毫无分寸。在下辨之战胜利后,他居然让歌姬裸体表演,被杨阜当年斥责。
曹洪好财不法,积攒了大量的钱财地产。有一次曹丕曾经向他借钱,吝啬的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曹丕即位后打击报复,以曹洪不法为由将他投进死牢,亏得卞太后得救才得以出狱。
夏侯惇:轻财好学的独眼将军曹操以私家武装平定黄巾军时,夏侯惇开始追随曹操。在征吕布之战中被流矢射伤左眼,人称“盲夏侯”。
跟《三国演义》中的猛将形象不同,夏侯惇其实更像是个儒将。他好儒,一辈子治学不止,因此夏侯惇大多数的时间都充任文官,而不是战场。
夏侯惇还有个可贵的品质,他不好财,生活简朴,在军中但凡有资财全都分给了部下,去世时他身无余资。
夏侯渊:战功卓著,命丧定军山要论战功,夏侯渊在他们这一辈中无出其右者。不过夏侯渊属于刚猛有余智谋不足的将军,甚至被人讥讽为“白地将军”。
也正因为如此,曹操经常告诫他要:“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然而在“定军山之战”中,他还是犯了大错,居然为了修鹿角阵地被黄忠干掉了。
夏侯渊有个侄女,当年遇上饥荒,为了养活这个侄女夏侯渊扔掉了小儿子。某一年这位天生丽质的小侄女出城捡柴火,被路过的张飞掳掠走,并生下两个女儿。这两个女儿后来都嫁给了刘禅,西安后被册封为皇后。
曹休:曹家千里驹,却羞愧而死曹休是他这一辈中被曹操最赏识的一位,当年曹操拿他当亲儿子,带在身边寸步不离,还公然夸赞他是“吾家千里驹”。
曹休的战功也确实了得,在对蜀汉、东吴的系列战斗中屡立奇功。只可惜他被曹仁、夏侯渊“附体”,在人生的最后一战“石亭之战”中却败走麦城。
魏明帝曹叡并未因此处置曹休,反而对他多有宽慰,这却加重了曹休的心理负担,结果在羞愧交加中背痈发作而死。
曹真:毁誉参半的最后一根大梁曹真是曹魏政权晚年最有权势的大臣,没有之一。不过以他的能力来说其实并不算突出,他这一辈子毁誉参半,最大的功劳其实就是用以平衡司马懿的崛起了。
通过前面分析可知,曹氏子弟总体上来说能力相对欠缺,尤其是晚年,曹家子弟根本没有拿得出手的才俊。
曹真因为是曹操的养子,他反而因此可以与夏侯、曹氏通婚,意外地成了两大家族的核心人物,也因此走向了权力的核心。
曹真死后,他的儿子曹爽接管了曹魏政权的实际控制权。跟曹真相比,曹爽无论是才能还是胸襟气度都相去甚远,远不是司马懿的对手。正是这位曹爽,一手搞垮了曹魏政权。
您可能奇怪,为何追随曹操的都是族兄弟、族侄、义子,他的亲兄弟和亲侄子们呢?
曹操有四个亲弟弟,可是哥四个就留下一个侄子曹安民,其余都早逝,没留下子嗣。就这么一位宝贝侄子,还被曹操给“作”死了。
张绣投降后,曹操霸占了他的婶婶邹氏,惹得张绣一怒之下偷袭了曹操。那一战,曹操的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三人用他们的命换了曹操的一条生路。
后来曹操将其中一子曹均过继给了弟弟曹彬为后,总算是给弟弟们光秃秃的身后留下了一小片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