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虏套,其实还有十位皇位?
简单来说,汉朝又复活了,自然不会承认这些伪帝。
两汉之间大致指的是公元8年西汉灭亡后到36年东汉重新统一的历史时期,在这近三十年间,天子成了廉价品,先后出现十余位天子,换句话说就是皇帝。
这十几位皇帝只有一位被史家公认,那就是汉光武帝刘秀;还有一位古人不承认、现代人承认,即新帝王莽。剩下几位虽有帝号,却都只是割据一方,在东汉统一进程中先后败亡。
1、新帝王莽:失败的改革者(8年——23年在位)王莽的古今评价属于极端分化,古人就没几个称赞他的,大多是贬损,少数几个中立的,也就说说“王莽谦恭未篡时”,以他当上皇帝前的事迹举例子。直到近现代,王莽摇身一变成了社会改革者,赞誉铺天盖地而来,称赞和否定达到了对半分的地步。到了网络时代,他又被称作“穿越者”,号称是把社会主义制度搬到古代。
事实上,王莽的确有真才实干,他上位的方式非常独特,不是像后世那些权臣一样是掌控兵权后才完成改朝换代的,他是靠民意和外戚身份双重加成当上辅政大臣,又碰上幼主在位,一步步架空皇权后禅让登场的。
民意其实很难具象化,王莽能够靠它屹立于士林朝堂数十年,已经说明他自身的能力了,但他上台后的种种措施,又证明了他是个书生氏的政治家,一心想把社会推向并不存在的上古大同。
王莽是修习《礼经》出身的,这部儒家经典对于他而言已不是学问,而是信仰。再算上那个尊儒的年代,新朝君臣言必称三代,事必据《周礼》,我们无比相信传说中的三代盛世,认为只要依据《周礼》规定的去做,盛世的光辉就会再一次普照大地。
现在我们知道所谓三代盛世只是圣人的谎言,为了自己的学说铺路而已,一个连铁器都没有的时代哪来的人人和乐,不过是物资极度紧张下的按需分配而已。
就这点来说,上古时期的所谓大同,跟我们要追求的共产主义是有一点点相似的,这就给王莽的复古改制披上了社会主义改革的面纱,在网络时代集聚了大批粉丝。
王莽的新政包括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把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等等,都是周礼模式,完全不顾社会现实。
以币制改革为例,王莽在位十五年,币制改了五次,这是什么概念?平均三年改一次,等于三年前我在用人民币,突然改成美元,现在又改成卢布,旧货币还没收回,新货币就出来了,市场上新钱旧钱真钱假钱满天飞,百姓不堪其苦。
本来王莽的上位是人心厌汉的结果,但他这么一折腾,大家直接思汉了,汉朝再惨也没这么惨呐。百姓纷纷揭竿而起,起义军此起彼伏,新朝江山分崩离析。
2、更始帝刘玄:乱世天子(23年——25年在位)上面说了人心思汉,为了争取人心,反抗新朝的起义军不少都扛着汉朝的大旗,其中喊得最响的就是绿林军,他们最初的根据地是绿林山,因而得名。
后来绿林军连败新军,聚集了数十万众,其中就包括藉藉无名的宗室刘玄和野心勃勃的宗室刘演。
刘玄和刘演都是舂陵宗室,属于同宗,所不同的是刘演能力出众,跟弟弟刘秀拉起一支舂陵兵,兄弟二人都是反新的主要大将。刘玄则生性懦弱,绿林军大将就看中这一点,拥立他为帝,国号汉,年号更始,是为更始帝。
刘玄称帝是在23年正月,消息一出,四海震动,各地纷纷弃新朝而去,接受汉朝的官职。到当年九月,汉军攻破长安,新朝灭亡。
随后汉军席卷关中,刘玄也将都城迁往长安,仿佛曾经号令天下的大汉王朝又回来了。可实际上,此时的刘玄更像是周天子,地方上的割据势力虽多向他称臣,但并不听他号令,有些更是悍然称帝,想跟他争夺天下。
刘玄却没认清这个事实,他一头扎进了温柔乡,沉湎于酒色,不理政务,同时还猜忌诸将。在入主长安之前,他就设计诛杀了刘演,还把刘秀派去河北送死,殊不知刘秀在河北翻了盘,完成了刘玄不能完成的中兴大任。
在刘玄的胡乱治理下,更始政权混乱不堪,诸将争权,地方上的各大割据势力频频向其发起挑战,其中最致命的就是赤眉军。
3、建世帝刘盆子:抓阄的放牛娃(25年——27年在位)赤眉军跟绿林军并列为新末两大起义军,势力庞大,因把眉毛涂红而得名。
赤眉军原本的根据地是在山东,后来发展到山东、河南多地,与此同时,绿林军已经改头换面成了更始汉军,杀入关中。
刘玄迁都长安后之前,赤眉军就有意投降,但刘玄冷漠回应,待遇给的很差,彻底断了两家大公司的合并可能。
24年冬,发展壮大的赤眉军频频向更始政权发起进攻,混乱不堪的更始政权完全成了纸老虎,一打就败。
到25年9月,赤眉军已经杀到华阴县,长安已经是近在咫尺。为了找个名头,他们决定效仿绿林军,拥立一个皇帝。
赤眉军在全军上下排查下来,找到七十多个汉室后裔,立谁为帝呢?朴实的起义军将领们决定举办“摸彩”仪式,也就是抓阄,谁摸到“帝札”,谁就当皇帝。
结果,15岁的放牛娃刘盆子抓了头彩。于是这个昨天还在山坡上放牛的娃子,今天就成了皇帝,国号汉,年号建世。
很快赤眉军攻下长安城,刘玄单骑逃走。不久,走投无路的刘玄向赤眉军投降,开始当了几天长沙王,后面赤眉军也乱了起来,直接就把它给咔嚓了,更始政权灭亡。
赤眉军乱的原因很简单,关中连年战乱,老百姓都没命种地了,一下子又涌入那么多赤眉军,粮食根本不够吃。加上刘秀的军队从河北杀入关中,赤眉军连连败退。
27年,赤眉军在华阴惨败,所剩不过残兵败将,再难跟刘秀争锋。刘盆子的大哥刘恭前去跟刘秀谈判,在获得宽恕承诺后,他跟刘盆子宣布投降。建世政权灭亡。
刘秀知道刘盆子就是个傀儡,也没追究他,还封其为赵王郎中,安排他在自己叔父兼养父赵王府中生活,以免有心人再拿他扯大旗。
后来刘盆子因病双目失明,刘秀又下令赐刘盆子荥阳均输官,用荥阳的官田租税,来奉养刘盆子终身。不得不说这个放牛娃的运气是逆天了。
4、赵汉帝王郎:精明的骗子(23年——24年在位)王郎又名王昌,邯郸人,善于占卜算命。据说他曾发现河北有天子之气,就起了自己当皇帝的心。他又打听到王莽篡位时,长安城中有人自称是汉成帝的儿子刘子舆,然后就被咔嚓了。
两者一结合,王郎诈称自己才是真正的刘子舆,还编造出自己是怎么从皇子沦落为平民(赵后欲害之,伪易他人子,以故得全)、如何从长安跑到邯郸的。
23年十月,有传言说赤眉军将渡黄河北进,为了争夺河北,刘玄派刘秀前去招抚河北,但却不给他兵马,等于是让刘秀去送死。
同年十二月,西汉宗室刘林等人在邯郸拥立王郎为皇帝,因地处赵地,史称赵汉政权。
王郎称帝后,迅速占领幽州、冀州,下令悬赏刘秀的人头,刘秀的处境越发危急。但刘秀就是善于打逆风局,没多久就把局势逆转过来,压着王郎打了。
24年四月,刘秀进军邯郸。王郎派人出城谈判,一再强调自己是汉成帝之子,刘秀撇下一句话:“设使成帝复生,天下不可得,况诈子舆者乎!”(就是汉成帝这个废物复活,天下也不是他的,更何况是假称他儿子的子舆!)
谈判破裂后,刘秀攻城二十余日,最终攻破邯郸,王郎乘夜出逃,途中被杀,赵汉政权灭亡。
5、嗣元帝刘圣:透明的天子(23年在位月余)刘圣又名刘望,汉景帝后裔。
刘圣跟刘玄、刘秀这些宗室不同,他还没远到成为平民,在西汉末年,他的身份还是钟武侯。王莽代汉建新时,作为西汉宗室的刘圣自然丢了爵位,沦为庶民。
这让刘圣不能忍,他暗中积蓄力量,积极联络汉室子弟和豪强义士。新朝末年,他在汝南一带起兵,迅速攻占汝南。
不久,新军在昆阳之战惨败,新朝的大将严尤、陈茂逃到汝南,投奔刘圣。
刘圣大喜过望,把军政大权都交给严尤和陈茂,两人投桃报李,力劝刘圣称帝。
23年八月,刘圣在汝南称帝,沿用汉朝国号,自称“大汉嗣元皇帝”,以汉朝继承者自居。
这就是在公然挑衅更始政权了,都是刘家人你还称帝,要是有赤眉军那样的势力也就罢了,偏偏还只是只菜鸡。很快,刘玄派大将刘信率领数万军队南下,做皇帝不到两个月的刘圣被杀。
6、孺子婴刘婴:我才是皇帝(25年在位不到一月)公元6年,汉平帝刘衎病逝,皇位再一次空悬,王莽为了长久执政,选了年幼的刘婴为继承人,立为皇太子。
刘婴是汉宣帝的玄孙、楚孝王刘嚣的曾孙、广戚侯刘显的儿子,也是历史上最奇葩的一个皇太子,明明皇帝都没了,他却还只是皇太子而不是皇帝,西汉因此度过了三年没有皇帝的日子。
这三年,西汉没有真皇帝,却有假皇帝,那就是王莽。他以皇太子年幼为由,居摄践祚,自称假皇帝(假是代理的意思)。
做着做着,王莽想当真皇帝了,于是代汉建新,西汉灭亡。刘婴被降为定安公(又作安定公),封地包括平原郡的5个县,地方百里,民万户。
不过我们却不敢让刘婴就封,他可担心有人拿他当大旗反抗自己。王莽把长安的大鸿胪府改建为安定公第,将刘婴养在其中,与外界隔绝任何联系,甚至乳母也不被允许和他讲话,导致刘婴成人后不识六畜。
毕竟身份摆在那里,随着新朝覆灭,刘婴又成了某些人眼中的奇货。
动作最快的是平陵人方望,更始政权刚乱起来的时候,他就刘玄觉得要完,得另寻出路。他觉得刘婴是名正言顺的皇太子,汉室正统,当受天命,就联合安陵人弓林等人,把刘婴从长安接走,带到了临泾。
25年正月,方望尊刘婴为帝,刘玄立刻派出李松和苏茂等将领,把这几千人打得落花流水,刘婴被杀。
7、梁汉帝刘永:逃亡皇帝(25年——27年在位)刘永是梁孝王刘武的第八代孙,其父刘立当梁王时跟汉平帝的外戚卫氏来往密切,汉平帝驾崩后,王莽掌权,把卫氏连根拔起,连带着处死了刘立,刘永也失去了继承梁王封爵的资格。
刘玄称帝后,刘永前去投靠,刘玄封他为梁王,以睢阳为梁国国都。
刘玄迁都长安之后,政治日益腐败。刘永心思顿时活泛起来,想依靠梁国起兵割据,夺取天下。
刘永一开始进展飞快,攻占二十八座城池,又在名义上将东海郡董宪、齐地张步、西防佼强等人收为部属,一时间威震关东。
25年十一月,刘永自称天子,史称梁汉政权。此前刘秀已经称帝,两个刘姓汉室亲争夺正统的战争,迅速拉开。
为夺取天下,刘秀制定了“先关东、后陇蜀”的战略,派大军进攻刘永。刘永连吃败仗,率领残部逃进了睢阳,坚守不出,加上汉军内部发生叛乱,梁军士气大振,汉军围攻睢阳数月不下。
一直到26年八月,汉军乘夜杀入城内,刘永带着家人慌忙出逃,跑到了虞县。
随后汉军四处攻城略地,原梁国属地望风而降,坚守抵抗者寥寥无几,就是有也被汉军灭了。在这种情况下,刘永身边的部众想袭杀刘永,投降汉军。
刘永命大,躲过一劫,带着几十名亲信逃了出来,跑到谯县。在谯县,刘永等到了三万多的援军,立刻摆开阵势跟汉军开战,结果又是惨败。
刘永再次弃城出逃,跑到了湖陵,汉军也停止了进攻,回师休整。
27年四月,刘永又杀回睢阳,汉军大军包围睢阳。三月后,城中粮尽,刘永率军突围,汉军紧追不舍,刘永为部将庆吾所杀。
刘永死后,其弟刘防举城投降,其子刘纡却被残部立为梁王,继续对抗刘秀,直到两年后被灭。
8、庐江帝李宪:在哪里上班,就在哪里当皇帝(27年——30年在位)跟同时期许多军阀不同,李宪不是靠起义军发家的,而是靠打起义军发家的。他原本是庐江郡的属令,新朝末年,庐江郡爆发农民起义,人数多达十余万。
李宪被王莽任命为偏将军、庐江连率(即太守),率军镇压起义军,历经数年努力,李宪将起义军全部扫平,但新朝却已经是大势已去。
新朝灭亡后,李宪据庐江郡自守。不久自称淮南王,派兵攻打掠取郡县,扩充地盘。
27年,坐拥九座城池的李宪在庐江郡自称皇帝,这是新朝灭亡后唯二非刘姓人建立的政权,其他政权就算是非刘姓,也要谎称是刘家人,比如王郎,可李宪就是这么大胆,九座城就敢逆思汉潮流而动,结果跟找死没区别。
28年,刘秀调动四郡兵力攻打李宪,把李宪包围在舒县一年。
到30年正月,城中粮尽,汉军发动总攻,很快就攻下舒县。李宪弃城逃走,被军士帛意追击斩杀。
9、匈奴儿皇帝卢芳:故事大王(29年——30年在位)事实证明,骗子所见略同,能够想出假装汉帝之后的不止王郎一个,至少还有卢芳,而且卢芳的故事更加离奇、更加具有戏剧性、也更加虚假。
王郎自称汉成帝之子,多少找了个赵飞燕迫害流亡民间的理由,卢芳却看不起汉成帝,直接找了大名鼎鼎的汉武帝当祖宗。
按卢芳所说,他是汉武帝的曾孙刘文伯,他的曾祖母是匈奴谷蠡浑邪王的姐姐,嫁给汉武帝为皇后,生了三个儿子,长子是太子。后来遭遇江充之乱,长子遇害,皇后连坐被杀,次子名叫次卿,逃命到长陵;三子名叫回卿,逃往安定三水县境内的匈奴属国左谷。
后来大将军霍光平定了内乱,迎立次卿,回卿则留在了左谷,生子孙卿,卢芳,就是孙卿的儿子。
卢芳编造这个谎言,显然是为了结合当地情况,一方面迎合边民人心思汉,说自己是汉武帝曾孙,另一方面寻求匈奴支持,说自己是匈奴王室的外曾孙。
还别说,那个年代读过书的人没几个,谣言不胫而走,许多边民和匈奴部落都信以为真,来到了卢芳麾下。卢芳振臂一呼,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轻易就割据了安定地区。
更始政权杀入长安后,刘玄人们卢芳为骑都尉,镇抚西陲。没几年更始政权败亡,安定地区的胡汉首领们经过会商,尊卢芳为上将军、西平王。
凭安定地区这点人马,自然是不够争夺天下的,卢芳想到了请外援,派人去跟羌族和匈奴商量和亲的事,其实就是搬救兵。
匈奴单于欣然接受卢芳的美女,然后把卢芳接入匈奴,立为汉帝。
29年,匈奴派人护送卢芳这位儿皇帝入塞,定都于九原县,并劫掠占有五原、朔方、云中、定襄、雁门五郡,与胡通兵,侵苦北边。
匈奴想把卢芳培养成看门狗,但卢芳不争气,连看门狗都做不好,身边的部将接连火并,死的死,降的降。30年,汉军大兵压境,走投无路的卢芳只好再次亡命匈奴。
十年后,匈奴又把卢芳派回来了,想让他在高柳建立伪政权。结果卢芳根本无处下手,干脆上表向东汉投降。
刘秀既往不咎,封卢芳为代王,并允许他在明年正月回京觐见。卢芳却在冬天就擅自拥兵入朝,当南行到昌平(在今北京)时,被朝廷发现。朝廷严令卢芳返回,心中有鬼的卢芳一路向北,向东汉边地发动进攻,失败后逃入匈奴境内,最终死于匈奴境内。
10、白帝公孙述:成家不成(25年——36年在位)除李宪外,另一位称帝的非刘姓人士就是公孙述,他跟李宪不同,他是既有大军,又有地利,割据称帝是胸有成竹的。
公孙述原本是汉朝的公务员,曾兼摄五县,五县都管理得井井有条。新朝时期,公孙述被任命为导江(原蜀郡)卒正(即太守),以能力出众著称。
新朝灭亡后,蜀地大乱,南阳人宗成侵入汉中,公孙述迎他入成都。宗成却任由部众劫掠,百姓不堪其苦,公孙述非常不满。他联合境内豪杰,发兵攻灭宗成,结境自保。
24年秋,刘玄派张忠为益州刺史,率兵万余,进攻蜀地。述在绵竹大败汉军,干脆自立为蜀王,定都成都。
25年四月,公孙述自立为帝,国号成,崇尚白色,又称其为白帝。随后公孙述四处出击,占据益州全境。
刘秀的战略是“先关东、后陇蜀”,所以公孙述很是过了几年皇帝日子,指哪打哪,威风凛凛。
32年,刘秀已经平定关东,全力经营西部,他先向盘踞在西北的隗嚣下刀子,公孙述连忙派人救援,但还是没能改变隗嚣败亡的结局。
隗嚣失败后,刘秀发出“既得陇,复望蜀”的感慨,蜀地人心也浮动不堪。
随着天下大部平定,公孙述想以益州一州之力逆天已无可能,汉军进攻时,逼得公孙述用刺杀的法子来续命,虽然干掉一名汉军统帅,但成家也开始倒计时了。
36年十一月,公孙述阵亡。次日,成都投降,汉军屠城,成家破灭。
梁红玉为什么会沦落青楼?
提起梁红玉,大家很自然便想到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因为她们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巾帼英雄。梁红玉的一生十分传奇,原本是大家闺秀,后来沦落为营妓,最后遇上韩世忠,追随韩将军南征北战,戎马一生。
梁红玉为什么会沦落青楼呢?梁红玉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祖父、父亲、兄长都是武将,经常带兵打仗。梁红玉自幼喜爱舞枪弄棒,跟随父兄习得一身本领,度过了一个美好的童年。
然而好景不长,宋徽宗宣和二年,方腊啸聚山林,揭竿而起,规模迅速达到几十万人,一场农民起义浩浩荡荡而来。起义军行动迅速,连陷州郡,而且破坏力极大,祸延六州五十二县,戕害百姓二百多万。
朝廷多次派兵征讨,梁红玉的祖父和父兄也在其中。在一次军事行动中,他们贻误了战机,间接导致这次战役失败,官军损失惨重,因而获罪被杀,梁家从此家道中落,梁红玉也沦落为京口营妓。
好在营妓和青楼妓女还是有本质上的不同,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面向官员,由教司坊统一管理和培训。而梁红玉更加特别,她精通翰墨,又生有神力,武艺高强,能挽强弓,每发必中。因此对平常纨绔子弟爱理不理,十分孤傲,也因此落得清静,毫无娼妓气息。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再说说和岳飞齐名,有着“中兴四将”之称的韩世忠,生的虎背熊腰,一身是胆,为人慷慨,刚正不阿,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
朝廷派遣童贯、谭稹统率大军镇压方腊,最终方腊败退,被一位小校尉所擒拿,这名小校尉不是别人,正是韩世忠。多说一句,《水浒传》里的“武松单臂擒方腊”只是虚构的小说情节,历史上的方腊正是被韩世忠所擒拿的。
都知道童贯、蔡京是佞臣,这次也不例外,韩世忠擒拿方腊的泼天功劳也被童贯拿走了。童贯平定方腊后,班师回朝,路过京口,便召来营妓陪酒。众人开怀畅饮,却唯独韩世忠鹤立鸡群,闷闷不乐。不过也是,功劳被夺,任谁都不高兴。
营妓中梁红玉那飒爽的英姿,不落俗套的神情引起了韩世忠的注意,梁红玉也感受到了韩世忠那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傲气。一个英姿飒爽,一个器宇轩昂,两人眉目传情,互生怜惜,一段美女配英雄的佳话就此开始了。
后来韩世忠帮梁红玉赎了身,娶她为妾,生下韩彦直。
梁红玉追随韩世忠身边,凭着自身高强的武艺,很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女将军。他们二人南征北战,平定了苗刘之乱。在黄天荡,梁红玉更是亲自擂鼓,大败金兀术,后来被高宗封为“杨国夫人”。
尽量综合一下匹配的使用者和该兵器的武功?
一共有14把名兵,但是,有些兵器是合在一起比较,所以只有10把,这不仅仅要考虑名兵本身的威力和本身的名气,还要考虑能给手持者带来的增益,以及,手持者对名兵的增益。
十、君子剑和淑女剑我个人觉得,《神雕侠侣》中出现的君子剑和淑女剑其实就是干将和莫邪剑的转化,其原型应该就是这两把剑,绝情谷中,恰巧便有君子和淑女这一对剑,从何时流传下来,已经不为人知,但是,当他们再次被杨过和小龙女选中之时,便意味着要再次在武林之中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君子剑和淑女剑是两把利刃,又有一个好名字,被杨过和小龙女这样的恩爱情侣拿在手中,是最再合适不过的了。
双剑合璧,金轮大王也要退避三舍,不敢直面其锋芒。
如果不是杨过和小龙女的到来,君子剑和淑女剑或许将永远沉默于江湖了,不过,他们追随杨过和小龙女,也释放自己最后的绚烂。
后来,他们与玄铁重剑一起被郭靖和黄蓉熔化,变成了倚天剑和屠龙刀的一部分,继续流传于江湖之上。
君子剑和淑女剑本身就是神兵利器,但是,其知名程度也是杨过和小龙女带来的增益,当然,这两把十分趁手的兵器,也让两人的双剑合璧更有威力了。
九、金蛇剑金蛇剑和金蛇剑法是五毒教的镇派之宝,若非夏雪宜与五毒教未来的教主有爱恨牵扯,最终得到了金蛇剑和金蛇剑法,江湖人或许还不知道,五毒教竟然有如此精妙的绝学。
毕竟,在《笑傲江湖》中,五毒教尚且需要依附于日月神教,五毒教主虽然和圣姑任盈盈算是闺蜜,算是朋友,但是,很明显,五毒教的地位不如日月神教,两个人的身份也算是有差距的。
金蛇剑拥有着自己配套的剑法,在金庸武侠小说中,很少出现这一种情况,也许,会有人说,打狗棒岂不是就配备有打狗棒法?其实,并不是,打狗棒只要是一根棍子就能施展,并非必须要打狗棒。
而金蛇剑法不一样,这一门奇异的剑法必须使用金蛇剑才能施展,并且,可以将威力提升,这也许和金蛇剑的材质和形状有关,当然,除此之外,金蛇剑还有自己的额外附件,也就是金蛇锥,这也属于金蛇剑法里面对的东西。
总而言之,金蛇剑加上金蛇秘籍,在金庸武侠当中,足以当得名兵了,甚至对于手持者而言,对武功的提升,金蛇剑或许是提升幅度最大的。
当然,这只是前期,这属于奇门的一种,如果武功到了一定程度,金蛇剑和金蛇剑法的优势或许就没有那么明显了。
否则,穆人清也不会是彼时的江湖第一人了。
八、打狗棒和真武剑打狗棒是江湖上长期占据第一大帮位置的丐帮镇帮之宝,是帮主的象征,只有丐帮帮主才能拥有,就像丐帮的两大镇帮武功,降龙十八掌可以外传,可是,打狗棒法只能帮主才能学习,并且,即便是帮主学了打狗棒法,也不能轻易用之,非大事不可用。
无论是乔峰,还是洪七公,一般所用武功都是降龙十八掌,很少用打狗棒法这种武功。
打狗棒算不算神兵呢?我不知道,因为打狗棒法的材质的确特殊,可是,对于一个武者而言,这都没什么,关键在于对武功本身的加持,其实,打狗棒是没有这方面优势的,就是一根普通的棍子。
因此,打狗棒不算神兵,却算是名兵。
真武剑,张三丰的佩剑,《倚天屠龙记》中曾经有过介绍,张三丰便是用这把剑,对抗武林群雄,最终横扫了江湖上之群魔的。
但是,真武剑的材质虽好,却远远达不到神兵的要求,毕竟,张无忌对抗倚天剑无力之时,张三丰并不是拿真武剑相助,而是传授了太极剑,或许,在张三丰眼里,真武剑虽然还行,可也无法和倚天剑的材质相比了。
打狗棒和真武剑只是比之普通兵器略微好一点,算不上什么神兵,但是,他们依旧名兵,原因只有一个,手持者所带来的光环,以及他们的重要作用。
打狗棒历届名人:乔峰、洪七公和黄蓉。
真武剑:张三丰、俞莲舟和冲虚道长等人。
并且,打狗棒和真武剑都是两个门派的掌门之尊的象征,这两门派又是江湖上的超级大派,自然算得上名兵了。
七、绣花针绣花针,实在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东西了,绣花,顾名思义就是女工。然而,就是那种只是用来绣花、做针线活的阵,在武侠小说中却出现了两次,并且是为两大武侠小说宗师所采用的。
金庸武侠小说,出现在《笑傲江湖》中。
古龙武侠小说,出现在《陆小凤传奇》中,为陆小凤的好朋友金九龄所用。
绣花针只所以可以成为名兵,那是因为它的手持者对它的增益太强了。
《笑傲江湖》里,东方不败凭借一根绣花针,迎战四大高手,打得四大高手节节败退,只能拼命,即便拼命,却依旧不是东方不败的对手。
这一战,便直接把普通的绣花针提升到天下知名的兵器了。
当然,绣花针的使用者还有岳不群,这位的绣花针没有东方不败的威力,可是,却连续暗算了两位高手,从无失手。
六、玄铁重剑起初,这一把剑是在剑魔独孤求败手中,后来则是到了杨过的手中,没有开锋,大巧不工,重大八十斤左右,可以说,即便是武林人士,也很少有用这么重的剑,因为,对于剑法而言,一般走得是轻灵路线,重变化。
玄铁重剑则刚好相反,当然,并不是玄铁重剑不重视剑法的变化,而是已经超越了变化的阶段,达到了另外的一个境界。
所以,这也是剑魔独孤求败所分成的剑法四个境界其中之一。
玄铁重剑当得算得上神兵,对一个武功卓绝的人而言,有着一些增益作用,襄阳城外,杨过面对金轮大王之时,便曾有那么一丝后悔,认为自己这些年过于托大,没有将玄铁重剑带在身边。
五、倚天剑和屠龙刀倚天剑和屠龙刀这两把武器,同出一源,都是由郭靖和黄蓉打造,材质也基本相同,都是玄铁重剑、君子剑和淑女剑熔化之后所得,因此,我将倚天剑和屠龙刀分在一起了。
倚天剑和屠龙刀十分锋利坚硬,整个江湖之上,基本没有比之更为强大的神兵了。
从几次实际的比武来看,有了倚天剑,可以让一个人的实力得到很大的增益:比如,灭绝师太可瞬间击败庄铮,灭绝师太也可以和张无忌过招,赵敏的手下也将张无忌逼得只能四处躲避,不敢直面其锋。
何况,还有“宝刀屠龙、武林至尊、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这二十四字的传言,更是将倚天剑和屠龙刀捧到了一个绝高的位置。
倚天剑深藏武林秘籍,屠龙刀蕴含兵法之道。
这都是一般的武林神兵不可比拟的,那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也是一种希望的寄托。
四、手掌或者说拳头其实,兵器并非只能是身外的东西,对于武林高手而言,自己的身体本身就是一种武器,而相对来说,手掌则更为重要,算得上武林高手最为重要的一种武器。
比如,降龙十八掌,这样的超级绝学,如果没有了手掌便已经无法使用了,再比如玄慈的大力金刚掌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手掌的。
当然,《天龙八部》中段誉的六脉神剑,以及大理皇族段家的一阳指,都离不开这手掌,段延庆虽然将一阳指练到了不需要手掌的地步,可以借用拐杖发射而出,然而,正因为是这样,他曾经说过,一阳指功力虽然比段正明深厚,可若真打起来,却不是段正明的对手。
这就是一种缺憾啊。
再比如《倚天屠龙记》中,成昆的幻阴指和擒拿手、殷天正的鹰爪拳、张三丰和张无忌的太极拳,这都需要用到手掌。
我还记得,在古龙小说里,《三少爷的剑》中,谢晓峰最后为了不让别人和自己比武,削断了自己右手的拇指。《陆小凤传奇》里,陆小凤的灵犀一指,就是靠着两根手指,可以夹住天下间的任何神兵利器。
所以,手掌便是最为重要的一种神兵,若是没有了这个神兵,对于一个武林人而言,其实力必然是大打折扣的。
三、友情友情是不是一种武器呢?是的,这在古龙小说《七种武器》里有过表达的,表面上是武器足够重要,相反,友情比之武器更加重要,那才是真正的神兵,因此,《七种武器》里,表面是写武器,实际上则是武器之外的东西,其中有一种便是友情。
《倚天屠龙记》里,少林三渡师兄弟,就是靠着深厚的友情,彼此深信不疑,绝对信任,才能将金刚伏魔圈练到连张无忌那样的高手都无法破解的地步。
《天龙八部》里,乔峰行走江湖,与众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当他深陷大牢之时,武功也是短暂消失,正是段誉和虚竹的相互配合,才能将乔峰救出,若非乔峰自己最后过不去自己的那一关,谁又能奈何他们三个兄弟呢?
友情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武器,当然,虽然友情是一种非常之厉害的武器,我们却不能将友情当做武器,这都是于无形之中的,若是强行去追寻,必然会伤人伤己。
慕容复行走江湖时,若是有那么一两位肝胆相照的朋友,或许也不会走上极端,也不会最后却疯掉了。
可见友情的重要性。
二、鸳鸯双刀《鸳鸯刀》是金庸先生的一部中篇小说,剧情不像其他长篇一样,跌宕起伏,但是,却充满了有趣诙谐,让人忍俊不禁。
鸳鸯双刀正是其中的神兵,一长一短两把刀,也是夫妻刀,当然,对于鸳鸯双刀来说,也有夫妻刀法,正是要相互配合。
对于夫妻刀法的传人而言,这两位也很有意思,丈夫林文龙和妻子任飞燕经常打架,一言不合就动手,只是,谁也打不过谁,林文龙是放下孩子打,任飞燕是抱着孩子打。
这两位可算是一对非常有意思的人了。
鸳鸯双刀的夫妻刀法和《神雕侠侣》中杨过和小龙女的双剑合璧十分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需要恩爱的夫妻或者情侣才能施展,因为情意绵绵,绝对的彼此互信,这是配合的关键,一个进攻,另外一个就必须要防守了,心意想通。
不过,这两种武功都属于处处留情的武功,也就是说,虽然招招指着别人的要害之处,却并不赶尽杀绝,反而会留上一线。
当然,鸳鸯双刀之所以排名到第二,并非是因为这一套夫妻刀法,而是因为鸳鸯双刀可以无敌的真正原因:
仁者无敌。
一、火枪和火炮相对于武功而言,火枪和火炮才是真正的绝世神兵,对于金庸先生的武侠世界而言,任凭武功再高,面对火枪和火炮,也只能是被动挨打。
《鹿鼎记》中,韦小宝虽然武功不高,但是,正是凭借着手中的火枪,多次化险为夷,武功在火枪面前,便显得有些软了。
当然,一把火枪或许还产生不了威胁,武功绝顶的高手,或许还能一把躲过来,甚至可以躲避火枪,但是,火枪之上还有火炮。
《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众人面对波斯总坛的那些人,虽然初次交锋失利了,可是,张无忌很快就学会了他们的武功,并且,可以反制他们。
因此,当初看到这里,我还是十分高兴的,然而,我万万没有想到,最终张无忌他们还是败了,小昭为了张无忌等人的安全,不得不选择和张无忌告别,与波斯总坛的人一起回去做教主。
原因只有一个,波斯总坛的人已经将火炮对准了他们,若是他们不从,就是一顿狂轰乱炸。
张无忌最终妥协,也就很好说明了,任凭自己的武功再高,也是无法和火炮相抗衡的,因此,只能认怂,放小昭离开。
青衣客最后有话说神兵,并非一定是身外的兵器,友情和拳头这些都是兵器,甚至对于绝世的高手而言,根本就不需要额外的兵器。
不过,这些兵器在科技产物的火枪和火炮下,都不算什么,因此,科技很重要啊,唯有自身实力强大,才能去和别人谈仁者无敌!
剑三出门派的顺序?
剑网三门派套装出的顺序如下所示:
雁虞套,剑茗套,荻魂套,蜀风套,蚩灵套,南皇套,烛天套,破军套,靖世套,定国套,破虏套,秦风套,朔雪套,儒风套。
剑网三缘起的门派一共分为5大类,天策,纯阳,七秀,少林和万花。
这五大门派各自有不同的信仰,在打斗过程中的特殊能力输出,让这几大门派在团队协作中各自发挥出不同的能力担当,针对不同的战役例,如需长时间输出或要求精准和高暴击的情况下,搭配不同的招式和人物选择,可出奇制胜。
为什么后来就没有这个封号了?
军功是将军进爵、士兵受赏的重要途径,按照军功进行封赏一直存在,只是从古至今封号不相同,但是有军队就有军功存在。
战国时期战国时,各国的爵有卿、大夫等,像上卿、亚卿、客卿等,都是将相所得的高爵。后来各大国出现了侯爵,封君。七国纷争天下,各国为了争霸天下,招揽天下贤士名将,推行不同形式的军功爵制,一时间名将辈出。这些名将很多都是出自布衣,依靠军功获得爵位。
武安君李牧、信平君廉颇、马服君赵奢
在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是最多的,李牧、廉颇、赵奢,还有庞煖、司马尚等良将。后来又有乐毅、田单投奔到赵国。
李牧前期一直镇守赵国北部边疆,曾率军大败匈奴杀死匈奴十多万人马,令匈奴闻风丧胆,十多年不敢侵犯赵国。在秦国攻打赵国的时候,李牧又率军抵抗秦军,在肥之战大败秦军,李牧也凭借此战获封武安君。李牧是赵国后期唯一的良将,可惜被赵王冤杀,赵国自毁长城也随之被秦国灭亡。
廉颇曾带领赵军攻伐齐国,夺取阳晋,威震诸侯,因功被封为高级爵位上卿。在随后廉颇带领赵军攻打齐国、魏国,大败秦军,长平之战本来是廉颇固守,因为赵王受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才导致惨败。长平之战后,燕国想要趁火打劫,廉颇领兵反击,大败燕军包围燕国都城,迫使燕国割让五座城池讲和,廉颇也凭借此战被封为信平君。
赵奢原来是赵国征收田租的官吏,深明用兵之道,在阏与之战率军驰援阏与,大败秦军,因功被封为马服君。
安平君田单
田单是齐国名将,曾三月复国。战国时期,燕国名将乐毅率燕、秦、韩、赵、魏五国之兵,接连攻下齐国七十余城,攻破齐都临淄灭齐国。最后,齐国只剩下剩莒和即墨两座城市,田单被推举为将领守城,乐毅多次攻打不下。在强攻不下的情况下,乐毅改强攻为包围,这时田单派人离间乐毅和燕王的关系,致使乐毅投奔赵国。随后田单实施火牛阵大败五国联军,收复失地七十余城,成功复国。齐国复国后,田单受封为安平君。
昌国君乐毅
燕昭王即位后,筑黄金台招揽天下贤士,乐毅投奔燕国,被任命为亚卿。当时齐国强大,齐湣王自尊自大引起各国的不满,燕昭王联合赵、楚、韩、魏攻打齐国。乐毅率五国联军连下齐国七十余城,攻破齐都临淄,一举灭齐。在乐毅攻破临淄后,大喜的燕昭亲赴前线犒劳军队,封乐毅为昌国君。
秦秦国自商鞅变法,推行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奖励军功,是推行军功爵制最彻底的国家,对后世影响很大。
商鞅变法后,担任大良造率军队围攻魏国安邑,后又统率秦军收复河西之地,被秦孝公赐予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
白起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是依靠军功一步步从左庶长到国尉再到大良造,随后在攻伐楚国中多次大败楚军占领城池,又攻占楚国都城郢,因此被封为武安君。
王翦、王贲父子是秦灭六国中最大的功臣,除了韩国,其余五国都是他们父子俩攻下的。秦统一六国后,王翦被封为武成侯,王贲被封为通武侯。
秦国的军功制度非常完善,将领都是依靠军功一步步晋升的。司马错先后担任过国尉、左更、左庶长,樗里疾担任过庶长、右更,因功被封严君,公孙衍因功担任过大良造。
西汉汉朝时期,也是实行军功爵制,最高封侯,汉初最大爵位是分封的异姓王。汉武帝时期,为了筹集军费,设置武功爵十一等,允许百姓出钱买爵,这时候虽然依然是实行二十等级军功爵,但是除列侯、关内侯两级外,其余的几乎名存实亡。
西汉开国后,刘邦大封功臣,汉初三大名将韩信拜过大将军,担任过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侯,英布为淮南王,彭越为梁王。武将中樊哙为舞阳侯,曹参为平阳侯,周勃为威武侯后改封为绛侯。
卫青是西汉名将,曾多次攻打匈奴立下大功。龙城之战,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四路讨伐匈奴,只有卫青一路获胜,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这是是自汉初以来对战匈奴的首次胜利,卫青也因大功被汉武帝封为关内侯。随后卫青先后担任车骑将军,被封长平侯。漠北之战,卫青、霍去病率军大败匈奴,匈奴主力几乎全部被歼,卫青因功受封大司马,长平侯爵位又两次加封邑。
霍去病17岁就两次随卫青追击匈奴,两次杀敌、俘虏匈奴功盖全军,被封为冠军侯,十九岁时升任骠骑将军。漠北之战,霍去病封狼居胥,因功和大将军卫青一起拜为大司马,汉武帝还下令霍去病官阶和俸禄同大将军相等,霍去病成为新的权贵。
李敢跟随霍去病征讨匈奴时,勇夺左贤王鼓旗,并且杀敌多,被封为关内侯。
陈汤曾攻杀对抗汉朝的匈奴郅支单于,安定西域,因功受封关内侯。
东汉东汉开国功臣最出名的是云台二十八将,这二十八人都是有侯爵的封号。
马援是东汉开国功臣,跟随刘秀后平定陇西立下大功,东汉建立后又抚平羌乱安定陇右,南征交趾,平定岭南,马援因功被封为新息侯。
三国东汉后期,增设县侯、乡侯、亭侯等爵位,功劳大的食县,小的食乡、亭。根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东汉后期,曹操在列侯、关内侯下又设名号侯为十八级,关中侯为十七级,关内外侯为十六级,五大夫为十五级,用来赏赐军功,全部都是不食租的虚封。
曹魏的武将基本都有侯爵的称号,夏侯惇是高安乡侯,夏侯渊是博昌亭侯。张辽归降后被赐为赐爵关内侯,后又先后为都亭侯都乡侯,最后为晋阳侯。
蜀汉也是采用的这种爵位制,五虎将中关羽的汉寿亭侯是汉朝册封。刘备称帝后,张飞被封西乡侯,马超被封为斄乡侯。赵云直到刘备去世刘禅即位后,才被封为永昌亭侯,诸葛亮也是刘禅即位后被封为武乡侯,而黄忠在被封为后将军时就被赐爵为关内侯。
东吴孙坚因为讨伐黄巾起义有功被封为乌程侯,孙坚去世后,孙策承袭爵位乌程侯,后又被封为吴侯。孙策死后,孙权又承袭了吴侯。东吴武将中吕蒙攻取荆州后被封为孱陵侯,陆逊夷陵之战大败刘备后被封为江陵侯。江东十二虎臣中,韩当是石城侯,周泰是陵阳侯,徐盛是芜湖侯,潘璋是溧阳侯,丁奉是安丰侯。
两晋南北朝自曹魏魏文帝时期,正式废除了秦汉以来的二十等爵,曹魏设置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关内侯九等爵位,以后历朝历代全部采用这种形式,只是稍有变动。
晋朝爵位有王、公、侯、伯、子、男、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郡侯、开国县侯、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乡亭侯、关内侯,但是非皇子不得封王。西晋名将杜预先是司马昭的幕僚爵位是丰乐亭侯,在他灭亡东吴后,因功晋封为当阳县侯。文鸯归降司马昭后被赐为关内侯,其后一直是关内侯。
南北朝实行的也是王、公、侯、伯等这些爵位制,只是有些变动。刘宋名将檀道济先后担任吴兴县五等侯、唐县男、永脩县开国公。北齐时期名将斛律光先后为伯、西安县子、巨鹿郡公、长乐郡公、咸阳王。北周名将韦孝宽爵位先后为山北县男、建忠郡公、穰县公、穰县公。
隋唐宋辽金元明自魏晋时期,废除了秦汉以来的二十等爵,开始实行公侯伯子男五等制度,此后历朝全部采用这种制度。到隋唐宋明有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等。
隋朝爵位分九等,分别是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名将韩擒虎是寿光县公,贺若弼是宋国公,史万岁是太平县公。
唐朝爵位分九等,分别是王,嗣王、郡王,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县侯,开国县伯,开国县子,开国县男。唐最出名的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这些除了一个是河间郡王李孝恭,永兴县公虞世南,其余的都是国公,像卫国公李靖,英国公李绩等等。
宋朝爵位分十二等,分别为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宋朝名将中,曹彬是鲁国公,名将韩世忠是谭国公后又进封咸安郡王,岳飞的爵位是武昌郡开国公死后才追赠的鄂王。
辽金承袭唐朝爵位,有王、郡王、国公等爵位。辽国名将耶律休哥爵位是宋国王,耶律斜轸爵位是魏王。金朝名将完颜宗望担任过许国王、晋国王、辽燕国王,完颜宗弼担任过梁王、越国王。
元朝爵位有王、郡王、国公、郡公、郡侯、郡伯、县子、县男,元朝名将王保保爵位先是河南王,后为齐王。
明朝只留公、侯、伯,开国名将中,徐达是魏国公,常遇春是鄂国公,汤和的爵位先是中山侯后又进封为信国公,刘伯温就是诚意伯。
清朝有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左宗棠先是二等恪靖伯,收复新疆后晋升为二等恪靖侯,曾国藩是一等毅勇侯,李鸿章是一等肃毅伯。
近现代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授衔是1955年,10名元帅,10名大将,55名上将,175名中将,798名少将。后来元帅、大将取消,军衔还有将官、校官、尉官、士官、士兵。
现代军队也会依据军功给立功人员设立授予军功章,军功章有特等功、一等功、二等功、三等,还有荣誉称号二级战斗英雄、二级模范、一级模范、一级战斗英雄和特级战斗英雄。
这些封号一直在改变,但是却是一直存在的,只要有军队军功和军功封号就会一直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