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战车,一百多年前瑞士为什么要组建自行车部队?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品文团队凯风,无授权禁转!
兵法云:兵贵神速!一句话道尽古今中外战略战术的一条核心法则。为了达到快速机动,人类从远古战争就开始不屑的追求这种力量,由此驯服了马,发明了战车,而后又发明骑兵战术。此后数千年骑兵成为战争决定性兵种。到了近代火枪火炮的普及,骑兵的决定性地位有所下降,龙骑兵应运而生,龙骑兵其实不是传统意义的战术骑兵,而是一种借助战马的快速机动步兵。这恐怕是现代机械化步兵出现之前为谋求快速要求的一种“权宜之计”吧。到了西方工业化晚期到以汽车坦克为基础的摩托化机械化军队诞生前夕这一段时期里,西方国家还普遍组建有一支现在看起来颇为另类的“准机械化快速部队”,这就是今天要说的自行车部队。
【自行车刚刚诞生,还未成熟,就被作为骑兵的另一种坐骑投入战争】
中国人对自行车不陌生,简单而高效的工具、自主的动力。使之具有许多颇具战术价值的优势。车体轻便、运行无声、成本低廉、操作灵活、速度不容小觑、养护维修省事便捷、并且具有不小的载重能力,是非常不错的单兵运行工具,比起老式的战马骑兵部队,可谓优点多多,算得上“两轮骑兵”。所以,在机械化部队之前的几十年里,西方普遍组建了规模不小的自行车部队,各国也研发出许多种适合军队的自行车,无不讲求坚固耐用,快速轻便,而且有非凡的运载能力(单兵就可以携带数天弹药给养),甚至拖拽重型武器(如小口径火炮)。
【现代机械化部队诞生之前的几十年中,自行车部队成为西方常见的大规模建制的快速部队】
【为此西方研制了许多军队自行车】
【优良的设计和品质,使得许多自行车沿用了百年,如瑞士的军用自行车,甚至可以承载相当大的武器弹药与给养,还可以拖拽小型重武器】
【自行车部队多行驶在崎岖道路,所以时有“车骑人”的情况,所以对士兵体力要求很大,这是自行车部队在训练】
即使大规模摩托化机械部队成为各国军队主力情况下,还是有相当规模的自行车部队,比如二战时期的德军就依然配备不少自行车部队,美军空降部队还专门设计了可以折叠空投的自行车。更有甚者,直到二十一世纪,发达的中立国瑞士军队还保留着几乎长达二百年的自行车部队,堪称瑞士军队的一张名片。
【即便二战机械化程度很高的军队如德军,也还是保留大量自行车部队】
【德军自行车部队,单兵携带大量武器】
【自行车部队被空运,说明对其的重视】
自行车部队其实和近代的龙骑兵很相似。都只是一种谋求快速机动的步兵,步兵骑着自行车快速到达战场就会放下自行车,投入战斗,所以,部队取得什么战绩,都不会标上什么自行车的标签。所以,鲜有什么战例和自行车扯在一起(尽管参战部队可能就是骑着自行车执行任务的)。
【自行车取得巨大胜利的战例无疑当属太平洋战争中的日军,在印支半岛发动过“自行车闪电战”】
【东南亚的地理环境下,大型战车反而不如自行车部队机动灵活】
【直到2003年,山地国家瑞士都保留大量自行车部队,证明它的生命力多么旺盛】
不过,历史也没有完全抹杀自行车的功绩,二战远东太平洋爆发初期,日军就在印支半岛发动过一次载入史册的“自行车闪电战”,几万日军自行车部队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就已经被日军蚕食的越南和泰国基地出发,昼夜兼程向马来半岛和缅甸发动突然进攻!印支半岛崎岖坎坷的丛林与沟渠纵横的稻田可以阻挡深陷许多大型战车坦克,但轻便灵活的自行车部队却如鱼得水。人骑车一程,遇到河流泥潭,就车骑人一段。毫不阻碍日军的快速推进。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热带的烈日晒得自行车纷纷爆胎,日军来不及修理,就干脆骑着金属车轮前进,金属车圈发出“格朗~格朗”的声音,爆胎的车多了,这种声音汇聚一起,好似一支坦克车部队隆隆开近!让不少英军吓得远远就撤退!这也是日军没有想到的“未预期”战果吧。请支持本团队制作的《战争特典》《铁血文库》系列实体图文书!独立专业 有种有料!
战车噩梦如何使用?
这种武器被用来增强步兵的反坦克能力,尾部装填,肩扛发射,通过电子点火发射由火箭推进的高稳定性的榴弹头在击中敌军装甲目标时产生聚能效应,金属射流可以击穿装甲毁伤坦克内部人员或发动机。不过作为德军的反坦克武器,虽然有更强的威力和更远的射程,却比另一种划时代轻型反坦克武器-----铁拳生产量要小很多。
为何被一些人称为世界最佳?
兔哥回答,欢迎关注兔哥!豹2A7+坦克是德国的豹2A7坦克的升级版本,其原型的最早型号是德国二战后生产的“豹2”坦克,最新型“豹”2A7主战坦克在萨托里防务展上首次对外公开展出,豹2坦克是一个系列型号,也是世界上同一个型号改型最多的坦克,豹2坦克被誉为世界最好的坦克绝非浪得虚名,而是有历史传承的,可以说豹2坦克是西方坦克的祖先,现在美、日、印度、及东方大国的坦克都有豹2坦克的技术存在。豹2A7+坦克也就是豹2A7v型坦克,是豹2坦克的最新改型,重量提高到了67吨,豹2坦克的改型变化都不大,通常是细节上的改变,确切的说每一次的改型都是对豹2坦克的一次修补与完善。(↓豹2A7)
豹2坦克的诞生和改型;豹2坦克诞生于1979年10月份,这是它批量生产的日子,第一批量产型被称为“豹”2A0型,随后不断的改进,每次改进都会赋予一个新型号,因此,从A0、A1、A2、A3、A4,这些型号的改进并不大,例如,A1采用了新式装甲,A2采用了新型观瞄镜,A3采用了新式的通讯系统,A4 加装了当时比较先进的数字式计算机,采用了自动灭火抑爆设备,裙板,补弹口取消(豹2炮塔的左侧面有一个炮弹补弹开口)。但除了细小的变化并没有大的改变。豹2A4是德国的主力型号,数量最多,早期的豹2基本都是豹2A4这种型号,一直生产到1984年。(↓豹2A4)
豹2的大项改进措施;80年代后,苏联的T-80,英国的“挑战者”,法国的“勒克莱尔”,日本的90,等坦克都以豹2为标准相继出现,而且装甲都普遍得到了加强。豹2受到了挑战,于是豹2开始了大动作,这就是豹2 A5,采用了带间隔的“楔形增强装甲”,外形上这种楔形装甲的都是豹2A5开始的,没有楔形装甲的都是豹2A4。豹2A5从1995年开始装备部队,使豹2坦克重新夺回冠军宝座。第二个改进就是坦克炮,为了能够击穿上述坦克,豹2A5开始换装55倍身管口径的火炮,以前都是44倍口径身管。换装了55倍口径身管的豹2争式型号为豹2A6,而豹2A6又稳稳的现在了第一的位置。(↓豹2A6)
豹2坦克的领先优势有哪几个方面?(一)火炮:豹2坦克的火炮是目前许多坦克的祖先,其120毫米44倍口径身管,55倍口径身管都是德国的专利产品。例如,美国的MIAI系列坦克用的就是豹2坦克炮的专利技术而生产的,日本的90式坦克更是豹2坦克的仿制品,日本的90坦克炮曾经准备自产,结果炸膛,没办法只能从德国引进,并购买技术自产,结果到现在都达不到德国豹2坦克炮的水平,这也是日本90式坦克无法和豹2比的原因。东方某大国的125毫米炮技术同样是来自德国,不过其性能超过豹2的55倍口径身管坦克炮,是目前世界上初速最高的坦克炮(1800米/秒以上),豹2坦克炮(55倍口径身管)1750米/秒。
(二)发动机:豹2坦克诞生于1979年,自诞生到现在已经从豹2A0发展到了豹2A7,该改的都改了,火炮,装甲等等,唯独有一项基本没动过,这个就是发动机,四十年了,到目前的许多坦克都是引进德国豹2坦克的发动机技术,1500马力的功率也是目前世界上的主流功率,而且美、日、印度等等国家的坦克发动机都是参照豹2坦克的发动机进行制造的。即便是这样也没有一个跨越其技术的,特别是印度,把豹2坦克的发动机从1500马力变成了500马力,丢了1000马力。目前坦克发动机基本都是参照德国豹2的技术,有许多更是直接购买豹2的发动机,一款诞生于四十年前的发动机到现在都无法超越,你就想想看,德国的发动机技术到了什么程度了,日本的发动机技术被誉为一流,但日本仿制后1500马力只能开15分钟,否则报废,90式坦克实际功率只有1100马力,可见德国发动机的技术水平是怎样的,不服不行啊!四十年了从未改进过,厉害!不光是发动机,还有就是HSWL345综合液力/机械双流传动装置:这个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离合器了,能够在前进时直接挂倒挡,并迅速后跑,能原地转圈。还有就是扭杆悬挂系统,德国发明了扭杆悬挂系统,豹2就使用老式的扭杆悬挂系统,配有摩擦减震器、液压限制器能做到炮管上放一个高脚杯滴酒不撒。其它什么液气悬挂系统,日本的什么能够使一侧履带变化高度的花里胡哨的所谓先进东西,在豹2面前就是一个渣。
正是以上的原因,使豹2坦克始终处于领先的位置,其实其它的坦克都把超越豹2做为目标,豹2目前来说始终是带着其它坦克跑。也许有一天豹2被超越,不奇怪,武器装备的发展就是这样,领跑者永远都不如追随者省力气。但不论怎样,豹2坦克的精工细作的技术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可以说一个经典。目前的豹2A7坦克已经准备上升到A7+的水平,看来豹2并不会轻易把宝座让出去。
以上是兔哥个人的观点,欢迎关注兔哥,探讨指正!图片来源网络。
像影视剧中往坦克炮管里扔手雷真的可以摧毁坦克吗?
只能说很难很难,概率极小。所以是神剧剧情。要想顺着炮管丢手雷将坦克炸毁,除非这时候坦克正好在装填。因为坦克只有在装填的时候才会打开炮闩,这时候炮管和炮塔处于连通。坦克炮使用的炮闩主要是楔式炮闩,闩体厚的跟装甲块一样。区区一颗手雷,几十克的炸药,能把炮闩炸开吗?
一门苏式坦克炮,一般采用横楔式炮闩
炮闩体就是这么一个厚厚的大铁块,指望手雷炸透是不可能的
哪怕这时候炮膛里塞了一颗高爆弹,都不见得能够引爆它。因为炮弹的碰炸引信是有保险的。保险未释放的情况下引信里的击针不论如何运动都无法触碰到火帽。碰炸引信使用的保险是一般是惯性释放的,即利用炮弹发射瞬间产生的惯性力将保险释放,但是这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就保证了炮弹射出炮管后一段距离才能引爆。如果是一枚时间引信,那么就更不可能引爆了,因为时间引信像一个机械表一样,也是靠惯性力释放,只有走到特定刻度才能触发。引信内部含有雷管,只要它不被激发,炸药本身是很难被引爆的。所以手雷极难引爆炮弹。不过真被手雷炸了炮管,乘员组一定要冷静,不要手滑击发了坦克炮,这时候炮管里全是弹片,容易引发炸膛。
碰炸引信
榴弹的碰炸引信
定时引信
而手雷的威力对于现代坦克炮来讲,更是挠痒痒。现代坦克炮管采用内膛镀铬,身管自紧技术,耐膛压能力越来越强,手雷爆炸时产生的压力太小意思了。不过破片比较麻烦,可能会让给内膛炸出个痕迹,或者让镀铬层脱落,寿命大减。
德国莱茵金属开发的130mm炮,设计膛压都已经达到880MPa了。一颗手榴弹丢进去小意思。
为什么那么多国家主张禁用?
子母弹又叫“集束炸弹”,是一种通过大规模倾泻式投放制造杀伤的炸弹武器,通常用于对付大规模的集群性目标,比如坦克群、军营、人口稠密区等等,还能对机场、工厂等地进行密集破坏和封锁,是相当凶猛的密集轰炸火力。
在过去的历史中,经常出现集束炸弹对平民造成杀伤的案例,毕竟这种无差别地毯式轰炸的武器比子弹还不长眼睛。而且集束炸弹的“子炸弹”有时候并不是那么牢靠,爆炸过后会产生大量的未爆弹,在随后的时间持续制造爆炸和人员伤亡。
B1B轰炸机在地毯式投掷集束炸弹我们可以做个简单的数据计算,假设投下3枚集束炸弹,每枚母弹携带150枚子弹药,那么将有450枚小炸弹洒向地面,以5%故障比率计算,这3没集束炸弹将形成22枚未爆弹,它们每枚都有接近70码的爆炸半径。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集束炸弹的主要的攻击目标是平民区,它们被作为“无差别轰炸”的战略武器使用。如德国的SD-2“蝴蝶炸弹”(splitterbombe),它们用来轰炸军队效果并不比普通重磅航弹好,但用来轰炸英国城市却效果出众,那些乱七八糟的未爆弹能在其后的几周乃至数月间不停的制造杀伤和恐慌。
蝴蝶炸弹拥有多种引信类型,包含冲击引信、空炸引信、延迟引信和反工兵引信,随着炸弹的落地,其中还存在许多粗制滥造的故障未爆弹(这些弹药估计占5-30%左右),它们被铺天盖地的甩进英国的城市,然后伴随着爆炸散布在居民区的各个角落。
所幸二战时英国居民已经拥有完备的的战时防空预警,这让蝴蝶炸弹的杀伤大大降低,真正麻烦的是这些炸弹造成的持续问题——它们在空袭时会击穿屋顶、窗户落进室内,没准就滚进床底下了;有的还会挂在瓦顶,等你在雨天看风景准备唱抒情诗的时候落下来。要么它们干脆钻进了哪个不起眼的角落,树顶、灌木丛、水塘……随时都可以成为夺命的死神。
还有美国对日本的“李梅火攻”所用到的M69凝固汽油弹,这也是一种典型的燃烧集束炸弹,它们灌装了胶质化的汽油液体,被成捆的安置在集束母弹之中。轰炸时母弹在半空中爆开,继而拖着根小尾巴的圆筒状子弹药便漫天开花砸向地面。这种为日本量身定做的早期凝固汽油弹不会爆炸,但筒身滚到哪儿,火焰便烧到哪儿,即便采取消防措施也很难灭火。
在吉卜力的著名动画片《萤火虫之墓》中,主角兄妹俩的便遭遇了一次大规模的M69燃烧弹袭击,它们迅速就吞没了整条街区,不得不说高畑勋监督在还原二战时做得很细心。
当年这些凝固汽油弹被有计划有目的的投放到日本人口稠密区,将东京在内的许多城市几乎烧成白地,就连躲到水中可能遭受被煮熟的噩运。
现代集束炸弹威力较二战更为强劲,它们被认为是对付集群目标的最佳武器,爆炸方式和攻击方式都变得更具威力,但受投送方式和制造成本的影响,集束炸弹的可靠性并没有比二战提高多少。因为滥用这种武器,它为战争冲突地区的平民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各种掉落在旷野、城市、农田中的未爆子炸弹比地雷更危险。
A10攻击机前的CBU-105弹,对伊战争时美军已经用过了还有现代一些末敏弹等“传感器引信子弹药”(sensor-fuzed submunitions)也同样具备威胁,它们被认为是集束炸弹的一种(各国有不同标准),虽然在武库中占据的比例不算太高,但这些集束炸弹已经被广泛运用到航弹、火箭弹、炮弹技术之中 ,是现代重要的反装甲集群武器,有些甚至还带有贫铀战斗部,能带来爆炸物威胁外的辐射危害。
美军CBU-105攻击地面装甲单位的画面“传感器引信子弹药”能独立的获取、识别和攻击目标,这让它们与典型的集束炸弹有所区别。但问题也出在这里,智能化的弹药如果无法识别出合适的目标,它们将成为“哑弹”。这种“哑弹”需要通过武器的自毁能力进行破坏,但依旧有相当多的弹药不能正常自毁或自毁不到位,它们散布到地面,形成堪比地雷的“集束炸弹杀阵”,连工兵面对这种情都得挠头——地雷、炸弹还有道理可讲,这些破烂的故障玩意儿完全不按常理出牌。
美国德事隆副总裁托马斯·哈林顿向阿联酋空军司令穆罕默德·本·斯瓦丹·赛义德·卡姆齐少将介绍CBU-105截止2013年,全球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了集束炸弹残留的荼毒,未爆子弹药成为现代人类最大的战争后遗症之一。受弹药的无目的散布、自然转移和人为转移影响(战争中的泛滥式撒布、自然界的搬运作用、人类活动的捡拾和丢弃等等),清查和排除残留集束炸弹非常艰难,给平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负面作用。
也门方面曝光的CBU-105集束炸弹子弹药最近的关于集束炸弹使用的消息来自也门战场,据称沙特联军在对胡塞武装的打击中大肆使用集束炸弹,其中受害者绝大多数为平民,占比95%之多。除此之外,国际上集束炸弹话题一般集中在老挝、黎巴嫩和斯里兰卡区域,包括近年的叙利亚战争,也频繁出现对集束炸弹使用的抗议。
也门出现的集束子弹药以斯里兰卡为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斯里兰卡战争结束后进驻了当地,旗下的排雷行动小组一直就各种集束炸弹未爆弹问题寻求外界帮助,有些未爆弹能在自然条件下存留10多年。
斯里兰卡的集束炸弹残留问题比地雷问题还突出,散落的集束炸弹乃至整颗失效摔毁的集束炸弹比比皆是,在联合国专家提供给外界的新闻邮件中,多次提及集束炸弹未爆弹炸死平民的事件,相当多的受害者未成年。由于孩子对危险缺乏戒心,好奇心旺盛,也容易去往成年人不曾接近的角落,这导致他们更容易成为失效子炸弹的受害者。
斯里兰卡内战中出现的集束炸弹联合国排雷专家艾伦·波斯顿(Allan Poston)的报告曾直指斯里兰卡政府军对集束炸弹的滥用,政府军曾经在打击泰米尔猛虎组织的时候,对北部地区的Puthukudiyiruppu进行了集束炸弹轰炸。战后这些炸弹流毒无穷,更麻烦的是,斯里兰卡扫雷人员完全没有对付集束炸弹的经验,联合国人员能依赖的也只有来自黎巴嫩的经验——以色列曾经在2006年轰炸黎巴嫩时亦使用过集束炸弹,这些炸弹贻害至今。
空中爆炸式撒布的集束炸弹但是说到“禁止集束炸弹”,却并没有什么国际法能对其进行遏止,目前最具效力的国际文件是联合国推行的《集束弹药公约》(Convention on Cluster Munitions),该公约将散射或一次性释放的、单颗重量在20千克以下、可在撞击时或撞击后爆炸的子弹药或小弹药定义为“集束炸弹”。
而子弹药数在10以下,子弹药单颗重量在4千克以上,能点对点锁定单一目标,配备电子自毁\失能装置的武器,则不被视为集束炸弹, 仅对其进行人道主义监视。
且不说这个《公约》对新型的高端“传感器引信子弹药”开了绿灯,忽视了其同样存在失效、电子系统故障和散落的威胁,仅就典型集束炸弹的约束来说,它也完全做不到真正的遏制与监督,原因很简单——联合国的约束能力源于顶层大国,而大国们对其向来装聋作哑,坚决不肯成为《公约》的缔约国,既然第一排都出问题了,其结果不言而喻。
《集束弹药公约》组织的会议宣传画,它背后的“集束弹药联盟”也被认为是国际最旺盛的非政府参与组织事实上,集束炸弹的技术虽然非常粗糙,但对于全球绝大部分国家来说这仍然是项无法企及的高端技术。因此《集束弹药公约》与其说是遏制集束炸弹的研制和应用,倒不如说是一帮小国、独立基金会和残疾人组织在借联合国之手对武装大国们施压,与削减核武器的套路极为相似,造得出的不嚷嚷,嚷嚷的造不出。
2010年8月,《集束弹药公约》生效推进《集束弹药公约》的“集束弹药联盟(Cluster Munition Coalition,CMC)”其实就是个这样的组织,它2003年由“国际助残”(Handicap Inernational)、“人权观察”(Human Rights Watch)、“国际反地雷”(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Ban Landmines,ICBL)等组织合作组成,互为联盟,还吸收了350多个“非政府组织”和90个“国家会员”,但最大的成就也不过是通过欧盟一体政治将英国和法国拉进圈(挪威是公约发起国,集束弹药公约被认为有助于提升欧盟影响力),2008年时又100多个国家签订了公约,但剩下的美国、俄罗斯、中国等三个大国则都没有缔约。
此外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津巴布韦等国家也都不予缔约,理由各有说辞,都舍不得放弃集束炸弹这个大杀器。比如印度认为巴基斯坦应该先放弃,巴基斯坦认为印度应该先放弃,于是谁都不撒嘴。而以色列人的理由更直接——集束炸弹是拿来保卫我自己的,反正我也不反对你们用。
散落在老挝的BLU-26子弹药,这是美军60年代最凶猛的武器之一至于美国,嘴上一个劲的答应“要禁止集束炸弹”,还大义凛然的谴责俄罗斯在叙利亚使用集束炸弹,结果转身就卖给沙特1300枚新型集束炸弹,正是这批产品让也门成为被荼毒的“灾区”,而老挝的集束炸弹之灾,也是当年越南战争时美国投下的。
不过,2010年时美国差点就答应了《公约》,当时的防长罗伯特·盖茨承诺在2019年销毁库存的集束炸弹,但五角大楼认为美军尚有“敌人”未放弃使用集束炸弹,因此搁置了盖茨的计划。而且美军出于战斗力方面的考虑,也相当抗拒这种自我阉割的做法。要知道,美军的未来武器计划有相当部分都是基于集束武器化概念设计,如新型的智能化火箭炮、先进舰炮弹药、蜂群无人机等等。
落在叙利亚的俄罗斯集束炸弹正因为美国这个态度,俄罗斯是坚决的对《集束弹药公约》投反对票,战斗民族认为没丢核武器已经是很给地球面子了。不少国家也保持了相同态度,尽管进行了缔约,却没有进行国内审批,长期将公约处于搁置状态。
失去了顶层支持的《集束弹药公约》实际上搞成了欧洲人的独角戏,挪威等国家期望通过不断呼吁和创立、丰富“奥斯陆一系列公约”,让自身掌握更多的国际法缔结权,形成全球直接影响力,而美国、俄罗斯及亚洲诸国要么不配合,要么不上套,《公约》明显还没有监督的权力。
已同意《集束弹药公约》的国家的地图,深绿色=批准;浅绿色=签署《集束弹药公约》最大的短板就在于“监督权”,联合国方面很难就非缔约国方面进行制裁提请,即使做了也是个被否决的打脸结局。所以绝大部分对集束弹药的监督源于某些外围国际组织,比如“地雷与集束弹药监督组织”(Landmine and Cluster Munition Monitor)这类,它们为《禁止地雷公约》和《集束弹药公约》提供监察资料,但也仅此而已,许多时候只能作为学术单位和基金会的执行单位,做一些资料搜集工作。
也正因为如此,世界实质上并没有真的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法”来管控集束炸弹武器,反集束炸弹活动并不能说有错,他们的确拯救了许多被战争残遗所伤害的人,但这些活动的背后政治活动的意味实在是过于浓厚,也无法真正的深入到国际战乱的本质。
俄制AO-2.5RT/RTM小炸弹所以,在面对集束炸弹问题时,真正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国家们并不怎么搭理所谓的“国际法”,而老挝等受害国也多是通过吸收“国际援助”的方式以获得它国的帮助,《集束弹药公约》背后的组织们到最后也只能以排雷和扶贫为活动方式,根本不敢动大国的寒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