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3 directx error,AMD显卡好吗?
对于AMD来说,2019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这可不仅仅是因为这家老牌芯片企业刚刚迎来自己的50周岁生日。更源自于其近年来在产品力上的巨大升级,令无数消费者重新迎来了高性价比、高性能的计算与游戏体验,更促进了市场良性竞争环境的重新形成、加速了新技术的更新换代。也正因为如此,大量的电脑爱好者近年来都对AMD“路转粉”,甚至忍不住要赞上一声:
AMD,Yes!
平心而论,在我们为Zen架构、为锐龙处理器、为Radeon VII的性能飞跃和良心定价而欢呼的时候,大部分人其实都已经忘记了AMD研发团队曾经遭受的误解和批评,更鲜有人知道他们是如何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默默地积攒着力量,只为了那有朝一日的扬眉吐气。
E3大展前,当AMD在洛杉矶举行的 “NEXT HORIZON GAMING”大型活动上,正式披露了第三代锐龙桌面处理器的技术细节,更发布了七年来全新RDNA架构的Radeon RX5700系列显卡之后。一切的隐忍、长达十年甚至更久的技术积淀、以及那个关于融合计算与游戏、融合CPU与GPU的伟大规划,终于全部迎来了它们应有的回报。,现在AMD人终于可以昂着头说“我们终于拿回了属于自己的东西”
对于现代图形处理器(GPU)而言,单纯的多边形生成能力早已不再是唯一的性能指标。一方面来说,内容创作者与游戏玩家在“计算”与“显示”需求上的不同侧重,迫使GPU设计方向需要同时兼顾两种不同运算模式的性能表现;而另一方面来说,随着半导体制造成本的提高和消费者性能需求的持续增长,单纯依靠“堆料”实现性能进步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
而这也就意味着,对于曾在ATi/AMD工作了十四年,领导研发出了从R300到HD7970在内的历代经典显卡架构的业界大神Daivid Wang和他现在的团队来说,摆在他们面前的课题,便是要设计一款既具备在计算和图形两方面性能弹性的GPU架构,同时还要保证其具备高能效和和较低的制造成本。
好在,作为受人尊敬的资深从业者,David和他的同事们即便是面临着极大的压力,也依然做到了对于用户户需求的深刻洞悉和对当今业界前沿技术的再度突破。在紧迫的时间和巨大的市场压力下,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全新的、令人感到融合了AMD 过往技术精髓、同时又充分面向未来需求的RDNA显卡架构,以及我们当前所看到的,首批运用这一新架构的Radeon RX5700系列显卡。
又一个经典的“小核心大能量”
回顾AMD显卡的历史不难发现,高能效、定位精准的小核心设计曾经数次帮助Radeon GPU名利双收:从最初的HD3870、HD4860到后来的HD6970乃至近年来的RX400、RX500系列,莫不是小核心高性能的优秀代表。
就在不久之前,AMD推出了全球首款采用7nm制程的桌面显卡Radeon VII,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是旗舰Vega大核心在新制程下的“重制增强版”。而相比之下,全新的RX5700系列才是真正继GCN之后的新架构,同时也是AMD又一次以中小规模的核心作为新技术首发的实例。
RX5700系列的核心有多小?根据AMD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采用7nm制程的它核心面积仅为251平方毫米,相比之下此前的14nm旗舰RX Vega64核心面积高达495平方毫米,几乎是前者的两倍。然而,与老旗舰相比,RX5700XT的绝对性能提高了15%,同时功耗下降了23%。这就意味着它的能效达到了Vega64的150%,而单位面积上的性能更是Vega64的2.3倍之多。
在进一步对比中,RX5700XT能在1440P分辨率下达到相当于此前Vega56显卡在1080P设置下的帧率,甚至还略有领先。正因为如此,AMD骄傲地将全新的Navi10(也就是RX5700系列)称之为当前最好的1440P分辨率游戏显卡。
全新RDNA架构:诀窍在于给“工头”减负
RX5700系列的“能量”从何而来?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7nm的制程红利。但实际上根据官方资料显示,在此次新显卡的性能提升中,来自制程的直接好处只占了不到30%,来自频率提升的因素只有10%多一点,而高达60%的性能增长幅度都源自全新的架构设计。而这,自然也就让人对AMD图形部门此次隆重推出的全新架构——RDNA,有了更多的好奇心。
RDNA是AMD的第五代Radeon显卡架构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按照AMD方面的代际划分,RDNA架构属于AMD显卡自诞生以来的第五个大世代。和此前的GCN架构相比,RDNA这一次最大的改变就是它更加注重计算性能,甚至可以说是首次将一块显卡的计算能力和图形显示能力放到了完全对等的地位上。之所以这么说,秘密就在于RDNA架构执行单元的大幅改动和它首创的“双计算单元(Dual Compute Unit)”设计上。
CU内部结构:GCN对比RDNA
七年前,AMD在初代GCN(HD7970)中设计了由一组标量(Scalar)单元和四组矢量(Vector)单元组成的计算单元(Compute Unit)作为架构的“模块化”构成单位。其中,每一个CU内含一个标量单元和四组矢量单元,每组矢量单元由16个算术逻辑单元(ALU)构成。当然,ALU在我们的俗称中,就是所谓的“流处理器(SP)”,GCN架构的每个CU含64个SP,就是这么来的。
这样的架构有什么好处呢?通俗地说,理论上GCN架构每个时钟周期应该能够同步进行4个线程的16宽度算术逻辑运算。这看起来效率很高,但问题就在于,对于当前的主流通用计算编程而言,很多时候计算宽度需要的是64宽度的运算。一旦遇到这种情况,GCN架构需要将其拆分成4个16宽度(这其实没有问题)运算来进行指派。但是由于GCN架构的标量单元数量不足(一个标量单元需要对应四组矢量单元),这就可能导致CU内部需要花费四个时钟周期分别进行任务指派和运算,如此一来,不仅运算耗时变成了四倍,而且每个时钟周期都有75%的矢量单元处于闲置状态,效率就相对较低。
相比GCN,RDNA在部分场景下有着四倍的效率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RDNA架构最大的改进之处,就在于将每个CU内部的标量与矢量单元组数量对应关系从原来的1:4改成了2:2——现在,RDNA架构的每个CU还是包含64个流处理器,但是它不再被分为四组,而是被分成了两组,每组32宽度。与此同时,RDNA架构加倍了每组CU内部的标量单元数量,现在每一个32流处理器构成的矢量单元组都拥有了自己的标量单元。当再次遇到64宽度的运算需求时,两个标量单元能够同时将其拆分为两个32宽度运算,同时交由各自的矢量单元组运行。如此一来,在执行64宽度指令时,RDNA的每一个CU只需要一个时钟周期就能完成,效率提升了三倍。
打一个通俗的比方的话,以前GCN架构内部的每一个“车间(CU,计算单元)”只有一个工头(标量单元)指挥四队共64名工人,而现在的RDNA架构改成了两个工头指挥两队共64名工人——是不是效率就高很多了呢?
缓存与色彩压缩改进:不止于2K分辨率
在重新优化了计算单元之后,RDNA架构理论上已经拥有了比GCN高得多的计算效率。但是,至少在当前的RX5700系列显卡中,RDNA架构又面临着一个新的掣肘:显存带宽。
是的,这一次RX5700全系标配了位宽256bit的GDDR6显存,这让它在面对潜在对手RTX2070时一点也不虚。但大家都知道,今年年初的Radeon VII可是有着4096bit的HBM2超高带宽显存技术加持。就算目前的RDNA新架构显卡定位并非旗舰,但可想而知的是,AMD显然还引入了新技术,来让全新架构在内部缓存带宽上不至于输给“前旗舰”。
这个新技术,就是本次RX5700系列全新设计的多级缓存结构。首先,AMD的图形团队为RDNA架构增加了一个独特的L1缓存。不同于传统多级缓存中L1只能充当L0(0级缓存)的备份和缓冲作用,RDNA架构的L1缓存既可以被L0缓存读取和写入,也能同时直接被ALU(算术逻辑单元)读取和写入。这样一来,就相当于在ALU和L0直接额外多了一个容量更大的缓冲池,变相增加了L0缓存的等效带宽。
华硕为AMD推出的世界首款支持DSC压缩技术的大尺寸4K游戏显示器
其次,虽然AMD声称如今的RX5700系列是为2K分辨率游戏设计,但他们还是在新架构的多级缓存、显存、显示引擎和光栅化单元间大量运用了DCC色彩压缩算法。这意味着RX5700系列表面上看起来“只有”256bit位宽的GDDR6显存,在实际使用中却能发挥出超常规的吞吐量,从而轻松支撑起4K、高帧率、HDR游戏所需的显示带宽。
硬件也得软件配:这次AMD又良心了
有了全新设计的第五代图形计算架构作为支撑,AMD这次可不仅仅只是推出了全新的中高端“小钢炮”这么简单。要知道,与新硬件伴生的,当然还有全新的软件和功能体验。
颇为有趣的是,尽管AMD用了很大篇幅在数天的发布会里强调RDNA新架构的计算性能,但毕竟这是在E3展前,AMD自然懂得游戏玩家们希望看到的是什么。因此,与Radeon RX5700共同宣布的,还有AMD全新的三大游戏黑科技:AMD Fidelity FX开源图像质量工具包、Radeon Image Sharpening游戏后处理锐化算法以及Radeon Anti-Lag游戏抗延迟技术。
Image Sharpening的对比效果
其中,Fidelity FX和Image Sharpening都旨在改善游戏画面对比度和清晰度,只不过一个是供开发者使用的特效,而另一个则属于后期着色技术,将会直接集成在未来的Radeon ADRENALIN 19.7.1驱动中,让广大玩家们体验不会降低帧率,只需一键开启,游戏立刻“高清化”的神奇效果。
相比之下,Radeon Anti-Lag游戏抗延迟技术想必会让电竞选手们欢呼雀跃:从原理上来说,它有点像是CPU和GPU之间的“垂直同步”——通过调整CPU对于键鼠点击操作的相应节奏使其与显卡的渲染同步, Anti-Lag技术能将键鼠输入到屏幕显示的延迟降低30%以上。这是什么概念呢 ?它其实就有点类似我们手机、平板上的“触摸跟手度”—那种即点即开、指哪打哪的感觉,说不定甚至比换一套更好的键鼠带来的改变都还要更加明显。当然,如果说有了Radeon Anti-Lag,玩游戏还是感觉不跟手,那或许就真的意味着你该换一套键鼠,或者换一颗更好的CPU了~
第三代锐龙处理器,新架构更胜新制程
说到CPU,就不得不提到AMD如今备受关注的第三代锐龙桌面处理器了。在此前的台北电脑展上,我们已经见识到了全新锐龙处理器大为进步的多核心规格、真正追平甚至反超竞争对手的单核心性能。不过,在这次的NEXT HORIZON GAMING活动期间,我们还是首次得以一窥全新Zen2架构的诸多技术细节。
一个CCD Die,也就是八核心型号
两个,自然就是最大十六核心了
比如说,相比于此前的Zen与Zen+架构,Zen2最大的特征在于其将CPU的计算模块与包含内存控制器、PCIE通道控制器、CPU模块间互联控制器等在内的IO模块进行了物理上的分割。其中计算模块以最新的7nm工艺制造,换来双倍的密度和相同性能下大降50%的功耗水准(当然这也就意味着更高的主频成为了可能)。而IO模块则采用12nm打造,从而使这些原本就不需要高频率的功能组件成本得到有效控制,自然也就使得新款CPU的性价比更上一层楼了。
当然,对PC技术敏锐的朋友们可能看出来了——把包含内存控制器的IO模块从CPU里“拿”出来,这不就是许多年前的北桥芯片吗?事实上,早在台北电脑展之后,就曾有媒体好奇Zen2架构的外置内存控制器设计是否会对CPU的延迟性能造成影响。针对这一点,AMD此次也终于做出了明确的解答:事实上,得益于大大增加的总线带宽和翻倍的三级缓存,如今的三代锐龙处理器不仅内存延迟大为减少,甚至就连此前一直表现欠佳的内存超频潜力也实现了大翻身。据官方数据显示,三代锐龙的内存控制器可以轻松支持到DDR4 5100MHz以上的超高频率,而如果是对延迟敏感的用户,AMD则建议搭配DDR4 3200 C14或者DDR4 3600 C16的内存来使用。这在过去都是只有少数旗舰主板才能勉强达到的高频率,如今随着三代锐龙台式机处理器的推出,也有望成为一般消费者都能享受到的性能表现了。
除了外置IO模块之外,本次的三代锐龙处理器在计算核心本身的架构上也同样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动。其中,最显著的便是引入了近年来学术界热门的TAGE(TAgged GEometric history length)分支预测器,作为CPU设计领域的前沿技术,TAGE预测器仅需要少量增加芯片面积,便能换来大幅度的性能和功耗改善。而三代锐龙处理器本身有着7nm的新制程“撑腰”,用起这一技术自然是毫无顾忌。再加上新增对AVX256浮点指令的支持,使得这一次的锐龙处理器在专业多媒体处理性能上也有极大幅度的提升,配合改进的超线程能力(算术逻辑单元与地址生成单元的比例从4:2增加到了4:3),最终令Zen2架构的三代锐龙处理器收获了高达15%的每时钟周期性能提升。
事实上,AMD对于这一次的CPU架构革新也十分满意,以至于他们认为在本次Zen 2架构的性能提升中,新制程所作出的贡献,还远远比不上新架构带来的改变。换句话说,无论是理论分析还是实际性能,都再一次批驳了那些认为AMD的新产品仅仅只是得益于“制程红利”的观点。
50周年的AMD,正在全方位地“放大招”
在本次AMD NEXT HORIZON GAMING活动的伊始,被中国网民们昵称“苏妈”的AMD CEO苏姿丰博士便骄傲地宣称,AMD是当前唯一一家能同时在PC、主机、云端和移动市场领导游戏技术发展方向的企业。
事实上,关注AMD的朋友们可能都知道,就在前不久,AMD接连收获了包括索尼次世代主机PS5、谷歌云游戏服务、三星未来移动GPU项目在内的多个大单,充分证明了其技术的先进性与产品的高性价比。
就在本次活动上,作为50周年大庆的“献礼”,AMD一口气拿出了多款意料之外的重磅产品,包括限定的Radeon RX5700XT 50周年纪念版显卡,此前一直深藏不露的16核32线程锐龙9 3950X旗舰处理器,换用金属导热材质、支持全新自动超频技术的锐龙5 3400G APU等硬件新品,以及给消费者带来进一步免费福利的Radeon Image Sharpening游戏画质提升技术、Radeon Anti-Lag游戏抗延迟技术、带有更多专业超频功能、且不限定主板品牌的全新BIOS等等软件功能和应用。
除此之外,伴随着AMD锐龙处理器、Radeon GPU如今在个人电脑与数据中心市场的高速成长,它们也收获了比过去更多的合作伙伴。就在前不久,微软刚刚全面推送了Windows 10 的2019年五月版更新,它其中的一个隐藏属性,便是针对AMD锐龙处理器进行了大量优化工作:包括更快速精准的主频控制、更智能的CCX核心调度策略等。单此一次系统更新,便可以让锐龙处理器在部分游戏中的帧率提高15%,多个应用打开的速度加快6%……而这一切,都反映出了当前AMD产品竞争力越来越强,大有逐渐掌控主流市场技术方向的趋势。
43年前(1976年),AMD与Intel达成专利相互授权,从此打下了“双强鼎立”的基础;38年前(1981年),AMD制造的芯片进入航天飞机,创业不过12年的企业得到了最高级别的质量认可;20年前,初代速龙处理器发布,性能逆袭的神话由此展开;13年前,AMD收购ATi,艰难的融合之道自此开启;2年前,初代Ryzen(锐龙)处理器发布,AMD吹响了技术与市场双重反攻的号角……而现在,当曾经的硅谷叛逆者们已然成长为一家有着50年辉煌历史,产品线覆盖几乎所有电子娱乐领域的技术巨头时,AMD却依然没有放松进取的步伐。
截止至本文截稿,AMD股价再次回到历史最高位区域的33.23美元,而我们三易生活也见证了苏妈担任CEO以来AMD股价狂飙20倍的奇迹。因此此次在洛杉矶的活动现场,当两个系列新品亮相时,也不由得在心里默默喊出了“AMD, YES!”
如何评价AMD的Radeon?
全球首款7nm工艺制造的游戏显卡、第二代Vega架构、16GB HBM2显存,这就是AMD在CES 2019上发布的Radeon VII显卡,选择在农历新年期间发布的它,可以说沾满了喜庆。究竟7nm工艺加持下的Vega架构能够达到怎么样的新高度,尽在今晚的评测之中。
AMD Radeon VII作为首张7nm制程的游戏显卡,算是去年底公布的Instinct MI50的“换驱动”版本。两者同样基于第二代Vega架构,7nm工艺打造,让132亿晶体管压缩进331mm2之内(晶体管数目与塞了RT Core、Tensor Core的RTX 2080几乎差不多),而第一代Vega的125亿晶体管核心面积达到486mm2,晶体管密度提升了36%之多。由于晶体管间隙变小了,导致热积聚,核心温度必然更高,也难怪Radeon VII要用三风扇散热,这是衡量散热效能、噪音之后的结果。
Radeon VII的规模也很有趣哦,60组NCU介乎于RX Vega 64与RX Vega56之间,对比Instinct MI60计算卡的64组NCU,显然它是不完整的,个中原因是7nm工艺前期良品率有限,做成60组NCU的Radeon VII游戏卡可以提高芯片利用率。
7nm如有神助,频率红利让AMD显卡不再落后于人了,Radeon VII峰值频率提升到1.8GHz,虽然之前RX Vega 64在一体式水冷辅助下也能上到1.68GHz,但已经是发热、功耗极限。AMD在这里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名词——Peak Engine Clock /峰值频率,区别于基础频率(负载时最低工作频率)、boost频率(负载时典型频率),它其实就是短时间能达到的最大频率,类似于Ryzen处理器的XFR一样。所以我们之前看到为什么有的AIB厂商标注Radeon VII显卡频率是1750MHz,有些是标1800MHz,这就是怎么看待频率的问题了。
NVIDIA对于显存容量上是相当吝啬的,Turing显卡比照Pascal显卡是原地踏步,AMD为了出人头地,Radeon VII直接翻倍到16GB HBM2显存,借助2Gbps频率、高显存位宽一举将显存带宽提升至顶级的1TB/s上。先不说16GB显存用不用得完,光是那些希望用Radeon VII显卡做3D渲染、动画的人就相当高兴了。其次我们也怀疑,Radeon VII显卡性能提升如此之多,也有RX Vega显卡的显存带宽没有喂饱的原因。
以FP32单精度性能来比较,AMD显卡一直都相当优秀,仅RX Vega 56就与RTX 2080相当,而Radeon VII也是从12.7TFLOPS提升至13.8TFLOPS,幅度约为8.7%,与之前水冷版的RX Vega 64近似,要知道其规格要高于Radeon VII。
Radeon VII TDP最终得到了确认,300W基本持平RX Vega 64风冷版的功耗水平,一点都不低,因此配备了双8Pin供电。
最后就是价格问题,AMD近些年的定价策略都是追着竞品价格打,Radeon VII也不例外,选了一个RTX 2080近乎相同的5999元售价,和绝大部分中端系列RTX 2080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如果性能上两者相差不远,那么Radeon VII还是很有看头,起码不能让NVIDIA一家独大了,那么以后真的就是为所欲为了。
不想看文字版的,可以看视频呀!手机版跳转点这里。
Radeon VII显卡也有四大看点:
7nm工艺
原本AMD的如意算盘是让GlobalFoundries和台积电同时代工7nm CPU、GPU芯片,不料GlobalFoundries却急流勇退,彻底放弃先进工艺竞赛,7nm工艺无限制停止研发,专注14/12nm工艺以及22nm/12nm FD-SOI这些可盈利的工艺,毕竟10nm以下工艺太烧钱,GlobalFoundries的底子薄,只能割舍掉美好的7nm。
因此台积电成为了最后的赢家,AMD目前发布的7nm Vega、7nm罗马处理器以及7nm第三代锐龙均交给台积电代工。
至于这个7nm有多厉害,AMD似乎很少提及,但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得知,14nm Vega显卡核心面积为495mm2,7nm Vega核显面积下降到331mm2,面积缩小了33%,同时晶体管数目也略微增长了5.6%。
核心面积缩小了,AMD决定给Radeon VII显存翻倍至16GB,依靠HBM2显存超大位宽以及多达四颗4GB容量HBM 2显存,使得Radeon VII显卡的显存带宽暴涨至1TB/s。既然Radeon VII游戏卡能上16GB显存(4GB×4),那么作为计算卡的AMD Instinct MI60当然是要32GB显存啦!(8GB×4)
7nm工艺还有一项福利,那就是频率红利。众所周知,AMD显卡频率是远低于NVIDIA显卡,个中有其架构缘故,此外频率太高,会导致功耗、发热呈现指数式增长,这个非常划不来,你可以看到部分非公版AMD显卡,频率是很高,但温度跟功耗表现非常不理想,甚至部分玩家会进行降压超频,以确保取得性能/功耗/温度的最佳平衡。
Radeon VII最高频率达到了1800MHz,都快追上NVIDIA显卡水平,上一代RX Vega 64风冷版也只有可怜的1546MHz,频率提升幅度在16.5%,这部分频率红利会直接反应到性能表现上。
至于7nm工艺有没有让AMD显卡降温、降功耗,这可就难说了,越先进的工艺制程意味着晶体管密度越高,晶体管的积热效应就越明显,发热量越大,这个情况在高性能工艺上更为明显。
第二代Vega架构
换汤不换药?Vega架构就见过四大架构改动:新一代显存架构:HBM 2+HBCC、NCU单元、新一代几何渲染可编程引擎、新一代像素引擎,如果你想重温,可以点击这里。显然第二代Vega架构也没有大动作的变动,主要是做了额外的优化,比如说提高NCU单元的工作频率、减少传输延迟、增加光栅单元的交互带宽,以此换取更好的游戏性能。
16GB HBM 2显存是否必要?
游戏对于显存的极限需求在哪里,我们其实也做过相关测试,我们的观点认为,就现阶段游戏需求来看,8GB是可以满足4k分辨率下的流畅游戏,但部分游戏有例外情况,不过AMD提出了更多观点,可能我们也需要重新测试考证了。
AMD其实花了很大篇幅介绍为什么Radeon VII显卡要将显存一举提升到16GB地步,概括来讲就是极端游戏使用环境(动态分辨率、超采样缩放)、未来3A游戏大作对显存需求越来越多、专业视频编辑软件(4K/8K视频)。
我们来看看经典的《战地》系列游戏,2010年至今一共发行了六部作品,推荐的显卡显存从512MB逐年增长甚至翻倍,一直到《战地5》是推荐拥有6/8GB显存显卡。
而对于准职业视频创作人员,一张大显存显卡或许能够助你一臂之力,使用Adobe Premiere软件编码8K视频,甚至要用到了11.5GB的显存(AMD意思是:你看RTX 2080 Ti都爆显存了)。
此外AMD表示,我们日常看到的8GB显存显卡日常游戏占用可能只有6GB左右,觉得够用是一种错觉,其实是游戏开发商为了照顾你的“低显存容量”,“动态”地调整了显存占用,如果插上16GB显存的Radeon VII显卡一看,常玩的游戏显存占用基本上都突破了8GB了,《使命召唤:黑色行动4》、《孤岛惊魂5》都是异类,有多少用多少,大量数据预载到显存中。
从帧时间上看看大显存是否有作用,以《孤岛惊魂5》为例,RTX 2080有时候会出现帧时间尖峰(帧时间特别长,玩游戏的时候就会觉得突然卡一下),而拥有16GB显存的Radeon VII表现更为平缓,尖峰即便是有,但频率、出现时间并不长。
该项测试数据为AMD提供
我们可以承认AMD的观点,但不必尽听,毕竟AMD有自己立场,从实际游戏体验来说,8GB、16GB显存区别可能不大,更多的目的在于战未来。不过对于一些日常要剪辑“大片”的视频创作者来说可能是福音。
更先进的温度检测、温度控制策略
在第二代Vega架构中,AMD引入了新的温度检测硬件以及温度控制策略。传统方案就是在GPU核心晶体管内放置温度传感器,随时探测温度变化,并用于温度、风扇控制。AMD在第二代Vega核心中引入了多达64个温度传感器,用于全方位监控GPU核心温度,传感器数量是RX Vega 64上的两倍。
同时AMD使用了一个全新的温度概念——Junction Temperature,结温。这是一个半导体的专有名词,专门表示半导体的实际工作温度(目前的显卡温度是指核心封装后的外壳温度),因此结温通常较封装外壳温度高。AMD Radeon VII显卡开始使用结温作为温度/风扇控制的重要依据。
如此一来,更多传感器、更准确的温度,有利于对GPU核心进行更精确的控制,确保显卡时刻处于高性能状态,不会因为错误控制策略导致过热降频,而更多核心温度反馈点,可以让我们更了解自己显卡。
Radeon VII图赏:
Radeon VII显卡长得限量版的RX Vega 64很像,只不过是从涡轮散热变成了三风扇散热。这次Radeon VII也不区分什么限量版、限量水冷版、普通版,全部都是RX Vega 64的三风扇限量版造型,有RADEON信仰灯哦!
公版显卡始终坚持Slim的双槽身材
三个煤气灶,银白色非常亮眼,档次看起来就很棒
背板也是一整块铝合金压铸而成,磨砂质感
AMD还是偏爱方正的外观设计
看!“R”红宝石,显卡的点睛之处
RADEON字样也会发光哦
AMD终于想明白外观是有多重要了!
接口方面和NVIDIA不约而同地取消了DVI,仅保留DisplayPort x3、HDMI x1
双8Pin供电,最多提供375W供电
7cm风扇的质感就不行了,过于廉价
下面就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拆解现场,上次拆坏RTX 2060 Founders Edition,这次希望能够给Radeon VII留个活口。什么?这次的螺丝居然六角梅花。。。。。。我¥%#……&…¥
幸好,梅花螺丝数目不多,顺利拆下来散热器了,没有中框设计,但设计有大量的VRM散热模块。
拆卸下黑色的框,就能看到散热器的真身。NVIDIA、AMD不约而同地在高端显卡上使用了最强的真空均热腔,并辅以5根热管散热,导热效果肯定比一般铜底方案好多了,侧面反应这显卡发热量肯定不低。
看到这里,你一定看出门道了!Radeon VII显卡没有用硅脂散热!而是使用了类似手机上常见石墨导热贴(不确定)。
影响散热效果最主要因素还是散热规模,所以很多非公版执意往三槽发展就是这个意思,不过Radeon VII显卡散热鳍片面积不是太大,散热效能可能会有影响。
而且导风罩为了酷炫做了"Radeon"的灯,遮挡了很大一部分出风口。
风扇是固定在导风罩上的,12V/0.3A
还有一块“有b格”金属背板
Radeon VII显卡PCB布局令人耳目一新,这是你没有见过的“船新”版本。由于使用HBM 2显存,好处显而易见——不占用额外空间,全都集成在核心封装内。剩余的空位AMD“放飞自我”,零散而又规整地排列14相供电,刷新了公版显卡用料记录。其中10相核心供电,4相显存供电,算是非常奢华了,看来第二代Vega核心对电压、电流要求不低。
PCB背面倒是有非常多的小电容、铝聚合物电容
我们再来看看7nm Vega核心,Made in Taiwan,GPU核心两个各有两颗HBM 2显存,封装完整无缝隙。
PCB正反两面各有一颗IR 35217 PWM控制器,在AMD RX Vega系列显卡很常见,原生8个控制通道
AMD的MosFET一直比较另类,这一次用的是IR TDA21472 上下桥整合式的DrMOS,单颗最大输出电流是70A。
测试平台:
我们的测试平台终于更新了,顶级CPU英特尔酷睿i9-9900K,搭配的主板比处理器还要贵,技嘉镇厂之宝技嘉 Z390 AORUS XTREME,搭配了芝奇幻光戟3200MHz 8GB×2,Intel 600p 512GB SSD,海韵P1200W电源、九州风神堡垒360一体式水冷散热器。这个阵容够豪华了吧?
由于AMD选择的发布时间很尴尬,2月7日正值农历新年期间,你在放假,小编也要放假是不,因此对比测试的显卡只有两款,RTX 2080 Founders Edition、RX Vega 64普通公版。
系统是Microsoft Windows 10 Build 1809,驱动程序方面,AMD显卡使用Press测试版的AMD Radeon Soft Adrenalin 2019 Edition,NVIDIA显卡使用NVIDIA GeForce Game Ready Driver 417.71。
测试项目包括常规的3DMark(Fire Strike、Time Spy)、Unigine Superposition以外,也加入了VRMark测试。此外还有11款涵盖性能要求、游戏类型不同的游戏,游戏、设定与之前RTX 2080 Ti /2080/2070 Founders Edition有所不同,不可直接比较。游戏均采用最高画质设置,测试分辨率包括了1920×1080、2560×1440、3840×2140。
目前所有GPU识别软件均无法正式读取信息,最准确的也只有AMD Radeon Setting了。
基准性能测试:
3DMark作为显卡测试的金标准,地位无可置疑,一张显卡性能到底排在什么位置上,拉出来遛一遛3DMark马上清楚。
从3DMark成绩来看,Radeon VII显卡性能果然和爆料的几乎一模一样,DirectX 11的Fire Strike成绩喜人,确确实实领先于RTX 2080;但很奇怪DirectX 12的Time Spy性能却大幅度落后于RTX 2080,首先我们可以排除驱动问题,因为Radeon VII显卡性能领先RX Vega 64大体在29%之间,和AMD说的一模一样!只能说是NVIDIA RTX图灵显卡的DirectX 12性能提升太变态了。
在VR性能上,Radeon VII超越了RTX 2080,意味着打VR游戏完全没有问题。
1920×1080分辨率游戏性能测试
和3DMark DirectX 12J基准测试表现不佳相反,Radeon VII在DirectX 12游戏中表现是很不错的,可以跟RTX 2080互有胜负,对比上一代旗舰RX Vega 64优势在10-40%之间。
2560×1440分辨率游戏性能测试:
2K分辨率下情况还是跟1080P差不多,AMD有优势的项目继续领跑,特别是在Vega架构中大吹HBM 2有优势的游戏《杀出重围:人类分裂》中,领先RX Vega 64的幅度扩大到30%,不知是16GB显存还是1TB/s带宽的功劳呢?
3840×2160分辨率游戏测试:
4K分辨率下,Radeon VII显得有些乏力,依然有4款游戏比RTX 2080好,不过领先却不如前面的1080P、2K分辨率,这个问题主要是NVIDIA Turing架构特性,分辨率越高,显卡性能越能被发挥出来,而架构没有大变动的Radeon VII显然要吃点亏的。
超频测试:
Radeon VII超频幅度算是意外之喜,原本以为AMD为了让Radeon VII频率达到1750MHz已经很费劲了,可万万没想到超频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Radeon VII显卡的AMD Radeon Setting-Wattman是全新设计,跟你之前看到的不一样,没有区分什么均衡、turbo模式了。但提供了手动、Auto Undervolt GPU、Auto Overclock GPU、Auto OverClocek Memory,基本上就是自动超频的意思了。
而且GPU超频界面很有意思,现在频率与电压挂钩了,上限是1218mv,默认的是曲线带有弧度,这一可以让GPU以更低电压冲击更高频率。默认情况下1800MHz工作电压大概在1000mv多一点。
先把20%功耗极限拉满,风扇转速也拉满,然后按照默认曲率,直接拉曲线,1850、1900、1950、2000一直尝试,发现都可以通过3DMark测试,就直接拉到2050MHz,HBM 2显存也直接满1200MHz(等效显存2400MHz)。
最后在WattMan里面报告的峰值频率达到了1990MHz,显存频率1212MHz,是不是很神奇?7nm Radeon VII超频能力真的强,FireStrike分数提升至29310,幅度为7.3%。仔细看频率曲线,虽然峰值很高,但也是一瞬间的事情,能够长时间运行的频率在1860MHz左右,这样意味着非公版Radeon VII能够挖掘的频率空间还是不错的。
温度&功耗测试:
前面我们提到,Radeon VII显卡引入了全新的温度检测机制,并使用了常规的显卡温度以及表达核心内部的结温,目前除了AMD Radeon Setting软件可以识别出Radeon VII温度以外,诸如MSI Afterburner、GPU-Z均不能识别其温度,因此本次温度测试只能用截图代替了,等软件支持了会补上相关测试。
在温度测试过程中,测试时全程进行封箱处理,测试环境温度约为22℃(不好意思,广州是没有冬天的,过年穿短袖你敢信?)。待机温度是开机以后记录10分钟,满载温度则是在3DMark Fire Strike压力测试完成后。
有了三风扇+均热板的压制,待机时7nm Vega核心被压制在31-34℃之间,表现还不错,风扇转速大概在800RPM左右,噪音控制还可以,几乎不可闻。
然而在满载测试中,7nm带来的副作用就出现了,显卡温度在75-78℃之间,而结温则最高已经达到了116℃,显卡变得相当烫手。风扇转速也将近3000RPM,此时噪音就很明显了,即便是在机箱里面一样能够听见轰隆的声音。
此外还发现点小问题,不知道这是Radeon VII全新的温控策略还是BIOS没写好,满载时风扇的转速不是恒定,会出现一个断崖式下降,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噪音突然降低,然后又“再度”起飞,这些还需要等待正式版发售后排查,也不排除个体问题。
功耗测试:
AMD显卡可能最害怕就是被人叫“电老虎”,能耗比确实一直比不过竞争对手,不过7nm工艺会有神秘加成帮助降低功耗吗?
通过我们专门购置的显卡功耗测试仪器,可以分别精确地测量显卡PCI-E、外接电源接口瓦特数,显卡最大功耗在3DMark Fire Strike压力测试中获得,待机功耗则是在进入系统后记录3分钟取平均值。
待机功耗确实很有进步,RX Vega 64、RTX 2080都要20W,而Radeon VII显卡却只要14W即可,7nm工艺、新的供电方案功不可没。
满载情况下却是另一个状况,RX Vega 64显卡在均衡模式下是达不到标称的295W TDP,大约只有265W左右;RTX 2080也继承了Turing家族低功耗特性,满载也只有230W;而Radeon VII就不一样了,AMD Radeon Setting中没有其他的模式,它的满载功耗波动比较大,300-325W之间浮动,功耗确实高。
此外,我们专门做了Radeon VII显卡PCIe、8 Pin接口取电情况曲线图,看看是否有超负荷取电情况,结果令人满意,全部都在规范以内。
总结:未来可“7”
NVIDIA 图灵显卡一波接一波,AMD却没有趁手的产品迎击,AMD的NAVI显卡未能及时诞生,处境相当尴尬,AMD需要一款能够及时还击的产品,就迷上“旧架构,新制程”的玩法,前有12nm RX 590,后有7nm Radeon VII,脱胎于7nm Radeon Instinct计算卡的Radeon VII游戏卡就应运而生。
Radeon VII显卡颇有战略意义,也有投石问路的意思,毕竟这是全球首款7nm 游戏卡,光是这个头衔就很吸引玩家,比起NVIDIA的12nm更有看头,毕竟NVIDIA的光追显卡已经占据显卡头条,不搞点大新闻怎么能活化市场需求呢?造势已经各大硬件产品公司必备技能之一。
可能Radeon VII显卡出货量不算太多,但AMD用它证明了7nm工艺的潜力,架构小改,换上最先进的纳米工艺,依靠频率红利依然可以获得“29%”的性能提升,这就给了玩家更多的期待,期待7nm Navi显卡会有更精彩的表现。
从测试结果来看,Radeon VII显卡与RTX 2080互有胜负,两者的性能差距在不同游戏下有不同表现,但从总体来讲,Radeon VII显卡略微落后一点点,但无关紧要,毕竟能够从GTX 1080级别提升至RTX 2080级别也是个不错的成绩,基本上就是NVIDIA上一代GTX 1080 Ti的水平。至于NVIDIA宣传的光追,Vega架构未有支持,但也不必伤心,正如AMD所说的,光追与99%玩家无关,毕竟目前还只有《战地5》这一款游戏,其他游戏都在等待补丁或者开发中,“饼画得太大”,我们也有点看不下去了。当整个游戏生态圈准备好了全面推进光追技术,AMD再入场可能是个明智选择。
最后不得不谈的就是价格,国行定价5999元,比起RX Vega 64的4899元贵了不少,比NVIDIA RTX 2080 Founders Edition的6499元还是便宜不少的。此外别忘了Radeon VII可是首款7nm游戏显卡,在量不大的情况下,AMD可能付出的远不止这些,江湖传闻AMD甚至是亏本在卖,只为了让大家看到A卡未来的希望,但22%价格增幅与29%性能增幅其实可以匹配,所以显卡越来越贵既成事实,大家也得接受了。
国行此次还有比较划算的活动,活动期间赠送150元的暴雪战网点卡,还有《全境封锁2》、《魔法门之英雄无敌7完美典藏版》、《刺客信条:奥德赛典藏版》五款大作任选一款,如果你是在京东上预购还能参加视频晒单返100元京东E卡。
这个价格也刚好落在了非公版RTX 2080价位上,两者竞争不可不谓激烈,基本上是正面“㨃”的意思。Radeon VII显卡性能稍弱,但也给了A粉们一个表忠心的机会,买到性能匹敌NVIDIA次旗舰的显卡,岂不妙哉?你们说呢?
战地1配置要求?
最低配置:
操作系统:Windows 7,8.1,10,64位
CPU(Intel):Core i5 6600K
CPU(AMD):AMD FX-6350
显卡(NVIDIA):nVidia GeForce® GTX 660(2GB)
显卡(AMD):AMD Radeon™ HD 7850(2GB)
DX:11
网速要求:512KBPS或以上
内存:8G
硬盘:50GB
战地1《战地1》是一款由EA DICE开发、Electronic Arts发行的一款第一人称射击类游戏,于2016年10月21日发行。游戏设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游戏中包含了很多系列元素的回归,比如马、火焰喷射器、双翼飞机和齐柏林飞艇。需要注意的是,该作为何称做“战地1”而非“战地5”因为此作的内容设定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且战地系列第一部并非称做“战地1”而称做“战地1942”,所以此作称为“战地1”。
dx12有必要开吗?
建议开。
从实测结果可以看到,dx12相较于dx11有着质的提升,帧率的提升幅度达到了整整30~60fps,开启dx11时《战地 5》的最高帧率约为136fps,而开启dx12时最高帧率则达到了约192fps。
不过不论是在dx11还是dx12下,从游戏帧数的表现上来看,《战地 5》都能十分稳定流畅的运行,玩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
电脑超频CPU对游戏影响有多大?
首先先科简单介绍一下,决定游戏体验关键的硬件肯定是显卡,显卡的性能直接会影响到游戏刷新的帧数,和画质设置。当然其次内存条的容量和CPU的性能肯定也会影响到游戏体验。那么CPU超频到底对游戏影响能又多大,今天就来实验验证传说
首先先介绍一下我的测试平台
CPU:英特尔i7 9700K
主板:华硕Z390 TUF GAMING
显卡:影驰RTX2060 Super星曜
内存:影驰4000HZ名人堂8G*2
固态:金士顿A1000 M.2 240G
电源:航嘉X7 1000W
鲁大师配置图
关于超频根据自己CPU的体质和主板的供电,大家超到的频率都是不一样的,我根据我这套9700k可以稳定在全核5G
友情提示:(超频需谨慎小超怡情,大超灰飞烟灭)
首先我们先来看默频和超到5G 在鲁大师跑分有什么区别
在鲁大师中9700K全核超到5.0G之后 CPU跑分高出了9700K默认频率 9214分 看这个分数差距是不是感觉超频了还不错?但是这毕竟是鲁大师嘛 娱乐一下而已.
我们再来看看3DMARK的DX12游戏测试项目 TIME SPY
那么在3D MARK TIME SPY当中 英特尔9700K默频和全核5.0G得出来的分数也相隔接近500分的差距
最后我们再测下单核和多核的项目 CPU-Z跑分
那么英特尔9700K默频的情况下单核得分5848.4 多核得分4057.5 全核超5.0G单核得分595.4多核4333.4
单纯从以上三个跑分测试结果来看的话,英特尔9700K其实超频后性能还是提升满高的嘛,但是实际游戏体验上呢?会带来提升吗?
首先测试的游戏
彩虹6号:围攻(1080P全最高画质基准测试)
彩虹六号基准测试得出来的结果比较意外吧,9700K默认频率对比全核超5.0G在平均帧数上竟然还高出了一帧,等于说在这一款游戏中CPU超没超频其实影响并不大
那么我们再看第二款游戏
全面战争:三国(1080P分辨率全最高画质)
在第二项游戏 全面战争:三国基准测试中9700K默频情况下跑出来的平均帧数是76帧,9700K全核5.0G情况下跑出来的平均帧数是76.2帧差距依然不大,两项游戏的基准测试得出来得结果均是打成平手,那我们再来看看游戏实战的体验
测试游戏 绝地求生大逃杀(1080P 全最高画质)
那么在吃鸡这一款游戏当中的话9700K我感觉全核超5.0后,帧数还是有一点点提升的,大约5-10帧的样子吧 体验上来讲我觉得有变好 可能也是心理作用哈哈哈
单机游戏实战测试选择的比较吃配置的战地5(1080P分辨率 全最高画质/未开光追/未开DLSS)
那么在战地5当中的话9700K全核超5.0后,也是有微弱的提升的,帧数提升大约在5%
总结
我们可以看到,9700K在超频5.0GHz与睿频的跑分差距比较大,主要体现在专业通途上,比如渲染等方面。然而在游戏方面,超频与睿频的差距可以说是比较小的,这与游戏优化有关,有些游戏并不需要全核满载运行,而且睿频的技术现在相对完善。什么时候,哪几颗核心需要高负载运行,系统会自动进行超频,可以说非常的智能。
说了这儿么多最后回答题主的问题 如果单纯只玩游戏,电脑超频CPU对游戏影响其实并不会有多大的提升,并且9700K已经非常强了不太需要超频来玩游戏,如果实在追求游戏体验感,可以在显卡超频上花点心思,最后友情提示 小超怡情,强超灰飞烟灭! 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