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郡争夺战,如果关羽丢了荆州以后活着逃回成都?
我是生活问道。
《三国演义》中关羽失荆州身亡是这段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无论是小说还是历史都记录了这件事情对刘备新建立的蜀汉带来的巨大影响。
历史不可逆转,所有的假设都是建立在历史的基础上,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假设关羽经过激战最终逃回蜀汉之后会发生什么?刘备不会冒然出兵夷陵,但是结仇必然
关羽的逃脱,让刘备的损失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对于荆州,刘备和诸葛亮已经不止一次通过各种形势承认它的归属。而最近的一次则是在曹操平定汉中地之后,刘备为了牵制曹操对西川的军事行动,派使者出使东吴,许诺只要孙权出兵合淝,就尽数归还荆州。
这里面指的是荆州全境,也就是刘备在荆州的所有利益。
虽然之后孙权采用的方式有些欠妥,但不能否认的是,这里面有关羽自恃孤傲,坚决不执行刘备安排的因素。
关羽的逃脱让刘备的损失处于暂时可承受范围之内,这种情况下,刘备不会冒然出兵东吴。
东吴取了荆州,但惹来了更大的麻烦
取荆州的如愿以偿,估计只能让孙权有五分钟的高兴,接踵而来的是巨大的麻烦。
之前的孙刘结盟,刘备始终是冲锋在前,孙权为辅。但是荆州易主,则将东吴直接置于与曹操的第一线。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是至理名言。刘备虽然损失了重要的战略要地,但是没有伤到筋骨,因此,刘备和诸葛亮势必会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汉献帝还在,刘备会主动进表称臣,一面还会继续与东吴结盟。
但是这次的主角会发生反转。
曹操不会不知道有刘备和诸葛亮镇守的西川和汉中的稳固程度,自然不希望去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那样只会便宜势头正盛的东吴。
东吴,这次不可避免的要做回出头鸟了。
曹操没有选择,荆州是势在必得的
东吴在取荆州之前首次与曹操联合作战,这次联合作战的最大赢家不是孙权,而是曹操。
表面上看,孙权代替刘备称为荆州新主,曹操不过是重新夺回了樊城而已。怎么看,都是孙权占尽了便宜。
其实不然,曹操属于失而复得,原有基础势力没有受到损害,反而会因为一场战事得到加强。
东吴则不然,他虽然窥觑荆州十数年,但是并没有荆州士族基础。不但如此,他在荆州面临的更多的是暗中汹涌的反抗。直到东吴归晋,荆州都没有彻底平静。
以曹操的睿智,不会放着攻取荆州的大好时机不把握,而去吃力不讨好的去捅刘备这个马蜂窝。
刘备进表称臣,实际上就是学习孙权的那一套,“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荆州这块烫手山芋,握在谁手里都是个吃不到嘴里的麻烦。
关羽逃回西川后,不出意外的会被调往汉中。以他的威望和能力,对曹操不啻于一道不可逾越的雄关,也是强压曹操不得不出兵荆州的一个原因。
向南,刘备会安排黄忠、赵云、张飞等人驻守永安,表面是协助孙权共对曹操,实际上是在孙权背后狠狠的插上一刀。
在这把刀的刀锋之下,孙权不得不拿出大量的兵力和财力防备刘备。
荆州,只怕是孙权亡国的开始了。
怎么看一部荆州史?
三国时期,荆州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导致成为了必争之地,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的两场,便直接与争夺荆州归属权有关,而《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与荆州有关的便多达72回。由此可见,“一部荆州史,半部三国史”,这种说法并非没有道理。
荆州的战略地位,导致其成为必争之地荆州,古称江陵,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湖北省中南部,因毗连荆山而得名。三国时期,为何魏蜀吴三国围绕荆州归属不断展开激烈交锋呢?原因便在于荆州的战略位置太过重要。
△北军南下可选路线
1、曹魏:南下必争之地,威胁中原腹地。由于蜀地道路难行,历来北军南下,只有三条路可供选择:一是攻占长江中游的荆襄地区,由南阳盆地攻入江汉平原,然后便可顺江而下攻打江东地区,亦可向南过洞庭湖平原向南发展。二是沿大别山北麓向东进军,经淮西地区攻打合肥,然后向西南可威胁东吴庐江地区,向东南则可沿巢湖淮河入江,直接威胁东吴腹地。三是自苏北平原经“扬州-镇江”渡江,直接攻击东吴腹地。然而,由于北军向来不习水战,因此自长江中下游渡江作战的方案大多被弃用,或通常以佯攻为主,因此荆襄地区便成为了争夺重点,曹操如此,后来的蒙古同样如此。
此外,荆襄地区可作曹魏南下前沿的同时,也是曹魏南部的重要屏障,一旦荆襄丢失,南军便可直接威胁中原腹地,例如后来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由于初期曹魏作战不利,导致中原直接遭受威胁,甚至导致曹操一度想要迁都避祸。正是由于这两点原因,使得曹操在赤壁之战战败,仍然要死死守住南阳郡的原因。
△长江沿线重要城市
2、东吴:长江防线关键节点、西部大门。东吴地处长江以南,在那个南方还没有得到完全开发的时期,东吴的重要城市几乎全在长江沿线,因此长江不仅是东吴的重要防线,同时也是东吴的根基所在。而想要守住长江防线,除了淮南地区之外,最重要的便是地处长江中游的荆襄地区,一旦荆襄落入敌人之手,那么对方便可顺江而下直接威胁东吴腹地,长江也就从天然防线,变成了突破口。
此外,荆襄七郡之中,荆南四郡对于东吴来说同样极为重要,一旦荆南四郡被占据,那么就等于打开了东吴的西大门,整个西部地区都会直接面临威胁。因此,对于东吴来说,荆州的战略防守地位,其实要比战略进攻地位更高,可以说是关系到了东吴的生死存亡。
△蜀汉东部咽喉
3、蜀汉:根基要地、东部咽喉。对于仅仅拥有荆州大部、益州和汉中的蜀汉来说,荆州可以说是蜀汉的崛起根本,对蜀汉的人口、经济、人才储备影响都极为重要。尤其是在蜀汉刚刚攻占益州、汉中,尚未彻底巩固两地统治的情况下,荆州集团可以说是刘备可以依靠的绝对嫡系,是刘备的坚强后盾。
此外,由于益州地处四川盆地,想要获得战略主动权,就必须占据荆州地区,一方面可以从汉中、荆襄地区两路发动北伐,从而使得曹魏东西难以兼顾;另一方面则可以荆州为前沿,直接威胁东吴腹地。而一旦荆州丢失(尤其是南郡),那么蜀汉便等于被人掐住了脖子,东部大门将会被牢牢锁住,在云贵地区极为贫瘠的那个时期,想要图谋发展便只能通过汉中地区北伐,与曹魏进行硬碰硬。因此,对于蜀汉来说,荆州乃是其能否顺利发展的根本,拥有荆州便可拥有绝对的战略主动权,而一旦荆州丢失,困守汉中、益州的蜀汉便只能慢性死亡。
如上所述,荆州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对于魏蜀吴三国来说都极为重要,也正因如此,三国之间围绕荆州归属权,不仅进行了长期激烈的争夺,且三国之间的关系,也因荆州的归属而在不断发生变化。
从赤壁之战到夷陵之战,魏蜀吴围绕荆州的血腥博弈建安十三年(208年),当曹操平定北方之后,开始将战略重心转向南方,而正如前文所说,由于曹操的军队不习水战,想要顺利南下,荆州便成为了他的首要攻击目标。
△“赤壁之战”概图
同年七月,曹操挥军南下,次月荆州刘表病逝,刘琮继任荆州牧。然而,面对曹操大军,刘琮却直接选择了投降,导致驻军于樊城的刘备只得弃城南逃。曹操虽然追击刘备不得,但荆州北部却已经落入了其掌握之中。
此后,孙权、刘备联手抗曹,周瑜率军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军。不过,曹军败退之际,仍然以曹仁死死守住南阳郡,从而将其作为日后南下的桥头堡。而荆州其他地区则被孙刘瓜分,其中孙权占据南郡和江夏郡北部,而刘备则占据荆南四郡和江夏郡南部。
△“赤壁之战”后荆州形势
由于彼时曹操仍然对南方保持着威胁,不仅促成了赤壁之战后的孙刘联盟,同样促使了孙权在周瑜去世之后,最终同意将南郡借给刘备,将刘备推到了抵御曹操的最前沿,而孙权则趁机出兵交州。这一时期,也是孙刘联盟的短暂蜜月期。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见南下无望,遂将战略重心开始转向西北,接连向关中和西凉用兵。而刘备则在稳定了荆州统治后,以荆州为跳板,开始向益州发展。对于东吴来说,他需要一个较弱的蜀汉盟友来对抗曹魏,但却并不希望荆州被一个强大的势力所占据,否则东吴将时刻面临威胁,因此当刘备兵进益州时,孙刘联盟便应荆州归属问题,开始产生裂痕,这也是孙权接回妹妹的原因。
△借取南郡后荆州形势
建安二十三年(215年),刘备夺取益州,占据荆州、益州两地的刘备,已经足以对东吴产生威胁,遂派诸葛瑾向刘备讨还南郡,而南郡乃是链接益州和荆州的桥梁,刘备又怎会同意,于是便有了“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之说,虽说刘备借走的只是南郡,但却关系到了荆州的存亡。
眼看刘备不打算归还南郡,孙权一怒之下以吕蒙为将,连下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刘备为防荆州有失,连忙起兵五万赶赴公安,关羽则吞并三万于益阳和鲁肃对峙,孙刘联盟就此破裂,大战一触即发。
同年三月,眼看益州易手的曹操,为了遏制刘备继续向北发展,进而威胁关中地区,遂亲率十万大军征讨汉中张鲁,张鲁则于同年十一月投降曹操,而曹操则进一步对益州发动试探性进攻。刘备为了避免腹背受敌,只得与孙权议和,双方以湘水为界平分益州,史称“湘水划界”,虽说这次争端得到了解决,但孙刘双方的矛盾也就此埋下。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亲自率军前往汉中,开始与曹操争夺汉中归属,次年春夏之际,一番鏖战之后,曹操被迫撤出汉中。然而,就在汉中之战结束后不久,关羽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发动襄樊之战,由于曹操主力仍在西线,再加上水淹七军,于禁被擒、庞德被斩,一时间中原大震。而孙权则瞅准时机,趁机偷袭荆州,退路被断的关羽最终败走麦城,兵败身死,荆州就此落入东吴手中。
△“夷陵之战”刘备惨败
章武二年(222年)春,从汉中之战和丢失荆州中恢复过来,且已经稳定了内部的刘备,为了重夺荆州,遂以“为关羽复仇”为名,率领大军水陆并进进攻东吴,结果却在夷陵之战中被击败,将军冯习、张南、傅肜、程畿等战死。而东吴由于受到曹丕来自北方的威胁,并未对蜀汉展开追击,取胜之后便与蜀汉议和,双方重新恢复联盟关系。
至此,荆州争夺战正式宣告结束,荆州除了南阳郡以外,大部落入东吴手中,而丢失了荆州的蜀汉则成为了三国之中最弱的一个,陷入慢性死亡之中。为了扭转局面,诸葛亮只能通过不断的北伐来谋取发展空间,可惜仍以失败告终。
△诸葛亮北伐意在避免慢性死亡
如上所述,围绕荆州的归属问题,魏蜀吴之间从赤壁之战到夷陵之战,展开了长达十余年的争夺,而在《三国演义》之中,最精彩的战争和博弈,其中大半都与荆州有关,因此说“一部荆州史,半部三国史”并无任何问题。
当然,以上更多是按照《三国演义》的划分,如果历史学界的划分,三国时期指的其实是曹丕称帝(220年)至三家归晋(280年)这段时期,“一部荆州史,半部三国史”这种说法可就并不怎么准确了。
白宫承认大量武器落入塔利班之手?
有人说,美国这次撤离是“西贡大逃亡”,当然,也有一些亲美地认为一切尽在美国掌握之中,我结合各方资料,分析认为,这一次,美国的确有些大意了。
美国已经在阿富汗驻军20年了,这些年也花了不少钱,也有美国大兵在阿富汗伤亡,虽然数字不大,但是对于美国政府来说,他们认为这笔开销可以节省掉了。在他们心目中,塔利班已经成不了气候了,而且自己扶持的傀儡政府应该深得真传。于是,拜登就宣布,今年9月11日之前,美国要彻底从阿富汗撤军。
当然,这个消息塔利班也听说了。于是塔利班开始酝酿反攻。
我们看《三国演义》都知道,撤退是个技术活,一不小心就会被人抓住漏洞,然后打你个措手不及。因为人在回家的时候往往都是归家心切的,士兵的心都散了, 当然无心恋战,这样一旦被对方追击,那么就很容易溃败。在这方面诸葛亮是专家,即便被刘婵临时召回,即便自己已死,也能撤得让敌人不敢追。
可是美国人应该没看过三国演义,不仅公开宣布即将撤离,而且撤退的也是杂乱无章。这显然是高估了自己的威慑力,低估了塔利班的战斗力。徒留美国在那独自叫嚷:“我大意了,没有闪。”
还没到9.11,阿富汗已经重新被塔利班控制,而还没有完成撤离的美国,只好用直升机接走剩下的士兵。如此慌乱,难免会有一些东西落下,当然也包括武器。
你问为啥美军不第一时间带走,我想有几个原因:
1.士兵没走,武器不能走。如果先把武器运走,那没有撤离完的士兵面对来袭的塔利班不更慌了吗?所以肯定有一些武器是要留在最后一刻的。2.武器没有那么大的价值。阿富汗已经被美国控制20年了,美国对于一个已经完全掌控的地方,还可能再使用最前沿的武器吗?当然是不会的啊!既然是比较鸡肋的武器,那么留下也无妨。3.人权重于武器。美国不是讲人权吗?那么就算为了政治正确,也不能先运武器后运士兵啊!能撤离就先撤离,能不能撤武器要看现实允不允许。所以,我觉得美国把武器落在那不是啥大事,就是有点狼狈,有点丢人,导致全世界都在嘲笑美国,可是人家自己不承认啊!
给一篇历史类书籍的读后感?
《史记》读后感
《史记》不但是中国史学上第一本记传体通史,而且是司马迁走遍大江南北,经受住了各种打击,呕心沥血在公园前91年完成的旷世巨作。这本书中,最吸引我的是撰些时代中各领域英雄豪杰和记载国内外少数民族的“列传”。是它让我感受到了历代英雄人物的气概与豪迈。
比如说列传中的“刺客列传”里的聂政,荆轲等人。以前,我以为刺客不过就是那些品行不正,只知道搞偷袭的人。但史记上的叙述,让我明白,实在刺客才是对君主最赤胆忠心的人。究竟往行刺君王,成功了会被四周的卫士杀死,不成功更无生还的可能。真可谓是有往无回。固然如此,但他们依然一心为君。就像荆轲临走时在易水河边 “风萧萧兮易水冷,壮士一往兮不复还。”的悲壮,更有那后来身中八剑却仍一心想着太子丹,这就是他们的赤胆忠心的最好表现。
能与君主斗智斗勇的,还有那些有着顽强意志的说客。苏秦是他们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原先,苏秦穷困潦倒,连家人们都嘲笑他,然而他没有就此放弃他的理想,躲在房中钻研《阴符》,练就自己论辩说理的功夫,用书中的道理往游说君王,然后奔走于各个国家,终于让燕文侯认同了他的意见和建议,将整个国家都托付给他,让他往游说各国,终极苏秦成了六国合纵同盟的负责人兼六国的宰相。从而让家人对他刮目相看,对他格外尊重。说客要想做成功是要付出凡人难以想像的艰辛,不但要游走于各个国家,路途艰辛自不必说,而且费尽口舌君王也未必会听,搞不好还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所以很多人都退却了,但苏秦坚持了下来并获得了成功,他那三寸不烂之舌抵得上人家的千军万马。让我见识到了一个人口才的气力和古人那坚持不懈的伟大。
这样令我受益匪浅的故事史记中还有很多很多,看了后让我崇敬太史公的刚正不阿,仰慕这些英雄的雍容大度,更加喜爱古典文学中千丝万缕的尽唱。
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十分悠久。作为新世纪青少年的我,当然要好好的了解我们中华民族最为骄傲的时段。为了了解这些历史,我选择了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尽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由于平时,我们所熟悉的指鹿为马、完璧回赵等寓意深刻的成语典故均来源于《史记》。《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天子时期,它先容了黄帝的由来、发生在天子四周的事情和尧、舜、禹的功绩,然后禹建立了夏朝,《史记》还讲述了夏、商、周、秦兴盛和终极衰败得原因,在天子和汉武帝时期,发生了许很多多的事件,《史记》都逐一记述下来,还讲解了其中3000余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
《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他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史学家,生于公元前145年西汉时期的夏阳,他的父亲司马谈时汉武帝的***令。在父亲的熏陶和影响下,司马迁20岁时就开始游历全国,考证历史遗迹、了解风土人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为司马迁以后写《史记》积累了大量素材。在他47岁时,发生了一件影响司马迁至深的事:汉朝大将李陵进攻匈奴,由于寡不敌众,投降了匈奴,武帝大怒,想重罚李陵族人,司马迁没有像其他朝中大臣那样争相附和,而是为李陵辩护,希看天子宽恕。因此司马迁受到牵连,被处以腐刑。出狱后,司马迁立志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代。经过了20余年的专心著述,终于完成了究天人之迹,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
通过阅读《史记》,我了解了很多历史知识,还让我熟悉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让我知道了很多平时根本就没有听说过的历史典故,而且在《史记》中先容了很多的世家故事,还描述了很多的名人列传,既丰富又详实,使得人们阅读完它之后,感觉得到了很多曾不知道的知识,它的丰富、充实性,也使得人们百看不厌。之所以有《史记》这本著作,是由于作者司马迁的不懈努力,他敢于大胆地评论汉武帝的功过,肯定陈胜、吴广反抗暴秦的首创精神,指斥暴臣酷吏的罪恶,就可以看出司马迁对《史记》真实性的要求。
《史记》的经典之处也就在于文章的真实性。由于在古代,每个朝代的吏官由于自己和家人的性命几乎都把握在天子的手中,所以他们将皇室贵族的丑陋的一面都不将记载或美观化,使得历史不真实,但司马迁却不是这样,司马迁不仅将汉武帝的功过逐一记录下来,还在《史记》中将汉朝以前发生的历史事件用自己对其的评价写下来,使得后人对古代的历史有了正确的了解。
《史记》从文字上看,文笔简洁,语言生动,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同样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明史》读后感
中华古籍经典按照经、史、子、集分四类。我对中国历史情有独钟,而其余三类几乎没有太多涉猎,仅在十余年前读过《周易》。当时,由《周易》而至南宋邵节康《梅花易数》,最后至当今易学大师西安邵伟华《周易预测学》、《四柱预测学》。孔子读《易》,纬篇三绝。可是,我却误入了周易预测学的迷宫,知其大学,未敢深窥,悄然早退。
然而,中国历史,却让我从一开始就喜欢上。
记得还是在我读高中的时候,自己每天从早饭钱和零花钱中省吃俭用,在高二的时候,就花58元买了中华书局的竖排繁体字版全套《资治通鉴》(20册)。当时,我母亲还向我要发票,说把这套书退到她们单位图书室,让后一本一本地交替借出来给我读。当时,我严正地跟母亲说,《资治通鉴》是我要读一辈子的书,不准她这么做。由此,《资治通鉴》成为我书柜中第一套史书。逐渐至今,又先后买了《史记》、《汉书》、《周书》、《宋书》、《南史》、《旧唐书》、《宋史》、《金史》、《明史》、《清史稿》(刚买不久》。按照顺序,刚刚读完《明史》。
我是在2006年10月9日开始读《明史》。我的读史习惯是每天必读2页,除非看到非常精彩的时刻,一般每天也不多看,以保持持久的兴趣。我读史,也不是遍读:
本纪部分,由于是皇帝更替,基本是编年记述,因此这部分是通读;
志部分,一般只看看地理志、职官志和兵志,其余像天文志、五行志、历志、礼志、乐志、舆服志、选举志、食货志、河渠志、刑法志、艺文志,由于这些太专业化,我又没有兴趣,因此基本不看。
表部分,基本是一个时间表,因此,也是迅速跳过。
列传部分,这是最精彩的,往往把人物和事件讲述得比较详细,这也是我次重点看的篇章,特别是彪炳史册的人物列传,如陈友谅、张士诚、徐达、常遇春、李文忠、沐英、刘基、宋濂、蓝玉、方孝孺、解缙、于谦、李东阳、胡宗宪、俞大酋、戚继光、徐阶、高拱、张居正、海瑞、顾宪成、李成梁、杨嗣昌、袁崇焕、史可法、郑和、魏忠贤、胡惟庸、严嵩、李自成、张献忠等等等等,看得最细致认真。
读完《明史》后,让我感叹和遗憾的地方比清末更加多。
首先,明朝开创性地建立了内阁首辅制,国家的日常性事务由内阁处理。嘉靖、万历两朝皇帝甚至可以常年深居内宫,不理朝政,国家机器照常运转。这可以说,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君主立宪制的一个很好尝试。
其次,明朝制度化地建立了对内阁政府的常设检察机构。虽然说锦衣卫、东厂、西厂滥杀无辜,但是,从另一个方面,也的确对当时的贪官污吏起到了很好的震慑和监督作用。只是,这样的特务机构所作所为超出了正常的范畴,有些过头。
第三,明朝中晚期,作坊式经济出现,甚至逐渐成为国库收入的重要依赖对象。这样的情况,大大地超出了以前朝代对农业收入的依赖。
第四,明朝末年,已经意识到火炮在战争中超乎寻常威力。只是,由于当时认识不充分,使得居然拥有先进火炮的热兵器部队,被冷兵器的清朝骑兵给打败。
第五,明朝人体现出汉人清晰的个性和气节。如燕王朱棣(即后来的永乐皇帝)居然把自己的侄子(建文皇帝)给推翻,当了皇帝;明英宗被蒙古人抓住了,明朝居然不接受要挟,另立新帝,继续抵抗;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在北京面临李自成和皇太极的两面夹击,明知抵抗不了,也不迁都南京,或是暂时逃亡回避一下,而宁愿自尽煤山。
第六,明朝末年的流寇张献忠为患四川,《明史》记载:献忠性狡谀,嗜杀,一日不杀人,则悒悒不乐。川中自遭献忠乱,列城内杂树成拱,狗食人肉若猛兽虎豹,吃人死则弃去,不尽食也。民逃深山中,草衣木食久,遍体皆生毛。
如果明朝还能多存在100年,则中国有可能在世界文明史上再一次领先,率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三国志》读后感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有一个时代,群雄割据,它就是——三国;有一本史册,经典永存,它就是——《三国志》。作为一个三国迷,我对关于三国的一切都很感兴趣。这个星期,我阅览了梦寐以求的《三国志》,我读的津津有味,大饱眼福。接下来,就让我与大家来分享一下我的收获。
公元184年,张角兄弟三人举兵数十万,发起著名的“黄巾起义”,汉末战乱的时代就此拉开了序幕。起义军被消灭之后,汉王朝名存实亡,各地英雄豪杰和官员们都已无心为汉王朝办事,互相之间展开斗争,希望在这乱世中统一天下。其中就有大家都知道的刘备,曹操和孙权等,他们是乱世中的英雄,但在我看来,他们个个都是我的榜样。
先来说说我最喜欢的陆逊。他是我们上海的英雄,扬州吴郡吴县华亭人士。大家可能对他还不熟悉,但是大家应该知道“火烧连营”吧!是的,在蜀国大将关羽、张飞相继死后,刘备特别生气,率大军伐吴。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陆逊没有惊慌失措,而是非常冷静地面对,调兵遣将,最终用火攻以少胜多,打败了蜀军,在三国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一个国家的创建不仅需要一个明智的君主,一个饱读兵书,能融会贯通,足智多谋的军师也是必不可少的,就如他——诸葛亮。他深谋远虑,博望坡之战,南郡争夺战,他屡挫敌军,让见到他的人都为他的才干而折服。诸葛亮一生也很清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蜀国国主刘备死后,他没有篡位,而是尽心尽力辅佐刘禅。街亭失守,他自贬三等,深刻反省自己。他这种为国家,为社会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宣扬与学习。
读完这本厚厚的书,我的心中还时常浮现出那一个个斗智斗勇的画面,我想:三国,这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有那么多的武将谋士,他们为了各自的目标,奋斗着,他们那种毅力,意志与信念着实令我佩服。他们虽然也失败过,但他们不曾放弃过,最终走向成功。5.12大地震,震垮了无数的房屋,夺取了许许多多鲜活的生命,但中国没有倒下,就是因为我们中国人不言放弃,互助自救,最终克服了困难。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楮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每当这首歌响起时,我的耳边会响起浪涛拍石的声音,眼前会浮现出那个群雄割据的时代——三国。
襄樊之战关羽为什么会失败?
襄樊之战关羽的失败是战略失败,而在战术上,关羽并没有错,但是战略上的失败,注定了战术正确也一样会失败,也注定了关羽最后结局的悲惨,关羽不仅身死地失,还导致数万荆州军全军覆没,荆州三郡丢失,数十万荆州百姓归属东吴,无数基层政权组织被毁,损失了刘备集团三分之一的实力。
这还是表面上的损失,至于软实力的损失,则无可估量,刘备毕生建立起来的影响力因为荆州三郡的丢失功亏一篑,那么关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关羽的大意吗?
虽然我们常说关羽大意失荆州,但是关羽失荆州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大意。襄樊之战原本是一场为了策应刘备汉中之战的战役,因为汉中之战在217年就开打了,直到219年5月才结束,这两年多的过程中,驻守荆州的关羽在刘备的命令之下,大概在217年底到218年全年就开始从荆州沿着汉水北伐,到219年7月才打到襄樊前线。
关羽
当关羽打到襄樊前线时,刘备的汉中之战已经结束了,但是,关羽已经在前线开战了,不太可能撤退,而且关羽一打襄樊就获得了巨大的胜利,打得襄阳、樊城闭门不出,打得于禁七军三万人全部被俘虏,打得庞德被关羽斩杀,一时之间,关羽威震华夏。
襄樊之战刚开局,关羽就取得巨大的胜利,占尽了优势,所以刘备就默认了关羽继续发动战争,这是蜀汉集团犯的第一个重大战略错误,刘备需要负这个责任,因为他没有阻止关羽继续北伐襄樊的战争。
从战略上讲,关羽的襄樊之战是为了策应汉中之战而发动的,既然达到了目的,关羽就应该撤军,但是关羽没有撤军,原因就是他已经在前线与曹军交战,况且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所以关羽没有选择撤军,选择继续发动战争。
219年局势
之所以说战略错误,因为这个时候关羽北伐是孤军,如果按隆中对战略来说,是等到天下有变,从荆州和益州两路出军才是正确的战略,但是益州的刘备军团已经打了两年多的汉中之战,人力、物力、财力已经耗尽,无力支援关羽的襄樊之战,所以关羽是孤军北伐,既然是孤军北伐,根本不可能有很大的战绩,战争是一个综合的系统,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来打赢,但是关羽能够依靠的只有自己的荆州三郡,凭荆州三郡的实力能吞并曹魏的襄樊地区吗?根本不可能,这是第一个战略错误。
第二个战略错误就是关羽北伐襄樊,蜀汉集团没有人在意过孙权的感受。虽然孙权与刘备是政治联盟,但那不是为了维持脆弱的政治利益而结成的联盟,随时会因为政治利益的改变而变化,刘备在汉中之战击败了曹操,让孙权大为震动,原来孙权印象中的刘备只是个四处游离的武装团伙,就连借南郡给刘备的那会,刘备也不过只有区区2万人,占着偏僻的荆南四郡,翻不起浪花的小集团,这样的集团连汉中的张鲁也比刘备实力强。
刘备打汉中之战
但是,孙权没有想到的是,仅仅十年功夫,刘备的实力就翻了5倍以上,从荆南四郡到荆州五郡,再到横跨荆益,最后到占据汉中打败曹操,这种实力的急剧提升给孙权带来了恐惧,原来刘备实力小孙权不担心,现在刘备实力大到能打败曹操了,孙权能不担心吗?
而且刘备还在击败曹操后称汉中王,四百多年前,刘邦也是在汉中称汉王,然后再还定三秦、东出函谷统一天下的,刘备称汉中王等于是向天下昭告了自己的野心,朱元璋都知道高筑墙壁、广积粮、缓称王,但刘备显然不知道,这一下子就把孙权原本脆弱的政治神经进一步加剧,孙权开始把刘备作为自己的假想敌之一。
孙权与刘备
如果刘备继续高歌猛进、屡战屡胜,那天下的形势就会发生变化,事实上,刘备在击败曹操后,表现出咄咄逼人的状态,刘封、孟达攻打上庸三郡,成功拿下,关羽攻打襄樊,威震华夏,这种势头对孙权或者曹操来说,都是一种极大的威胁,曹操已经在调集全国的兵力来对付区区荆州三郡实力的关羽,徐晃率领12营士兵救援襄樊,张辽也率军从合肥赶往襄樊,曹操本人则率领曹魏的中央军驻守在摩坡关注着襄樊战场的一举一动。
同样,孙权也坐不住了,关羽如果拿下襄樊,实力就会大增,就会打开进入中原的通道,这就具备四百年前刘邦统一天下的实力,这种战略形势让孙权恐惧,促成了孙权做出重大战略转变,也就是背叛盟友刘备,暗中勾结曹操,准备联合曹操给关羽来一个前后夹击,也就是偷袭荆州,这就是关羽失败的根本原因。
孙权一直想夺荆州
如果没有孙权在背后偷袭荆州,凭借曹操的实力固然可以打败入侵的关羽,但不可能杀死关羽,也不可能夺取荆州三郡,蜀汉也没有那么大的损失,但是,问题的关键就是蜀汉集团那么多人,没有会关注到孙权可能会引发的政治风险吗?难道就没人认为孙权有可能会对荆州下手吗?
关于这个问题,史书没有任何记载,只能根据常识来推断,首先,蜀汉集团的任何重大决策人是刘备,如果有人对战略有不同看法,应该会向刘备提出,包括诸葛亮,诸葛亮在隆中对的战略是联合孙权,但是,如果孙权不愿意联合刘备呢?那隆中对没有给出答案,但并不代表诸葛亮没有预案,如果诸葛亮有向刘备提过孙权会对荆州不利的问题,那么从历史上看,刘备没有任何反应,那刘备就负有主要责任,如果诸葛亮没有提,那刘备和诸葛亮都有责任。
襄樊之战示意图
任何军事行动都是政治的延续,包括关羽北伐襄樊也同样如此,关羽不断扩大襄樊之战的规模,也是关羽失败的一个次要原因,这直接导致后方的荆州三郡空虚,所以孙权才能轻易夺取三郡,还包括糜芳与傅士仁毫不抵抗,轻易投降的行为也是导致关羽失败的原因,诸多原因综合之下,导致了最终的结局,身死地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