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者大战僵尸,慈禧是怎么对待那些不进京勤王的东南各督抚的?
毫无疑问,东南互保对于清政府而言绝对是一种“背叛”,与谋逆没有本质区别,可是清政府又能拿他们怎么办呢?或者说慈禧又能怎么样?派兵“讨逆”?醒醒吧,自己都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了,中央式微。
首先我们来说下“东南互保”具体是指的事件
清朝末年,义和团运动在极短的时间里迅速兴起,有覆盖全国之势。英国方面恐义和团势力波及长江流域,损其利益,于是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人与西方列强合作,经盛宣怀牵线、上海道台余联沅出面,于1900年6月(光绪二十六年),南方诸省督抚达成“东南互保”协议。
东南督抚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等地归各省督抚保护。
清政府向十一国列强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山东巡抚袁世凯、铁路大臣盛怀宣等人,与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东南互保。他们称清政府下达的支持义和团的命令,是在义和团威胁之下所发出的的“乱命”,拒不执行。
东南督抚此举,可以说狠狠打了清政府一巴掌,于清政府而言等同于“谋逆”,直接让清政府颜面扫地。
但从东南互保的历史意义来讲,其遏制了义和团运动向南扩展的可能,是东南督抚向帝国主义妥协和矛盾的产物,又是东南督抚与清政府之离心的产物;另一方面保障了直隶、河北、山东以外地区避免被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战乱波及;同时也让地方上权力得到有效扩张,而中央权力得到削减,为并与之后辛亥革命时各省相继独立埋下了伏笔。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东南互保”直接让清政府颜面扫地,为何慈禧又不追究?
虽说东南互保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东南诸省正在脱离清政府,但这并不代表清政府已经失去了对东南诸省的控制,或者说东南诸省的督抚们并没有真的造反的打算,只为“自保”。
所以,他们在庚子国难中虽然没有救援北京,但在得知慈禧“西狩”到山西境内并满血复活的消息后,还是继续拥护清政府,起码名义强是拥护清政府的,光绪依旧是皇帝、慈禧依旧是大清帝国的实际掌权者,天下依旧是大清的天下。
但是,令我们所有人想不到的事,慈禧“西狩还京”之后,压根不提自己所受到的屈辱,也不追究参他们在庚子国难中忤逆、抗旨的大罪,而且还表扬了他们,称东南督抚们“度势量力,不欲轻构外衅,诚老成谋国之道”,甚至还封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盛宣怀等人太子太保衔。
这样的反差不可谓不大,令人抓摸不到头脑,但细细一想,其实也很简单。
第一点、慈禧手中无兵,拿什么问罪东南督抚们?
清末时,经过了二百余年的时间,清政府的军队早过了那个“八旗不过万,过万不可敌”的时代,彼时的八旗兵、绿营兵早早已腐朽不堪,不堪重用。到了太平天国起义时,更是被一群“流民”组成的“乱军”吊打,没办法清政府只能争取汉族地方士绅的支持,并动员他们组织地方士绅武装,以达到对抗太平天国的目的。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汉人武装力量迅速崛起,出现了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集团、李鸿章为代表的淮军集团。
再到东南互保时期,慈禧手中已经没有强大的军队了,而以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为代表的封疆大吏们已呈现军阀化现状。
试问,面对这样的情况,慈禧又拿什么区追究他们在东南互保中的责任呢?
第二点、慈禧不敢开罪列强,且需要他们从中斡旋
东南互保实际上是由东南诸省的封疆大吏与列强们联合劈开所达成的一个互保协议。刚在庚子国变中吃了一个大亏的慈禧,自然是不敢得罪列强的。
另一方面,别忘了自己刚打了一场大败战,还被吓得“西狩”到了山西境内,如果慈禧这个时候惩处他们,自然会挑起内乱。到时候外有强敌、内有叛乱,对于清政府而言是承受不起的,况且她还要倚靠他们与列强斡旋,所以慈禧只能选择不追究。
当然了,如果慈禧在庚子国变中打赢了列强,那结果肯定就不一样了,东南互保中的所有督抚,无一例外必遭灭顶之灾。可是,清政府对外几乎就没有打赢过,有必败、也有不败而败,总之清政府输的很彻底。毕竟你只有打赢了列强,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将自己的威慑力提升一,届时在携胜利之势治东南督抚的罪。
可惜慈禧输了,而且输的很彻底,那么慈禧只能乖乖认怂,既不能和列强撕破脸,又必须对东南的督抚们妥协。
第三点、还需要这些封疆大吏压制革命党
别忘了,晚清政府除了面对列强外,还要面对南方的革命党。
在东南互保时,李鸿章就曾与革命党人有接触,当然了这里面是李鸿章拉拢革命党共建共和大业,还是革命党人拉拢李鸿章我们不得而知。
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慈禧对于这一情况还是有所了解的,如果慈禧非要惩治东南互保的督抚们,势必引发严重的后来,起码直接促成东南督抚们与革命党合作,携手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权衡利弊,慈禧自然是不会惩处他们的,转而向他们妥协,再封个太子太保什么的虚衔以示嘉奖,安抚他们,再利用他们压制革命党,达到为清王朝续命的目的。
而事实上慈禧太后也是这么做的,但是慈禧也不会坐以待毙。后来在李鸿章等人去世后,慈禧让袁世凯操练新军,就是为了让自己手里有兵可以硬气起来,避免在发生同样的情况。
在等到新军练好后,于1907年的事后将袁世凯调入军机,说白了就是明升暗贬,夺回兵权。只可惜他忽略了袁世凯的力量,在自己死后,没人能镇的住袁世凯。而袁世凯则是将之前东南督抚们的行为进一步升级,并最终成为清朝的掘墓人。
说到底,东南督抚们搞了一出东南互保,实际上却保全了南方。或许很多人认为这是东南督抚们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与洋人勾结,置国家利益于不顾。但真的站在当时的角度,东南互保起到了保境安民,为清王朝保存实力的作用。正因为“东南互保”,这使得当时中国最富庶繁华之地免遭战火破坏,同时也遏制了列强们在长江流域更一步深入。当然了,东南互保并不是说他们已经完全无视清政府,或者说无视慈禧,清政府也没有对他们失去控制。
康熙为何要将归顺的陕甘提督王辅臣凌迟处死呢?
电视剧《康熙王朝》改编自二月河先生小说《康熙大帝》,在这里要说明一下,其实不管是在电视剧中还是在小说里亦或者是历史上,王辅臣都是自尽而亡,并没有被康熙凌迟处死一说。
其实电视剧中王辅臣的形象和历史上大致相同,下面就说一说历史上的王辅臣。
王辅臣早年出身农民起义军,人送外号“活吕布”王辅臣本姓李,父母本是明末一官宦人家奴仆,出身卑贱,不过王辅臣有位姐姐,嫁了一个叫刘一冲的农民,刘一冲也就是王辅臣的姐夫后来加入了农民起义军,长大之后的王辅臣由于不学无术,没有工作,于是投靠姐夫刘一冲也参加了农民起义军。
王辅臣长到之后高大威猛,力大无穷,是个上阵打仗的好苗子,所以姐夫刘一冲对他也是比较重用,将他用为自己的亲信。
但是王辅臣这个人有个毛病,他好赌成性,为了赌博曾经一掷千金,而刘一冲治军非常严格,严禁军中赌博,王辅臣屡次违反姐夫的军规,他姐夫刘一冲因为是小舅子的关系对他包容多次,可王辅臣却是屡教不改。于是刘一冲决定将王辅臣杀掉以正军法。
刘一冲知道王辅臣素来勇猛,不敢明面抓他,而是悄悄想将他招进大营抓起来,结果刘一冲将王辅臣招进营帐想先将他射杀,反而被王辅臣识破反杀。
王辅臣杀掉姐夫刘一冲之后,也不敢再起义军中混了,只得连夜跑路,后来王辅臣跑到大同,正直明末大同镇招兵,王辅臣就此混进了明朝官军之中,隶属于明末大同总兵姜瓖麾下。
大同镇总兵姜瓖麾下有一部将王进朝非常赏识王辅臣,恰巧王进朝没有子嗣,于是王进朝收了王辅臣为义子,王辅臣从此改姓为王,奉王进朝为父亲。
之后王辅臣就一直随义父王进朝统兵,王辅臣少年时期面目俊朗白皙,身材高大,长身玉立而眉如卧蚕,一身白袍白甲手里还持着一杆长枪,酷似世上流传的吕布画像,所以当时军中给王辅臣送外号为“活吕布”。
而王辅臣这一生也确实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名将吕布十分相似,都是三姓家奴,非常勇武过人且反复无常。
不久之后,王辅臣义父王进朝病逝,王辅臣为义父发丧之后,统属了王进朝的部队,后来李自成大顺军势如破竹占领了大同周围地区,大同总兵姜瓖畏惧李自成,准备向李自成投降,于是王辅臣就跟随上司大同总兵姜瓖投降李自成。
李自成留下农民起义军的将领张天琳和柯天相镇守大同,姜瓖虽然名义上是大同总兵,实际是受到张天琳和柯天相的控制。
后来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李自成被清军打的一败涂地,清军正式进驻北京,多尔衮拥立顺治入关在北京称帝,李自成已经基本是完蛋了,于是姜瓖派王辅臣奇袭了控制大同的大顺军将领张天琳和柯天相,王辅臣亲自将张、柯二人人头送往清军大营,表示了大同总兵姜瓖愿意归顺大清。
于是王辅臣随姜瓖投降清朝,这算是王辅臣职业生涯中的第三次背叛,第一次是背叛姐夫刘一冲投降明朝官军;第二次是背叛明朝投降李自成的大顺军;这回终于王辅臣又再度背叛李自成的大顺军投降了清朝。
姜瓖大同反正,王辅臣随之,威震清军,被清军送了外号“马鹞子”其实王辅臣反复无常的性格也跟他的老上司姜瓖有很大关系,姜瓖家族为明朝武将世家出身,姜瓖兄弟三人都在明朝西北担任高级武官,但是他们兄弟三人家族世受明朝政府厚恩,却毫无报国之念,明朝还没灭亡就先投降了李自成,到了李自成失败了,姜瓖又再度反水降清,可以说有了这么一位老上司的言传身教,王辅臣想不成为反复无常之人都很难啊。
姜瓖降清以后,受到多尔衮的猜忌,多尔衮根本不相信姜瓖,动不动就把姜瓖叫到北京城训斥警告一番,而且多尔衮还派了胞兄英亲王阿济格去坐镇大同,所以姜瓖名义上是大同总兵,实际大同军政大权都是掌握在阿济格手中。
阿济格是多尔衮同母兄,多尔衮当时掌握了清朝大权,所以阿济格气焰十分嚣张,虽然阿济格在战场上是一员猛将能征善战,但是为人却缺少智慧,政治智商也非常低下,是一个粗鲁残暴好色之徒。
阿济格统治大同期间,他借口大同百姓不肯剃发留辫,在大同当地实行暴力统治,而且阿济格为人残暴好色,他的手底下人经常仗势凌人,侮辱妇女。
姜瓖有一远房亲戚娶妻,新娘子花轿还没入门呢,在街上被阿济格看中了,阿济格直接将新娘子强抢而走,事后姜瓖亲自去找阿济格要人,阿济格不但不给姜瓖面子,反而一顿棍棒将姜瓖打了出去。
自此姜瓖对清政府彻底忍无可忍,顺治五年(1648年),姜瓖听闻多铎病逝,多尔衮染病,于是姜瓖决意起兵反清。
姜瓖最先找到了猛将王辅臣,问他愿不愿意追随自己反清,王辅臣对待老上司姜瓖还是比较讲情义的,于是王辅臣表示愿意追随姜瓖鞍前马后,拉拢到了猛将活吕布王辅臣之后姜瓖就更加放心了。
于是姜瓖率领王辅臣领亲兵杀入阿济格在大同的英亲王府,王辅臣这一路是在英亲王府内见人就杀,阿济格自恃勇武与王辅臣交手都不及王辅臣勇力,阿济格知道再不逃跑就来不及了,于是阿济格不敢与王辅臣再战,仅率几名亲兵从大同城中翻墙逃跑。
姜瓖赶走阿济格之后,开始举大同兵马反清,自称兴汉大将军,尊南明永历帝为皇帝,打起了反清复明的旗号,姜瓖起义也激励了大同周围十一城故明投清的军事将领反抗。
姜瓖起义很快受到周围城镇的拥护,三省十余个地区军事力量都纷纷响应姜瓖,这一来给予了清政府极大的震慑,而姜瓖大同起义也被史书称为姜瓖大同反正。
阿济格很快率八旗军队前来围剿姜瓖,而王辅臣就是在随同姜瓖起义的战斗中让清朝八旗军闻风丧胆。
王辅臣在与阿济格对战中声名鹊起,王辅臣经常黄马白袍银枪在战阵中左冲右突,勇猛无比,所以八旗军给王辅臣送了一个外号“马鹞子”。
阿济格所率领的八旗军是关外身经百战的精锐部队,可以说这些八旗军都是九死一生的人,但是他们唯独非常惧怕王辅臣,每当王辅臣在战阵中左冲右突,八旗军都赶紧纷纷避让,并且高喊“马鹞子来啦”。
自认勇猛无敌的阿济格也十分钦佩王辅臣的勇武,所以阿济格非常欣赏王辅臣,即便王辅臣曾经差点打死他。
姜瓖大同反正很快就在清军重兵围剿之下覆亡在即,作为姜瓖账下第一猛将的王辅臣当然深明这个局势,所以王辅臣此时就有了别的想法,毕竟小命是自己的,于是王辅臣在姜瓖败亡前夕,单枪匹马赴阿济格大营请降。
阿济格听闻“马鹞子”王辅臣来投降,高兴异常,将王辅臣留在身边。后来姜瓖兵败被部下杨振威所杀,大同平定,阿济格对大同人民极为憎恶,认为他们负隅顽抗,阿济格下令清军将除了杨振威和王辅臣所部投降将士家属亲族之外的全部大同全城军民就地屠杀殆尽,史称“大同之屠”。
王辅臣投降阿济格后,虽被阿济格所欣赏,但是多尔衮却不信任王辅臣,将王辅臣及其所部投降将士全部编入辛者库罪籍,王辅臣兵权也被多尔衮褫夺,王辅臣入京待罪。
至此王辅臣完成了人生中第四次背叛,他背叛了老上司姜瓖,再度投降了清政府,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王辅臣虽然是以待罪之身进入北京,但是由于他“马鹞子”和“活吕布”的名号,使得崇尚勇武的满洲贵族对他都是非常钦佩,王辅臣的勇武之名冠绝北京,当时京城的满洲贵族无不以认识“马鹞子”王辅臣为荣。
王辅臣与吴三桂相识多尔衮在意外去世后,顺治得以亲政,顺治早就听闻王辅臣的威名,所以比较欣赏他,但是迫于多尔衮对王辅臣的不信任,所以顺治不敢任用王辅臣,多尔衮去世后,顺治就让王辅臣做了一等御前侍卫。
顺治十年(1653年),大西军李定国和孙可望拥立南明政权,在西南抵御清军,出现了一波反清高潮,于是顺治派遣洪承畴统军出征西南,王辅臣作为御前侍卫被顺治派去贴身保护洪承畴。
王辅臣对同为汉将的洪承畴照顾周到,尽心尽力,鞍前马后的为洪承畴服务,王辅臣的表现得到了洪承畴的认可,战争结束后,洪承畴就作为中间人将王辅臣介绍给了清代另一位高权重的汉将吴三桂。
洪承畴后来向顺治保举王辅臣去吴三桂部下做了总兵官,由此王辅臣与吴三桂成了上下级的关系,吴三桂也是对勇猛善战的王辅臣喜爱非常,待王辅臣非常亲厚,犹如兄弟一般。
顺治十八年(1661年)吴三桂率军进入缅甸追击南明永历帝朱由榔,王辅臣正是吴三桂所部如缅甸的先锋部队,王辅臣率军奔袭千里,威慑了缅甸王莽白,在王辅臣兵势的威慑下,缅甸王莽白只得向王辅臣交出了南明永历帝。
王辅臣生擒永历帝将他交由吴三桂,不久之后吴三桂在昆明派人将永历帝在昆明用弓弦勒死,吴三桂也由此在日后的三藩之乱中失去了人心。
到了康熙朝王辅臣与吴三桂之子吴应麒发生矛盾,虽然王辅臣与吴应麒和解,但是事后吴三桂却还偶然派人用言语敲打了王辅臣,使得王辅臣闷闷不乐,王辅臣认为吴三桂为人外宽内忌,外表豪迈,内心实际非常记仇。
所以王辅臣产生了想脱离吴三桂之心,他担心吴三桂未来还会给他穿小鞋,所以王辅臣重金贿赂康熙在除掉鳌拜之后最为信任的大学士明珠,通过明珠的关系,王辅臣被调任为甘肃固原提督。
王辅臣被调离云南去甘肃出任提督,吴三桂这时才颇为后悔,感觉损失了一员猛将,临行前吴三桂拉着王辅臣的手相送,眼含不舍的热泪,并给王辅臣送上两万两白银作为盘缠前往甘肃赴任。
王辅臣在赴任前,先是进京城面见了康熙皇帝,其实少年的康熙当时就已经非常善于拉拢人心了,他素知王辅臣骁勇异常,所以对王辅臣也是极为拉拢,康熙将父亲顺治留给他的两只豹尾枪其中一只送给了王辅臣,并示意王辅臣自己对他寄予厚望,王辅臣当即表现出被康熙感动的痛哭流涕。
从出任提督之后,王辅臣就算是开始摆脱了寄人篱下的生活,成为独镇一方的军事大将了。
三藩之乱爆发,王辅臣首鼠两端,最终落得自尽下场康熙十二年(1673年)爆发了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吴三桂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起兵反清,但是由于吴三桂曾经亲自勒死永历帝,所以吴三桂的三藩之乱并没有得到前明遗民的拥护。
吴三桂为了壮大声势,派亲信汪士荣给已经调任平凉提督的王辅臣送信,送金送银,还授予王辅臣大将军印信,但是最初王辅臣不为所动,他派儿子王吉贞将汪士荣和吴三桂的书信以及金银全部送到北京交给了康熙。
但是王辅臣此举却惹怒了另一个人,王辅臣当时出任平凉提督,但当时陕甘一带并非王辅臣一个提督,还有甘肃提督张勇,可以说陕甘地区军务是由王辅臣和张勇共同负责,而王辅臣将汪士荣及吴三桂的金银书信送交康熙,并没有知会张勇,也就是把张勇给掩下去了,这一下置张勇于何地?所以张勇由此与王辅臣渐生嫌隙。
后来康熙派了大学士莫洛去经略甘陕军务,王辅臣和张勇都要受到莫洛节制,而王辅臣之前在北京就与莫洛不和,所以莫洛到了甘陕之后,亲近张勇,处处牵制王辅臣。
后来王辅臣因为莫洛分配军需不公,所以派军冲击莫洛大营,王辅臣副将邵苓芝在混乱之中误杀了莫洛。
莫洛死后,王辅臣兼并了莫洛的部队,王辅臣一看杀了朝廷重臣莫洛,于是王辅臣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五次背叛,这一回背叛他是迫于形势向吴三桂投降。
很快王辅臣在吴三桂的支援下占领了平凉周围陇南一带,当时正值三藩之乱兴盛之时,康熙无力抽调军队去对付王辅臣,于是康熙决定采取怀柔政策安抚王辅臣,康熙将在京城的王辅臣之子王吉贞送回,并让王吉贞转告王辅臣,康熙已经知悉是莫洛犯错在先,只要王辅臣迷途知返尽快回归朝廷,对于王辅臣误杀莫洛之罪责和起兵响应吴三桂的罪责都可以不予追究。
但是康熙放王吉贞回到王辅臣身边,却并没有感化王辅臣,因为王辅臣认为康熙很需要自己,吴三桂也很需要自己,而自己在两大势力之中要做到利益最大化就得看哪一方开出条件更动人,自己要待价而沽。
所以当王吉贞被放回去之后,王辅臣先是将吴三桂在陇南一带的势力驱逐出去,然后又继续对抗清政府,摆出了一幅陇南地区我是老大的样子。
王辅臣这样的行为引起了千古一帝康熙很强的反感,康熙决定既然软的不行就来硬的,于是康熙先派了多铎的儿子董额统军去平定王辅臣,结果这个董额是将门犬子,根本没他老爹多铎那么能打,很快就被王辅臣打怂了,打的全军覆没,屁股尿流的逃回了北京城。
康熙只得大学士图海为抚远大将军前去平定王辅臣,在这里说一下,在电视剧中周培公是抚远大将军,图海是他的副手,其实真正的历史上图海才是抚远大将军,周培公在历史上名字其实叫作周昌,字培公,是满洲包衣奴才家族出身,周培公靠着包衣身份参与了平定王辅臣之战,他在历史上不过是大将军图海身边的一个参谋而已。
不过平定王辅臣之战,确实是周培公居功至伟,因为王辅臣身边参将黄九畴和布政使龚荣遇是周培公的同乡,这二人一直劝谏王辅臣不要再首鼠两端,举棋不定了,应该趁早归顺朝廷,但是王辅臣始终在吴三桂与清政府之间摇摆不定,所以两人为了避免殃及自身,于是在得知同乡周培公为图海军中参谋之后,暗中与周培公通信,汇报王辅臣内部情报。
因此周培公通过黄、龚二人的情报得知平凉城内部军民人心并不稳,故此周培公建议图海不要急于对平凉城用兵,于是图海对外宣称:康熙顾念平凉城中数十万生灵,如今惨遭叛贼劫掠到这种地步,覆巢之下,杀戮一定很多。希望等待他们主动投降归诚,用来体现圣主好生之德!
图海对外这一番宣传,果然弄得王辅臣内部军心和城中民心不稳,城中军民听说后,莫不感泣,多有自相出城者,因此人心动摇。
在这样的心理攻势下,平凉城很快就断了粮草,人心惶惶,周培公看时机一到,于是他决定冒险进城劝降王辅臣,立下这一大功,于是周培公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图海。
图海一听当然欣然同意,于是图海上书给康熙,表示军中参谋周培公愿意孤身进城劝降王辅臣。
康熙得到这个消息大喜,立刻宣周培公火速进京,康熙先是亲自召见周培公,听取了周培公的劝降计划,对周培公颇为满意,当即册封周培公陕西道员,本来道员是正四品官职,但是康熙给周培公加了从一品的衔,并御赐周培公黄马褂以及谕降诏书前往平凉城内劝降王辅臣。
周培公单枪匹马进城,一番晓以利害,外加康熙的赦免诏书,王辅臣立刻就怂了,当下王辅臣派龚荣遇出城献出吴三桂所授大将军印以及甘陕总管大印,至此王辅臣接受了朝廷招抚。
周培公也凭借单枪匹马劝降王辅臣的功劳,后来官至从一品的盛京将军重要职位,图海则因为平定王辅臣有功,被封爵为三等公。而王辅臣依旧为平凉提督,不过图海继续率军驻扎在平凉城内,王辅臣受抚远大将军图海节制。
至此王辅臣完成了人生的第六次背叛,也是最后一次背叛,王辅臣最终还是背叛了吴三桂,重新投入了清政府的怀抱。
之后王辅臣跟随图海镇守汉中,但是这期间王辅臣内心觉得有愧于康熙,多次寻死被图海所救,图海将王辅臣自尽之事上报康熙。
康熙非常不希望王辅臣在此时自尽,因为当时正值平定三藩之乱的关键时期,康熙希望利用王辅臣树立朝廷宽仁的典型,所以王辅臣如果死了,则让朝廷有失宽仁之形象。
因此康熙严令图海看管好王辅臣,杜绝他再生自尽之心。但是王辅臣还是担心未来遭到政治清算,还是一心求死。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七月,三藩之乱已经接近尾声,图海也通过几次对王辅臣观察觉得他可能也渐渐没有寻死之心,于是也放松了对王辅臣的监管。
王辅臣就在这期间将新娶得一位夫人暴打一顿赶出家门,然后召集跟随他多年的部属开始连日饮酒,王辅臣在最后一日酒席散后,将家中财宝分与了部属,王辅臣最后对部属说:“酒醒后大家各奔前程,自此永无相见之日。以后休要提起曾在王辅臣麾下,以免受到牵连!”
于是王辅臣的部属洒泪与他告别,当夜王辅臣饮下毒酒自尽而亡,在临终前他对亲兵说他本想拔剑自刎,但唯恐利器加身而连累对他有大恩的图海,所以饮毒酒而亡,让亲兵明日上报就说王辅臣连夜暴病身亡,这样就不会连累到图海了。
后来这名亲兵不忍王辅臣如此自尽,将此事原委一一向图海与康熙交代清楚,康熙听闻王辅臣如此重义自尽默然良久,事后康熙果然没有再追究王辅臣家人和部属的罪责以及图海没有看护好王辅臣的责任。
写在最后至此一生反复无常的王辅臣终于自尽而亡,但是可以说他死的时候确实是条汉子,他其实完全可以不用自尽,即使最后遭到政治清算也是他应有之结果。
但是王辅臣一人做事一人当,在临终前他还想着怕连累家人和部属以及图海,愿意以一死换取康熙的谅解,这是十分难得气概,虽然王辅臣一生反复无常,但是总的来说王辅臣颇有一人做事一人当的豪气。
关于王辅臣的事迹和结局,在电视剧和小说中都是和历史上大同小异,王辅臣是单纯的怕连累他人自尽而亡,并没有其他说法。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类似武士大战僵尸的塔防游戏?
混沌与秩序之英雄战歌(中文版) 在快游里面有可以直接下载=-=
出去玩坐火车有过哪些奇特的经历?
早几天从南宁到广州的火车上,我内心经历了搞笑的一幕。
坐在我旁边的一个女孩,一路吃着零食,难免有些果皮杂物洒到地上,自己又不好意思劝告她,唯有默默地忍着,忽然身后传来了女乘务员轻轻的声音:小吃零食。以为乘务员在劝旁边的靓女不要吃那么多的零食,心中一喜。谁知跟着又传来两个字:饮料。
原来是女乘务员推着小车,在推消小吃、零食和饮料。
有什么好玩手游不分种类?
推荐我最近下载的一款网易手游《风云岛行动》。
简单的说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款,带有王者荣耀英雄技能模式的吃鸡类养成混合手游。如果你知道《武侠乂》,就比较好理解游戏了。游戏安装完目前大约2个G左右,画面风格与网易其他类如《阴阳师》差不多。
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尝试玩一下。目前,该游戏有角色英雄11个,每一个英雄的技能都不一样,不出意外的,孙悟空又出现在了这里面。每个英雄都有自己的故事章节,可以通过剧情增加好感度,好感度和英雄相关指数挂钩,进入游戏就是和吃鸡,武侠乂差不多了,但是开头说了,画风很网易。可能是新游戏的原因吧,目前游戏里实际的建筑,人物建模还是相对比较简单的,不是很细致。和其他同类型的比较就很容易看出来了。对于新玩家来说,新鲜度,可玩性还是可以的。但是整体操作性还有待提高,尤其是在打斗中。再就是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这里没有爬草丛!
总体来说个人感觉还是可以的,如果感兴趣可以尝试一下。以下附上几个游戏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游戏界面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