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观看视频社区在线,如何朗读?
如何朗读?张敬义
朗读,是阅读课上的一道“大餐”。在教学中,它既是目标,又是手段,也是教学成规。如何朗读?发现美、表达美、创造美。
朗读是对文本真情、真趣的惊喜发现文学泰斗高尔基曾说:“我们惊奇于自然风景的描写,欣喜于词句的美丽的节奏,语言的音乐性。激动至于流泪、愤怒、梦想,有时候甚至于对着这混杂地印着的纸张失声而笑,我们理解了和我们同族的或是异国的精神生活。”真情、真趣源于惊奇地发现“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情景、人物、事件的精彩描写;真情、真趣源自欣喜地感受到诗文的“气充词沛、条达酣畅”的节奏美和音乐美;真情、真趣源于动情地践行“高声朗诵,以昌其气;密咏恬吟,以玩其味”的快感……
美学大师朱光潜曾说:“我读声调铿锵、节奏流畅的文章,周身筋肉仿佛作同样有节奏的运动;紧张,或是舒缓,都产生出极愉快的感觉。”我们知道,文章句子的构成,或长或短,或张或弛,因此读的时候,我们从这些句子所得到的感觉,以及读出来的声音,也就有高低,有强弱,有缓急。如何朗读?真情、自然是首要的,技巧是次要的。朗读未必刻意模仿,根基应在悟真情;它反对拿腔捏调,它拒绝动作和神态过于夸张,贵在倾吐至性深情。
朗态度个性化倾吐,是一种再创造朗读,是把从黑白的字里行间感受到的语言温度释放出来的过程,是把文字符号的“大餐”转化为有声精神“食粮”的过程,是一种独一无二的个性体验与表白的过程。朗读就是要借朗读者高超的实践智慧、表现艺术赋予作品以新的生命。
曹文轩先生倡言:“朗读是一种风雅的行为,把人们从声音世界带到文字世界,当孩子们不爱看书的时候,我希望老师们能在朗读上下一番功夫!”诚哉斯言,有滋有味的朗读让孩子们感于目,会于心,动于情,发于声,正心启智,陶冶性情;有滋有味的朗读可启真,可怡情,可引善,可导行,可以丰富文化积淀,越读越聪明……
愿声情并茂、有滋有味的朗读在我们的课堂激荡回响,在我们的校园飞扬扩张,扩张,再扩张!
有没有刑侦破案的好剧?
可以去看看《轮到你了》还有《李狗嗨》我一个从来不看日剧的人,现在一有人问我就安利这两个日剧,其实这也是我最近才看的!剧情很精彩,男女主还是很正能量的,那种你一看就掉坑,出不来,一定会想要去了解剧情。我这人是很喜欢看刑侦剧的。
《轮到你了》不知道该不该透露,但是凶手你绝对想不到,因为有反社会人格,所以变得这么变态,可义说没一个是正常人吧,每个演员都很卖力的出演,没有主角光环那一说,还有11集开始的二堂忍,很帅,也很聪明,彻底被圈粉!前半段是爱情,后半部分就是两男的破案,赞一个!
《李狗嗨》我就不说那么多了,也是同样的精彩!喜欢可以去看看!
伏羲是如何画出神奇的八卦图的?
中华文明,绵远悠长,自夏以来,历历在目,可有关史前,就只有口口相传的神话和传说了!
舞阳这方热土,是我们实实在在生于斯、长于斯、或将长眠于斯的,其在上古时,又有过怎样的轰轰烈烈呢?学术界有这么一句流传极广的话——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小神历来喜欢对舞阳探根寻源,此篇亦不例外!
舞阳人的祖辈多为山西移民而来,《舞阳洪洞移民时间辨析》一文中提到:“仅就舞阳县志(1993年版)中提到,明朝洪武年间,舞阳县有2308户,16377人……在全县所辖1镇13乡范围内,元末仅留76个村庄……由陕西移民迁舞后所建村庄581个……从1369年开始山西迁民于舞,至1388年,全县(含今舞钢市,下同)人口仅有16.377万……至1521年,全县人口才发展到68.356万人……”
本文,却非讲舞阳人的祖辈,而是试图探寻曾在舞阳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先辈,合理推测舞阳的史前究竟是怎样的一幅波澜壮阔!
通过网络,小神搜集、甄选、整理、融汇了大量媒体、文献、专家提供的资料,得到一个有趣的推论——
贾湖,帝都和帝陵!
舞阳,四荒八合之共主!
伏羲,生于此,兴于此,葬于此!
太昊伏羲氏
无端凿破乾坤秘,始自羲皇一画时——伏羲,燧人氏之子,生于成纪,定都在陈地,风姓,又名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史记中称伏牺,在后世与太昊、青帝等诸神合并,被朝廷和官方称为“太昊伏羲氏”,亦有青帝太昊伏羲一说。
“三皇五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其世系位序的排列在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即已确立。在“三皇五帝”的世系之中,伏羲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在神话中,亦是与女娲同为福佑社稷之正神,楚帛书记载其为创世神,是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左传》《管子》《周易》《庄子》《国语》等先秦典籍都有关于伏羲的记述,在正史中,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肯定了伏羲的历史地位。
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和对远古各部族研究的进展,学界对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了新的认识:一般认为,中华民族早期血脉来自于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族群,到秦汉之际形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血脉。炎帝和黄帝是华夏族的代表,伏羲是各族共同尊奉的先祖,在当代社会,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仍保留着伏羲创世神话和在农历三月十八日祭祀伏羲的风俗。
据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了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制定了人类的嫁娶制度,实行男女对偶制,用鹿皮为聘礼;以所养动物为姓,或以植物、居所、官职为姓,以防止乱婚和近亲结婚,使中华姓氏自此起源,绵延至今;伏羲取蟒蛇的身,鳄鱼的头,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红鲤的鳞,巨蜥的腿,苍鹰的爪,白鲨的尾,长须鲸的须,创立了中华民族的图腾龙,龙的传人由此而来。
伏羲与贾湖
关于伏羲与贾湖的关联,网上有太多争论和猜测,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张杰民先生在《文化月刊》上发表的《贾湖文化与太昊伏羲文化关联性研究》一文。窃以为,按照西方考证米诺斯文明的方法和标准,伏羲与贾湖在时间、地域、事迹上完全契合,我们完全可以说,我们找到了伏羲,伏羲就在贾湖!
时间
伏羲时代距今6000至8000年,贾湖文化存在的时间为距今7500年至9000年,时间对的上!
地域
公认的伏羲墓在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而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从贾湖到淮阳,不过是一百多公里的距离,地域对的上!
事迹
伏羲的事迹之一是养牺牲。中国是世界家畜驯养起源地之一,中国最早的家猪发现于贾湖遗址,在遗址内还发现了十多个埋狗坑,证明在贾湖时期狗已经成为人类的朋友,这种现象为中国最早。在遗址内还发现有牛、鹿、野鸡、鳖、龟、蚌和大量鱼类等动物遗骸。
伏羲的事迹之二是结网罟。而在贾湖遗址内出土了一大批反映纺织技术的文物,如骨针、纺轮等,在许多陶器上发现有绳纹、网纹和席纹等。经日本鱼类研究专家中岛经夫等研究,发掘出土的鲤鱼骨骼表明,鱼的重量都在1斤左右,国内外专门研究鱼类的专家认为贾湖人存在集中捕捞鱼类的迹象,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养殖鱼类行为的原始迹象。
伏羲的事迹之三是授农事。而在贾湖遗址内,发掘出土了一批碳化稻米及石铲、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等成套农具资料,表明距今9000年的贾湖先民在此已经开始种植水稻,是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之一。
伏羲的事迹之四是兴礼乐。而贾湖遗址中出土的30多支骨笛,是迄今世界上出土个数最多,保存最为完整,且能吹奏七声音阶的最早的乐器实物,有两孔、五孔、六孔、七孔、八孔之分。用鹤的尺骨制成,长度大约在17.3—24.6厘米之间,形制固定,制作规范。把人类音乐史推进到九千年,推翻了先秦才又五声音阶的传统观点。同时,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陶鼎。在中国文化中,鼎是最重要的一种礼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文化元素符号之一。从年代来看,目前陶鼎的发明最早可以追溯到贾湖遗址,人类最早使用的鼎也应始于贾湖。
伏羲的事迹之五是画八卦。八卦中所蕴含的天人谐和的整体性、直观性的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原点,阴阳学说是其理论基础,而在贾湖遗址中出现的男女合葬墓和“阴阳笛 ”的应用,佐证了阴阳八卦的起源问题!而贾湖人盛行巫术,在出土的一些墓葬中,发现包含内装石子的成组龟甲、杈形骨器、骨笛等随葬品组合,表明贾湖原始先民已有了原始崇拜的意识,对原始宗教与卜筮起源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伏羲的事迹之六是刻书契。而在贾湖遗址内出土的龟甲、石器、陶器上发现了一批契刻符号,共十七例,其中龟甲上刻符9例,骨器上刻符5例,陶器上刻符3例,其特点均是契刻而成。考古学家们研究后指出:贾湖刻符结构为“横”“点”“竖”“撇”“捺”“竖勾”“横折”等笔画,书写特点也是先横后竖,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先里后外,与汉字基本结构相一致。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9000多年的历史,早于安阳殷墟甲骨文5000多年,领先于古埃及纸草文字与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最早的文字雏形之一。
伏羲的事迹之七是制嫁娶。而在贾湖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多个男女合葬墓,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对距今7500年-8000年的墓葬中尸骨锶同位素分析结果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成年女性系外来,这表明女性是从外部落嫁娶到贾湖地区的。张居中教授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等,在贾湖遗址周边实地考察时发现,在贾湖遗址东南方向大约6公里的张王庄,发现了一个大致与贾湖文化三期同时期的文化遗址,另外,附近的漯河翟庄遗址 、西平谢老庄遗址也都是贾湖文化时期的遗址,这也印证了知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的话:“每个比较大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都应该有一个伴生的遗址,主要是为解决部落的婚姻问题 。”贾湖遗址部族内部基本不再通婚,婚娶制度已经建立,这正反映了在距今8000年前后伏羲建立嫁娶制度与贾湖文化的关系。
伏羲的事迹还有兴庖厨、间房屋、定姓氏、作甲历、造干戈、以龙纪官等。定姓氏、作甲历、以龙纪官等均已不可考,但出土的文物已证明贾湖是一个完善的社会群体、能人工种植农作物、也有单独的小家庭,那么,与之伴生的就必然有定姓氏、作甲历和以龙纪官等。
至于兴庖厨、间房屋、造干戈则是有明确的印证之物!
伏羲还是伏羲氏
窃以为,神话传说中的华胥、伏羲、女娲、神农等,并非指代某一个人,而是指一个氏族或者氏族领袖的称谓!
毕竟,传说伏羲称王110年;传说伏羲活了500年到几万年不等;传说伏羲生在甘肃成纪,葬在河南淮阳,两地相距一千公里;传说伏羲养牺牲、结网罟、授农事、兴礼乐、画八卦、刻书契、制嫁娶、兴庖厨、定姓氏、作甲历、间房屋、造干戈、以龙纪官,修建了帝都和帝陵;而据考证,伏羲文化的传播轨迹北至辽西,南至彭头山。。
这些功绩,对于一个石器时代的个体人来说,太过艰巨,但对于一个代代相传的氏族来说,则更合理!
而伏羲与女娲兄妹相婚则是指,父系氏族的伏羲氏与母系氏族的女娲氏保持着长期的联姻关系!
伏羲氏的发源地
传说,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孕,十二年生伏羲于成纪,但关于伏羲的记载最早出自《庄子》或《楚帛书》,距伏羲的年代也已几千年之久,且华胥氏在今陕西或四川或豫鲁交界处,成纪在今甘肃,古时以十二年为一纪,成纪的意思是十二年而成,先有伏羲十二年而生的传说,后才有成纪县名,伏羲生于成纪之说未免牵强。
窃以为,有几个推测更为合理,其一,伏羲氏或是脱胎于华胥氏,沿华胥-河南-山东迁徙,所谓雷泽,并非雷神的脚印,而是多水地区的大水洼,贾湖在当时四季分明,水泽遍布,由华胥氏到伏羲氏的转变,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迁徙的过程就是酝酿的过程,并最终在气候适宜、资源丰富的贾湖这个温床中完成了真正的伏羲氏的脱变和龙兴;其二,黄河之水天上来,天水即雨水造成的大洪水,成纪即十二年才成功,根据考古发掘,证明在7500年前,贾湖地区发生过一次千年一遇的洪水,在古人的认知里,大洪水肆虐之地便是雷泽,履雷泽便是陷于大洪水之中,华胥氏在贾湖这个天水之地,苦撑十二年后完成了由华胥氏到伏羲氏的诞生和龙兴;其三,伏羲并非某个氏族或者部落的首领,而是某一个时代里四荒八合的天下共主,在所有部落里拥有最高权力的人就是伏羲,正如后世的帝,这也就合理的解释了伏羲的那么多功绩,当然,当时的贾湖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科技、艺术方面的建树,也定是当之无愧的天下共主!
显然,伏羲氏的发源地就在贾湖会更合理!
伏羲氏的都城
传说,伏羲都于陈,即今日之淮阳,窃以为,很有可能,但更可能是先在贾湖建都,后都于陈,或贾湖之地即为陈!
第一,在贾湖遗址中出土大量绿松石和酒酿遗迹。根据《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3年3期《贾湖遗址绿松石产地初探》一文所证,贾湖遗址出土的绿松石出自河南省浙川县,距贾湖大概三百公里,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绿松石应该是极为珍贵的,而这么珍贵的绿松石和同样珍稀的酒酿都出在贾湖,证明贾湖是周边地区的经济中心;
第二,在贾湖遗址中出土大量陶鼎、龟甲、契刻符号。在古代,鼎的象征意义不言而喻,而龟甲代表的占卜和祭祀,契刻符号代表的文化和传承,均是古时最高的权利,由此可知,贾湖是周边地区的政治、宗教、文化中心;
第三,在贾湖遗址中发掘出的尸骨表明,古贾湖人平均身高为1.8米,最高有超过2米的,这在平均身高1.6米的时代是不可想象的,有专家认为古贾湖人种与青藏高原康巴人种系出同源,也有专家认为这只是优胜劣汰或精英集中或贾湖物质发展到极致的自然结果,但无论如何,在身高就是最大战争优势的当时,贾湖一定是周边地区的军事中心;
第四,在贾湖遗址中发现的文物证明,贾湖人可以种植作物、豢养家畜、结网捕鱼、制作陶器、建造房屋、酿造美酒、契刻文字、粗通音律、掌握历法,而这些在当时就是最高的科技,所以,贾湖是周边地区的科技中心;
第五,在贾湖遗址中出土的有各种乐器,足以说明,当时的贾湖人已经有了基本的音乐概念,特别是国宝骨笛,或者说是骨龠,更是中国百乐之祖,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而发掘出的疑似祭祀台,也证明,当时的贾湖人应该也已有了原始的舞蹈,毕竟,舞蹈的起源就是祝祷时的手舞足蹈,所以,贾湖还是周边地区的艺术中心。
综上,一个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科技、艺术中心,必是无可争议的权利中心,也就是都城,贾湖就是伏羲氏的帝都!
伏羲氏的归宿
伏羲氏在贾湖地区繁衍生息了1500年左右后,逐渐湮灭于当地,而淮阳本就是贾湖的附属之地;也或因大洪灾、军事威胁、人口剧增、气温剧变等内外压力迫使之下,逐渐东迁至山东半岛;也或曾到达贾湖下游150公里处的淮阳时,落地生根在当地并开枝散叶,并留下了诸多传说。
关于伏羲氏的归宿,一个推测是,逐渐灭亡或者融合于当地,所以说都于陈、葬于陈,陈即当地,即贾湖地区;一个推测是伏羲氏从淮阳逐渐东进,与太昊氏融合为太昊伏羲氏,纯粹的伏羲氏结束于贾湖,故称都于陈、葬于陈,陈即故地,即贾湖地区;一个推测是,伏羲氏都于贾湖,落叶归根后,也终葬于贾湖,故称都于陈、葬于陈,陈即旧地,即贾湖地区;一个推测是伏羲氏的首领对氏族失去控制权,或氏族失去伏羲称号,故称伏羲都于陈、葬于陈,陈即曾经,即贾湖时代!
尾
历史的真相,早已消湮在漫漫时间长河、悠悠岁月高歌之中,对于过往,我们有无穷的想象,可终不能印证,此文,算是小神呓语,以奠时常对上古的向往和徜徉!
农村的文化生活是什么样的?
六七十年代,农村的文化生活很单调。一个村有一个有线广播嗽叭,人们吃饭时都端着碗,坐在嗽叭下,一边吃饭,一边听广播。有时好听的连续节目,饭都吃完了,也不回去送碗,直到把节目听完才回家去。一天三次听广播,后来有了电影,一年难得几次。只好那个村放电影就去那个村看,主要影片有地道战,地雷战,敌后武工队,沙家滨,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等。以各村为中心,方圆十里,那村放就去那村看。有时连续跑三四个村子。一直看到天明。
另外,我们这里还有一个说书先生,我们都叫他金山爷爷,他每到一个村孑里要说一两个月,因为一开说,每家都要说三四天。有的人家说十来天。金山爷爷说的书非常动听,一个人,没有琴,就是一板,一鼓,边敲边说。他说的主要有隋唐演义,岳飞传。大八义,小八义,响马传等等。人们听着简直入了迷。这家听完到那家。点的是煤油灯。大家兴致勃勃,听到深夜都不瞌睡。
到了七十年代后期才有了河南的肓人说书队来,他们人多,带音乐,带表演(就是走过场)。他们表演的节目有朝阳沟和侧美案等等!
总感觉那时人穷,但非常快乐。
不知大家升么感觉?
会让你日久生情的电视剧是哪部?
小编自认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但一看到这个题目,还是免不了要回忆一番。有的影视剧作品,看完也就过去了,而有的,的确印象太深,并且时间越久,就越觉得其稀缺和珍贵。小编想这大概就是日久生情了吧。
有这么一部电视剧,自播出至今已经过去三十二年,但每每想起,依然会让小编唏嘘不已、感慨连连。有的小伙伴应该猜到了,那就是《红楼梦》(1987),一部永远有话题、永远值得珍藏与回味的电视剧。小编之所以对这部剧念念不忘,是因为无论是剧中还是戏外,它都堪称是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的一个传奇。
首先,它是第一部被拍成电视剧的中国古典名著。该剧1982年被立项筹拍,1987年正式播出,制作周期长达五年。也因为这是央视改编投拍四大名著文化精品工程中的第一部,所以其被重视的程度也可想而知。为了顺利完成拍摄,很多旧有的规则被打破,又有很多新的创作理念和制作流程被推广并沿用下来。
为了这部剧,主创首开全国选角的先河,因为剧情的特殊性,在某一个单一的文艺院团或者影视制作单位,根本找不全年龄和气质完全符合剧中人物的演员。结果是,整部《红楼梦》151个角色、153名演员,不仅是来自全国各地,而且绝大部分都是第一次拍电视剧,是名副其实的草根。为了让演员能理解原著,全身心的投入剧情,剧组在北京圆明园举办了两期“红楼梦剧组演员学习班”,将演员们集中起来学习古代的琴棋书画和礼仪。
为了拍这部剧,1984年,制作单位花巨资在北京西城建了一座大观园,在河北正定盖了一座荣国府,用以完整呈现《红楼梦》中的生活场景。而我们现在熟知的横店影视城是在1996年才开始承建的,比之整整晚了十二年。
其次,就是这部剧成片后的艺术水准。由于拍摄前期做足了准备工作,在拍摄中又是精益求精,使得这部剧无论是服化道、演员的选择与实际表现都达到了中国古装电视剧的一个高峰。它至今在豆瓣的9.6的评分表明,虽然时间过去这么久、虽然那之后有关《红楼梦》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但在观众和专家的心中,87版的这部电视剧依然处在不可替代的位置。
不仅如此,该剧的配乐和歌曲也是一个不得不提的亮点。87版《红楼梦》中包括片头曲、片尾曲以及中间的插曲共计十三首,歌词全部沿用原著作者曹雪芹的诗词,而作曲者则是被称为“中国作曲界三架马车”之一的王立平。
还是在1982年的时候,有位朋友偶然向他提起,说央视正准备将名著《红楼梦》拍成电视剧,问他有没有兴趣为这部剧作曲。这个消息让王立平兴奋不已,他从小就熟读过这部文学作品,能参与到与这部书有关的影视作品的创作中去,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充满挑战、又令人快乐的事。
他兴冲冲跑到剧组去核实,结果人家的回答让他挺失望。当时剧组主创们并没有考虑让他为这部剧作曲,但看到他的热情,还有他对这部名著的熟悉程度,剧组决定将他列在这部剧作曲者的候选名单中。这以后的某一天,导演组的人特意拿出一个下午的时间,对王立平进行了“考试”,考察他对这部名著的理解及与这部剧有关的音乐创作思路。也是在1982年,作曲终于确定是他,他于是便潜下心来开始了电视剧《红楼梦》的音乐创作。整部剧十三首曲子,用去了他整整四年的时间。
最后要说的,就是一部《红楼梦》改变了很多参与其中的演员、尤其是主要演员的命运。
第一位就是欧阳奋强,剧中贾宝玉的扮演者。欧阳奋强14岁起,就在四川峨眉电影制片厂做演员,但天生一副娃娃脸的他一直找不到适合自己演的角色,看着别人一部又一部的上戏,而自己只能坐冷板凳。他是第一个进《红楼梦》剧组的演员,贾宝玉是他饰演的第一个、也是最后的一个角色。拍完《红楼梦》,欧阳奋强做起了导演,并一直干到今天。
第二位是陈晓旭,剧中林黛玉的饰演者。陈晓旭出生在辽宁鞍山的一个艺术世家,她的第一部影视作品,是1982年的电视剧《家风》。后来她偶然看到《红楼梦》剧组在全国范围内挑选角色的消息,于是毛遂自荐去剧组面试,很快便被剧组留下并最终饰演了剧中的林黛玉。1999年,一卷《无量寿经》的录音带,让她与佛结缘,2007年2月23日,陈晓旭在长春兴隆寺落发出家,同年5月13日因病在深圳去世,享年41岁。陈晓旭一生共出演了四部电视剧,但人们能记住的,还是她饰演的林黛玉。
第三位,是剧中宝钗的扮演者张莉。张莉12岁便已经是成都战旗歌舞团的文艺兵,在参加《红楼梦》剧组的演员海选后,原本要饰演迎春的她最终饰演了薛宝钗。在出演完《红楼梦》及其他几部影视剧作品后,张莉被调入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1990年,张莉放弃了已经考进中央戏剧学院的学习机会,选择出国深造。如今,54岁的张莉已经是一位拥有加拿大国籍的成功的房地产商人。
回想起小编当初在看这部剧时,家中的电视机还是黑白的,虽然三十六集的片长在今天看来稀松平常,但在当时则堪称是鸿篇巨制。它虽然仅仅是一部文艺作品,但在小编心中却是对那段青春时光的回忆。
对它的追思与不舍,除了感叹岁月易逝、年华易老,还有就是对如今生活的珍惜。毕竟在那个生活还不富裕、物质还很匮乏的年代,能有这样一部史诗级的作品陪伴我们度过,这是属于我们那一代人的幸福与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