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格斗机,歼击机和战斗机有什么区别?
战斗机,也称歼击机,二战时期称驱逐机,是军用飞机的一种。相对于战略空军的轰炸机,战斗机或歼击机,是指战术空军的机种。歼击机早期分为制空和截击两种主力机型,后来不再有专用截击机,制空截击机通常中低空机动性好,装备中近程空对空导弹,通过中距空中格斗,近距离缠斗击落敌机以获得空中优势,或为己方军用飞机护航,要求高空高速性能,主要用于空中格斗,争制空权,拦截敌方轰炸机群。
苏57算隐身战机吗?
算当然是算的,不过苏-57不拘小节,大方向隐身设计做的不错,但细节处理一塌糊涂。如果在五代机中做一个隐身性能对比排名的话,苏-57无疑就是垫底的存在。就光苏-57没有隐身涂层这一点,就能让它的雷达反射面积增大不少,没有办法和美国F-22,我国歼-20比。
很多人说,苏-57已经证明了一件事,前苏联给俄罗斯留下来的航空工业底子,已经被彻底败光了。穷是原罪,没有了钱,人才都流失了,自然设计不出好的战斗机了。
其实在哒哒哒看来并不是这样,苏-57是前苏联PAK FA“未来前线战斗机”项目的重新启动的产物,该项目的指导设计思想就与美国人隐身超视距精确打击为主,机动近距离缠斗为辅的空战思想不同。PAK FA项目强调的是远距离通过干扰或者隐身等手段,躲避敌方雷达锁定后,利用机动性优势贴身狗斗。在这么一个指导思想下,苏-57也就成了唯一一款主要强调机动性,次要强调隐身性的五代机。
今天就来和大家简单聊聊苏-57哪几个大方向做好了,哪些细节又被忽略了。
第一,先来说说争议最大的进气道,▼这是当时普京参观苏-57时拍摄的一张苏-57的正面照,也是苏-57进气道被喷得最惨的一张图。不少大V张口就来,苏-57进气道设计直通到底,连发动机叶片都能看到。我想说的是,但凡有一点基础知识,愿意查资料考证一下,都会知道战斗机发动机安装在机身后侧,其涡扇发动机前部的压缩机叶片不可能到这个位置来,都不会张口就来,直接说这是发动机叶片。
那图中类似叶片的装置到底是个啥呢?这个装置学名叫做吸波导流片,也叫吸波导流环,俗称雷达屏蔽器,是没有隐身设计的三代机,四代机安装用于降低进气口雷达反射,降低整机雷达反射面积的一个装置。这个装置由一圈环形的导流片组合而成,单从其外观来看,和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环十分相似,于是乎就有不少人认为这是航空发动机叶片,进一步推断出苏-57进气道是粗糙的直通式设计。这简直在侮辱苏霍伊的设计师,人家好歹淫浸其中几十年,会想不到这一点?
既然提到了导流片,那就再和大家分享一下在论文里看到的一点内容。战斗机通过优化吸波导流片,可以明显改善其雷达反射情况,有效提升隐身性能。根据其结构,不同波长的雷达波传播到吸波导流片上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当雷达波波长大于管道宽度2倍时,不能进入进气道,会在进气口被散射。但雷达波波长为管道宽度1-2倍之间时,则管道会变成导波管,雷达波进入其中沿S型管道传播,大部分会被吸收。当雷达波波长小于管道宽度时,则会进入管道多次反射,最后大部分被导流片吸收,少部分进入发动机叶片来回反射,最后衰减到无法反射。因此,根据其战斗机进气道的尺寸,这种吸波导流片可以有效地对付波长为2cm-2m的宽频带雷达波。
再重回话题。战斗机进气道的隐身设计核心思想就是遮挡发动机叶片,从已经服役的隐身战斗机来看,基本上是采用弯曲进气道+遮挡进气口的设计思路。比如我国的歼-20,就是采用的S型进气道(具体怎么S的不知,只知大致采用S设计,这是必然)+DSI鼓包遮挡。歼-20的进气道处理,在五代机中是佼佼者,雷达波基本来是有来无回。
苏-57就没这么优秀了,苏-57的进气道设计思路和歼-20其实一样,也是弯曲+遮挡,但是处理的要粗糙很多。苏-57进气道采用的是S型弯曲设计,利用吸波导流片和进气口前端的可动边条翼进行遮挡,虽然粗糙落后,但整体隐身性能也还过得去。而且可动边条设计的比较巧妙,既可以增强低空低速下的升力性能,也能遮挡进气口提高隐身能力,算是一个一举两得的设计,但细节处理比较粗糙,导致其隐身性能并不出色。
细节虽然没做好,但隐身气动外形的大方向设计还是有的。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苏57的整体机身采用了倾斜设计,无论是机身还是垂尾,均向外倾斜,这是五代机隐身气动外形设计的惯用手段。▼这是苏-57正面特写,可以看到其扁平的机身和垂直尾翼都采用了大角度的向外倾斜处理。这样的倾斜面可以将主要威胁方向传播而来的雷达波反射到必要威胁方向,以减少雷达接收机接收到从它机身上发生镜面反射的雷达波,从而实现雷达反射面积的降低,提升低可探测性。
总得来说,俄罗斯的武器发展理念一向与美国不同,五代机的定义双方虽然一样,但是侧重点不同。美国的五代机在设计时,面对超级机动性与隐身性能的取舍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隐身。而俄罗斯设计师再面对取舍时,选择了超级机动性,其次才是隐身。所以苏57大的设计方向虽然具备隐身的特点,但却没有深入处理细节。当然,这其中或许还存在一些技术上和资金上的限制。总之,苏57依然算一架隐身战斗机,但不如F-22,F-35和我们的歼-20。
沐风海屿飞行器怎么玩?
沐风海屿飞行器是一款可以在空中飞行的遥控玩具,玩家可以通过手柄控制飞行器的高低、前后左右等方向。飞行器拥有自稳定技术,可以保证飞行稳定,同时还可以进行360度滚转等特技动作。对于初学者,建议先在空旷的地方进行飞行练习,熟悉飞行器的基本操作和反应。同时可以尝试进行一些简单的趣味挑战,比如设置飞行障碍、拍摄空中风景等。对于熟练玩家,可以挑战更高难度的飞行任务,比如进行空中竞速、搏击等。此外,还可以加入多人对战模式,与其他玩家展开空中搏斗。总之,沐风海屿飞行器是一款非常有趣的玩具,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熟练玩家,都可以在其中找到乐趣。
歼20在没有配备航炮的情况下一旦导弹打完后该怎么办?
歼20战斗机没有装航炮?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证实,而网络上经常对四代机是否装备航炮问题上争议很大,从越南战场不装火炮的F-4鬼怪战机到现在又已经有快50年了,随着电子技术的告诉发展,最先进的空空导弹已经达到了只要捕捉锁定了目标,就意味着敌方战机已经被击落,于是是否配置航炮这个问题再次走在了一个十字路口上,歼20是否配备有近战格斗的航炮又再次成为争论的焦点。
美国的二代机F4曾经因为没有装航炮吃了大亏,那时候的空空导弹刚刚问世,稳定性还非常差,造成发射完导弹F4被米格21穷追猛打,甚至F17也要从后面包抄上去用火炮欺负F4,这让美国一下子患上火炮综合症,火炮不但要有,而且火力要猛,M61A1“火神”机炮每分钟6000发射速满足了美国人的要求。
但是在电子技术飞速发展下,如今最先进的空战导弹基本能做到弹无虚发,四代隐身战机都追求“先敌发现、先敌开火,脱离战场”的战场准则,及时在近距离格斗也是2枚近距格斗弹可供使用,双方战机都打得弹尽粮绝,开始拼刺刀的情况恐怕真的很难看到了,而航炮航炮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就成为了一个争论的焦点。
美国的F22、F35装备航炮那是因为F4吃亏太大,这时候不能磨灭的痛处,因此在设计师征询飞行员意见时,非常统一的要求最后的这一道防线航炮必须要有,因此美国的两款四代机都装备了M61A1“火神”机炮,这主要是飞行员的要求。
而我们的歼20呢?从来没有任何报道确认过这款战机是否有航炮,个人觉得航炮是应该有的,即使没有那也一定预留了位置,而将航炮进行模块化设计,这个位置可能现在是一个油箱,一旦未来空战发现航炮还是必不可少,可以将油箱去除,安装一个模块化的机炮上去,问题不就解决了!
战区执行任务的飞行员都带什么防身武器?
飞行员和执行特种任务乘坐车辆的特种兵身处狭窄的机舱或车内内,活动范围有限。此时如果想要快速出枪,就必须将手枪放在胸前的枪套内,因此枪套的尺寸,也直接决定了飞行员能携带什么规格的自卫武器。
冷战以来,美俄两国都曾绞尽脑汁为直升机飞行员研发了各种专用自卫武器,其火力早已超过普通的飞行员防卫手枪,一些其他国家也或多或少进行跟进。此举并非是故意秀肌肉,而是为飞行员的生命安全增加筹码。因此,中国就更应当居安思危,让飞行员做好最坏的打算和最好的准备。▲美军直升机飞行员甚至会携带M4卡宾枪用于防卫 曾击落日本战斗机!飞行员配枪是不可少的保命装备 一战中,飞行员自卫武器就已登上历史舞台,战争初期,甚至双方飞行员驾驶无武装的巡逻侦察机彼此遭遇时,还用各自配枪向对方射击。抗战初期,中国飞行员阎海文跳伞后不幸落入日军阵地附近,眼见逃生无望后,他拔出左轮手枪击毙多名试图俘虏自己的日军后,对劝降的敌人表示:中国只有殉国的飞行员,没有投降的飞行员,随即用最后一发子弹自尽。▲阎海文烈士最终用配枪殉国,而没有投降敌人 二战中,飞行员配枪基本为制式军用手枪,例如德国的瓦尔特P-38以及美国的柯尔特M1911(即著名的点45)。美军飞行员博格特在1943年3月的一次任务中更是凭借点45手枪创造了奇迹,当时他所在的一架B-24轰炸机正准备轰炸日军缅甸占领区一座铁路桥,却遭到日军大批隼式战斗机的拦截而被击落。跳伞后,博格特等幸存者遭到日机扫射,两人当场阵亡,然而接下来的事却让人大跌眼镜。 看到敌机飞来时,博格特首先低头装死,一架敌机降速接近,日军飞行员还打开了舱盖观察对方是否的确已死。眼见敌人接近到咫尺之遥,博格特立刻拔出手枪向对方连开四枪。日军飞行员当场被爆头,而敌机也失控坠落,虽然博格特成功跳伞,但依旧被日军俘虏。直到战后,他才知道自己创造了让人不敢想象的奇迹。2006年,博格特以85岁高龄去世,如果没有那把口径11.43毫米的大威力手枪,那么他就不可能活下去。▲博格特用手枪击落敌机的成功属于无法复制的奇迹 尽管博格特的奇迹难以复制,但也充分证明飞行员配枪的重要性。飞行员往往要驾机前往敌占区执行任务,一旦被迫跳伞,就很容易引起敌人的注意。由于飞行员是高价值人员,甚至掌握关键机密,所以敌人必然会竭力试图抓获,更主要的是刚刚被轰炸后的敌人往往会因红眼而大开杀戒。所以飞行员也要尽量保全自己或尽量避免自己落入敌手而惨遭折磨,所以即使在最坏的情况下,配枪也可以如光荣弹一样,让飞行员拥有“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最后选择。▲百年经典,不死的老兵M1911点四五手枪 除了战场敌人外,飞行员跳伞后在自然界面临的危险甚至更大。太平洋战争中,一名在新几内亚附近作战的美军飞行员在海岸附近被击落跳伞,但其队友事后查看现场时却发现那里的海水被染得血红,附近还有多条大鳄鱼,因此跳伞者的命运不言自明,猛兽对跳伞飞行员的威胁自然可见一斑。即使没有遇到猛兽,飞行员也需要通过简单狩猎维持生命,并在条件许可时鸣枪引起搜救人员的注意。由此可见,自卫火器对飞行员而言不但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还要充分保证火力和可靠性。 美俄两国飞行员也有“火力不足恐惧症” 美国和前苏联/俄罗斯有着丰富的战争经验,所以飞行员防卫武器自然也是其十分重视的发展目标。上世纪中期,美军就曾推出特制的M6型救生枪,专门发放给一些在偏远地区执行任务的飞行员,这种双管武器的火力比手枪强得多,还有折叠式枪托和可拆卸结构,重量甚至低于伞兵用卡宾枪。由于它可以同时使用步枪弹和霰弹,因此在反击敌人、掠食动物和打猎生存时可谓一代利器。▲M6型救生枪可以同时用于打猎和杀敌 战后,美国又推出折叠式的AR-7折叠步枪,该枪全长仅80厘米,重量不超过1公斤,可以在一分钟内拆卸组合完毕,枪托也能抵肩,因此无论可携带性、可靠性还是人机设计都值得称道。该枪的火力足以击杀野猪和黑熊,面对危险时必然比M9、P226或M17等手枪安全系数更高。美军认为,直升机在遇到危险时可以迫降而无需弹射,所以更为从容,因此人员防卫武器也应当加强,因此还专门为其配备了改进型的MP5冲锋枪。 美国最先进的飞行员救生枪,则是2018年推出的GAU-5可拆卸式步枪。该枪保持了M4卡宾枪的原有枪身和伸缩枪托后,增设了可折叠手枪握把以及快速拆卸枪管组件,上机匣和护木上方还有皮卡丁尼导轨,可以安装光学瞄准镜和折叠式机匣瞄具。据测试,该枪可在半分钟内组装好,并满足200米内精确射击的需求。该枪完全折叠后,可以和4个弹匣,一个黑色救生筏、一支战术手电以及信号弹、医疗求生用品一道放在弹射座椅下的救生包内。▲GAU-5将配备美军F-22战斗机部队 相比而言,战斗民族同样不含糊。阿富汗战争中,在毒刺防空导弹的威胁下,苏军直升机的损失率一度居高不下,甚至机组人员将出任务视为赴死,不少飞行员迫降后,也难免遭到游击队围攻。因此苏军飞行员和机组人员往往除了携带手枪外,还会在大腿一侧配备专门的大型枪套以便容纳短步枪。如今,俄军依旧在叙利亚等地面临实战考验,因此AKS-74U短步枪依旧是不少俄军飞行员的标配。非但如此,战场上的残酷还促使手雷成为俄军飞行员最后为国效忠的同归于尽法宝。▲在阿富汗,苏军飞行员也选择AKS-74U作为自卫武器 在短兵相接的实战中,AKS-74U充分体现了其凶猛的火力,据称在百米内可以让对手抬不起头。当然,短步枪和冲锋枪都存在远距离精度不足以及停止作用力较低问题,因此飞行员面对小股敌人围攻时,只有在障碍物和遮蔽物较密集的区域才能有效反杀,如果身处中东荒漠平原那种较为空旷区域,自然也会很危险。然而无论怎么说,专用救生枪等魔改飞行员专用武器,还是极大提升了飞行员跳伞后的幸存几率,无疑也值得中国借鉴。 中国飞行员自卫武器都有什么不足 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开始在苏联的帮助下全力统一制式装备,而飞行员配备的则是模仿马卡洛夫9毫米手枪而研发的59式手枪,尽管射程和穿透力不如大量配备部队的54式,但该枪体积较小且射击控制时难度低,使用方式也更为舒服(人体工程学更好)。而今,解放军大量配备飞行员的则是从92式手枪改进而来的11式,该枪有可靠性高,重量轻体积小,便于携带等特点。但其弱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弹容量低(8发)、杀伤力弱(5.8毫米口径)以及火力范围小(有效射程仅数十米)。▲11式手枪的弹容量、射程和威力都严重不足 如果作为高级指挥人员配枪,11式的问题并不明显。抗战时就有官越大枪越小的说法,如果高级指挥官都要亲自持枪杀敌,必然意味着战局已崩溃,但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之小也不难想象,所以即使11式的缺点不算问题。作为侦察人员,固然11式便于隐蔽携带,且射击指向性好,但如果面对携带较强火力的对手时,11式的弹容量就会成为致命问题,毕竟同口径的92式甚至都有20发大容量弹匣,火力密度要好得多。在近距离对决时,火力一旦出现中断,失败牺牲的可能性就会骤增。▲05式转轮手枪的杀伤力严重不足 作为世界头号枪击案发生国,美国对于手枪口径带来的不同效果也有很深体会,曾有某劫匪面对手持9毫米博莱塔手枪的警察围攻时身中多弹,却依旧没有彻底失去抵抗力,进而导致多名警察伤亡,美国警察事后吐槽如果自己使用的是M1911,那么对方早就被击毙了。因此关键时刻子弹的停止作用,也决定着射击者的生死。国产05式9毫米转轮手枪在射程上与11式近似,曾有射杀疯狗时持续命中数发而没有彻底击毙目标的案例,而口径小得多的11式就更可想而知。▲在边境高原无人区,狼群也是一种威胁 从中国陆航直升机部队以后可能面临的作战环境来看,边陲高原无疑是绕不过去的点。从潜在对手多年来不断从他国引入地面防空武器来看,一旦战事开启,直升机战损就难以避免。如果直升机飞行员不得不在荒无人烟的高原降落,就要在战友救援前独立面对困境,在高原区域,狼群和棕熊等猛兽时常出没,甚至曾有穷游爱好者被其所害,而此类猛兽往往难以被子弹迅速击杀。在这种危险下,11式的火力单薄问题也难免会成为致命隐患。 解放军飞行员自卫武器该如何改进 纵观解放军战史,飞行员防卫武器火力单薄而导致牺牲的案例并非没有出现过。1958年的西藏平叛作战中,空军25师的一架图-2轰炸机因故障迫降在匪军控制区,幸存的机长和领航员只能依靠射界有限的机载机枪和54式手枪(每人只有不足30发手枪弹)进行反击,最终不幸在支援部队到来前牺牲。痛定思痛后,图-2机组的每个成员除手枪外,还配备了一支冲锋枪以及手榴弹,火力大幅提升,这也说明解放军飞行员提升防卫武器火力是有据可循的。▲MP9微声版改进型冲锋枪 目前,解放军缺乏阿帕奇系列这样的重型武装直升机,而常见的武直-10则存在体量过小的问题,舱内面积自然也受到影响。因此在新一代武装直升机问世前,飞行员专用防卫武器也必须尽量紧凑。荷兰空军飞行员在中东任务中遭到击落后,该国立刻用9毫米口径的MP9冲锋枪取代了飞行员手枪。MP-9具有20或40发弹匣,火力充沛,能固定在胸前,这种小巧紧凑的冲锋枪不但便于携带,而且还有瞄准辅助套件,以便让相对射击技术有限的飞行员更好地发挥火力。毫无疑问,MP-9的思路值得解放军借鉴。▲05式微冲的射击控制较为方便 从目前国产轻武器来看,95B型短突击步枪是个不错的选择,该枪不但短小轻便利于携带,而且发射的5.8毫米步枪弹对防弹衣目标也有一定穿透力,面对猛兽时的停止效果也自然良好,但相对于部分射击技术不够好的飞行员而言,该枪的后坐力较大将可能是个阻碍。所以05式5.8毫米微型冲锋枪可能更为理想,05式不但后坐力较小,而且弹匣容量大,特别是该枪还有消音弹,可进一步提升飞行员的隐蔽性,但其威力却相对较低。而已经列装特种部队的国产新型9毫米微冲则提升了威力,并采用可伸缩枪托,也能安装消音器,该枪的人机效果以及射击可控性同样出色,自然也很可能是未来飞行员理想的防卫武器。 ▲解放军飞行员个人安全保证,绝对马虎不得 对各国作战飞行员和机组人员来说,执行各类作战任务本就带有高风险,在敌占区或无人区跳伞,则更是他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一种情况。但必须正视的是,有战斗就会有损失,而现代化战争中,飞行员的培养成本之高昂更是有目共睹,所以在最危险的情况下为他们提供最好的安全装备,也是一种马虎不得的战略投资。对中国空军以及陆海军航空兵而言,每一个空勤人员都是弥足珍贵的,因此他们也必须享受到“火力不足恐惧症”带来的特殊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