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令与征服反叛者,北魏孝文帝为何杀死自己的太子?
孝文帝的华化改革
众所周知,北魏为鲜卑拓跋部族所建立。当帝位传到孝文帝手里时,为了尽快带领部落融入中原文明,他大刀阔斧的推行华化改革,如任用精通儒术的汉人精英、要求臣民说华话、着汉衣等。
但是,光这样做,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一些鲜卑贵族留恋过往的戎马岁月,更重要的是,他们担心皇帝激进的改革会让他们失去特权。因此,他们在暗中联起手来,试图抵制孝文帝的改革。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为了给改革扫清道路,孝文帝不惜大义灭亲,用自己所立太子的死,来换得北魏王朝的新生。这便是这个政权的悲情之所在。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迁都洛阳
让我们书归正文。面对朝廷内部层层阻力,孝文帝有心杀一儆百。无奈,朝廷内部错综复杂的权力关系,让这些保守派紧密的结合到一起。如果他轻易弹压,极有可能招致不可挽回的失败。所以,在处置反对者一事上,年轻的皇帝必须学会忍耐。
这种忍耐是有尽头的,而解决此问题的突破口,也很快为孝文帝所发觉,那就是——迁都。
北魏原来的都城,一直在代北平城,即今天的山西大同。这里是抵制华化改革的鲜卑贵族们的老巢,也是北魏的军事要塞。在走访和言谈中,孝文帝逐渐发现,如果不离开这里另起炉灶,来开辟改革的新阵地,自己也会陷入四面楚歌的尴尬境地。那么,离开这里,又该上哪去呢?洛阳这个地名,进入了他的视线。
洛阳是数朝古都,文化底蕴深厚,而且位于中原腹地,如果能在这里展开改革的大旗,那是再好不过的了。可是,如何说服他们前往呢?
大臣们多数反对迁都的议题,这让孝文帝不得不考虑“迂回的”解决问题。怎么迂回呢?即然明的说迁都不行,不如就换个说词,只要自己把队伍带到洛阳附近,还怕手下不听他的摆布?
他也是这样做的,在兄弟拓跋澄(后改拓跋为元)和勋贵穆亮等的支持下,孝文帝先派心腹前往洛阳修复宫室,然后自己以伐南齐为名,出动大军直扑黄河以南。
在孝文帝的率领下,不少拓跋族人不得不随同南下,也有一些人感到其中蹊跷,以托病等方式委婉拒绝。就这样,孝文帝把人马带入了洛阳城。数日来的颠簸,让部下疲惫不堪。他们期望孝文帝终止攻打南齐的计划,孝文帝顺水推舟,随即以“放弃伐齐”为条件,同属下达成最后的妥协——迁都洛阳。
叛乱的种子已经种下
孝文帝来了,可他也知道,留在平城的鲜卑贵族,仍有一定影响力,更可怕的是,他们对孝文帝的都城南迁并不抱有好感,留守平城的保守派——钜鹿公陆和叡等,趁孝文帝不在的空隙联络反对改革的文臣武将,阴谋叛乱。
太子被拉上保守派的战车
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如果就这样造反,很有可能被定性为叛乱,孝文帝会以皇帝和中央的名义派军进剿,那时候,保守派的祖坟都得让皇帝的大军刨了。为了给自己“下克上”的计划寻找靠山,他们将目光集中在了当时的太子拓跋恂身上。
为什么拓跋恂为成为保守派倾力拉拢的对象呢?原来,孝文帝的华化改革虽进行的如火如荼,但对自己的儿子,他可真是没有一点办法。拓跋恂大腹便便,“不好书学”,皇帝给他找了老师中庶子高道悦,教他诗书礼法,还不时规谏他的行为,这便引起了他强烈的反感。一些人趁机围绕在年轻的太子身边,拼命给他打溜须,更让他得意忘形。
而现在,孝文帝南迁,太子拓跋恂便以不适应南方炎热潮湿的气候为由,消极抵制朝廷的政令。这些事传到平城的保守力量那里,自然让他们又惊又喜。
太子受到鼓动
真是无巧不成书,恰在他们酝酿如何拉拢太子之时,为了吊唁于平城逝世的太师冯熙,孝文帝派太子拓跋恂来了代北。拓跋恂此行,或许有孝文帝企图缓和同平城政治力量之间关系的原因。但他们并不吃皇帝这一套,安乐侯元隆等将太子迎进宫殿,一面假意替太子离开感到惋惜,一面又夸大华化改革的弊端。
元隆的话正中太子下怀,回到洛阳后,他便决定收拾行囊北遁平城,到那里和父亲分庭抗礼。
(影视剧作中拓跋恂的母亲林氏)
拙劣的出逃
可是,拓跋恂毕竟只有十四岁,他考虑问题太简单,丝毫不顾及自己所处的环境,当他得知孝文帝巡幸嵩岳后,拓跋恂便急不可待的作出了逃离洛阳宫城的决定。
头脑发热的拓跋恂,又犯了他人生中致命的错误,他的老师高道悦闻听他试图逃亡的消息,连忙劝阻,结果被他挥刀砍死,倒于血泊之中。
拓跋恂闹出的动静太大了,以致于惊动了宫城的卫兵。他们急忙赶到出事地点,在拓跋恂未及出走的情况下将他和亲信一网打尽。
攻打叛军
得到消息的孝文帝恼怒异常,立即将他赶到河阳,派专人看管起来。除此以外,洛阳朝廷层层追查,发现了平城附近的谋反集团。兵贵神速,孝文帝连发多道诏令,出兵进入代北,领兵带队的,正是自己最信任的兄弟元澄。
元澄清虽不到三十岁,但有勇有谋,在军队离代北还有一段距离的时候,他便派亲信李焕单车入代,向驻军宣读皇帝的旨意。这下子可吓坏了元隆等人,他们连忙召集部下,可太晚了。中央的大军包围了城池,城内忠于皇帝的部队又拼命围攻反叛者的巢穴。经过一场激战,元隆等束手就擒,叛乱就这样被粉碎了。
处死太子,维护改革果实
得到平城的捷报后,孝文帝怒气未消,他没能想到,自己苦心培养的太子也会造自己的反。而更让他感到怒不可遏的是,拓跋恂竟然丧心病狂到杀死自己的老师。
高道悦的死,让太子成为了众矢之的。孝文帝开始思考,如果留太子活命,将来一旦保守力量卷土重来,太子一定会成为他们的领导核心。到那时候,自己的一切改革成果将会付诸东流。终于,孝文帝狠下心来,下令将太子处死,并严厉追查与此事相关者。保守力量遭遇了巨大的失败,北魏华化改革继续高歌猛进。
故事并没有结束
抵触华化的太子拓跋恂死了,但在孝文帝改革中失去特权地位的人却不甘心,他们继续携起手来,掀起新的风雨。
参考文献:
魏收《魏书》 中华书局
司马光《资治通鉴》 中华书局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商务印书馆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凭《北魏平城时代》 上海古籍出版社
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 中华书局
田余庆《拓跋史探》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隋炀帝后期仍有大片国土?
我觉得隋炀帝后期不是说斗志全无,而是他低估了起义军,到后来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时,但是已经晚了,虽然说隋朝的灭亡是隋炀帝一手造成的,但是我们也不能说隋炀帝像电视剧里演绎的那样,众所周知所谓的历史是写给胜利者的,再者隋朝后期的隋炀帝并没有斗志全无,而是确实是无力回天了。
接下来我们先说一下隋炀帝一生的功绩,让我们了解一下真实的隋炀帝,他绝对绝对不是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那样。
隋炀帝平定南陈,一统天下,结束了自三国以来近四百年的战乱局面,令分裂了近二百年的九州重铸为一体,更让中原百姓从三四百年之久的战乱时代中脱离出来。开凿大运河,沟通南北,弊在当代,功在千秋。开疆扩土五万里,建立了“过于秦汉”和唐宋的辽阔疆域。最先倡行进士科,创立了影响中国后世千余载的科举制度,为中国古代选拔人才开创了一条明路。颁布了“无隔夷夏”的开放政策,热情接待外国使团,并积极对外派出使者,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华夏文明与外界的交流。东征西讨,令四夷臣服。大隋在杨广执政时期万国来朝,中原百姓一千五百余年来的“天朝上国”意识自此而始,之后更成为每一位中国人心底的骄傲,并进一步演化为如今已然稳固浓郁的民族自豪感。杨广一开始的谥号本来是隋明帝,后来改成了隋炀帝,唐朝在编撰历史时,刻意抹黑隋炀帝,隋炀帝被唐朝统治者全面否定和丑化,这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不免要大肆渲染隋炀帝的暴行,明确了这些,才保证了证明了自己王朝建立的合法性和正确性。
后来在国家爆发起义的情况下,他选择了逃避。当时隋炀帝力排众议,放弃了长安与洛阳,选择南下到了江都,他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死在这里。隋炀帝的南下,也给江南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无数的人死在他南下的过程中,而北方基本都落到了割据势力的手中,隋朝也彻底失去了复兴的可能,南下江都是隋朝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杨广失去了主动权。
后世不少人对隋炀帝的这个做法进行了质疑,想了解隋炀帝南下的原因,就必须要考虑到隋朝当时的形势,杨广与江南有着很多渊源,早年他还是晋王的时候,领兵南下平陈,后来就一直驻扎在江都,在这里负责总管江南的事情。这段生活,让杨广对江南非常钟爱,做皇帝之后,在大业元年他就开始下令开通运河,并且在江都等地营建自己的宫殿,还打造了很多豪华龙舟,为他南下做着准备。同年他就带人到江都巡游,随后在大业六年,杨广再度南下,这次就给隋朝惹出了一场更大的灾难。
在江都他大会各国使臣,偏偏就没看到高句丽的使臣,这也让他非常不满,就此决定了东征,也正是这场东征,让隋朝彻底失去了天下。
从大业六年开始,各地的起义越来越频繁,但总体起义还是可以控制的,可是到了大业十二年的时候,形势就更加严峻,刚刚在雁门差点被突厥干掉的隋炀帝第三次南下。北方大乱,窦建德等人在河北起事,李密更是领兵横扫中原,直接就围攻洛阳,李渊在晋阳也蠢蠢欲动。不只是北方的问题,就光是江都周边,就存在着像杜伏威,李子通这些大规模的起义军,隋朝始终没办法解决这些义军。
在这种背景下,杨广还坚持选择要来到江都,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之前杨广还是很有野心的人,他打算要做出一些事业,可这次就不太一样了,杨广渐渐认清了形势,他对于天下渐渐失去控制,自己也没有信心去平定各地的叛乱。根据当时史书的一些记载,我们能看到杨广那时的一些特点,比如拒接纳谏,只喜欢去听一些好话,任何敢跟他说明实际情况的人,都会被他给贬谪或杀掉。因此朝内上下人人自危,这明显是一种逃避的心里,他觉得自己都没做错,可不知道哪就惹出了这么大的乱子,他就只能选择逃避,从杨广的经历,我们看到他的一生确实太顺利了,早年得到重用,一路顺畅成为天子,接过了这么一个花花江山。他确实没怎么经受过磨难,他的心里也没什么抗压的能力,这就导致他在后期出现了这种逃避的做法。
除了心态的变化之外,隋炀帝其实也有一些想法,在江都割据,未尝不是一种解决的方法。当时的隋朝北方陷入混战,杨广身边还有着十多万的军队,其中就包括最为精锐的骁果军,从后面骁果与李密的主力军队打仗的情况来看,隋的主力军确实有着极大的优势。靠着这支军队,再加上南方各地的隋军,杨广完全可以割据江南,靠着长江与北方的敌人对抗,因此隋炀帝后来选择迁到南京去,希望能在那里建都,重新整合江山,江都处在江北的位置,确实容易受到敌人的打击,即便江都城再坚固,他也必须要舍弃这里。
他的这种想法,还是有可能实现的,因为隋炀帝当时基本失去了关陇集团的支持,但隋朝的影响还在,各地仍然有很多的官僚都奉行隋朝的号令,尤其是南方,这些地方也是杨广当年经营的重点,他的妻子萧皇后,就是江南萧氏的代表人,在他的手下,像虞世基这些重臣,也都是江南望族。后来在杨广被杀,北派的这些官僚反而没有怎么伤心,甚至很多人都参与了杀掉杨广的行动,反而是南方官员,有很多人都选择为杨广报仇,可见他在南方的影响力确实很大,要是以现有的军队在南京立国,北方的这些军阀缺乏好的装备,也没什么水战经验,隋朝靠着原本的号召力,完全能割据江南。
然而杨广终究还是做了一场梦,大业十四年,杨广在准备迁都的前夕被杀掉。他划江而治的想法也落空了,那么他为何会失败呢?其实杨广并不了解自己手中当时的牌,他南下的队伍里面,一大半还都是北方人,其中以关中人为主,尤其是骁果禁军里面,有着大量的关中人。中国人乡土的情怀非常重,在杨广已经表露出这个念头之后,很多人就能想到自己的未来,他们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回到故乡了,而杨广身边缺乏以江淮地区为主体的军队,手下南方的官僚大多是文臣。
这就导致众多武将对杨广的做法非常不满,我认为他也不是没有解决方法的,骁果军大多逃亡,杨广如果能正视这个问题,给予宽容,他也不至于被杀掉。可他却选择了用严厉的手段制裁这些人,意思就很明显了,他要这些手下全部都跟着自己在南方耗到底,等于是他亲手把手下给逼反了。因此说杨广是把自己给作死的,确实没什么问题,后来江都叛逃出去的骁果军,即便是在宇文化及这种草包的指挥下,一样发挥出了强大的战力,可见杨广当时手上的军力确实很强,况且像东都洛阳这些地方,也还没有被起义军攻陷,那杨广仍然有着反击的可能。他当初要是能坐镇关中,依托两京,靠着江淮的物资输送,完全能应对像李密这些起义军,可惜隋炀帝经历了这些失败,他已经没有什么斗志了,他自打雁门被围以后,就彻底放弃了自己。
他真的会开启第三次车臣战争吗?
给小卡德罗夫“升职加薪”,普京的目的显然是“调虎离山”,也算是为“后普京时代”布局一下。
小卡德罗夫现在才44岁,执掌车臣大权已经13年,经过13年的统治,如果说车臣姓“卡”,没有多少人会质疑。
卡德罗夫家族就是车臣的王,当然这个王是体现在内部管理上,对外,车臣依然被俄罗斯联邦中央死死的压制着,俄联邦第58集团军7万重兵就部署在周围,一直死死地盯着车臣,车臣敢有反意,俄军分分钟就能碾压。
现有车臣自身的武装力量主要就是小卡德罗夫的几千私家军队,用来维持对内统治没什么问题,但要抵御俄军,那就是蜉蝣撼树,不堪一击。
虽然这几天,其麾下的几千卡家军对于小卡德罗夫被“杯酒释兵权”表示不满,说如果小卡德罗夫“不回来,就闹事”,这些私家军已经在车臣内部开始造声势了。
不过,对于俄军来说,这些私人武装说白了就是乌合之众,真要和俄军打起来,基本上就是送人头的,他们可比不上当年凶悍的车臣非法武装。
而之前,2次车臣战争中,给俄军造成重大伤亡的车臣非法武装,巅峰时期人数多达数万,除了苏联老兵,还有世界各地的极端穆斯林以及雇佣兵等等,战斗力并不差,俄军在剿灭非法武装之后的十余年时间里,一直不遗余力地打击其躲藏在山区的残余势力,而小卡德罗夫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也动用自己的卫队不断打击参与的非法武装,经过十多年的打击,如今车臣非法武装几乎已经销声匿迹了。
总体来说,车臣的安全局势已经彻底好转,已经处于和平建设时期,但俄联邦对车臣、对小卡还是不放心的,尤其是在车臣已经统治13年的山大王小卡德罗夫。
前些天,小卡宣布自己“暂时丧失工作能力”,权力交给车臣共和国总理穆斯利姆·胡奇耶夫!
不过,没几天,小卡就开始发声了,他说自己“对在车臣以外的地方没有任何兴趣……想在车臣结束职业生涯……不会去其他任何地方”。
据说,小卡已经升职为俄联邦副总理,同时兼任北高加索联邦区全权代表,接管北高加索事务部,可以直接管辖下属的诸多共和国、州、边疆区等等。
表面上看,小卡德罗夫升职加薪了应该高兴,不过做惯了车臣的山大王,享受着国王般的权威和待遇,跑到联邦层面做一个中央大员,受到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和约束,小卡德罗夫未必买账。
当然,小卡德罗夫的权力来源于普京,2007年,正是普京把车臣总统的位置给了他,让他给俄联邦守好这一块分离倾向严重的土地,守土安民,让车臣人管好车臣人,作为条件,普京赋予他在车臣几乎对内无限的权力,随便他在车臣怎么折腾,俄联邦在外围做好监视就行。
而卡德罗夫,对普京还算是比较臣服的,毕竟普京是俄罗斯少有的强人政治家,小卡的心思和手段再多,也玩不过普京。
虽然,现在卡德罗夫“装病”、发表声明、策动内部各种动作,对普京以及联邦政府进行一定程度的施压,但普京毕竟在台上,小卡德罗夫做再多的动作,也改变不了普京要“动”他的结果。
至于他会不会反?那是不可能的,他是聪明人,知道实力不允许。
其师金灵圣母死得更冤?
《封神演义》中的主旋律看似是封神之战,其实一切都是围绕着所谓的“天数”进行运转的,这就是传说中的“宿命论”。
闻仲的脾气秉性在某些方面和老师金灵圣母很像,都是宁折不弯、嫉恶如仇,但封神时却呈现了两种不同的态度,这让很多人疑惑,甚至觉得活着时铁骨铮铮的金灵圣母怎么在死后表现反而不如徒弟。
金灵圣母的修为决定了境界金灵圣母是通天教主的二弟子,截教女仙之首,多半道人在诛仙阵被老子捉走后,金灵圣母已经成了实际上的截教万仙之首,从他主持万仙阵就能看出这一点。
虽然同是二代弟子,但金灵圣母的法力修为可不是阐教十二金仙可以比肩的,甚至燃灯道人也略逊一筹。万仙阵中,金灵圣母先是秒杀了龙吉公主和洪锦夫妇,之后以一己之力独战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慈航道人加上三大士的坐骑虬首仙、灵牙仙、金光仙六大高手。
以一敌六旗鼓相当,结果一向阴险、不要脸的燃灯道人在暗处以定海珠偷袭,致使金灵圣母阵亡封神,这一战用现在话说,阐教,不讲武德。
照理说,死的如此窝囊,金灵圣母应该不甘心才对,然而在封神时,她表现的很平和,波澜不惊。这其实与她的修为和境界有关。
姜子牙在宣读元始天尊敕命时曾言明,金灵圣母道德已全,只是起了嗔念,故而遭受此厄。其实即便姜子牙不说,以金灵圣母的修为,她也都知道。
阐教一再欺人,但是四大弟子从未擅自下山,尽管金灵圣母心中不平,但是一来她知道这是天数,二来老师勒令不可下山,作为女仙之首自然不会违背。
她之所以战死,是因为万仙阵,可布下万仙阵与阐教决战是老师的命令,她不敢也不会违背,所以,在下山之时,她已经料到了结局,但是她不怨,因为这也是天数。
当她身死之后,魂魄被柏鉴招入封禅台,她的道心更加清明,所以,在姜子牙封神时,她波澜不惊的让人觉得有些逆来顺受。
也就是说,原本就道德已全的金灵圣母,此时的境界又上了一个台阶。
闻仲的地位与修为注定了不甘闻仲的修为很一般,感觉上更像一个半修真者,相对于修道,他更多的心思是如何守卫殷商,甚至于可能他拜师修道也是为了提升实力,广结道友,为殷商保驾护航。
殷商对于别人或许是一个国家、一个时期,但是对于闻仲,除了这两样,还是一个孩子,孩子病了、走上歧途了,做家长的哪有放弃的道理?即便明知殷商已经不可挽回,但他依旧要去守护,这是闻仲的执着,也是宿命,或者说天数使然。
闻仲死后没有直接去封禅台,而是魂见纣王,再三叮咛,久久不愿离去,是柏鉴再三催促,他才心不甘情不愿的去封神台报道。
所以说,首先,闻仲的修为一般,炼气时日也短,所以在心境上达不到金灵圣母那样的水准。二则,因为身份、地位与责任,让他只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归根结底,冤也好,怨也好,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金灵圣母境界高,想的清,或者说从一开始她就知道结局;闻仲境界本就不够,加上他的身份和责任,让他即便明白这个道理,却依旧过不去这个心结。
所以,最终在封神时,师徒俩才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这并不奇怪。
{!-- PGC_COMMODITY:{"charge_url":"https://haohuo.jinritemai.com/views/product/item2?id=3383200192860921748&origin_type=&origin_id=85777155145_3383243421706803238&alkey=1306_85777155145_0_3383243421706803238_011&c_biz_combo=2","client_goods_data":"{\"promotion_id\":\"3383243421706803238\",\"product_id\":\"3383200192860921748\",\"title\":\"【灼见】正版 封神演义 国学经典书 全注全译无删减足本100回\",\"cover\":\"https:\\/\\/p1.toutiaoimg.com\\/img\\/temai\\/FmKo72Fwogxv-YPtB8lNsS7Akwhiwww800-800~400x0.webp\",\"price\":2900,\"market_price\":5800,\"cos_fee\":1160,\"detail_url\":\"sslocal:\\/\\/webview?swipe_mode=1&url=https%3A%2F%2Fhaohuo.jinritemai.com%2Fviews%2Fproduct%2Fitem2%3Fid%3D3383200192860921748%26origin_type%3D2003002000%26origin_id%3D85777155145_3383243421706803238%26alkey%3D13_85777155145_0_3383243421706803238_011%26c_biz_combo%3D2%26buyin_track%3DCA0QyYjexb8CGgQIABAAIgAolL-InOjU4vkuMAE&title=%E5%95%86%E5%93%81%E8%AF%A6%E6%83%85\",\"sales\":31,\"item_type\":4,\"cos_ratio\":40,\"favor\":false,\"in_shop\":false,\"platform_label\":\"小店\",\"h5_url\":\"https:\\/\\/haohuo.jinritemai.com\\/views\\/product\\/item2?id=3383200192860921748&origin_type=2003002000&origin_id=85777155145_3383243421706803238&alkey=13_85777155145_0_3383243421706803238_011&c_biz_combo=2&buyin_track=CA0QyYjexb8CGgQIABAAIgAolL-InOjU4vkuMAE\",\"selling_point\":\"\",\"coupon_amount\":0,\"elastic_title\":\"封神演义\"}","commodity_id":"3383243421706803238","detail_url":"sslocal://webview?swipe_mode=1&url=https%3A%2F%2Fhaohuo.jinritemai.com%2Fviews%2Fproduct%2Fitem2%3Fid%3D3383200192860921748%26origin_type%3D2003002000%26origin_id%3D85777155145_3383243421706803238%26alkey%3D13_85777155145_0_3383243421706803238_011%26c_biz_combo%3D2%26buyin_track%3DCA0QyYjexb8CGgQIABAAIgAolL-InOjU4vkuMAE&title=%E5%95%86%E5%93%81%E8%AF%A6%E6%83%85","goods_json":"{\"original_price\":58,\"price\":29,\"real_url\":\"https:\\/\\/haohuo.jinritemai.com\\/views\\/product\\/item2?id=3383200192860921748&origin_type=2003002000&origin_id=85777155145_3383243421706803238&alkey=13_85777155145_0_3383243421706803238_011&c_biz_combo=2&buyin_track=CA0QyYjexb8CGgQIABAAIgAolL-InOjU4vkuMAE\",\"shop_goods_id\":\"3383200192860921748\"}","img_url":"http://sf1-cdn-tos.toutiaostatic.com/obj/temai/FmKo72Fwogxv-YPtB8lNsS7Akwhiwww800-800","item_type":4,"origin_price":"","price":29,"promotion_id":"3383243421706803238","promotion_source":4,"source":"精选联盟","title":"【灼见】正版 封神演义 国学经典书 全注全译无删减足本100回"} --}
蜀国的大将魏延是被逼反的?
公元234年,一代名将魏延在穷途末路之际遭马岱斩杀,不过这还没结束,其头颅后被马岱献于宿敌杨仪,惨遭杨仪一番侮辱践踏不说,其三族更是被杨仪夷灭殆尽!据《三国志》记载:
“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于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
一代名将落得如此下场,实在令后人唏嘘。话说魏延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呢?貌似其“造反”已经成为了后人的共识,不管是小说之言“魏延生有反骨”还是魏延被逼反,魏延终究脱离不了造反的罪名!不过在我看来,说魏延死于“造反”,倒不如说其死于政治私斗更为贴切,其实魏延谈不上造反,但其死也确实是咎由自取。
魏杨矛盾说起魏延被杀一事,奇怪的是其主要参与者倒不是蜀主刘禅,而是长史杨仪,若真是举兵谋逆造反,历史上的刘禅不应该表现得那么淡定!所以魏延被杀,主要还是他与杨仪之间的矛盾爆发。
说起魏延,忠心是毋庸置疑的,不然当年刘备也不会放心将镇守汉中的大任交给魏延,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魏延的才能出众,不过魏延有个性格缺陷,那便是孤傲,为此魏延也没少得罪人,而其中与魏延结怨最深的便是杨仪了,据史料记载,时人多避魏延锋芒,唯杨仪不屑魏延,与他势成水火,魏延在军中更曾作势要杀杨仪,然诸葛亮爱惜二人,多次为二人调解。
话说这杨仪为什么就喜欢和这魏延杠上了呢?其实和魏延一样,也是有着一副臭脾气,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强,认为自己很牛逼,史料记载杨仪急躁狭隘,像后来杨仪之所以被贬官从而走向自杀的道路,就是因为忍受不了昔日的下属蒋琬位在自己之上,从而埋怨朝廷,终被刘禅废为平民。在魏延死后仅一年,杨仪也随之而去了。
所以这样两个“臭味相投”的人走到了一起,要不就成为朋友,否则便是死敌!
魏延落败,不晓时势,冲动所致魏延之死,关键还是魏延不晓时势,其实魏延是有着很坚定的北伐决心的,所以在诸葛亮死后,仍执意不愿退兵,坚持北伐,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样做显然是很不理智的。为什么魏延突然在那一刻爆发了呢?我认为诸葛亮之死是一大因素,此时的魏延好比脱缰的野马,终于没有了束缚,其二,诸葛亮死后将军队交给杨仪带回成都引起了魏延的不满,本来就看不惯杨仪,现在杨仪反倒成了统领自己的人,魏延忍不了了。所以后来魏延于杨仪的矛盾彻底爆发了,不过当时魏延的做法确实是有违常理,不得军心,终致被杀。
但要说魏延真的对蜀汉政权有图谋不轨之心吗?我认为是不存在的:
其一:当时魏延身在军中,公然谋反,其家人怎么办?
其二:魏延拿什么谋反?凭借一己之力?谋反不做一番谋划说干就干?显然当年魏延阻击杨仪尚不得军心,更别说还有人会跟着他叛变了,哪有这么愚蠢的反叛者啊!
其三:既然要反叛朝廷,为何不直接北上降魏?向南不是死路一条?当时蜀国实力尚存,你魏延那点兵即使都愿意跟随造反,也掀不起什么浪啊!
所以我觉得魏延对蜀汉是不存在反心的,但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还是因为自己长期压抑了一口气,当年自己子午谷所谋诸葛不用,加之诸葛交大任于宿敌杨仪而轻视自己,所以魏延忍不住了。其实关于魏延起兵,《三国志》中也有记载: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
其中直接说明了魏延起兵的意图,他是要杀掉自己的眼中钉杨仪!
魏延后话魏延死后,被葬于陕西省汉中市石马乡,相传为蜀相蒋琬感念魏延昔日之功,为他礼葬建墓。其墓前雕有两座下跪的石马,相传代指当年害死魏延的杨仪和马岱。现在当地之人亦亲切的称他为魏大将军。其实从魏延墓我们也可看出魏延并非造反之人,试问叛国之臣又怎么会有后人为其立墓祭祀呢!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