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快车,东方快车谋杀案波洛让他们杀掉他但却留下无子弹的枪有什么用意?
2017年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相对于之前的版本更加强调正义与法律,同时带有一股浓浓的同情心与人性的自我斗争。而这同情心正是体现在波洛让十二个嫌疑犯用无子弹的枪杀死自己这件事情上。那么波洛为何这样干?这一行为为何可以体现出同情心和人性的自我斗争呢?
波洛面对十二个嫌疑犯,他有两个选择,一是放过他们,二是杀掉他们。但波洛并没有直接作出选择,而是将选择权交给了这十二个人。他之所以这么做,是有其用意的。如果他选择前者,放过那十二个人,就等于是放过了未来可能出现的犯罪分子,不利于社会稳定。如果他选择杀掉他们,是可以避免造成社会动荡。但是他认为单纯的以暴制暴外加没有释怀其内心的愧疚、悔恨和仇视,只会让罪犯产生逆反心理,更容易使其坠入罪犯的深渊。同时在十二对一的战斗中,波洛胜利的希望渺茫。如果直接硬碰硬,十二名嫌疑犯里肯定有人能够侥幸存活,而这些人在未来很有可能因此产生对复仇的快感、对支配他人性命的危险想法和对社会法律制度的藐视,更加不利于社会稳定。
所以波洛选择将左轮手枪扔在了12个人的桌子上,用这个没有子弹的手枪来考验他们的本性,同时也通过这件事做出自己最后的决定。
东方快车谋杀案英文读后感?
读阿婆的第一本书是《无人生还》,一个人在家,读的鸡皮疙瘩都起来了,当时只觉得害怕,并没有体会到有多少推理的妙处在里面。第二本就是这本《东方快车谋杀案》,真真正正体会到推理小说是如此的吸引人,同时也深深被赫尔克里.波洛先生的智慧所折服。 感觉阿婆一直站在另一个角度诠释“正义”,《无人生还》如此,《东方快车谋杀案》也是如此。法律无法定义所有的罪恶,法律也无法将使所有的犯罪者受到应有的惩罚,有的人含冤而死,有的人妻离子散,有的人一生无法走出某种阴影,而坏人,逃脱了法律的制裁,或只是受到非常小的、与其所犯之罪完全无法匹配的很轻的刑罚,那么,活着的人,受害者的亲人、爱人、朋友、知己,该如何自处,情何以堪? 所以,阿婆的这两本书都出于一种基本的构思,那就是,法律无法制裁的,自有人来维持道义。 我跟先生讨论这本书的时候有所争论,因为我们实在是无法判断,谁有资格代替法律来惩罚所谓的“凶手”和“坏人”,或者说,是否真的有人有这种资格,而做这件事的人,是否也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公序良俗,毕竟,这人世间真的是没有绝对的正义,历史的洪流里夹杂了多少冤屈就夹杂了多少不公,而用道义代替法律,只会衍生出更多的不道义。 当然,除去这些所谓的价值观的讨论,这本书真是我所读过的最好的推理小说,而推理小说的乐趣在于存疑,最后解惑,详细的把波洛先生的推理过程放在这里对没有读过这本书的朋友来讲太不公平了,剧透是可耻的。 另外,根据《东方快车谋杀案》这本书改编的同名电影一共有三版,1974年的第一版当属最为经典,也最贴合原著,英格丽褒曼也以此获得第47届奥斯卡奖最佳女配角奖,看完这本书,一定要看看这版电影,对原著党来说才算完满。
东方快车谋杀案介绍?
《东方快车谋杀案》故事梗概: 名侦探赫丘里·波洛搭乘东方快车准备前往英国伦敦。在东方快车抵达温科夫齐那天晚上,大约于午夜12点37分时,波洛被一个男人的嚎叫所唤醒。它似乎来自隔壁车厢,这是山谬·雷切特先生的房间。当波洛从门缝向外偷窥时,他看到管理员正在敲雷切特先生的房门,询问有何吩咐。波洛听到一个人用法语回答说“我搞错了”便安静了下来。波洛只好回去继续睡觉,但是他对于火车停止前进产生一种不好的预感。 当他决定按铃时,他听到赫伯德夫人抢先一步,并听到管理员与她发生争论。然后当波洛要求管理员给他一瓶矿泉水,他也并得知赫伯德太太声称有人在她的车厢中出入。他还得知,由于暴风雪的缘故,火车已经停止前进。他于第二天早上醒来后,发现雷切特先生已经死了,在睡梦中被刺死。董事布克先生建议赫丘里·波洛接下这件谋杀案。 山谬·雷切特先生身上的刀伤很奇特,有一些很浅,其中只有三个伤口可以令人致命。此外其中一些看起来是右撇子的人造成的,而有一些看起来则是左撇子的人造成的。 波洛在山谬·雷切特的客房中发现更多线索,包括绣著“H”的亚麻手帕与烟斗通条。这些线索表明,凶手是故意留下线索。然而,每一个线索似乎指向不同的嫌疑人,令人摸不著头绪。 最终波洛得知真相:这个化名山谬·雷切特的死者,其实是一个恶名昭彰的罪犯,原名卡塞蒂。曾经绑架美国阿姆斯壮上校的3岁女儿黛茜,尽管得到上校的大笔赎金,但还是残忍杀害了这个小女孩,之后便远走高飞。上校的妻子的索尼娅当时又怀孕了,当她听到女儿的死讯时,发生休克并早产,母子医治无效当场死亡。阿姆斯壮上校悲伤过度,也开枪自杀。黛茜的保姆苏珊被警方认为是共犯,从窗口坠楼身亡,之后她被证实是清白的。卡塞蒂虽然被捕,但他花钱上下买动,最终无罪释放。 从此他改名换姓,逃离美国,靠着手头的巨额财富过日子,直到在列车上被十二名复仇者杀死。正当复仇者们不安之际,波洛却提出了第二种假设。 创作背景: 与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许多其他小说一样,《东方快车谋杀案》也建立在一个真实事件的基础上,那就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林德伯格绑架案。著名美国飞行员林德伯格是第一个飞越大西洋的人。 1932年3月1日晚,绑匪从他位于新泽西的豪宅中绑走了他20个月大的儿子,并索赎金五万美元。尽管付出了赎金,11天后小查尔斯·林德伯格的尸体还是在离家不远的灌木丛中被发现。保姆贝蒂·格罗与其男友受到调查,但后来被证明是清白的。女佣薇奥莱特·夏普因证词含糊也被怀疑,她选择了自杀而不是说出实情,实情是:她与几个男人有染而且案发当晚在一家地下酒吧鬼混。 两年后,警方终于发现了一名犯罪嫌疑人,纽约木匠豪普曼。豪普曼是一名非法移民,犯有前科,并且还有若干不利证据指向他,尤其是在他家车库发现了部分被记下号码的赎金。在法庭上,证据被一一出示,七个笔迹专家认为豪普曼的笔迹与勒索赎金纸条上的笔迹相符;绑匪用来爬上婴儿室窗口的梯子上的木料有的来自豪普曼家附近一棵松树,有的来自他家的地板;另外还有人看到他在绑架案发生的当天出现在林德伯格家附近;据交付赎金的中间人指认,豪普曼就是收赎金的那个有德国口音的人;当然,最有力的证据是那些赎金本身,事实上,豪普曼就是因为使用这些钱才被发现的,而且尽管他没有固定的工作,在大萧条时期却过着与其收入不符的优越生活。 豪普曼否认对他的指控,辩称这些钱是一个皮货商留在他家的,那人已经死在德国;他的妻子证明案发当晚他在家里没有外出;他的辩护律师则指责警方伪造证据。有些人认为孩子是在从窗口掉下来意外身亡的,但法官告诉陪审团,即使如此也不能改变恶性谋杀的性质。经过11小时的讨论,陪审团得出了一致的结论:罪名成立。豪普曼始终拒绝认罪,上诉被驳回后,1936年4月他被送上了电椅。 豪普曼被处死后,有关此事的议论依然未平息。有些人认为他是无辜的,因为他拒绝了坦白以换取终身监禁的提议;有些人认为那个皮货商才是真凶;还有人甚至认为是林德伯格自己或者他妻子的姐姐杀死了孩子;而豪普曼的妻子安娜则至死都在呼吁还她丈夫清白。显然,这件轰动一时的绑架案给了阿加莎·克里斯蒂创作的灵感。 作者介绍: 阿加莎·克里斯蒂,原姓米勒,全名为阿加莎·玛丽·克拉丽莎·米勒,英国乃至世界文坛的侦探小说大师。1890年9月15日生于英国德文郡托基的阿什菲尔德宅邸,1976年1月12日,逝世于英国牛津郡的沃灵福德家中,安葬在牛津郡的圣玛丽教堂墓园,终年85岁。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父亲是英籍美国人弗雷德里克·阿尔瓦·米勒,母亲是英国人克拉丽莎·克拉拉·伯契默·米勒。她是家中的的第3个孩子,有1个姐姐玛格丽特·弗蕾莉·米勒和1个哥哥路易斯·蒙坦特·米勒。 阿加莎·克里斯蒂是一名高产的作家,她的作品不仅局限于侦探小说,全部作品包括66部长篇推理小说,21部短篇或中篇小说选集,15个已上演或已发表的剧本,3个剧本集,6部以笔名玛丽·维斯特麦考特发表的情感小说,2部以笔名阿加莎·克里斯蒂·马洛温发表的作品(包括记录异域生活的回忆录1部,宗教题材的儿童读物1部),1部自传,2部诗集,2本与侦探俱乐部的会员作家们合写的长篇推理小说(2本共3部)。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作数量之丰仅次于莎士比亚。
东方快车谋杀案书籍适合孩子看吗?
东方快车谋杀案不适合孩子看,对于孩子而言,里面关于凶杀阴谋的情节过于恐怖,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
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讲述了在大侦探波洛所坐的“东方快车”上,大富翁雷切特死在自己的包厢里,波洛最后成功地解开了一宗谋杀案谜团的故事。
东方快车乐队后来怎样?
东方快车,是台湾的一支摇滚乐团。东方快车在20世纪90年代在台湾非常活跃,后因为团员侯志坚入伍,该乐团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在淡出后,有些团员退居幕后担任音乐工作者,有些则开始经商或出国深造。在沉潜将近 10 年后的最近,该团体的主唱姚可杰开始与媒体接触,并找回以前的团员,积极举办地区性的活动。而主唱姚可杰也表示,考虑东方快车再次复出的可能性。注:在初期,主唱姚可杰以及鼓手郭名虎两位成员的形象,是一头过肩及腰的长发。或许是碍于当时政府法令与民情的影响,东方快车因而很少在综艺节目这一类的公开场合演出,直到姚可杰将一头长发剪短之后,东方快车才渐渐在各大综艺节目中亮相。该团体在出道时,似乎有为黑松沙士拍摄过广告,并且演唱广告曲,如:就让世界多一颗心、把你的灵魂接在我的线路上等。但黑松沙士官方似乎否认此团体有为他们拍摄广告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