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梯网,北方种核桃树是秋季好?
核桃可春栽或秋栽,北方冷凉地区以春栽为宜。
核桃是我国北方栽培面积广、经济价值较高的木本油料果树。其种子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良好的医疗保健作用,尤其是其中的亚油酸,对软化血管、降低血液胆固醇有明显作用。除此之外,核桃既是荒山造林、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的优良树种,也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
一,主要的优良品种目前,我国各地有记载的核桃品种和类型约有500余个,按其来源、结实早晚、核壳厚薄和出仁率高低等,将其划分为两个种群、两大类型结合四个品种群。
按来源将核桃品种分为核桃和铁核桃(漾濞核桃)两大种群;每个种群再按开始结果早晚分为早实类型( 栽后2~3年结果)和晚实类型(栽后8-10年结果)两大类群;最后按核壳厚薄等经济性状将每个类群划分为纸皮核桃(核壳厚度lmm以下)、薄壳核桃(壳厚1~1. 5mm)、中壳核桃(壳厚1.5~2mm)和厚壳核桃(壳厚大于2mm)四个品种群。
如:薄丰;绿波;金薄香1号;中林1号;中林5号;晋龙1号;晋龙2号;西扶1号;香玲;辽核4号;纸皮1号;西林2号;日本清香核桃等等 。
二,环境要求1,温度
核桃是喜温果树。普通核桃适宜生长的年平均温度9~ 16C。休眠期温度低于一20C时幼树即有冻害,低于- 26C时大树部分花芽、叶芽受冻,低于- 29C枝条产生冻害。铁核桃只适应亚热带气候,耐湿热,不耐寒冷。
2,湿度
一般年降水量 600 - 800mm且分布均匀的地区店本可满足物桃生长发育的需要。核桃对空气湿度适应性强,但对土壤水分较敏感。一般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 - 80%时比较适合于核桃的生长发育,当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0%时(或土壤绝对含水量低于8% ~12%)核桃的生长发育就会受到影响造成落花落果,叶片枯菱。
3,光照
核桃属喜光树种。最适光照强度为60 00,结果期要求全年日照在2000h以上,低于1000h则核壳核仁发育不良。特别是雌花开花期,光照条件良好,可明显提高坐果率,若遇低雨低温天气,极易造成大量落花落果。
4,土壤
核桃要求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土壤。在含钙的微碱性土壤上生长良好。适宜pH值6.5~7.5,土壤含盐量应在0.25%以下,稍微超过即会影响生长结实。
三,栽植技术1.品种配置
建园时选用的品种,除应具有良好的商品性状外,还要注意其适应能力。特别是从外地引人品种,在缺乏确切的区域栽培试验等引种根据以前,不可轻易大量引种。即使是已经肯定的良种,也要弄清其对土壤、肥力、不良气候条件等的适应能力之后,才能因地制宜的进行引种。
核桃具有雄雄异熟、风媒传粉、传粉距离短及坐果率差异较大等特性,为了提供良好的投粉条件,最好在选用2-4个主栽品种中,雌雄各半,以互相提供授粉机会。如需专门配置授粉树时,可按每4-5行主栽品种,配置行授粉 品种。山地梯2田栽植时,可根据梯田面的宽度,配置定比例的授粉树,原则上主栽品种与授粉品种的比例不低于8:1为宜。
2.栽植方式
核桃的栽植方式应根据立地条件栽培品种和管理水平不同而异。总的来说,应以单位面积能够获得高产稳产、便于管理为原则。一般在土层深厚、土质良好、肥力较高的地区,发展晚实核桃时,株行距应大些。
可采用6米x8米或8米x9米的密度;若在土层较薄,土质较差,肥力较低的山地,株行距应小些,以5米x6米或6米x7米的密度为宜;对以种植作物为主,实现果粮间作者,株行距应加大到7米x14米或7米x21米等。
山地栽植依梯田宽窄而定,台面较窄时只栽一行,台面大于20米的可栽两行,株距一般为5~8米。
早实核桃树体较小,可采用3米x5米或4米x6米的株行距,也可采用3米X3米或4 米x4米的计划密植形式,当树冠郁闭光照不良时,有计划地间伐。
3.整地
核桃具有强大的主根和分布较广的水平根,要求土层深厚、肥沃、含水量较高。因此,无论山地或平地栽植,均应提前进行t壤熟化和增加肥力的准备工作。山地建园应先修梯田,然后栽植。如果工程量大,暂时无法修成,也可先按等高栽植,修培地埂.逐年向梯田过渡。地形较复杂的地方,可先修鱼鳞坑,然后逐步扩大树盘,最后修成复式梯田。平地核桃园一般只要在划分小区的基础上,把地平整好,并做好防碱防涝等工作即可。
4.栽植
核桃的栽植时期分为春栽和秋栽。北方冬季气温较低,冻土层较深,冬季早春多风,为防止“抽条”和冻害,以春栽为宜。春栽宜早不宜迟,否则墒情不好对缓苗不利。秋栽时,应注意幼树防寒。 核桃苗木定植以前,应将苗木的伤根和烂根剪除,然后放在水中浸泡半天,或用泥浆蘸根,使根系吸足水分,以利成活。
按栽植计划确定的株行距挖好定植穴,-般定植穴的直径和深度各不少于0.8~1.0米,如果土壤黏重或下层为石砾、不透水层,则应加大加深定值穴,并采用客土增肥、填草皮土或表层土等办法,以改良土壤质地,促进根际土壤熟化,为根系生长发育创造良好条件。定植穴挖好后,将表土和有机肥混合填人坑底,然后将苗木放人,舒展根系,分层填土踏实,使根系分布均勾,培土到与地面相干,全面踏实后,打出树盘,充分灌水,待水渗后用上封住点播种子挖的小坑。
苗木栽植深度可比原苗木深度多5厘米,栽后7天再灌水一次。然后用地膜覆盖树盘,增加地温,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以利苗木成活,缩短缓苗期。
5.栽后管理
为了提高栽植成活率,确保幼树健壮生长,还必须加强幼树的栽后管理工作,主要工作内容有:
(1)施肥灌水
栽植后必须灌一次透水 ,两周应再灌一次透水, 可提高栽植成活率。此后,如遇高温或干旱还应及时灌溉。水源不足的地区,栽植并灌水后,立即用秸秆或地膜等覆盖树盘,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在春、夏两季,结合灌水,可追施适量化肥,前期以追施氮肥为主,后期以磷、钾肥为主;也可进行叶面喷肥。
(2)幼树防寒
我国华北和西北地区冬季气温较低,栽后2 ~3年的核桃幼树,经常发生“抽条”现象,而且地理纬度越靠北,“抽条”越严重。发生“抽条”的主要原因是树体越冬准备不足,冬季气温较低,土壤水分冻结,核桃根系吸收水分困难,而早春气温回升较快,空气干燥多风,枝条水分蒸腾量大,导致树体地上部水分收支不平衡,发生生理干旱而“抽条”,抽条”现象多发生在2~3月份。
防止核桃幼树“抽条”的根本措施:一是提高树体自身的抗冻性和抗“抽条”能力。按照前促后控的原则,注意加强肥水管理,7月份以前以施氮肥为主,7月份以后以磷肥为主,并适当控制灌水。为有效控制枝条旺长,增加树体的贮藏营养和抗性,可在8月中旬以后对正在生长的新梢进行多次摘心并控制开张角度等措施,并在9月上中旬,喷2次0.3% ~0.5%的磷酸二氢钾。11月上旬灌一次透水,可有效提高土壤的含水量,减少“抽条”的发生。
此外,在9月下旬到10月中旬,及时防止大青叶蝉在枝干产卵危害。二是对树体进行越冬保护也是防止幼树“抽条”的有效措施。对于1 ~2年生的幼树.最安全的方法是在土壤结冻前,将苗木弯倒全部埋人土中,覆土厚30 ~40厘米,第二年萌芽前再把幼树扒出扶直。不易弯倒的幼树,可采用地膜严密包扎,减少核桃枝条水分的损失,但地膜外最好用报纸遮阳,避免在冬季大中午时强光照射引起的“温室效应”灼伤树体。
也可通过营造防护林、树干涂白、树干绑秸秆、在树干西北侧50厘米处培高60分米、长120厘米月牙埂或树下盖地膜的方法,改善树体周围和根际小气候.促进根系活动,避免“抽条”发生。 (3)检查成活情况及补植苗木 春季萌芽展叶后,应及时检查苗木的成活情况:对未成活的植株,应及时拔除并补植同一品种的苗木。
(4)幼树定干和其他管理
栽植已成活的幼树,如果当年长到1米以上,要按整形及时进行定干。确定定干高度时,要同时照顾到品种特性、坡培方式及土壤和环境等条件。早实核桃的树冠较小,定干高度以1.0-1.2米为宜;晚实核桃的树冠较大,定F高度一般为1.2-1.5米:有间套作物时,定干高度为1.5-2.0米。栽植于山地或坡地的晚实核桃。由F土层较薄,肥力较差,定干高度可在1.0-1.2米。
为了促进幼树的生长发育应及时进行人工除本或用除本剂进行除章。对于含沙较多的土壤.为防止因地表温度过高烫伤苗木根颈,应在5月底以前,对幼树根部进行惠草,以降低根颈处的地表温度,使苗木免受伤害。
此外,还应加强病虫害防治及土壤管理等。
总之,尽管我国核桃栽培面积较大 ,但核桃生产 的发展却比较缓慢。长期以来,核桃产量一直低而不稳。相当部分都是果少甚至不结果的低产树,且品质差,直接影响着核桃园的经济效益。因此核桃产业急待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尽快改造低产树、推广优良品种是目前核桃生产中的紧迫问题。近两年种植火热的果树?
西番莲的播种方法如下:
(1)种植区域及园地选择
西番莲的种植区域和土壤园地应从三个主面进行选择。
种植区域 该项目种植开发区在攀西范围内,可选择在金沙江、安宁河流域海拔600—1600米及雅砻江流域海拔800—1800米河谷、二半山地带。其中黄果型西番莲种植开发区域,在相应种植区域内的高线降低海拔250—300米,年平均气温18度以上为宜。西番莲种植区域选择是该项目经济栽培的基础条件,不可忽视,应严格把关。
立地条件 西番莲种植开发园地应选择在交通较方便,向阳背风,有灌溉条件,排水良好、土层较厚的地带种植。
土质条件 土壤宜选择土质肥沃,质地疏松,透气性好的沙壤土。粘重土、紧沙土、冷沙土及易冲刷的地方,不宜栽种或经改良后种植。
土壤酸碱度以PH7。0以下的中性、微酸性为宜。
建园 种植西番莲,要求种植带宽、穴大、表土充足、根圈大、架高和密度合理。种植带宽1.1米以上,内倾5度至8度,内壁倾斜70度以上,种植带、内壁光滑整齐,种植带外缘筑20厘米×30厘米的小埂;植距3米×4米,穴口宽60厘米、底口宽和深各40厘米;表土肥且充足,便于回穴和修根圈;根圈土高20厘米,直径70厘米以上;攀缘架高度,迎风坡为2.2米,背风坡为2.5米。
(2)定值前土壤准备
果园改土 较集中成片果园将坡地改为等台地,梯地厢面宽2米以上,并做到果园排灌、道路系统同时设置规划。
挖定植穴 深50厘米 ,宽60厘米 ,每穴深施杂草或有机肥30—50斤,复土备用。
(3)果苗定植
育苗 定植裸根苗和袋装苗均可。裸根苗调运方便,成本低,但成活率低;袋装苗定植后恢复生长快,以便抗旱定植,但成本较高。育种时,先将种子用水浸泡2天至3天,用手搓脱种子外层胶质,每公斤种子用10克至15克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拌种,拌种20小时至30小时后即可播种。苗圃保持40%至50%的阴蔽度。播种后每3天浇一次水,打开荫棚通风1天 ,7天至10天后种子萌动,并有部分出土,除去盖草和塑料薄膜围墙。
定植时期 春、夏、秋三个季节均可定植,以春、秋两季为好。
栽植方式 以篱笆直立型为主,庭园栽培可采用棚架式。
栽培密度 成片栽培行株距为3×2米。亩栽111株。
栽植技术 栽苗时要适当剪除老叶,营养袋要破袋取出,不能埋入土中。定苗时用适量腐熟有机肥与沙壤土拌匀,作定植土或盖土。定植时要理顺根系,分层填土,踏紧压实。栽后及时浇根水。新挖的定植穴,栽时苗根颈略高出地平面8—10厘米。栽后理出树盘,并覆盖50×50厘米的小块薄膜。
(4)栽桩搭架
支架材料 以水泥桩为主及铁丝或铝丝,也可用木棒、竹杆。
栽支架距离及数量 水泥杆的桩间距4米,与西番莲植株行抽走向,亩用量56根。水泥杆长220厘米,栽入地深度为40—50厘米,地上部高180厘米,拉铅丝或铁丝双层,第一层高100厘米。
(5)幼树护理
小苗恢复生长后,每5天抹一次芽,促使主蔓速生、粗壮。每年2月底前完成果园修剪,剪去病虫枝和结过果的枝;在雨季来临前挖好排水沟,修整根圈,防止植株积水;6月下旬至7月上旬大花期,对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250倍液进行促花;7月下旬大果期对叶面喷施“云大-120”6000倍液及0.2%的硼砂进行保果。也可进行根部追肥促花、保果。旱季来临前,对种植带土壤深翻一次,把保护带上的杂草砍下后覆盖在种植带上,以便保温、保湿和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形容长大的诗句有哪些?
《喜见外弟又言别》年代: 唐 作者: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夏夜宿表兄话旧》年代: 唐 作者: 窦叔向
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
远书珍重何曾达,旧事凄凉不可听。
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
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
《木兰花/玉楼春》年代: 宋 作者: 柳永
嫦娥天上人谁识。家在蓬山烟水隔。
不应著意眼前人,便是登瀛当日客。
双眸炯炯秋波滴。也解人间青与白。
檀郎未摘月边枝,枉是不教花爱惜。
《途中逢友人》年代: 唐 作者: 项斯
长大有南北,山川各所之。
相逢孤馆夜,共忆少年时。
烂醉百花酒,狂题几首诗。
来朝又分袂,后会鬓应丝。
《十一月二十日南至二首》年代: 宋 作者: 方回
风吹六十二年春,又见阳和一夜新。
兴废亲更三国事,死生暗易万城人。
种花纵好谁同赏,置酒良难自惯贫。
今独身为本宗长,思兄临节倍悲辛。
《颂古四十四首》年代: 宋 作者: 释法泰
生无所生,死无所死。
风动尘飞,波澄浪止。
和合离散,随处发现。
满月弯弓,双雕一箭。
《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奉懿旨撰》年代: 元 作者: 赵孟頫
忽忽岁将尽,人事可稍休。
寒风吹桑林,日夕声飕飗。
墙南地不冻,垦掘为坑沟。
斫桑埋其中,明年芽早抽。
是月浴蚕种,自古相传流。
蚕出易脱壳,丝纩亦倍收。
及时不努力,知有来岁不。
手冻不足惜,冀免号寒忧。
《杂兴四首》年代: 宋 作者: 赵蕃
湖上山林画不如,霜天时候属园庐。
梯斜晚树收红柿,筒直寒流得白鱼。
石上琴尊苔野净,篱阴鸡犬竹丛疏。
一关兼是和云掩,敢道门无聊相车。
《恭和家大人将赴季弟官书示及门之作》年代: 宋 作者: 孙应求
少年不学待何年,长大无成莫怨天。
况是各随贤父训,岂容弗肯播菑田。
《吴体寄张季长》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九月十月天雨霜,江南剑南途路长。
平生故人阻携手,万里一书空断肠。
人生强健已难恃,世事变迁那可常?
两家子孙各长大,他年穷达毋相忘。
农业用水管理机制?
我国的旱作农业和分水技术旱作农业又称雨养农业, 是指在没有灌溉条件下,
完全是依靠降水来提供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而从事
的农业生产。我国北方的旱作农业区, 主要是指年降水
量在250~ 600mm 以下的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易旱
区, 约15 个省、区的2 600 多万hm2 旱坡地。在我国南
方, 虽然降雨充沛, 但由于降雨量年内分布不均, 而耕
地分布在丘陵山地上, 受地形条件、技术、经济等因素
的制约, 也无法发展灌溉。农作物生长时期常常遇到季
节性旱灾的威胁, 如伏旱、秋旱。这类旱坡地约有1 300
多万hm2。从现有的产量水平看, 北方半干旱地区粮食
平均1hm2 产量仅1 500kg , 半湿润易旱区仅2 250kg ,
南方旱地1hm2 产量仅2 250kg 。因此, 在旱作农业区
需要通过各种综合措施, 最大限度地集聚及充分利用
降雨, 来满足作物生长对水分的需求, 从而提高作物的
产量水平。
“八五”期间旱作农业技术的突破及推广应用
我国具有悠久的旱作农业历史和传统经验。新中
国成立以来, 特别是近几年来, 在科技部门和广大科技
人员的努力下, 各地在发展旱作农业技术上做了一些
探索, 开发了许多新技术。如山西省的秸秆覆盖技术,
可使同样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下, 小麦、玉米平均增产
15%以上, 1hm2 产量平均提高600~750kg 。宁夏的微
型集水灌溉工程, 使降雨仅200~300mm 的干旱地区,
玉米产量由1hm2 的450kg 提高到3 000kg 。四川川东
地区, 结合扶贫及农业开发, 创造了改造旱坡地的综合
技术。河北省的旱作玉米聚水集肥栽培技术, 南北方许
多地区推广的肥粮( 带状) 轮作等等, 都带来了可观的
经济效益, 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但是, 目前这些新技
术的推广应用力度不大, 影响了效益的发挥。
旱作农业技术的主要内容
1 农业工程。农业工程包括大型工程和微型工程,
大型工程主要指坡改梯工程, 微型工程主要指丰产沟、
垄沟耕作技术及微型集水工程等。实施农业工程的目
的, 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壤对降水的拦蓄, 减少土壤水
分的蒸发, 以保证作物生长对水分的需要。农业工程对
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保持水土、拦蓄降雨、提高土
壤含水量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 1) 坡改梯。即把坡耕地沿等高线修建成水平梯
田, 也包括隔坡梯田。高标准的梯田, 可以将1 次降水
100mm 的径流全部拦蓄在梯田里, 1hm2 可增加土壤
蓄水180~ 225m3。这是改善和提高旱作农业生产水平
的一项重要措施。国家将修建水平梯田作为农田基本
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每年大约完成26. 7 万hm2 的
梯田面积。
( 2) 田间微型工程。大面积旱坡地的农业生产必须
采用一些投资少、效益高、农民易于操作的田间微型工
程。这些田间微型工程同样在改善旱坡地的土壤水分、
保持水土方面效果显著。在西北地区推行的田间微型
工程有丰产沟、等高耕作、垄沟耕作等。在南方推行的
田间微型工程有聚垄耕作等。
( 3) 微型集水灌溉工程。在我国北方地区, 降雨稀
少且相对集中在夏季的一二个月内; 在我国南方, 大
雨、暴雨多, 真正能够渗入到土壤中的径流水一般仅仅
占10%左右, 大部分的降水随地表径流流失。因此, 无
论在南方还是北方地区, 农民都在旱坡地修建一些容
积约在50~80m3 的集水窖, 来蓄集雨水, 供干旱时使
用。修1 个这样的水窖, 如果蓄满了水, 春旱时可点种
0. 20~0. 27hm2 甘薯和玉米, 0. 13~0. 20hm2 棉花, 大
旱时可采用微灌技术, 达到抗旱效果。
2 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指通过大力种植绿肥作物、
实施草田轮作或粮肥轮作等, 增加地表径流的入渗率,
改良培肥土壤, 控制水土流失, 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调
节土壤微生态环境, 以利于作物的生长, 争取稳产、高
产。
( 1) 南方旱地绿肥聚垄耕作技术。该项技术是以复
合群体生产结构为主体、带状种植为基础、多熟和轮作
换茬为核心的一种新型耕作制度。它的特点是经、粮、
肥、菜、饲、豆等科学地组配, 把经作、种粮与养地有机
地结合起来。如小麦—玉米—甘薯, 与豆类、蔬菜、绿肥
等分带轮作换茬, 各种作物协调发展, 是南方山区及丘
陵地区旱坡地农业持续高产的技术措施之一。
( 2) 北方草田轮作及夏季绿肥。在我国北方一些地
区, 地多人少, 旱耕地大多分布在坡地上, 水土流失严
重。草田轮作就是在一块田中按一定比例分带种植农
作物和多年生牧草, 既可保持水土, 增加降水的入渗,
又可培肥地力, 增加作物产量。一些地区夏季作物收获
后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 不能种植第2 茬作物, 土地处
于休闲状态。甘肃等省经过多年的实践, 筛选出一些适
宜种植的绿肥品种, 夏季作物收获后进行种植, 既增加
雨季地表覆盖, 有利于降水的入渗, 增加土壤含水量,
又改良培肥土壤, 农民还可收获部分饲料饲养牲畜。
( 3) 秸秆覆盖。秸秆覆盖是将作物秸秆覆盖在作物
的垄上或行间, 降雨时起到减缓地表径流, 增加土壤渗
透的作用, 干旱时可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损失, 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作物秸秆腐烂之后, 又可培肥土壤, 增
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因此对于旱作农业区是一项重
要的增产技术。据山西省的资料, 大旱的1991 年( 年降
水377mm) , 旱地玉米覆盖秸秆田1hm2 产量达1. 05
万kg, 较不覆盖田增产43%。
3 农艺技术。是指通过选择抗旱品种, 合理调整作
物布局, 及蓄水保墒耕作措施等, 以充分提高水分的利
用率, 提高旱地农作物产量。
( 1) 选用耐旱的农作物品种及合理调整种植结构。
农作物耐旱品种和普通品种的需水量和产量相差很
大, 选用耐旱高产品种, 可以减少用水量而获得较高的
产量。玉米、高粱、甘薯、谷子、烟叶等作物相对耐旱力
强于小麦, 因此在旱作农业区是主要的种植作物。同时
扩大雨热同步的春夏播作物, 针对当地条件采取合理
的轮作制度, 相应地可以提高降水的利用率, 增加作物
产量。
( 2) 增施有机肥。有机肥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旱作
农业区更应强调有机肥料的投入。特别是结合秋季最
后一次耕地, 将有机肥深施入土壤中, 对土壤的理化性
状的变化, 改良土壤结构, 增加土壤的孔隙度, 尤其是
毛管孔隙的增加, 提高土壤持水和供水能力以及抑制
水分的蒸发有明显的作用。是增强作物的抗旱能力, 提
高作物对降水的利用率, 实现稳产高产的基础。
( 3) 蓄水保水耕作措施。在实施了蓄水农业工程的
基础上, 仍须结合耕作措施把雨水蓄存起来。最基本的
方法是: 深耕蓄水, 耙耱保墒, 冬春碾压, 中耕除草。依
照旱区降水集中的特点, 雨季前深翻蓄水, 结合中耕开
沟或沟内打横埂, 顶凌耙耱及遇雨即耙等, 均可将降水
拦蓄于垄间沟中, 增加土壤的透水性, 使降水缓慢地渗
入土层中, 并减少蒸发。
4 抗旱保水剂应用技术。采用保水剂、抗旱剂、抗蒸
腾剂等, 进行拌种, 可节水保墒; 中后期叶面喷洒, 能减
少叶面蒸腾, 提高多种酶的活性和叶绿素的含量, 从而
增强作物的抗旱、抗寒、抗病虫能力, 达到增产的目的。
此外, 旱作农业技术还包括配方施肥、微肥施用、
地膜覆盖、轮作倒茬、病虫防治等常规的农业技术措
施, 旱作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重要的问题在于技术的
合理组合配套及分类指导。
旱作农业技术已列入农业部1996 年10 项重大农
业技术推广项目。1996 年,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
心将重点做好北方节水旱作农业开发示范区内的成熟
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工作, 同时在南方开展小规模的技
术示范项目。1997 年开始, 逐步加大旱作农业技术的
推广力度, 扩大到全国的15 个省( 区) , 分地区、分类
型、因地制宜地进行旱作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迹字是什么结构?
迹是左下包围结构的字。
迹是一个汉语汉字,读音为jì,《说文解字》:“迹,步处也。从辵、亦声。”乍行乍止是辵之范式。人之臂下两腋相须是亦之范式。辵、亦两范式叠加。所留下相当于行或止的印痕线索是迹之范式。指脚印。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赵主父令工施钩梯而缘播吾(山名),刻疏人迹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