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日记,拉贝为何会选择在战争中保护中国难民?
他是一个天使,他也是一个纳粹,他是德国人约翰·拉贝。
约翰·拉贝(John Rabe),1882年11月23日出生于德国北方港口城市汉堡,1908年,拉贝作为西门子公司代表,来到了中国,被派驻过北京、天津、上海、沈阳、南京等多个城市。
1931年,拉贝出任德国纳粹党南京分部副部长,期间,拉贝开始撰写日记,那就是后来震惊世界、现在入藏中央档案馆的《拉贝日记》。
《拉贝日记》1942年在德国首次出版,日记中,约翰·拉贝记录了大量日本军队在攻陷南京后所施的暴行。
1937年12月14日:开车经过市区,我们才晓得破坏的巨大程度。车子每经一二百米就会压过尸首,那些都是平民的尸首。我检查过,子弹是从背后射进去的,很可能是老百姓在逃跑时从后面被打死的。1937年12月16日:我开车到下关去勘查电厂,中山北路上都是尸首……城门前面,尸首堆得像小山一样……到处都在杀人,有些就在国防部面前的军营里进行。机枪声响个不停。1937年12月22日:在清理安全区时,我们发现有许多平民被射杀于水塘中,其中一个池塘里就有30具尸体,大多数双手被绑,有些人的颈上还绑着石块。1937年12月24日:我到放尸首的地下室……一个老百姓眼珠都烧出来了……整个头给烧焦了……日本兵把汽油倒在他头上。1937年12月25日:日本人命令每一个难民都必须亲自登记,而且要在10天内完成……20万人!怎么办?整批年轻力壮的男人已经被拉了出去,他们的命运不是做奴工就是死亡。还有整批的年轻女子被拉出去,因为要成立一个很大的军中妓院。1938年1月1日:一个漂亮女子的母亲向我奔过来,双膝跪下,不断哭泣着,哀求我帮她一个忙。当我走进一所房内,我看见一个日军全身赤裸裸地趴在一个哭得声嘶力竭的少女身上。我立即喝住那个下流无耻的日军,并用任何能够让人明白的语言向他呼喝。他丢下一句“新年快乐”就逃走了。他逃走时,仍然是全身赤裸,手中只拿着一条裤子。1938年1月3日:这些城陷后放下武器的中国兵当中,恐怕有2000人被日本人刺杀,这是非常残忍的,而且绝对违反国际法;在攻城的时候,大约2000平民被打死。1938年1月6日:克罗格看见汉中门边的干渠里大约有3000具尸首,都是被机枪扫射或是别的方法弄死的百姓。1937年11月下旬,日军开始进攻南京,约翰·拉贝和十几位欧美人士建立了国际安全区。拉贝的初衷,首先是为了保护西门子公司的中国员工,当他亲眼看到了日军的兽行后,他迅速改变了初衷,致力于保护更多无辜的中国普通平民。他在这片古老的国土上已经呆了三十年,已经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纳粹党员的身份,使得约翰·拉贝比起其他的欧美友人,有着更为有利的条件,后来他担任了南京国际安全区主席。自己的办公室兼寓所——南京市广州路小粉桥1号,也贡献出来作为南京安全区收容难民的25个国际安全区之一,保护了六百多位难民。拉贝与其他善良的国际友人们协同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在其负责的不足4平方公里安全区内,拯救了总数超过25万中国人的生命。
当时其他的国际友人回忆起拉贝时,认为他“生性质朴、乐于助人”,还有一点小小的表现欲,喜欢站在镜头前,他本人最喜欢的个人相片,据称是一张正在被授予并佩戴纳粹徽章时的照片。
我们现在在感谢拉贝先生善良质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德时,也一定会深深感谢他的那一点“表现欲”,正是这一点特质,使他没有退缩,在大厦将倾、每个南京人都惶恐无助的年月、几十万难民面对死亡的威胁之际及时的勇敢站了出来,挽狂澜于既倒。假如身为纳粹的拉贝并没有做出这种惊人的义举,我们也无可指责。毕竟,就连我们的自己人中,我们也见过了太多麻木不仁的习惯面孔。
约翰·拉贝回国后,因为心系中国人民,他正直的“表现欲”又开始发作,向德国国内媒体、民众到处散发、讲述日本人在南京的所作所为。在德日结盟的背景下,很快就收到了盖世太保的调查与警告,“不识时务”的拉贝坚决抵制。
二战后,贴有纳粹标签的约翰·拉贝又被英国、苏联各占领军当局反复捉拿归案,当患有严重糖尿病的约翰·拉贝被投入监狱时,远隔千山万水的南京市民纷纷组织募捐,后来凑了几千美元才改善了拉贝的困境。
1950年,约翰·拉贝逝世。没有引起遥远东方的再度关注。
九十年代初,一位叫张纯如的美国华裔女孩来到德国,多方打听、几经辗转,才找到了约翰·拉贝的外甥女赖因哈特夫人,尘封已久的《拉贝日记》重新走进中国人民的视野。
“一个好人,一个不屈的人,约翰·拉贝”——来自约翰·拉贝墓志铭
“感谢这个不识时务、有表现欲的好人。”——我说的
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战争?
很难
怎么看待晶晶的生活日记中的主角火了后带动她老公公公表姐等家人搞自媒体的行为?
晶晶的头条还是一八年七八月份刷头条刷到的,那时候她拍的视频让我打心底里很佩服她们夫妻。日常上班,上下班挤地铁,下班买菜回来做饭,下班即使饿了也只是买点面包啥的垫垫肚子,肚子留到正餐。午餐带饭没感觉到有什么过于浪费过于奢侈的生活。我也是深圳的上班族,自愧不如那时候她对生活的自律,让我觉得是彻头彻尾的深圳打工族。我老婆喜欢经常在外面吃吃麻辣烫啥的,不喜欢在家里做饭吃,那时候还经常责备她应该在家里吃学学晶晶对生活的态度,他们即使在外面吃也只是个把星期半个月吃一次,换换口味换换风格。
感觉是从去年下半年把公婆接过来以后,视频质量没以前高了,越来越多次数到餐馆吃(我不是说在餐馆吃不好,只是本人不喜欢那种氛围那种感觉,更觉得她们的生活饮食跟以前有区别了),买了房,买了车,老公程序员,头条几十万的关注度,播放量也不低,到手的薪金应该比以前多,我选择相信她们的这种改变是经济基础扎实以后的改变,但我本人更喜欢的是更贴近生活的态度,我感觉到她离接地气越来越远了。我相信关注她的大多是出门在外的拼搏者,可能以前就是靠装骗来那么多的粉丝,我曾关注过她应该有十个月,吃饭、躺床上时候经常看她视频,甚至直播。也就是从他们经常去餐馆吃饭开始,我越来越不喜欢她,可以说我对她是路转粉粉转黑。不忙初心方得始终!
欢迎前来交流
张喜抚夷日记是第几次鸦片战争?
日记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写的
如果清军战斗力一直保持在努尔哈赤时期能打得过鸦片战争的英军吗?
打不过。这是一场有代差的战争。以冷兵器对热兵器,以农业社会对工业社会,以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制度,必输无疑。那有人会说:朝鲜战争我们和美国在武器上也有代差,那我们怎么打赢了?这正是落后的大清想要打赢唯一的可能,可是大清并不具备——民心。先看看我们抗美援朝这支部队,一支经历了几十年殊死战争的部队,锻炼岀了一支百炼成钢的劲旅,全部是经过残酷死亡淘汰剩下的精英。指挥员指挥有素,战士训练有方。关键是从上到下都不怕牺牲,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最可怕的是他们都有一个虔诚的信仰:建立一个强大的富裕的社会主义中国。因此才在战场上岀现了黄继光,邱少云式的英雄人物,也因此打败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还有当时的中央领导集体,尤其是毛主席这样不世岀的大战略家。而大清在努尔哈赤时期的劲旅何尝没有坚定的民族主义信仰呢?但入主中原后,这种信仰成为了全中国的信仰了吗?因此,它和英军作战时,即使战斗力保持着原有的水平,也一样打不过英军的。因为这个政权没有得到大多数中国人的认同。不然以英军及后来的八国联军区区几万兵力,怎么可能横行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