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在近现代是谁发现的,敦煌莫高窟建成于什么时候?
敦煌莫高窟建成于公元4世纪至14世纪间。因为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遗产之一,是世界艺术史上的杰出艺术品,包括了492个洞窟和数千幅壁画和雕刻,其中一些壁画和雕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纪。创造这些精美艺术品需要长时间的耐心和技艺,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敦煌莫高窟的建造也经历了数个世纪。敦煌莫高窟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宝贵文化遗产的地方,不仅有壁画和雕刻,还包括了书法、音乐和歌舞等艺术形式。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到敦煌莫高窟参观,这个地方成为了中国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敦煌莫高窟的是谁建的?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的佛教艺术宝库,是由多位历代的皇帝和当地富商所建。它始建于366年,历经十六朝五十代之后才得以完成。根据文献记载,最早的一个石窟是由北涼政權時期的鮮卑人張駒於366年挖掘而成,而隨後的眾多石窟則是在隋唐时期逐步向东、西两侧发展开来,并在唐朝时达到鼎盛,共有735个石窟和4万余件壁画、彩塑、书法等文物遗址。
敦煌莫高窟已经有几年的历史了?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1987年敦煌莫高窟的精神?
1987年,莫高窟被评为我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时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的樊锦诗是申遗的主要负责人。梳历史、理保护、讲开放,在填写大量申遗材料的过程中,她看到了更为深广的世界。
“文物保护的国际宪章和公约原来没听过,保护涉及法律和管理从前不知道,怎么处理保护与旅游开放的关系也不清楚。这给我莫大的刺激。”樊锦诗说,在全面了解世界文化遗产体系后,她更深入地认识到了莫高窟的价值。
“世界文化遗产的6项标准莫高窟全部符合。我想,一定要把莫高窟保护好,让它的保护管理真正符合国际标准和理念。”她说。
一幅关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巨大图景,在樊锦诗心里悄然铺开。莫高窟历经千年,壁画彩塑已残损破败。如何让这一人类遗产“永生”?做过文物档案的她想到了用数字的方式。
上世纪80年代,敦煌研究院开始尝试文物数字化。就是将洞窟信息拍照,再拼接整理,最终形成能够“永久保存”的数字洞窟。这些数字资源还可以被“永续利用”,成为出版、展览、旅游等的资源。
说时容易做时难。形制改变、颜色失真、像素不足等一道道问题摆在眼前。与国内外机构合作,自己逐步摸索……樊锦诗说,从提出设想到真正做成高保真的敦煌石窟数字档案,他们花了整整20年。
这些数字资源显示了价值。2014年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投运,数字球幕电影让游客领略了石窟风采,也缓解了保护的压力。
此外,敦煌研究院还在立法保护文物、制定《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探索、总结了经验。
莫高窟的管理与旅游开放创新模式,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认可,称其是“极具意义的典范”。
“莫高精神”:大漠“第二宝藏”
自1944年敦煌研究院建院以来,一批批学者、文物工作者来到大漠戈壁中的敦煌。今年国庆前夕,樊锦诗为工作30年以上的敦煌人颁发奖章。她那一头白发,写照着岁月的流逝,见证着一代代传承。
建院70周年之际,樊锦诗在总结前辈创业历程后,总结出了“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
敦煌莫高窟的是谁建的?
敦煌莫高窟是乐僔建造的。据记载,莫高窟最初的修建者是前秦时期的一位高僧。366年,僧人乐僔路过敦煌时,忽见三危山上金光万丈,隐隐约约闪现着万佛的影像。为了纪念这一奇迹,他在山壁上开凿了一个洞窟,造佛修行。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里,又不断地有其他僧人和禅师来到这里,陆续凿洞、造像,最后逐渐形成了一条一千六百多米长的大型石窟群。这个石窟群是集建筑、彩塑和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