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之战,关羽死后刘备伐吴的结果?
答,关羽死后,刘备集结70万蜀军东进伐吴。留军师诸葛亮镇守蜀地。在东进伐吴时二弟张飞体罰下属,又因贪酒,被下属杀害。更增加刘备的怒火。当孙权知道刘备率兵,前来为关羽报仇,派陆逊为帅,进行抵抗。刘备率领大军接近东吴前沿,将军队驻扎成长龙。陆逊闻知大喜,喑中派兵,趁夜手持火把将蜀军连营点着。火借风势,整个蜀营原本长途拔涉,疲惫不堪,这时火烧连营,更是不战自乱。刘备只得带兵退回西蜀,在白帝城不幸身亡。
赤壁之战小故事概括?
东汉建安十三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大败曹操军队的一次决战。
曹操败袁绍、破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挥师南下,欲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
九月,曹军进占新野,时刘表已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依附刘表屯兵樊城的刘备仓促率军民南撤。曹操收编刘表部众,号称八十万大军向长江推进。
刘备在长被曹军大败后,于退军途中派诸葛亮赴柴桑会见孙权,说服孙权结盟抗曹。
赤壁之战与火烧赤壁是同一事吗?
是同一件事呀,最主要的功臣是提出火攻之计的黄盖,不过是主帅周瑜采用了贡盖所提出的计谋
赤壁之战简介: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蒲圻市西北的赤壁山,一说在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一带,大败曹操军队的一次决战。曹操败袁绍、破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今河南南阳)挥师南下,欲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九月,曹军进占新野(今属河南),时刘表已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依附刘表屯兵樊城(今属湖北)的刘备仓促率军民南撤。曹操收编刘表部众,号称八十万大军向长江推进。刘备在长(今湖北当阳境)被曹军大败后,于退军途中派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会见孙权,说服孙权结盟抗曹。
诸葛亮外交上的指挥?
谢邀。
诸葛亮是一名出色的外交家,他早在三顾茅庐时,提出的《隆中对》里面,就把东和孙权作为重要的战略一环。等到刘备兵败当阳,危难关头,诸葛亮主动请缨,去江东,劝孙权一同抗击曹操,最终说服孙权,孙权派周瑜率军协助刘备,双方共同在赤壁击破曹军。
在《三国演义》中,描写了舌战群儒、激周瑜等精彩片段,不过按《三国志》来看,只有智激孙权是有明确记载的。
当时,诸葛亮没有一上来就请求结盟,而是采用迂回战术,先用了一个“对比法”,把孙权和刘备放在一起比较,以此刺激孙权。
孔明曰:“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疑贰之见,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诚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降操?”孔明曰:“昔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又安能屈处人下乎!”
孙权、刘备,都是身为人主,地位相当,拿来做对比,再合适不过了。诸葛亮认为,刘备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会投降的,因为人家是帝室贵胄,当世英雄,而你孙权嘛,就不必太勉强自己了,感觉打不过就直接投降好了。
这是很明显的故意抬高一个,贬低另一个,不过孙权年轻气盛,还真的中了诸葛亮的激将法,登时勃然大怒。
刘备仅仅新野一县之地,几千人马,就敢屡屡和曹操叫阵,自己坐拥江东,数万之众,兵精粮足,竟然连一战的勇气都没有?
别说孙权一开始就有交战之心,哪怕孙权开始打的是投降的主意,被诸葛亮在众人面前这么一激,也肯定要和曹操大战一场,证明自己不比刘备的段位低。所以孙权勃然大怒后,就下决心发兵了,诸葛亮也达到了他的目的。
诸葛亮的这一激,其中奥妙在于,他变被动为主动了。
本来孙刘联盟,刘备才是来求援的一方,盼救兵如盼月亮,如果孙权不发兵,刘备无路可走,难不成投奔吴巨去?而诸葛亮这么一激,孙权不仅主动发兵,还要主动请刘备一方提供曹军情报,因为吴军之前没有和曹军交过手,想要获胜,刘备的情报弥足珍贵,这样大大拔高了刘备集团在联盟中的地位。
刘备救援公孙瓒走的哪条路?
刘备救援公孙瓒走的是新野道路。据《三国演义》记载,当时曹军正在围困公孙瓒,刘备为了救援,选择了新野道路。这是因为,在其他道路上曹军设有严密的防线,难以突破,而新野道路则是曹军较为放松的地方,刘备可以借助这个漏洞,从而成功救援公孙瓒。刘备救援公孙瓒走的是新野道路,在中国历史上算是一段著名的战役,也被称为新野之战。刘备最终成功突围,挽救了公孙瓒和他的部队,后来刘备成为三国时期蜚声中外的英雄,新野之战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战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