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藤清正,丰臣秀吉为什么能做到攻城必克?
三木、鸟取、高松的几次攻城战役确实奠定了丰臣秀吉“攻城上手”的赫赫声名,要问他为什么能如此?需要从几个方面考量。
首先,丰臣秀吉本人并不是一个以武力值作为优势的将领,而是以智谋作为他的强项。原名木下藤吉郎的丰臣秀吉出身于尾张国爱知郡中村乡贫苦农民家庭,1554年以足轻(最低等的步兵)或小者(打杂的仆役,不是小姓)的身份来到织田家的旗下,他受到当主织田信长注意和重视并被提拔为下级武士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他的聪明才智,自此以后他也主要是以其智谋为织田家效力,相比织田家其他的重臣和武将,甚至是织田信长本人,丰臣秀吉有相对阴柔和迂回的一面,这是他总是能想办法不靠强攻而采取如问题里说的“饿杀三木城,断水鸟取城,水淹高松城”(日本谣谚做“饿煞三木,渴煞鸟取,不用一兵,水淹高松”)等战术的原因之一。
(年轻时候的秀吉做过小商人等职业,个性气质与传统武士不同)
(战场上的丰臣秀吉)
(水淹高松城)
其次,丰臣秀吉身边有黑田官兵卫(黑田如水)和竹中半兵卫(竹中重治)两位日本战国时代杰出的军师。
丰臣秀吉正是在竹中和黑田两大军师的共同辅佐下,才能最终成就成为“天下人”的霸业。
(黑田官兵卫辅佐丰臣秀吉的时间较长)
(竹中半兵卫因肺结核英年早逝,但是在丰臣秀吉前期的攻略中厥功甚伟)
黑田官兵卫(黑田如水)和竹中半兵卫(竹中重治)作为军师,对丰臣秀吉军队偏于以智取方式攻城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从另一个视角,他们能够脱颖而出发挥巨大的作用,本身和前一段描述的丰臣秀吉个人的风格气质有关,这本身就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君臣投契、风云际会的故事。
(丰臣秀吉攻灭北条氏的战役形势图)
说到底,丰臣秀吉是对战国时代的战略战术有与时俱进观念的一个人。
作为织田信长的继承人,除了政治方面,他也在很大程度上学习掌握了因地制宜、尤善攻城的“织田流”兵法——具体表现在攻城上,他能够调动和利用兵粮等资源,根据实际环境和情况来实现自己的目的,甚至有时攻城本身是为了借机攻略其他地区,总之,称得上“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丰臣秀吉的家纹)从这个角度,因为被后世传诵推崇而感觉恍若战神转世的武田信玄和上杉谦信,相比丰臣秀吉其实已经是上一代人,虽然信玄最推崇孙子兵法,但是说到不战而屈人之兵,还是比不上秀吉。
日本战国名将为什么那么多?
日本战国时期的历史,本质上只是相当于中国一省之地的各县土豪互相砍杀的历史。
这些名”大名“,实际上为村长(领主)、镇长(城主)、县长(国主)、至多到市长(关东管领、九州探题)级别的土豪们的村战、镇战、县战、市战的历程,之所以竟诞生了许多所谓的"名将”,其根本原因,当然是因为上世纪80至90年代时,日本经济繁荣,文化输出全世界。而koei公司创作的电脑游戏《信长之野望》《太阁立志传》《战国无双》系列,也因此在互联网普及的早期流行一时,得到广泛传播。
而koei公司通过其游戏普及的所谓“日本战国历史”,采用的根本不是真正严谨的当时史料,而是大量私人笔记,地方军纪的相关段子,不论怎样夸张地给自家贴金的段子,都根本不辨真伪的直接采用,因此各类原本历史上只是乡村势力的土豪级别的人物,能力夸张到犹如真正名将。如果多看些日文版真正的历史资料,而不是二、三手各类转抄资料,就可知其牛皮吹到何等地步了。
某位被家臣干掉的“剑豪将军”足利义辉,游戏中长年90+武力的名将,在真正史料没有任何死前的武勇表现,直接被乱枪扎死的。而二次野史给他编造了什么百人斩,什么剑坏了才死,什么相持三小时,还力劈了无数敌人,纯粹就是扯淡。
比如真实历史上的“剑圣”上泉信纲,是群马县(上野国)的土豪长野业正手下一个百夫长,最好战绩是在抵抗山梨县(甲婓国)县长武田信玄的侵攻中,有过十人斩的战绩,
至于另一位“剑豪”宫本武藏,更只不过是个关原之战的杂兵,没有任何战场上的得意事迹。
然而在战国游戏中,这两人武力高达110+、100+,皆是一人可当千军的名将。谁又知道,这些游戏中牛皮吹上天的剑豪、忍者,真实历史中哪怕和他们正经的县长(大名)比,都根本上不得台面。
再说说那些县长,三重县(伊势国)县长北田具教,也是前面那位上泉“剑圣”的得意弟子,因此在游戏中也是长年90+武力的存在。真正史料:被某个家臣一刀砍死,二次野史:变成了独战织田家大军,杀死百余人自杀,真是笑死人了。
津轻为信,原本是青森县(北陆奥)县长南部氏的部将,后来占据了青森县西部的津轻镇,成为一方土豪,在丰臣秀吉围攻小田原之战中,抢在南部氏之前去拜见了丰臣秀吉,然后对公卿行贿,自称是关白近卫家的私生子,忽悠丰臣秀吉认可他是独立的县长(大名),从此拥有了4.5万石的地盘,关原之战后站队德川家康,因此又加封了0.2万石。
就靠这么相当于其他县长1/10的领地,居然在游戏中拥有了统帅90+、武力80+、智力90+、政治80+的能力,成为了首屈一指的“智将”和“阴谋家”,实在稀奇之极。
长宗我部元亲,原本是高知县(土佐国)的一个土豪,利用原县长一条氏的内讧,花了快20年时间,终于取而代之,拥有一县之地。然后他投靠织田信长,利用中枢政权影响力,加上统治德岛县(阿波国)的三好氏的内讧,成为了高知、德岛两县之主。接下来,元亲又利用自己已经是两县之长的优势,攻击土豪林立、没有县长的香川县(赞岐国),轻松得手。
然而当这位“无鸟岛之蝙蝠”继续进攻爱媛县(伊予国)时,想要完成统一四国岛,升级为市长的大业,却遭到当地土豪的顽强抵抗,苦战六年,刚刚就要成功,丰臣秀吉大军便渡海而来,长宗我部元亲一战而降,割让了三个县才保住性命,被打回了一县之长的原形。
这样一位功败垂成的县长,也在游戏中拥有统帅、武力、智力、政治都有90+的能力,综合能力稳进全游戏前十名。
再说说那位高举孙子”风林火山“四如旗,号称日本战国第一兵法家,山梨县(甲婓)县长武田信玄,他赶走他老爹,继承了祖传数百年的基业,然后花数十年时间侵吞了长野县(信浓)、静岗县(骏河、远江)大部,以及群马县(上野)的西部,在进攻爱知县(尾张、三河)时因为重病退兵身死。
这么一个一生奋战不到四个县基业的人,游戏中长年各项能力总和第一的强人,要真放在我天朝历史上,又该是什么档次?说穿了,这位“甲斐之虎”也不过是每代三国游戏都必登场的著名土豪,“吴郡之虎”严白虎一类人物。而类似于把武田县长吹成了神的《甲阳军监》这种东西,和《封神榜》一样当神话小说看就行,绝对不要当真。
除了这些游戏中所谓的”一流名将”,水分极大以外,“二流名将”同样也是如此。比如爱媛县(伊予国)土豪西园寺家,有个村长名叫土居清良,因为和长宗我部氏的侵攻军打过几次村战,据说得到了游戏中“名将”之一,后来成为福冈县(筑前国)县长小早川隆基的称赞「毛利家有他可得天下」??,因此这位生平最多只带过二百杂兵的村长,也因此拥有了各项70+的能力。
又比如滋贺县(近江)北部的土豪浅井氏的麾下,有个叫海北纲亲的老头,游戏的列传里,说他足智多谋,让织田家陷入苦战,甚至被对手丰臣秀吉尊称称呼为“我的兵法老师”,最后于1573年浅井氏灭亡时战死,
然而真实历史中,这个人早在1535年就死了,那时丰臣秀吉甚至都还没出生。事实是此人的孙子是个画家,把自己的一个杂兵伯父,因抵抗织田家战死的事迹,夸张吹牛了十倍,然后强加给早死的祖父,让他强行续命几十年,还捏造说连丰臣秀吉都佩服他的兵法。
本质上这种层层堆积“名将”手法,就是拿控制了日本中枢政权的那几个著名统治者(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来垫背,猛吹那些历史上籍籍无名的路人甲,最后自然人人皆是“名将”了。
KOEI公司按照这个模式设计游戏能力,闹出了太多连日本人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的笑话,比如日本战国最出名的“天下人”丰臣秀吉,综合全能力排在游戏二十名开外,
相反,统治了今天栃木县(下野国)、神奈川县(相模国)、埼玉县和东京(武藏国)地区的市长“相模之狮”北条氏康,居然不论统帅、武力、智谋、政治,样样都比丰臣秀吉强,于是连日本玩家们都纷纷吐糟,这是对日本所有的历史教科书的挑战。
不得不承认,日本对欧美国家的文化输出确实做得很好,比我国早起步了几十年,如《战国无双》游戏和《幕府将军》等游戏,在欧美地区也拥有大量拥趸。
因此前几年,一个美国论坛投票挑选世界前二百名的古代名将,几十万美国人参与,最后评出第43名丰臣秀吉,第57名织田信长,第93名武田信玄,第175名德川家康,这几个人居然能一起上榜……再对比中华武将的名次,(第30名韩信,第45名岳飞……),也令该榜单的公信力全无,沦为笑话。
事实上,日本去掉其战国时代只有南部沿海一小块地区的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三岛总面积也只相当于我天朝的一省。一个省分出了所谓的六十六“国”,这些“国主”说他们是县长,确是恰如其分丝毫不冤枉了他们。信长、太阁、战无这样的游戏,娱乐而已,千万别和上面那些美国人一样,当真洗脑了就好。
丰臣秀吉的王朝为何经历了两世就灭亡了?
说起日本历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丰臣秀吉,相信小伙伴们多少都有些耳熟了。丰臣秀吉的原名叫做木下藤吉郎,他是日本战国时期非常著名的政治家,被称之为“天下人”,是日本战国时期三杰之一。在丰臣秀吉的统治期间,日本已走向了大统一。但是他所打下的江山却仅仅只是过了两世就灭亡了,那么这是为何呢?
丰臣秀吉建立的王朝二世而亡,可以说是三分外力,七分内讧。咱们先来说为什么是七分内讧。第一,丰臣秀吉没有选好接班人。丰臣秀吉虽然一生娶了15个妻妾,可惜他的生育能力实在不强,仅仅是第一侧室南殿生了儿子石松丸,第二侧室淀殿(浅井茶茶)给他生了两个儿子丰臣鹤松和丰臣秀赖。而且石松丸和丰臣鹤松都很早就夭折了,丰臣秀赖又是丰臣秀吉57岁的时候才生的,等到丰臣秀吉去世时,丰臣秀赖才5岁。丰臣秀吉为了让自己的儿子能长大成人,分别给他们取名“舍”“拾”这样一些贱名。但是没有办法,最后只留下一个。丰臣秀吉把关白之位最后传给了年幼的丰臣秀赖,为丰臣家族的灭亡,埋下了祸根。这个祸根是多方面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丰臣秀吉一直没有儿子,他曾试图把关白之位传给养子,同时也是外甥的小早川秀秋(也就是丰臣秀吉正室宁宁的亲侄儿)。但后来有了丰臣鹤松以后,他打消了这个念头。但是丰臣鹤松早夭,这时候,丰臣秀吉把关白之位传给了他的另一个养子、外甥丰臣秀次(丰臣秀吉姐姐的儿子)。但是很快,侧室浅井茶茶又给他生了丰臣秀赖,于是,他为了把关白之位传给亲儿子,不断打击自己的外甥丰臣秀次,逼他自杀,并清理掉丰臣秀次的势力。如果当初丰臣秀吉从整个丰臣家族的前途着想,把关白之位传给小早川秀秋和丰臣秀次其中任何一个人,这两个都是成年人,而且曾多次跟随丰臣秀吉南征北战,他们绝对是能够把丰臣家族延续下去的。而没传位的结果是,杀掉丰臣秀次及支持者,严重削弱了自身势力。不传位小早川秀秋,因此小早川秀秋后来成为丰臣家族的叛徒,直接导致在与德川家康的交战中失败。第二,丰臣秀吉没有处理好正室与侧室之间的关系。丰臣秀吉的正室名叫宁宁(北政所),是丰臣秀吉的患难夫妻,原本与丰臣秀吉关系不错。但因为她一直不生孩子,又出生平民,使得丰臣秀吉后来娶了大量侧室。最终这些侧室中,他最宠爱给他生了两个儿子的浅井茶茶。同时,浅井茶茶又出生贵族,可以说,丰臣秀吉的全部宠爱,都在浅井茶茶身上。这一种状况,让宁宁很不满,她曾经还给当时的大名织田信长(那时候丰臣秀吉还只是织田信长的一员大将)写信,控告丰臣秀吉拈花惹草。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她心中的不满。再加上后来,丰臣秀吉没有把关白之位传给宁宁的亲侄儿小早川秀秋,而是传给了丰臣秀吉与浅井茶茶的儿子丰臣秀赖,后来,丰臣秀赖继位,浅井茶茶摄政以后,宁宁实际上成为了丰臣家族的分裂力量。而小早川秀秋的叛变,也与宁宁不无关系。第三,丰臣秀吉没有处理好老臣与新贵之间的关系。老臣是以加藤清正、福岛正则为代表的尾张派,主要是武臣,是在丰臣秀吉还没有成为大名前,和丰臣秀吉一起打天下的兄弟。新贵则是以石田三成、大野治长为代表的近江派,主要是文官。这两派中,尾张派后来不受丰臣秀吉重视,因此他们自然地和同样不受丰臣秀吉重视的正室宁宁站在一起。近江派则与浅井茶茶站在一起。后来,在新贵近江派的石田三成为了维护丰臣家族的利益,向德川家康打响关之原合战时,本来尾张派应该站在丰臣家族身边,他们却最后倒向了德川家康。再加上小早川秀秋在宁宁支持下的叛变,因此,这场决定丰臣家族生死的大战,半天时间就结束了,德川家康最终取代丰臣秀赖,成为日本新的执政者。第四,浅井茶茶对儿子修丰臣秀赖太过溺爱。浅井茶茶怕儿子在战场上受委屈,因此,就算儿子已经长大成人,她也不让丰臣秀赖亲自带兵作战,甚至不让他出来见大臣们,从而造成丰臣家族群龙无首,在与德川家康的殊死搏斗中,家族内部为了自身利益内耗,最后至于惨败。咱们再来说三分外力。这三分外力就是老狐狸德川家康通过一系列运作,把权力从丰臣家族手中,运作到自己手中。他主要的策略有四点:一是挑起丰臣家族内部的争斗。也就是丰臣秀吉正室与侧室,老臣与新贵之间的争斗。二是消耗丰臣家族内部的财富。丰臣秀吉本来积累了大量财富,后来德川家康挑动浅井茶茶大兴土木修寺庙,从而把丰臣家族财富消耗殆尽。三是瓦解丰臣家族的防御工事。丰臣秀吉修建了一座大阪城,易守难攻。当时连丰臣秀吉自己都说,除非把大阪外面的壕沟填满,否则根本无法占领大阪。而德川家康最终怂恿浅井茶茶填了这条壕沟。四是德川家康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丰臣秀吉,麻痹浅井茶茶与丰臣秀赖的注意力,瓦解其斗志。正是通过这一系列四两拨千斤的运作,德川家康最后被朝廷封为征夷大将军,逼死丰臣秀赖,取代丰臣家族,让丰臣秀吉打下的江山二世而亡。在与明军的对抗中表现如何?
万历抗日援朝战争中,许多日本战国名将都与大明多次交手。
由于各类游戏、小说、影视剧的影响,日本战国名将在国内的知名度一直很高。因此,这个他们与大明的交手,算是对这些战国名将成色的一次“检验”。
出阵的日本战国名将1592年四月十三日(5月23日),丰臣秀吉发兵15万,攻打朝鲜。
出征日军中,宇喜多秀家、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吉川广家、岛津义弘、加藤清正、福岛正则、九鬼嘉隆等名将悉数在列。此外,德川家康、前田利家、上衫景胜在肥前国的名护屋为预备队,随时准备入朝。
经历过日本战国洗礼的日军战斗力确实强悍。
自四月十三到五月初三,日军仅用了20天时间,就从釜山打到汉城。其后,六月十三,也就是出兵刚好2个月时,日军攻占了平壤。
拥兵20余万的朝鲜,几乎没有抵抗之力!
日本战国名将在其间打得顺风顺水,即便是原本战国时期知名度一般的小西行长,也被称为“日本骁将”。
既然如此,就让大明来验验他们的实力吧。
各自实力尽管大明的国力远胜于日本,但是,在万历援朝战争中,明军在数量上长期不如对手。
日本距朝鲜虽看起来不近,但准备已久,自海路而去,交通条件优越。
而大明虽近,但自京师出发,需经过当时开发程度不高的辽西走廊、辽东后才能进入朝鲜,运输条件不佳(古代几次征高句丽也是如此),因此,兵贵精不贵多。
所以,在大明第一次入朝前,日军在朝鲜境内已有了16万余人。此外,在名护屋还有10余万预备队。
而当时的大明,只派出了4万余人。
而在后来的第二次如朝作战时,明朝联军为5万余人,日军为10余万(后抽半数兵回日本休整,留64700人),大明兵力仍处劣势。
所以,此次对决,日本可没有“中国人多”为借口了。
大家拼的,就是各自的战斗力!
首个对手:小西行长驻平壤的小西行长,是大明第一个要对付的对手。
在一众日本战国名将中,小西行长的知名度一般。
他是商人出身,投奔织田信长后,一直在丰臣秀吉手下效力,主要是担任水军将领。
一来,他是丰臣秀吉的“嫡系”;二来,商人出身的他通晓高丽语,毕竟,第一次征朝时,丰臣秀吉是要全取朝鲜,并以之为根据地再征大明的;三来,“行长刚勇有机警,好读兵书,长于策略”,时人对他军事能力评价不错;
因此,他与“贱岳七本枪”之一的加藤清正同为日军先锋。
小西行长“长于策略”,并非虚言。
1、诱歼祖承训。
祖承训、史儒所率的3000骑,迅速抵达平壤。
小西行长知道:无论是守城还是出城迎战,只能挫败明军。以骑兵为主的明军一旦受挫,飞驰而去,日军是追不上的。
因此,小西行长确定防守策略:不守城,只在城内设伏。
原本,日军在平壤有1.8万人,明军只有3000,而且,当时降雨不止,道路泥泞,明军骑兵不利于发挥。
所以,此时的明军原本没有进攻实力的。
然而,或许是过于轻敌,或许是求功心切,或许是被小西“主动示弱”而欺骗,明军还是发起了攻城作战。
结果,明军冲入城内,伏兵尽起,史儒、戴朝牟、千总张国忠、马世隆中丸而死,祖承训率军退出,一日之内退至大定江。
2、冷静分析局势。
初战,双方都带有试探性。
大明深知倭人不易对付,遂加强准备,再求进取。
而取胜一方的小西行长,则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在交战中,他亲眼见证了明军的战斗力,大呼:“熟言天兵(明军)无勇?胜负在天。今虽败,其实甚勇难当云!”
于是,小西行长认识到当时日本与大明的差距,知道要攻大明是痴心妄想,让弟弟向丰臣秀吉汇报,劝秀吉打消攻明的念头。
此后,小西行长还去汉城,在内部会议上提出:应该主动退却,缩短战线,并拉长明军战线,然后再与明军周旋。
这是非常务实的战略构想。
当时,由于朝鲜各道抵抗激烈,因此,尽管日军总兵力占据明显优势,但却分布各处:小西行长1.8万在平壤;加藤清正2.2万在平壤东的咸镜道;宇喜多秀家2万余人在京畿道;毛利吉成1.4万余人在江原道;黑田长政和大友吉统1.1万余人在黄海道;福岛正则等1.5万人在忠清道;小早川隆景等2.5万余人在开城附近;毛利辉元等4.1万余人在庆尚道。
如果不主动收缩战线,日军总兵力虽多,但难以阻挡明军!
然而,以日本人的尿性,这么“怂”的主张当然是不会得到认可的。
于是,小西行长只有率1.8万人,在平壤迎战4万明军了。
3、平壤之战,死里逃生。
明军攻平壤,采取的是宋应昌的“围三弛一”之策。
也就是将军队部署于南、西、北三面,弛围东面,使其无固守之志。
如果日军死守平壤,明军发挥兵力优势,正好一举歼灭;如果日军突围,明军发挥火力优势和骑兵优势,于路歼之。
攻城战开始后,日军打得十分顽固。
然而,明军更是英勇异常。老将吴惟忠胸中弹丸,依然指挥战斗;老将骆尚志持长戟,负麻牌,耸身登城,脚被巨石击伤,依然奋不顾身;主帅李如松战马中弹死,换马再战!
在三军用命之下,明军攻破城门,杀入城内。
小西行长率军退缩练光亭土窑,顽固抵抗。
此时,明军众军饥疲,又一时难拔,遂暂停进攻。
李如松令翻译告诉小西:以我兵力,足以一举歼灭你。但我不忍尽杀人命,姑为退舍,开你生路!
机警狡猾的小西知道这是如松之计,但又不愿放弃“沟通”机会,商人出身的他以商人谈判的口吻答复:俺们情愿退军,请不要拦截后面!
李如松答应,并让原本要伏击的朝鲜平安兵撤回。
当天夜里,小西行长率兵退出平壤。
明将李宁、查大受率精兵追击,斩362,生擒3;朝鲜军队及僧俗群众也进行攻击,分别斩首90余、30余。
平壤之战,除焚溺死者外,明军和朝鲜军共斩获1647级,生擒5名,夺马2985匹。
此战后,汉城以北的日军纷纷往汉城方向撤退,朝鲜的半壁河山得以恢复。
然而,平心而论,小西行长此战打得并不拉跨,主力得以保存。
加藤光泰加藤光泰,是斋藤龙兴家臣之子。
在投靠丰臣秀吉后,他随战屡有战功,得以成为甲府城主。
或许是刚刚成为城主,作战积极性高,因此,他原本是最为猖狂的。
在小西行长等人主张退却时,这哥们豪言:“大明将会出兵,又何足畏惧”?并表示,就算没有兵粮,我吃沙子也要干掉大明!
平壤之战后,明军以查大受率领500骑兵侦察,正遇到本为前部侦察的加藤光泰。
遭遇战,加藤哪里是明军的对手,一战被杀得溃不成军,麻溜逃回王京。
这种自大的饭桶哪里是明军对手?换名将来!
于是,“西国无双”的立花宗茂,替换加藤,来了。
立花宗茂:玩砸的兵法立花宗茂,是真正的名将。
年仅19岁时,他就获得了丰臣秀吉“刚勇镇西第一,忠义镇西第一”的赞美。他与本多忠胜,分别为东、西国第一,有了“西国无双”的称号。
此时,小早川隆景令立花宗茂率3000军居前,并称:立花家的三千士兵足以抵挡他家敌军一万!
立花宗茂对面的明军没有1万,只有3500人。(祖承训等率3000骑与查大受500兵)
立花宗茂以“立花家兵法”迎敌:让手下宿将十时连久率500人居前诱敌,立花宗茂率本队主力2000余人绕到明军右翼,寻找明军移动中暴露出的薄弱环节进行打击。
日本战国时期的所谓“兵法”,大多就是这么套路,无论是岛津家的“钓野伏”,还是立花家的兵法,都是这么个套路,虽然简单,但屡试不爽。
不过,在中国人面前玩兵法···班门弄斧!
明军毫不客气,上来就吃掉了十时连久(李如梅射杀之),而接应、包抄的日军又被风暴似的炮火所击,损失惨重。
立花家的兵法玩咂了,被迫退军。
战后,清点人数,立花家3000人只剩下1132人,其余1800多人全部阵亡!
碧蹄馆:名将之争接着,明军迎来了日军大队。
小早川隆景率领约2万人来战!
明军见敌军大队到来,知众寡不敌,遂退往碧蹄馆。
小早川隆景哪里肯让,发动大军,继续进逼。
李如松得知前方危急,亲率1000骑兵赶来!
敌众我寡,主帅仍只率少量兵力果断投入支援,良将之风尽显!
于是,明军用命,依靠神机箭、三眼铳、天字大将军炮打击日军。
日军尽管兵力有明显优势,但却仍战明军不下!
此时,后方的日军总大将宇喜多秀家率军来援。
于是,黑田长政、宇喜多秀家、石田三成、增田长盛、大谷吉继、浅野长康等相继杀来!
4万日军,围攻4500明军。
日方史料,对这些参战的日军名将多加赞许。
其中,留下许多“勇武故事”:大谷吉继在激战时的豪言“命运决定我的生死,如果我命不该断绝于这些箭矢弹丸注定,有什么好怕的”?吉川广家在激战中悠然自得地饮酒···
然而,无法改变的事实是:十倍于我,不能歼我。
这时,明将杨元率1000骑来援,李如松等人突围撤离。
追击中,小早川隆景、吉川广家分别缴获两门天字大将军炮2门、1门;日军追杀明军200余人。
此战,被日方吹得惊天动地。
有说大明出动108万骑,有说出动百万骑、40万骑····一些日本史书甚至说杀明军30万骑···
说实话,如果你真的歼了明军数十万骑,接下来就该一举灭明了!
然而,事实是,战后,日军退出汉城,集体撤到了朝鲜沿岸地带···
之所以如此吹嘘,大概是名将门的面子实在挂不住,只好吹牛来找回场子吧···
稷山之战:黑田长政、后藤基次碧蹄馆之战后,双方和议,谈了3年多。
大明比较讲信用,议和其间,大军撤离,原本要留下1.8万人,但事实上只留下了刘挺5000人。
日军见状,哪里还守什么信用,立刻再次发兵!
这次,日军动员了8个军121100人,加上釜山等地的守备部队共141490人。
而明军援军的先头部队,只有杨元3000驻南原;陈愚衷2000驻全州;吴惟忠4000驻忠州。
杨元率3000人孤守南原,终不能抵挡宇喜多秀家、小西行长的56800人,南原失守。随即,全州等地也被迫放弃。
混乱之中,明军以解生等人率精兵2000守稷山,正确挫敌锐气,稳定局势。
随即,日军右路军先锋黑田长政来了。
黑田长政,是黑田孝高之子。大河剧《黑田如水》拍的就是他父亲。
黑田长政虽不如父亲,但继承了父亲手下的精兵强将,其下有“黑田二十四骑”、“黑田八虎”等。
后藤基次,当时为黑田家家臣。不过,他后来的知名度比黑田还高。
他后来是“大坂七将星”之一,与真田幸村并称为“二军师”,在日本的知名度极高。
后藤基次装扮成朝鲜人,企图浑水摸鱼,搞清楚明军虚实。
然而,明军识破其阴谋,纵锐骑突击。
其后黑田长政率大队2000人赶来,毛利家先阵2900人也赶来作战。
2000对5000。
明军毫不畏缩,斩杀日军“金甲倭”数人,杀死日军5、600人。
这时,毛利秀元又率大军3万人赶来!明军见敌人兵多,主动撤离战场。
这次伏击战,明军以2000先对敌5000,取得胜利,后面对35000敌军全身而退,在指挥上的表现胜过了日军名将。
表现最好的名将:加藤清正加藤清正,“贱岳七本枪”之一,有鬼加藤之称,是秀吉嫡系中位列前三的人物(另外二人为前田利家和石田三成)。
这个人,是整场战争中大明最难对付的对手。
明军精锐陆续抵达后,兵力已经达4万余人,加上朝鲜军队,明朝联军总兵力5万人。
明军选择以蔚山为主要进攻目标。
蔚山日军,是加藤清正的2万人。
作战开始后,明军迅速取得了外围作战的胜利。
李如梅的前锋部队佯败诱敌,敌军追击,大军参战,一战歼敌400余。
其后,明军攻岛山营,斩首661颗,又获大胜。
加藤清正自知难以在外围拒我,遂率万余兵退守蔚山城。
明军断绝内外,又组织强攻。
此时,城中日军不但无粮,城内连井水也没有,幸亏天降大雨,遂接雨止渴。
加藤清正熬不下去,派人来讲和。
杨镐答复:你要出来,我就给你活路。
加藤清正不笨:麻老爷以战为主,必不见我。
继续死扛!加藤屡屡击退明军。
坚持十天十夜后,日军水路1.3万人靠近,与城内日军遥相呼应。
麻贵攻城不克,只好退兵。
然而,明军在组织撤退时却出了洋相:明军营地处处起火,疾病者叫唤之声震地,有的部队没有街道撤军命令也仓促逃走。
日军见明军自乱,趁势发起猛攻,明军死伤惨重!
此战,明军惨败,虽与加藤顽抗有关,但主要是自己组织上的混乱。
然而,明军的丢人,还没有结束!
三路皆破明军:加藤清正、小西行长、岛津义弘蔚山之战后,日军继续盘踞沿海地区。
此后,日军做出调整,调一半以上的兵力回国休整,只留下64700人。
此时,随着明军援军的陆续到来和朝鲜军队的动员,明朝联军兵力达到11.3万余人,在兵力上已经占据明显优势。
于是,明军兵分三路,进攻日军。
1、西路:刘铤、陈璘对抗小西行长。
此路,刘铤军21900人,陈璘水军19400人;对面的小西行长13000余人。
小西不愧是商人出身,似乎很喜欢沟通。
刘铤遂设计,准备邀其会谈,趁机拿下。
然而,还没见面,明军发炮,小西行长跃马而去,遁入曵桥。
曵桥,三面濒海,小西在此修筑了坚固营垒。
用计不成,强攻吧!
然而,刘铤与陈璘的协同作战出了问题。
陈璘曾以水兵乘潮猛攻,炮轰行长屋,日军已有混乱之像,但路上刘铤却按兵不动。
既失其机,再多强攻,也多无功。
中路军失利后,刘铤、陈璘各自退军。
2、中路:董一元对抗岛津义弘。
中路,董一元进攻晋州,日军不战而退。
日军在岛津义弘的率领下,全部撤入了泗川之新寨。
新寨三面临江,一面受冲,日军以1万余人固守。
明军2.9万人进攻,以炮火轰开了敌城门。
然而,正当诸军要进城时,一军火药失火,引发全军大乱。
日军趁机反攻,明军大败,死者七千余人!
董一元被迫撤走,失去了再进攻日军的能力。
3、东路:麻贵对抗加藤清正。
麻贵再进逼蔚山。
加藤清正这次佯装退却。麻贵追入空城,突然伏兵四起,旗帜蔽空,麻贵军败退。
此后,麻贵无意再进攻。
这次,明军以11.4万进攻6.4万日军,三路开战,全部失利!
其实,从作战经过看,日军名将并没有什么神来之笔,无非就是“龟缩”为主,视机反击。
明军协同能力差,攻又攻不下;军事素质差,一处起火,全军皆乱;指挥能力差,麻贵轻易中伏···
可以说,此时朝鲜战场上的明军,已不是当初李如松之类的统帅了,而多是杨镐之流,也就是后来萨尔浒之战被努尔哈赤歼灭的那些将帅····
露梁海战:陈璘、李舜臣(朝鲜)对阵九鬼嘉隆、岛津义弘最后的露梁海战,明朝联军取得大胜。
对陈璘来说,比起刘铤,朝鲜人李舜臣还是更靠谱的队友。
于是,陈璘、李舜臣联手,打破日军海军,俘敌船100艘,烧毁敌船200余艘,斩首500级,生擒180余,溺死无数。
不过,朝鲜民族英雄李舜臣,我朝老将邓子龙,都在此战中英勇牺牲。
具体过程不多说了。
尽管日军在濑户海作战中号称发展出了强大的海军,但是,当时,无论是明军还是朝鲜,其造船水平都远远胜过日本。
如果大明,甚至朝鲜自己组织得当,早就夺取制海权,结束战争了。
这个时候才发生决定性海战···其实,大明和朝鲜已经是在战略上、指挥上有不高明之处了。
特点总的来说,万历朝鲜战争中,日本名将的表现有以下特点。
1、早期表现不佳,后期表现神勇。
这不是他们变强了,而是大明后期入朝统帅变弱了。
实际上,这种变化,也是大明王朝的军事力量衰落的缩影。
2、野战非明对手,守城厉害。
这与明军的失误有关。
由于各自准备不一,双方兵种配置差异也很明显。
大明是仓促起兵,就近调兵,因此,骑兵占一多半,步兵只有1/4,另外还有车兵。
而日军,则以步兵为主。
朝鲜是一多山、多水田的国家。利于平原旷野驰骋,但并不足以独自纵横半岛。
因此,明军在野战中屡屡得胜,但在攻坚战中却屡屡无能为力,甚至演变成失败。
总之,日本这个对手强不强,关键看你自己怎么样。
如果你组织得当,即便有一些失误,所谓日本名将什么的也没有什么可怕的。
但是,如果你组织不当,自己素质退化了,那么,日本就是很厉害的敌人。
明代如此,现代依然如此!
加藤清正和福岛正则下场?
都不太好。
加藤清正和福岛正则作为与丰臣秀吉有血缘关系的尾张派嫡系备受重用。丰臣秀吉死后,他们却遭到近江派大佬石田三成的排挤,德川家康看准机会将二人拉拢过去。
关原之战中,他们加入德川家的东军并最终取胜,事后也得到了封赏。不过在德川家攻灭丰臣家夺取了政权后,加藤与福岛两家都遭到了清算。福岛正则的领地被没收,加藤清正虽然死的早躲过一劫,但他的儿子同样遭到贬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