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猜成语三个更夫,古代俗语男怕属鸡?
农村80岁的老人说:男怕属鸡,女怕属羊,每个人根据出生年份,都有自己对应的生肖,而生肖与未来的命格又有紧密的联系。
古时候人们的思维比较传统,对于民间俗语深信不疑,就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形成特定的文化。关于生肖的俗语多种多样,往往取材于平时的生活,更能反映人们的真实状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肖属相,当命运大起大落时,就会想到是不是生肖不好,影响了未来的发展。
比如这句俗语:“男怕属鸡,女怕属羊”,真有这么回事吗?时至今日,人们的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生肖的理解又有不同看法。
十二生肖的来历关于十二生肖的来历,各朝各代众说纷纭,具体的说法也没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撑。自古以来,人们的生活与动物息息相关,赋予了特定的意义,对它们的崇拜,胜过了对人自己。
东汉王充的《论衡》中记载:十二生肖为十二辰之禽,将十二生肖对应了十二地支。
说起生肖,就离不开属相,它是一种纪年方式,与十二地支相结合。
十二地支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十二种动物:鼠、牛、虎、兔、蛇、马、羊、猴、鸡、狗、猪。
由于地支用来表示十二时辰,为了方便描述天干,就以动物每天最活跃的时间点,确定一个字形,再以动物作为地支标志。
不管是哪一个年份出生的人,都有对应的地支,以2023为例,按照六十甲子来算是癸卯年,而地支中的“卯”对应生肖“兔”,这一年出生的人,属相为兔。
按照地支与生肖的对应关系: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只要确定出生年份,就可以知道对应的属相。
以十二时辰来说,地支和肖兽又有对应关系,可见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古人利用“铜壶滴漏”的方法,把一个昼夜分成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
入夜以后,四周一片寂静,老鼠会出来觅食,它的牙齿能将天地间的混沌状态咬开,形成一个缝隙,也就是人们说的鼠咬天开,这个时候就是子时,对应的动物是老鼠。
天开之后,太阳升起来,清晨正是人们外出劳作的时候,牛要下田耕地,就意味着地辟于丑,所以丑时对应的动物是牛。其他的时辰以此类推,都有对应的动物来匹配。
王充在《论衡.物势》中记载:[寅,木也,其禽,虎也。成,土也,其禽,犬也。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亥,系也。未,羊也。丑,牛也。已,蛇也。申,猴也。]该书《言毒篇》说: [辰为龙,已为蛇。辰、已之位在东南。]
这样一来,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完美结合,可以用来区分每个人的属相。
也许有人要问,为什么会是十二个生肖,不能是别的数字吗?为什么老鼠排在第一位。
远古时期,时间都是以十二递进轮回,一纪有十二年,一年有十二个月,一天有十二个时辰。而十大天干与十二地支两两相配,按顺序排列组合,产生六旬,由甲子开始排序,直至癸亥结束,六十个循环。
月有圆缺,十二次月圆为一岁,而十二也被视为天之大数,所以古人挑选十二种动物作为生肖。
男怕属鸡鸡是农村较为常见的家禽,天还没亮,就能听到鸡叫的声音。史料记载,养鸡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很早的时候,饲养的家鸡是用野鸡驯化而来,下蛋以后又可以孵化出更多的小鸡,改善人们的生活。只要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鸡的存在,可以说鸡入选十二生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男怕属鸡,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在鸡年出生的人,认为这个属相不好,害怕在鸡年出生。
其实生肖这个事不由自己控制,12年一个循环,命里是什么生肖就是什么生肖,哪怕认为不好也不能换。
众所周知,每天鸡要负责打鸣,提醒人们起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相当于古代打更的更夫。鸡的生活特性,注定辛苦劳碌,吃力不讨好。
鸡属司晨动物,在地支中排行第十,在家禽中排行第四,十二地支配属“酉”,五行属金。
古时大多是以农耕为主,种地比较辛苦,农活多靠人工完成。为了赶时间安排农事,天还没亮,农民听到公鸡打鸣就要起床劳作。如果男人属鸡,则寓意着一辈子是劳碌命,就会和鸡一样忙忙碌碌到终老,最后什么也没有得到。
俗语说:“男怕穿靴属鸡”,古时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男人,在重要场合会穿长靴。但是属鸡的男人穿长靴,就有讽刺的意思,即便是劳碌之命,疲于奔波,在官场上也没多大的作为,只是徒劳而已。
女怕属羊女怕属羊,民间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羊”与“阳”谐音,而阳代表着男人的阳气,决定着未来的性格形态。古人认为属羊的女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过于自信,比男人还强势,甚至还被认定为克夫。
在浙江一带,就有这样一句谚语:“男属羊闹堂堂,女属羊守空房”,男人属羊有利于事业发展,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而女人属羊,则预示着感情之路不顺。当然这只是名谚,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没有科学依据。
还有一种说法:“十羊九不全,一人坐殿前”,意思是说属羊的女人,十个就有九个命不好,只有一个人的命运还算说得过去,所以男人找配偶,对属羊的女人就比较介意。以现在的观念来看,这种说法根本就站不住脚。
写在最后俗语是古人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是智慧的象征,但时代在发展,人们的观念不同于以往。像“男怕属鸡,女怕属羊”这句俗语在当下并不适用,大多属于错误的认知,容易造成误导。对于这些俗语文化,我们要懂得甄别,把正确的内容传承下去,不对的地方也要摒弃,让传统文化在如今更有说服力。
能否介绍一下沈从文的人生经历?
在中国文坛有这么一位奇人,
他只有小学学历,却成为了举世瞩目的文学大家;
甚至连续两次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诺奖终身评委马悦然曾透露,若不是因为他逝世,
中国拿到这个奖的时间能提前24年;
他写过最动人的情话:
“我们相爱一生,还是太短”,十个字,却万分动人。
他就是沈从文,你读过他的《边城》,
一定记得他写的翠翠。
没有“大师”称谓,亦无“博士”头衔,
他说:“我只是个乡下人。”
今天是他去世29年的日子。
人们喜欢他,
就是喜欢他身为“乡下人”的楞劲和单纯。
他用自己喜忧参半的一生,
为我们守护了心灵的净土、
热烈的爱情和向往的生活。
▲ 1929年初夏,沈从文于上海留影。
1
北漂青年
“凡事都有偶然的湊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
1902年,沈从文出生在湘西凤凰。和许多小镇青年一样,尽管家里和学校都管得很严,但他还是顽劣、逃学,一心想着去看外面更丰富、灵动的世界,对他来说,那才是一本“大书”。
母亲无奈之下,把15岁的沈从文送进了兵营,在战乱年代,他却在兵营发现了文学梦。5年后,沈从文就毅然脱下军装北上求学。他愣愣地说:
“我要进到一个永远无从毕业的学校,来学那课永远学不尽的人生。”
▲ 1922年,沈从文于湖南保靖军队中。
时代虽然不同了,北漂青年的追梦心和苦涩其实一直没变。
他梦想考上名牌学校,可北京人才济济,他处处碰壁。他北大考不上,只能旁听;报考燕京大学国文班,面试官看到他只有小学学历,连标点符号都用不好,直接给了0分;好不容易考上了中法大学,却交不起28块钱的住宿费……
万般无奈之下,他只能窝在北京酉西会馆的一间逼仄潮湿充满霉臭的小屋,拼命写作赚稿费度日,每天吃两三个馒头,一点小咸菜。这是一间由贮煤室改造而成的小屋,他苦中作乐地叫它“窄而霉小斋”。
▲ 1977年,沈从文在北京小羊宜宾胡同的“窄而霉小斋”。
1924年冬季的一天,天气异常寒冷,沈从文还是照常趴在书桌上写作,他只穿着一件单衣,腿上盖着棉被,双手冻得红肿,一边还在流着鼻血。
这时候有一个人推开门,见到这个将自己裹得奇形怪状的年轻人,赶紧解下自己的淡灰色羊毛围巾,拍拍上面的雪花,戴在他身上。
“我是郁达夫,我看过你的文章,你要好好写下去呀。”郁达夫是收到沈从文的求助信而来的,那个时候的沈从文穷困得连日子都过不下去了。
▲ 郁达夫(左)与沈从文(右)
那天,沈从文说了很多,说到美丽的湘西小城和那里淳朴可爱的人们,还有他一直坚持的文学梦。
谈到中午,郁达夫请沈从文到一家小饭馆吃饭,两人花了一元七毛多。临走前,郁达夫把围巾和吃饭找回的三块多都留给了他。沈从文想到自己第一笔稿费才7毛,回到家中感动得大哭起来。
郁达夫回去之后写下了著名的《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给沈从文,也给所有北漂的文学青年,又同情,又批评他们只知道一纸文凭,却不懂得干点其他事情解决温饱。
沈从文一下清醒了。
▲ 1948年夏,沈从文于北京大学宿舍。
在郁达夫的介绍下,他终于在《晨报》登了第一篇文章。后来他的作品陆续发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下人开始以“黑马”之势逆袭,成为了当时的文坛奇才。
他勤奋地写,不到20年的创作生涯里,他是同期作家里作品最多的一个;他实在地写,他的文风淳朴、笔墨简练,写出来的人物特别真实。
终于,胡适说他是“中国最有希望的小说家”,徐志摩说其作品“不是写成的,是想成的,值得反复读5次。”
他有乡下人的韧劲,所以吃得了苦;
他也很“赤诚”,所以能用笔构建、守护那个清澈的“湘西世界”。
也只有赤诚的人,才能在苦涩中,拨云见日。
▲ 沈从文抗战前于北平留影。
2
我知道你会来,所以我等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
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前些天,《朗读者》主持人董卿说,她最喜爱的一句情话,就是沈从文说的:“我们相爱一生,还是太短。”
1929年,沈从文离开北平去吴淞中国公学任教,爱上了学生张兆和。
和《边城》里的翠翠一样,张兆和也有一股返璞归真的美。沈从文渴望这份纯洁自然的爱,要将一腔纯粹的爱恋倾诸笔端。
▲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边城(今为湖南凤凰)。
有一天,张兆和收到了老师沈从文的信,只有一句话:“我不知道为什么忽然爱上了你?”接着第二封、第三封……源源不断,可是出自名门的张兆和对这个来自湘西的“乡下人”并无太多好感。
有一回,沈从文在情书中写道:“我不仅爱你的灵魂,也爱你的肉体。”这让张兆和感觉受到了莫大的侮辱,捧着一大叠情书跑到校长胡适那里告状。
▲ 1934年春,沈从文和夫人张兆和于北平达园。
谁知胡适看了信,反而对沈从文的文采大加赞赏,呵呵一笑劝她说:“他顽固地爱你!”张兆和带着倔强和傲气脱口而出:“我顽固地不爱他!”
让张兆和从“顽固地不爱他”到最终接纳他,沈从文用一封封滚烫的情书表达了四年。
▲ 1935年,沈从文在张兆和的老家苏州。
他给张兆和的弟弟讲故事,和她的姐妹聊天,他的亲和和赤诚赢得了张家所有人的好感。张兆和的态度也渐渐有了转变。沈从文临走时叮嘱道:“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张兆和在征得父亲的同意之后,偷偷给沈从文发了一封电报,写道:“乡下人,喝杯甜酒吧。”邮局的人看了,觉得内容太怪,像密码,就不给发。张兆和涨红着脸解释了半天才给发。
▲ 1933秋,沈从文与张兆和于北平达子营新房。
1933年9月9日,沈从文和张兆和在北平中央公园成婚。长达四年的苦恋,终于结出了果实。而那一封封情书,浸着甜酒的香气,从南飘到北,山远水阔。
他用痴情的笔,赢得了自己的爱情。
执着而深情的情书,飘过了战火连绵的枯槁岁月,开出了馥郁芬芳的花。
▲ 1984年,张兆和为病中的沈从文洗手。
▲ 晚年的沈从文和夫人张兆和。
3
我只是个乡下人
“人生实在是一本书,內容复杂,分量沉重。”
从湘西到北京,从乡间到城市,从士兵到作家,沈从文每一步都走得极为艰辛。始终融不进大城市的他自称是个“乡下人”,写的最好的自然也是他心目中的“乡野文学”。
他笔下的乡野人物,说最粗野的话,却有着最纯洁的灵魂,要哭则哭,要歌则歌,没有虚伪与矫情,不懂阴谋与算计,用活泼的生命,挥洒着淋漓的元气,那么得真诚与强烈。
生活,本就该保有一份乡野和纯真。
▲ 1932年,沈从文在青岛国立山东大学教书。
而他自己也是一个自然朴实、老老实实的“乡下人”。据说他第一次走上大学讲台时,发现整个教室都坐满了人,紧张得说不出话来,呆呆地站了十几分钟。幸好台下的学生没有起哄,都在静静地等他开口。
为了缓解尴尬,他急中生智,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一句话:“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他准备了好几天的讲义,一个多小时的内容,结果慌乱中只花了十几分钟就讲完了。剩下的时间,他不知道该讲什么好。这么腼腆自然的沈从文实在有趣。
▲ 1961年,沈从文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讲授古代丝织品知识。
沈从文一直想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然而时代却与他的理想背道而驰。
1948年,他被定性为“桃红色的反动作家”,他自此不敢写小说了,内心无比痛苦,两次自杀未遂,还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但他终究没有被击垮。写不了小说,就转向中国古代史与文物研究,竟也成为一个文物研究者。他身边的朋友都不理解他,纷纷离他而去。
但他仍旧坚守着他内心纯粹的信仰,在研究中仍见趣味,仍觉快乐。
▲ 1951年,沈从文在北京历史博物馆敦煌文物展陈列室门前。
▲ 沈从文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新陈列室做解说员,1959年摄。
沈从文最关心的是当时不被当作文物的扇子、马鞍、镜子、衣物、杯子等日常用品。他还专门为淘买来的“废品”办了一个展览。因为他觉得这些物件背后,都有劳动者的创造和故事。
▲ 1956年,沈从文在湘西研究少数民族绸缎服饰。
▲ 1956年,沈从文在湘西吉首和苗族歌手等合影。
沈从文后来耗尽心血写成了著名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读服饰研究,也能读到他的“有情”。他说:“真的历史是一条河。从那些事物里,我看到了平时我们所疏忽了若干年代若干人类的哀乐!”
他写乡野,写物件,关心着人的创造、劳苦和情感。
可是自然乡野越来越少,有故事的物件淹没在尘埃里,纯真朴实仿佛无处可归。
他用人性的笔,守住了生活本该有的样子。
▲ 1981冬,沈从文夫妇和助理王序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样书前合影。(王亚蓉摄)
这么一个纯粹自然的“乡下人”,写着散发着乡野气息的自由文学,从没想过站队,一直被冷落、排挤,甚至遗忘。他去世时,国内新闻一点声音都没有。巴金一连几天翻看京沪报纸,找不到老友的名字。
1988年,沈从文第二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资深评委马悦然认为沈从文这次很有可能拿奖,但当他得知沈从文逝世的消息,哭着走出了会议室。
▲ 1978年冬,沈从文在北京友谊宾馆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补充定稿(王亚蓉摄)
沈从文的一生大起大落,晚年时一直念着想要回到湘西。根据他的遗愿,他的骨灰在家人的护送下魂归故里。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片他曾经誓死守护的边城净土,如今要来永远守护这个纯粹自然的乡下人,埋葬他喜忧参半的一生。
▲ 沈从文1972年照。
文字为物道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你所在的城市有鼓楼吗?
舒城鼓楼上面两张是来自清代嘉庆年间《舒城县志》和光绪年间《续修舒城县志》中的《舒城县城池图》。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到“鼓楼”字样和标识,而图中显示明清时期的舒城县鼓楼坐落城池中央,鼓楼大街(今鼓楼街)与考棚巷、云路街(今龙舒路)交汇之处。
笔者翻阅大量相关书籍,并未发现其中记载当年舒城鼓楼规模、盛况。如今仅留存鼓楼长街,下面笔者来说说这条古城最繁华的街道。
舒城县鼓楼街△鼓楼大街卫星影像图(2017.10.27)
鼓楼街:由原凤凰桥街、古楼街和南门大街组成,南北走向,原是鹅卵石路面。为城内商业区之一。1920年夏,由城关商会发起、商户集资,曾整修一次路面。1934年,县人朱炳南领头集资又翻修了路面,改成中间3排条石、两旁铺垫鹅卵石。1938年5月,遭日机轰炸,沿街被毁房屋千余间。
上世纪50年代后,对沿街土木混合结构的平瓦房、草房,进行逐步改造,新建了一批市面商店房屋。1965年夏,十字街以南发生火灾后,由城建部门统一规划,新建了部分砖墙、瓦顶、水泥地坪、搭天棚大屋顶平房,沿街一面用女儿墙形式明面的建筑造型。
△十字街旧貌(《舒城县志(1986—2004)》)
1980年以后,沿街群众和单位自筹资金,先后新建和改造了部分旧房。1982年,将原条石、卵石路面改造为渣油路面,全长830米,宽15米,北连梅河路(现伸延至杭北干渠南岸),南至周瑜桥。1984年将“鼓”字改为“古”字。
△十字街(《舒城县志(1986—2004)》)
如今,鼓楼街北自桃溪路接鼓楼北街(北至北环路),南至南门桥通南溪路,宽14米,南北1.4公里贯穿老城区。
△舒城县鼓楼街(束文杰 摄)
舒城县城关镇鼓楼社区鼓楼社区地处县城中心地带,辖区内拥有县城最繁华的鼓楼、乌龙井两条商贸街,著名的旅游景点“启德文化院”镶嵌其中。其区域为鼓楼街以西、龙舒路以北、梅河路以南、春秋小商品市场以东,辖区总面积0.28平方公里。包括公安局、肖家巷、县医院、玉带河、茶厂等5个居民小区,居民3195户,常住人口9650人,工作人员13名,驻区单位9家。直管党员167名,在职党员166名,社区内现有居民楼62幢,门面房620间,医院1所。鼓楼社区现有办公用房1000㎡,设有功能齐全的便民服务大厅、家庭发展服务中心、生活指导室、儿童乐园、图书室阅览室、e智空间、绘画室、党员活动室、警务室、文艺活动室等,组织机构健全,制度建立完善。
编辑运营:束文杰
更多有关【安徽舒城】的社会、人文、历史、地理等,敬请关注头条号“出外龙舒人”!
鸡叫五更天未明?
鸡叫五更天未明,必定是冬天,一夜分五更,五更就是最后一更天就亮了。 时钟三响夜正浓;鸡叫五更天微明。
古时候的人天一黑都做什么?
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夜生活是十分丰富的,例如学生党们可以通宵打游戏、玩手机,白领们可以去酒吧夜店等各种娱乐场所,可以说多姿多彩,更甚至现在的空调电视都不再需要遥控器,只需手机远程遥控一下即可。那么处于没有电的古代,人们的夜晚生活都是怎么度过的?是否真如书中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描述的那样?
其实现实中的古代虽然没有我们现在的霓虹酒绿的生活,但是每个年代都有自己年代的娱乐方式,依然有着丰富多彩的夜生活。
睡觉依然是夜间绕不开的,其实书中所描述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并不是空穴来风的。对于普通平民百姓来说他们很少有秉烛夜游的习惯的,基本上都是天黑就睡觉,那是因为蜡烛在古代虽不是奢侈品,倒也是一种挺昂贵的消耗品,普通百姓是浪费不起的,所以古代的他们也都养成天黑便睡觉的习惯。
相对于平民来说,贵族的生活要相对于丰富多了,他们的夜生活往往十分丰富的。青楼就是贵族子弟们的流连忘返之所,他们在夜晚降临之后常常去往青楼等烟花之地。在这里他们可以享受皇帝般的待遇,在这里他们有歌舞可以欣赏,有美酒佳人相伴。
另一种相对于醉生梦死纨绔子弟的是读书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书呆子。他们的夜生活就是头悬梁锥刺股,这一类人一般来说都是家境平凡的穷苦人家的孩子。“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一次次的科举考试伴随了他们的一生。有多少的读书人仅仅是为了考取一个秀才的功名,陪伴其的仅仅面对着的是四书五经的无奈。
在古代中还有这么一种人,他们的夜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那就是古代的文人墨客们。每当夜晚降临时,他们往往喜欢对酒当歌,几个人聚在一起借用诗词歌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古代还有一类人那就是女子,古人讲究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是却精于女工刺绣。每当夜晚降临时,她们便可以借着烛光做女红,绣一个漂亮的手帕,或者做一个香囊赠与心爱之人。
因此,古代的夜晚并不想现代人想象的那样无聊,他们依然有些自己的娱乐方式度过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