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造者无限能量,觉得自己长得丑怎么办?
时光会给每个人一张名片,生活会善待一张漂亮的容颜,修心养性很重要,阅尽人生的风景,依然保持内心的善良,那么我们的面相一定不会差😊
九位封疆大吏都去了哪?
晚清末代的9位总督,有的成为了大富商,有的却成为了汉奸,个个结局大不相同。
直隶总督:张镇芳1863年,张镇芳出生在河南,是项城阎楼人。有的人可能对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但是对袁世凯这个名字可谓是相对熟悉的,他就是袁世凯嫂子的弟弟。
张镇芳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他的父亲张致远饱读诗书,本来有望在仕途上有所发展,但是,因为他的父亲不满当地的县太爷让他买官,所以在仕途上只是一个举人。
张镇芳的母亲也是出生在官人之家,所以张镇芳从小就在一个比较严苛的环境中成长,在他刚开始学会说话时,他的父母就教他读《三字经》。
后来因为袁世凯的关系,张胜芳被任命为河南地区的都督以及民政局局长。
由于张镇芳仗着袁世凯的关系,他就胡乱执政,直到1914年,袁世凯与张镇芳剿匪无方和乱杀青年的罪名,将张镇芳的职位撤下。
1916年袁世凯去世后,张镇芳以内乱的罪名被逮捕了。
后来被保释之后,他就全心全意的经营着他的盐业银行,而且还为他的家乡办过不少好事,曾经捐6万两银两,还在项城创建了百冢铺师范学堂。
民国时期,张镇芳还出资40万元,修建北京慈幼院的总办公楼,还以他的名字命名为镇芳楼。
1933年,张镇芳不幸病逝,享年70岁。
东三省末代总督:赵尔巽1844年,赵尔巽出生,清末汉军正蓝旗人,奉天铁岭(今辽宁铁岭市)人,一说山东莱州人,祖籍山东蓬莱。
1874年,赵尔巽中进士,后来升官到了吏部尚书,还曾经担任过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赵尔巽的家族从他的祖父赵达纶开始逐渐发迹,以“一门六进士,弟兄两总督”而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显赫家族。
赵尔巽在京城担任御史时,以其刚正,敢说的处事态度,与当时翰林院的前辈如张之洞和张佩纶等一起被誉为清流。
1911年4月22日,由于东北大地革命来袭,清廷任命赵尔巽为东三省总督兼管三省将军事务钦差大臣。
1914年初,袁世凯聘请已经交卸奉天都督一职,正在青岛养老的赵尔巽为清史馆的馆长。为了请赵尔巽出山,袁世凯不仅奉承他“学识渊深,谙习掌故”,而且还派花车将他们一家接到京城里。
以“我是清朝人,我吃清朝饭,我做清朝官,我修清朝史”自居的赵尔巽就开始在清史馆做馆长了。
1926年,撰写《清史稿》的赵尔巽的身体每况愈下,第二年春天,这时他就急切的提出要将全稿立即付印。9月,赵尔巽就病逝了,他未能亲见《清史稿》刊印出版,这算是他的一大遗憾吧。
两江总督:张勋1854年出生在江西奉新县,是中国近代北洋军阀中的其中一股势力,张勋原本是清朝的江南提督,在南京驻防,后来由于武昌起义,张勋的部队不敌革命军,负隅顽抗,只剩下2000多的溃军。
1911年,张勋被清政府任命为江苏巡抚。
1912年,他被任命为护理两江巡抚,为了表示效忠清王朝,禁止他所在的部队减掉长辫,所以,他也有个别称“辫帅”,部队也被称为“辫子军”。
民国二年七月,张勋奉袁世凯之命,与冯国璋一起围攻南京。当年9月,张勋占领南京,放纵士兵抢掠三日,后来因为误伤外国侨民,被调往徐州。同年12月,袁世凯封张勋为长江巡阅使,张勋也在徐州,将自己的“辫子军”扩充到了2万人之多,成为了一个地方军阀。
张勋在徐州可谓是放虎归山,为所欲为,不仅压榨百姓,而且对革命志士也是痛下杀手。甚至还觉得自己是徐州的“恩人”,在城内给自己建了一座“奉新张公生祠”。
民国4年-6年,张勋在为复辟帝制做着各种准备工作。
民国6年7月1日,张勋自封仪政大臣,段瑞祺组织讨逆军,击败张勋。同月12日,张勋复辟失败,逃往荷兰使馆。
1923年9月12日,张勋在天津因病去世,享年69岁。
闽浙总督:松寿1849年,松寿出生在满洲正白旗的贵族家庭中,是清朝末代九位总督中唯一的满人,因为家族关系,松寿的为官之路还是比较顺畅的。
他先是在地方担任过布政使、巡抚、都统,后来回京城之后担任过侍郎、尚书,直到1907年,才被清廷任命为闽浙总督。
松寿对清朝同前文介绍的“辫帅”张勋一样非常的忠心,在他上任之后,虽然距离清朝灭亡只有短短的四年,但是松寿依然恪尽职守,尽心尽力的管辖着福建和浙江一带,阻止一次又一次的反清活动,但是他不是使用武力阻止,所以闽浙一带的人民对他十分的尊敬和爱戴。
1911年,全国各地的反清活动陆续爆发,11月8日,福建也爆发了“福州起义”,由于松寿深受百姓的爱戴,所以起义革命军一直都是规劝他放弃无畏的抵抗,但是他对朝廷忠心耿耿,岂能就此放弃呢,所以在一次双方谈判的夜里,松寿带领着余下的清军与反清革命军进行了一晚的激战。
残存的清军寡不敌众,松寿退回到总督府,面对着清廷的严峻局势,他自知清廷的气数将尽,所以就在总督府以身殉职,吞金自杀,享年52岁。
湖广总督:瑞澄全名博尔济吉特·瑞澂,1863年生人,是清朝最后一位到任的湖广总督,后来的袁世凯,段祺瑞都曾经被委任过,但是却没有到任。
瑞澄的家族也是贵族,祖父琦善是林则徐的接班人,父亲恭镗也是一直担任着清朝的高级武官。
在这样的家族背景下,年少的瑞澄是出了名的纨绔子弟,与劳子乔、岑春煊被称为“京城三恶少”。
后来因为家族的地位,瑞澄的官职越来越高,直到1910年,他出任了湖广总督。
瑞澄一手促成了武昌起义的成功,1911年109日,发生了孙武制作炸弹爆炸的事件,一份革命党人的花名册落到了瑞澄的手中,他本不想将事情闹大,但是他没将名单当众销毁,搞得人心惶惶,以为瑞澄会按名单进行捕杀,所以很多人都以自己在名单中,于是武昌起义一声枪响好多人就都稀里糊涂的加入了革命军中,这样武昌起义才稀里糊涂的成功了。
由于武昌起义事关重大,瑞澄害怕清廷兴师问罪,从上海一路逃跑到了日本。
1915年,瑞澄在上海的一处公寓中病逝,享年62岁。
云贵总督:李经羲1859年,李经羲出生在安徽合肥,他是李鸿章的侄子,也是清朝的最后一任云贵总督。
在李鸿章的影响下,李经羲早年做过道台布政使,以及后来也出任过一任的巡抚,直到1909年2月,李经羲升任云贵总督,但是这时距离清朝灭亡也仅仅只有三年了。
李经羲在任时做过的一件大事就是开办了云南讲武堂,这个讲武堂中培养出来了一大批后来推翻清朝,甚至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军官,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朱德和蔡锷。
1911年10月30日,云南爆发了起义,而蔡锷也被公推为了云南都督,而蔡锷想要将这个职位让给对他有知遇之恩的李经羲。
李经羲对朝廷还是比较忠心的,坚决拒绝了蔡锷的邀请。而蔡锷也是一个非常重情义的人,在准备攻打总督府时,他就先请人将李金曦带到了法国领事馆去避难,他离开之后才向总督府开炮。
1915年10月,袁世凯称帝后将李经羲,徐世昌,赵尔巽、张謇并称为“嵩山四友”。
1925年9月18日,李经羲在上海病逝,享年65岁。
四川总督:赵尔丰赵尔丰1845年生人,祖籍在辽宁,是前文提到的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的弟弟。
赵尔丰是凭借他的父亲的关系才到了广东当了文职县令。后来被调职到山西后,与山西巡抚锡良相识,两人的性情相投,所以后来就和他一起到了四川,在四川被升任为了第一任的川滇边务大臣。
在当时的西藏叛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赵尔丰为了平定西藏,将西藏收归清政府,他就踏上了西藏征战之路。不打不知道,一打就是6年。
大风有雨在西藏征战的6年,凭借自己的努力,将西藏收归朝廷,后来就被升为了四川总督。
由于赵尔丰是清政府的重臣,所以同时也是革命军的打压对象,1911年10月赵尔丰由于暗中策划兵变,被革命军抓住之后在成都砍头处决,享年66岁。
两广总督:张鸣岐张鸣岐,1875年生人,祖籍山东。由于父辈经商,所以家境是比较殷实的。
官场失意的张鸣岐在无意中结交了当时广东布政使岑春煊,后来岑春煊升任两广总督,张鸣岐也跟着升官,一路升到了广西巡抚。
后来由于岑春煊,发动了丁未政潮,这时的张鸣岐就开始结交王奕劻和袁世凯,1910年张鸣岐,通过在广西执政期间收刮的那些民脂民膏,用重金贿赂王奕劻,成为了两广总督。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之后,张鸣岐被吓破胆,带着搜刮的民脂民膏逃到了日本。
后来袁世凯称帝后,张鸣岐回国投靠了袁世凯,当起了顾问。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张鸣岐公开投靠日本,与日本当局合作,成了日本的走狗。
据了解,在日本战败前夕,张鸣岐还在为日本摇旗呐喊。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张鸣岐也在9月15日病死了,却了他这罪恶的一生。
陕甘总督:长庚长庚,1843年生人,属于满洲正黄旗,清朝的大臣。
陈赓曾经担任过伊犁的副总督,驻中大使,以及成都将军兵部尚书等等。
1909年,长庚才升职为了陕甘总督,而两年之后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各地的革命人都积极响应。
1912年,溥仪退位之后,长庚就将总都答应交给了当时甘肃的布政使赵惟熙。
1914年,长庚病逝,享年71岁。
你说文化传媒行业前景怎么样呢?
无可估量
反恐精英缔造币怎么用?
反恐精英缔造币使用方法如下
1,打赏地图-可在商城购买或参与活动获得缔造币,使用缔造币可以为地图创作者打赏能量块
2,接收打赏-收到打赏后,地图创作者可在缔造者界面中查看获得的能量块数量
3,当能量块达到一定数量后,可将能量块安装固定比例兑换为欢乐积分。
没有孩子的人?
虽然我现在是一个二胎孕妈,但我一直幻想着没有孩子的老年生活。
我会在我年轻的时候努力挣钱,然后买一个房车和足够的养老保险,接着开始我的世界之旅。
不管走到哪里,我都不会有太多的牵挂(因为没有孩子,父母也可能已经不在了),我会和我的另一半开始浪漫而艰辛的旅程,一路上我们可以看尽世间繁华,体验各种生活,是不是也挺好的呢?
其实即使有了孩子,我也不会指望孩子能给我养老什么的,我想如果以后我的孩子能独立了,我还是会选择“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而且不要孩子,真正走到很远的地方,也不会有犹豫和牵挂。一切可以坦然面对,不困于心,不乱于情。
如果想要孩子,是因为老了生病有人照顾,那我觉得还不如多挣钱,以后走不动了,可以选择一个好的养老院,安安静静得过完这一生。其实我发现,在我们老一辈的人当中,即使有7,8个子女的,到了晚年也会或多或少得感到孤独,但他们却不能选择到处去看看,他们要照顾孙子孙女,他们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孩子,然后慢慢得生老病死。
只能说每个人的想法不同,我觉得不要孩子,老了也可以过的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