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袖珍罐,1940年希特勒准备对瑞士下死手时?
英国的管家、法国的厨子、德国的司机和瑞士的门卫,这是浪漫主义时代欧洲人梦想的贵族生活,自从中世纪以来,瑞士人就以“忠勇”美誉。
欧洲各国的宫门,大都专请瑞士人把守,罗马教廷也不例外,如果你去梵蒂冈参观,肯定会被那里身穿马戏团彩服似的瑞士门卫所吸引,如果你去维也纳的霍夫堡皇宫,肯定会遇见瑞士的门卫。
历史上的瑞士人确实骁勇善战,才得以保住“迷你”的国家疆土。
但作为一个交通要冲,瑞士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罗马人、蛮族都先后占领过这里。
二战期间,在瑞士,每平方公里上的德国间谍数目,远比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多得多。
德国间谍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收集情报,并且准备制造发动战争的口实。他们甚至编写了一本长达85页的册子,名字就叫《瑞士军队手册》,但是,就在德国军队蓄势待发,准备大举入侵瑞士的时候,希特勒却突然取消了进攻命令。
那么,1940年希特勒准备对瑞士下死手时,为什么在最后一刻突然喊停呢?
主要还是这么三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希特勒收到了间谍送来的材料。经过分析以后,他看出来,当时瑞士已经是全民皆兵、训练有素,如果发起进攻,虽然也可能会取胜,但一定是得不偿失的咱们在很多杂志和材料上,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故事:
二战期间,德国纳粹二号人物戈林问一位瑞士军官,你们有多少人可以作战?军官回答50万,戈林又问,如果我们派百万大军进入你们的国家会怎样呢?
据说,那个瑞士军官居然说:来50万德国鬼子,我们就一人打一枪,来100万德国鬼子,我们就一人打两枪。
事实上,在瑞士的德国间谍,远比在其他国家的间谍数目要多得多。一个名为福兰克大叔的头目掌管着德国在瑞士的间谍网,其人数竟然超过1000人,这些间谍多配备有精良的电台、照相机、假证明等。
当这些间谍掌握了一些情报之后,盖世太保进入了这个国家,他们的任务是挑起事端,为德国入侵瑞士寻找借口。
针对这些情况,瑞士情报机构的梅森上校制订了反间谍措施,抓捕了相当多的德国间谍,并努力遏制盖世太保制造破坏行动。至1941年,德国间谍机构对瑞士实施人海战术,即每失踪一个间谍就补派五名间谍去代替他。
瑞士军民如此紧张的战备一直持续了5年之久,直到二战结束才解除。
由于瑞士人民坚定的反侵略决心和行动,未给希特勒任何轻易取胜的希望,终于迫使其放弃了入侵瑞士的企图,瑞士人民避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劫难。
回顾历史,不但在分别起源于其近邻奥地利、德国的第一、第二两次世界大战中,瑞士都免于战难,而且屈指算来,在最近约200年的世界纷争中,瑞士都如处世外桃源,安然无恙,休养生息,繁荣发展。
与此同时,负责驻守道路、隧道和桥梁的每一个排和班,将负责炸毁交通设施。瑞士的这一“秘密计划”,当然要传进希特勒的耳朵里。
关键在于这个小小的瑞士,从军事位置以及经济上都已经是希特勒强而有力的支柱。
譬如,德国与盟友意人利的唯一通道就在瑞士的圣哥达和辛晋隆隧道,德军必须借此隧道才能把物资运往意大利。
据德国情报部门告知,瑞士已经在隧道附近埋下了大量地雷,一旦德军入侵瑞士,瑞士人会立即将它炸毁,这样,德军和意大利的唯一联系将会中断,那可不是希特勒所愿意看到的结果。
实际上,瑞士人的策略是把炸毁瑞士境内交通要道的决定权交给希特勒。
如果德国入侵瑞士,那么他们将失去他们最想得到的东西。如果他们不入侵,那么他们还是可以使用那些道路、隧道和桥梁运送军队和物资,这无疑比占领一个满目疮痍的国家要好。
在19世纪至20世纪时曾一度战争频繁,而独有瑞士却能保持自己的国家在100多年的历史里没有战争。
正如瑞士的一位外交家所说,要问我们为什么100多年来没有打过仗,主要原因是我们随时都在准备打仗。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希特勒曾经三次准备入侵瑞士,但要拿下这个面积仅有4.2万平方千米、人口不足600万的小国,德军至少要付出100万人的代价,实在是得不偿失,所以最终放弃了入侵瑞士的企图。
事实上,只需要几小时,瑞士的男人们穿上了军装,在一个当时只有400万人口的国家里竟动员了50万人的大军。
希特勒在权衡入侵的利弊得失后,最终放弃了入侵瑞士的计划。
100多年来,处于两次世界大战中心的瑞士,居然没有发生战争,其原因何在?
瑞士一位外交官说:我们瑞士公民迈出右脚时是一个公民,迈出左脚时就是一个战士。
如果要问为什么我们100多年没有打过仗,其主要原因就是我们随时都在准备打仗呢!
翻开世界版图,我们可以看到,瑞士与德国、意大利、法国、奥地利这些国家接壤。处在两次世界大战的中心的边缘,瑞士却能安然无恙地避开战火。
其实,对于瑞士这个富有战略意义的区域,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都试图染指。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就有入侵瑞士的念头。不过在他游历瑞士以后,很快改变了主意。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希特勒曾三次准备侵略瑞士,最后德国都一无例外地放弃了军事行动。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
事实上,瑞士主要有三种建筑:礼拜堂、咖啡店、打靶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希特勒拟定将瑞士作为侵略目标时,他的军事参谋部门对这一作战计划进行了全面估算,结果把希特勒吓了一跳:入侵瑞士,至少将伤亡100万德军。
纳粹德国军方虽然心有不甘,却又无可奈何。
战争是双方或多方利益冲突的结果。任何个国家都不能幻想永久和平。只有平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才能应付侵略者的突然袭击和各种意外事变,保持国家的安全和领土的完整。
其二、瑞士银行为存款人的绝对保密,因而希特勒希望通过瑞士银行洗黑钱,与外界打交道,维持着同中立国瑞士的经贸、金融关系,有利于德国在国际上购买各种物质瑞士历来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二战中瑞士一直都维持着同德国的经贸、金融关系。
由于瑞士银行为任何存款者保密的性质,纳粹通过战争掠夺来的金银珠宝,可以快速转化为国际资本。
保持中立、政治稳定,为瑞士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早在300年前,瑞士旧宣布独立,并奉行中立政策,因此,陆续有大批宗教难民将技术和资金带如瑞士,使瑞士成为当时欧洲工业化先进地区之一。
德国可以通过瑞士购买一些战略物质。
而欧洲其他小国,没有瑞士的军事实力,所以它们的中立常常被蔑视。
德国不入侵瑞士的主要原因是瑞士本身既不出产原料,除了少量奶酪外,也无剩余食品可供出口,一个破坏无遗的瑞士,将是负担而非收获,这可以说就是“瑞士人以善战换取安全”的神话源头。
其二、瑞士联邦议会选举了吉桑为全军统帅,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动员了50万人人伍,瑞士的总体威慑战略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重视平时的战争准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军队在攻陷法国以后,有五十个师团部署在瑞士东部边境。瑞士人民在克服了悲观恐惧情绪以后,由联邦议会选举了吉桑为全军统帅。
此外,纳粹国防军入侵苏联,激发了某些瑞士人对纳粹的某种程度的认可,尤金·比歇尔甚至在1941年10月到1942年6月之间组织了三次医疗服务去德军的东欧前线。
但是,当巴巴罗萨计划陷入困境时,德国入侵瑞士的计划再次被搁置。当丹尼克在散发一个出访德国的报告、竭力主张瑞士加入新的纳粹秩序时,他被吉桑下令逮捕入狱。
历史事实告诉咱们:瑞士人没有打过仗的原因,正是他们随时都在准备打仗。
还有的资料说,面对希特勒的威胁,瑞士曾于一天内动员了43万大军,并迅速进入作战阵地,显现了坚强的防卫作战能力和决心。
希特勒不舍得将他宝贵的装甲部队“浪费”在这样一个不值一提的小国身上,加之纳粹德国因面临两线作战的危险,因而放弃了入侵瑞士的意图。
与此同时,瑞士在“二战”时期对德国采取了妥协屈服的态度,使得德国最终没有下定决心吞并瑞士。
1940年,法西斯德国连灭波、法,正在猖獗之时,将战火燃到了瑞士边境,随时准备实施“圣诞树”计划,入侵瑞士。
瑞士国土狭小,面积仅4.1万多平方公里,南北宽220公里,东西长348公里,当时的人口不足500万,可谓弹丸之地。但是瑞士国民的防务观念十分牢固,成年人几乎人人手中有枪,国家一旦有事,随时能够应召从军。
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动员了50万人人伍,占总人口的10%还多。其他人员也都做好了战斗准备,全体人民同仇敌忾,举行誓师大会。
事实上,直到19世纪初期,瑞士才摆脱了属国的地位,恢复了瑞士联邦,起草了第一部国家宪法,并执行“永久中立”的外交政策。
然而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上,仅仅依靠外交中立政策,是难以令侵略者望而却步的。正像当年拿破仑入侵瑞士时叫嚷的那样。
在拿破仑看来:中立是人们的一句空话,它对瑞士人是无用的,当然也并非列强无力征服这个袖珍小国,因为瑞士的人力、物力、财力、军力等实在都太有限。
瑞士的总体威慑战略还有一个特点是重视平时的战争准备,认为威慑的成败是在平时就决定了的谁要想获得和平,就必须随时准备战争而且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向潜在的敌人显示,使其认识到,入侵瑞士就等于“捅马蜂窝”。
纳粹德国的情报机构向希特勒汇报说,如果德军入侵的话,将遭受重大损失!希特勒在权衡利弊得失后,最终放弃了入侵瑞士的计划。一个国家的国防实力既取决于国防工业、武器装备、国防设施、武装力量等“硬”实力,还取决于全民的国防意识、国防热情、国防知识和技能等“软”实力。
国防国防,一国岂能无防!
在和平时期,瑞士人仍在地下仓库内储备了充足的粮食、饮用水、医药和其他战备物资,并定期更换。如有外敌入侵,瑞士可在境内展开持久的防御战。
二战”期间,希特勒确有入侵瑞士的设想,后考虑到两个不利因素后放弃了这个计划。瑞士决心捍卫自己的独立和中立。
其领导人亨利·吉桑将军于战争期间发布总动员令,抗击外来入侵。瑞士防卫重点也由防御边界上的固定地点,转而撤退至阿尔卑斯山区。
处于如此混乱的环境中,哪有不被战争波及的可能?
但瑞士确确实实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都免于战祸。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
其实,瑞士作为欧洲的一个美丽富饶的国家,哪有不引起侵者眼红的可能?
早在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皇帝廉二世就曾经想入侵瑞士,瑞士人知道这一消息后,就请他去访问。在瑞士,他耳闻目睹了瑞士全民皆兵的状况,只得放弃进瑞士而取道比利时进攻法国。
希特勒虽然心又补甘,但在清楚瑞士战备的情况下,叶被迫放弃了。
综上所述,并非进攻瑞士无利可图,而是因为希特勒知道:入侵瑞士至少要损失100万以的军队,实在是得不偿失。
与此同时,中立的瑞士,对德国的经济和金融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好处。
瑞士人民都明白这么一个道理:和平是可贵的,但和平不凭空可得的,要创造和平,首先必须要有能保护和平的实力。
在瑞士,无论是怎样小的村庄,人们至少可以看到三样东西:礼拜堂、咖啡店和打靶场。在瑞士,无论是领导人还是普的公民都必须接受国防教育,进行一定的军事训练。所以1940年希特勒准备对瑞士下死手时,在最后一刻不得不突然喊停!
马云是什么人物?
记得之前看过一篇淘宝鬼脚七眼中的“ 我接触的马云 ”,颇有感触,内容如下。或者看完之后可以增加对马云的了解。
下面内容出自鬼脚七.....
马云现在已经是偶像,很神秘。很多人喜欢他,也很多人不喜欢他。但这两类人都不得不佩服马云的能力和智慧。我加入阿里快9年,今天刚好很有些感触,回顾了一下过去,给大家讲讲印象中我和马云近距离接触。
2005年,我在雅虎中国做搜索技术研发,当时阿里并购雅虎中国,我当时也在犹豫是不是要离开雅虎,外部确实开了很不错的条件。当时马云一身黑西服,到一个大会议室演讲,时间不长,记得好像是介绍了这个并购如何开始,和杨致远怎么沟通,以及阿里是什么公司,有什么文化。
我听到他介绍公司的直销团队时,大意说:阿里的销售,不许给客户回扣,不许送礼,也不许收客户回扣,一旦触犯这些高压线,哪怕是top sales,公司也会将他开除。我之前也有过近一年的不太成功的销售经验,当时很吃惊,我想:不这么做也能做好销售?这是家什么样的公司啊?
演讲最后马云很诚恳说了一段话:“我恳求大家给我们一个机会,留下来了解一下这个公司,也给自己一个机会。”说完还给大家鞠了一躬!
当时听到这里,我想:这个家伙虽然长得太一般,但态度很诚恳,而且公司有点意思,我就给他个机会,留下来看看。直到现在,我觉得当时这个选择真的很正确!
马云是个随和的人。2006年的一天午饭时间,我和几位同事还在和乔大厦办公室的座位上。马云过来跟大家打招呼,开始闲聊。
马云说他请了三大导演拍雅虎广告大片,冯小刚、张纪中、陈凯歌,说之前邀请张艺谋,但张艺谋说他每次拍得片子骂的人太多,这次还是不给雅虎添乱了。三大导演的雅虎大片的主角准备通过海选的方式,叫“雅虎搜星”。当年的超级女声很火啊!
我当时说:“这个创意真心不错,谁提的?”
马云说:“我啊!”
后来这个项目效果不太好,如果选择湖南卫视来做这个节目估计就火了,但湖南卫视要价太高,于是选了个浙江卫视,浙江卫视当时真没能力做好这个节目,我看了两期自己都不愿意看了。
2007年,当时我还在雅虎中国,马云邀请三位核心的搜索技术人员去他家做客,我有幸在其中。到了他湖边的别墅,两层小楼。
当时聊什么我忘了,但记得两个场景。我是个技术屌丝,没见过什么世面。我看见他家很大,于是没话找话。
我说:“马总,您家这么大,适合放电影了。”
马云说:“有啊,放电影的在二楼。”
我上二楼,真的是个小电影院,两排沙发,前面是个大银幕,后面是放映机,周围是音响。。。。
当天中午在马云家吃饭,马云说:“大家放心吃啊,这些菜都是绿色食品,自己家种的,没打农药的。”
我说:“嗯,这个一看就知道。”
马云说:“你对绿色食品有研究啊?”
我说: “不是的,您看我这个菜叶里面有两条虫子。”
当时真的吃出虫子了,忘了看当时马云的表情了,哈哈。
之后还有一些接触,也很有意思,不一一说了。
马云真的很有智慧。我不是阿里高管,只是因为在公司只是负责了一个很重要的业务,跟马云偶尔会有机会开会。
跟有思想的人沟通、开会,都会是很好的提升机会。和马云开会,每次我都比较珍惜,聚精会神,因为他会让你的思路一下打开,会把你的眼界拉到很长远。
今天上午就有这样的机会,开场的时候,
马云说:“鬼脚七,你现在微博很火啊,多少粉丝了?”
我说:“哪能跟您比啊,我才十三万粉丝。”
“二百一十三万啊?”
“不是,十三万。最近那个触电商做了个电商人士认证粉丝数排名,您排第一。”
“你排第二?”
“不是,我排第21.”(说明我离大老板的距离还很远......)
其实我想说,微博我是比不过你了,以后就看微信粉丝是不是给力了。
写到这里,有人会说扯蛋太多,水文一篇,这里把马云今天开会时说的一些话,我认为很有智慧一些话分享给大家,绝对是第一手语录。涉及到业务那部分我无法分享,只能选其中很小一部分:
当你描述一个业务,你觉得无法用哪个词来形容的时候,感觉就来了,就是它!
你们要想的事情是,做哪些事情能让你们兴奋,让你们快乐,而不是做哪些事情对公司最重要!哪些事情对公司最重要,是我该想的!
我无法反驳你哪里错了,那么你一定错了!用传统思维理性思考,一定都是对的,但无法颠覆式创新,那么你就错了。
很多产品的成功,企业的成功,靠的不是理性分析,而是belief!
facebook为什么成功?很多人说是建立了人和人的关系。但facebook一开始就想我们要建立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那么facebook早就死了。所以啊,之后大部分的SNS,都没做起来!
年青人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做,老年人什么事情都想别人做。你们想自己做,很好,说明公司还年轻。但要考虑团队合作,每个人做最擅长的。
小企业要有大理想,大企业要有小作为!千万不要看不起内外部的小作为小创新,很多大企业就是这么死掉的。
人死后是土葬好还是火葬好?
感谢邀请: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对于土葬好还是火葬好,我觉得对农村人来说,一直都还接受不了火葬,因为他们的祖先世世代代都是土葬,他们觉得人死了本来就很伤心了,特别是因病去世的,生前已经被病痛折磨痛苦不堪,死了还要被拉去火葬场忍受被火烧的疼痛,烧成一把灰,死了连个全尸都没保住,他们觉得这样对死者太残忍。
同样的问题,我觉得城里人更容易接受火葬,因为他们没有土地埋葬,还有就是他们世世代代都是火葬,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他们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顾虑。
但是因为现在的土地资源紧缺,国家要求火葬,因为火葬以后安放死着骨灰比较集中,土葬的话会比较零散,为了节约土地,我个人认为为了国家利益着想,老百姓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管土葬还是火葬,俗话说:人死如灯灭,只要在死着生前多尽孝心,那么死者就会安心的走了。
明末的周王朱恭枵为何如此勇猛?
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三月初三,河南开封周王府,周世子朱肃溱的嫡长子出生了;在时任周王、婴儿的祖父朱在铤奏报朝廷并得到肯定答复后,这个小孩按照两百年前太祖皇帝所立下的字派、被赐名为:恭枵,这也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末代周王朱恭枵。
万历十四年(1586年)五月,周敬王朱在铤去世,朱恭枵的父亲、周世子朱肃溱承袭了周王王爵。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十岁的朱恭枵被册立为周世子,成为周藩的继承人。
天启元年(1621年),四十二岁的朱恭枵从父亲周端王朱肃溱手中接过周王王爵,正式成为大明周藩第十一代、第十三位亲王。而他不会知道,自己就是最后一代周王。自天启元年(1621年)至崇祯十三年(1640年),这二十年里,虽然农民起义和外敌入侵此起彼伏、声势浩大,使得大明朝廷陷入风雨飘摇、内外交困之中,但是地处中原腹地的开封因为远离动荡区域,还能基本保持稳定,封国于此的周藩也得以安稳度日,凭借天潢贵胄的身份安享荣华富贵。时任周王朱恭枵在这个平静的封国内当了二十年太平亲王,优哉游哉,如果不出意外,他将像之前历代周王那样,富贵一生、平安老死于开封,最后把王爵传给子孙,延续周藩的传承。
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李自成起义军攻克洛阳,俘获并处死了就藩于洛阳的福王朱常洵,将福藩所有财物一扫而空;二月,张献忠起义军破襄阳,杀襄王朱翊铭,襄藩宗人大部分都死于非命,逃出生天者寥寥无几。洛阳、襄阳都在中原腹地,这些之前较为安全的地方,如今都被农民军攻克,藩王们也被斩杀。严峻的形势,不得不让就藩开封的周王朱恭枵提高了警惕、会同开封驻军守将加强防卫,以防备可能到来的农民军。
崇祯十四年(1641年)二月,攻克洛阳不久的李自成得到了开封城驻军薄弱、防卫吃力、且粮草兵甲都不完备的消息后,立即亲率三万大军,自洛阳疾驰东进,三天就到达开封郊外,准备一鼓作气,攻破开封,再次沉重打击摇摇欲坠的大明朝廷。
和颟顸无能、又庸懦吝啬的福王、襄王所不同的是,周王朱恭枵在当时的宗室藩王中算得上是一个聪明人,眼光长远且慷慨大方。在得到李自成军即将抵达开封、预备攻城的时候,周王立即会同驻守开封的文武官员:河南左布政使梁炳、右布政使蔡懋德、开封知府吴士讲、河南巡按高名衡、分守道梁壮、管河同知桑开第、开封府推官黄澍、祥符知县王燮、河南副总兵陈永福、游击高谦、张德昌等,安排布置防守作战,加固城防。之后又主动从王府内拿出超过五十万两的白银,一面“买米麦,日夜造饭屑面,犒赏守陴者”,一面重金悬赏,以求杀敌:“斩首一级,赏五十两;守城射死一敌,赏三十两;伤一敌亦赏十两。”
如此高的赏格,使得开封守军顿时士气大涨,不但士兵们得到有力的鼓舞,就连开封百姓们也为了获得奖励而自发制造武器,争先恐后地登上开封城墙,史称“百姓挈弓矢刀槊登城者,纷纷恐后。”
周王朱恭枵为了鼓励守军全力守城,特意向劝慰他稍稍留意花费的王府属官们训示:
“城垣既陷,身且不有,而况于金乎?城苟得保,何患乎无金!”
表明了不做吝啬鬼,重蹈福王覆辙的坚定立场。他的这番表态,更加使得开封守军免除后顾之忧,全力展开守城作战。
崇祯十四年(1641年)二月十二,农民军在李自成的率领下抵达开封,即刻对开封展开攻击。农民军使用“剜城”、“挖城”的战术:让士兵用门板、大车之类竖立起来,抵达城墙下,遮挡城上打下来的箭石,然后趁机凿下城表的砖石,向内部掏挖成一个洞,人躲进洞中,然后继续挖掘,使得城墙逐渐被挖空、坍塌,农民军得以乘势进入城内。一时间驻军不能破解,局势危急——“匿洞中,矢石不能加,昼夜筑掘,无法可退,合城甚危。”这时候,开封城内一个名叫张坚的秀才设计了一种悬楼,用厚柏木制成,长度跨越三五个垛口,伸出城墙之外,悬楼里装载的士兵可以向下抛火罐或者射箭,打击城墙脚的农民军。开封推官黄澍检视之后,觉得可行,于是命工匠连夜赶制五十座,布置于城墙之上。果然在此后的战斗中对于城下“剜城”的农民军打击很大,就此消除了挖城危机。
之后农民军再次以云梯进攻开封,又被驻军用大炮连连击毁,伤亡惨重,此时河南巡抚李仙凤也率军从河北赶回救援,进入开封,守军增添了力量,驻守更为坚固。
二月十七,李自成亲自督战,站立城下,指挥农民军攻城。守军也不甘示弱,纷纷以大炮、弓箭回击,战斗陷入焦灼中。混战中,开封守将陈永福的儿子千总陈德见李自成站立位置距自己不远,于是暗中发箭,不偏不斜,正好射中了李自成左眼。这突发事件大大打击了农民军的意志,于是纷纷惊拥而退,并于二月十八黎明向西撤退,至日落前农民军全部从开封城下撤走。历时七天的第一次开封之战结束。崇祯十四年(1641年)十二月,李自成联合另一支农民军罗汝才部,接连攻克了河南南阳、洧川(今尉氏西南)、许州(今许昌)、鄢陵等十余州县,擒杀了明唐王朱聿镆,于是携大胜之际第二次攻打开封。周王朱恭枵如同之前一样,又再次发布悬赏令,号召开封军民抵御农民军攻城,并且派周王左长史李映春率王府护卫巡查城内,大声呼喊:“有能退敌解围者,赏银十万两。”
同时,周王额外增给已升任河南巡抚的高名衡、升任河南总兵的陈永福五万两白银,让他们紧急增派人手,加固城墙、增添兵甲火药,严密防守,以抵挡农民军进攻。
十二月十四,李自成、罗汝才号称五十万的联军展开对开封的第二次进攻。农民军首先击败了明督师丁启睿的援军,隔绝开封外援,再使用了炸药来对开封城墙进行攻击。守军则以干草、火油、金汁等堆满外墙,以火墙阻隔农民军用炸药炸城墙。
十二月二十七,一部分农民军好不容易接近城墙东北角,埋放炸药点火轰击。不料城墙坚固,点火引发炸药后砖石四散迸发,将城墙附近的农民军杀伤无数,导致之后农民军不敢再以火药轰击城墙。攻势渐渐显颓。当时正值隆冬,天气寒冷,农民军驻扎城外,处境艰难,而开封驻军又乘虚出城,偷袭并焚烧了农民军的粮草大营,使得农民军后勤补给不利。另外明保定总督杨文岳也率河北援军前来救援。在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的开封守军顽强抵抗之下,农民军腹背受敌,不得不在崇祯十五年(1642年)正月撤围西返,放弃攻击开封。开封守军再一次打退了农民军的进攻,历时一个月的第二次开封之战结束。
得到开封守军第二次击退农民军、保全城池的消息后,远在京师的崇祯帝欣喜不已,对坚守开封城的文武官员大加褒奖,并亲自致书给周王朱恭枵:
“此高皇帝神灵悯宗室子孙维城莫固,启王心而降之福也。”
高度赞扬了这位远房族兄的清醒头脑和慷慨举措。
崇祯十五年(1642年)五月初二,在拔取了开封周围西华、郾城、襄城、睢阳、陈县、太康、商丘、宁陵、考城等三十余城、使得开封断绝外援成为孤城之后,李自成和罗汝才联军第三次进攻开封城。这一次,农民军吸取了前两次的失利教训,不再强攻,而是以一部分兵力长期围困,另以大部分兵力围点打援,准备消灭来援的明军。
五月二十二,农民军在开封西南的朱仙镇大破来援的明督师丁启睿、保定总督杨文岳及总兵左良玉、虎大威、杨德政、方国安等部十八万明军,收降明军数万,马匹七千余,直接摧毁了援救开封的最重要力量。获胜后,李自成命投降的明军向开封城内喊话,以迫使开封守军投降。
但是,以周王朱恭枵、河南巡抚高名衡、河南总兵陈永福为首的开封文武官员坚决不投降。周王朱恭枵更是倾其所有,把周王府历年积藏全部拿出,用于支持守军坚守城池。
至九月初,开封历经近四个月围城后,依旧没有投降,但因农民军割去城外庄稼,并断绝上游水源,导致城内粮食断绝,饮水不济,再也不能坚守了。崇祯十五年(1642年)九月十五,开封城北的黄河大堤被掘开,汹涌的河水灌入开封内城。至于是谁掘开的大堤,史书中记载是农民军掘的马家口,开封驻军掘的朱家寨,这里就采用农民军与明军不约而同的掘堤放水,以水淹对方这一说吧。
黄河决堤后,滔滔巨浪汹涌入城,导致开封城全城被淹没,城中军民溺死达数十万,城外农民军也被淹死了数万人。河南因此经历了惊天浩劫,黄河也由此改道,河南、安徽以下等省都被殃及。
在滔天洪水中,河南巡抚高名衡、河南总兵陈永福乘小舟前往周王府救援周王及其家眷。周王朱恭枵在大水中几乎丧失了全部家产,和家人随同高名衡、陈永福坐船避难于开封城头。当时又逢大雨滂沱,一片泥沼,饮食几乎断绝,周王和诸文武官员七天不得食物,几乎饿死于城内。
幸好水势稍退后,驻在河北的山西明军监军王燮冒险用小船越过黄河,抵达已成泽国的开封,才将周王、高名衡、陈永福等救出,而开封同知苏茂灼,通判彭士奇等则经不住饥寒交迫,饿死于城头。周王等人也是最后一批离开的守军,他们坚持到了最后一刻,才被迫撤离开封。在明军撤离同时,农民军也乘舟进入开封,不过此时开封全城被淹,没有了驻守价值,所以不久也撤离开封,向河南西部转移。
周王朱恭枵被救出开封后,于风雨之中逃亡到开封郊外,由陈永福属下的军士护卫,在树林中躲避藏身良久。李自成退兵后,才返回开封。不过此时开封都被洪水淹没,周王府宫殿房屋全部倒塌或者没于水中,不能居住。周王的家产也在三次开封之战中或用于赏赐守军、或被大水吞没,坦然无存。周藩上下生计无着、陷入困顿。
崇祯帝得知周王的窘迫后很是挂念,赐书慰问,并赐内帑金帛及物料,以抚慰周藩。由于开封藩地历经大战已经残破不堪,不宜居住,所以崇祯帝特别下旨,让周王及其家眷可以离开封地,前往彰德府寄居,稍做安顿。
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两年守城作战,年过六旬的周王朱恭枵身体大受打击,再加上洪水破城后家产被涤荡一空,更加摧垮了周王的意志和信念,在寄居彰德后不久,心力交瘁的周王朱恭枵就罹患重病,卧床不起。
崇祯十七年(1644年),农民军自陕西向京师进发,并出兵攻取河南,周王只得再次离开彰德,向南方躲避。三月二十一,就在崇祯帝于煤山自尽后的第三天,六十五岁的周王朱恭枵于南逃途中病薨于淮安附近所寄居的舟船上。因为当时国势混乱,明中央朝廷已经覆灭于李自成农民军,所以周王身后的赐谥、赐祭、承袭等典仪无人承办,均没有来得及进行。直到当年五月十五,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成为南明弘光帝后,才以“平生忠弗屈、孝尽已”的赞誉名义追封朱恭枵谥号“孝”,称“周孝王”。而后清兵南下,南明弘光政权覆灭,周王朱恭枵的子孙被迫随继立的隆武、绍武政权南迁,最后在广州被尾追而至的清军杀死,周藩传承断绝。
周王朱恭枵在明末诸藩中,算得上聪明灵活,也能顾全大局、趋利避祸,和其他蠢笨贪财、至死也一毛不拔的庸碌藩王相比,绝对是出类拔萃的清醒者。他懂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也深知“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含义,所以在面对李自成农民军大举来攻之际,他倾其所有、大力支持乃至赏赐守城军民,致使全城上下齐心,坚决抵抗,使得农民军费劲周折也没有彻底控制开封城。
开封的城墙远远比不上洛阳、西安、太原等大城那么坚固、高耸,但面对农民军的进攻却坚守时间最长,这和藩国在此的周王朱恭枵尽散帑金、重赏守军、凝聚军民意志是有着莫大的关系的,他慷慨大方、尽散家财以犒守军的举动在守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可忽视。虽然朱恭枵在坚守开封过程中的实际表现不能用勇猛、强悍来形容,只能说尽到了自己作为守土藩王应尽的义务,但是和其他明末藩王在同样局面下的小气吝啬、颟顸浑噩、贪生怕死情形作为对比,他已经算是识大体、顾大局、深谋远虑的优秀藩王了。个子矮的女生会有男生喜欢吗?
身高不是问题
但可能会成为其中一个因素,但不是绝对因素
爱情也不是建立在身高的基础上
第一
如果两个身高都不高的或男或女,可能在找另一半时会为了下一代着想,就想着找一位个高的伴侣,给下一代带来良好的基因。那个子矮的一方就要有除身高以外的优势~不然另一方也不愿意啊。身边这样的例子和类似谈话都见过,人嘛都是有私心的~在不认识时肯定会相互审视对方,一旦爱情来了,身高就不是问题了~
第二
两个最萌身高差,双方没有身高方面的择偶标准,即是你爱我我爱你的情况下,终于走到要谈婚论嫁的地步时,可能会出现因为身高问题,导致一方父母或双方父母反对情况,要知道,当父母反对的时候,任何一个小缺点都是他们不赞同的理由~
例如我经常在网络上看到因为身高问题,而不被对方父母接受的小可怜~虽然爱情是自己的,但是不被祝福的爱情往往是不幸福的~
当然爱情也要经过考验嘛~有一拍两散的,也有很多通过努力和真诚最终被接受,换来真心的祝福。
比如我们这位宋总,虽然大高个,还是个帅哥.,可开始丈母娘就是不满意,最终不也有情人忠诚眷属啦!哈哈
第三
第一印象,映入眼帘的往往是外表,貌似天仙或神似潘安,但是因为身高对方给你打了个低分,不要因为这个而沮丧~因为在不熟悉时,谁对谁都不重要,当通过慢慢的相处到确定关系时,发现你身上的优点很多,跟他或者她很合拍时~那身高就变成了小的不能再小的问题,甚至变成对方眼里的爱意~
所以我认为,在选择另一半时,性格,爱好,生活习惯,个人魅力远远要比身高重要的多~
女孩子要足够独立,自信,当然我们也不是要自信到鼻孔看人~哈哈!
有时候包装充实自己不是为了取悦他人,而是年轻一回除了活出自我,还要不枉来青春走一回,即便不能留下精彩,也尽量不留遗憾~敢爱敢恨,潇洒去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