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卫舰的作用,它们在海战中各起什么作用?
谢谢邀请!兔哥回答:这三款水上兵器都是由历史传承而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作用也发生改变,但基本定义源于使用所需要,这也是武器装备发展的基本路径,战争的需要催生了武器的发展。目前,这三款兵器就其名称定义来说也是经历几度变化,但原始使用目的并没有大的改变。例如,驱逐舰诞生时就是多用途,进攻性的武器,护卫舰诞生时就是护航、巡逻、反潜,只有巡洋舰走向了末路。下面兔哥说说这三款军舰的故事,欢迎探讨指正!
驱逐舰:要说到驱逐舰就不得不说一个水中兵器的诞生,这个兵器就是鱼雷。1866年,英国工程师罗伯特•怀特黑德研制出了一种在水面下直线航行的武器,也就是鱼雷,当时的鱼雷很简单,头部装上炸药,用压缩空气发动机推动尾部螺旋桨前进,通过液压阀控制水平舵来控制鱼雷航行深度,属于直线航行,射程180~640米,每个鱼雷的航程都不一样,有远有近,速度11公里/小时,183米需要1分钟。因为这个武器外型像条鱼,所以取名鱼雷,其实本身就是仿照鱼来研制的,并根据怀特黑德名字意译“白头”取名白头鱼雷。
鱼雷的诞生掀起一股鱼雷风暴,水下航行,一枚就能摧毁一艘舰船,于是利用小船搭载鱼雷的鱼雷艇开始盛行,专门攻击大型舰船,成为当时一个流行的武器装备,特别是一些弱国,把它做为对抗海上强国的杀手锏。英国面对这种局面于是开始想对策,它开始制造一艘同样搭载鱼雷并且可以安装火炮武器的专门打击鱼雷艇的军舰,也就是鱼雷艇捕捉舰,1892年8月8日第一次在官方的通讯中出现了“鱼雷艇驱逐舰”这一用语,这也是驱逐舰这一舰种首次使用。世界上第一艘鱼雷艇驱逐舰是英国1893年建造的“哈沃克”号鱼雷驱逐舰。在此之前,也有类似的鱼雷捕捉舰,比鱼雷艇大点,航速慢,常常被鱼雷艇甩在身后,甚至出了鱼雷艇看到鱼雷捕捉舰就主动去打它的窘态。而英国的“哈沃克”号鱼雷捕捉舰则不同,航速超过鱼雷艇,又拥有火炮,鱼雷等武器,于是让人眼前一亮,为了区别鱼雷捕捉舰的臭名声,驱逐舰一词被普遍接受,英国的“哈沃克”号也被定义为第一艘驱逐舰。一战前驱逐舰的排水量已经达到了1000吨以上,并且用于反潜、护航、作战等。二战时期驱逐舰已经是使用任务最广泛的一个舰种,排水量逐步增加。二战后导弹被安装在驱逐舰上成为导弹驱逐舰,并且具备了反舰、反潜、防空任务,成为一个驰骋大洋的多面手。
护卫舰:护卫舰的历史要比驱逐舰早很多,在16世纪的帆船时代护卫舰就已经存在了,当时的护卫舰是一个三桅武装帆船,排水量约240吨~400吨,相当于一艘渔船。护卫舰发展到了今天成为一款排水量仅次于驱逐舰又大于“艇”级别的多用途战舰,并且可以执行远航任务。早期的护卫舰只是在近海活动,并不会出远门,其本质就是一个巡逻舰。不过护卫舰的定义却没有大的变化,护航、巡逻。护卫舰的发展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西方海上强国都扩张殖民地,通商,因此,需要有这种小型武装舰船负责近海警戒,航道护航工作,护卫舰逐步得到发展。俄罗斯是世界上第一个建造专门护卫舰的国家,20世纪初俄国开始建造了一批排水量400~600吨的护卫舰,护卫舰由于排水量小,火力弱,抗风浪性差,航速低,基本上都是近海巡逻任何,其实护卫舰早期就是一个海上移动的哨所。第一次世界大时,护卫舰排水量达到了1000吨,并且任务开始定位,基本就是反潜、护航、巡逻。现在的护卫舰已经是导弹化,但任务基本没有改变,只不过是具备了远航能力,其巡逻、护航、反潜和一、二战时期没有区别,地位依然位于驱逐舰和“艇”之间。
巡洋舰;巡洋舰最早起源于风帆时代的“快帆船”,巡洋舰顾名思义就是能在大洋上巡逻的军舰,主要特点是排水量大,武器装备多,负责远洋作战和巡逻任务。巡洋舰的任务和驱逐舰基本没有本质的区别,风帆舰船时代英国是以火炮数量来区别的。巡航舰是远洋舰队的多面手,巡逻、侦察、警戒、护卫,以及追击等等任务都是其本质工作。巡洋舰诞生于18世纪,早于驱逐舰,晚于护卫舰,是根据大航海时代出现的,主要就是能够远洋航行,作战。
巡洋舰的出现是远航作战的需要,风帆巡洋舰时代,巡洋舰为战列舰保驾护航,负责警戒、巡逻、护卫任务。一战时巡洋舰成为战列舰的护卫舰,是战列舰的小跟班。一战以及二战时期是巡洋舰最阳光的时代,但还是被战列舰的光环所掩盖,二战后战列舰被航母取代,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巡洋舰并没有盼来出头的日子,而是被驱逐舰顶出了本来是不稳固的宝座。巡洋舰的任务和驱逐舰重叠,唯一的优势是早期的远航作战能力,但随着驱逐舰的排水量逐步增加,巡洋舰和驱逐舰已经难于区别了,这种情况下巡洋舰就逐步被淡化,现在排水量1万吨的驱逐舰都有了,就是不叫巡洋舰,你能咋滴吧。
驱逐舰、护卫舰、巡洋舰的区别:首先,三艘舰船都是因为战争需要而诞生,护卫舰是近海警戒、巡逻、逐步被用来护航、反潜,后来又随需要逐步增加排水量并执行护航任务,海上作战,护卫舰一直都是这个使命,直到现在。驱逐舰从抓鱼雷艇开始就是进攻型,并且地位一直直追巡洋舰,最终把巡洋舰打入冷宫。巡洋舰本身就是一种大号的驱逐舰,远航作战催生巡洋舰的发展,但始终就被战列舰压制,战列舰跌落神坛后,巡洋舰不但没能提高身位,反而被驱逐舰取代。这三种军舰也曾经利用排水量来定义,但现在也没有一个固定的规矩,看来作用才是硬道理,也是价值所在。以上是兔哥个人观点,欢迎关注兔哥,欢迎探讨评论,图片来源网络。
导弹艇巡逻舰和轻型护卫舰哪个更有发展前景?
大炮巨舰的时代早已过去,那个动辄数万吨的战列舰的时代已经无法重现。经过二战至今的海军发展,世界海军的理念已经趋向轻量化和机动性,最显著的表现是巡洋舰的消亡和轻型舰艇的兴盛。
在笔者的认知中,由于现在能够有能力和技术、资金发展大型水面舰艇的国家已经很少,经济危机后连富裕的国家都开始削减军费,趋向于轻量化成为国际海军的流行。(新兴国家和富裕国家除外)而在其中,应当说轻型护卫舰是最有发展潜力与前途的。
海军是一个国家军队中投资周期最长、收益最为缓慢、技术要求较高的军种,很多国家没有资金也没有技术去发展诸如航母、大型通用驱逐舰这些高投资的项目,近海防御成为大多数国家海军的选择,靠几艘小艇撑起门面的国家我们不纳入比较,这样能够得出一个较为理性的结论。
首先,轻型护卫舰与导弹艇和巡逻舰相比,投资并不会高很多,而且轻型护卫舰和巡逻舰的吨位显著高于导弹艇,这意味着能够安装的武器装备和电子设备将更加完备,甚至有些护卫舰和巡逻舰可以搭载直升机,反潜能力将大大提升(如美国退役转交别国的汉密尔顿级巡逻舰、越南猎豹级轻护舰),有一点能力的国家的都会去发展吨位大一点的舰艇,也就是说,轻型护卫舰的性价比要很高于导弹艇和巡逻舰。其次,轻型护卫舰的技术成熟性要强于巡逻舰和导弹艇,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看到几个经典的护卫舰型号,荷兰西格玛级轻护舰和俄罗斯的暴徒级轻护舰,西格玛级轻护舰采用模块化设计,吨位上至三千吨,下至数百吨,技术极为先进,为不同的客户需求制订许多不同的几何参数规范,涵盖范围广达舰体设计、布局、动力选择以及装备配置,能满足多种任务需求与弹性,越南印尼摩洛哥等多国已购进西格玛级轻护舰 。暴徒级采用隐身化设计,且具有很强的近防能力,是俄罗斯发展近海防御海军力量的重点项目。可以说,当今全球的轻护舰的需求导致技术高度成熟,性能高度强化,而巡逻舰和导弹艇的技术因其本身的特点而没有高度的发展(比如法国的花月级巡逻舰和俄罗斯的毒蜘蛛级导弹艇)。
再者,巡逻舰航速不高,武备不强,但吨位适中更多的担任着海上巡防和保护海上专属经济区的任务,导弹艇航速较高,武备很强,但吨位偏小,突出海上突防和战术性威慑的作用,各有侧重的同时,轻护舰的性能则较为通用,轻护舰有着不错的航速,武备也较为齐全,一定意义上说轻护舰可以兼顾导弹艇和巡逻舰的能力和任务,其高度的通用化也是其广泛得到重视与发展的重要原因。
护卫舰和攻击舰的区别?
护卫舰和攻击舰最大的区别是作用与吨位。护卫舰主要是为舰队和近海海岸线提供保卫作用的,一般吨位小,航程短,武器以防卫为主。但攻击舰就不同了,它们的作用主要是为舰队和祖国海疆提供前出攻击作战的,一般吨位大,航程远,所带武器除了小部分自身防卫除外全部是进攻性武器。
被发现后可以和水面舰艇硬刚吗?
潜艇最大(个人认为也是唯一的优势)的优势就是隐蔽性,潜航/潜伏于数百米水深,厚厚的水层就是最好的屏障;不论是在水面还是水下,潜艇一旦被发现,那么就是失去了其优势,不论是打击手段还是机动性,都无法与水面舰艇或者反潜飞机抗衡,如果直接与水面舰艇对抗的话,九死一生一点都不为过。在被发现的情况下,潜艇与水面舰艇对抗没有“好果子吃”!号称反潜能力“全球第二”的日本海上自卫队水面舰艇编队
潜艇是目前各国海军的重要武器之一,尤其是以“五常”为主的海军强国,性能突出的核潜艇是彰显其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之一。相对于常规潜艇来说,核潜艇在吨位、航程、潜深、火力、隐蔽性等方面都拥有绝对的优势(当然,也存在法国2600吨级的“红宝石级”核潜艇不如某些大型常规潜艇的情况),美、英、法三国现役潜艇全部为核潜艇,以美国为例,其装备了70余艘各型核潜艇,最新一级攻击型核潜艇“弗吉尼亚级”水下排水量达到了7800吨,最高航速达34节,装备12具“战斧”巡航导弹发射管(后续型号改为28具)、4具533mm鱼雷发射管,装备大尺寸艇艏声呐、舷侧声呐,可以探测、跟踪超过100公里外的水面舰艇、潜艇等,性能先进、火力强大。093核潜艇具有发射潜射反舰导弹的能力日本海自的潜艇部队美国海军规模庞大、性能先进的核潜艇部队英国“机敏级”(上)和美国“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下),都装备了大尺寸舷侧声呐阵列
但是,即便强如“弗吉尼亚级”这样的核潜艇,也有在水下才具有攻击优势,一旦被水面舰艇发现,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尽快摆脱跟踪,待重新具备隐蔽性后再伺机发动攻击;如果直面与水面舰艇抗衡,“弗吉尼亚级”能够反制水面舰艇的只有“鱼叉”反舰导弹和MK-48鱼雷,这两种武器的打击速度都相对比较慢,在已知潜艇位置的情况下防御难度不大,但是水面舰艇打击潜艇的方式就多种多样了,鱼雷、反潜直升机、反潜导弹甚至火炮等,都可以对潜艇进行有效打击,而且潜艇对于上述打击手段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快脱离战场,否则就只有被击沉的结果!168舰发射反潜火箭深弹国产反潜巡逻机大型反潜机对于潜艇的杀伤非常明显
反潜一直是各主要海军国家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包括美国海军在内也无法保证能够在开阔海域有效的反潜,也曾多次发生他国潜艇突破到美国航母编队内核区域而多层反潜防线均没有发现其踪迹。抛开隐蔽性而讨论潜艇与水面舰艇直接对抗,对于潜艇是不公平的,如果潜艇被水面舰艇发现,首先就是要想办法机动、下潜等摆脱追踪,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选择正面刚这种“自杀式”的方式的。反潜一直是各主要海军强国的“心头大患”
欢迎关注“威呐解析”,阅读更多原创军事内容(图片源自网络)。
为什么有的大型驱逐舰?
在今年6月份,我国成功进行长征-11型运载火箭海上发射试验,这则消息一经披露,不乏一部分脑洞大开的吃瓜群众开始将弹道导弹与驱逐舰结合在一起,探讨是否可以实现弹道导弹上舰,毕竟运载火箭和弹道导弹原理类似,有此想法也无可厚非。有关这一设想,已经不是设想了,实实在在已经尝试过了,想要装没什么问题,但是装了之后呢?是否有这个必要呢?尚且还需学术界好好探讨一番。
追溯弹道导弹上舰探索,实质上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期美国人就已经进行过类似的研究,不过是意大利的朱塞佩·加里波第号巡洋舰组合了美国的北极星弹道导弹,美国人在该舰的尾部安装了四个倾向舰外方向的导弹发射筒,计划发射2200公里的北极星弹道导弹打击苏联东欧前沿目标,但遗憾的是该舰直到1976年退役也没有实现最初的设想,仅仅成为军事发展史上有据可查的两个试验案例。
除了美国人之外,还有一个就是咱们的近邻阿三。印度在研发丹努什导弹之初就确立家族化发展,所谓的丹努什导弹实质上就是“大地”近程弹道导弹,目前主要有SS-150陆军版本、SS-250空军版本以及由陆军版本发展而来的海军版本,也就是今天主角,最终被安装在苏坎亚级巡逻舰上,成为当前国际上唯一装备弹道导弹的军舰。
印度最早的试验工作有据可查的在2000年4月,将丹努什导弹通过舰载稳定发射架安装在苏坎亚级巡逻舰的尾部,直升机甲板上加装了液压稳定的轨道固定平台,两枚丹努什导弹被存放在直升机机库中;2002年1月印度再次试射了两枚丹努什弹道导弹,两次试射都取得成功;印度还计划在未来进一步将弹道导弹拓展到克里瓦克级导弹护卫舰上,但迄今还没有看到相关的消息披露出来。
看完当前有据可查的两个国家进行过类似的试验后,再来看看还有哪些问题。
当前国际上进行过两次实验都是将弹道导弹的发射位置放在了舰尾,大部分舰艇的布局构造中,舰尾也多为直升机机库和甲板,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装载;不向是在舰艏或者舰艇中部位置,受到大量上层建筑的影响,安装空间狭小,貌似一种最完美的装填方式。但是弊端也极为突出,意大利的加里波第号巡洋舰满载排水量11735吨,只能安装四部发射筒;印度的苏坎亚级巡逻舰满排1650吨,只能在机库存放两枚丹努什导弹,在载弹量上有些少得可怜,甚至不如潜艇携带的多。
此前在网络上曾传言我国052C/D型驱逐舰很可能安装了某型弹道导弹,综合分析来源,大多是针对这两型舰舰楼后部有两个并列的不明用途正方体结构,被认为是弹道导弹发射井。上述案例从理性的角度来看似乎给了一种安装方案,那就是运用当前主流发展的导弹垂直发射技术,通过放大尺寸将弹道导弹放进舰体内部的发射井中垂直发射。
使用垂直发射井发射,以印度的丹努什导弹为例,弹长8.53米,弹径0.9米;在来看看我国第二代通用导弹垂直发射装置,以850mm口径、9米的井深成为迄今最大的导弹垂直发射装置,也很难装下三哥的丹努什近程弹道导弹,要是换装其他型号的导弹,这个发射井的尺寸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都知道,弹道导弹随着射程的增加其弹径也同步增加,战略导弹弹体最大直径为2米多,长度为10余米,这对于垂发系统的尺寸提出很高的要求,尤其是舰艇自身的适配性是否能达到相关要求。
我们都知道,弹道导弹的打击精度和其发射前的测绘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也是限制弹道导弹发射准备时间长短的重要因素,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对于今年国庆亮相的东风-41解读时经常提到的无依托发射的重要性。一般,弹道导弹发射前需要进行严格的测试流程,对导弹的弹体进行细致严密的检查,同时对于导弹发射位置以及窗口都有极为严格的要求,想要把导弹打得准,首要解决的就是导弹自身的位置,只有确立的自身精确位置,方能更好的计算发射窗口、规划导弹飞行参数,最终实现命中精度的提升。
水面舰艇发射弹道导弹首要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精确的测绘导弹发射架的精确位置,并将其控制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其难度举个例子就如同在一辆山地行驶的汽车上,自身随着地形的变化而晃动,位置也在不断的变化中,水面舰艇发射弹道导弹的难度大致就是这个道理,同步还要考验开军舰的水平。相对而言,水面上发射弹道导弹要远比水下发射弹道导弹更麻烦一些,除非只是考虑将导弹打出去不考虑精度问题。
除了上述基本的技术问题之外,还有一个作战需求的问题。战略核潜艇搭载弹道导弹主要为了遂行战略核打击以及核威慑,核潜艇可以长期在水下活动,最长的记录为90天,隐蔽性要远强于水面舰艇,那么水面舰艇搭载弹道导弹又是做什么呢?战场生存性远不及潜艇,除非有针对性的特殊作战环境,否则这种核反击或者核威慑就没有多大意义。
上文提到了,当前水面舰艇搭载弹道导弹普遍存在载弹量少的问题,一艘舰搭载几枚导弹是在是太少了,作战的持续性也不足。要是用于反舰作战的话,那么就要考虑精度问题了,虽然听着高大上,实质上要实现对于一个国家的整个作战体系又很高的要求,尤其是使用中远程导弹的时候,预警侦察、中继制导都是问题,同步还要解决精度的问题,除非你携带的是核弹,否则没有精度一切都是一纸空文。综合上述,这只是制约水面舰艇搭载弹道导弹发展的部分原因,还有很多原因。最直接的一个理由就是,美国人技术雄厚,在上世纪尝试后为什么没有再开发同样的项目?这就充分说明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