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玛拉王国 训练,坚持在国家图书馆读书三年?
感谢提问:
个人成长进步的基本前提:被"刻意引导"。当然,每个人在掌握基本文明生存方式之后,部分可以借助工具实现自主成长,比如识文断句之后可以自主阅读、识谱之后可以自己学习音乐、懂用笔之后可以自主练习绘画......
生命,被赋予了繁殖能力+生长周期+小部分损伤自愈功能的自然物质组合形态,自然创造生命物质之时并没有锁死生命的成长轨迹,每种自然生命除了基本成长形态、体貌特质、营养补给途径,真实的生长状况仍然需要生命个体诞生之后自主适应。
人类,自然生命体系中智商最高的社群性哺乳动物,归纳总结、抽象发散、模仿借鉴是人类与其它自然动物族群相区别开来的“三大支柱”。因此,自然生命体系之中唯有人类进化出了成体系的抽象社会文明成果、唯有人类进化形成了系统完备的群体生存技能传承体制——教育。那么,为什么说个人成长进步的基本前提是被"刻意引导"呢?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教育是人类辅助子女快速成长的综合性社会行为艺术,教育工作的基本要领就是行为示范、要义讲解、实践引导,接受教育是人类孩子出生之后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基本途径。因为,教=示范、学=模仿、成长=适应生活,如果没有老师教个人面对书籍顶多能像“刘姥姥进大观园”那样够看个热闹。
物质是自然世界的基础,生命是自然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人类是自然生命物质世界中智商最高的那个族群。在漫长的生活实践过程中,人类将特定现实物质的形态+性状+功用提炼汇集成抽象的符号+读音+寓意,人类社会文明形成的程序物质实体—>物质用途—>抽象字符【包括寓意+读音】—>文明成果。教育就是老师通过讲解、演示将人类文明成果与自然物质比照、对应之后,促使孩子大脑中形成文明生存行为“条件反射”的复杂行为艺术开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普及开来。教育即引导孩子形成看见某物就想到这种物质的文字符号+读音+实际用途、见到某种特定符号/听某种特定发音就能联想到某物的“条件反射”,教学的程序文明成果—>抽象字符【包括寓意+读音】—>物质用途—>物质实体。
《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意思是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自然世界是公允的,每种自然生命群体都同等享有阳光、空气和水土的滋养,每种自然生命降生之后都必须从零开始适应生存环境。同样,每个人类婴儿降生之时,都不具备任何独立生存能力,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不能自己寻找食物、不能独自照护自己的生活安全......为此,每个人类婴儿出生之后必须从零开始模仿长辈的生活行为、必须接受长辈的成长教育才能获得基本独立社会生存能力。
狼孩的故事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一个山村里,人们发现狼群里有两个人类的孩子,八岁的卡玛拉和6岁的阿玛拉。狼孩刚被发现时,生活习性与狼一样,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怕火+怕光和怕水、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就睡、不吃素食只吃生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不会使用人类语言+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颈长嚎......
大发明家爱迪生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才是最重要的。假使将个人成长比作制作馒头,个人先天生理遗传属酵母、后天勤奋努力属面粉,教育则属加工制作。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指师傅只起着引导作用,学业或技艺上的钻研与提高,还得靠学子自身的努力。人类社会文明形成的三大核心支柱:音【人际信息交换使用的声音】、形【记述人类社会文明的字符字形】、意【人类用于信息交换的特定发音和字符所表达的具体意义】。因此,教育工作的核心基础便是教发音、教识字、教解意。如果把教育比作盖房子,那么教育则类似于教你如何使用沙子、水泥、钢筋,并且告诉你一些人类住房的基本属性。当然,每个人在全面了解沙子+水泥+钢筋的基本用途和人类住房的基本属性之后都能够拥有独立建造楼房的能力。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出生在中国的孩子学会了讲汉语+写方块字+使用筷子、出生在英国的孩子学会了讲英语+写ABC+使用刀叉、商人家的孩子学会了经营+农牧家的孩子学会了种植&养殖......出生之后被教育是每个孩子快速成长的基础。因此,200年前我国住房基本都属土木结构、春秋战国之前只有极少说统治阶层识字、人类原始祖先只能就近取材维持生存。
日常生活中,人们时常用“大字不识”形容一个没有文化学识的人。的确,自然生命世界之中的所用动物都对生活周边物质的形态、色泽形成感知。但是,如果没有教育,人类还真无法形成对自然物质世界的相对统一认知,比如刚出生的孩子什么东西都不认识、稍大的孩子也需要极长时间才能在被引导下辨识自己的父母、对未曾见过的事物成年人也不知它们叫什么&有什么用途.......亿万年摸索实践经验总结汇集形成了辉煌灿烂的人类社会文明。然而,现代人类社会文明生活状态下,不可能每个人都从零起步自主摸索该如何适应社会生活。所以,现代社会个人成长进步的基本前提:被"刻意引导"。
孩子还是不能改正写作业的态度?
感谢提问:
为什么教育培训总不能尽善尽美,教/学主体高度自主、教育过程低可控性、教育产出非标准化催生了人类社会现代文明。
生命,被赋予了繁殖能力+生长周期+小部分损伤自愈功能的自然物质组合形态,每种生命个体在有生之年都会努力将自身最好的基因或生存技能传扬给后代。人类,自然生命体系中最具智慧且唯一直立胎生的高等级哺乳动物,自然生命体系之中唯有人类进化创造出了抽象社会文明。然而,降生之时不能自己寻找食物、不会使用人类信息交换工具【语言】、无法控制自己的身躯、人类社会文明不具备自然生理遗传特性......因此,人类婴儿必须在出生之后通过漫长的模仿学习掌握基本生理自理能力,人类由此“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创造出了特立独行的智慧财产继承制度——教育。
教育,人类引导、辅助子女长大成年的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文明得以世代传承的核心抓手,是每个人出生之后习得基本生存技能的根本保障,是纾困现代家庭解决生育“后顾之忧”的坚强后盾。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文明成果积淀越来越丰盛,留待孩子们“学以备用”的智慧知识越来越多,学校教育之外的托管培训也成为家长努力实现“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夙愿的重要抓手。然而,在课外托管培训急速火爆的同时教陪服务纠纷也一同火了起来。
2021年7月7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中消协消费提示:安排孩子暑期生活,校外培训不是必选项》,提示:由于校外培训机构数量众多、办学资质不一、质量良莠不齐,校外培训领域暴露出诸多问题,不仅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学生课外负担过重,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也不利于整个培训行业的健康发展。《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有关教育培训服务的投诉56165件,其中合同纠纷24153件、售后服务纠纷18048件、虚假宣传纠纷3553件、服务质量纠纷3200件、价格纠纷2961件。校外培训乱象主要集中在合同纠纷、财产安全、价格欺诈、虚假宣传、缺乏资质、焦虑营销等方面。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教陪服务领域纠纷频发,人们总觉得教陪服务差强人意呢?
一、教陪服务是现代人类社会,生产劳动协作体制中唯一不能明确产出的职业
名师出高徒、棍棒出孝子、虎父无犬子......都只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小概率事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才是人类个体成长的主旋律,也就是说陪伴辅助孩子成长就像烹饪中餐,每种调料都需要少许、适量添加,并且产出的菜品也不可能大规模标准化。因为,教育工作的施教者和受教者都是具有完全独立自主行为意识的人、教育工作必须实现教/学“双重耦合”才能出成果、真正影响教学成效的核心是生活陪伴环境。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每个孩子都是特定领域里的千里马,但千里马并不一定能够如期遇见赏识并能够切实践行“因材施教”的伯乐。因为,教/学双方都具有完全自主意志、教学内容必须经受双重“耦合”考验,即老师的教学方式与孩子的学习兴趣“投缘”,老师能够用简练的教学让孩子们“开窍”、能够顺势高山流水觅知音。所以,教育能够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教学实施方法、统一教学制度,但就是无法实现人才产出标准化。
二、“教会徒弟饿死师傅”遗思作祟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古代交通不便,同一人口聚居区内师傅把手艺教给徒弟,徒弟学成之后为了谋生就会与师傅顾客。所以,古代手艺人最忌惮毫无保留的技艺传承,师傅在教授徒弟技艺时往往会选择保留一手绝活儿。
轮船、汽车、火车、飞机......机械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极大便利了人类消费物资流通。人类商业协作分工面域增大,“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技艺传承僵局在某种程度上得以被打破。但是,以利己为中心的职业模式复活了“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僵局。因为,职业劳动者多以职业时间换取劳动报酬,那么教授一个学员所用时间越短自然能够赚取的经济收益越小,比如音乐、舞蹈、绘画等艺体类培训。
三、教陪服务最核心的价值在成长监督
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爱、是给孩子最好的童年礼物、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因为,见识-模仿-实践是任何人类个体获得基本生存能力的根本方略,不具备任何安全防护能力孩子如果没有陪伴他们独自长大成人的机会几乎为零。当然,缺乏必要、有计划的长久监督,期待兴趣多变的孩子学好任何专一特长都等于“黄粱一梦”。
狼孩的故事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一个山村里,人们发现狼群里有两个人类的孩子,八岁的卡玛拉和6岁的阿玛拉。狼孩刚被发现时,生活习性与狼一样,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怕火+怕光和怕水、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就睡、不吃素食只吃生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不会使用人类语言+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颈长嚎......
教陪分为分教和陪两步。教,告诉孩子适应人类社会生活的道理,让孩子们知道怎么适应生活;陪,运用自身行为实践引导孩子适应人类社会生活,让孩子们学会处理与维持生存相关的综合社会事务,比如获得食物、烹调食物、妥善处理社会人际关系。《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做是每个人成长进步的三维内核,学是接触、见过新知识,思是消化吸收新知识、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做则是将生存技能转化为生存本领、用于实现生存利己或利他。
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见识-模仿-实践是人类个体获得基本生存能力的基本方略,孩子们成长进步的智慧积淀就如同蜜蜂发现花丛-采集花粉-酿成蜜汁。因此,学习成长过程中结识新知识并不耗费时间,真正耗费费时间和精力的是结识新知识之后的强化练习、实现知识到智慧的吸收转化,比如跳绳的技巧就手脚协同四个字,而想要熟练掌握它则非半月以上刻苦练习不行;关于如何演奏钢琴的知识,估计一天时间足够任何老师讲完,但要真正成为钢琴演奏行家却不得不耗费上万小时的“刻意练习”;任何一种语言文字的基本常用字符都在3000左右,然而想要熟练地掌握如何使用好它们则是每个人的终身奋斗目标,因为相同的字符在不同使用环境、不同使用时点、不同受用对象表达不同寓意......
降生之时不能自己寻找食物、不具备任何安全防护能力、无法控制自己的身躯、一口食不能养大孩子、一堂课不能让孩子才华横溢、一场趣味活动不能引导孩子百炼成钢......人类婴儿是自然生命体系中可塑性最强的个体。生活在原始丛林的人类祖先与其它自然生命几乎毫无差别,但自试探性制作工具、驯化播种植物、驯服圈养动物之日起,人类就开始按照自主意志改造自然生存环境。试想,如若人类教育都是完全统一的,那么人类或许不会掌握石器的使用方法、或许不会开始农耕、或许不会创造出文字、或许不会盖起住房、或许不会制造出任何交通运输辅助工具等等。所以,正是教/学主体高度自主、教育过程低可控性、教育产出非标准化催生了人类社会现代文明。
心智教育重要吗?
我试着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在研究思考的过程中,自己很大的一部分精力在研究心智。直接看图吧,文字表达有时很繁杂,却不能说清楚。
心智教育是一条艰难之路。就好如下图:
心智为什么难改变呢,因为【你不自觉的认为心智里的信念是真的、是对的】
心智就是看待世界【自已、他人、事物】的方式,这个方式就象彩泥里配套的模具,你用一些现成的模具去衡量彩泥,因此你就会预测到,这个孩子所能做的的作品是什么样的,因为模具摆在那里,那个模具就好比心智里的模式。这就是一个限定性的心智。
走出原有的心智地堡,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创建新的模式去适应事物,这些都需要心智启蒙,需要心智教育。
心智教育,需要掉头走一条阻力最大的路,可见难度之大。如下图
那什么是心智模式呢?
用插图,讲到这里,其实不要我说什么,每个人都会判断出心智教育的重要性,但同时也会发现,即使知道了心智教育的重要性,却不知从何入手。想努力却用不上力,这必须透过一定的思考方法。
这也是我在【思考领域】研究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但其实是有方法的,我想另外找个机会来阐述,要透过【什么方法】来进行自我心智的训练,每个人都要成为自己的心智训练师,这个工作和过程是不能交给别人的,只能自己去走。
会不会有语言障碍?
一个人独处久了,当然会有语言障碍。都说什么环境塑造什么样的人,一个人独处,没有语言的交流,语言中枢得不到锻炼,没有词汇的积累,少有语言的输出,天长日久,再让他去与人交流,他就会与无伦次,吞吞吐吐,思想跟不上行动了。
因此,一个人的生存离不开人际交往,说一个人思维敏捷,口齿伶俐,都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塑造出来的。就小孩子来说,他出生后的第一个环境是家庭,父母所给予的语言环境非常重要。
人真的天性就爱自己的孩子吗?
你和一个人产生链接,你爱一个人,都不是天生的,即便这个孩子是你的孩子,也不一定会天生就爱。
大多数的母亲会比父亲更爱孩子,特别是孩子年幼时期。这是因为,母亲怀胎十个月,这是个月母亲是对孩子有感知,有期待的,是联动共通的一体,因为期待,我们母亲会在孩子出生之前就做很多准备,准备婴儿用品啊,看育儿书籍啊,等等,所以孩子出生之前,我们母亲就已经为孩子付出了很多,越是付出,越爱,感情越深厚。
相比之下,爸爸在这一阶段参与的比较少,所以孩子刚出生的时候,爸爸不能马上进入角色,不能马上像妈妈一样很好的照顾孩子。这样造成一个现象,就是妈妈嫌弃爸爸不会弄,索性就自己全包的照顾孩子,越是照顾,付出和爱就越多;越是不照顾,不付出,爱和情感就越淡薄。所以现实生活中我们出现了一个词叫“丧偶式婚姻”来形容育儿过程中父亲的严重缺位情况。这也是父亲虐待孩子的情况要多于母亲的一个原因。
照顾一个婴儿,是非常辛苦的,如果没有人帮忙,照顾婴儿的妈妈一般都吃不好,睡不好,严重睡眠不足,婴儿哭闹的无比烦躁,再加上产后荷尔蒙分泌不稳定所产生的情绪抑郁,再加上周围人不理解,不关心,就造成一些妈妈不可控制的吧这种负面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往往产后抑郁的虐婴悲剧就是这样产生的。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妈妈在自己完全没有做好追奔的情况下被迫怀孕生子,本身内心就是极度抗拒的,这种抗拒无处排解,也没能通过孕育而与孩子建立感情,那么这种情况多出现在把孩子直接生到马桶里的妈妈身上。
俗话说一种米养百种人,这个世界上90%的父母都是爱自己孩子的,但是仍然有10%的父母出于各种原因,没有尽到为人父母责任和义务,这些孩子就是这些失败父母的牺牲品。希望我们有更多的力量,能改善这种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