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时代3酋长,有没有可以控制很多小兵作战的游戏?
红色警戒!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红警!该游戏属于标准的采集资源,升级建筑,造兵攻打的即时战略游戏模式。极其简单的操作和良好的可玩性,受到了许多玩家的喜爱。其中有征召兵,战熊,防空步兵,工程师,磁暴步兵,镰刀机甲,铁锤坦克,V4火箭发射车,天启坦克,双刃直升机,米格战斗机,基洛夫空艇,磁暴快艇等等等,有很多战术战略方案,就看你怎么玩了!
暂停一下,打个广告:它是由光荣特库摩正版授权的手游——三国群雄,暂时市面上还未发行,但作为一个玩三国游戏十几年的老粉,我可以十分肯定的告诉你,这个游戏未来必定会大火,原因有几点:
1、首先,对于人物的雕刻,制作方花了巨大的精力和金钱进行了美术加工,并且翻阅了很多史实资料,邀请了诸多著名的美工一遍又一遍的进行了修改最后成型,不可谓不用心;
2、其次,任务剧情十分丰富,借鉴了诸多同类的三国游戏与史实资料,最大程度上还原了那个战火纷飞的三国乱世;
3、另外,大型烧脑的国战也是一道特别的风景线,面对玩家作战,敌对势力的尔虞我诈、同盟间的互相信任等等,不亚于现实生活中的一场大型商业谍战;
4、最后,由于该游戏市面上暂未发行,正处于内测阶段,名额有限,游戏礼包先到先得,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有些俄罗斯人是不是很排斥黑人?
这个问题很敏感,提问者也很巧妙的使用了“排斥”这个词组,我们中文真是博大精深啊!说到排斥,我觉得这得分时间段的。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普希金就有4分之一黑人血统。他的曾外祖父人称《彼得大帝的黑孩子》原是非洲一个部落酋长的儿子7岁被俘,8岁被俄国大使带回莫斯科第二年受洗东正教。因为彼得大帝是他的教父被赐父称_彼得洛维奇。极受彼得大帝宠爱,一路升迁最终坐到俄军上将的高位。所以在俄罗斯帝国时代黑人至少是部分黑人是不被排斥的。苏联时期对非洲兄弟也是各种援助,为了帮非洲兄弟国家培养各种人才,1960年从全苏联最好的大学《莫斯科国立大学》抽调骨干教师在莫斯科创建了《人民友谊大学》。该校的留学生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又以黑人学生为最。从这里走出许多非洲国家的部长总统。至于医生,工程师之类更是不计其数。所以这一时期也谈不上排斥。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采用西方学派的“休克疗法”进行激进改革。结果真把俄罗斯搞休克了。那几年俄罗斯经济停沚,物质匮乏,老百姓各种不满。大约是1997或者1998年(本人是1996年来俄罗斯的),莫斯科出现了个极端民族主义组织,主要宗旨就是:俄罗斯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现在的社会问题是因为外国人抢了俄罗斯人的工作机会赚走了俄罗斯人的钱,所以热血的俄罗斯人要奋起驱逐外国人。组织成员主要是一些青少年,统一理光头黑夹克大头皮鞋。所以又叫“光头党”。他们攻击的目第一是黑人,第二是黄种人,第三是俄罗斯高家索人(黑毛)。所以这一时期友大门经常有学生被打。民间消息友大很多学生吸毒贩毒,所以这一时期排外很历害,人们以“尼基特”(哈哈就是很黑的意思不敢写俄语,怕审核不通过)来称黑人。不光是黑人我们中国学生也几乎人人挨过打。日过境迁,如今光头党早已被取缔,中国人在俄罗斯地位也得到提升。现如今俄罗斯至少莫斯科等大城市还是很安全的。说到排斥,我感觉俄罗斯人更排斥高加索人。
为什么单于这个称谓在匈奴过后就没人用了?
看过《汉武大帝》的朋友一定会被卫青与霍去病远度漠北追击匈奴单于的英雄事迹而拍案叫绝。然而,单于这一我们印象中的北方民族尊号似乎在匈奴之后便从我们的记忆中消失了,那么为什么单于这个称谓在匈奴之后就消失了呢?
匈奴之王
何为单于呢?单于全称就是“撑犁孤涂单于”。“撑犁”,匈奴语之“天”,“孤涂”意为“子”,所以合起来就是天子的意思。近代一些人认为这是匈奴语对汉语的转译,就是说匈奴人为了模仿汉家天子名号而设立的。总之单于这一称谓作为匈奴政权的领袖,始终在出现在两汉时期的史料之中(冒顿单于、呼韩邪单于、郅支单于等等)。 图/单于和亲砖东汉之后,北匈奴远遁,鲜卑入主漠北。早期的鲜卑人显然没有采用单于的称号,而是使用大人等称谓。但由于南匈奴的内迁与参与中原政局,汉族王朝还是习惯于用单于称呼北方的少数民族。比如慕容鲜卑的早期首领在魏晋之际就被封为鲜卑大单于,曾经一度称霸辽西的乌桓首领蹋顿也被冠以单于的名号。匈奴汉国政权建立之后,单于称号又成为北方十六国最有号召力的名头,大大小小的胡人首领开始冒用单于的名头,甚至连以汉人自居的冉闵都封自己的儿子为大单于,可见单于这一称呼在当时的地位。
可汗的逆袭一切的改变开始于北魏时代。作为一个以拓跋鲜卑族为基础建立的北方政权,北魏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早早确立了华夏正统意识,对于单于这一称号可谓讳莫如深。纵观《魏书》,北魏一朝对于崛起时期的其他割据政权都以“徒何”“杂胡”等蔑称视之,对于自己的政权也绝对不以“单于”称号冠之。
与匈奴称谓逐渐淡去相反的是,鲜卑语族中的“汗”一词逐渐兴起。最早起源于吐谷浑(慕容鲜卑分支)的“可寒”一词,而后则有兴起于漠北的柔然政权正式确立,402年,柔然首领社崘统一漠北自称可汗,与北魏南北对立。自此之后,“可汗”或者“汗”一词就成为蒙古草原上的通用帝王之号。后来的突厥、契丹、蒙古、女真等阿尔泰语系皆传承这一称呼,后来的中亚、西亚等地区因为受到蒙古帝国的影响,也纷纷使用“汗”这一称谓。单于这一称谓,有着十分强烈的匈奴语元素,而匈奴语言的归属至今仍然是一个有待考证的谜题。随着匈奴的消亡,单于这一称谓也因为使用群体的没落而逐渐消失。而作为具有阿尔泰语系的“可汗”,则因为拥有广泛的语言受众而流传至今。参考文献:
1. 张金奎著,匈奴帝国,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3.2. 杨献平著,中国的匈奴,花城出版社,2010.历史上的匈奴人到底是现在什么地方的人?
匈奴的先祖是夏朝最后一位君王夏桀之妾的儿子,名字叫维淳,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后,一部分夏人投降融入商朝,还有一部分夏人向四处逃散,其中夏桀之子维淳带领部分夏朝遗民向北逃入茫茫草原。
夏桀虽残暴,但仍然是正宗的华夏民族,炎黄后代,夏人与商人同属于华夏族,同样,匈奴先祖与中原汉人同宗同源,有着共同的先祖华夏族,同样是炎黄子孙,只是因为各自的发展历程不一样,才产生了差异。
商汤灭夏后,中原大地依次经历了554年历史的商朝,825年历史的周朝(包括春秋和战国时期),15年历史的秦朝,直到进入西汉王朝,这是占据中原地区的正统王朝。
而在商灭夏时期逃到北方草原的维淳及夏朝遗民就开始在北方生存,当时的维淳逃到了龙方,也就是今天的鄂尔多斯高原,位置在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南部的鄂尔多斯市境内,这里在当时是茫茫草原与戈壁沙漠。
夏人原本是农耕民族,以耕织为生,但是以维淳为首生活在鄂尔多斯高原的夏朝遗民在这里找不到一块可以耕种的土地,这里只有茫茫草原与戈壁沙漠。而南方又被商人占据,为了生存,也为了适应环境,夏朝遗民们开始过上游牧生活,逐水草而居。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维淳及夏朝遗民之所以选择游牧生活,是迫于地理、自然环境和人的生存所选择的生存之道,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这项游牧习惯却成了所有游牧民族的生存法则,与中原的华夏族截然不同。
维淳和夏朝遗民的后裔,就一直生活在鄂尔多斯高原,并且开始向周边发展,经过数百上千年的发展,这批人就演变为一个新的民族--匈奴族。
草原上并非只有匈奴一个游牧民族,还有很多其它游牧民族,刚开始的时候,匈奴的先祖们过得极为艰难,既要担心商朝的打击,又要担心其他游牧民族的攻击,还要担心恶劣的自然环境,但匈奴就这么生存下来了,并且逐渐强大起来。
由于匈奴本身没有文字记载,历史上关于匈奴的记载多来自华夏族的史书,在不同的朝代和时期,匈奴的叫法也不相同,据说商朝时的鬼方、混夷,西周时的猃狁(犬戎),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林胡、楼烦,都是匈奴的一支。
匈奴这个名称正式的叫法是在西汉,两汉与匈奴进行了长达数百年的战争,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匈奴因为与汉朝的战争,开始走向没落。
在匈奴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其传统势力范围早就超越了鄂尔多斯高原,极盛时期的匈奴势力范围向北达到蒙古高原及贝尔加湖附近,向南到达河套地区及河西走廊,向西到达今天的中亚地区,向东到达大海。
匈奴强大起来后,不断对外征战发展,也开始与身居中原腹地的华夏政权产生冲突,在西周时期犬戎曾经攻破周幽王的都城,杀死周幽王,在春秋时期,犬戎多次与秦国作战,互有胜负。
战国时期,林胡、楼烦多次入侵赵国,赵国还为此修建了长城,赵武灵王时期,打败了林胡和楼烦,并从林胡和楼烦选择一些骑兵加入赵军,到了战国晚期,赵国的名将李牧多次抵御匈奴的入侵,曾经一战大破匈奴十万余骑兵,让匈奴受到重创,一度不敢南下侵扰。
秦始皇统一天下,下令大将蒙恬北击匈奴,蒙恬与匈奴在河套地区交战,彻底击败了匈奴,将匈奴从河套地区赶走,赶到七百多里远的蒙古高原上去了,匈奴一度不敢南下侵扰。
然而仅仅过了15年,秦朝末年天下大乱,整个中原再次陷入战争,而正是这个时候,却是匈奴发展得最强大的时候,当中原大地在进行反秦战争和楚汉战争期间,匈奴历史上出现了最著名的首领冒顿单于。
而正是这个冒顿单于将匈奴带入极盛时期,向西征服了月氏、楼兰、乌孙、呼揭等20余国,控制了西域大部分地区。向北则征服了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国,向南兼并了楼烦,重新占领了河套之地。
匈奴曾经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将西汉开国皇帝围困在白登山达七天七夜,给了刚刚建立的西汉帝国一个下马威,之后刘邦意识到匈奴的强大,开始对匈奴采取和亲的政策,说的好听叫“和亲”,说的不好听其实就是“屈服”。
汉高帝刘邦朝、惠帝朝、文帝朝、景帝朝都对匈奴采取和亲的政策,因为这一时期是匈奴历史上最强大的时期,就连初期的西汉帝国也不是匈奴的对手,直到汉武帝时期,经过三四代的积累,汉朝的综合实力大增,汉武帝决定对匈奴用兵,解除百年威胁。
武帝一朝,最大的战事就是与匈奴的战争,汉武帝作用卫青与霍去病大破匈奴,一直打到匈奴王庭,一度把匈奴打得满地找牙,但是卫青与霍去病去世后,西汉与匈奴的战争又处于下风了。
虽然匈奴战力依然强大,但经过多年的战争,匈奴实力开始由盛转衰,而匈奴真正对汉朝失去威胁是在汉宣帝时期,由于匈奴发生内乱,日逐王先贤掸与单于屠耆堂争夺权位发生冲突,导致日逐王降汉,匈奴分裂并放弃西域,再也无力对汉朝发动大规模侵扰。之后还发生了五单于争位事件,匈奴就更加衰弱了,完全对汉朝失去威胁。
东汉开始,匈奴进一步分裂为北匈奴和南匈奴,匈奴已经对汉朝形不成威胁,并且开始依附于汉朝,即使到了汉末的三国时期,中原混战时期,匈奴也只是小配角,不仅如此,匈奴还受到乌丸和鲜卑的打击,势力日渐衰弱。不仅如此,匈奴还被曹操分成五部,势力弱得一鸡。
三国归晋后,不久中原就发生了八王之乱,接着就是五胡乱华,匈奴人刘渊乘机起兵建立汉国,没多久刘聪的同族兄弟刘曜在长安称帝,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或汉赵。看起来匈奴好像强大起来,实际上就是昙花一现。
没过多久,刘曜羯人石勒所杀,前赵国太子及王侯将相三千多人也被石勒所杀,前赵灭亡,匈奴这个民族开始急剧衰弱,在鲜卑人强大起来后,匈奴开始融入鲜卑人,并放弃了匈奴的族称,匈奴开始消灭,在不断的民族在融合中,匈奴这个民族融入了其它民族,最大的就是鲜卑,之后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或许与鲜卑融合的匈奴,成为一个新的民族,比如匈奴与乌桓、鲜卑的混血后代称为铁弗人。
但是匈奴人就这样消失了。
为什么周天子实行分封制?
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年份:就在这一年奋六世之余烈的秦始皇终于消灭了山东六国中坚持到最后的齐国。这标志着古老的华夏大地迎来了崭新的大一统帝国时代。在秦始皇以前华夏大地已经历了漫长的诸侯列国割据一方混战不休的历史。中国历史上的夏、商两个早期王朝其实都还保留有一定的氏族部落集团特征:夏王朝、商王朝治下存在很多表面上臣服于王室的部族。
夏朝实际上是以夏部落为统治者建立的王朝:当时夏部落被其他部落尊为天下共主,但各部落实际上仍有相当的自主权。取夏王朝而代之的商王朝本来也只是臣服于夏朝的一个藩属部落,只不过后来商部落的实力足够强大时就取代夏部落成为了天下共主,但实际上商部落和夏部落一样并未能统一其他部落,所以后来臣服于商朝的周部族又几乎是以商部落取代夏部落一模一样的方式取而代之。
相传武王伐纣时有八百诸侯前来相助。这所谓的八百诸侯其实就是一个个氏族部落。这些部族本来就不处于周人的统治之下。周武王联合这些部落的力量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后就被尊奉为天下共主,可各部族并不处于周王室的直接统治之下。商朝的统治被推翻后如何妥善安置这些曾帮助过武王伐纣的部族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尽管这些部族在理论上都是周王朝的臣属,可实际上各部族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都是自主的。
别看这些部族表面上都臣服于周朝,可如果有朝一日羽翼丰满未必不会有别的想法。周人自己不就是这么对待商朝的吗?周人当然不希望其他部族有朝一日也把自己给弄下去,所以必须要对这些部族有一个妥善的安置。除了帮助武王伐纣的所谓“八百诸侯”以外商王朝的遗民也必须进行妥善安置。一开始周武王把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及其宗族、部众集中起来就地安置。
与此同时周武王将自己的三个同父同母的弟弟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分封在武庚周围。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就像带刀侍卫似的对武庚及其部众提供贴身保护(实际上是变相监管)。这相当于是把商朝遗民画地为牢,然后再派出自己的三位骨肉至亲在旁边时刻监视。周武王在灭商后的第二年就去世了,继位的成王此时尚在襁褓之中。很显然成王并不具备实际处理国家军政事务的能力。
在这种大背景下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周公旦成为了辅佐成王的摄政。武庚趁周王朝权力更迭之时以周公对成王不利为由拉拢本该监视自己的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以护卫成王的名义发动对周公的讨伐。周公得知消息以后举兵东征杀死武庚,之后一路向东灭掉奄国等五十余国,从而将周王朝的势力范围扩张到东海之滨。至此东南沿海地区以及长江下游地区均成为周的藩属。
尽管武庚叛乱被成功平息了,可导致叛乱发生的原因却没消除。周王朝为何在草创之初就爆发了这样一场叛乱呢?归根结底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前朝遗民的安置问题;二是宗室内部的关系问题。由于前朝遗民的安置问题没解决好,所以导致了武庚之乱的发生;由于宗室内部的关系问题没理顺,所以身为周王室成员的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也加入了叛乱的队伍。
简单来说这时的周王朝需要解决三类人的安置问题:一类是当年曾帮助过武王伐纣的“八百诸侯”;一类是商王朝以及亲近商朝的各部族遗民后裔;一类是姬姓王族、有功之臣的后代。当初武王伐纣之所以能得到八百诸侯相助就是因为周武王曾对这些部族有过承诺。当时商纣王兼并了很多藩属部族的土地,而周武王为取得这些部族的支持就给出了“人人有份地,大家共天下”的承诺。
等到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以后各部族的领袖们都在等着周天子兑现昔日的承诺。这时周天子有两种选择:要么遵守承诺给各部族首领分封领地和爵位;要么直接来个翻脸不认账。我们作为事后诸葛亮在见识过秦始皇以后的郡县制以后往往会先入为主觉得周朝的分封制是弊大于利,然而在当时的客观环境下分封制是周朝所唯一能选择的方案。事实上分封制在当时是最好的国策(没有之一)。
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是建立在其他诸侯国都已被消灭的基础上,然而西周初期所面临的客观环境与此截然不同:尽管天下各部族在名义上都臣服于周天子,但这些部族的势力依然是客观存在的。在各部族都有着相当实力的前提下搞大一统郡县制是不现实的。八百诸侯能支持周武王干掉商纣王,那么反过来说如果当周王室侵犯到他们的利益时也完全有可能会反戈一击。
周朝的分封制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所谓分封其实包括分与封两方面:分的是周朝从殷商手中得来的领地,封则是把这些领地封赏给自家子弟和同盟军。这样的做法使得宗室子弟、有功之臣、同盟部落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从而使大家可以更好地团结起来对付殷商的残余势力。武庚叛乱的爆发本身就证明殷商王朝残余势力仍有着相当的实力。
当年周武王进入商朝都城时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带领一部分殷商遗民前来投奔。周王朝把商朝的旧都商丘封给微子启建立了宋国。由于宋国是前朝遗民建立的,所以周王朝将其视为重点监控对象。宋国周围分布着负责监视的大大小小的诸侯:内层胡要是杞、葛、鄢、许、陈、厉、焦等异姓诸侯国;外层主要是曹、沈、郜、茅、蔡等姬姓诸侯国。由此构成了对宋国的内、外两层包围圈。
周公东征平定武庚叛乱后将位于东海之滨的土地分封给齐、鲁两国。这就是今天山东被称为齐鲁大地的最初由来。齐国第一代受封的国君就是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伐纣的姜子牙;鲁国第一代受封的国君是周公旦的长子伯禽。齐、鲁两国作为周王朝最东边的两个封国肩负着对抗东夷、捍卫边疆的重任。同时齐国还被赋予了一项特权:当有诸侯不听从命令时齐国有权代表王室予以惩罚。
地处如今河南鹤壁、濮阳一带的卫国第一代受封的国君是周文王第九子、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弟弟康叔封。卫康叔受封后遵守周公教诲“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利用商人政治来贯彻周法。尽管卫国在后来春秋战国的历史中只是一个配角,可在当年受封时却是公认的诸侯之长。卫国肩负着监视商朝遗民、防御戎狄、夹辅王室的重任。整个西周时期卫国一直是屏蕃王室的重要支柱。
位于如今山西一带的晋国最初叫做唐国:第一代受封的国君是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相传周成王和唐叔虞还是小孩时常在一起玩游戏。有一次周成王把一片树叶剪成一个玉圭似的玩具对唐叔虞说:我将拿着玉圭封你。事后周成王并未把这句戏言当回事,可身为摄政的周公旦以君无戏言为由为唐叔虞请求封赏。周成王将唐叔虞封在唐(今山西翼城西北)。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后改国号为晋。
支持周公旦平定武庚叛乱的召公奭受封于燕。由于召公奭留在镐京辅佐朝政,所以实际就封的是他的长子姬克。当时黄河的出海口位于今天的海河一带,因此燕国得以利用黄河之水沟通南北。燕国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了周王朝插入戎狄腹地的一把尖刀。公元前7世纪燕国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吞并蓟国后建都于蓟(今北京房山)。这时燕国的领地大约相当于如今河北省北部以及辽宁省西部一带。
除了宋国之外鲁、齐、卫、晋、燕五大诸侯国都称“方伯”。五大方伯类似于五大战区各自负责自己这一方的长治久安,同时也可以对四方蛮夷戎狄进行征伐扩张。除了这几个大体量的诸侯之外周王朝疆域的腹地还遍布着诸多小诸侯。由于历史年代实在是太过于久远,所以西周初期到底分封了多少个诸侯国无法确认。一个可以参考的数据是春秋时期见诸经传的大小诸侯国有一百七十余个。
这些诸侯国大体分为姬姓诸侯和异姓诸侯两类。大多依河流分布的姬姓诸侯控制着交通线和易于耕作的黄土地区。与分封制配套的还有一整套政治制度及礼仪制度。这些制度成为了维系周朝八百年江山的基础。周天子把天下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在自已的封地上建立“王国”。诸侯又把自己的封地分封给自已属下的卿大夫,卿大夫用诸侯分封的土地来建立“家族”。
卿大夫又分封土地给自己属下的“士”。士作为最低的统治阶层不能再继续分封了。诸侯建立的是“国”,卿大夫建立的是“家”。这两者合起来就是“国家”。由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组成的统治阶层构成了周朝的统治基础。周朝通过这样一套分封册命体系把夏、商两朝臣服于王权的各部族变成了一个个的诸侯国。这标志着周朝比起夏、商两朝已由氏族部落联盟向较为成熟的国家政权形态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