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奥连连看,你怎样看待亚冠新军天津权健今天比赛的表现呢?
首先恭喜天津权健队,在日本球队柏太阳神的主场拿走了一分。本场比赛虽然从场面和技术统计来看,权健队踢得并不好,但是作为一支亚冠的中超新军,权健队所展现出的韧性可喜可贺,同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不能被忽视。
首先,权健队的防守做的并不够优秀。首当其中的就是右中卫刘奕鸣,他两次将对方的边路传中顶到了禁区中路,虽然每次都能抢到点,但是他的处理却一次次险些使权健队失球。而在上半场中段他的抬脚过高,则是给了对方一次点球机会。若不是张鹭的神勇发挥,权健的球门早就被攻破了。而且权健的边路防守也不够稳当,即便能抢下球,也无法快速出球,不止一次的导致对方在前场强队发起二次进攻,对方过多的传中球也是权健边路防守做的不好的一个作证。
但是,必须夸夸张鹭了。张鹭本场的表现可谓是世界级的,不仅扑出了对方的一粒点球,而且还屡献神扑,其中一次挡出了对方近在咫尺的射门。
权健上半场40分钟前基本上被压着打,其中主要问题在于,权健的攻防转换不仅速度不够,而且准确率极低,往往球还没过半场的时候,就被对方率先解围。
还好索萨不愧是一代名帅,他在上半场第37分钟的时候,就用帕托换下了裴帅,让王永珀回撤作为后腰,以加快出球速度与准确度,同时为前场增加一个稳定的拿球点。
这样的换人立马收到了成效,不仅权健队不再被动,而且还有了几次不错的得分机会。只是帕托的一次进球被裁判误判,还有一次权健的四连击,都被封堵出,帕托还打到了横梁上。
莫德斯特与帕托的一高一快的典型意大利式防守反击组合,在本次收到了显著的效果,首先莫德斯特的争点、护球与做球能力都是数一数二的,而帕托则灵气依旧,跑位机敏。权健的扳平进球便是来自莫德斯特扛着对方球员推进后射门,然后帕托快速插上补射。
当然,最后权健甚至有反超的机会,只可惜莫德斯特没有抓住。但是今天的权健队依旧做的很棒了。
最后祝权健在亚冠越走越远,中国球队在亚冠大放异彩!
历史上著名的常败将军都有谁?
常胜将军我们都知道,你比如说战国杀将白起,再比如说常山赵子龙,那都是百战百胜的典型人物。
任何事情都有反面,偏偏就有一群人一直打败仗。
说他是屡败屡战,屡战屡败,一点也不过分。
出道即是巅峰——赵括不错,首先上场的选手正是来自赵国的赵括同学!
赵括,赵国名将赵奢之子。
俗语有云:老子英雄儿好汉,按理说赵括应该继承了父亲赵奢的英明神武,可事实告诉我们,其实不然。
赵括自小在刀枪剑戟中长大,他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一切都是纸老虎。
现在有个成语,专门形容赵括的,叫什么?
没错,纸上谈兵。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地点来到长平。
这里爆发了秦国和赵国的长平之战。
咱说这赵孝成王急于求胜,中了秦国使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了老将廉颇。
本来廉颇和白起还可以打打,结果赵括屁颠屁颠来了。
老哥哥啊,长江后浪推前浪,您老回家歇着吧。
临阵换将,此乃兵家之“大祭”。(事实证明,数十万大军的确是被“献祭”)
新官上任三把火,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然后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发起攻击,向秦军发起进攻。
赵括可能觉得,这才叫新年新气象,咱们要打出气势,一直窝在这里那多憋屈。
秦军开心坏了,好家伙,你这是自投罗网,自己要往陷阱里跳。
秦国大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埋伏圈周围;另外派兵去切断赵军后路,来了个反包围。
深入敌军的赵军粮道断绝,被困于长平。
有多惨呢,根据相关记载,赵军整整四十六日不得食。
手下将军急啊,分四路突围,一连冲了五次,五次都没成功。
大将军赵括不信这个邪,他亲自率敢死队突围,一路上英勇杀敌。
然后就没然后了,被秦军射杀而死。
战士们没了主心骨,那不就像无头苍蝇吗?
这就直接导致数十万赵国士兵投降,后来全部被秦军坑杀。
以至于赵国失去了主力部队,从此一蹶不振。
不仅害自己,还害了赵国数十万勇士,更害了赵国。
成名作即是巅峰,一出场就是永恒,这就是纸上谈兵的赵括。
打仗没赢过,升官没停过——夏侯惇夏侯惇(dun),曹操最器重的一个独眼将军,(你这不废话,本来也没几个独眼将军)虽然人家没什么本事,但是很受曹操钟爱。
有趣的是,不管是《三国志》这种正史,还是《三国演义》里的虚拟形象,都是败仗之王。
夏侯惇跟着曹操一起打吕布时,在乱战之中,一不小心还被敌军射瞎了左眼。
从此,“盲夏侯”上线。
猛地一看,这盲夏侯是不是还挺可爱的……
不知道是不是没了左眼,以后只能“右眼跳灾”的缘故,从那往后,夏侯惇就开始了“败军之路”。
夏侯惇镇濮阳,你说你只要不开城门,好好跟他耗着就行了呗,你后面又不是没人,三国里面最强的不还是你曹家阵营吗?
结果城池失守。
间接导致轻信了吕布一方的降将,结果主帅夏侯惇被俘。
《三国志》:遣将伪降,共执持惇,责以宝货,惇军中震恐。
自己身为大将军,在万军之中,让敌人给绑了做了人质,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演。
你看看夏侯惇干得这些事,尽扯犊子了。
尽管夏侯惇老是变着法儿的坑害老领导,但是曹操却不生气:曹军兵马无数,将领也数不过来。
那根本不差钱儿。
一代枭雄曹操享受着和夏侯惇没事喝喝茶,蹦蹦迪,解解闷。
“召惇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
219年,此时曹操与夏侯惇两人都已年过六十,曹操呢,越活越年轻,他有事没事常常主动找夏侯惇聊天。
你要知道,曹操本人深谙权谋,早年间也曾带假借献宝刀之名刺杀董卓。
所以曹操戒备心很重,疑心更重。
那夏侯惇呢,人家就可以随意出入曹操卧房,一般的将领还真比不了。
打仗没赢过,升官没停过,就问你服不服。
由此可见,只要你懂得照顾好领导:
常败,那又如何?
宋文帝北伐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影响北伐失败的原因很多,要说最重要的,我想还是实力没有强大到可以灭掉北魏的地步。战争最后没有赢家,但是此战之后,南朝愈弱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下面我从刘宋、北魏正反两个方面说一下北伐为什么会失败?
南朝一百七十年(40589年),刘宋占了六十年。宋文帝元嘉年间(424453年),又占了六十年的一半。南朝的皇帝除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外,宋文帝是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后人对他的治绩评价较高,有“元嘉之治”的说法。
刘宋建国之初,北方除北魏外,还有北凉、西凉、西秦、夏、北燕五国;此外,阴山以北,还有强大的柔然部落。其中夏和柔然都是魏的劲敌。刘宋虽只有半壁江山,对外却可专注形势比较有利。
其时,宋在河南还占有洛阳、虎牢、滑台、碻磝(今山东茌平西南)四个重镇,往东包括今山东省的大部分,济南、淄博、青州等城市都在宋的境内,建康离北方边境较远,所以比起东晋初年,它的局势要安稳得多。
一、北魏的南下攻击
宋永初三年(49)刘裕死后,魏明元帝(折跋嗣)便命奚斤等攻陷滑合,进逼虎牢,另遣叔孙建等从平原(今山东平原西南)渡河,攻陷泰山(治今山东泰安东)、高平(治今巨野南)、金乡(治今山东嘉祥南)等郡,东进青州境内,东阳(今青州东)危急。
景平元年(423年)正月魏攻陷洛阳金墉城;叔孙建陷临淄。在魏军的攻势下宋只有东阳,虎牢两地的抵抗比较有效。
闰四月下旬,它在苦战两百天后虎牢也终于被攻陷,守将毛祖德被俘。但魏军也付出惨重代价,损失了十之二三的兵力。
战争结束后,宋丧失了湖陆(今山东鱼台东南)、项城(今河南沈丘南)以北的土地。然须提及的是:在虎牢失守的前夕,湖陆的檀道济军、项城的刘粹军、高桥(今地不详)的沈叔狸军都不敢救援,可见此时刘宋的力量,与刘裕北伐时相比,已经差得远了。
二、第一次元嘉北伐
这年十一月,魏明元帝死,太子拓跋焘(字佛狸)嗣位,是为世祖太武帝。太武帝初年(即宋元嘉初年),魏与夏、与柔然的战争连绵不断,宋文帝利用这时机,于元嘉六年(魏神加三年,429年)向魏要求归还河南各地,声称否则要用武力夺取。太武帝听了,付之一笑而已。
元嘉七年,宋文帝果然命到彦之率军北伐。四月,到彦之率五万之众,走水路由淮河入泗水,至七月才到须昌(今山东东平东),然后溯黄河西进。魏因碻磝、滑台、虎牢、金墉四镇兵少,主动撤出。到彦之军不费吹灰之力,便轻易收复四镇,又进屯灵昌津(在今河南延津县北)的南岸,使先头部队西进直抵潼关。
宋军将士皆大欢喜,只有曾从檀道济作战的旧将王仲德不以为然,他料定魏军有计,一定是在等待冬季河上冰冻时反攻。魏崔浩更看穿到彦之的弱点:把几万人排成东西二千里的一字长蛇阵,每一处只有几千人,力量非常薄弱。
到彦之沿河布防后,就带着王仲德回东平须昌的大本营去了。到了冬天,十月,魏军渡河反攻,攻下洛阳、虎牢。十一月,宋文帝命檀道济率兵伐魏。但是到彦之失了洛阳虎牢,先已胆怯,引军从水路撤退,到了历城(今山东济南)便烧掉船只,丢掉铠甲,徒步退往彭城。魏兵追到历城。济南太守萧承之只有几百个兵,他命部下大开城门做出毫无我备的样子。
魏军大队人马到了城下见了这等模样,估计必有伏兵,不敢进城而去。这才是真正的空城计。后来讲三国故事的人,说不定就是从这件实事得到启发,再拿去装在诸葛孔明身上的。宋军这次冬季失败损失惨重,府藏、武库为之一空。
檀道济略为挽回了一点颓势。元嘉八年(431年)正、二月间,他北上救滑台,进至历城,二十多天中,打了三十多仗,重创敌军。魏叔孙建用骑兵小部队袭击他的运输线焚烧草谷。檀部缺粮,不能前进,滑台终于失守,守将朱脩之被俘。檀道济粮尽退兵,部下有人叛逃把虚实告诉魏军,魏再发兵追击,宋军恐惧,随时可能溃散。
檀道济在夜间宿营时,唱筹量沙(筹是记数字和计算的工具),把剩下来的点米铺在沙上,装出存粮极多的模样。魏军探知,以为降兵骗人,把他杀了。道济又故作镇静,命军士披甲,自己只穿便服,坐了轿子,慢吞吞地行走。魏军见了,以为是诱敌之计,不敢再追,檀道济方得全军而归。
宋军北伐至此完全失败。这次,魏同时还在与夏交战,仍绰有余力。宋的实力比魏弱得多,是非常明显的事实。以后宋魏之间平静无事了多年。
三、第二次元嘉北伐
到了宋元嘉二十六年(魏太平真君十年,449年),其时已在魏统一北方之后的好几年,宋文帝却又想要北取中原。
此时宋文帝杀宿将檀道济,连带杀死他的儿子和时人比为关羽、张飞的部将薛彤、高进之,是犯了个大错误。道济被捕时说的“乃坏汝万里长城”,千古流传。檀道济既死,刘裕时的宿将个都不剩了。
1.纸上谈兵焉能不败
古人说得好,“上有好者,下必有甚也者”,于是,自有那些既不知彼、又不知己的群臣纷纷献计,其中最起劲的是王玄谟。他倒并不是少不更事之流,当时年龄已在六十以上,可就是喜欢空谈兵事。他喜欢谈,宋文帝喜欢听,听得入神时还对左右说:“听玄漠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汉霍去病大破匈奴军,封狼居胥山而还)。御史中丞袁淑会拍马屁,便说:“陛下席卷赵魏之后,定要封禅泰山,臣逢千秋难得的机会,愿意写上一篇《封禅书》。”文帝听了大为高兴似乎中原已经回到了宋朝的版图。
魏太武帝倒是给过宋文帝醒悟机会的。元嘉二十七年(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从二月到四月,魏以十万之众,对南方发动了一次规模不大的战争。魏军围攻悬弧(今河南汝南)四十二天,守将陈宪兵不满千,杀伤敌军在一万人以上,城池始终没有陷落。然而此外好几个地方的守臣都弃城逃走。宋人多有畏魏情绪,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宋文帝在这种情况下,还是一心一意要大举北伐。丹杨尹徐湛之、吏部尚书江湛、彭城太守王玄谟支持文帝最积极。富有军事经验的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反对得最坚决。他说步兵难以抵敌骑兵,引檀道济无功、到彦之失利的先例为证。文帝却认为两将失利,各有原因,檀道济是不肯尽力,到彦之是中途患病。今年夏季水大,河道畅通,便于用兵。
沈庆之再三强调不可,文帝即命徐、江二臣和他辩论。庆之说:“治国譬如治家,种田该问家奴,织布该问婢女。现在陛下要出兵打仗,却和白面书生商议,如何办得好事情!”
徐湛之是刘裕的外孙,是个生活奢华的文士,饮食服饰都极讲究,在建康很有名气。江湛家贫,生活俭约,为人公正,长于文辞。两人情况不同,然而都是文士,对军事一窍不通,所以沈庆之说他们是白面书生。
文帝不认真思考沈庆之说得是否有道理,见老将军(沈庆之时年六十五岁)讲得气咻咻的样子,倒哈哈大笑,不想再同他争辩。
2.压榨百姓
元嘉二十七年,文帝想经略中原,大举攻魏。由于兵力不足,规定二丁抽,五丁抽二,从符(命令)到之日起限十天之内准备完毕,不得逾期又因军费不足,令扬、南徐、南兖、江四州富民家资满五十万钱,僧尼满三十万钱者,“借四分之一”。
民间负担已极沉重而北伐失败,魏军进抵长江北岸,长江以北地区遭到严重破坏军民死伤慘重,旧史说“自是邑里萧条,元嘉之政衰矣”。
3.北伐过程
七月,文帝下诏大举北伐。王玄谟率沈庆之、申坦等水军入黄河,受青冀二州刺史萧斌指挥。这一路是主力,也是最东面的一路。行军路线就是元嘉七年到彦之走的路。当年因水浅,通航困难,一天只能走十里路。二十七年水量充足,航行不会发生因难,进人黄河,可以直取碻磝。
雍州刺史随王刘诞(文帝子)指挥西面的一路使柳元景等从襄阳北上,取弘农(今河南灵宝北)。东西两路之间,大体上相当于今江苏省徐州以西到河南省中部京汉线两侧地区,另有几支向北进攻的军队,这里就不逐个讲它了。
这次北伐需要庞大的人力财力,人民负担很重。
北伐开头似乎很顺利。魏碻磝、乐安(今山东博兴东北)守将都弃城而走。萧斌留沈庆之守碻磝,使王玄谟进兵围滑台。
这支军队兵力充足,器械精良,但王玄谟是个庸才,误了大事。滑台城中,茅屋极多。部将建议用火箭,他怕烧了房屋,破城后缴获不到多少东西,不肯使用。城中发觉了自己的弱点后,就自行拆掉了茅屋。中原人民见宋军来到,自行纠合,带了武器来投军,每天都有上千人。
王玄谟不用义兵的首领,把义兵队伍拆散了分配给自己的亲信,还要他们每家缴纳一匹布、八百只大梨。中原入民大失所望。他围攻滑台几个月,还打不下来。九月,天气转凉,魏太武帝亲自领兵南下救滑台。王玄谟军的先锋将垣护之驻兵滑台西南一百二十里的石济(今河南延津县东北),得到魏救兵将到的消息,急报王玄谟,劝他不惜代价,赶快拿下滑台。王玄谟大营里的众将也劝他赶紧建立军营,以作防御。王玄谟却一概不听。十月,魏太武帝到达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即石济对岸),先派几个人利用夜色掩护潜入滑台,安慰守军,并登城观察宋军营垒,然后回营报告。
太武帝得报后,随即引兵渡河,来救滑台。魏军号称百万之众击鼓之声震动天地。王玄谟急得六神无主,仓皇之中,只说得一个“走”字,顿时全军溃散。
魏军追击,杀死将士万余人,缴获的军资器械堆积如山。王玄谟走后,魏军把缴获的船用三道铁锁联结起来,封锁河面,截断垣部退路。垣护之利用水大流急,行动迅速,每到铁锁面前,命兵士用长柄斧劈断通过。魏兵无法拦阻。他带的一百条船,只损失了一条,其余都安全撤回。
萧斌得到兵败消息,派沈庆之带五千人去救王玄漠。沈庆之说:“玄谟所部已经疲劳,不堪战斗,敌军已近,没有几万人无法迎敌,派小部队去没有丝毫用处。”萧斌坚持要他去救,争执之间,王玄谟已经逃出城了。萧斌发火,要斩玄谟,沈庆之又劝他不必,说:“佛狸威震天下,岂是王玄谟所能抵敌,而且临阵斩将,绝不是好办法。”萧斌听谏,王玄谟才得保全性命。
萧斌想要依他朝廷使者又到,传达文帝不准退兵的命令。萧斌再和众将商议。沈庆之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将军有一个范增而不能用,空谈有何益处!”众将知道这个老头子是个文盲,见他引证史事,都笑起来说:“沈公现在大有学问!”庆之厉声答道:“列位虽则通晓古今,其实还不如下官靠耳朵听来的有用!”
雍州诸将打得有声有色,比王玄谟强多了。有个七十多岁的老将庞季明,出身关中土豪,他主动提出到关中去发动各族人民起兵。他从襄阳北上,穿过今豫西山区到卢氏县(今属河南)。卢氏人赵难起兵响应。薛安都等军利用这条件,通过卢氏以东的熊耳山北上,柳元景等军跟踪前进。闰十月,柳元景、庞法起等都到了卢氏。接着,庞法起等进兵攻克弘农,留薛安都守弘农,法起等进攻潼关。十一月,诸军攻陕城(今河南陕县西南),与魏援军激战。
薛安都是员猛将,他打得性起,丢掉头盔,脱去铠甲,马也去掉护身的具装,怒目挺矛,单骑冲杀。矛断了,换根再打。两军恶战两天,宋军大胜,斩援军主将洛州刺史张是连提等三千余人,俘降二千余人。柳元景到后,宣布:“今王旗北指,当使仁声先路。”把俘降的兵士全部释放。宋军随即攻克陕城,又攻克潼关。关中豪杰闻风而起,山区的羌、胡各族也派人与宋军接洽,愿意归降。
在西路军的东面,宋梁坦、刘康祖等也攻克长社(今河南长葛东),进逼虎牢,他们也打得很不错。然而王玄谟败了,魏兵南下,宋文帝认为柳元景等不宜单独进军,下诏班师。他们只得放弃所得各地,退回襄阳。至此第二次声势浩大的北伐失败了。
四、北魏的反攻
魏军分成好几路大举反攻,其中永昌王拓跋仁的一路从洛阳向寿阳进军,很快就攻占悬瓠、项城。宋文帝怕寿阳有失,赶紧召刘康祖军回寿阳。刘康祖军只有八千人,走到离寿阳只有几十里的尉武(在今安微寿县西),被拓跋仁军追上。拓跋仁有八万骑兵,人数为十与一之比,又有以骑兵对步兵的优势。刘康祖的副将胡盛之主张绕道,走山路回寿阳。康祖不肯,还结军营前进,并下令:“回头看的斩首,改变走路方向的斩脚。”
魏军追到,四面围攻。刘部殊死苦战,杀敌一万余人,康祖身受十伤,仍坚持战斗。魏军人多,一分为三,轮番作战。战斗打了整整一天,最后,康祖颈部中箭,落马而死。其余部溃散,几乎全被魏军所杀,这是异常惨烈的一战。拓跋仁军进抵寿阳,宋豫州刺史南平王刘铄(文帝子)关上城门,不敢出战。魏兵也只在周围各地烧杀掳掠。
魏太武帝亲自统率的主力军进迫彭城(今江苏徐州)。宋江夏王刘义恭(文帝弟)、武陵王刘骏(文帝子,即后来的孝武帝)都在城里。刘义恭听见魏兵将到,想弃城逃走。长史张畅说一动脚军民便各自逃散,决不可行。刘骏也说叔父要走,只能听便,自己决心与此城共存亡。义恭才息了逃走一念。
魏军打彭城,久攻不下,太武帝便主动歇手,于十二月初,引兵南下。宋文帝命臧质领兵一万人救彭城。他到盱眙(今江苏盱眙东北)时,魏军已经渡过了淮河,两军相遇,他这一万人怎能抵敌北魏大军,交战即被歼灭,臧质只带了残部七百人进得盱眙城。盱眙太守沈璞是个有主见的人。
王玄谟在滑台时,他就修缮城垣,浚深壕沟,积储粮食矢石。魏兵南下时,地方官多弃城逃走。有人劝他回建康,他却说:“敌人如果以为城小犯不着攻,当然不须忧虑,如果来攻,这是我报国之秋,诸君立封侯之功的机会,为什么要走?诸君见过几十万人聚在小城之下而不败的事例吗?昆阳(刘秀破王莽军)、合肥(张辽破孙权军)的战例可为明证。”大家听了这一席话,情绪才比较稳定。
他集结了两千精兵,臧质来后,力量更加充实。臧质见城中粮食器械都很充足,大喜过望,便和沈璞同心协力,守卫城池。
魏太武帝果然不攻盱眙,只留几千人马监视,自引大军继续南下。十二月十五日,到达瓜步(今江苏六合东南,当时在江边),他下令拆民房,结筏子,扬言要渡长江。建康顿时陷入空前紧张的状态,在丹杨尹管辖区域内征发全部丁男,王公以下的子弟一律不得免役,沿江水陆布防、宋文帝登石头城,对江湛叹道:“道济若在,怎么会使胡马到此!”
半个月很快过去了。元嘉二十八年正月初二,魏军烧毁房屋撤走,居民也尽被掳去。
五、魏军回撤时的插曲
魏军转回到盱眙,太武帝向臧质索取美酒,臧质封了一瓶人尿给他。太武帝大怒,下令攻城。魏军从附近的山上运来泥土石块填塞壕沟,造浮桥截断水陆通道。太武帝为了泄怒,不惜断送大量兵士的生命,他在威吓臧质的信中说:“我用的兵不全是我国人(按指鲜卑人),城东北是丁零人和匈奴人,南面是氐和羌。丁零人死了,正可减常山、赵郡贼;匈奴人死了,可减并州贼;氐、羌人死了,可减关中贼。你杀他们,对我并无不利!”
臧质绝不示弱,回信痛骂,并把朝廷所出赏格写给他看,内容是:“斩佛狸首,封万户侯,赐布、绢各一万匹。”魏太武帝更怒,令将士猛攻。魏军用钩车把钩子抛到城上钩住城楼,想把它扳倒。守军用又粗又长的绳子缚住钩子,几百人用力把它往里面拉。钩车扳不倒城楼,也无法后退。到了晚上,守车用绳子把木桶吊将下去,桶内藏人,到了下面,截断钩上的索子,让钩子落到城里。绳子一拉,藏人的木桶又到了城上。
魏军又用冲车撞城。因城墙的垒土夯得坚实,撞击的力量虽大,每一下只能撞落不多一点土。魏军不惜代价驱使兵士攀登城墙,把死人的尸体当台阶,到了后来,尸体堆积得同城墙一般高低。到正月底,差不多一个月了,还是打不下来。太武帝说得嘴硬,不怕死人,但是死伤越来越多,病号也越来越多,加之彭城还在宋军手里,他不能不担心。二月初一,他下令烧掉攻城器械解围撤走。盱胎保卫战是宋军大获全胜的战役。
魏军经过彭城时,刘义恭不敢出击。等到建康使者赶到,送交追击的命令,魏军已经觉察,把走得慢的掳来的一万多人杀掉后,长驱而去。彭城的追兵白赶一阵,连敌兵的影子也没有见到。
战争完全结束了。刘宋军民死伤被掳的不知有多少,魏军的人马也损失了一半以上,南朝和北朝其实都是输家。然而南北对比,南朝愈弱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名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水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的正是这段事。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是怎么回事?
大姨嫁陕二姨苏,大嫂江西二嫂湖。戚友初逢问原籍,现无十世老成都。
这是一首清人所制的《竹枝词》,当年曾流行传唱于嘉庆年间的四川地区。这首曲词当中,讲述了四川当地一户人家与多个省籍人家联姻的故事,也从侧面印证了清初时期,四川地区当年所经历的一个大事件——湖广填四川。
在我们现代人的印象当中,四川绝对是一个很安逸的地方。有吃不尽的美食,看不够的风景,还有那悠闲自得的惬意生活。 当年歌手赵雷一曲《成都》,就曾让无数的年轻人,在轻哼曲调的同时,不由对那座西南阴雨的城市,产生了无限的憧憬和向往。
然而,如果时光再退回四百年,这片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当时的场景,恐怕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明末清初的四川,人间炼狱明末清初之际,在广袤的四川大地上,战火焚燹,纷乱四起。原本偏安一隅的巴蜀之地,竟然成为了各方军队杀戮的修罗战场。 明末时期,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曾经三次进入川蜀之地,在明军、清军的追击围剿中挣扎求存。
其后,南明政权在此地依托险要地形,抗击清军南下,在双方拉锯般的厮杀之中,辗转血战多年。
清初之时,盘踞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兴兵谋反,紧邻云南的川蜀之地,顿时成为了交战的主战场,一时间,狼烟再起,战火重兴。
战争必然伴随着杀戮和死亡,整个巴蜀之地除了川西南所受战火较轻之外,其他地区均造战火波及,兵燹过后,生灵涂炭,土地荒芜。 对于是哪家军队举起的屠刀,历史上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张献忠杀人如麻,有的说是清军入川屠戮百姓,其实看过当年明末清初时人所写的笔记小说的话,就能知道,在乱世之中,黎民如同鱼肉,谁都可能举起屠刀来上一刀。
张养浩的那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用在明末清初巴蜀大地之上,那些苦难深重的百姓身上,再合适不过。
计九府,百二十州县,唯遵义,黎州,武隆等处,免于屠戮,上南一带,稍存孑遗,余则连城带邑,屠尽杀绝。
据《四川人口史》一书统计,到了康熙二十四年时,四川当地人口已从万历六年的310万人,剧降到了9万两千余人。
数千里城郭无烟,荆棘之所丛,狐狸豺虎之所游,成都所属州县,人烟断绝千里,内冢白骨无一存。
当年曹操《蒿里行》中描述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大概也就是这时的情形了,经过战争的破坏,使得整个四川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城镇残破,让生民痛苦悲哀的同时,也让当时的清朝执政者们,倍感头疼。
清初建国甫立,百废待兴。巴蜀之地,土地肥沃,历来被誉为天府之国,物产丰饶,如今面临着有可耕之田,而无耕田之民的局面,使得清政府最终下定决心,迁民入川。
自此便拉开了从清初开始,到道光朝为止的“填四川”行动,前后百余年时间,两湖、两粤、江西、陕西等十多个省的移民,或沿着巴蜀栈道,或顺着长江水路,进入到这天府之国,扎根生活下来。
为啥叫湖广填四川时朝廷功令他省民人入蜀报垦,当此之日,楚来最多,亦最选,秦次之,江右为后,粤、闽出于定乱数十所之外。
这里所说的楚,就指的是湖广,而这里面的广可跟广西、广东两广没有一点儿关系。 我们在电视剧里经常听到湖广总督之名,其实就是因为,在清朝时期,有个湖广省,从元代一直到清初,这个行政划分一直没变。
这个湖广省,所辖范围就是现在湖南、湖北全境,虽然康熙三年分为湖南、湖北,但很多人还是喜欢用湖广来统称两湖。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因此,所谓的湖广填四川,指的就是主要是湖南、湖北这两个地区的人,当时去四川垦荒的人口数量最多。
那么,大家为啥去呢?中国人一般讲究安土重迁,宗族在一起好照应,出去闯江湖对于古人来说,风险太大。因此,但凡不是在当地混不下去的,谁愿意背井离乡出去呢。
当然凡事总有例外,比如优惠政策,像如今抖音上大家经常自拍的那些迁户入疆,去了给房给家电,很是吸引人。当时清朝政府为了吸引人口入川,那也是下了大功夫,优惠政策给得很到位。
“凡地土有数年无人耕种完粮者,即系抛荒,以后如已经垦熟,不许原主复问。”
这个基调基本解决了很多迁民的顾虑,那么多荒田,自己新来的人生地不熟,万一被当地人欺负,自己垦熟了,对方说是自己的,那就冤死了。 随便垦,随便种,没有工具、牛,没关系,有当地官府,可以用“借呗”,种子、牛、工具、口粮,只要你来,管你三年到五年不用操心。 同时免除赋税数年,即便是优惠期过了,没关系,继续打折,保证你在这边交的是全国最低价。
对于当地官员,也将其升职、绩效跟招揽垦荒迁民数量挂钩,不管你用什么办法,只要能拉来人,年底的优,算是稳了。
有田功者升,无田功者黜。
当绩效和迁民挂钩之后,在川蜀的各地边境、官道上就能看到这么一个有意思的情形,来往迁民在路上,经常能够看到当地官府打的广告幌子,比如说: “某某地土地丰腴,民风淳朴。” “某某地荒地充裕,房舍井然。”
反正就是一个拉拢,只要你自愿来,那是热烈欢迎。那么有些人就是不愿去怎么办呢?对于不愿去的人,我们可以从一个词语里找到答案,解手。
解手的来历当年朝廷急于迁民入川,最初,自愿的民众毕竟还是不够,因此朝廷、地方便实行强迫迁徙,往往派兵围住一个村镇,强迫当地民众离开故地,前去四川地区。
这些人被朝廷官兵押解着,踏上了西去道路,为了防止他们中途逃跑,不少人像充军一样,双手被捆着,在押送途中,人们难免要大小便,因此只好央求官差松绑。因此,四川之地的人们最初也将大小便称为“解手”。
那么既然强迫、自愿都有为啥湖广省比较多呢?
这个其实不难理解,首先内地通往四川盆地的道路主要有三条。一条是由长江水路入蜀,一条是由川北的川陕蜀道入蜀。还有一条是贵州旱路入蜀。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川北的蜀道,不好走。
而对于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地区,想要沿着旱路搬家去四川,也是个辛苦活。因此,从水路入川,湖广迁民坐着船入蜀,要相对方便很多。
阅巫山,度巫峡,历夔关,两岸猿声酸他乡之客,轻舟万波惊失路之人,早行夜宿,亦步亦趋,经月余。
清代入蜀的湖广地区的开拓者们,大多沿着长江水道,进入川蜀,最终择地扎根下来。 在朝廷优惠政策的吸引之下,仅康熙年间,来自附近省份的迁民前后就达150余万之多,后来他省天灾流民情况之下,期望入川的人口则更加多了起来。 到了雍正年间,就开始丈量入地,限制人口流入了。
后来乾隆、嘉庆年间再次放开限制,使得前往蜀地移民暴增420万人,产生了人多地少的尴尬局面。乾隆八年,四川巡抚纪山就曾经在给朝廷的奏折中提到:
“查湖广等省外来之人,皆因误听从前川省地广人稀之说,群思赴川报垦,不知川省已无荒可辟。”
从清初到乾隆年间,四川人口从不到十万突破到了千万,宣统年间更是达到4800万的规模,也正是四川省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为日后抗战大后方提供了胜利的坚强后盾。 遥想当年,那些坐着木舟,推着独轮车的先民,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进入了四川,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也给四川带来了八方的特色,江浙、陕西的酿酒,与四川悠久的酿酒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川酒文化。
各地的戏曲,昆剧、南戏、秦腔,在四川当地融汇发展,形成了当地的川昆、川高。 在大迁徙的过程中,四川保留了土著优秀的文化,也吸引融合了各地不同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得四川成为了近代最具时代张力、活力的地区之一。 正是当年历经百年的湖广填四川,在经历了百年的迁徙、蜕变、沉淀、融合之后,最终奠定了如今这个独特而有魅力、繁荣而有活力的精彩四川。
传教士汤若望为何会被判凌迟?
汤若望虽被判了死刑,但并不是凌迟。因为北京地震,他和所有在皇家天文台、钦天监工作的西方人,都被特赦。获释1年后,他死在北京的寓所。他活了75岁,其中在中国呆了近50年,历经明清两个朝代,将无数西方科学技术带给了中国。
汤若望原名约翰·贝尔,1592年出生在德国科隆,少年时就读于耶酥会创办的中学。因学习成绩优异,他又被推荐到罗马的耶酥创办的大学念书。他在罗马的大学学习了哲学、数学、天文学,并对天文学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他于1610年加入耶酥会后,在修道院清修的同时,继续学习数学和天文学。随后,他进入罗马神学院。意大利著名传教士利玛窦,也曾在这所学院读书。因此,学校的图书馆里,有不少关于利玛窦的资料。贝尔对利玛窦在远东传播神学和科学取得的成就,十分神往。
在罗马神学院,他听过伽利略等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的演讲,这令他下决心系统研究天文学。在罗马神学院学习4年后,他顺利毕业,并当上了神父。1618年,他受耶酥会的派遣,和一群传教士登上一艘葡萄牙船,前往中国传教。
他们于第二年抵达澳门后,立即开始学习汉语、阅读中国经史哲学、了解中国社会习俗。正是在澳门,贝尔给自己取了一个中国名字汤若望。从此,这个名字伴随他,直到他生命的结束。不久,正在编撰历书的礼部尚书徐光启,恰巧到了澳门。
经人介绍,徐光启认识了汤若望和几名同样受过良好教育、有深厚数学和天文学知识的传教士们。徐光启十分赏识这帮有中国名字会说中国话的洋人,于是邀请他们一起入京,一起编撰历书,即后来的《崇祯历书》。
徐光启的介绍,加上汤若望自己成功地预测了一次月食,他很快得到崇祯皇帝的的喜爱,为他在中国传教大开方便之门。汤若望用了5年时间,在中国各地旅行,传教、建教堂。后来,他再由徐光启推荐,回北京在钦天监任职。
崇祯还通过他,购买西洋武器,也令他监制大炮。这使他有机会开设讲堂,传播西方的科学技术,也对外翻译中国文化。因为与朝廷的关系,汤若望也成为耶酥会在中国传教最大的保护者和推动者。崇祯皇帝还专门赐给汤若望牌匾,令送往各地,如同汤若望的传教金牌。
明朝被推翻后,汤若望的地位,并没有因此而受到影响。他成为清顺治皇帝最信任的顾问之一,还兼任皇家天文台台长、钦天监主管。在汤若望的领导下,皇家天文台聘请了数十名西方科学家兼传教士。一时之间,中国信教和信科学之风日盛。
据不完全统计,汤若望在中国的头14年,就让50万中国人受洗加入了耶酥会,成为史上最成功的传教士。也因为如此,一些视西洋教为邪教的清廷官员,担心汤若望势力过大,于康熙3年上疏皇帝,要求惩治汤若望。
以汤若望为代表的西洋历法,与中国传统的历法,自然有诸多不合之处。上疏者指责汤若望,故意为已故皇室成员错算葬礼时间和地点,以此加害大清朝。汤若望和他在钦天监、天文台的传教士们,以及5名中国官员,一并被锁拿下狱、判处死刑。
但是,由于北京地震,汤若望和外国人全部获得赦免,5名中国人被维持原判执行了死刑。获释后的汤若望,年老多病,不再为朝廷所用。他住在他自己翻建的教堂里,著书整理笔记。死后3年,康熙皇帝为他平反,令其迁葬于利玛窦墓旁,并御赐祭文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