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英雄传,念奴娇赤壁怀古杨慎?
词意雷不雷同,比较一下这两首词的词意就可以了。
杨慎是明朝人,显然他写这首词的时候,绝对看到过北宋苏轼的著名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否收到了影响,我们分别看一下。
我们先看,苏轼的这首词,要表达怎样的词意。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在这首词中,写到了赤壁之战的历史故事,主要赞扬了一个历史名人周瑜,对周瑜年纪轻轻就有机会建功立业,青史留名这件事,苏轼传达出的感情是羡慕嫉妒恨。
羡慕就不用说了。嫉妒之心也人人有,“恨”就是一种遗憾,遗憾自己不能像周瑜一样为国家建功立业。
虽然词里苏轼也流露了人生短暂的思想,但是这首词的主要词意,是表达要为国家积极效力,个人青史留名。感情格调是积极向上的。
我们再看杨慎的临江仙
临江仙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慎的这首词,取材的也是赤壁之战的历史,但是他的视角是现在和过去的对比。
过去的英雄,过去的是非,随着时间的流逝,转眼成空。他想要告诉大家的是,活在当下的人,有许多功名利禄的事情,其实是不必要去争抢的,做人也是不必要争强的。
所以,这首词的词意,表达的是对世俗的名利的淡然,是一种生活的洒脱。
小结
对比这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到,两首词的词意差别很大,一个表达的是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一个表达的是对世俗功名的淡然。
两首词的词意,不但没有雷同的嫌疑,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智慧
曹操华容道最后一关遇到的蜀国武将是谁?
最后一关遇到的是关羽。原因如下:
1.诸葛亮的故意安排。
关羽是一个特别重义气的人,谁对他有恩,他就一定会报答,他讲义气在三国时代,可谓是众人皆知。而过于讲义气也是关羽人性上的弱点,在关键时刻会耽误大事,诸葛亮让关羽守最后一关,就是为了克服他这个弱点。关羽先前曾短暂的投奔过曹操,曹操是一个十分重视人才的人,他一直都对关羽钦佩有加,敬重关羽的为人,想把关羽拉拢过来。即使关羽曾经过五关斩六将,杀了曹操手下一些将领,曹操也没有惩罚他,而是放了他。从情理上来说,这个人情关羽一定会报答。
诸葛亮认为关羽守华容道最后一班岗,就是报答曹操人情的最好机会,他料到关羽一定会放了曹操。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免去了关羽情感上的负担,让他以后面对曹操不再心软。历史证明诸葛亮的判断是正确的,此后关羽对曹操再也没有心软过。
2.为了时局的考量。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如果杀了曹操,对蜀国并没有什么好处,会破坏本就不太牢靠的吴蜀联盟。所以最好的解决方法是放曹操一条生路,给他一个东山再起的机会,保持各方势力的平衡。这样的结果是最利于蜀国发展的,为了蜀国的未来,必须放掉曹操。关羽是蜀国中最明大义的一个,只有他才知道其中缘由,顺利完成这个任务。
真三国无双7猛将传赤壁之战如何在7分钟内击破甘宁?
拿许褚的秘武是吧,甘宁好像是上船撤退后跳上船奇袭的,所以一开始按照提示击破三个武将,等敌方火计触发后击破太史慈,然后曹操就要逃跑了,跟着曹操上小船,然后甘宁就来了,这里一定要许褚亲手杀了甘宁,所以上船后先保存一下
中国历史可能会走向何方?
赤壁之战如果曹操取得胜利,就等于摧毁了江东数万强大的水军,长江不在是天堑,数十万大军必将以摧枯拉朽的速度横扫江东。江东孙权、周瑜是无法阻挡的,此时他们面临两个选择:要么投降,结局是不失封侯之位;要么向西逃往刘备处,共同负隅顽抗,但这种抵抗不会坚持多久,属于曹操的荆州襄阳军队一旦沿江东下,与曹操大本营东西两面夹攻,孙刘联军只有灭亡一途。只要消灭了这两大势力,益州的刘璋、汉中的张鲁,西凉的马腾、韩遂自然不在话下,此时曹操军力强盛,威望齐天,挟大胜之姿,用不了几年就可以一一平定。
据历史记载,赤壁之战是发生在公元208年,赤壁大胜后再花几年彻底平定天下,统一中国。按曹操公元220年去世,那么,曹操统一天下后建立大魏王朝,还有近10年的统治时间,当然也有可能曹操完成毕生梦想(统一中国)后,因为没有遗憾而心情大好,寿命有所延长也说不定,在位时间延长达到十几年也是有可能的。
在《后汉书·许劭列传》及《三国志·武帝纪》里有东汉末年人物评论家许劭对曹操的评语:“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可见在时人眼里曹操不仅有在乱世平定天下的能力,也有治理国家的能力。
曹操在建立大魏王朝之后,作为有长远眼光的政治家,对外必然会继续打击北方乌桓、鲜卑、匈奴等胡人对内地的威胁,防止他们的崛起、做大。对内完善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打破汉末以来形成的世家豪强对地方官吏的垄断,让有才能的士族、寒族通过考核出仕做官。
在历史上的三国对峙时期,魏文帝曹丕为了维护统治,抵挡吴蜀两国的进攻,甚至一统天下,曾采纳陈群的意见,在全国实行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以获得门阀世家的支持,为魏晋实现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以世家为代表的司马懿家族也因此慢慢发展壮大,以致架空、取代曹魏政权。
为了广纳贤才,曹操曾发布过《求贤令》,其标准是“唯才是举”,就是光有廉洁和品德还不行,还必须要有才干。可见在曹操的心中是不论世家大族还是寒门庶族的,只要有才能就能得到重用,而在《三国志》中,其手下不少将领都出自寒族明显体现了这一点。
因此,如果曹操建立大魏后,在用人上自然不会采取九品中正制,反而会进一步打击世家大族、地方豪强势力,而司马懿家族也就没有了对抗蜀吴的功劳资本,又没有了可以倚靠的世家根基,在大魏朝廷自然翻不起风浪,更不用说取代曹魏了。
正如周世宗柴荣所发宏愿,希望能“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给我三十年,还天下一个太平盛世”,相信经过曹操十几年的治理,大魏江山必然稳如磐石,再加上后继之君曹丕、曹叡并非庸才,即位之后继续执行曹操在位时定下的国策制度来治理国家,大一统的魏帝国极有可能像西汉、东汉初期一样迎来国家盛世。
总之,赤壁之战的惨败而归,从某种意义上阻断了国家短时间重新一统的可能,也深刻改变了历史走向,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无论是赤壁之战后形成的三国混战局势还是西晋“八王之乱”后的几百年国家大分裂,说到底受伤害最深的还是老百姓。历史虽然不能假如,但如果赤壁之战是曹操大胜,进而统一天下,必然会给国家民族带来稳定、进步,给百姓带来多
一点的和平安宁,不也是挺好的嘛!
苏轼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羽扇纶巾指的是谁?
我们先来看原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该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凭吊三国赤壁之战古战场,追慕古时风流人物的才智,气度和建立的功业而作!从词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作者所刻画的风流人物就是东吴大将周瑜。词中的“三国周郎赤壁”,“遥想公瑾当年”(周瑜字公瑾),“小乔初嫁了”(小乔是周瑜的夫人)都是明证。唯一存在异议的是“羽扇纶巾”一句。有人认为是写诸葛亮。因为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就是“羽扇纶巾”的打扮,而赤壁之战大获全胜也是诸葛之功。周瑜则是一介赳赳武夫的形象。
但要提醒大家注意:《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是可以虚构的。这部小说重点塑造的正面人物就是诸葛亮,为此,作者把许多诸葛亮本不具有的属于别人的优点集于其一身。同时,刻意的丑化周瑜,把他写成一个气量狭小,嫉贤妒能的人。而历史上真正的周瑜却并非如此。他丰神俊美,儒雅大度,且精通音律,具有较高的军事指挥艺术,可谓文武双全,是当时东吴的名将,也是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的主将。
所以用“羽扇纶巾”来形容周瑜是非常恰当的。这和诸葛亮半毛钱的关系也没有,希望我们不要被小说误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