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遗产,世界记忆遗产是什么意思?
自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迄今已有177个缔约国,它是影响最大、参与国最多的国际公约之一;教科文组织还据此成立了世界遗产委员会,作为实施公约的决策机构。世界遗产委员会的重要职责之一是批准世界遗产名录,确定和解除濒危世界遗产名单。所谓“世界遗产”就是经过权威认定的具有突出的价值、为人类罕见、无法替代的文化和自然财富。世界性、杰出性、独特性是世界遗产的显著特征。
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又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文化景观遗产。记忆遗产既指文字记忆遗产,也指非文字记忆遗产。
《世界记忆名录》收录具有世界意义的文献遗产,是世界遗产项目的延伸。
在丽江举行的为期4天的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第七次会议,昨天进入最为紧张的时刻,在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员代表和观察员多轮讨论后,25个国家申报的29项文献通过评审,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确认签署后将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其中中国此次申报的唯一项目———“清代大金榜”成功进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此次会议入选的文献还有德国的格林童话、法国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以及第一张新大陆地图的印刷品原件、伯拉姆斯音乐作品集等等。此前中国仅有三项文献入选:清代内阁秘本档中有关17世纪在华西洋传教士活动的档案、我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以及东巴古籍。作为清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殿试的成绩榜,金榜有大、小金榜之分,大金榜用于张挂以告示天下;小金榜则为大金榜的副本,供皇帝御览。
此次通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第七次会议评审的是公元1894年(光绪20年)公示于长安街的大金榜,长约19米,高约0.89厘米。该金榜为黄纸、墨书,押盖“皇帝之宝”的朱印,用满、汉文书写,满文从左向右,汉文从右向左,两种文字的年月日落款相汇于榜中之处,中间是用满、汉文大大书写的“榜”字。 据悉,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存大小金榜约200多件,其中大金榜只有几十件,多数为小金榜,时间跨度从公元1667年(康熙六年)至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目前这部分档案只有简单的簿册流水登录,没有详细的内容目录。
“科举取士”是清代选拔和储备官员的主要途径:科举经“童试”、“乡试”、“会试”后,由皇帝在皇宫内太和殿对会试取中的贡士御题策试,称“殿试”。取中为进士,分“三甲”列名榜示天下,由于该榜为黄纸质地,故称“金榜”或“黄榜”。同时由于该榜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又称“皇榜”。
依照清朝制度,每次文、武科的大金榜分别于揭晓日张挂于东、西长安门外榜示天下,三日后收贮于内阁。而小金榜则是大金榜的副本。清代每届殿试后,大金榜告示天下,同时内阁还要抄一副本送进宫中供皇帝御览,称小金榜。清代的大金榜一般长约19~20米,高约0.89厘米,但最长的大金榜可达到200米,甚至300米,内容开头通常为皇帝制书,下面为三甲进士题名,榜中满汉文年月日处押“皇帝之宝”,同时在榜纸骑缝外押“皇帝之宝”。为便于张挂,大金榜上部每一米左右间隔就有一个纸绳圈。
小金榜的内容、形式与大金榜大致相同,只是不押印,一般为黄纸折件式,通常长度约1米,高约35厘米。
参加此次申遗大会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全国明清档案资料目录中心主任胡忠良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说,之所以此次只将公元1894年(光绪二十年)的大金榜单件申遗,而非全部馆藏的大金榜,原因在于大金榜本身不是特别多,有缺失,也不具有系统性,反而不如单件申遗成功的可能性大。
我国从隋朝(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开始设科举,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前后绵亘1300年。中国的科举制度,持“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的原则,成为独具特色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隋唐之后的1300年间,曾产生了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秀才更是不计其数)。
“归根结底,科举制度是‘儒家学说’的根基,也推动了传统儒家文化的发展。秦汉以来,采纳的是按‘孝廉方正’的标准来考核和提拔官员的制度,但这样的考试制度,无法防止裙带关系的渗透。因此隋唐开始采纳的科举制度是一种相对公平的考试制度,”胡忠良说,“‘亚汉文化圈’受到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也在不同的时期推行过类似于科举的考试制度。因此,学术界已出现新的‘科举学’,甚至提出了‘东亚考试圈’的概念。”
据了解,清朝时大金榜存放于内阁大库,现今则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552号库,开放性木质排架,库房安装有中央空调,因此具备恒湿、恒温、封闭的文献存放条件。
由于金榜被视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标志性的档案文献,加上清代金榜全部用墨笔在手工纸上书写,因此也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纸制文书,对研究中国古代文书文献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金榜全部为满汉文合璧,对于研究满语,尤其是满汉名字转译来说,也是十分有价值的原始资料。
“现存金榜最早形成于17世纪,距今已200多年。由于一些历史的原因,部分档案存在着虫咬及墨水浸涸的现象,损坏程度近50%,急需抢救保护。”胡忠良感叹说。
新知:世界记忆工程
为了抢救和保护正逐渐老化、损毁及消失的人类记录,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世界记忆工程”,使之成为《世界遗产名录》的一个延伸项目。“世界记忆工程”关注的是文献遗产,包括手稿、图书馆和档案馆保存的任何介质的珍贵文件以及口述历史的记录等等。
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一个国际咨询委员会,总体上负责“世界记忆工程”。“世界记忆工程”主要由世界、地区和国家三个层面的咨询委员会构成,即在国际咨询委员会之下,亚太地区委员会和拉美—加勒比海地区委员会,以及各国的国家委员会。
参与申遗的项目要经国家咨询委员会筛选后直接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咨询委员会申报,而地区委员会则主要负责了解和陈述该申报遗产对于其所在地区的影响。世界记忆工程还鼓励建立地区和国家名录,在此背景下,中国国家档案局于2000年建立《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第一批有48件组珍贵档案文献收入,目前第二批申报工作已经结束。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中的档案文献经筛选后方可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截至此次评审会议,全世界共有121项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以前历届入选《名录》的包括埃及苏伊士运河的相关文献,贝多芬、肖邦、舒伯特的音乐曲谱原稿;歌德、易卜生的著作原稿,德国古登堡1455年印制的欧洲第一部印本书《四十二行圣经》,俄帝国时代的地图,法国占领毛里求斯的文件等等。
附加遗产中温小辉的老板叫什么?
附加遗产中温小辉的老板叫曹腾曹腾,字季兴,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祖籍江苏沛县,《三国志》记载为西汉相国曹参之后。东汉宦官。初任黄门从官,汉顺帝即位后,升任小黄门、中常侍。后因策划迎立东汉桓帝有功,被封为费亭侯,升为大长秋,加位特进。自幼入宫后与女子吴氏结为“对食”夫妻。
曹腾死后由养子曹嵩嗣为侯,曹操是曹嵩之子。魏明帝曹叡即位后,被追尊为高皇帝。在中国历史上,被正式授予正统王朝皇帝称号的宦官,仅此一人。
中国两大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
东起渤海湾山海关,西至甘肃省嘉峪关,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在我国的辽宁、吉林、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自治区、甘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青海这17个省份都有分布,是世界上最大的军事设施。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大小造像59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
东陵后山门票?
门票152元
东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境内,西距北京市区125公里,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世界文化遗产。占地2500平方公里的15座陵寝中,埋葬着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阿哥、2位公主共161人。
历史上的准噶尔汗国与蒙古有什么关系?
准噶尔汗国是卫特拉蒙古其中的一支。自从元朝灭亡之后,以元顺帝为首的蒙古贵族被迫退出中原,原来散居中原的蒙古族也大量迁回了草原,留下内地的蒙古族后来也大多数融入了汉族或者回族当中。元顺帝退居草原后,继续沿用“大元”名号,历史上称为“北元”政权。明朝建立后,对北元进行了多次远征打击,加上北元内部斗争,北元逐渐失去对明朝的抗衡。后来,更严重的情况出现,蒙古各部贵族开始互相割据一方,相互争夺北元的领导权,北元的蒙古大汗开始逐渐沦为名存实亡的小朝廷,蒙古各部互相斗争,蒙古大汗最终成为蒙古各部贵族“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斗争工具。
明朝时期历史地图
后续蒙古逐渐分为三大部分。
一是蒙古本部,明朝又称其为“鞑靼”,首领以元朝黄金家族后裔担任,被尊为正统,主要以大汗统治的各部以及拥护大汗的诸部组成,广泛游牧于漠南、漠北地区,部分流入青海。蒙古本部的著名大汗达延汗在位期间(1488年-1504年,大约是同时期明孝宗弘治皇帝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最重要的是在蒙古地区划分了六个万户,并分左右两翼。左翼为察哈尔、兀良哈、喀尔喀三个万户,右翼为鄂尔多斯、蒙郭勒津、永谢布三个万户。
二是兀良哈三卫蒙古,兀良哈三卫指的是朵颜卫、福余卫和泰宁卫,主要活动在大兴安岭以东,靠近女真人地盘,北到黑龙江、南抵西拉木伦河。三卫主要以兀良哈、翁牛特、乌齐叶特三部为主,兀良哈实力最大,所以也称兀良哈三卫。他们在向明朝称臣的同时,也左右逢源,继续维持着和蒙古大汗的臣属关系。
三是卫特拉蒙古,明朝又称其为“瓦剌”。最早的时候,卫特拉的先祖开始活动于贝加尔湖至叶尼塞河上游广袤区域,主要以渔猎为生,后来归附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并且多次随军征战,其部首领家族世代与黄金家族多有维持着密切的姻亲关系。明朝初年,元朝顺帝败亡逃往草原,卫特拉蒙古的势力就已经开始逐渐强大。对内积极参与蒙古本部的权利争夺,对外单独接受明朝的封爵、通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也先太师还夺取了蒙古大汗之位,他也就是电视剧《女医明妃传》中,大败明军俘虏了明英宗的瓦剌部首领绰罗斯·也先。
《女医明妃传》剧照图
不过可惜的是,也先一死,卫特拉蒙古开始势力大减,部众四散分离,毕竟在蒙古正统看来,卫特拉蒙古就是逆反的叛乱分子,定然是要围剿对抗的,因此卫特拉蒙古相继开始往新疆一带西迁。
鞑靼和瓦剌历史地图
明朝中期时,卫特拉蒙古主要演变由四部组成:准噶尔部、杜尔伯特部、和硕特部和土尔扈特部。其中,准噶尔部、杜尔伯特部首领都源于也先之子,四部在脱离蒙古本部大汗统治之后,维持着一种松散的联盟。明朝中后期卫特拉蒙古大部分游牧于额尔齐斯河流域和准噶尔盆地,还有一部分流向南疆和青海一带,甚至还有部分进入南西伯利亚一带。
准噶尔汗国全盛时期历史地图
明末清初,卫特拉蒙古四部的盟主是和硕特部,直到17世纪初,准噶尔部开始逐渐强大,开始控制了天山以北的卫特拉蒙古各部,土尔扈特部为脱离准噶尔部的控制,被迫西迁到了伏尔加河一带,而和硕特部则转移至了青海。
噶尔丹历史人物图像
准噶尔部到了首领噶尔丹统治时期,势力达到了最盛。
本文为原创作品,喜欢的朋友请给予关注、点赞和转发,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