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事件怎么回事,二战时期苏联为什么入侵波兰?
客观为本,事实为准,说大实话,说出新意,不陈腔滥调,不落俗套。喜欢英威军事装备答题,点击右上方 +关注。
我的答案就是,波兰作恶过多,咎由自取。苏联不是侵入波兰,而是收复失地。
波兰以不仁不义方式得到的领土,红色为从德国巧取,灰色为从苏联强夺
一、波兰有领土野心一战后,沙俄覆灭,苏俄成立。这时,芬兰,波兰等原先被沙俄吞并的国家开始独立。波兰不满足于原有领土版图,想乘苏俄初期混乱之际,占便宜,捞好处,瓜分夺取苏俄领土。
二、波兰向苏俄发动进攻,苏俄反攻一战后,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开始对苏俄展开了干涉战争,苏俄进行了顽强地抵抗,后来战胜了这些国家。这些国家并不甘心,于是怂勇,挑唆波兰,进攻苏俄。
波兰求之不得,向苏俄发动了军事进攻,侵占了苏俄白俄罗斯,乌克兰西部领土。苏俄于是组织军队进行反击。
苏联关于苏波战争的宣传画
苏俄军队越战越勇,不但将波兰军队赶出了本国,而且乘胜追击,一直打到了波兰首都华沙城下。
三、波兰转败为胜这时,英国和美国紧急给予波兰大规模军事援助,波兰对民众进行煽动,挑动情绪。当时的苏联红军指挥员图哈切夫斯基,求功心切,不等兵力前来集合完毕,就急于孤军冒进。
苏波战争时期的苏俄军队
几种因素叠加在一起,波兰军队再次获胜,又重新向苏俄发动进攻,再次侵占了苏俄白俄罗斯,乌克兰西部领土。
四、苏联和波兰停火,波兰强夺了苏联领土这时,苏联即将成立,连年的反干涉战争,国内战争,国内社会和民众需要休养生息,进行经济建设。于是苏联无奈和波兰签订停火协议,波兰强夺了苏联的白俄罗斯,乌克兰西部领土。
五、波兰巧取德国领土一战后,英国和美国想削弱德国,这时波兰的领土野心也进一步膨胀,打起了德国的主意,于是双方一拍即合,英美两国将德国东普鲁士领土,包括其中的大城市但泽,也划给了波兰。
这样,波兰通过巧取德国,强夺苏联,连获的二块领土,加起来几乎和波兰原有领土面积相同,波兰的国土,由此扩大了一倍。
六、二战前夕,德国和苏联签订互不侵犯协议二战前夕,德国和苏联对两国在不久的将来,必有一场大战,双方都心知肚明。但大打起来之前,德国和苏联都要解决各自的问题。
德国需要收复被波兰巧取的但泽和东普鲁士,占领波兰,作为进攻苏联的桥头堡和前进基地。苏联需要收复被波兰强夺的白俄罗斯,乌克兰西部领土,作为今后抵抗德国进攻的战略纵深。
于是,德国和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协议,规定了各自对波兰军事作战的范围。
德军拆除了德波边境的波兰围栏,军事进攻波兰
七、德国和苏联军事进攻波兰向波兰进攻的德国军队
1939年,德国向波兰发动军事进攻,拉开了二战的序幕,德国收复了但泽和东普鲁士,并占领了协议中规定的其它波兰地区。
向波兰进军的德国军队
苏联也同时向波兰进军,收复了白俄罗斯,乌克兰西部领土。
向波兰进军的苏联军队
八、波兰自种恶根,结出苦果波兰因其贪婪的领土野心,不惜虎口拔牙,乘机博乱,捞好处,占偏宜,巧取德国领土,强夺苏联领土。
德军和苏军在波兰作战范围的分界线会面
波兰得了一时好处,留下无穷祸患,种下了恶根,结出了苦果。
德军和苏军在波兰作战范围的分界线会面
波兰自作恶,不可恕,出来混,总要还,这就是必然。
波罗的海三国为什么率先脱离苏联?
苏联解体后,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一直被认为是“去俄化”最猛烈的国家,也同时是融入西方程度最深的前苏联国家。目前,三国均已加入欧盟、欧元区、申根区和北约。每年,北约集团都会选时机,大摇大摆的在波罗的海三国周边进行各种军演,对此地的增兵部署也在一直不断推进。
脱离苏联后,三国的迅速“反水”,让北约能直接在莫斯科以西800公里的地方驻军,搞得俄罗斯的西部大段边界,在西方阵营面前,已经跟“裸奔”差不多了。
除了民间试图彻底抹掉苏联痕迹、军事上主动充当“反俄急先锋”外,在外交方面,三国也总在尽最大可能,“时刻与西方阵营保持一致”。
比如,去年前俄特工斯克里帕尔在英国中毒事件发生后,以英美为首的西方世界,曾掀起了一阵驱逐俄罗斯外交官的浪潮。
没成想,跟中毒事件没有毛关系的波罗的海三国,竟然也主动“跟风”西方,加入了驱逐俄罗斯外交官的行列——立陶宛驱逐了3名俄外交官,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各驱逐了1名。
对前老大的敌意和仇视能发展到如此程度,可见双方积怨之深。
(顶着新冠疫情,2020年6月,北约19国还是开展了波罗的海联合军演,在俄罗斯家门口炫耀了数日)
这里,咱们先捋一捋波罗的海三国跟苏联/俄罗斯的前生今世。
历史上,即便三国有着被俄罗斯族长期控制的历史,但无论是沙俄还是苏联,在当地人眼中,对方多是“侵略者”和“占领军”的存在。
从中世纪到近代,波罗的海三国虽偏居东北欧一隅,却扼控波罗的海出海口“门户”及海上贸易通道,战略价值极高,被众列强垂涎。从早前的波兰,到后来的普鲁士、俄罗斯帝国,都曾深度卷入对其的争夺之中。
到了17末世纪,彼得大帝时代,在经过与瑞典多年争斗之后,波罗的海三国成了沙俄的控制范围。之后,18世纪末的叶卡捷琳娜大帝又直接将其吞并,三国被划为了沙俄帝国的一部分。同其他征服地区一样,沙俄统治者致力于在此地大量移入俄罗斯族、普及俄语和东正教,试图将三国俄罗斯化。
只是,跟同属于东斯拉夫人或者高加索人,笃信东正教的乌克兰、白俄罗斯或者格鲁吉亚不同,波罗的海三国论人种,更接近于瑞典、芬兰的北欧人。
宗教方面,立陶宛历来是天主教的主要活动阵地,而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则主要信奉信义会,一个基督教新教的分支。
很显然,双方并没有共同的民族、文化和信仰基础,算是话不投机半句多的那种强行组合。
因而,即便被施以了同化,压迫、迁入迁出等各种操作,但比起其他西部被征服领土,沙俄对此地的斯拉夫化效果并不算特别明显。
二十世纪初,随着罗曼诺夫王朝的崩溃,三国好不容易等来了自由和希望的曙光,在西方的支持下,迅速成立了自己的国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
(三国国旗)
前面也说过了,在被沙俄统治的两个多世纪里,波罗的海沿岸曾被搞过“民族大换血”。因此,独立后的三国境内,也拥有着一定比例的俄罗斯族,他们跟独立后的亲西方的民族主义政府,总是格格不入,暗中一直在和苏联保持联系,试图建立亲苏政权。
到了二战开打之初,苏联一面跟纳粹德国瓜分了波兰,一面趁乱大搞“东方战线”,把边界向西推进约300—400公里,共增加领土46万多平方公里,人口2200多万,形成了一个广袤的战略缓冲带。
显然,作为东西方夹心奥利奥的波罗的海三国,就是这个“东方战线”的主要组成部分。
1939年,苏联强迫波罗的海三国签订双边互助条约,允许苏联在境内建立军事基地。1940年,趁着二战的扩大,欧洲各国无暇北顾的时候,苏联先是指责三国阴谋反对自己,随即又干脆直接对波罗的海三国进行了军事占领,并扶植建立了亲苏政府,新政府又主动“投票”表示,要加入“社会主义大家庭”,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就这样,苏联以自己的钢铁洪流为筹码,行云流水般的对波罗的海三国行完成了——占领、改朝换代、直接吞并这一系列操作。
(1940年,斯大林的照片已经挂上了波罗的海三国议会,各国国旗和国徽也印上了镰刀斧头)
在纳粹德军进入巴黎的同一天,1940年6月14日,苏联开始了代号为“六月遣送”的集体流放——三国右翼政党的成员及其家属,有据可查的1918年-1940年波罗的海三国独立期间发表过反苏言论的这知识分子及其家属、波罗的海三国大量暴力机构(军警队伍)成员共计42375人,全部被逮捕,并流放到西伯利亚。
除了流放外,苏联还处决了近2000名当地人。
此外,富人的财产被充公、企业被没收、黄金储备也被运到了莫斯科。
然而,对于波罗的海三国的军政、知识、文化界来说,这轮“清洗”,也仅仅是个开始而已。
一年后,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打头阵的波罗的海地区在开战之初就被德国占领。德军进驻后,又对波罗的海三国的犹太人、民族主义人士和亲苏分子大开杀戒。
这方面,此时的苏联和德国算是达成了“共鸣”——消灭一国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意识,是可以走捷径的,即——尽可能的消灭对方的精英阶层,再对其余的愚蒙大众施以”同化教育”,时间一长,对方就成了自己人了。
具体操作,大家可以对比一下发生在波兰的“卡廷惨案”。
当然,此地还有不少亲德人士主动要跟纳粹合作,各地也不乏老百姓箪食壶浆,涌到德军队伍两旁去“喜迎王师”,甚至诸多大好青年还积极加入了武装党卫队,想借助纳粹德国力量来“解放祖国”。
咱们就拿爱沙尼亚举例。
据统计,在苏德战争初期,大约有55000爱沙尼亚人参加了苏联红军;而1941年德国占领爱沙尼亚期间,竟然有72000人入伍党卫军。
以上的双方都把自己的老板当做解放者,把对方的后台视为侵略者,在波罗的海沿岸上演着同胞相残的历史悲剧。
有部爱沙尼亚电影,叫做《1944》,讲的就是二战后期,苏德双方在爱沙尼亚的最后一战....只是,虽然名义上交战的是苏德两军,但战场上兵戎相见的,却为同样的爱沙尼亚人。
走过了痛苦绝望、同胞相残的1944年,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国又开启了新的报复行动。
斯大林签署了对波罗的海地区“不忠诚人口”进行集体流放的命令。截至到1953年,他老人家去世时,苏德战争前后,苏联共向中亚和西伯利亚流放了大约五十万波罗的海公民,相当于三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这些人当中,大部分都属于原国家军政界管理人员、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士,他们离开了风景秀丽的舒适家园,在天寒地冻或是茫茫戈壁中挖矿、种土豆,劳动至死。
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逐步纠正斯大林的民族政策,一大部分波罗的海三国流放人员被允许返回家园。
只是,九死一生回到老家的人们往往发现,工作没了、房子和财产也被充公,苏联占领前的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所以,从这时起,在各种旧愁新怨的交织下,三国虽然表面上臣服于苏联大家庭,但心里面已经接下来完全无法化解的梁子。
二战后到八十年代末,一方面,苏联当局极力压制当地语言文化,另一方面大量移入俄罗斯人。时间一长,在冷战的大环境中,以共建社会主义的名义,宗教分歧被淡化,民族矛盾也貌似趋于弥合。虽然和大部分苏联人并不是同宗同源的兄弟民族,但长在红旗下的波罗的海三国人们,多数都能熟练掌握俄语,小学生戴红领巾,中学生入团,大人们争取入党,举国庆祝十月革命,更能享受到免费分房、免费医疗和教育等一系列苏联加盟共和国的福利。
然而,这一切,仅仅是表面的假象而已。
随着八十年末,在戈尔巴乔夫的一系列对苏共和苏联政体的“自我否定”下,整个苏东地区顿时陷入了思想混乱之中。
这时,波罗的海三国首先起事,要求脱离苏联。
那个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波罗的海之路”就发生在此期间。
1989年8月23日,三国国民联合进行了一次示威活动,有200多万人手牵手,横跨了三国领土,连成长度超过600公里的人链,场景相当震撼。
他们以举国之力上演了这样一出大型“手拉手”活动,向全世界展示了三国团结一致,坚决退出苏联的决心。
再加上西方媒体对活动“感天动地”的报道,“波罗的海之路”在国内外均收获了大量声援。
此情此景下,莫斯科方面只回应了激烈的言辞,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来主动修补三国与苏联之间的关系。
最终,在西方的暗中支持下,立陶宛于1990年3月11日宣布脱离苏联独立;爱沙尼亚于1991年8月19日宣布独立;拉脱维亚1991年8月22日宣布独立。
现在看来,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就是苏联彻底崩盘的催化剂。
然而,即便独立属于多数民众的愿望,也是大势所趋,但正如前面提及的那样,整个苏联时代,除了定居于此的俄罗斯族外,也培育出了一些心向苏联社会主义大家庭的“红色”波罗的海人。
比如,下图这位,有克格勃背景的,苏联内务部长鲍利斯·卡尔洛维奇·普戈。这大叔性格刚烈,“八一九政变”政变失败后,与老伴双双开枪自杀,殉了苏联。
要说普戈部长是害怕被“清算”,畏罪自杀的,倒还真算不上。
毕竟,跟他同级别的克格勃最后的掌门人,克留奇科夫也就关了三年而已,出来后还能继续享受老干部待遇。
所以,普戈的选择,更像是在“殉国”,殉了苏联和自己的理想信仰。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他就是个土生土长的拉脱维亚人。
当今的拉脱维亚专注反俄事业近三十年,在一些方面甚至比爱沙尼亚和立陶宛两兄弟做的还要激烈。
独立后的拉脱维亚人口一直维持在200万左右,但其中三分之一的居民带有俄罗斯族血统,俄语是他们的母语。
然而,根据独立后的拉脱维亚宪法规定,其国内只有一种官方语言,即拉脱维亚语,学校的必修外语是英语。各种俄语招牌、路标和印刷品也被逐一取缔或者勒令改版。
90年代中期,拉脱维亚立法规定,1940年以前在本国出生的人,以及这些人的后代,自动成为公民;而这以后的定居者统一归为“外来人口”,无论年龄大小,都要通过考试才能成为正式的国家公民。考试的内容包括拉脱维亚语言、历史、宪法等。
显然,1940年这个节点,还有入籍考试的科目设定,明显就是在间接强制同化其国内的俄罗斯族人,手法苏联跟比,还是有几分相似的。
这导致,有一大批学习能力较差,从小只说俄语的俄罗斯族人,无法通过考试,从而丧失了公民身份,成为了“黑户”,尽管他/她就出生、成长并定居于此。
讲真,这让当年“殉”了苏联的普戈部长的在天之灵,情何以堪。
乌克兰将再无真正意义上的海军?
乌克兰海军司令Voronchenko今天说,乌克兰主要的舰艇仍被扣留在被占领的克里米亚。目前虽然没有俄罗斯那么多的舰船,但乌克兰拥有强大的沿海部队和海军陆战队员,能够在两栖作战期间击退海上袭击。乌克兰海军实际拥有约41艘军舰、80艘辅助船只、60架飞机和直升机,装备海军陆战队的装甲运输车265辆,火炮60门,装备岸防摩步师的坦克270辆,步兵战车320辆,火炮160门;此外还有为炮兵装备的120门火炮。
乌克兰海军说,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7条、第38条和乌克兰与俄罗斯关于合作使用亚速海的条约的第2条,乌克兰军舰享有航行自由,因此可以通过刻赤海峡。俄罗斯拒绝遵守承诺,使用俄军舰和干货船挡住乌克兰海军前往刻赤海峡的航道,是在故意将亚速海的冲突升级。
主动撞击乌舰的俄顿河号反而舰体受损严重。俄海军早就是明日黄花,乌克兰的行动尺度刚好,也把这个问题国际化。下一步俄如果继续强硬态度封锁海峡,双方继续在海峡一带纠缠,意味着也会影响民船通航 导致俄自损八百。
克利姆金说,俄罗斯在公共水域发动了对乌克兰的战争:“俄罗斯对乌克兰进行着侵略行动,现在我们乌克兰境内进行侵略,俄罗斯又在公共水域与我们发生战争,导致我们的士兵受伤。对这种侵略行为,应该根据国际法的所有原则进行制止。“克利姆金:“我们与所有朋友和合作伙伴保持联系,告知他们正在发生的事情。”
黑海地区5个沿岸国家的边防和海岸警卫参与的黑海跨界合作论坛今天在敖德萨召开 - 乌克兰、土耳其、罗马尼亚、格鲁吉亚和保加利亚。未邀请俄罗斯参加。
立陶宛总统达利亚·格里包斯凯特谴责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侵略,称乌克兰航行权的被剥夺是俄罗斯公然违反国际法和俄罗斯自己的义务的行径。
爱沙尼亚总理于里·拉塔斯今天发帖称在刻赤海峡这次事件里俄罗斯是严重违反国际法的: “我谴责俄罗斯对乌克兰海军舰艇的扣押,对刻赤海峡的封锁以及对乌克兰的侵略。我支持欧盟和北约呼吁,让紧张局势降级。
罗马尼亚和波兰外交部表示他们对亚速海事件深感关切,并表示支持乌克兰的领土完整和主权及其使用领海的权利。
土耳其外交部对乌克兰船只遭袭击表示关注。 “作为沿海国家之一,我们要强调的是,没有必要阻止舰船通过刻赤海峡。我们敦促各方不要采取可能威胁该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动作,尊重国际法并按照常识办事。
今天在柏林的联邦议院附近将举行集会,口号为“阻止俄罗斯侵略”!
1914到1918历史事件?
1914年7月28日,在塞尔维亚拒绝奥匈的最后通牒后,奥匈对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罗斯帝国站在塞尔维亚一方加入了战争,8月1日,德国对俄宣战,从而开启了一战的东线战场。
东线北起波罗的海,南至罗马尼亚,长900千米。在北面,德军和俄军交战,而在南边,俄军和奥军交战。
1915年年初,俄军于1月23日向奥军进攻,企图夺取喀尔巴阡山脉山口,兵临维也纳和布达佩斯而将奥匈逐出战争。在喀尔巴阡战役当中德奥联军阻止了俄军的攻势。4月,俄军的攻势刚刚告一段落,德奥军的反击随机拉开。在德军占据优势的炮兵面前,素质不高的俄军步兵承受了巨大打击,第三集团军基本丧失了战斗力。(戈利采-塔诺夫战役,对戈尔利采的突破)
1916年
2月21日,德军向法国的凡尔登发动了大规模进攻。西线吃紧的情况下,法国再次要求俄国在东线发动进攻。尽管弹药不足,3月18日俄军以立陶宛地区的那拉奇湖进攻来应付法国人,但是再次遭受惨重的失败。此后,奥军也向意军发动了进攻。
1917年
年初,德军攻占了维尔纽斯,随后向拉脱维亚方向发动进攻。3月8日,二月革命爆发,沙皇退位,罗曼诺夫王朝结束。
6月,俄军在加利西亚和西乌克兰开始进攻,但在初期的胜利后,俄军陷入缺乏补给的困境。7月1日到7日,德军开始反击,不但逐回了嵌入防线的俄军,同时包围了一部分俄军。俄军损失近十万人,德军前进了一百公里,乌克兰的大门已经对德军打开。
9月,科尔尼洛夫从前线返回,随后发动政变,要求临时政府下台,并且组织了向彼得格勒的进军。临时政府不得不和布尔什维克一起反对科尔尼洛夫。德军抓住俄国内讧的时机,于9月1日发动里加战役,随后攻占里加,通过爱沙尼亚直接威胁彼得格勒。
10月,德军在乌克兰和白罗斯向东推进的同时,临时政府与布尔什维克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11月7日,十月革命爆发,布尔什维克建立了苏俄,并且开始准备与同盟国进行停战谈判。12月3日,谈判开始。
1918年
德国的要求过于苛刻,引起苏俄党内极大的分歧,谈判一度陷入僵局。德国随后下达最后通牒,以打逼和,2月中旬,德军占领了基辅。在这种情况下,苏俄不得不于2月24日重启谈判并接受了苛刻的条件。
3月3日,俄德双方签订布列斯特合约,苏俄割让波兰和库尔兰地区给德国,巴统地区给奥斯曼土耳其,同时从芬兰,白罗斯,波罗的海沿岸和乌克兰撤出军队,允许以上地区独立。俄国付给德国60亿马克的战争赔款。
正是由于普京夺回克里米亚主权?
冷战结束,在苏联解体之后,华约随之解散。与之对立的北约没有了对手,也就是说没有了敌人的存在。但北约非但没有与华约一样的解散,而且还在原来的基础上招兵买马,向东扩大队伍。北约为什么要这样做,其最终目的是什么,明眼人都知道,这是针对俄罗斯而来的。以俄罗斯人为主体的苏联解体,美国西方一开始认为大功告成,欢呼胜利。
但是看到从苏联解体后,脱壳而出的俄罗斯虽然已经大大的瘦身,但还是世界第一领土大国。还具有坚牙利齿,在欧洲各国除了美国之外,军事上俄罗斯还是有压倒性优势。美国和北约为了自己绝对的安全,卧榻之侧是绝对不允许北极熊酣睡的。美国和北约好像目标没有完成,针对俄罗斯就如当年苏联一样。重新抄起老办法,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制裁,军事上遏制,目的是为了让俄罗斯再一次瘦身。
(北约军事演习)
为什么要这样说,从北约千方百计的拉拢原苏联集团的东欧国家加入北约,以及吸收从苏联解体独立的波罗的海三国就可以看出,北约很明显的意图。苏联解体之后过去华约阵营的国家谁都可以加入北约,唯独俄罗斯不行,北约的举动已经不需要具体分析了。这就是,北约过去的敌人是苏联,现在的敌人则是俄罗斯。
至于题中所谓的普京夺回克里米亚,真正的遏制住了北约的东扩,应该说普京的行动对北约东扩有遏制作用。还谈不上真正的遏制住了北约东扩的步伐,北约在欧洲东扩的目标大部分都实现了。现在除了白俄罗斯就是乌克兰了,格鲁吉亚在地理位置上已经属于亚洲了。现在回头看,普京拿下克里米亚并不是蓄谋已久的意图,尽管普京和俄罗斯人都想把克里米亚收回去。
但是如果不是乌克兰一波又一波的颜色运动,不是美欧西方出钱出力策动亲西方势力,硬生生的推翻合法选举的亚努科维奇总统,如果不是乌克兰亲西方势力决绝的要一边倒亲西方实行反俄国策,那是不可能发生普京夺取克里米亚事件的。 普京被迫夺取克里米亚使得乌克兰领土不完整,没有办法加入北约。从现状来说,正因为是普京夺取了克里米亚,暂时阻止了北约东扩,但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正因为克里米亚问题,使得乌克兰死心塌地倒向西方。
(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
虽然乌克兰并没有加入北约,但是无论是北约还是乌克兰自己,都俨然认为乌克兰是西方成员。克里米亚事件会使俄罗斯东欧近邻,都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历史上嗜土如命的沙俄,更加的远离莫斯科跟随西方。普京夺取克里米亚事件的历史影响,需要时间的验证,二战结束以后还没有哪个世界大国直接吞并邻国领土。波兰甚至愿意自己掏钱20亿美元请美军进驻,波罗的海三国的情况也是如此。
普京夺取克里米亚,只能是暂时的阻止北约吸收乌克兰,没有办法遏制北约东进的趋势。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俄罗斯得到了克里米亚,也同时与乌克兰民众结下了怨仇。波罗申科蓄意制造的俄乌刻赤海峡冲突事件,激起了乌克兰国内对俄罗斯的怨恨,但是并没有提高波罗申科的民意支持率,这说明乌克兰民众内外有别。
北约东扩的步子也不会戛然而止,普京遏制不了北约,北约的命运在于其内部的分裂,尤其是与美国的关系生变。回看历史,华约也不是被北约击败的,是祸起萧墙之内,北约也逃脱不了同样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