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袂落去,70年代经典闽南语老歌?
坚持,反背,爱着你,一生只有你,心情无人知,男人情女人心,烧酒话,一只小雨伞,雪中红,一步一脚印,欢喜就好,心事谁人知,送行,我问天等超经典的:爱平才会赢,爱情一阵风,世界第一等,海海人生,车站,金包银,我一定要成功,舞女,酒国英雄,爱情恰恰,有影无,浪子的心情等,新歌: 方瑞娥-爱情像被单 专辑~都还OK 以前的也好听呢~不过比较乡土味浓蔡秋凤-一切拢是空+惜福 我觉得不错龙千玉-只爱你一人 错爱 美丽的错误 蝴蝶梦...太多孙淑媚 - 爱你爱甲心痛 【我很喜欢】墓仔埔也敢去-蔡依林 【有节奏感】萧闳仁 - 看袂落去萧闳仁 - 爱的黑狗兄 等等 【我最近最喜欢的男歌手~】曾心梅-思念你的心肝你敢知江蕙 家后说了这么多,没功劳也有苦劳,要中意的话,要顶哦~!
水映花面花映水?
1036丙子
宋仁宗皇帝景祐三年
1岁
是年十二月十九日乙卯(按:公历1037年1月8日),苏轼生。
苏轼《送沈逵》诗云:“嗟我与君皆丙子。”
《赠长芦长老》诗云:“与公同丙子,三万六千日。”
《玉局文》云:“十二月十九日东坡生日,置酒赤壁矶上。”
《志林》云:“退之以磨蝎为身宫,而仆以磨蝎为命。”若以磨蝎为命推之,则为卯时生。议者以先生十二月为辛丑,十九日为癸亥日,丙子癸亥,水向东流,故才汗漫而澄清。子卯相刑,晚年多难。”
又苏轼诗《李委吹笛(并引)》:“元丰五年十二月十九日,东坡生日也。”
谨按:苏轼生年,有1036年与1037年两种说法。据苏轼《感旧诗(并引)》:“ 元祐六年,予自杭州召还,寓居子由东府,数月复出领汝阴,时予年五十六矣”推之,元佑六年为1091 (辛未)年,若此年苏轼五十六岁,则苏轼生于丙子可以断定,但苏轼生于十二月十九日,按中历虽为丙子,若按西历算,实1037年年初。
1037 丁丑
宋仁宗赵祯景佑四年
2岁
苏洵29岁。欧阳修31岁。王安石17岁。蔡襄26岁。
1038 戊寅
宋仁宗皇帝景祐五年(宝元元年)
3岁
1039 己卯
宝元二年
4岁
苏洵31岁。是年苏辙生。
1040 庚辰
宝元三年(康定元年)
5岁
1041 辛巳
康定二年 (庆历元年)
6岁
1042 壬午
庆历二年
7岁
是年苏轼已知读书。
宋王宗稷云:是年先生七岁,已知读书。
苏轼《上韩魏公梅直讲书》云:“自七八岁知读书。”
《洞仙歌》自序云:“仆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姓朱,年九十余,能知孟昶宫中事。”
《冷斋夜话》载苏轼云:“某七八岁时,尝梦游陕右。”
谨按:苏轼是年已知读书,但其入学则为明年(8岁)。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云“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可知苏轼是庆历三年(8岁)始入小学。
1043 癸未
庆历三年
8岁
是年苏轼入小学。
《志林》云:“吾八岁入小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师独称吾与陈太初者。”
《范文正公文集序》云:“庆历三年,某始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以鲁人石守道《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某従旁窃观,问先生十一人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某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谨按:依上文言,苏轼一入学,即见其聪颖。少年如此,则终非池中物可知矣。
1044 甲申
庆历四年
9岁
是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1045 乙酉
庆历五年
10岁
是年苏洵游学四方,苏轼母亲程氏遂担起教育苏轼的责任。
《苏东坡先生本传》:“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云:“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问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太夫人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公侍侧曰:‘某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
《大全集》载东坡少时语云:“秦少章言东坡十来岁,老苏曾令作《夏侯太初论》有‘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之语。老苏爱此论。年少所作,故不传。”
赵德麟所编《侯鲭录》云:东坡年十岁,在乡里见老苏诵欧公《谢宣召赴学士院仍谢赐对衣金带及马表》,老苏令坡拟之,其间有“匪伊垂之带有余,非敢后也马不进。”老苏喜曰:“此子他日当自用之。”
是年黄庭坚生。
1046 丙戌
庆历六年
11岁
苏洵38岁。欧阳修40岁。王安石26岁。蔡襄35岁。苏辙8岁。黄庭坚2岁。
1047 丁亥
庆历七年
12岁
是年苏轼祖父卒,苏洵自虔州归。苏轼听苏洵介绍白居易诗。
苏轼《天石砚铭》曰:“某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铿然,扣之有声。”
《钟子翼哀词》云:“某年十二,先君宫师归自江南。”
《与曾子固书》云:“祖父之没,某年十二矣。”
《天竺寺(并引)》:“ 予年十二,先君自虔州归,为予言:“近城山中天竺寺,有乐天亲书诗云: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従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清下界闻。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笔势奇逸,墨迹如新。”今四十七年矣。予来访之,则诗已亡,有刻石存耳,感涕不已,而作是诗。
香山居士留遗迹,天竺禅师有故家。空咏连珠吟叠壁,已亡飞鸟失惊蛇。林深野桂寒无子,雨浥山姜病有花。四十七年真一梦,天涯流落涕横斜。”
1048 戊子
庆历八年
13岁
1049 己丑
庆历九年(皇佑元年)
14岁
1050 庚寅
皇佑二年
15岁
1051 辛卯
皇佑三年
16岁
是年米芾生。
1052 壬辰
皇佑四年
17岁
是年与刘仲达交游。
《满庭芳》序云:“余年十七,始与刘仲达往来于眉山。”
1053 癸巳
皇佑五年
18岁
1054 甲午
皇佑六年 (至和元年)
19岁
是年苏轼取妻。
宋王宗稷云:先生年十九,始娶眉州青神王方女。
苏轼《王氏墓志》云:“生十有六岁,而归于某。”
谨按:治平二(1065)年,王氏卒,年二十有七。以王氏年数考之,则甲午(1054)年归于先生明矣。
1055 乙未
至和二年
20岁
是年苏轼游成都,拜访张安道,受到礼遇。晁美叔求交,苏轼作答。
王宗稷云:是岁先生年二十,游成都,谒张安道。
《乐全先生文集序》云:“某年二十,以诸生见公成都,一见待以国士。”
《送美叔诗》云:“我生二十无朋俦,当时四海一子由。君来扣门若有求。”
1056 丙申
至和三年( 嘉佑元年)
21岁
苏洵48岁。欧阳修50岁。王安石36岁。蔡襄45岁。苏辙18岁。黄庭坚12岁。米芾6岁。
谨按:苏轼《凤鸣驿记》云:“ 始余丙申岁举进士,过扶风。”若以此为准,则苏轼于是年(1056年)举进士。但资料不足。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嘉祐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又《范文正公文集叙》:“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又《东坡先生本传(《宋史》)》:“ 嘉祐二年,试礼部,……殿试中乙科。”如以此为准,则苏轼举进士当为1057(丁酉)年。所谓“丙申岁举进士”当为笔误。
1057 丁酉
嘉佑二年
22岁
是年苏轼与苏辙同登进士第。
四月,苏轼母亲程氏病终。
苏轼《兴国六祖书赞》云:“余嘉祐初举进士,馆于兴国浴室院。”
《东坡先生本传(《宋史》)》:“ 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
《太息一篇送秦少章归京》云:“昔吾举进士,试名于礼部。欧阳文忠公见吾文,且曰:‘此我辈人也,吾当避之。’”
《上韩太尉书》云:“某年二十有二矣。”
《上梅直讲书》:“先生登第之后,四月,丁太夫人武阳君程氏忧。”
司马温公《程夫人墓志》云:“夫人以嘉祐二年四月癸丑终于乡里。”
苏洵《寄文忠公书》云:“二子不免丁忧,今已到家。”
1058 戊戌
嘉佑三年
23岁
1059 己亥
嘉佑四年
24岁
是年服除,苏轼以十二月与苏洵适楚。
苏轼《南行前集序》云:“己亥之岁,侍行适楚,舟中无事,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盖家君之作与弟辙之文皆在焉,谓之南行集。”
1060 庚子
嘉佑五年
25岁
是年过唐州。授河南府福昌县主簿。
宋王宗稷云:是岁先生年二十五,授河南府福昌县主簿。有《新渠》诗,其序云:“庚子正月,予过唐州,太守赵侯始复三陂,疏召渠,为《新渠诗》五章,以告于道路,致侯之意。”
1061 辛丑
嘉佑六年
26岁
是年苏轼通过直言极谏科制策殿试,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凤翔府判官,十二月到治所所在地扶风(今陕西扶风县)任职,正式踏上荣辱不定、政治风波迭起的坎坷仕途。有《应制科上两制书》及《上富丞相书》,又有《谢应中制科启》、《凤翔八观》及《凤鸣驿记》。
苏轼《感旧》诗序云:“嘉祐中,予与子由奉制策,寓居怀远驿,时年二十六,子由年二十三耳。”
《石鼓》诗云:“冬十二月岁辛丑,我初従政见鲁叟。”
1062 壬寅
嘉佑七年
27岁
是年官于凤翔。
二月有《诏郡吏分往属县决囚作诗五百言寄子由》,又有《壬寅重九不预会游普门寺僧阁有怀子由》诗,及按《志林》有《论太白山旧封公爵为文记之》。又有《记岁暮乡俗三首》。
苏辙《和守岁》诗云“顾兔追龙蛇”,子由注:“是岁壬寅”,可知《记岁暮乡俗》三诗,作于壬寅岁矣。
1063 癸卯
嘉佑八年
28岁
官于凤翔。作《思治论》。
1064 甲辰
宋英宗赵曙 治平元年
29岁
官于凤翔。
1065 乙巳
治平二年
30岁
是年苏轼自凤翔罢任回朝,判登闻鼓院。英宗皇帝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宰相限以近例,召试秘阁,皆入三等,得直史馆。通义郡君王氏卒于京师。
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云:“治平二年罢还,判登闻鼓院。英宗皇帝在藩邸,闻先生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宰相限以近例,召试秘阁,皆入三等,得直史馆。”
宋史《苏东坡先生本传》:“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词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帖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1066 丙午
治平三年
31岁
是年在京师直史馆。
四月,苏洵卒,时年58岁,英宗皇帝闻而伤之,命有司具舟载其丧,由苏轼扶护,归葬于蜀。
欧阳文忠公作老苏墓志云:“明允《太常因革礼书》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君以疾卒,实治平三年四月戊申也。”
张安道《老苏文安先生墓表》云:“太常礼书成,未报,以疾卒,实治平三年四月也。”
欧阳修60岁。王安石46岁。蔡襄55岁。苏辙28岁。黄庭坚22岁。米芾16岁。
1067 丁未
治平四年
32岁
是年苏轼居服制中。
八月壬辰葬苏洵于眉州。
九月,作题跋《书摹本兰亭后》云:“外寄所托,改作因寄,于今所欣,改作向之,岂不哀哉,改作痛哉,良可悲,改作悲夫,有感于斯文,改作斯文,凡涂两字,改六字,注四字,曾不知老之将至,误作僧,已为陈迹,误作以,亦由今之视昔,误作由。旧说此文字有重者,皆构别体,而之字最多,今此之字颇有同者,又尝见一本比此本微加楷,疑此起草也,然放旷自得不及此本远矣,子由自河朔持归,宝月大师唯简请此本,令左绵僧意祖摹刻于石。治平四年九月十五日。”可知苏轼于王羲之研究已有深度。
是年蔡襄卒。
1068 戊申
宋神宗赵顼 熙宁元年
33岁
是年苏轼免丧。
十月作《四菩萨阁记》。
十二月,返回长安,作题跋《书王石草书》。
《四菩萨阁记》云:“载四菩萨版以归。既免丧,尝与往来浮屠人,劝某为先君舍施。为大阁以藏之。”作记乃熙宁元年十月。
《书王石草书》:“王正甫石才翁对韩公草书,公言二子一作向马行头吹笛,座客皆不晓,公为解之:“若非妙手,不敢向马行头吹也。”熙宁元年十二月晦书。”
《跋醉导师图并章子厚跋》:“熙宁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舟过长安,会正父与毋清臣家,舟观醉士图,见子厚所题,知其为予噱也,持耳翁为予固畏之,若子厚乃求其持而不得者,他日舟见,当复一噱,时与清臣尧夫子由同观子瞻书。
1069 己酉
熙宁二年
34岁
是年苏轼还朝,因与王安石相左,被迫监官告院。与王诜写诗赋及《莲华经》,作题跋《跋醉导师图并章子厚跋》。
《乌台诗话》云:“熙宁二年,某在京授差遣,与王诜写诗赋及《莲华经》。”
《跋醉导师图并章子厚跋》:“仆素不喜酒,观正父醉士图,亦甚威执杯持耳翁也,子瞻。
仆观醉道士图,展卷末诸君题,子瞻所题,发噱绝倒,子厚书。
又:
熙宁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舟过长安,会正父与毋清臣家,舟观醉士图,见子厚所题,知其为予噱也,持耳翁为予固畏之,若子厚乃求其持而不得者,他日舟见,当复一噱,时与清臣尧夫子由同观子瞻书。
酒中固多味,恨知之者少耳,若持耳翁已太苛矣,子瞻性好山水,尚不肯渡仙游潭,况于此而知味者乎,宜其畏也,正父赴丰国时,子厚令进武,复题此以继子瞻之后。巳酉端午后一日。”
《苏东坡先生本传》:“熙宁二年,还朝。王安石执政,素恶其议论异己,以判官告院。”
1070 庚戌
熙宁三年
35岁
是年监官告院,范景仁举苏轼充谏官,未果。作《送章子平诗》、《送钱藻知婺州诗分韵得英字》、《送曾子固倅越诗分韵得燕字》及《寄刘贡甫》诗。
《送章子平诗》序:“熙宁三年,子平自右司谏、直集贤院出牧郑州,赋诗饯之。”
《乌台诗话》云:“旧例,馆阁补外,同舍饯送,必分韵。”
1071 辛亥
熙宁四年
36岁
是年任监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因上言得罪王安石,转任开封府推官,御史以杂事诬奏苏轼过失,轼乞外任避之,除通判杭州。有奏《罢买灯疏》、《初到杭州寄子由》两绝。除夕,先生以通判职事直都厅,日暮返舍,题一诗于壁。
《苏东坡先生本传》:“四年,安石欲变科举,兴学校,诏两制、三馆议。轼上议曰:“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使君相有知人之明,朝廷有责实之政,则胥史皂隶未尝无人,而况于学校贡举乎?虽因今之法,臣以为有余。使君相不知人,朝廷不责实,则公卿侍従常患无人,而况学校贡举乎?虽复古之制,臣以为不足。夫时有可否,物有兴废,方其所安,虽暴君不能废,及其既厌,虽圣人不能复。故风俗之变,法制随之,譬如江河之徙移,强而复之,则难为力。庆历固尝立学矣,至于今日,惟有空名仅存。今将变今之礼,易今之俗,又当发民力以治宫室,敛民财以食游士。百里之内,置官立师,狱讼听于是,军旅谋于是,又简不率教者屏之远方,则无乃徒为纷乱,以患苦天下邪?若乃无大更革,而望有益于时,则与庆历之际何异?故臣谓今之学校,特可因仍旧制,使先王之旧物,不废于吾世足矣。至于贡举之法,行之百年,治乱盛衰,初不由此。陛下视祖宗之世,贡举之法,与今为孰精?言语文章,与今为孰优?所得人才,与今为孰多?天下之事,与今为孰办?较此四者之长短,其议决矣。今所欲变改不过数端:或曰乡举德行而略文词,或曰专取策论而罢诗赋,或欲兼采誉望而罢封弥,或欲经生不帖墨而考大义,此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也。愿陛下留意于远者大者,区区之法何预焉。臣又切有私忧过计者。夫性命之说,自子贡不得闻,而今之学者,耻不言性命,读其文,浩然无当而不可穷,观其貌,超然无著而不可挹,此岂真能然哉!盖中人之性,安于放而乐于诞耳。陛下亦安用之?”议上,神宗悟曰:“吾固疑此,得轼议,意释然矣。”即日召见,问:“方今政令得失安在?虽朕过失,指陈可也。”对曰:“陛下生知之性,天纵文武,不患不明,不患不勤,不患不断,但患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愿镇以安静,待物之来,然后应之。”神宗悚然曰:“卿三言,朕当熟思之。凡在馆阁,皆当为朕深思治乱,无有所隐。”轼退,言于同列。安石不悦,命权开封府推官,将困之以事。”
1072 壬子
熙宁五年
37岁
是年苏轼任杭州通判。
三月二十三日従太守沈公观花于吉祥寺,作《牡丹记》。是年科场,苏轼监试,有《呈试官》诗及《试院煎茶》诗、《催试官考较戏作》。
八月十七日登望湖楼,是日榜出,与试官两人复留,作五绝句。
十月乙酉,与钱塘之士贡于礼部者九人。宴于中和堂,作是诗以勉之。
十月十二日,运司差苏轼往湖州相度堤垾利害,与湖州太守孙莘老相见,作七绝《赠莘老》及《山村五绝》。是年又作《送杜子方》诗。
腊月,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有诗。
《牡丹记叙》:“ 熙宁五年三月二十三日,余従太守沈公观花于吉祥寺僧守璘之圃。圃中花千本,其品以百数,酒酣乐作,州人大集,金槃彩篮以献于坐者,五十有三人。饮酒乐甚,素不饮者皆醉。自舆台皂隶皆插花以従,观者数万人。明日,公出所集《牡丹记》十卷以示客,凡牡丹之见于传记与栽植培养剥治之方,古今咏歌诗赋,下至怪奇小说皆在。余既观花之极盛,与州人共游之乐,又得观此书之精究博备,以为三者皆可纪,而公又求余文以冠于篇。
盖此花见重于世三百余年,穷妖极丽,以擅天下之观美,而近岁尤复变态百出,务为新奇以追逐时好者,不可胜纪。此草木之智巧便佞者也。今公自耆老重德,而余又愚蠢迂阔,举世莫与为比,则其于此书,无乃皆非其人乎。然鹿门子常怪宋广平之为人,意其铁心石肠,而为《梅花赋》,则清便艳发,得南朝徐庾体。今以余观之,凡托于椎陋以眩世者,又岂足信哉!余虽非其人,强为公纪之。公家书三万卷,博览强记,遇事成书,非独牡丹也。
《送杭州进士诗叙》:“ 右《登彼公堂》四章,章四句,太守陈公之词也。苏子曰:士之求仕也,志于得也,仕而不志于得者,伪也。苟志于得而不以其道,视时上下而变其学,曰:吾期得而已矣。则凡可以得者,无不为也,而可乎?昔者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孔子善之,曰:“招虞人以皮冠。”夫旌与皮冠,于义未有损益也,然且不可,而况使之弃其所学,而学非其道欤?熙宁五年,钱塘之士贡于礼部者九人,十月乙酉,燕于中和堂,公作是诗以勉之曰:流而不返者,水也,不以时迁者,松柏也;言水而及松柏,于其动者,欲其难进也。万世不移者,山也,时飞时止者,鸿雁也;言山而及鸿雁,于其静者,欲其及时也。公之于士也,可谓周矣。《诗》曰:“无言不酬,无德不报。”二三子何以报公乎?
是年欧阳修卒。
1073 癸丑
熙宁六年
38岁
是年苏轼任杭州通判。运司又差苏轼往润州,道出秀州,钱安道送茶,和诗。是年作《八月十五观潮》诗写于安济亭上,又作《仁宗皇帝飞白记》、《钱塘六井记》、《次韵章传道》诗、《和刘贡甫秦字韵》诗、《寄刘道原》诗及《和陈述古冬日牡丹诗》四绝,又有《题赠法惠师小童思聪》。
《仁宗皇帝飞白记》:“熙宁六年冬,以事至姑苏。安简王公子诲出所赐公端敏二字。”
《钱塘六井记》:“熙宁五年,太守陈公述古至,问民之利病。明年春,六井毕脩,故详其语以告后人。”
1074 甲寅
熙宁七年
39岁
是年苏轼任杭州通判。正月,游风水洞,推官李泌先行三日,留风水洞相待,作诗题壁。是年纳侍妾朝云。苏轼以苏辙在济南,求为东州守。五月受命移知密州。九月二十日别南北山道友,秋末去杭赴密州,与杨元素同舟,与陈令举、张子野过李公择于湖,遂与刘孝叔俱至松江。夜半月出,置酒垂虹亭上。道过常州,为钱公辅作哀辞。是年苏轼在润州道上过除夜,作《师子赞》及《润州道上过除夜》诗两绝。
苏辙《超然台赋》序:“子瞻通守余杭,三年不得代。以辙之在济南也,求为东州守。既得请高密,五月乃有移知密州之命。”
苏轼《勤上人诗集序》:“熙宁七年,余自钱塘赴高密。”
《别天竺观音诗》序:“余昔通守钱塘,移莅胶西,以九月二十日,来别南北山道友。”
《记游松江说》云:“吾昔自杭移高密,与杨元素同舟,而陈令举、张子野皆従余过李公择于湖,遂与刘孝叔俱至松江。夜半月出,置酒垂虹亭上。子野年八十五,以歌词闻于天下,作《定风波》令。”
《师子屏风赞》云:“润州甘露寺,有唐李卫公所留陆探微画师子版。余自钱塘移守胶西,过而观焉。”
1075 乙卯
熙宁八年
40岁
是年苏轼到密州,到郡二十余日作《上韩丞相论灾伤书》;又论密州盐税;又作《后杞菊赋》。作《送刘孝叔吏部》诗、《和李公择来字韵》诗。及常山祈雨感应,立雩泉。
《后杞菊赋》序:“予仕宦十有九年,家日益贫,移守胶西,而斋厨索然。”
1076 丙辰
熙宁九年
41岁
是年苏轼在密州任。作《刻秦篆记》,是年中秋,欢饮达旦,作《水调歌头》怀子由,及作《薄薄酒》二章。又写《超然台记》寄李清臣。又作《祭常山神文》、《书胶西盖公堂照壁画赞》,及作《山堂铭》,作《表忠观碑》。
《刻秦篆记》:“熙宁九年丙辰,蜀人苏某来守高密。”
王安石56岁。苏辙38岁。黄庭坚32岁。米芾26岁。
1077 丁巳
熙宁十年
42岁
是年苏轼在密州任。就差知河中府,已而改知徐州。四月,赴徐州,与子由相会于澶濮之间,相约赴彭城。留百余日,宿于逍遥堂,子由有两绝,轼和之。徐州水患大作,七月十七日河决澶州曹村埽,八月二十一日及徐州城下。轼治水有功,至十月五日,水渐退,城以全,朝廷降诏奖谕。是年作《留别释迦院牡丹呈赵倅》、《河复》、《韩干画马歌》、《司马君实独乐园诗》及《送范蜀公往西京》诗。又有和子由《水调歌头》词、《与王定国颜长道泛舟》诗,有“回头四十二年非”之句。又作《题七月二十日帖》。
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自密徙徐,是岁河决曹村。”
《与王定国颜长道泛舟》:“回头四十二年非。”。
《题七月二十日帖》:“江右僧宝索靖七月二十日帖,仆亦以是日醉书五纸,细观墨迹,与二妙为三。每纸皆记年月,是岁熙宁十年也。”
《河复(并叙)》:“ 熙宁十年秋,河决澶渊,注钜野,入淮泗。自澶、魏以北皆绝流,而济、楚大被其害,彭门城下水二丈八尺,七十余日不退,吏民疲于守御。十月十三日,澶州大风终日,既止,而河流一枝已复故道,闻之喜甚,庶几可塞乎。乃作《河复》诗,歌之道路,以致民愿而迎神休,盖守土者之志也。
君不见西汉元光元封间,河决瓠子二十年。钜野东倾淮泗满,楚人恣食黄河鳣。万里沙回封禅罢,初遣越巫沉白马。河公未许人力穷,薪刍万计随流下。吾君仁圣如帝尧,百神受职河神骄。帝遣风师下约束,北流夜起澶州桥。东风吹冻收微渌,神功不用淇园竹。楚人种麦满河淤,仰看浮槎栖古木。
《送表忠观钱道士归杭》:“(熙宁十年,诏以龙山废佛祠为表忠观。元丰二年,通教自杭来,见予于吴兴。问:“观亦卒工乎?”曰:“未也,杭人比岁不登,莫有助我者。”余曰:“异哉,杭人重施轻财,是不独为福田也,将自托于不朽,今岁成矣,子其行乎?”及还,作诗送之。”〕
先王旧德在民心,著令称忠上意深。堕泪行看会祠下,挂名争欲刻碑阴。凄凉破屋尘凝座,憔悴云孙雪满簪。未信诸豪容郭解,却従他县施千金。”
1078 戊午
元丰元年
43岁
是年苏轼在徐州任。是年三月,始识王迥子高,闻与仙人周瑶英游,作《芙蓉城》诗。。
春旱,徐州城东二十里有石潭,或云置虎头潭中可以致雷雨,苏轼用其说求雨,作《起伏龙行》。
二月,有旨赐钱二千四百一十万,起夫四千二十三人,及发常平钱米,改筑徐州外小城,创木岸四,以《奖谕敕记》并刻诸石。作《熙宁防河录》。
八月癸丑,楼成。
九月庚辰,大合乐以落之。
是年诗文有《起伏龙行》、《芙蓉城》诗、《熙宁防河录》、《放鹤亭记》、《滕县公堂记》、《鹿鸣燕诗序》、《和鲁直古风二首》及《次韵潜师放鱼》、《和舒尧文祈雪诗》、《祭文与可》及作《石炭》诗、《日喻》一篇。
《起伏龙行(并叙)》:“ 徐州城东二十里,有石潭。父老云与泗水通,增损清浊,相应不差,时有河鱼出焉。元丰元年春旱,或云置虎头潭中可以致雷雨,用其说,作《起伏龙行》一首。
何年白竹千钧弩,射杀南山雪毛虎。至今颅骨带霜牙,尚作四海毛虫祖。东方久旱千里赤,三月行人口生土。碧潭近在古城东,神物所蟠谁敢侮。上欹苍石拥岩窦,下应清河通水府。眼光作电走金蛇,鼻息为云擢烟缕。当年负图传帝命,左右羲轩诏神禹。尔来怀宝但贪眠,满腹雷霆喑不吐。赤龙白虎战明日,(是月丙辰,明日庚寅。)倒卷黄河作飞雨。嗟吾岂乐斗两雄,有事径须烦一怒。”
《芙蓉城(并叙)》:“ 世传王迥子高,与仙人周瑶英游芙蓉城。元丰元年三月,余始识子高,问之信然,乃作此诗。极其情而归之正,亦变风止乎礼义之意也。
芙蓉城中花冥冥,谁其主者石与丁。珠帘玉楼翡翠屏,云舒霞卷千娉婷。中有一人长眉青,炯如微云淡疏星。往来三世空钅柬形,竟坐误读《黄庭经》。天门夜开飞爽灵,无复白日乘云軿。俗缘千劫磨不尽,翠被冷落凄余馨。因过缑山朝帝廷,夜闻笙箫弭节听。飘然而来谁使令,皎如明月入窗棂。忽然而去不可执,寒衾虚幌风泠泠。仙宫洞房本不扃,梦中同蹑凤凰翎。径渡万里如奔霆,玉楼浮空耸亭亭。天书云篆谁所铭,绕楼飞步高竛竮。仙风锵然韵流铃,蘧蘧形开如酒醒,芳卿寄谢空丁宁。一朝覆水不返瓶,罗巾别泪空荧荧。春风花开秋叶零,世间罗绮纷膻腥。此生流浪随沧溟,偶然相值两浮萍。愿君收视观三庭,勿与嘉谷生蝗螟。従渠一念三千龄,下作人间尹与邢。”
《熙宁防河录》,云:“乃即徐州城之东门为大楼,垩以黄土,名之曰黄楼,以土实胜水故也。”
苏辙《黄楼赋》,苏轼跋:“元丰元年八月癸丑楼成,九月庚辰大合乐以落之。”
苏辙《中秋月》三首:“六年逢此月,五年照离别。”苏轼注:“中秋有月凡六年矣,惟去岁与子由会于此。”
苏轼《九日黄楼作》古诗一首:“去年重阳不可说,南城夜半千沤发”。
《石炭(并引)》:“ 彭城旧无石炭。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
《徐州鹿鸣燕赋诗叙》:“ 余闻之,德行兴贤,太高而不可考,射御选士,已卑而不足行。永惟三代以来,莫如吾宋之盛。始于乡举,率用韦平之一经;终于廷策,庶几晁董之三道。眷此房心之野,实惟孝秀之渊。元丰元年,三郡之士皆举于徐。九月辛丑晦,会于黄楼,修旧事也。庭实旅百,贡先前列之龟;工歌拜三,义取食苹之鹿。是日也,天高气清,水落石出,仰观四山之晻暧,俯听二洪之怒号,眷焉顾之,有足乐者。于是讲废礼,放郑声,部刺史劝驾,乡先生在位,群贤毕集,逸民来会。以谓古者于旅也语,而君子会友以文,爰赋笔札,以侑樽俎。载色载笑,有同于泮水;一觞一咏,无愧于山阴。真礼义之遗风,而太平之盛节也。大夫庶士,不鄙谓余,属为斯文,以举是礼。余以嘉祐之末,以进士入宫,偶俪之文,畴昔所上。扬雄虽悔于少作,钟仪敢废于南音。贻诸故人,必不我诮也。”
1079 己未
元丰二年
44岁
是年苏轼在徐州任。正月己亥,同毕仲孙舒焕八人游泗之上,登石室,使道士戴日祥鼓雷氏琴,有记。三月自徐州移知湖州,四月二十九日到湖州任,王子立、子敏皆従。是岁言事者以先生《湖州到任谢表》以为谤,七月二十八日,中使皇甫遵到湖追摄。八月十八日赴台,因“乌台诗案”入狱,狱中作《寄子由诗二首》及《赋榆槐竹柏四诗》,又作《十二月二十日恭闻太皇太后升遐吏以某罪人不许成服欲哭则不可欲泣则不敢作挽诗二首》。十二月出狱,二十九日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是年,苏辙闻素质下狱,上书乞以见任官职赎先生罪,责筠州酒官。苏轼出狱,连削两个官职,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的名义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
是年作《送通教大师还杭州序》,及为章质夫作《思堂记》、王定国作《三槐堂记》、《跋欧阳文忠公家书》。又作《子立墓志》、《与王郎昆仲及儿子迈绕城观荷花发岘山亭晚入飞英寺分韵得月明星稀四首》、《泛舟城西会者五人分韵得人皆苦炎字四首》、《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玉局文》云:“仆在徐州,王子立、子敏皆馆于官舍,而蜀人张师厚来过。二王方年少,吹洞箫饮酒杏花下。”
《张氏园亭记》云:“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
《子立墓志》云:“子立、子敏皆従余学于吴兴,学道日进,东南之士称之。”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其末云:“元丰二年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见画,废卷而哭失声。”
《子立墓志》云:“予得罪于吴兴,亲戚故人皆惊散,独两王子不去,送予出郊,曰:‘死生祸福,天也,公其如天何!’返,取予家致之南都。”
《上文潞公书》云:“某始就逮赴狱,有一子稍长,徒步相随,其余守舍皆妇女幼稚。至宿州,御史符下,就家取书,州郡望风,遣吏发卒围船搜取,长幼几怖死。既去,妇女恚骂曰:‘是好箸书,书成何所得,而怖我如此!’悉取焚之。”
《和王晋卿(并叙)》:“ 驸马都尉王诜晋卿,功臣全彬之后也。元丰二年,予得罪贬黄冈,而晋卿亦坐累远谪,不相闻者七年。
1080 庚申
元丰三年
45岁
是年正月十四日,苏轼自京师道出陈州,苏辙自南都来陈,相见三日而别,苏轼作古诗,有“便为齐安民”之句。又与文逸民饮别,携手河堤上,作诗与子由别。至十八日,于蔡州道上遇雪,作《次子由韵》古诗二首。过新息县,作《示乡人任师中》一首。(谨按:任伋,字师中,眉州人,尝倅黄州,卜居新息。)过淮、游净居寺。至岐亭,访故人陈慥季常,留五日,赋诗一首而去。二月一日苏轼带家人到达黄州,寓居定惠院,作《初到黄州》诗。寓居定惠未久,以是春迁临皋亭,作《迁居临皋亭》诗。八月,乳母王氏卒于临皋亭。苏轼到黄州无所用心,乃覃思《易》、《论语》,颇有所得。
是年诗文有:《次子由韵》古诗二首、《示乡人任师中》一首、《过淮》诗、《游净居寺》诗、《初到黄州》诗、《晓至巴河迎子由》诗、《五禽言》、《定惠寺寓居月夜偶出》诗、《迁居临皋亭》诗、《读战国策》、《石芝》诗、《答秦太虚书》。始作《易传》九卷,《论语》五卷。又作题跋《书蒲永升画后》。
《别王文甫子辩》云:“仆以元丰三年二月一日到黄州,家在南都,独与儿子迈来。
《定惠寺寓居月夜偶出》诗云:“去年花落在徐州,对月酣歌美清夜。今年黄州见花发,小院闭门风露下。”
《书蒲永升画后》:“古今画水多作平远细皱,其善者不过能为波头起伏,使人至以手扪之,谓有洼隆,以为至妙矣,然其品格,特与印板水纸,争工拙于毫厘间耳,唐广明中,处士孙位始出新意,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其后蜀人黄筌孙知微,皆得其笔法,始知微欲于大慈寺寿宁院壁,作湖山水石四堵,营度经岁,终不肯下笔,一日仓皇入寺,索笔墨甚急,奋袂如风雨,须臾而成,作输泻跳蹙之状,汹汹欲崩屋也。知微既死,笔法中绝,五十余年,近岁成都人蒲永升,嗜酒放浪,性与画会,始作活水,得而二孙本意。自黄居宓兄弟李怀衮之流,皆不及也,王公富人,或以势力使之,永升辄嬉笑舍去,遇其欲画,不择贵贱,顷刻而成,尝与余临寿宁院水,作二十四幅,每夏日挂之高堂素壁,即阴风袭人,毛发为立,永升今老矣,画亦难得,而世之识真者亦少,如往时董羽,近日常州戚氏,画水世或传宝之,如董戚之流,可谓死水,未可与永升同年而语也,元丰三年十二月十八日夜黄州临皋亭西斋戏书。”
《石芝(并叙)》:“ 元丰三年五月十一日癸酉,夜梦游何人家,开堂西门有小园古井,井上皆苍石,石上生紫藤如龙蛇,枝叶如赤箭。主人言,此石芝也。余率尔折食一枝,众皆惊笑,其味如鸡苏而甘,明日作此诗。
空堂明月清且新,幽人睡息来初匀。了然非梦亦非觉,有人夜呼祁孔宾。披衣相従到何许,朱栏碧井开琼户。忽惊石上堆龙蛇,玉芝紫笋生无数。锵然敲折青珊瑚,味如蜜藕和鸡苏。主人相顾一抚掌,满堂坐客皆卢胡。亦知洞府嘲轻脱,终胜嵇康羡王烈。神山一合五百年,风吹石髓坚如铁。”
《岐亭五首(并叙)》:“ 元丰三年正月,余始谪黄州。至岐亭北二十五里山上,有白马青盖来迎者,则余故人陈慥季常也,为留五日,赋诗一篇而去。明年正月,复往见之,季常使人劳余于中途。余久不杀,恐季常之为余杀也,则以前韵作诗,为杀戒以遗季常。季常自尔不复杀,而岐亭之人多化之,有不食肉者。其后数往见之,往必作诗,诗必以前韵。凡余在黄四年,三往见季常,而季常七来见余,盖相従百余日也。七年四月,余量移汝州,自江淮徂洛,送者皆止慈湖,而季常独至九江。乃复用前韵,通为五篇以赠之。”
1081 辛酉
元丰四年
46岁
是年苏轼在黄州,寓居临皋亭。正月往岐亭,访陈季常。四月,过古黄州,获一鉴,周尺有二寸。作《鉴铭》。请故营地之东,名之以东坡。次年始筑雪堂,号“东坡居士”。是年诗文有:《岐亭五首》、《鉴铭》、《东坡八首》、《冬至赠安节》、《与安节夜坐赋檠字韵诗》三首,及正月过岐亭作《应梦罗汉记》。并作题跋《书孟东野序》。
《岐亭五首》:“元丰三年正月,岐亭为留五日,明年正月,复往见之。”
《鉴铭》云:“元丰四年正月,余自齐安往岐亭,泛舟而还,过古黄州,获一鉴周尺有二寸。”
《东坡八首》序:“余至黄二年,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哀予乏食,于郡请故营地,使躬耕其中。”
《赠孔毅甫》诗:“去年东坡拾瓦砾,今年刈草盖雪堂”。
《杂说》云:“元丰辛酉冬至,仆在黄州,侄安节远来,饮酒乐甚,以识一时盛事。”
《冬至赠安节》诗:“平生几冬至,少小如昨日。”
《书孟东野序》:“元丰四年与马梦得饮酒黄州东禅,醉后颂东野诗云:我亦不笑原宪贫。不觉失笑!东野何缘笑得元宪?遂书以赠梦得,只梦得亦未必笑得东野也。”
谨按:是年有书法作品:故三司副使陈公题跋
1082 壬戌
元丰五年
47岁
是年苏轼在黄州。寓居临皋亭,就东坡筑雪堂,苏轼自书东坡雪堂四字以榜之,号东坡居士。以《东坡图》考之,自黄州门南至雪堂四百三十步。雪堂之景,堂之前则有细柳,前有浚井,西有微泉。堂之下则有大冶长老桃花、茶,巢元脩菜,何氏丛橘,种秔稌,莳枣栗,有松期为可斫,种麦以为奇事,作陂塘,植黄桑,皆足以供苏轼之岁用,而为雪堂之胜景云耳。是年三月,苏轼以事至蕲水,过酒家饮酒,乘月至一桥上,曲肱少休,作《西江月》词。又游蕲水清泉寺,作《浣溪沙》词。七月游赤壁,有《赤壁赋》,十月又游之,有《后赤壁赋》。
苏轼是年诗文:《悼徐德占诗》、《西江月》词、《浣溪沙》词、《寒食》诗二首、《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孔毅甫久旱已而甚雨》三首、《江城子》词、《定风波》、《梦扁舟》、《望栖霞》、《鼓笛慢》,及记单骧、孙兆事迹,作《怪石供》,重九作《醉蓬莱》,示黄守徐君猷,有“羁旅三年”之句。另有题跋《题温庭筠湖阴曲后》。
《雪堂问》:“苏子得废圃于东坡之胁,号其正曰雪堂,以大雪中为之,因绘雪于四壁之间,无容隙。”
《拟斜川》:“元丰壬戌之春,予躬耕东坡,筑雪堂以居之。”
《悼徐德占诗》序:“元丰五年三月,余以事至蕲水,德占惠然见访。”
《寒食》诗二首:“自我来黄州,已见三寒食。”
《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后赤壁赋》:“十月既望,苏子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题温庭筠湖阴曲后》:“原丰五年,轼谪居黄州,芜湖东承天院僧蕴相,因通直郎刘君谊,以书靖于轼,愿书此词而刻于石以为湖阴故事,而鄂州太守陈君瀚,为致其书,且助之请。七年六月二十三日舟过芜湖,乃书以遗湘,使刻之,汝州团练副使员外蜀苏轼书。”
又:《吊徐德占并引》:“余初不识德占,但闻其初为吕惠卿所荐,以处士用。元丰五年三月,偶以事至蕲水。德占闻余在传舍,惠然见访,与之语,有过人者。是岁十月,闻其遇祸,作诗吊之。
美人种松柏,欲使低映门。栽培虽易长,流恶病其根。哀哉岁寒姿,肮脏谁与伦。竟为明所误,不免刀斧痕。一遭儿女污,始觉山林尊。従来觅栋梁,未免傍篱藩。南山隔秦岭,千树龙蛇奔。大厦若果倾,万牛何足言。不然老岩壑,合抱枝生孙。死者不可悔,吾将遗后昆。
《李委吹笛并引》:“元丰五年十二月十九日,东坡生日也。置酒赤壁矶下,踞高峰,俯鹊巢。酒酣,笛声起于江上。客有郭、石二生,颇知音,谓坡曰:“笛声有新意,非俗工也。”使人问之,则进士李委,闻坡生日,作新曲曰《鹤南飞》以献。呼之使前,则青巾紫裘要笛而已。既奏新曲,又快作数弄,嘹然有穿云裂石之声。坐客皆引满醉倒。委袖出嘉纸一幅,曰:“吾无求于公,得一绝句足矣。”坡笑而従之。
山头孤鹤向南飞,载我南游到九嶷。下界何人也吹笛,可怜时复犯龟兹。
是年宋徽宗赵佶生。
1083 癸亥
元丰六年
48岁
是年苏轼在黄州。为通判孟亨之《跋子由君子泉铭》,又有《题唐林父笔文》。闰八月,有诗与武昌主簿吴亮工。又有《记承天夜游》、及作一绝送曹焕往筠州,序云:“明年余过圆通,始得其详。”
是年苏轼作品有:《跋子由君子泉铭》、《题唐林父笔文》、《记承天夜游》、《跋吴道子地狱变相》等。
《祭春牛文》云:“元丰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天欲明,梦数吏人持纸请祭春牛文,予取笔疾书其上。”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末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跋吴道子地狱变相》:“道子画圣也,出新意于法度之外,寄妙理于豪放之中,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者耶。官地狱变相,不见其造业之因,而见其受罪之状,悲哉悲哉,能于此间一念清净,岂无脱理,但恐如路旁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耳,元封六年七月十日齐安临皋亭借观。”
《天竺寺(并引)》:“ 予年十二,先君自虔州归,为予言:“近城山中天竺寺,有乐天亲书诗云: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従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清下界闻。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笔势奇逸,墨迹如新。”今四十七年矣。予来访之,则诗已亡,有刻石存耳,感涕不已,而作是诗。
香山居士留遗迹,天竺禅师有故家。空咏连珠吟叠壁,已亡飞鸟失惊蛇。林深野桂寒无子,雨浥山姜病有花。四十七年真一梦,天涯流落涕横斜。”
1084 甲子
元丰七年
49岁
是年苏轼在黄州。二月与徐得之、参寥子步自雪堂,至乾明寺,有《师中庵题名》。四月,受命移汝州。四月六日出发,黄州送轼者皆至于慈湖,陈季常独至九江,既到江州和李太白浔阳宫诗,因游庐山,入开先寺,主僧求诗,作《瀑布》一绝。往来十余日,作《漱玉亭》、《三峡桥》诗。与总老同游西林。端午,已在筠州,与苏辙会,时苏辙云庵居洞山,聪禅师亦蜀人,居寿圣寺。一夕三人同梦迎五祖戒和尚,拊手大笑曰:“世间果有同梦者,异哉!”,三人同出二十里建山寺而东坡至,各追绎所梦。坡曰:“某年七八岁时,尝梦某身是僧,往来陕右。”云庵惊曰:“戒,陕右人也。暮年弃五祖来游高安,终于大愚。”在筠州为留十日,七月过金陵,有与叶致远唱和诗。逼岁到泗州,十二月十八日,浴雍熙塔下,除夜在泗州度过,正月四日乃离泗州。
是年苏轼诗文有:《师中庵题名》、《记定惠寺海棠说》、《满庭芳》、四月六日作《安国寺记》,《别黄州》诗、《过江夜行武昌山上,闻黄州鼓角》诗、《记游庐山说》、《瀑布》一绝、《漱玉亭》、《三峡桥》诗、《赠总老》及《题西林壁》绝句、《写宝盖颂与仙长老》、《题李公择山房》、《过建昌李野夫公择故居》,有古诗一首、《自兴国往筠宿石田驿》诗、《将至筠州,先寄迟适远三犹子诗》、《端午游真如寺》、《别子由三首》、《初别子由至奉新作》,与叶致远唱和诗、《送沈逵赴广南》诗,十二月十八日,浴雍熙塔下,作《如梦令》两阕,又作《满庭芳》与刘元达,又有《跋李志中文》、《天石砚铭》、《水龙吟》、《谢黄师是除夜送酥酒》诗。
《满庭芳》序:“四月一日,予将自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李仲览来,书以遗之。”
《东坡图》云:“郡人潘邠老及弟大观,俱以诗知名,多従先生游。先生去,以雪堂付之,邠老因以居焉。”
《和李太白浔阳宫》序:“今予亦四十九,感之次其韵。”
《记游庐山说》:“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欲见,应接不暇,不欲作诗。已而山中僧俗皆曰:‘苏子瞻来矣。’不觉作一绝。入开先寺,主僧求诗,作《瀑布》一绝。往来十余日,作《漱玉亭》、《三峡桥》诗。与总老同游西林,有《赠总老》及《题西林壁》,皆绝句也。”
《写宝盖颂与仙长老》序:“圆通禅院,先君旧游也。四月二十四日晚至宿焉。明日先君忌日,写《宝盖颂》以赠长老仙公。”
《跋李志中文》云:“元丰七年,某舟行赴汝,乃自富州陆走高安,别家弟子由。”
《送沈逵赴广南》诗云:“嗟我与君皆丙子,四十九年穷不死。”又云“我方北渡脱重江,君复南行轻万里”。
《满庭芳》序:“余年十七与仲达往来于眉山,四十九相逢于泗上,晦日同游南山,话旧感叹。”
又《元丰七年有诏京东淮南筑高丽亭馆密海二州骚然有逃亡者明年轼过之叹其壮丽留一绝云》:“ 檐楹飞舞垣墙外,桑柘萧条斤斧余。尽赐昆耶作奴婢,不知偿得此人无。”
1085 乙丑
元丰八年
50岁
是年正月四日,苏轼离开泗州,上书求住常州。经南京到常州。五月内,复朝奉郎,知登州。再过密州,过海州,叹高丽馆壮丽,作一绝。到郡五日,以礼部郎官召。到省半月,除起居舍人。是年作题跋《书吴道子画后》。
《杂说·骡驮驿试笔》:“今日离泗州,然吾方上书求居常州。”
《赠太守霍翔》诗:“十年不赴竹马约。”
《书吴道子画后》:“智者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平原,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吴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余于他画或不能必其主名,至于道子,望而知其真伪也,然世罕有真者,如史全叔所藏,平生一见而已,元丰八年十一月七日书。
《赠杜介(并叙)》:“ 元丰八年七月二十五日,杜几先自浙东还,与余相遇于金山,话天台之异,以诗赠之。”
《次韵徐仲车(仲车耳聋。)》:“ 恶衣恶食诗愈好,恰似霜松啭春鸟。苍蝇莫乱远鸡声,世上谁如公觉早。八年看我走三州,(元丰八年予赴登州,元祐四年赴杭州,今赴扬州,皆见仲车。)月自当空水自流。人间扰扰真蝼蚁,应笑人呼作斗牛。”
1086 丙寅
宋哲宗赵煦 元佑元年
51岁
王安石66岁。苏辙48岁。黄庭坚42岁。米芾36岁。宋徽宗赵佶5岁。
是年王安石卒,旧党得势,苏轼被招回朝,由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位极人臣。但他并不因受到旧党的重用而隐瞒和改变自己的政治观点,认为王安石的新法有一些已证明是有效的,不可一概废除,使他与旧党人物处于尖锐的矛盾对立状态,多次受到他们的诬陷,在朝中难以立足。是年作《法云寺钟铭》、《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元祐元年九月六日明堂赦文》、《内中告迁神御于添脩殿奉安祝文》、《奉告天地、社稷、宗庙、宫观、寺院祈雪祝文》、《五岳四渎祈雪祝文》。及任中书舍人日,举江宁府司理周穜充学官。及除内翰,又有《举鲁直自代状》。复作题跋:《书黄鲁直诗后》。
《志林》:“元祐元年,余为中书舍人,复迁翰林学士知制诰。”
《书黄鲁直诗后》云:“每见鲁直诗文,未尝不绝倒,然此卷语妙,殆非悠悠者所识,能绝倒者,已是可人。元祐元年八月二十二日与定国子由同观。
又,读鲁直到诗,如见鲁仲连李太白,不敢复论鄙事,虽若不适用,不为无补于世也。”
《武昌西山(并叙)》:“ 嘉祐中,翰林学士承旨邓公圣求为武昌令,常游寒溪西山,山中人至今能言之。轼谪居黄冈,与武昌相望,亦常往来溪山间。元祐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考试馆职,与圣求会宿玉堂,偶话旧事。圣求尝作《元次山洼樽铭》刻之岩石,因为此诗,请圣求同赋,当以遗邑人,使刻之铭侧。
春江渌涨蒲萄醅,武昌官柳知谁栽。忆従樊口载春酒,步上西山寻野梅。西山一上十五里,风驾两腋飞崔嵬。同游困卧九曲岭,褰衣独到吴王台。中原北望在何许,但见落日低黄埃。归来解剑亭前路,苍崖半入云涛堆。浪翁醉处今尚在,石臼杯饮无樽罍。尔来古意谁复嗣,公有妙语留山隈。至今好事除草棘,常恐野火烧苍苔。当时相望不可见,玉堂正对金銮开。岂知白首同夜直,卧看椽烛高花摧。江边晓梦忽惊断,铜环玉锁鸣春雷。山人帐空猿鹤怨,江湖水生鸿雁来。请公作诗寄父老,往和万壑松风哀。”
1087 丁卯
元佑二年
52岁
是年苏轼为翰林学士,复除侍读。作《书石舍人北使序后》、《与乔同寄贺君》、《二月八日朝退起居院,感申公故事作一绝》、《书子由日本扇后》、《祭王宜甫文》、《兴国寺六祖画赞》、《西京应天院脩神御毕告迁诸神祝文》、《奉安神宗皇帝神御祝文》、《景灵宫宣光殿奉安神宗皇帝御容祝文》、《五岳四渎祈雨祝文》、《天地宗庙社稷祈雨祝文》、《景灵宫天兴殿开淘井眼祭告里域真官祝文》。又作作题跋《跋石氏画苑》(二月)、《题憩寂图诗》。
《与乔同寄贺君》序:“元祐二年同来京师十数日,予留之,不可。”
《兴国寺六祖画赞》:“至嘉祐初举进士,馆于兴国浴室院。予去三十一年,而中书舍人彭器资亦馆于是,余往见之。”
《跋石氏画苑》:“君厚画苑,处不充箧笥,出不汗牛马,明窗净几,有坐卧之安,高堂素壁,无卷舒之劳,而人物禽鱼之变态,山川草木之奇姿,粲然前陈,亦好事者之一适也。元(佑)二年二月八日平叔借观子瞻书。“
《题憩寂图诗》:“元(佑)二年正月十二日,苏子瞻李伯时为柳仲远作松石图,仲远取杜子美诗,松根胡僧憩寂寞,庞眉皓首无住着,偏袒右肩露两脚,叶里松子僧前落之句,复求伯时画此数句,为憩寂图,子由题云:“东坡自作苍苍石,留取长松待伯时,只有两人嫌未足,兼收前世杜陵诗。”因次其韵云:“东坡虽是湖州派,竹石风流各一时,前世画师今姓李,不妨题作辋川诗。“文与可尝云,老夫墨竹一派,近在徐州,吾虽不及,石似过之,此一卷公案,不可不令鲁直下一句。”
《送乔仝寄贺君六首(并叙)》:“ 有乔仝者,少得大风疾几死,贺使学道,今年八十,益壮盛。人无复见贺者,而仝数见之。元祐二年十二月,仝来京师十许日,余留之不可。”
1088 戊辰
元佑三年
53岁
是年苏轼任翰林学士,当年省试,苏轼知贡举,又充馆伴北使,二月二十一日,与鲁直、蔡天启会于伯时舍,录鬼仙诗文。有议论作诗付苏过,又有《论乐》等说。及与王晋卿论雪堂义墨,及为文骥作《字说》。十二月二十一日,立延和殿中,论盛度诰词。
是年苏轼诗文有:《和子由元日省宿致斋》、《与李方叔诗》、《和钱穆父雪中见及》、《吕大防、范纯仁左右相制》、《端午帖子词》、《元祐三年六月德音赦文》、《西路阙雨祈雨祝文》、《论乐》、《字说》及题跋《书赠柳仲矩》、《跋宋汉杰画》。
《和子由元日省宿致斋》:“白发苍颜五十三。”
《与李方叔诗》序:“仆与李廌方叔相知久矣。仆领贡举事,李不得第,愧甚,作诗谢之。”
《和钱穆父雪中见及》:“行避门生时小饮。”
《与陈传道书》云:“某顷伴虏使,颇能诵某文。”
《书赠柳仲矩》:“柳十九仲矩自共城来,持太官米作饭食我,且言百泉之奇胜,劝我卜邻,此心飘然已在太行之麓矣,元袥三年九月十七日。”
《跋宋汉杰画》:“仆曩与宋复古游,见其画潇湘晚景,为作三诗,其略云,径遥趋后崦,水会赴前溪。复古云,子亦善画耶?今其犹子汉杰,亦复有此学,假之数年,当不减复古。元(佑)三年四月五日书。”
米芾38岁,做《苕溪诗》卷。
1089 己巳
元佑四年
54岁
是年苏轼任翰林学士,三月内,累章请郡,除龙图阁学士、知杭州。帝遣内侍赐龙茶、银合,用前执政恩例。七月三日,苏轼到杭州任,谢表云:“江山故国,所至如归。父老遗民,与臣相问。”到任作《谒文宣王庙祝文》、《谒诸庙祝文》。是年过吴兴,又作《定风波》为六客词,苏辙使契丹,苏轼作诗送之。在苏轼出牧余杭期间,苏辙代苏轼为学士。
是年苏轼诗文有:《东太一宫脩殿告十神太一真君祝文》、《谒文宣王庙祝文》、《谒诸庙祝文》、《和子中诗》、《定风波》、《范文正公文集序》、《跋邢敦夫赋》、《书米元章》、《点绛唇》。
《谒文宣王庙祝文》云:“昔自太史,通守是邦。今由禁林,出使浙右。”
《和子中诗》,有“江边遗爱啼斑白”之句。
《次韵徐仲车(仲车耳聋。)》:“元丰八年予赴登州,元祐四年赴杭州,今赴扬州,皆见仲车。”
《范文正公文集叙》:“元祐四年四月十一日。”
1090 庚午
元佑五年
55岁
是年苏轼在杭州任。重九作《点绛唇》。十月二十六日,与晦老、全翁、元之、敦夫游南屏寺,作《游南屏寺记》,《点茶试墨说》。十二月游小灵隐,听林道人弹琴,作《乞僧子珪师号状》,除夜,作《和熙宁中题都厅诗》。
是年苏轼诗文有:《论西湖状》、《谢元祐五年历日表》、《与刘景文苏伯固游七宝寺题竹上绝句》、《点绛唇》、《游南屏寺记》、《点茶试墨说》、《乞僧子珪师号状》、《和熙宁中题都厅诗》、《书朱象先画后》、《问渊明》、《题张子野诗集后》。
是年有书法:《次韵辩才诗》
《和熙宁中题都厅诗》序:“熙宁中,某通守此邦,除夜题一诗于壁,今二十年矣。”
《题张子野诗集后》:“张子野诗笔老妙,歌词乃其余波耳。华州西溪云:“浮萍破处见山影,愁侣鳏鱼知夜永,懒同蝴蝶为春忙。若此之类,皆可以追配古人,而世俗但称其歌词。昔周肪画人物皆入神品,而世人但知有周肪士女,盖所谓未见好德如好色者欤?元袥五年四月二十一日。”
《书朱象先画后》:“松岭人朱象先,能文而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曰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昔阎立本始以文学进身,卒蒙画师之耻,或者以为是君病,余以谓不然,谢安石欲使王子敬书太极殿榜,以魏仲将事讽之,子敬曰:“仲将国之大臣,理必不尔,若然有以知魏德着急不长也,,使立本如子敬之高,岂谁敢以画师使之?阮千里善弹琴,无贵贱长幼皆为弹,神气充和,不知向人所在,内兄潘岳使弹,终日达夜无忤色,识者知其不可荣辱也,使立本如千里之达,其谁能以画师辱之。今朱君无求于世,虽王公贵人,其何道使之?遇其解衣盘礴,虽予亦得攫攘其旁也。元(佑)五年九月十八日东坡居士书。”
《 问渊明》:“或曰:东坡此诗与渊明反,此非知言也。盖亦相引以造意言者,未始相非也。元祐五年十月十四日。”
《元祐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同景文义伯圣途次元伯固蒙仲游七宝寺题竹上》:“ 结根岂殊众,修柯独出林。孤高不可恃,岁晚霜风侵。”
1091 辛未
元佑六年
56岁
是年苏轼在杭州任,被召赴阙,以寒食时节离开杭州。林子中复来接替苏轼。过润州,作《临江仙》别张秉道。既到京师,除翰林承旨,复侍迩英。六月作《上清储祥宫碑》数月以弟嫌请郡,复以旧职知颍州。冬,汝阴久雪,人饥。一日天未明,东坡简召议事,欲出百余千造炊饼救之。遂草放积欠赈济奏。是年颍州灾伤,先生奏乞罢黄河夫万人,开本州沟渎。従之。
是年苏轼诗文有:《别天竺观音三绝》、《参寥泉铭》、《浣溪沙》、《临江仙》别张秉道、《上清储祥宫碑》、《衣带马表》、《谒文宣王及诸庙文》、《祭欧阳文忠文》、《到颍未几公帑已竟斋厨索然戏作数句》、《聚星堂雪诗》、《祭辩才文》、《跋张乖崖文后》及《志林》载《梦中论左传说》及《论子厚瓶赋》。又有十二月二日《与欧阳叔弼季默夜坐记》、《道人问真说》。《破琴诗(并引)》、《元祐六年六月自杭州召还汶公馆我于东堂阅旧诗卷次诸公韵三首》、《赠朱逊之(并引)》。
《别天竺观音三绝》序:“以三月九日,被旨赴阙。”
《参寥泉铭》云:“予以寒食去郡。”
苏辙《颍滨遗老传》:“先生召还,本除吏部尚书,复以臣故,改翰林承旨。臣之私意,元不遑安,乞寝臣新命,与兄同备従官。不报。”
《上清储祥宫碑》:“元祐六年六月丙午,制诏臣某,上清储祥宫成,当书之石。臣待罪北门,记事之成职也。”
赵德麟《侯鲭录》:“先生元祐中,再召入院作承旨,乃益旧拟作《衣带马表》云:“枯羸之质,匪伊垂之,带有余;佥退之心,非敢后也,马不进。”
《怀旧别子由》:“元祐六年,予自杭州召还,寓居子由东府,数月复出领汝阴,时予年五十六矣。”
赵德麟《侯鲭录》:“元祐六年冬,汝阴久雪,人饥。一日天未明,东坡先生简召议事曰:‘某一夕不寐,念颍人之饥,欲出百余千造炊饼救之。老妻谓某曰:子昨过陈,见傅钦之,言签判在陈,赈济有功,不问其赈济之法?某遂相招。’令畤面议曰:‘已备之矣。今细民之困,不过食与火耳。义仓之积谷数千石,便可支散,以救下民。作院有炭数万秤,酒务有柴数十万秤,依元价卖之,可济中民。’先生曰:‘吾事济矣。’遂草放积欠赈济奏。陈履常有诗,先生次韵,有‘可怜扰扰雪中人’之句,为是故也。由此观之,先生善政,救民之饥,真得循吏之体矣。”
《破琴诗(并引)》:“元祐六年三月十九日,予自杭州还朝,宿吴淞江。”
《元祐六年六月自杭州召还汶公馆我于东堂阅旧诗卷次诸公韵三首》:“ 半熟黄粱日未斜,玉堂阴合手栽花。却寻三十年前味,未饭钟时已饭茶。
梦觉还惊屟响廊,故人来炷影前香。鬓发白尽成何事,一帖空存老遂良。(法贴中有褚遂良书云,即日,遂良须发尽白。)
《感旧诗(并引)》:“元祐六年,予自杭州召还,寓居子由东府,数月复出领汝阴,时予年五十六矣,乃作诗,留别子由而去。”
《聚星堂雪(并叙)》:“ 元祐六年十一月一日,祷雨张龙公,得小雪,与客会饮聚星堂。忽忆欧阳文忠作守时,雪中约客赋诗,禁体物语,于艰难中特出奇丽,尔来四十余年莫有继者。仆以老门生继公后,虽不足追配先生,而宾客之美殆不减当时,公之二子又适在郡,故辄举前令,各赋一篇,以为汝南故事云。
窗前暗响鸣枯叶,龙公试手行初雪。映空先集疑有无,作态斜飞正愁绝。众宾起舞风竹乱,老守先醉霜松折。恨无翠袖点横斜,只有微灯照明灭。归来尚喜更鼓永,晨起不待铃索掣。未嫌长夜作衣棱,却怕初阳生眼缬。欲浮大白追余赏,幸有回飙惊落屑。模糊桧顶独多时,历乱瓦沟裁一瞥。汝南先贤有故事,醉翁诗话谁续说。当时号令君听取,白战不计持寸铁。
《赠朱逊之(并引)》:“ 元祐六年九月,与朱逊之会议于颍。或言洛人善接花,岁出新枝,而菊品尤多。逊之曰:“菊当以黄为正,余可鄙也。”昔叔向闻鬷蔑一言,知其为人,予于逊之亦云。
黄花候秋节,远自夏小正。坤裳有正色,鞠衣亦令名。一従人伪胜,遂与天力争。易性寓非族,改颜随所令。新奇既易售,粹驳宜相倾。疾恶逢伯厚,识真似渊明。君言我所印,世论谁改评。愿君为霜风,一扫紫与赪。”
1092 壬申
元佑七年
57岁
是年苏轼在颍州任。正月,东坡在汝阴,州堂前梅花大开,月色鲜霁。召赵德麟辈饮,作《减字木兰花》,有“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之句。已而改知扬州。苏轼之在颍也,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未几有维扬之命。三月十六日,湖成,德麟有诗见怀,苏轼次韵,又再和之。及作《双石诗》示僚友。已而以兵部尚书召,还京,复兼侍读。是年南郊,苏轼为卤簿使,寻迁礼部尚书,迁端明、侍读学士。任兵部尚书日,作《荐赵德麟状》。
是年苏轼诗文有:《减字木兰花》、《双石诗》、《召还至都门先寄子由诗》、《读朱晖传》、《题文潜语后》、《醉翁操》及《荐赵德麟状》。
赵德麟《侯鲭录》:“元祐七年正月,东坡在汝阴,州堂前梅花大开,月色鲜霁。先生王夫人曰:‘春月色胜如秋月色,秋月令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何如召赵德麟辈来饮此花下?’先生大喜曰:‘吾不知子亦能诗耶,此真诗家语耳。’遂召与二欧饮。”
《减字木兰花》:“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冷斋夜话》:“东坡镇维扬,幕下皆奇豪。一日,石塔长老求解院归西湖,坡将僚佐袖中出疏,使晁无咎读之,其词有‘为东坡而少留’之句。”
《召还至都门先寄子由诗》,有“一味丰年说淮颍”之句。
1093 癸酉
元佑八年
58岁
是年苏轼任端明、侍读二学士。继室同安郡君王氏卒于京师。苏轼作《西方阿弥陀赞》序云:“苏某之妻王氏,元祐八年八月一日卒于京师。”(谨按:苏轼初娶通义郡君王氏,乃同安之堂姊也。《祭王君锡丈人》云:“某始婚姻,公之犹子。允有令德,夭阏莫遂。惟公幼女,嗣执罍篚。”由是推之,通义为同安之堂姊明矣,但再娶时间无法确定。)
九月,复以二学士出知定州。
《九月十四日东府雨中作示子由》:“去年秋雨时,我在广陵归。今年中山去,白首归无期。”
是年苏轼诗文有:《祭韩魏公文》,《书定州学士砚盖》、《中山松醪赋》、《杜舆子师字说》、《论子方虫》、《梦南轩语》。
是年作书法:《人生烛上华光灭》
1094 甲戌
元佑九年 (绍圣元年)
59岁
是年哲宗亲政,重新起用新党,把屡受旧党排斥的苏轼作旧党要员处置,贬苏轼知定州。就任落两职,追一官,贬知英州(今广东惠州市)安置,流放到时为瘴疠之乡的岭南。
行经滑州,未到任间,再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过虔州,十月三日到惠州,寓居嘉祐寺,当月十二日,与幼子苏过同游白水佛迹,浴于汤池。十月十三日,与程乡令侯晋叔、归善簿覃汲游大云寺,野饮松下,设松黄汤。时有虔州鹤田处士王原子直,不远千里来访先生,留七十日而去。至十一月,有《戏赠朝云诗》。朝云,苏轼侍妾也。是年九月过广州,访道士何德顺。
是年苏轼诗文有:《辞宣圣文》、《乞舟行赴英州状》、《记真君签说》、《郁孤台游字韵》、《初入赣作》、《题天竺乐天石刻》、《初到惠州》诗、《浣溪沙》、《戏赠朝云诗》、《跋朱表臣藏文忠公帖》、《与吴秀才书》、《记仙帖》、《雪浪石盆铭》、《题广州清远峡山寺》、《八境图后序》。
《乞舟行赴英州状》:“带家属数人前去,汴泗之间,乘舟泛江,倍道而行。至南康军,出陆赴任。”
《记真君签说》:“八月二十一日过虔州,与王岩翁同谒祥符宫。”
《题天竺乐天石刻》:“余年幼时,先君自虔州归,言天竺有乐天诗。今四十七年矣。”
《浣溪沙》序:“绍圣元年十月十三日,与程乡令侯晋叔、归善簿覃汲游大云寺,野饮松下,设松黄汤,作此阕。余家近酿酒名曰万家春。”
《与吴秀才书》:“过广州买得檀香数斤,定居之后,杜门烧香,深念五十九年之非矣。”
《题广州清远峡山寺》:“轼与幼子过同游峡山寺,徘徊登览,想见长老寿公之高致,但恨溪水太峻,当少留之,若于淙碧軒之北,作一小闸,潴为澄潭,使人过闸上,雷吼雪溅,为往来之奇观,若夏秋水暴,自可为启闭之节,用阴阳家说,寺当少富云。绍圣元年九月十三日。”
《予前后守倅余杭凡五年夏秋之间蒸热不可过独中和堂东南颊下瞰海门洞视万里三伏常萧然也绍圣元年六月舟行赴岭外热甚忽忆此处而作是诗》:“忠孝王家千柱宫,东坡作吏五年中。中和堂上东南颊,独有人间万里风。”
《迁居(有引)》:“ 吾绍圣元年十月二日至惠州,寓合江楼,是月十八日迁于嘉祐寺。二年三月十九日复迁于合江楼,三年四月二十日复归于嘉祐寺。时方卜筑白鹤峰之上,新居成,庶几其少安乎。”
《悼朝云诗(并引)》:“ 绍圣元年十一月,戏作《朝云诗》。三年七月五日,朝云病亡于惠州,葬之栖禅寺松林中东南,直大圣塔。予既铭其墓,且和前诗以自解。朝云始不识字,晚忽学书,粗有楷法。盖尝従泗上比丘尼义冲学佛,亦略闻大义,且死,诵《金刚经》四句偈而绝。”
《八境图后序》:“ 南康江水,岁岁坏城。孔君宗翰为守,始作石城,至今赖之。某为胶西守。孔君实见代,临行出《八境图》求文与诗,以遗南康人,使刻诸石。其后十七年,某南迁过郡,得遍览所谓八境者,则前诗未能道其万一也。南康士大夫相与请于某曰:“诗文昔尝刻石,或持以去,今亡矣。愿复书而刻之。”时孔君既没,不忍违其请。绍圣元年八月十九日。”
1095 乙亥
绍圣二年
60岁
是年苏轼在惠州,迁居于合江亭。三月四日,同太守詹范器之、柯常林柞、王原、赖仙芝同游白水山。
是年苏轼诗文有:《惠州上元夜诗》、《松江亭上赋梅花诗》三首、《与陈季常书》、《书记外祖程公逸事》、《朝斗记》、《读管幼安传》、《书鲁直跋远景图》、《北斋校书图后》、《为幼子过书金光明经后》、《付僧惠诚游吴中代书》、《祭妹德化县君文》、《葬枯骨铭》,作题跋《书付龚行信》、《记与舟师夜坐》、《书黄鲁直画跋后三首》其一《远近景图》、《和贫士七首》。
《惠州上元夜诗》:“去年中山府,老病亦宵兴。今年江海上,云房寄山僧。”
《与陈季常书》云:“到惠州将半年矣。”(谨按:苏轼以去年十月三日到惠州,三月恰半年矣。)
《书付龚行信》云:“辩禅师与予善,尝欲通书,而南华静人,皆争请行,或问其故,曰:“欲一见东坡翁,求数字终身藏之。”予闻而笑曰:“此子轻千里求数字,其贤于蕺山姥远矣,固知辩公强将下,无复老婆态也,绍圣二年六月十二日书付龚行信。”
《记与舟师夜坐》:“绍圣二年正月初五日,与成都舟阇黎夜坐饥甚,家人煮鸡肠菜羹甚美,缘是与舟谭不哦法,舟请记之,其语则不可记,非不可记,盖不暇记也。”
《书黄鲁直画跋后三首》其一《远近景图》:“舟未行而风作,固不当行,若中途遇风,不尽力牵挽以投浦岸,当何至耶?鲁直怪舟师不善预相风色可也,非画师之罪。绍圣二年正月十二日惠州思无邪斋书。”
《寄邓道士(并引)》:“ 罗浮山有野人,相传葛稚川之隶也。邓道士守安,山中有道者也,尝于庵前见其足迹长二尺许。绍圣二年正月十日,予偶读韦苏州《寄全椒山中道士》诗云: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遥持一樽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乃以酒一壶,仍依苏州韵作诗寄之云。
一杯罗浮春,远饷采薇客。遥知独酌罢,醉卧松下石。幽人不可见,清啸闻月夕,聊戏庵中人,空飞本无迹。”
《和贫士七首》:“余迁惠州一年,衣食渐窘,重九将近,樽俎萧然。乃和渊明《贫士》诗七首,以寄许下、高安、宜兴诸子侄,并令过同作。”
1096 丙子
绍圣三年
61岁
是年苏轼在惠州。当年惠州脩东西新桥,苏轼助以犀带,苏辙亦以史夫人顷入内所赐金钱数千为助。桥成之日,苏轼有诗落之,乃有“叹我捐腰犀”及有“探囊赖故侯,宝钱出金闺”之句。是年昙秀道人来访,苏轼题其诗卷云:“予在广陵,昙秀作诗,予和之。后五年,昙秀来惠州见予。”时吴远游、陆道士客于苏轼,岁暮以无酒为叹。七月,朝云卒,苏轼作诗悼之,并作墓志,于惠州栖禅寺大圣塔葬处作亭覆之,名之六如亭。除夜前两日,与吴远游作《记食芋说》。秋冬之交,营新居,曰葺思无邪斋,取随寓而安之意。
是年苏轼诗文有:《和陶渊明移居》诗、《和渊明和张常侍》诗、《丙子重九诗》二首、《书东皋子传后》、《祭宝月大师文》、《记食芋说》、《白鹤峰上梁文》,并作题跋《题所书宝月塔铭并鲁直题》、《书黄鲁直画跋后三首》其二《北齐校书图》、《两桥诗(并引)》。
《和陶渊明移居》诗:“余去岁三月自水东嘉祐寺迁居合江楼,迨今一年,得归善后隙地数亩,父老云古白鹤观也。意欣然居之。”
《和渊明和张常侍》诗云:“我年六十一,颓景薄西山。”
《和渊明时运》诗“丁丑二月十四日,白鹤峰新居成”。(计其营新居之栋宇,必在丙子秋冬之交。)
《题所书宝月塔铭并鲁直题》云:“予撰宝月塔铭,使澄心堂纸,鼠须笔,李廷桂墨,皆一代之选也,舟师不远万里,来求予铭,予亦不孤其意。绍圣三年正月十二日东坡老人书。
塔铭小字,如季海得意时书,书字虽工拙在人,要须年高手硬,心意闲淡,乃入微耳。庭坚题。”
《书黄鲁直画跋后三首》其二《北齐校书图》:“画有六法,赋采拂淡,其一也,工尤难之,此画本出国手,止用墨笔,盖唐人所谓粉本,而近岁画师,乃为赋采,使此六君子者,涓然作何郎傅粉面,故不为鲁直所取,然其实善本也,绍圣三年正月十二日思无邪斋书。”
《两桥诗(并引)》:“惠州之东,江溪合流,有桥,多废坏,以小舟渡。罗浮道士邓守安始作浮桥,以四十舟为二十舫,铁销石矴,随水涨落,榜曰东新桥。州西丰湖上有长桥,屡作屡坏,栖禅院僧希固筑进两岸,为飞阁九间,尽用石盐木,坚若铁石,榜曰西新桥。皆以绍圣三年六月毕工,作二诗落之。”
是年苏辙58岁。黄庭坚52岁。米芾46岁。宋徽宗赵佶15岁。
1097 丁丑
绍圣四年
62岁
是年苏轼在惠州。正月六日作《题刘景文诗后》。其长子苏迈授韶州仁化令,闰二月(中冬)上旬,苏迈挈家至惠州。苏轼买得数亩地在白鹤峰上,令斫木陶瓦作屋二十间。三月,苏轼作《三马图》、《陆道士墓志》。五月,苏轼再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遂寄家于惠州,独与幼子过渡海。是月十一日,遇苏辙于藤州,作《藤州城下夜起望月寄邵道士》诗。自藤出陆,六月十一日苏轼与苏辙相别渡海,七月十三日渡海抵达当年荒僻异常的儋州(今海南儋县),作《儋州谢表》。初僦官屋以庇风雨,有司犹谓不可。则买地筑室,昌化士人畚土运甓以助之,为屋三间。
是年苏轼诗文有:正月六日作《题刘景文诗后》,《与林天和长官书》、三月作《三马图》、《陆道士墓志》、至梧州作《寄子由》、《藤州城下夜起望月寄邵道士》诗、《和渊明移居》诗、《雷州诗》八首、《行琼州儋耳肩舆坐睡中得句而遇清风急雨故作是诗》,有古诗一首、《儋州谢表》、《夜梦》、《与程全父推官书》、《与程儒书》。
《和渊明时运》诗:“丁丑二月十四日,白鹤峰新居成。”
《与林天和长官书》:“贱累闰月初可到。”又云“承问贱累,正月末已到赣上矣,闰月上旬到此也。”
丙子年《与毛泽民书》:“长子授韶州仁化令,中冬当挈家至此。某已买得数亩地在白鹤峰上,古白鹤观基也,已令斫木陶瓦作屋二十间。”
《志林》云:“余在惠州,忽被命责儋耳。太守方子容自携告身来吊余曰:“此固前定,吾妻沈事僧伽甚诚,一夕梦和尚来辞云,当与苏子瞻同行,后七十二日有命,今适七十二日矣,岂非前定乎?”遂寄家于惠州,独与幼子过渡海。”
苏辙《追和渊明诗序》云:“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过海。”
《寄子由》诗序:“吾谪雷,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闻其尚在藤也,旦夕当追及。”
《和渊明移居》诗序:“丁丑岁,余谪海南,子由亦谪雷州。五月十一相遇于藤,同行至雷。六月十一日相别渡海。”
《夜梦》诗序:“七月十三日至儋州,十余日矣。”
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云:“绍圣四年,先生安置昌化,初僦官屋以庇风雨,有司犹谓不可。则买地筑室,昌化士人畚土运甓以助之,为屋三间。”
《与程全父推官书》云:“初至,僦官屋数椽,近复遭迫逐,不免买地结茆。”
《与程儒书》云:“近与儿子结茆数椽居之,劳费不赀矣,赖十数学者助作,躬泥水之役。”又云“新居在军城南,极湫隘。”
《天庆观乳泉赋》:“吾索居儋耳,卜筑城南,邻于司命之宫。”
《桄榔庵铭》云:“东坡居士谪居儋耳,无地可居,偃息于桄榔林中,摘叶书铭,以记其处。”
1098 戊寅
绍圣五年 (元符元年)
63岁
是年苏轼在儋州。九月四日,游天庆观,作《信道法智说》。吴子野来访,苏轼以诗赠之。十月五日,以久不得子由书,忧不去心。以《周易》筮之,得《涣》六三。十月二十一,作《记薯说》,十一月一日,作《记海漆说》。
是年苏轼诗文有:《过子上元夜赴郡会守舍作违字韵诗》、《读晋书隐逸传》、《岭南气候说》、《录温峤问郭文语》、《信道法智说》、《记筮卦》、《记薯说》、《记海漆说》。
《赠吴子野》序:“去岁与子野游逍遥堂,因往西山,叩罗浮道院,宿于西堂。今岁索居儋耳,子野复来相见,作诗赠之。”
《记筮卦》:“戊寅十月五日,以久不得子由书,忧不去心。以《周易》筮之,得《涣》六三。”
《记薯说》:“海南以薯为粮,几米之十六。今岁薯菜不熟,以客舶方至,市有米也。”
1099 己卯
元符二年
64岁
是年苏轼在儋州,久旱无雨,阴翳未快,至上元夜,老书生数人相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苏轼欣然従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归录其事,为己卯夜书。苏轼丁丑来儋,至是将三年矣。是岁闰九月,有琼州进士姜君弼唐佐自琼州来儋耳従苏轼学。
是年苏轼诗文有:《己卯正月十三日录卢仝杜子美诗遣懑》、《二月望日书苍耳说》、《儋州诗》二首、《作墨说》、《题程全父诗卷后》、《辟谷说》、《与姜唐佐简》、《十月十五日与姜君简》,并作题跋《书王进叔所蓄琴》。
《儋州诗》:“万户不禁酒,三年夷识翁。”
《与姜唐佐简》云:“已取天庆观乳泉泼建茶之精者,念非君莫与共之。”
《书王进叔所蓄琴》:“知琴者以谓前一指后一纸为妙,以蛇跗文为古,进叔所蓄琴,前几不容指,而后劣容纸,然终无杂声,可谓妙矣,蛇跗文已渐出,后日当益增,但吾辈及见其斑斑焉,则亦可谓难老者也。元符二年十月二十三日与孙叔静皆云。”
1100 庚辰
元符三年
65岁
是年苏轼在儋州。人日闻黄河复,作诗二首。至上元,又《和戊寅违字韵》诗。姜君弼去年闰九月自琼州来従苏轼学,三月,还琼州,苏轼作《跋姜君弼课策》及书柳子厚饮酒、读书二说,以赠姜君之行。五月,大赦,量移廉州安置。留儋州过中秋,至月末乃行,作木筏下水,历容、藤至梧。与迈约,搬家至梧相会。迨亦至惠矣。是岁又有移永州之命,行至英州,复朝奉郎,提举成都府玉局观,任便居住。次年正月五日过南安军。
是年苏轼诗文有:《和戊寅违字韵》、《五谷耗地说》、《记唐村老人言》、《养黄中说》、《跋姜君弼课策》、《赠姜君诗》、《书传》、《与姜君弼书》、《与少游书》、《峻灵王庙碑》、《惠通泉记》、《过海》诗、《乌喙诗》、《廉州龙眼质味殊绝可敌荔枝》诗、《题少游学书》、《记苏佛儿语》、《别廉守张左藏》诗、《瓶笙诗》、《与郑靖老书》、《谢提举成都府玉局观表》、《将至广州用过子韵寄迨迈二子》诗、《题广庆寺》、《何公桥》、《次韵狄守李倅》诗、《九成台铭》。
王宗稷云:先生年六十五岁,在儋州。人日闻黄河复,作诗二首。至上元,又《和戊寅违字韵》诗,题后云:“戊寅上元余在儋耳。过子夜出守舍,作违字韵诗。今庚辰上元,已再期矣。家在惠州白鹤峰下,过子并妇従余来此。”又有《五谷耗地说》、《记唐村老人言》及《养黄中说》。姜君弼去年闰九月自琼州来従先生学,三月,还琼州,有《跋姜君弼课策》及有书柳子厚饮酒、读书二说,以赠姜君之行。按子由《栾城集》,有《赠姜君诗》序云:“子瞻尝赠姜君弼两句诗云: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为破天荒。它日登科,当为子足之。”必是行以遗之也。五月,大赦,量移廉州安置。且先生之在儋也,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作《书传》以推明上古之绝学。又且谦冲下士,情及疏贱,日与诸黎游,无间也。尝与军使张中同访黎子云,欲醵钱作屋,名之曰载酒堂矣。又尝上巳日,寻诸生皆出,独与老符秀才饮矣。又尝用过韵与诸生冬至饮酒,有“愁颜解符老,寿耳斗吴公”之句矣。注云:“符、吴皆坐客。”必老符秀才与吴子野也。又尝以诗纪“春梦婆”矣。按赵德麟《侯鲭录》云:“东坡老人在昌化,尝负大瓢行歌田亩间,所歌者盖哨遍也。馌妇年七十,云:‘内翰昔日富贵,一场春梦。’坡然之,里人呼此媪为春梦婆。坡一日被酒独行,遍至子云诸黎之舍,作诗云:‘符老风流可奈何,朱颜减尽鬓丝多。投梭每困东邻女,换扇惟逢春梦婆。’是日复见老符秀才,言此春梦婆之实也。”凡此数事,皆先生海外之逸事也。虽三年居儋耳,未知在甚年中,今附于庚辰之岁,庶以备观阅云耳。又有儋州《与姜君弼书》:“某已得合浦文字。”又有《与少游书》。自儋之琼,作《峻灵王庙碑》云:“元符三年,有诏徙廉州。向西而辞。”六月过琼州,作《惠通泉记》。遂渡海,有《过海》诗。又有《乌喙诗》,序云:“余来儋耳,得犬曰呜喙。予迁合浦,过澄迈,泅而济,戏作是诗。”渡海到廉州,谢表有“许承恩而内徙”之句。在廉州有《廉州龙眼质味殊绝可敌荔枝》诗,又有《题少游学书》,乃云“庚辰八月二十四日书于合浦清乐轩”。及《记苏佛儿语》、《别廉守张左藏》诗。此皆在廉州所作之诗也。又有《瓶笙诗》,序云:“庚辰八月二十八日,刘几仲饯别东坡,中觞闻笙箫声。”又有《与郑靖老书》云:“到廉,廉守云公已行矣。《志林》未成,草得《书传》十三卷。某留此过中秋,或至月末乃行,作木伐下水,历容、藤至梧。与迈约,般家至梧相会。迨亦至惠矣。”是岁又有移永州之命。按先生《谢提举成都府玉局观表》云:“先自昌化贬所移廉州。又自廉州移舒州节度副使,永州居住。行至英州,复朝奉郎,提举成都府玉局观,任便居住。”经由广州,有《将至广州用过子韵寄迨迈二子》诗。时朱行中舍人知广州,先生有简与朱行中云:“欲服帽请见,先令咨禀。”广州少留而行。考先生《题广庆寺》云:“东坡居士渡海北还,吴子野、何崇道、颖堂通三长老、黄明达、李公弼、林子中自番禺追饯,至清远峡,同游广庆寺。”乃元符三年十一月十五日。自此舟行清远,见顾秀才,谈惠州之美,遂作诗。过英州,拜玉局之除,有《何公桥》诗。过韶州,有《次韵狄守李倅》诗,自作《九成台铭》。是年过岭,作诗二首寄子由,有“七年来往我何堪”之语。盖先生甲戌责惠州,已而过海,至是为七年矣。次年正月五日过南安军,计先生渡岭必已岁除。
1101 辛巳
宋徽宗赵佶 建中靖国元年
66岁
王宗稷云:先生年六十六,度岭北归。作《南华长老题名记》。按题中载《石钟山记》云:“建中靖国元年正月五日自南陵还,过南安军,旧法掾吴君示旧所作石钟山铭,为题其末。”乃知先生首正过南安必矣。又有《过岭至南安作》一首。正月到虔州,有《与钱济明书》云:“某已到虔州,二月十间方离此。”又《和旧所作郁孤台诗》。有虔州士人孙志举従先生游,先生有《和迟韵赠志举先辈》云:“我従海外归,喜及崆峒春。”又有《和志举见赠》云:“洒扫古玉局,香火通帝闉。”又《用前韵谢崔次之见过》云:“自我迁岭外,七见槐火春。”及发虔州过吉州永和镇清都观,有谢道士自言丙子生,求诗,为赋一首,及为作赞,并写清都台三字。中途又为南安军作学记,写海外所作《天庆观乳泉赋》。四月,舟行至豫章彭蠡之间,遇成国程夫人忌日,乃写《圆通偈》云:“行当施庐山有道者。”又有《与胡仁脩书》云:“旦夕到仪真,暂令迈一至常。”五月,行至真州,瘴毒大作,病暴下,中止于常州。按先生《寄朱行中》诗,有“至今不贪宝,凛然照尘寰”之句。先生注云:“前一日梦中作此诗寄行中,觉而记之,自不晓。”按近日曾端伯《百家诗选》,至朱行中事迹云:“东坡梦中寄朱行中一篇,南迁绝笔也。”嗟乎,先生之文,如万斛泉源,而乃止于梦中寄行中之作,此正绝笔获麟之义,惜哉。六月,上表请老,以本官致仕。七月丁亥,卒于常州。实七月二十八日也。子由作先生墓志云:“先生七月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与吊于家。讣闻于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惠林佛舍。”呜呼,先生文章为百世之师,而忠义尤为天下大闲,加之好贤乐善,常若不及,是宜讣闻之日,士民惜哲人之萎,朝野嗟一鉴之逝,皆出于自然之诚,不可以强而致也。以次年闰月六日,葬于汝州郏城县钓台乡上瑞里。
《天庆观乳泉赋》:“某在海南作此赋,未尝示人,既渡海,亲写二本,一以示秦少游,一以示刘元忠。建中靖国元年三月二十一日。”
后四年黄庭坚卒。后六年米芾卒。后11年苏辙卒。
求掺挝的解释?
掺组词 :掺杂、掺和、掺假、掺扶、掺落、掺槌、掺鼓、掺袂、掺合、掺挝。掺的解释:
交流一下创作宋词的心得?
谢谢邀请!
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由于其艺术性在宋朝达到高峰,所以称宋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千百年来,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严格地说,它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旧唐书》)。所以,除了宋朝以外,其他时代以这种形式创作的诗歌,一律成为“词”。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古人大多是按照乐谱填写的,故习惯上把这种作品的创作称之为填词。
末代君王,绝世词王李煜
填词时,通常按照创作的艺术风格,将之分为婉约派(包括花间派)和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词人:″奉旨填词″的柳永
婉约派的特点: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其代表人物为:李煜、柳永、李清照、秦观等。
婉约派词人:"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
豪放派的特点:创作视野广阔、气象恢弘雄放、语词宏博,多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因为不拘守音律,成为类似于格律诗的格律派。其代表人物为:范仲淹、苏东坡、辛弃疾等。
豪放派词人:博学多才的苏东坡
豪放派词人,″人中之龙"辛弃疾
下面贴几首本人近年填写的词:
满庭芳·新化梅堤
资水流芳,古城溢彩,故园春到梅堤。银桥飞架,坦道贯东西。江畔巍巍宝塔,摩云矗,欲与天齐。夕阳下,渔歌互答,曲曲醉心脾。 神怡。黄昏后,游人如织,漫赏虹霓。看檐镶金玉,壁饰珠玑。更有俊男靓女,翩翩舞,斗艳争奇。如斯景,必将招引,鸾凤竞来仪。
上词发表于《诗词报》,获 2019年娄底市"家园怀″二等奖。
踏莎行·瑞士铁力士雪山
万里蓝天,千年积雪。时空每每相交叠。有缘异域上名山,寻幽何惧寒风烈! 脚踏银毡,手持剑诀。快门争把丰姿摄。归程犹自几回眸,诗花一束权为别。
上词发表于《诗词报》。
下面再贴上已经在刊物上发表过的词。分别是婉约的、豪放的及悼念的。长相思·咏德国新天鹅堡童话
山凄凄,水凄凄,暗恋情人伤远离,良辰焉可期。 朝茜茜,暮茜茜,梦幻天鹅酬苦思,终生无改移。
临江仙.述怀
体弱常生疾病,时艰未敢沉沦。医林学海苦求真。横眉寒酷吏,白眼小王孙。 饱历人间冷暖,醒观世界风云。数奇难冀展经纶。唯期三寸笔,尽拂九州尘。
千秋岁.携手抗瘟神
山河呜咽,魔瘴遮星月。城门禁,游人绝。九州多劫难,二竖频猖獗。烽火起,八方涌跃驱妖孽! 防疫资源竭,医治人才缺。爱心递,温馨贴。救援无境界,捐助多贤杰。诚祈愿,春晖普世瘟神灭!
歌名叫落眠网上都找不到?
落眠-邱智谋
词:邱智谋
曲:邱智谋
今暗你伫佗 伐入心头路
踏着三暝三日的路 请你交清楚
哪里袂清楚 看无一条孤
人咧讲是心头有内 既然到清楚
思思念念 思思念念你着心
头一直重
这马囡仔已经养成大汉
你兔 心烦
这每日相思 每日对伊
已经每日无电池
每日痴心的你 真心的伊
夜夜只是到深更
对你每日相思 每日坚持
已经每日呀
睡袂去
夜夜心头会来纠缠
若无伫你的身边
心头挂意
看彼相片 想起当时着的眼神
你 永远放袂记 我咧心内有着你
伫遐济年
囡仔已经大汉 会当照顾家己
你放心遮顺利
今暗你伫佗 伐入心头路
踏着三暝三日的路 请你交清楚
哪里袂清楚 看无一条孤
人咧讲是心头有内 既然到清楚
思思念念 思思念念你着心
头一直重
这马囡仔已经养成大汉
你兔 心烦
这每日相思 每日对伊
已经每日无电池
每日痴心的你 真心的伊
夜夜只是到深更
对你每日相思 每日坚持
已经每日呀
睡袂去
夜夜心头会来纠缠
若无伫你的身边
心头挂意
看彼相片 想起当时着的眼神
你 永远放袂记 我咧心内有着你
伫遐济年
囡仔已经大汉 会当照顾家己
你放心遮顺利
看彼相片 想起当时着的眼神
你 永远放袂记 我咧心内有着你
伫遐济年
囡仔已经大汉 会当照顾家己
你放心遮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