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雪歌词谐音,美国有意收购格陵兰岛?
美国肯定有这个买岛的心思了,丹麦即使愿意卖,那5万格陵兰人也未必肯。
翻翻历史,这丹麦还真卖过土地给美国,不过那是1917年了,当时丹麦把自己的殖民地西印度群岛出售给美国,美国当时花了2500万美元,美国随后把这个群岛改名为美属维尔京群岛,面积351平方千米,目前人口已经超过了十万,它西边60公里就是一直心心念念要并入美国的波多黎各,这2个地方靠着美国的福,经济都还不错,人均GDP都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
可能鉴于这个历史渊源,所以对于格陵兰这个大岛,美国很早就提出了购买愿望。
格陵兰这个岛,200多年前就成为丹麦—挪威联合王国的殖民地,不过1841年挪威和丹麦分家,挪威成为一个独立的王国,后来两家就为了这个格林兰的归属发生争执,直到1933年,经过国际仲裁,丹麦获得了格陵兰岛的全部主权。
上百年来,丹麦政府长期垄断格陵兰的对外贸易,另一方面,丹麦也努力使格陵兰人逐渐适应外部世界,为以后的格陵兰自治做准备。
二战期间,丹麦被德国占领,随后,格陵兰被美军占领保护,当然德国对此是鞭长莫及的,美军的保护一直到1945年结束,随着丹麦被解放,格陵兰的主权也继续移交给了丹麦政府。
可能在格陵兰期间,美军感觉到了格陵兰的巨大战略和经济价值,早在1946年,美国的杜鲁门总统就向丹麦提出花1亿美元买下格陵兰,不过鉴于二战后美苏冷战的复杂局面,美国想在北极地区搞这么一大块地方,改变北极地区的势力平衡,苏联必然不爽,这事儿自然就不了了之了。
而二战后,伴随着全球性的轰轰烈烈的民族独立和殖民地独立运动,格陵兰人也对丹麦不买账了,要求独立,并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议行动,丹麦政府也没办法,首先是1951年取消了皇家格陵兰贸易公司的贸易垄断。1953年,丹麦对格陵兰进行深化改革,改善岛上的经济体系、基础设施和教育制度。1979年5月1日,丹麦给予格陵兰完全的内政自治权,但外交、防务和司法仍由丹麦掌管。
不过,这些对于几万名格陵兰人来说显然是不够的,他们这个岛远离欧洲大陆,经济体系以渔业和采矿业为核心,其中又以渔业为主,他们的经济和欧洲实在没什么依赖性。
当然,进入21世纪,丹麦政府对格陵兰继续让步,除了外交和国防,格陵兰享有其他一切权力,并且,除了移交司法和警察权,丹麦政府还忍痛把王国政府拥有的天然气资源管理权也完全给了格陵兰地方政府,格陵兰语也成为格陵兰地区的官方语言。
这些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当巨大的冰层开始融化的时候,那潜藏在200多万平方公里格陵兰岛土地下的石油、天然气、黄金和钻石等资源的开发就变得简单起来,如今,这些资源都被深埋在厚厚的冰层之下,几乎没有开采的经济价值。
美国要买格陵兰,不止是经济价值,更多的还是与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在北极地区的博弈需要。
随着全球变暖,北极航道每年的通航时间也在增加,如果有朝一日北极地区的日常航行变得可能和繁忙起来,那北极就是新的大西洋、太平洋,毕竟,从北极地区走的话,海运的成本将大大降低,自然美国也要为这些将来的区域未雨绸缪。
但现在毕竟21世纪了,美国纵然想买,也得问问当地的格陵兰人,就像丹麦前首相拉尔斯·勒克·拉斯穆森说:“这一定是愚人节的玩笑。完全不合时宜!”,而丹麦人民党外交事务的发言人也对媒体表示:“丹麦向美国出售5万名公民的想法完全是荒谬的”。
要么美国直接出兵吞并它?毕竟占了这块地,以后美国在北极地区就基本上说了算了,现在美国就一个阿拉斯加靠着北极,相对俄罗斯和加拿大,在北极事务上的话语权实在分量不足。
有哪些孩子名字让你一听就很惊艳?
“马统钙”“高富帅”,90后给娃取名标新立异,让网友大跌眼镜。
有网友调侃,我们7080后被父母起了颇具时代特色的建军、建国、招娣,那时候还曾抱怨父辈很土气!
殊不知,给自己孩子起的觉得很文艺的子轩、浩轩、雨馨、子涵,如今已经“烂大街”。最多的就是子涵,心怡,我们这学校这两个名字的有一百多个,一个班有六个,感觉很扎心!
也有网友称:没想到90后这么生猛!怎么会有家长给孩子取名马统钙?这是有多不待见孩子呀!
感觉越是没文化的父母,越喜欢给孩子起一些标新立异的名字,这其实就是一种显摆的心理,希望能引起别人注意。
说实在的,取名这东西是人家父母的事情,取好取坏,外人没有资格说,你能取得好给自家孩子取好便是了。
人家的名字,我们没资格说三道四。
殊不知,过于追求独特,反而会让学生增添烦恼。
还有家长起的生僻字,如荀彧!
以后孩子面试的时候,面试官如果不认识这个名字怎么读,那就尴尬了。大学老师上课点名,读不出这个名字,得多尴尬?
像“倪罗飘雪”这个名字,虽说意境很美好,名字也并不常见。尤其是考试的时候,可能别的学生都写上答案了,学生还停留在写名字的阶段呢。
感觉就是父母自己在嗨,完全不管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麻烦!
比如郭德纲给儿子起名麒麟,这是个好名字,不过每次考试,当麒麟写完自己名字的时候,别的小朋友至少已经做完一道题了!
还有很多谐音梗“岳爱迪生“,不知道家长怎么想的。有很多学生都热衷于给他人“起外号”,若是因为名字引发孩子的叛逆、厌学等心理的话,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还有,曹郑昊轩这个太不严谨了,有可能被人笑一辈子!如果班上正好有个叫郑昊轩就完了,肯定天天回家闹着改名字。
这些搞笑标新立异的名字,给孩子带得来的不仅是工作生活中的诸多不便,更是徒增笑耳,孩子很可能就毁在名字上了。
最低俗的名字就是:父母的姓加在一起取出来的名字,特别不顺口。
我遇到有叫:吴李三、朱刘梅、高赵飞,特别难听别扭。
我发现越是文化水平不高的父母,给孩子取的名字越用生僻字和低俗搞笑的名字,他们在字典里去查,自以为高大上,殊不知,这就暴露了无知的本质。
起名字标新立异,和杀马特一个道理,自以为是个性罢了。
不过也没犯法没伤害别人,虽然可能被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但很多家长喜欢沉浸自己的世界里,丝毫不顾及给孩子未来带来的麻烦。
自己怎么爽怎么来。
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起名字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必须支持父姓,要不就全都母姓,父母组合否则关系就会乱套,将来会衍生出很多社会问题。
新奇的名字的确容易被特别关注,不论是在公司还是在班级,原来上学的时候班级里老师提问问题,有个名字四个字的同学,点击率特别高。
不过这种关注是好,还是坏就另说了。
我们家长要站在孩子角度给孩子取名字的,让他的名字不至于受人嘲笑,不影响他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不明白有些父母非要花里胡哨,非要让孩子难堪。真是不理解!
个人拙见,不喜勿喷。
清朝的重犯都被发往宁古塔?
清朝人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路也不怕了!
清宫戏中,被“发配宁古塔”和被处决的意思差不多,都是“领盒饭”。
那么,那些发配宁古塔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去往宁古塔:比黄泉路还恐怖被发配宁古塔的人,大多到不了宁古塔。
宁古塔,在今天的黑龙江牡丹江一带。
今天,从北京过去,坐高铁10个小时差不多就到了,附近还有镜泊湖这样的5A景区。
不过,如果是清朝时去一趟,就如同踏上死亡之旅了。
一旦被判刑,一个月内就要“起解”,戴着沉重的枷锁,男女老幼一起上路,每天必须走50里。
光是被押送到辽东,就已经够惨了。
明朝宣德年间,有一次流放100多人,2/3死于路上,只有1/3到了辽东戍所。
而对于被发配宁古塔的人来说,过了辽东,噩梦才刚刚开始!
当时,吉林、黑龙江一带尚未开发,大片都是原始森林。中原人士称那里是“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
出山海关到沈阳一路,还算好的,可是,出了沈阳后,就逐渐走入原始森林。
树木遮天蔽日,人烟荒芜。蚊虫还不算厉害的,有一种叫白蛉的昆虫,铺天盖地,蛰一下就满身是血是包。
更严重的是,此处既是原始森林,需要面临食肉动物,又是法外之地,要面临饥民。
半道被老虎等野兽吃掉,也可能被附近的饥民吃掉,“无得生者”。
如果是在秋冬时节,就更惨了。
当时,正是小冰河时期,吉林、黑龙江地区8月就开始入冬,9月初河水尽冻!
对于在中原、江南长大的人来说,是很难承受的。
由于死亡率太高,因此,康熙后来“仁德”,命令冬季可以不上路,到春季再走。
不过,到了宁古塔,一切才刚开始。
恐怖的宁古塔到达宁古塔的人,有两种工作:为奴、为差役。
那些发配为披甲人奴隶的,就意味着失去了一切人身自由。
在法律上,他们自己是奴,子孙也为奴,女眷被霸占,男子做苦力,生不如死。
当差的人,有部分人身自由。每个月初一十五要去报道,此外,就是做廉价劳动力。
他们每年要上交粮食12石,草料300束,猪肉100斤,木炭100斤,石灰300斤,芦苇100束。
沉重的压力,使他们基本上一年到头都没有闲暇之时,必须终日劳动。
发展起来的宁古塔随着流放来的中原人增多,宁古塔也发展了起来。
据统计,有清一代,流放到此的累计有150万人之多。
随着流人的增加,流人逐渐成了居民主要组成部分。
他们带来了汉人的耕种技术、种植方伐,使该地的农业产量大大增加。
随着农业发展,该地人民已经有余力做其他事情,手工业、商业也发展了起来。
由于宁古塔附近物产丰富,因此,宁古塔的贸易发展了起来,成为东北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
到康熙年间,宁古塔地区已不再是落后、苦寒之地,而是人口众多、房屋林立的繁华之地了。
而当初被他们称为比黄泉路还恐怖的来路,则因为贸易的发展,驿站完善,已不再那么恐怖了。
此外,由于许多流放而来的人,本来就是大知识分子,因此,他们在此开办私塾,使该地的文化也兴盛起来,形成了独特的“流人文化”。
汉人的地位,也逐渐改变了。
康熙下诏:发配为奴者,其子女可以入民籍,不再为奴。
而随着融合,尽管朝廷仍然不许满汉通婚,但仍然有许多旗人女子愿意嫁给流人。
清亡后,当初流放者去哪了?顺治-康熙朝,是流放宁古塔的高潮。
康熙后期开始,随着形势的变化,“发配宁古塔”变得不流行了。
取而代之的,是发配伊犁。
乾隆朝时,纪晓岚发配伊犁,后来的林则徐等人,都曾发配伊犁。
1910年,大清颁发了《大清新刑律》,准备在正式立宪后,废除流放制度。
民国成立后,流放制度被废除。
可是,当初流放宁古塔的人,却大部分不必回到中原。
因此:早在大清开禁之前,山东地区许多人,就主动冒险迁徙到了宁古塔等地区。到开禁后,牡丹江一带也成了“闯关东”英雄们的重要选项。
“天南地北总是家”,许多流民后人,已在这片流放之地安顿了下来。
当初感叹“去过宁古塔,十个黄泉也不怕”的流人或许想不到:他们与当地人的共同奴隶,活生生将化外之地建设成了东北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
命运将他们无情地抛弃到一片苦寒极北之地,但是,他们却以自己的方式改造了这片落后之地,塑造了历史。
秋分夜秋风寒秋枫似火?
谢悟空问答的相邀。本出句若按联律论是不合联律的,但用几个谐音词连缀起来,读来却也有趣。本句结构是由时令+气象+自然现象组合成句的,其内在关联是密切的,句中时令是产生自然现象的首要条件,气象特点成了充要条件,(在这个季节才有这种气候,才会产生这样的景色)。鉴于此,要真正对出工整的对句确有难度。这里我用几个谐音词,勉强凑成一联对之,敬请方家指谬!
秋分夜秋风寒秋枫似火,
春朝日春潮涌春草如茵。
(这里春朝应念chao,意为古代帝王在春季朝见诸侯、臣子,或诸侯臣子春季朝拜帝王)
欢迎指正!🙏🙏🙏
六月雪打一个数字?
6月雪打三个数字应该是613。其含义是,六既是源自第一个数字6。而“月”从古至今,君均以正月为月的意义,因为正月为1月,故第二个数字为1;嗯,飘雪意味着飘飘洒洒于三字谐音,所以第三个字应是3。所以这三个数字应该是613。供参考。这是我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