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神曹操,三国的张鲁投降曹操后?
我认为整个汉末三国时期张鲁就是最聪明的人,他“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的选择是明智的,事实也证明其结局是相当不错的。
从刘璋的下场,就可以反衬出张鲁的高明之处。
01
张鲁(?—216年、245年或259年),字公祺(《后汉书》作公旗)。祖籍沛国丰县(今江苏丰县)。东汉末年割据汉中一带的军阀,据传是西汉留侯张良的十世孙、天师道(五斗米道)教祖张陵之孙。张鲁为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师(称系师),在杀张修后继续在汉中一带传播五斗米道,并自称“师君”。雄据汉中近三十年,后投降曹操,官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食邑万户。张鲁去世后谥号为“原”,葬于邺城东。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追封张鲁为“正一系师太清昭化广德真君”。有观点认为张鲁是《老子想尔注》的作者。张鲁的结局
张鲁是天师道教祖张陵(张道陵)之孙,在其父张衡死后,张鲁继为首领,继续推行其道。
他利用关东诸侯混战无暇顾及的时机,经营汉中一带,以五斗米道教化人民,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成为割据汉宁近三十年的军阀。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亲率大军十万西征汉中。
张鲁审时度势,做出了“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的选择。
张鲁投降曹操之后,曹操任命其为镇南将军,以客礼相待,封阆中侯,食邑一万户,五个儿子及阎圃等人皆封列侯。曹操让自己的儿子曹宇娶了张鲁的女儿为妻。曹操将张鲁及家属带回邺城居住。
张鲁死后谥号原侯,葬于邺城。
其子女都有不错的结局:
张鲁有几子各有说法,最多的是裴启《语林》中所言十子 ,而《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所载的《大道家令戒》 则为七子,其中有五子被封侯。赵道一所撰《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则有明载七子之名 。三国志中则只言张鲁投降时已有五子 。
张富:字元微,长子,辟丞相掾给事,黄门侍郎,历汉中太守,封昌亭侯。久之,得道,尸解而去。《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作张滋。
张广:字嗣宗 ,《太平御览》引《魏志》所载为次子,《张氏全谱》作张旅历。
张鲁(叶雄三国人物谱)
张永:字龄宗,三子(一云为次子),或与张广为同一人。历奉车都尉议郎,封楼亭侯,得道尸解。《事林广记》、《张氏全谱》中作张永历。
张盛:字元宗,四子(一云为第三子),魏初至鄱阳入龙虎山传扬道教,四方学道者日众。道教历代天师均在江西龙虎山传教即自张盛始。《事林广记》、《张氏全谱》中作张盛历。
张溢:字立宗,五子(一云第四子),仕历牙门将军,驸马都尉,讨寇将军,汉中、南郑太守,阆中侯。久之,得道尸解,《事林广记》、《张氏全谱》作张溢历。
张巨:字儒宗,六子(一云第五子),仕历侍御史、安南正参、义阳太守。久之,得道尸解,《事林广记》、《张氏全谱》作张巨历。
张梦得,字文宗,七子,历谏议大夫、宗正,得道尸解。
其他三子,名不详。
女张琪瑛:张鲁之女,后来嫁给曹操之子曹宇。一说因眷恋马超,未嫁入曹家,于汉中一带继续传承父亲的遗志,通称为张鲁女,现存有张鲁女墓。
另有九女,未详。
02
看一下刘璋的结局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派兵征讨张鲁,益州牧刘璋心中害怕,听从张松之言,派法正率部队迎接荆州刘备。
刘璋主簿黄权劝阻说“刘备天下枭雄,如果以部下对待他,就无法满足他的心愿;如果以宾客的身份对待他,一国不容二主,这不是摆脱危险的好办法。”
刘璋从事王累把自己倒吊在益州城门上劝阻刘璋,刘璋都不采纳他们的意见。
刘备到达涪城,刘璋亲自慰问,并资助大量物资。
刘备的军师庞统给出了上中下三条攻取益州的计策,刘备采用中策,进驻葭萌关。
张松的哥哥广汉太守张肃害怕刘备进攻,于是告发张松引导刘备入川的真实意图,刘璋与刘备翻脸,经过三年苦战,214年刘备包围了成都。
官吏百姓都想抵抗,刘璋说“我父子在益州二十多年,没有给百姓施加恩德,却打了三年,死了许多人,我怎么能够安心”。
于是开门投降,部下没有不哭泣的。
刘备把刘璋迁到荆州公安县,将财物归还他,再佩振威将军印信。
219年,在关羽北伐襄樊之际,孙权派遣吕蒙,陆逊袭取荆州,刘璋因此归于东吴,被孙权任命为益州牧,居住秭归,约在221年去世。
03
明智的选择
从张鲁和刘璋的结局而言,就看出张鲁是多么高明。
一般把刘璋请刘备入川称作引狼入室。
刘备是不是传说中那么仁德,或者说如此不仗义,是另一回事。
但就刘璋而言,可见其愚蠢,相比张鲁,就差得太多了。
可见张鲁绝不是一怒之下说出“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的,而是深思熟虑的。
既然自己做不了老板,跟谁打工不是打工哦!
起码要选择一个靠谱的老板才是哦!
张鲁不仅自己能够善终,而且乘机把五斗米教发展到中原和北方地区,并一直流传下来。到了元朝武宗时,还追封张鲁为“正一系师太清昭化广德真君”。
如果刘璋,刘表之流,能够像张鲁一样聪明,做出明智的选择,汉末时期的走向又将会是如何呢?
曹操这一生教会了我们什么?
我们应该从以下“十个方面”向曹操学习:
一、志向远大,目标坚定。
曹操的老父亲,是太监曹腾的养子,曹操是准“官三代”,整天与袁绍这些公子哥们混在一起,衣食无忧,优哉游哉。
但曹操不苟且,不沉沦,他没有枉读圣贤书,身处东汉末年,看到汉室衰微,一心以“匡扶社稷、一统天下“为己任,从公元189年陈留起兵,到公元220年去世,历时30余年,矢志不渝,饱经风霜,励精图治,四处出击,扫除群雄,基本统一了中原和北方大部分地区,为以后中国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魏武雄风,势不可挡
二、战略高度,见识深远。
曹操和袁绍虽然是“同学加玩伴”,但看问题的高度和见识大不相同。
在袁绍的眼中,第一位的当然是“地盘和武力“,而曹操的眼中,第一位永远是”正义和人才“。
所以,曹操能够迅速听从毛玠的建议,在袁绍醒悟以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就高举起了"政治上的正义大旗";同时,曹操多次下达"举贤令",贯彻"唯才是举、有才必用、不问出处、不论品行"的用人方针,多方罗致人才,致使账下谋士如雨,猛将如云。
这样,由于他得到了"正义与人才",最终逐步发展壮大,获得了更大更多的"地盘和武力"。而袁绍最后则人财两空,这不能不说是“战略高度”战略高度决定了“战略结果”呀!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三、积极乐观,愈挫愈勇。
公元194年,濮阳之战,曹操误中陈宫的“诈降计“,冒险入濮阳城,被吕布“险些活捉”,但曹操不悲观,不轻言退兵,在败局中看到了“胜机“,将计就计,最后反败为胜。
公元211年,渭南之战,曹操被马超铁骑冲阵,被杀得“割须弃袍“,但曹操不惧怕,不轻言退兵,在险局中看到了”生机“,筑垒固守,最终奇兵致胜。
四、胸襟开阔,气度恢弘。
公元197年,宛城之战,曹操被张绣杀得打败,狼奔豕突,还使得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等命丧乱军之中,但后来张绣来降,曹操高兴的接纳了他,不仅没有丝毫责备和惩罚,而且还升官进爵,结为儿女亲家。
这一招儿可够利害的!等于竖起来了一个“风向标“:“只要归顺,不计前嫌,即使有仇,不杀反封!”从此,天下英雄见到曹操连“仇人“都能够接纳,纷纷望风而降。
比如刘表集团,曹操刚刚打到大门口,便”举荆州全境而降“。再比如东吴集团,曹操一说要”方与将军会猎于吴“,除了鲁肃和周瑜,几乎所有朝臣都“劝降孙权”。毋庸置疑,这个”风向标“,还是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的。
五、有胆有识,当机立断。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袁绍犹豫不决,不能下决心接受许攸的“正面御敌、分兵袭许“的策略,而曹操一听到许攸的”迅速出击、夜袭乌巢 “之计后,当机立断,亲自带队,斩杀淳于琼,火烧军粮,一举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六、令行禁止,善带团队。
行军途中,马踏青苗,曹操便"割发代首,以震三军",从此三军整肃,人心畏服,不复有作奸犯科者也。
七、用人所长,容人所短
郭嘉"不治行检",被陈群多次批评,却仍不改正。陈群便在曹操面前状告郭嘉,但曹操对郭嘉,不仅不斥责,不疏远,反而更加重用他,此为用人所长,容人所短。使得郭嘉能够不拘小节,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为曹操多次贡献奇谋,也使得曹操麾下的文臣武将,不用惧怕因言差语错或微小过失而被治罪,敢于畅所欲言,各得其所,安心用命,一致对外。
许攸有计谋,但被揭发其儿子有贪污行径,便不为袁绍所用,还被严词斥退,这才有了许攸夜投曹操,才有了“奇袭乌巢“,才有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许攸与曹操是“发小”,曹操不可能不知道他的“这些毛病”。但曹操用其所长,容其所短,并不以为意。许攸在袁绍眼中,“以偏概全”,否定许攸;许攸在曹操眼中,“一白遮千丑”,包容许攸。最后,袁绍斥退许攸,官渡之战大败而归,不久病亡;曹操重用许攸,一举战胜袁绍,继而一鼓作气,拿下冀州,平定了北方。
在袁绍眼中,谋士们恐怕个个都不能令他称心如意: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知,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无用。
但如果这些人都投靠了曹操,那么在曹操眼中,这些人应该是:田丰犯上却有长策,许攸贪婪却有奇计,审配专横却有忠心,逢纪无用却有公心。
由此看来,对于人才,不能求全责备,要接受其白玉微瑕。不然,像袁绍团队一样,相互指责,彼此争斗,不能形成合力,主疑臣不安,为了不受处罚,个个明哲保身,最后离心离德,分崩离析。
曹操与郭嘉
八、知错就改,勇于担当
曹操出兵征讨乌桓,除郭嘉支持外,余皆反对,后险胜。
班师回朝后,曹操对当初的"反对出兵者",不仅不嘲讽,不批评,反而一一封赏。
他还做了做自我批评:"出兵乌桓,实属冒险,本次虽然获胜,全靠侥幸,不能作为常规之策。你们当初的“反对出兵”才是万全之策呀,所以加以赏赐,今后诸君要畅所欲言,不要害怕提相反的意见。"
正是由于曹操推功揽过,勇于担当,不仅没有损害自己的威严,反而树立了威信,进一步赢得了将士们的拥戴,最终一步步走向了胜利。
九、手不释卷,著书立说
曹操在外征伐十余年,手不释卷。白天讲武论兵,晚则研读经传,有注释《孙子兵法》的《魏武注孙子》著作传世。
在文学方面,曹操也颇有建树。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七子",而以"三曹"为核心。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今存其乐府诗20余首,朴实无华,但慷慨大气;悲凉古直,而气韵沉雄。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十、治家严谨,妻贤子能。
正室卞夫人,持家贤德,深明大义,不仅把后宫管理得有条不紊,还能够匡救曹操的一些过失,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她能够主动约束娘家人,不为家族的人谋私利,深得曹操的喜爱和夸赞。
曹操的儿子众多,有才的为多,无德者鲜见。如曹丕,能文能武;如曹植,文才盖世;如曹熊,能征善战。
贤德大度的卞夫人
上面是“六福雅士”总结的应该向曹操学习的“十个方面”,曹操在其他方面,诸如不呆板,幽默风趣;不冷血,有情有义等,也是值得重视和学习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总结一下,可以还原出一个“立体鲜活”的曹操,而不是一个“带着面具”的曹操。
三国曹操的第一保镖是谁?
核心提示:马超仗着自己的本事想袭击曹操,结果看到虎背熊腰的许褚,心虚了。
一
说起三国时期的第一“保镖”,舍许褚其谁?许褚是谁?《三国志》记载,许褚,字仲康,长八尺余,勇力绝人。这个“长八尺余”的具体尺寸不必认真,诸葛亮身高也是“八尺”(1.84米),许褚还“余”了一点儿。
二
至于“勇力绝人”倒有一说。许褚还在家当农民时,有一次强盗来攻打他的宗族,他佯装同强盗讲和,用牛与对方交换粮食。强盗来取牛,牛却往家里跑,许褚倒拽牛尾巴走了一百多步,准备把牛交给强盗。强盗看到这架势,吓得牛也不敢要了,直接跑了。曹操一见到许褚就说“此吾樊哙也”,便让他担任警卫工作。樊哙是刘邦的一员虎将,曹操将许褚比作樊哙,对他的信任与认可度可见一斑。
三
许褚似乎天生是给曹操当保镖的。有个叫徐他的,带着一帮人想刺杀曹操,当看到五大三粗的许褚便不敢轻举妄动了。等许褚下班,这帮人偷偷地摸进了曹操的房间。下班回到住处的许褚突然心口痛了一下,马上又跑回去。那帮人看到许褚意外出现,吓得脸色都变了,当然也成了刀下鬼。曹操因此更加信任许褚,左右不离。
四
在征讨马超、韩遂的时候,有一次过河,曹操只留了许褚与百十个警卫断后。这时,马超的上万人马杀到眼前,许褚扯着曹操便上船。船少人多,很多人想上船跟着跑,许褚挥刀就把那些人的手给砍了。马超那边箭如雨下。许褚一只手举着马鞍护着曹操,一只手砍人。后来船工被射死,他自己又划起船来。
五
曹操与马超、韩遂阵前对话,许褚单枪匹马护着。马超仗着自己的本事想袭击曹操,结果看到虎背熊腰的许褚,心虚了。偷袭不成,马超道:“操哥,听说你有一‘虎侯’,请问能不能见一面呀?”许褚像磐石一样坐在马上一动不动,两眼瞪着马超。马超的吓得不敢动手。
六
“虎侯”就是许褚,在曹操管他叫“虎痴”。许褚有点儿虎头虎脑,大家说他“痴”还因为他死心眼儿,心里只有曹操,对曹操忠心得不近人情。曹仁是曹操的重臣兼兄弟,他见曹操对许褚那么信任,想和许褚搞好关系,曹仁坐下来想与许褚搭讪,许褚说了句“魏王就要出来了”,扭头就走,把曹仁晾在一边。
七
许褚跟了曹操20多年,从来没有离开过。曹操死时,许褚号泣吐血。曹丕上台,许褚也一直干着警卫工作——都督中军宿卫禁兵,大概是现在的警卫团吧
曹操作为三国粉枭雄奸雄?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首先说,我认为曹操不仅仅是奸雄,更是是一代豪杰!曹操一共活了65岁(东汉末年),在魏王的位置上去世,应该算是善终了。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在东汉末年,民不聊生,天下大乱,皇帝政权已经根本无力管理国家。群雄并起,互相争斗,人民更是生灵涂炭。
忧国忧民 雄才大略 治国安邦曹操的这首诗,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以及民不聊生的惨状!这首诗,情真意切,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他是一个忧国忧民的人。自古以来,在帝王中有几个人能如此深刻感受民间疾苦的?
在这种乱局面前,曹操心忧天下,勇担社会责任。由于他求贤若渴,知人善用,身边很快就聚集了大量的各种人才。雄才大略的他,听取谋士意见,果断采取铁腕手段,挟天子以令诸侯,征讨四方,消灭各种地方割据势力,并且降服外族,统一了北方。
曹操说,要不是我曹操,不知道要有多少人来称王了。他说的是实话,要是没有曹操,肯定不止三国了,十三国都有了。还不知道要死多少人?他实行一系列政策来恢复社会经济和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恢复农业生产,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提高了生产力。稳定了社会。
曹操的文学诗歌的成就非常高,带动中国的文化发展曹操喜欢用诗歌来抒发自己政治抱负,反映民生疾苦,鲁迅先生称赞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操不仅自己的诗歌写得好,他儿子的诗歌也写得好,他们招揽人才,鼓励文学创作,在他们周围聚集了许许多多的文人雅士。他们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带动了文化的繁荣发展。形成了“ 建安风骨 ”的特色文化。
曹操为人非常节俭,不喜欢奢华,对自己和家人的要求都很严格不论是自己还是家人,都是非常朴素的,他屋内的屏风、被褥尽是补丁。每次缴获的战利品,都分给了别人,从不吝啬。收到的礼品,也与大家一起分享。家里连熏香都不让。
曹操做人有底线,没有篡位做皇帝曹操有做皇帝的实力,却没有去称帝,并且两个把女儿嫁给了汉献帝。孙权劝他称帝,他都没有同意,说明他能很好的管控自己的野心。避免了增加反对自己的声音。
司马光曾评价曹操说“化乱为治”。一个支离破碎的社会,在曹操的治理下,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好转。他让一个无序的社会逐渐走向有序。生产,经济,文化都得到了恢复发展,人民开始安居乐业,人民的生活满意度日益提高。社会的内部矛盾缓和了许多。由于曹操雄才大略,尊重人才,知人善用、管理有方,所以曹操身边的团队不仅强大,而且忠诚度非常的高,数次历险,部下都拼死相救。北方社会由乱到治,百姓满意度也是比较高的。没有什么怨声载道。社会基本安定。能称帝而未称帝,不好大喜功。减少了不必要的矛盾。这都是曹操得以善终的原因。为什么曹操的手下叫曹操丞相而不是主公?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是东北总叨叨。
总叨叨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曹操的手下叫曹操“丞相”而不是“主公”主要有以下原因:
1、曹操虽然位居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曹操不具有汉朝皇族血脉,和能够坐江山的汉天子从血缘上说属于“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
正常情况下,曹操是没有成为汉朝皇帝的资格和机会的,无论他身份多高,都只是汉朝雇佣的打工仔,所以不能称主公。
2、曹操虽然势力大,权利大,官位高,但是在老百姓眼里他仍旧是汉贼,是通过手段盗取的权利,他的掌权显然是没有群众基础的,强权政治,大多数人都不买账,都从心里不把曹操看做汉朝江山的主人,所以大家都不叫他主公。
3、曹操的发迹也是有一个过程的。这就不排除,曹操曾经为了掩人耳目,召集过下属开过吹风会,不允许手下人称自己主公,以免暴露他想篡权夺位坐江山的野心。等将来水到渠成时再统一改口也就顺理成章了。
通过以上分析,总叨叨认为曹操的手下称曹操为丞相而不是主公,既是客观需要,也是主观需要,具有掩饰曹操野心,蒙混群众视听的双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