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名将头顶牛奶游泳一滴不撒,下周去兰州旅行一周?
欢迎您带孩子到兰州旅游观光!虽然我不是兰州人,但我近几年到过兰州七八次,兰州给我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兰州也叫金城,是西北旅游的中转站,地处黄河上游,位于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市区南北群山对峙,东西黄河穿越而过,蜿蜒百余公里。因此兰州的主要景点以黄河为中心,沿黄河两岸游览。
您1月18日—25日到兰州,也就是有5天的游览时间,考虑到您没有自驾,那么我来为您安排游览时间和规划路线。
方案一:乘坐飞机
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位于中川镇,距离兰州市中心75公里多。全国各地都有到达兰州的飞机。虽然机场距离市中心比较远,但是交通很方便。有机场巴士、城际快线、地面公交和出租。
建议乘坐机场巴士或者地面公交,因为这两种非常便捷,间隔时间短,价格便宜。
其中机场巴士分东线和西线,东线每15分钟一趟,西线每1小时一趟,票价都是30元/位。
地面公交有新3路、新4路两条线路,每间隔15-20分钟发车,冬季07:00-19:30。
方案二:乘坐火车
乘坐火车到达兰州后,兰州站本来就在市内,交通也非常方便,兰州站到达市区的公交线路一共有22条,我给您列出一张表格,您可以参考一下。
住宿:建议住在甘肃博物馆附近。这里即可以方便您第二天(周日)游览参观博物馆,也可以方便到其他景点。
安排好住宿后,因为乘坐飞机或者火车,长途跋涉、鞍马劳顿,比较辛苦,就近吃点晚餐,早点休息。因为您在兰州有好几天时间,就不要安排游览兰州夜景了。
第二天:1月19日,游览兰州市内1月19日恰好是周日,最好安排上甘肃博物馆,因为博物馆周一闭馆。安排的主要景点有:甘肃博物馆、中山桥、兰山公园、黄河母亲雕塑。
1、甘肃省博物馆:
甘肃省博物馆位于七里河区西津西路3号,是甘肃省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博物馆,收藏有历史文物、近现代文物、民族文物、和古生物化石及标本约35万余件。
到一个省会城市旅游,一定要参观一下这个省的博物馆。从这里你可以带着孩子了解一下古丝绸之路的文明,了解到甘肃的古代文明、近现代文明、民族风情、甘肃的古生物化石等。
博物馆主要有彩陶展厅、丝绸之路文明展厅、古生物化石展厅。
在这里您一定要看的文物有:永乐款鎏金菩萨坐像、复道三角纹圜底彩陶罐、葫芦形网纹彩陶壶、旋涡纹彩陶罐、彩绘木博戏俑、铜奔马、绢底平绣人像等文物。
其中铜奔马是镇馆之宝,也是中国旅游标志。经常会在各大旅游景点看到它的雕塑,在这里可以看到“原装”,心情应该是激动的。巧夺天工的造型、三足腾空,一足踏上飞鸟腾飞的刹那间,您一定会对东汉时期的劳动人民的智慧所震撼。
这件文物是东汉时期的,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3千克。
参观甘肃博物馆大约需要四五个小时,就这还是走马观花看了一下。
2、中山桥:
兰州中山桥俗称“中山铁桥”,“黄河铁桥”,旧名镇远桥,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兰州中山桥建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全部建桥材料从德国运来,历时3年建成,设计寿命80年。1989年德国曾致函兰州市政府,在询问铁桥状况的同时,申明合同到期。可见德国人的极端负责,再想想国内的一些豆腐渣工程,真是让人汗颜和唏嘘。
随着与德国合同的终止,兰州人民割舍不下对铁桥的感情,作为文物保存下来,变成了步行桥。
到了兰州旅游的人最喜欢到中山桥打卡了,这是兰州的标志性建筑,这里的夜景非常漂亮。白天走上大桥,看黄河波涛汹涌,夹裹着泥沙奔流而下,晚上五彩斑斓的灯光使铁桥灿烂夺目,拍上一张夜景也不枉此行。
穿过中山桥,就可以去爬白塔山了,这里的白塔寺始建于元代。同样晚上的夜景很好看。山上有层层峰峦,其中“白塔层峦”为兰州八景之一。
3、“黄河母亲”雕塑:
在黄河南岸的滨河路中段,雕塑由甘肃著名的雕塑家何鄂女士创作。这里也是到兰州旅游的打卡之地,兰州的标志性地标。
花岗岩的颜色恰好与黄河的水色相近,雕塑中的母亲秀发飘拂,慈眉善面,微微含笑注视着右侧的孩子,把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这个雕塑上体现的淋漓尽致。看着它,想象着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黄河母亲,和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
第三天:兰州市内游1、西部恐龙园
考虑到您带着一位10岁的孩子,推荐到西部恐龙园。位于兰州新区经二路东边。票价:成人票160元,儿童票100元。
主要有西部恐龙园欢乐水世界、西部恐龙园、恐龙主题酒店、儿童梦幻王国、温泉度假酒店、丝绸之路风情商业街等。
比较刺激的项目有:台风眼、极速滑道、五冲程过山车、超级大滑板、翻江倒海组合滑道。
2、兰山公园:
兰山公园位于市区正南皋兰山上,沿龙尾山脊东起龙须老狼沟,西至龙尾山枇杷岭,是兰州第一座人造森林公园。
在山顶的制高点上俯瞰兰州市区,兰州全景尽收眼底。这里可以步行上山,也可以坐缆车。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缆车无论是缆车行车还是爬高程度,均是全国第一。
3、水车博览园:
水车博览园是兰州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兰州也被称为“水车之都”,国内其他城市所没有的。由水车园、水车广场、文化广场三部分组成,是一个展现水车文化的主题公园。
这里有兰州水车的创始人段续的雕塑,有水磨房。水车广场有黄河奇石馆、兰州近现代历史博览馆,以图片、文字、资料、实物等形式多角度反映了水车文化。还有兰州的各种特色民宿雕塑,惟妙惟肖,趣味盎然。
五泉山公园,也是来兰游客值得一游的理想目的地。
第四天、第五天:市郊旅游市郊游主要推荐刘家峡、黄河石林、兴隆山等景点。这几个景点距离兰州市稍微有点远,考虑到时间关系,我先推荐,你自己进行取舍。因为是要坐公交,每个景点都需要一整天的时间,如果您采取包车或者租车自驾,就方便多了,可以多游览几个。另外还要考虑到第五天要返程,随意这几个景点要有所取舍。
1、刘家峡水库:
刘家峡水库距兰州市直线距离75公里,走高速自驾游大约132公里,两个多小时的车程。
这里水库大坝处有旅游公司提供各式的游船,最好乘船游览。水库被誉为“高原明珠”,景色壮观,水面辽阔,不过冬天两岸的山上比较荒凉,如果是夏天的话,真是风光旖旎。乘坐游船一般游程约需二至三个小时。
2、黄河石林:
从兰州市到黄河石林景区大约130公里,开车将近2小时。
从白银市和景泰县有到黄河石林的班车。
景区内陡崖凌空、景象万千、石柱石笋、鬼斧神工,峡谷蜿蜒曲折。
景区将黄河、石林、沙漠、戈壁等各种元素巧妙结合在一起,山水相依、动静结合。
门票40元。
3、兴隆山:
兰州市区57公里,驾车需要一个多小时,海拔2400米。
推荐兴隆山,是因为这里传说与成吉思汗有关。传说成吉思汗攻打西夏时,在这里病逝了,他的衣冠和兵器等物品安放于此。
不过这里夏天来了比较好,冬天到这里景色不是很好。
特色美食推荐:兰州地处西北,主要以面食和牛羊肉美食为主。主要有烤肉、牛肉面、牛奶醪糟、酿皮子、灰豆子等。
虽然现在兰州牛肉拉面全国各地都有,但是到了兰州,如果不吃一次正宗的牛肉拉面,就有点遗憾了。在兰州吃牛肉拉面是在早上,这是兰州人最喜爱的早餐。
一碗热腾腾的牛肉面加上一个茶叶蛋,一般游客都可以吃饱。
酿皮子是兰州的特色,这种小吃味美爽口,经济实惠,又是“快餐”,只要到酿皮子的摊上去,一、二分种即可到口。食用时浇上辣椒油、醋、蒜末、酱油、芥末等佐料吃起来柔软又有韧劲。
灰豆子是用麻色豌豆制成的独特食品,用麻色豌豆熬成的粥,加入红枣。
牛奶醪糟也是兰州人的喜爱。
喜欢我,就请关注我,我是“花小花游记”。为旅游痴,为摄影狂的小花。刚刚成为优质旅游创作者,希望大家喜欢。人五官立体很好看身材高大?
这就如同盖房子,非洲的房子你去看看,不是几个树枝搭起来的,要不就是草和泥混在一起又小又简单。而欧洲的房子都是墙很厚,门很大,用厚厚的木头离地很高盖起来的很结实的大房子,因为那里寒冷,要想居住,就必须要把房子建的远离潮湿寒冷的土地,房子必须挡住寒冷的寒风和冰雪才是。不可能像非洲那样随随便便就盖个土屋,否则早就被寒风吹倒,墙倒屋塌没法住人了。所以欧洲人的身躯也和房子一样吧?必须腿长,鼻梁高高,眼窝深陷,身材非常的高大,这样才能让寒冷的空气不随便进入他们的肉体,侵蚀他们的灵魂和内脏,毁坏冻坏他们的眼球,这样灵魂才能在那里安心的工作和休息吧!所以越是恶劣的环境,越是需要灵魂认真工作,把自己的身体造的结实精致,高大有棱角。以对待适应大自然的一切,让自己更好的生息繁衍吧!还是那句话,环境造化人,环境改造人,环境创造人!
为何蒙古在北方所向披靡?
谢谢邀请啊!
关于蒙古为何在四川折戟沉沙,我们不妨从地理的角度来分析一下:
四川地处我国西南,长江上游,从地质构造上讲属于较完整封闭的盆地地貌,青藏高原上的一座座大型山脉东西延绵,至川西大渡河一带嘎然而止,南宋时大渡河以西即为西番,再加吐蕃在宋时已衰败,故四川西部大渡河、峡山、大雪山为天然屏障。
南宋时四川北部以秦岭与蒙古为界,即使丢失秦岭后,还有大巴山、米仓山为北部屏障。四川东部以巫山和三峡与荆湖为邻,三峡不仅谷深水急,还有众多浅滩和暗礁,为蜀楚天然鸿沟。四川南部为众多蛮夷部落,经大娄山与云贵高原相接。在盆地外围的每个方向,皆是崇山峻岭、层峦叠嶂,复杂的地形极不利于蒙古骑兵作战。
四川盆地内部,有若干条南北走向的褶曲山脉,如龙泉山、华荚山、川东平行岭谷等,龙泉山以西为成都平原,地面平坦、天府沃土,南宋时主要为成都府路所在地。龙泉山与华萦山之间为丘陵地貌,海拔200~700米,南部浅丘多,北部深丘多,憧川路主要处于此地貌。华葵山以东为川东平行岭谷地带,由20余条西南一东北走向的背斜山地和向斜山谷组成,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夔州路主要处于此地貌。四川盆地北部为秦巴山区,有秦岭、摩天岭、米仓山、大巴山崎立其间,地处嘉陵江及汉水上游地区,中间为汉中盆地和陇南盆地,利州路主要处于此地貌。
总之,四川的地貌以丘陵和山地为多,平原面积小且分散,这就为骑兵的作战带来了困难,使蒙古骑兵再也不能像在草原和旷野上那样奔突冲击了。可见四川复杂的山地地形地貌是蒙古攻灭四川,战争旷日持久的重要自然地理因素。
四川境内不仅有众多高山峻岭,还有一些大河深溪分布其间,自北向南的河流主要有大渡河、山民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河流最终都汇入长江,长江自西向东横亘全境,穿三峡而入荆楚,将整个四川的水系连接起来。江流不仅是运输粮草、调遣军队的重要交通线,更是联系四川境内各个城池、山寨的命脉线。由于蒙元水军不如南宋水军,四川的许多城池沿江设防,江河成为四川抗蒙的天然屏障。
余珍构筑的山城防御体系就充分利用了四川的地形地貌,针对蒙古骑兵的特点,在形势险绝的山上建立城寨,并将州郡治所迁移到山城上,在山城上屯田屯、兵,既可以容纳流离失所的百姓,又能养活一定数量的军队,使蒙古骑兵难以冲突仰攻,充分避免了宋军骑兵不足的短处,使抵抗蒙军和持久坚守变成了可能。
山城不仅建在悬崖峭壁上,更是在交通要冲旁,或依凭江河,或居两江、三江之会,通过水运与其他山城相联系,既借水势增加山险,又能发挥宋军舟师之利。淳褚年间以后,蒙古对四川的进攻每每受制于山城,蒙哥大汗也崩于钓鱼城下,最终蒙古改变灭宋战略,在宋廷投降三年后,四川才被最终平定。
大象的产肉量是猪的10倍?
大象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陆地动物,它的产肉量可不止猪的10倍,一头可屠宰的猪体重大约为200斤上下,但是一头成年大象体重可以长到3~5吨,大约是屠宰猪的30倍到50倍,产肉量也是猪的好几十倍。
而且,在世界各地古往今来确实有一些地方吃大象肉,有时候吃的还挺多。
人类吃大象肉的历史。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大象肉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科学家在非洲的斯旺斯斯科姆附近的埃布斯弗利特山谷中,就发现过一个现在已经灭绝的直牙象的标本。
这个标本已经有40万年的历史了,在它的骨骼上可以发现早期人类旧石器时代使用的燧石工具留下的痕迹,这表明这头大象很有可能是在40万年前被早期的人类猎杀,然后被人类使用旧石器工具进行切割吃掉了。
当人类发明长矛这种抛掷武器之后,猎杀大象的效率得到空前提高,所以曾经有科学家认为猛犸象在一万年前消失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人类过度捕杀的结果。因为,在1920年代科学家在新墨西哥州克洛维斯附近发现了13000年前北美印第安人用来狩猎的标志性武器:以燧石作为矛头的长矛。
然后,科学家发现随着这种标志性的武器进入到北美,这里的巨型动物猛犸象、乳齿象、巨型地獭等很快就消失了。
(燧石长矛的矛头)
人类喜欢猎杀大象的原因,很可能和大象行动不便,产肉量高有很大的关系。猛犸象重达6~8吨,个别的雄性体重超过12吨,假如一头猛犸象的产肉率是70%,那么猎杀一头猛犸象至少可以获得4.8吨的肉类;
非洲象和亚洲象体重较小一些,但是即使是最小的亚种非洲森林象体重也超过了2.5吨,假如一头非洲森林象的产肉率是70%,猎杀一头非洲森林象至少可以获得1.7吨肉类。
远古时期一个部落只有几十、几百人,猎杀一头大象足够这个部落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免于饥饿了,这无疑是一件非常具有诱惑力的事。
而且,虽然大象皮糙肉厚力大无穷,它们的鼻子、牙齿都可以作为武器自卫,即使是凶猛的狮子、老虎碰见成年大象也要退避三舍,但是在已经学会使用制造工具的人类面前,行动迟缓的大象却没有什么抵御能力。
大象由于体重太大不能奔跑,遇到危险的时候只能以每秒钟大约10米的速度快走,古人类长矛的攻击速度可达30米/秒,攻击距离可达20米上下,十几个猎人手持长矛就能轻松杀掉一头大象。
于是,大象肉成为远古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
(想象中的古人类猎杀猛犸象的情景)
在今天,在一些地区仍然有人把大象肉作为食物来消费。在2007年的时候,野生动物专家表示,担心大象面临的主要威胁可能是对肉类的需求而不是象牙贸易。
比如,一项调查显示喀麦隆、中非共和国、刚果共和国和刚果民主共和国对大象肉的需求大于供应,在城市中大象肉的价格比大多数其他动物的肉类的价格更要贵一些,2007年中非共和国首都班吉每磅大象肉的售价高达5.45美元。
(班吉的农贸市场1)
(班吉的农贸市场2)
但是,即使在这些中非国家,大象肉也只占人类食用量的极微小的一部分,每年最多几吨。
为什么现代人没有把大象肉作为主要食物来源?根据UADA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第1大肉类是猪肉,消费量达到了1亿吨;排在第2位的是禽肉,为2239万吨;第3位的是牛肉,为667万吨;第4位的是羊肉,为488万吨。
这4种肉类站到了人类肉类消费量的绝大多数。
显然,人类每年吃掉的大象肉,相对于猪肉、禽肉、牛肉、羊肉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那么,人类为什么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后,逐渐把大象肉剔除了呢!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1,大象肉不好吃。很多人吃大象肉为的是猎奇,或者食物短缺的时候被作为迫不得已的蛋白质补充。
1870年巴黎围城战期间,城市中出现了严重的食物短缺,巴黎人被迫杀掉手头的任何动物,包括马、猫、狗,甚至是老鼠。
期间,大约有7万匹马被屠宰和吃掉,就连两匹俄罗斯亚历山大二世赠送给拿破仑三世的马也被杀了。
这些肉不仅成为家庭饮食的一部分,也成为餐厅菜单上的常规食品。
(巴黎围城战期间餐厅中的食谱,括弧中是对应的动物肉)
随着围城战的继续,马、狗、猫、老鼠等动物的供应也出现了不足,巴黎市民就转向关在动物园的动物,除了猴子、老虎、狮子、河马等少数,大型食草动物羚羊、骆驼、袋鼠、牦牛、斑马都被吃了。当然,也包括巴黎动物园仅有的一对大象。
(人们猎杀巴黎动物园大象的情景)
然后,大象肉以每磅10~45法郎的价格出售。
当时1两白银可以兑换4法郎,也就是说这大象肉达到了2.5~11.25两白银每磅(450克)的天价。
因为当时巴黎没人知道大象肉什么味,大多怀着一种猎奇的心态,所以价格也被炒高了。但是,吃过大象肉的人表示这种肉不好吃。
《名利场》杂志的创办者托马斯.吉布森.鲍尔斯在巴黎围城战期间吃过羚羊肉、狗肉、驴肉、骡子肉和大象肉,他写到最不喜欢吃的就是大象肉。
《真相》杂志的创办者亨利.拉布歇尔,记录道:大象肉又硬又粗又油腻,我不建议英国家庭在能吃到牛肉或羊肉的情况下去吃大象肉。
仅凭不好吃这一点,就注定了大象肉不太可能在现代社会成为人类的主食肉类。
第2,不好管理。人类的主食肉类无论是家禽还是家畜都有一个比较鲜明的特色,容易管理。
这是成群结队的鸡
这是成群结队的羊
这是成群结队的牛
虽然猪往往需要圈养,但是这种动物好就好在属于杂食性,对饲料的要求不高。
但是,大象可不好管理,大象是一种智商非常高的动物,它们能够认出镜子中的自己,这是一种自我意识和认知的表现,只有在一些猿类和海豚身上会出现。
大象也会使用简单的工具,野外曾经观察到一头亚洲象用修剪过的树枝作为苍蝇拍。
大象的感情极为丰富,具有极强的社会性,在这方面可能只有人类能超过它们。
一般情况下,象群由一个老祖母来带领觅食、抚养小象和敌人对抗等等。象群和象群之间会通过声音进行联络,它们会发出一种低频率的声音,这种声音可以高达117分贝,最大的传播距离可以达到10公里。大象还会通过跺脚的方式,通过地面把信息传输到30公里之外,从而给其他大象示警。
所以,虽然他们像牛羊一样具有群居的属性,但是具有非常强的独立性和团队精神,很难像牛羊一样被彻底驯化。
第3,不好饲养。人类对大象的饲养最早的证据可以追溯到大约4500年前的印度河流域,那里的人以大象为娱乐、工作的工具,甚至用于战争。
问题是,大象非常不好是饲养,家养的大象不容易怀孕,即使生下小象也很难抚养大。所以过去大象必须要在野外获得,这导致大象的圈养的种群不能自我维持,通常情况下一个圈养的象群会在50年内灭绝。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逐渐掌握了人工繁殖大象的能力,但是发现要想成功把一头小象养大还是不容易。
比如,喂养小象的时候最好使用婴儿配方奶粉,而且还要加乳酸菌以保护胃肠道;
为了给大象提供额外的脂肪,还要添加乳脂;
微量元素也必不可少,特别是维生素E、维生素B和钙类的。
而且,小象从出生算起2-3年时间后才会断奶,甚至有的大象在出生10年之后才断奶。
不夸张的说,养一头小象比拉扯一个孩子还要费劲。
非洲象就更难养了,直到1963年丹麦动物学家尼尔斯.伯尔维格开发出了主要由牛奶和黄油组成的丰富牛奶配方之后,才成功把1头被遗弃的一周大的非洲森林象养大。
所以,要想养好大象,必须要具备极其专业的知识和对大象进行细致入微的照顾,这就决定了饲养大象的产业难以大范围推广。
第4,料肉比太低。料肉比=消耗饲料的总量(公斤)/增重总量(公斤)
料肉比的概念广泛应用于家禽家畜的生产,用来计算饲养成本以提高盈利能力。
例如,家禽养殖的饲料成本可以达到总生产成本的70%,控制好肉料比才能挣到钱。
在国内,现在1斤鸡肉的价格10块左右,猪肉大也10块钱左右,牛肉的价格30多,羊肉的价格40多。
猪肉鸡肉的价格便宜,牛羊肉的价格贵,除了便于实现大规模生产之外,就是他们的料肉比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肉鸡的料肉比是1.7~2,猪肉的料肉比是2.7~5,牛的料肉比是4.5~7.5,羊的料肉比是6~10。
料肉比越低的动物分摊到饲料上的成本越低,所以相应的售价也要低一些,反之亦然。
据统计:即使为人类提供肉类的动物肉料比处于相当低的水平,每年人类也需要消耗70%的耕地用作饲料和动物生产。消耗的能量就更多了,生产1份220克的牛肉所消耗的能量,可以让一辆小汽车行驶16公里。
大象的料肉比要远超过鸡、猪、牛、羊,没找到关于大象料肉比的数据,但是可以从它的消化能力上得出这个结论。
大象的消化系统效率低下,大约只能消化吃进去的食物的30~60%,而人类饲养的牛对饲料的消化率却可以高达50%~90%,这说明牛对饲料的利用率可以达到大象的1.5-2倍。对饲料的利用率越高,相应的也会有更低的料肉比,从而在饲养成本上具备优势。
可见,大象的料肉比不仅会高于猪和鸡,也高于牛和羊,从经济的来看是非常不划算的。
设想一下,如果用大象肉来代替猪肉,恐怕全世界所有的耕地都用来养大象都不够。
未来养猪有没有发展?
在中国的菜蓝子中,大部分的肉食还是以猪肉为主,目前来说,还没有哪种肉类能够代替猪肉。那样分析的话,养猪的前景还是有的,不管发生什么样的疫情,主要控制得好,猪肉还是会有很大的市场,特别是在逢年过节,需要祭祖拜神之类的,都必须是用猪肉的,所以,猪的前景一直都在,只是要看你对于市场行情的把握了。
虽然养猪有前景,但是你也不能盲目的去养猪,你做不好定位,做不好你所养的猪的销路,那你还是不能赚到钱,现在养猪跟过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过去,猪的规律是三年一变化,也就是一年亏、一年平、一年赚,但是随着市场的变化,越来越多大企业的入驻,这些大企业,由于资金充足,他们抗风险的能力很强,这也导致养猪规律越来越让人难于捉摸不定,发生规律的时间越来越长。所以,养猪还是要做好长期的坚持准备,还要做好抗风险的准备。
由于养猪的门槛并不高,你有多少钱就投入多少,这就导致,只要猪的价格稍有变动,就会大量的人去投资养猪,还有就是信息不对称,养猪的人一窝蜂而上,价格立即降下来了,所以就不能
赚钱了。那养猪不怎么赚钱,我们可以做跟猪相关项目,这些项目会比养猪更赚钱,那就是做猪的饲料、兽药等等。
现在养猪你最好是跟大企业合作,以公司+农户的模式,这样我们才能在规模上适当增加,抵抗风险上有所降低,因为,养出来的猪都是销售给公司,我们也就省去自己销售这一环节。由于规模的增加,我们才会有更多的收入。虽然,养猪的前景都在,但是,你不会看市场的行情变化而去盲目的投资,你还是赚不到你想要的财富。养殖行业的水越来越深了,你做好被淹没的准备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