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拿辅助,照顾性质被提拔到了单位副职?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试着回答一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第一、因“照顾性质被提拔”这句话得细细品味一下。从体制内的常规情况来看,你应该有点“关系”哦,或是有亲戚是要害部门的领导,或是关系较好的大学同学交流到了本地任职,或是机缘巧合下参与了某项中心工作(如脱贫攻坚工作中到村里担任第一书记)……
第二、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的“照顾性质”,从结果来看你已经被提拔成为了一个单位的副职,“感觉压力好大”说明你上任伊始、心怀忐忑,可能是因为还没做好成为一名领导的心理准备,可能是因为交流到了别的较为陌生的单位任职,也有可能是主要领导在分工时安排了你不熟悉的工作给你分管……
您要是想稳住阵脚,甚至有所作为的话,建议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紧跟主要领导。主要领导在一个单位里既是班长、领头羊,也是决策中心、关键所在,初来乍到的你最好多到主要领导那里汇报、沟通,甚至按传统经常吃个饭、喝个酒啥滴,尽量争取主要领导的支持和背书,这是站稳脚跟的第一板斧。
二是团结班子成员。一个领导集体是由多名成员组成的,以地市一级局行单位为例,一般都是“一正三副+数名党组成员”的配置格局,所以副职并不算多。可以多与他们沟通(其实就是到办公室拜访、吹牛、侃大山),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感情,时机成熟后分别开始约酒、约饭……至于到后面一定会出现的“小团体”现象,现在先不考虑哦。这是融入团体的第二板斧。
三是迅速了解分管科室、部门的全体成员(记住不光是科室负责人哦,因为有些中层干部可能已经是老油条了),尽快把自己所分管的工作职责和业务范围熟悉起来,以便对症下药、快速上手。
四是“狐假虎威”莽一波[灵光一闪]。任职一段时间逐渐熟悉工作以后,在召开分管部门业务工作会议之时特意请主要领导出席简单强调几点,将极大地增强你在分管部门员工之间的威信。“老机关”们灵活得很,一看就知道不能轻易忽悠你,否则后果严重。
五是在分管领域“团结大多数、打击一小撮”爽一波,针对某些阳奉阴违、屡教不改的“老油条”实施精准打击,真正把个人威信树立起来。(注意掌握打击力度,要留有余地哦!)这是杀鸡儆猴的第三板斧。
六是在初步理顺管理格局后,认真履职、积极作为,充分贯彻主要领导的工作要求,把实实在在的成绩拿出来,带领自己的团队在年度考核中多争优秀名额、多为单位做贡献……
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被捕后?
汪精卫由爱国热血青年蜕变成汉奸卖国贼,由最初的刺客变成了被刺,这本身就是一个笑话!
人性未定,人生就不能盖棺而论!
自掘坟墓的清朝廷清朝末年,西方列强对中国不断侵略和掠夺,激起了中国百姓普遍的愤恨。
《辛丑条约》的签订,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作为清王朝的统治者,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不愿意看到朝廷在他们手里灭亡。
痛定思痛,清廷高层思考实施变革,挽救危机。
戊戌变法就是学习日本明治维新的一次尝试。
但是由于慈禧太后的顽固守旧,使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剥夺了权力。
八国联军进北京,六神无主的慈禧避难西安期间,光绪帝则于1901年1月29日发布了改革诏书。
慈禧也同意光绪的意见,向臣下发布了“预约变法”的谕旨。
至此,洋务派重新进入朝廷中枢机构。
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参考了张謇、沈曾植、汤寿潜等人的意见,于1901年5月联衔会奏《变通政治人才为先遵旨筹议折》《遵旨筹议变法谨拟整顿中法十二条者》《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折》,史称“楚江会奏三疏”,提出系统的变革方案。
其中第一疏论“育才兴学”,就有“奖游学”(尤其提倡赴日本留学)。
后来,慈禧召见张之洞,专门探讨改革问题。
张之洞提出实行君主立宪,即仿照英国和日本的政治制度,在君主权威下实行议会体制,三权分立。
慈禧又问张之洞:那如何才能立宪呢?
张之洞回答:日本之所以能够先行立宪,是因为派出了五大臣出洋考察,真正把西方政治制度搬了回来。
这一次,慈禧认真接受了。
她派出五位干练的改良派大臣出洋考察。
他们分别是端方、载泽、戴鸿慈、绍英、徐世昌。
这次考察没有白跑,清朝开始了新政改革。
第一步是改革教育,开办新式学堂。
与废八股、科举同时,创办新式学堂与“派士人出洋游学”的活动也大规模展开。
令人兴奋的是,束缚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一旦放开,竟然产生了巨大能量;更令人想不到的是,那些被清王朝送去留学的学生,竟成了自己的掘墓人!
清政府连续的战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中国的危机和灾难日益严重。
一些知识分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救国无门的情况下,纷纷走向极端。
最为出名的莫过于王亚樵的斧头帮。
一把斧头快意恩仇,不服就干,让那些军阀、汉奸战战兢兢,确实对他们起到了震慑作用。
在斧头帮之前的民国前期,就已经有很多组织,担负起这种责任,以承担暗杀那些顽固派。
这种“古惑仔”式的个人英雄主义还是很有市场的,很受推崇。
崇尚暗杀之风的旧中国暗杀之风来源于19世纪俄国的民粹派,称为“虚无党”。
19世纪后期的虚无党人是一批出身贵族,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
他们崇尚民主自由,反对俄国的封建统治和农奴制度。
当时,沙皇加紧了对待不同政见者的镇压。
沙皇的疯狂统治激起了虚无党人更大的反抗,他们采取激烈的手段,爆炸、行刺、暗杀。
特别是刺杀亚历山大二世,使得暗杀之风达到了顶点。
这些人被写成英雄人物,让年轻人读得热血沸腾。
四川青年李芾甘,翻译了《俄国虚无主义运动史话》。
书中描写美女革命家查苏利奇,拿着手枪刺杀俄国总监,结果只打伤了他,遭到逮捕。
法庭上,查苏利奇慷慨陈词,表示并非个人恩怨,而是反对专制制度。
陪审团经过商议,判决她无罪。
当她走出法庭的时候,受到民众热烈的欢呼。
这样煽情的故事,让处于苦难之中的中国人好像找到了方向,该书出版后很快销售一空。
李芾甘非常崇拜俄国无政府革命家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便从他们名字里各取一个字,以“巴金”作为自己的笔名。
1904年上半年,东京留日学生秘密成立了暗杀团,以杨笃生为主,“立志从暗杀下手”,谋刺清廷首要,把“摧毁新政,杀戮新党”的慈禧太后作为暗杀的第一个对象。
暗杀团成员何海樵到上海访问了蔡元培,蔡元培要求参加暗杀团。
经过几次密谈,何海樵介绍蔡元培加入暗杀团。
随后,暗杀团从北京迁到上海,由蔡元培接待住在了英租界新闸路余庆里。
随后,刘光汉、章士钊、陈独秀等人也加入进来。
1904年,万夫华在上海刺杀前广西巡抚王之春,揭开了晚清刺杀风潮的序幕。
王之春在任广西巡抚时,曾与法国人合伙镇压革命会党,卸任后住在上海。
当时沙俄抢占东北,上海各界召开拒俄大会,王之春却提出“割地联俄”的主张,且得到朝廷支持,因此,王之春成为革命党行刺的首选目标。
章士钊与万福华、陈自新策划,设了个圈套引王之春上钩。
王之春与淮军名将吴长庆的儿子吴保初关系很好。
而革命党与吴保初也有交往,于是利用他邀请王之春到英租界的金谷香番菜馆赴宴。
11月19日晚,王之春按时赴约,到了二楼包间不见吴保初。
王之春遂起了疑心,回身下楼。
万福华拔出手枪挡在王之春身前,厉声说道:“卖国贼,我代表四万万同胞对你执行枪决。”
万福华连扣扳机,可枪却哑了火。
原来手枪是借来的,撞针已坏。万福华竟然不知道手枪的用法,二人面对面僵在了那里。
巡警赶到后,立即逮捕了万福华。后来被判了10年徒刑,民国成立后于1912年获释。
这是革命党暗杀团的第一次行动,没想到竟以这种方式结束。
二次暗杀行动,竟是这种结果1905年7月,慈禧令载泽、端方、戴鸿慈、徐世昌、绍英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为立宪做准备。
安徽桐城人吴樾,于1903年在保定上学时,受到陈独秀、汪康年、潘赞化等人的引导,革命志向坚决。
吴樾认为立宪是骗局,就赴北京行刺五大臣。
吴樾怀揣炸弹,混入人群,准备登车炸死五大臣。
卫兵拦住问他跟随何人,他回答时带着南方口音,引起怀疑。
当时端方正在上车,吴樾冲上前去,准备与其同归于尽。
此时火车与车厢挂钩,车身震动,触发撞针,炸弹爆炸。
吴樾当场死亡。
热血青年汪精卫的刺杀行动为他赚取了大量政治资本
面对一次次失败,梁启超讽刺孙中山等人,说他们“徒骗人于死,己则安享高楼华屋,不过‘远距离革命家’而已。”
当时的热血青年汪精卫追随孙中山,为了提振同盟会消的士气,汪精卫决定秘密北上行刺摄政王载沣。
汪精卫原名汪兆铭,出生于广东三水。
1902年3月参加广州府试中第一名秀才。
1903年官费赴日本留学。
1905年7月结识孙中山,信仰其革命,加入同盟会,参与起草同盟会章程。
后以“精卫”的笔名先后在《民报》上发表《民族的国民》《论革命之趋势》等一系列文章,痛斥康有为、梁启超的保皇谬论,成为孙中山的得力助手。
1910年1月,汪精卫、黄复生、喻培伦、陈璧君等七人组织了一个暗杀团,潜入北京。
他们在宣武门外琉璃厂火神庙西夹道里开了个“守真照相馆”,用来掩人耳目。
另外东北园租了一间房子,喻培伦在这里制造炸弹,伺机行动。
因为不断发生革命党人行刺事件,清政府已经在北京城内加强戒备。
载沣府中警戒森严,他每日出入皇宫,均有马队护从。
汪精卫等人勘察了载沣每天的必经之路,选择了什刹海旁边的一座小石桥甘水桥作为下手地点。
黄复生从骡马市大街鸿泰永铁匠铺定制了一个大铁罐,可装炸药40磅。
小桥北有一个小沟,可将铁罐埋在桥下,人藏在沟内,等载沣过桥时,用电线引爆雷管。
把这么一个大家伙埋在桥下,也不是容易的事。
结果埋炸药极不顺利,几天后被警察发觉,黄复生迅速逃回东北园,经过商量决定喻培伦去东北购买炸药,陈璧君去南洋筹款,汪精卫和黄复生留守。
警察发现桥下的铁罐、电线等物后,马上开始查办,看见铁罐里有黄色炸药和雷管,判定是威力巨大的炸弹,如果爆炸,周围二里内的建筑将全部炸毁。
对于汪精卫等这种不计后果的行动,我们应该庆幸没有完成,不然会伤及多少无辜百姓!
一时间京城震动,警察全部出动。
查到鸿泰永铁匠铺,老板承认是守真照相馆定制的。
4月16日警察在照相馆蹲守将黄复生抓获,后在东北园将汪精卫抓获。
在铁匠铺老板指认下,汪、黄二人承认了刺杀摄政王载沣的事实。
汪精卫入狱后,写了数千言的供词。
他英雄般地一人承担起责任,说与黄复生没关系。
由汪精卫的个人英雄主义 ,不由得想起了南宋那个秦桧。
当年作为状元出身的秦桧也有爱国思想,也曾经不遗余力地抗击金国,可后来竟然变成了卖国贼,变成残害英雄的奸臣。角色的转换、人性的缺失、观念的丧失让人怀疑人生。
汪精卫后来的变化与秦桧如出一辙,让人怀疑是不是秦桧投胎转世!
警察问汪精卫:“现在朝廷已经准备立宪,你还干什么革命?”
汪精卫义正言辞地写道:
“大抵各国立宪,无论其为君主立宪,为民主立宪,皆必一度革命后而得之。
所以然者,以专制之权力积之既久,为国家权力发动之根本,非摧去强权,无由收除旧布新之效故也。
即使开了国会,也无非三种结果,一为君主之傀儡,一为君主之鱼肉,一为君主之鹰犬……
中国的情势,非于根本上为解决,必无振起之望。
及今图之,其犹未晚,斯则后死者之责也。”
这篇洋洋洒洒的供词,坦然陈述了汪精卫的革命信念,表现了他推翻清王朝的决心。
谋杀摄政王是头等死罪,是要凌迟处死和株连九族的。
但汪精卫从被捕时起,就准备慷慨就义。
他因此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被逮口占》: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就在汪精卫准备“引刀成一快”时,外面的格局却在悄然变化着。
当时正是“新政”时期,这个刺杀未遂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清朝当权者也觉得不好下手。
主审此案的是民政部大臣善耆,另外民政部右丞章宗祥主持庭审事务。
案子出现了两种意见:一边是御史胡思敬等人主张极兴,一边是善耆、章宗祥等人认为现在正推行宪政,革命党人不止汪精卫、黄复生二人,不如从宽处理。
在请示载沣后,两人被判终身监禁。
载沣不计被刺的仇怨,因此和善耆赢得了“爱才”的美名。
而汪精卫此举不但没有从容就义,反而为自己捞足了政治资本。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30年后,载沣与汪精卫的命运发生了神奇的逆转。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国土沦丧之际,从前的摄政王载沣坚守了一个中国人的气节,拒绝投靠日本人扶持的伪满洲国,宁可在北平当寓公,也不去投靠儿子溥仪。
而那个曾经的革命青年却转身投靠了日本人,在南京建立了汉奸伪政权。
一如当年的秦桧成为卖国贼一样。
1942年,汪精卫以南京伪国民政府主席的身份前往长春,参加伪满洲国成立十周年庆典,会见了溥仪。
载沣则保持了晚节,一直在北京迎来了解放。
当年的汪精卫可谓风光无限,他提出“不做官、不做议员、不嫖、不赌、不纳妾、不吸鸦片”的“六不主义”。
并与曾经的暗杀团成员陈璧君结婚,后和陈璧君赴法国留学。
然而随后汪精卫的一系列卖国操作让人看清楚了此人的汉奸嘴脸。
在他和蒋介石的同意下,国民政府跟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
1935年5、6月间,他批准了“何梅协定”、《秦土协定》,把华北主权让给日本侵略者。
汪精卫违背当初的誓言,让社会舆论哗然。
更令人感觉不可思议的是,这个曾经组织暗杀团的骨干,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报偿。
汪精卫的汉奸行为,引起了另一位暗杀大佬--王亚樵的愤恨。
1935年11月1日,汪精卫在南京中央党部被王亚樵派遣的义士孙凤鸣刺成种伤,打进脊椎的子弹始终无法取出。
医生断言:汪精卫活不过十年。
抗日战争爆发后,汪精卫更是不遗余力地投靠日本,成为中国最大的汉奸。
看来是被“秦桧上身”了!
1939年5月,汪精卫赴日,与日本当权者直接进行卖国交易,与日本特务机关签订《日华新关系调整纲要》,以出卖国家的领土主权为代价,换取日本对他成立伪政权的支持。
那个曾经“六不主义”的青年,彻头彻尾地变成了日本人的走狗。
更让人感觉好笑的是:汪精卫政权竟于1943年1月9日对盟国(英、美等)宣战。
1944年,汪精卫在日本名古屋病死,其原因就是留在身体内的子弹里面的铅元素扩散引起的。
他在南京的陵墓随着被国民政府下令炸毁。
死无葬身之地的汪精卫,如同跪在岳飞像前的秦桧一样,被全中国人唾弃。
由刺客到被刺,汪精卫的人生,是由于欲望太强,信仰缺失造成的,汪精卫的人生是一个让人笑不出来的笑话。
留给我们的是对人性的思考!
你知道的东北方言口头语有哪些?
请欣赏:东北方言口头话
打哈凑气瞎嘠达
三吹六哨闲磨牙
拨了盖上秃喽皮
贼眉鼠眼踅摸啥
长毛耷撒像大筐
熊了嘠叽装大拿
苟利苟秋不出头
嘞乐嘞的干活滑
尖头哨脑会溜须
死陌咔眼能拉嘠
眼皮塌呵窝囊废
埋了估汰穷嘠拉
支愣八角真派乐
鼻涕拉瞎有嘠叭
小眼八叉哧迷忽
说话撇咧吃当欻
叽叽赖赖白扔眼
绚吧撑吧瞎骚拉
拉拉脸子大肚弦
嘚了叭嗖你嘠哈
跑腿单弓没屋里
榔头叭象脑瓜茬
大眼僧僧毛的噜
席大哈摔这疙瘩
呲毛噘腚甩计子
结扭叭叽累拉爬
啼乐趟郎不利索
大约母地乱叭叭
利各量地看差眼
憋乐叭屈烂加加
四楞叭孤跑破鞋
离乐歪斜答叫啊
摔了跟头前趴子
五拘六受仰叭叉
花离呼哨二乙子
摸摸嗖嗖老掉牙
啰乐叭三到这块
东北方言口头话
只听音来别看字
字典没有无处查
说明:文中每句里,前四字是一个意思,后三字又是一个意思。其实,东北方言有很多句,有些话很难用准确文字表达,因为查不到准确的字,只能用同音字的别字代替。
读完一本书后如何做思维导图?
能提出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因为很多人读书,经常读完就觉得已经完事了,部分人读完会写写读后感,少部分人才会想到输出思维导图。其实思维导图真的是个非常好用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捋顺书中的结构和逻辑性,它的直观性还非常有助于后期对书籍的复习。
我是看了东尼•博赞的《思维导图》这本经典的书籍才开始学习使用的,到目前也有几年的经验了,因为自觉没有画画天赋,所以都是用xmind软件来做的,很方便快捷。没有太在意美观性,主要是实用性。对了,幕布这个app好像也是很多人推荐,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这里我先介绍一下我习惯做的三种思维导图,然后再推荐几本看过的有关思维导图的书籍可以共参考。
方法一:根据书中结构做思维导图首先我先声明,我不是什么书都做思维导图的,一般小说类的,散文类的我比较少会去做,其实也是可以做的,只是读这类书的时候,大脑主要以放松,欣赏为目的,会去记录一些唯美的句子。如果你想做,也是可以根据小说的故事情节、时间顺序、或者可以从一些人物来着手去做思维导图。
比如我读《乔布斯传》的时候,感觉书中的知识量也蛮大的,所以就做了思维导图,这本书就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我也是直接采用了这个顺序,按照时间节点来输出每个年代乔布斯的关键事件和我在这部分领悟到的知识。
我读《最好的时光在路上》这本旅游散文类的书籍,我是按照作者去的地方来做的,每到一个地方,我会写上这个城市作者提出的几个关键特点,很简单也好记忆。
可能图片太大了,大家看不清,我截取一小部分。
大多数我是读干货类的书籍,才会做思维导图。为什么强调大家看书一定要先看目录呢,因为目录就是这本书的骨架,逻辑结构直接就展现给读者。所以我做思维导图的时候,经常按照书的章节来写,比如《一万小时定律》我就是直接采用书里面的章节顺序做的思维导图。
方法二:提炼关键词来总结思维导图读完一本书后,我会从几个角度去思考这本书我学到了什么,分别记录成
why:你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Question:读书前提出的问题。
Keys:书中提到的几个关键词。
Next:接下来我要做什么。
Mark:学到的好的句子和知识。
然后根据书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填充,这个就稍微需要点总结归纳能力,不过因为都是自己写给自己看的,只要自己能明白,精简一些都可以,边写边锻炼,不会很难。
比如我看《洋葱阅读法》这本书就是采用的这个方法记录
其中,在提问是在阅读之前就提出几个问题,这样带着问题读书会比较专注,然后会自己作答,不要只问了不回答,那是没有意义的。
next是因为书里提到很多推荐的书籍和课程,我希望自己后期可以阅读,所以把这些书籍和课程汇总了一下。这个模块是后面自己要做的事情。
方法三:方法二和方法一的结合,结构+关键词
还有一种是我看国外的书,经常觉得他们的逻辑和我们不太一样,有些东西前面讲了一半,后面又开始讲,可能是外国人和中国人思维上有一定的差异,所以我有时也不完全按照书的结构去做导图,而是先用结构简单分一下,然后在每个部分里,如果有重叠的话,我会在原来分支里去补充填写,就不会再另做新的层级。
比如我看《控制愤怒》这本书,后面很多章节其实就是对控制愤怒的万能公式的应用,我就会将后面讲到对万能公式有补充的内容放到前面写万能公式的那一部分里。
接下来给大家推荐几本关于思维导图的书籍1. 《思维导图》,东尼·博赞(也翻译为托尼·布赞),豆瓣评分6.5分。东尼·博赞作为首位提出思维导图的人,其思想可谓是非常经典,后续许多书籍也是参考了这本书,所以建议要看一下。但是可能是外文书翻译过来的,读起来需要认真钻研一下。
2. 《画出你的答案--用思维导图理清思路、解决问题、达成目标》,暖乎乎著。豆瓣评分7.5分,但是评分人数不是很多。这本书将思维导图和手绘结合在一起,非常简单,完全不需要绘画基础。这本书另一个特点,就是里面大部分都是作者自己的亲身实践案例,非常贴合初学者。
3. 《你的第一本思维导图操作书》作者:陈资璧、卢慈伟豆瓣评分7.1分 东尼•博赞倾情作序推荐。图文并茂,对于对思维导图只有一些概念的人,但苦无不知从何下手的人而言,还是帮助挺大的,书中还介绍了用思维导图记笔记和读书笔记。
其实思维导图的书籍很多,大家挑1-2本看就可以,主要就是在实践的过程中真正掌握。
我是@葡萄小喵爱读书 ,如果喜欢我的分享,希望关注我,让我们一起在阅读中积累识,一起在阅读中成长。大家也可以私信我,互相交流讨论。
有什么方法可以快速找出故障的元器件?
线路板维修不仅需要强大的理论基础、对线路板的工作原理了如指掌;还需要丰富的维修经验,怎么快速找到故障点,两者都不可少。我来谈谈我对线路板维修的看法吧!
理论部分实践固然重要,但是理论部分这是必不可少的。
基本元器件首先必须要有基本的电工基础,了解各种电子元件的特性、用途、相关参数以及相关经典电路。比如: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三极管、可控硅等,还有像整流电路、稳压电路、放大电路等等。
仪表使用常见仪器仪表要能熟练使用,它可以辅助我们快速找到故障元器件,提高维修效率。比如指针万用表、数字万用表、逻辑测试仪、示波器、数字电桥、编程器等。
常见电路熟悉常见电路的工作原理,比如串联稳压电路、场效应管放大电路、运算放大电路、逆变电路等等。一个复杂的电路往往是由多个子电路组成,比如电源系统、放大系统、控制系统等。我们只有把基础电路吃透了,
实践部分在实际维修中,一般通过“问”、“望”、“切”来检查故障点。
问:就是问设备出了什么故障,通过电路板原理分析大致推断故障出在哪个部位。比如设备开不了机,那很有可能是电源部分出了问题。
望:就是通过看线路板,找到故障点。比如电容鼓包、瓷片电容裂开、电阻变色烧焦等,这些一般都能通过眼睛看出来。
切:就是通过仪表来检测线路哪里出了问题。一般通过测电阻或者电压来分析,比如线路板电源部分输出无电压,那就先去查线路部分,然后我们就可以把故障点锁定在电源部分。
维修经验俗话说“读百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再强大的理论基础,如果没有实践经验也是白搭,很多电路板维修都是有迹可循的。
根据经验,电路板一般电源部分出问题的概率比较大,信号部分出问题的概率小。这是因为电源部分电压高、电流大,容易损坏;信号电路电流小,基本上不容易出问题。还有一些易损元件,我们要多留意一下,比如滤波电容、稳压二极管、可控硅等。
还有某些产品设计本身就是有缺陷的,所以导致某个元器件经常坏。修的多了,所以有时候测都不用测就知道哪里有问题。
题后话现在大部分的电子产品都是由若干个子线路板组成,各子线路板负责不同的功能。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线路板成本越来越低,如果某一个子线路板上有元件坏了,都是直接换整板。
因为查找故障点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经验,还有最关键的是费事费力还不赚钱。所以现在很多维修师傅一言不合就换线路板,只要会拆会装就行,几乎不用什么技术,而且来钱快。
我是电工学院,专门负责电工培训、考证;如果你对电工感兴趣,可以关注我!如果觉得本文不错,记得点赞、评论、转发!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