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英雄官职,历史上精绝国为何就神秘消失了呢?
看过《鬼吹灯》系列小说的朋友可能都知道精绝古国,是鬼洞人生活的神秘国度,这个神秘的西域小国也经常出现于一些小说或者影视作品中,可以说它比楼兰古国更为神秘莫测,然而在历史上它也是真实存在的。
汉代之前并没有关于精绝国的记载,可以说它是一个突然出现于《汉书》中的西域小国,其地址就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丰县,是一个城邦国家,位于尼雅河畔,后来又叫做尼壤和尼雅,国家所辖的范围大概就是尼雅河在沙漠中造就的一片绿洲,所以这个小国家可能农业,畜牧业和渔业兼具,生活在这里的人当然不是“鬼洞人”了,而是应该称之为精绝人或尼雅人,由于其地处丝绸之路南道上,所以这里应该也是商贾云集,汉朝和中亚一带的各种商品在这里汇聚,因此这里或相当于一个万国胡同的贸易口岸,也正是由于它的繁华富庶,所以这里在汉朝和西域各国中都有了名气,才被记录到了《汉书·西域传》中。
《汉书·西域传》里面对精绝的记载是这样的:
精绝国,王治精绝城,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胜兵五百人。精绝都尉、左右将,驿长各一个。北至都护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至戍庐国四日,行地空,西通扜弥四百六十里。上面这段话的译文大致是:(西域)精绝国,国王驻精绝城,距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有四百八十户人家,三千三百六十人,其中打仗的士兵五百人。设置有精绝都尉、左右将军、交通事务长官各一人。北距西域都护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距戎卢国四日的行程。地形闭塞,交通不便;向西通扜弥国四百六十里。
在两汉经营西域的时候,这里也曾经归西域都护府管辖,东汉后期,朝廷对西域的管辖放松,精绝国被其邻居鄯善国兼并,其作为一个城邦国家的历史基本结束,后来这里又曾受魏晋王朝节制,隋唐时期其都城尚存,不过已经改名为尼壤城,但在新旧唐书中,仍然称之为精绝国。
在由唐代高僧玄奘口述、辩机和尚编的地理史籍《大唐西域记》中,也有一段关于它的记载,里面讲到:
媲麽川东入沙碛,行二百余里,至尼壤城,周三四里,在大泽中, 泽地热湿,难以履涉, 芦草荒茂,无复途径,唯趣城路仅得通行,故往来者莫不由此城焉,而瞿萨旦那以为东境之关防也。从这段话中也可以看出,精绝国的确是位于一片沙漠之中的绿洲,而且是一个位于交通要道上的城市,周围都难以通行,只有这个城市可以让商人旅者往来。
之后关于精绝的记载就很少了,至于这里什么时候变得不适合人类居住,成为一片荒凉古城的,史料不详,不过后来的考古发现,这里生活的人们离去时好像十分突然,因为有些家庭的各种生产生活用具的摆放好像日常生活中一样,按道理讲人要决定离开的话,会将一些生活必需品收拾好打包一起拉走,但是这里的情况却好像一直有人生活着一样,只是所有的东西上面都覆盖了厚厚的尘土,所以这里的人就好像突然离开,然后再也没有回来,消失得十分神秘。
一般认为精绝人离开这里是由于尼雅河的水量变少,精绝古城所在的绿洲逐渐消失,这里的人们也被迫离开家园,使得曾经的精绝国变成了一片荒凉的精绝古城(尼雅古城),但是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这里人们的离开应该将很多生产生活用具打包走的,也有人推测可能是大家突然收到某个可怕消息,或者是突然有外族入侵,导致这里的人不得不永远离开家园。
不过在清代时期,这里还称为尼雅城,应该还有少数的人在这里居住,但这里已经只是于阗县辖下的一个村庄,称作尼牙八札,1949 年后复称尼雅,1985年设尼雅镇,隶属于新疆民丰县。
近百年来,这个已经消失于历史上的西域小国重新为世人所知,是因为这里出土了大量的古代文物,记载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丝绸织锦就是出自于这里。
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和斯文赫定等人在古精绝国遗址中发掘出了大量的陶器、铜镜、漆器、铁器等古代文物和一些用木简、羊皮、丝绸、墙壁等作为载体的古代文献和文字,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特别是这里出土的佉卢文遗物,比世界其他地区出土的加起来还要多,对研究古代犍陀罗、孔雀王朝、贵霜王朝以及其他南亚和中亚地区的古文化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蒙古哪个汉化程度高?
窃以为鲜卑汉化最彻底,自鲜卑建北魏之后,隋唐盛世甚至是宋朝都承其制,很难说的清是北魏汉化还是朝代北魏化,就农耕文明而言,的确也是鲜卑汉化的最为彻底。
从匈奴看匈奴的起源我们就不多说了,它从战国时期就开始对中原的王朝形成威胁,不得已之下秦、赵、燕三国才会起各自造了长城来抵御这些来去如风的游牧民族,赵国大将李牧曾一度在雁门关下覆灭十万余匈奴骑兵,此后中原王朝守在长城边上的卫兵胡子都白了,也没等到匈奴人的影子,可见是被李牧打怕了。秦始皇能席卷天下也得益于此,没有外敌的骚扰,秦始皇才能将兵力转为攻伐各国。
但是匈奴人在秦汉时期又开始发展壮大,他们在一个叫冒顿的首领带领下,建立了带有集权性质的匈奴帝国,对汉朝形成极大的威胁。汉高祖刘邦同志不服气,就率领大军与他们打了一仗,结果就有了历史上鼎鼎大名的“白登之围”,经过“文景之治”的汉朝总算恢复了元气,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西域三十六国,又派出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大将轮番对匈奴发起凶猛的攻击,匈奴逐渐式微,在汉宣帝时期发生了分裂。
其中北匈奴在汉朝以及乌桓人的夹击下,逐渐向西退却,命运多舛的他们终于在公元4世纪再次绽放了光彩,不仅在多瑙河、德涅斯特河附近建立了强大的匈奴帝国,更是出现了让欧洲战栗不已的匈奴领袖“上帝之鞭”阿提拉。
等到阿提拉死后,几个儿子争权夺利陷入分裂,强盛一时地跨欧亚大陆的匈奴帝国轰然倒塌,匈奴人逐渐融入匈牙利、土耳其、罗马人中,再也不见。
而与北匈奴对立的南匈奴在南北朝也上演了一番建立王朝的好戏,但最终被强大的鲜卑、柔然所灭,匈奴人也逐渐融入鲜卑、汉人中,作为个体的匈奴族从此不见史端。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匈奴人其实是在亚欧两洲开枝散叶了,如果说它是被汉化也不完全准确,应该说是被其他种族征服才被迫融入的,所以匈奴人的汉化程度并不是太高。
从鲜卑看鲜卑人其实在战国时期也有,不过它当时的名字叫“东胡”,他们生活在辽河上游,以渔猎为生,但打仗与匈奴一样,皆是人人骑马,来去如风,机动性强。但是“鲜卑”其实是随着曹操北征乌桓才出现的,也就是说乌桓人消失后,鲜卑人才出现在历史舞台,可见他们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
公元4世纪时,匈奴人在欧洲以征服者的身份出现时,鲜卑人也充满野心向着富饶的中原前进,这就是我们熟知的“五胡乱华”时代。
白鲜卑人慕容氏在这个时期建立了前秦、后燕、西燕、南燕等国家;而鲜卑乞伏氏建立了西秦;鲜卑秃发氏建立了南凉;鲜卑拓跋氏建立了代国、北魏;而宇文氏建立了北周,所以说鲜卑族是南北朝的主角,这话一点也不为过。不过这些国家中真正成了气候的是拓跋氏建立的北魏。
人的价值不在于拿一手好牌,而是在于如何打好一手烂牌。拓跋珪就是这样一个能将烂牌打好的牛人!他奋力将部落从独孤部、贺兰部、匈奴铁弗、柔然等强大势力中带出,打造了一个十六国中的一个中等势力的国家。俗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这话同样适合用在北魏其他几代皇帝身上。到了北魏第三代皇帝拓跋焘当政时,北魏已经灭掉了夏、北燕、北凉等小国,基本统一了北方。
这样一来,随着他们入主中原,汉人文明的影响也不期而至。到了北魏第六代皇帝孝文帝拓跋宏当政时,鲜卑人的游牧本性自然失去,所以他借势完成了历史上第一次少数民族主动汉化的改革,在史书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章。
就这样鲜卑人将他们的马蹄声留在了草原上,而把心交到了汉文明之中,一个伟大的民族隐没在从平城到洛阳的古道上。如此一来使得北方各族加快了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他们将自己豪迈坦荡的性格融入到温雅文明的汉人血液中,再也不分你我,从而造就了伟大而开放的隋唐盛世。
可以说,北魏改革奠定了多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根基,它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交汇到一起,更使中原文明多了些彪悍的精神内涵,这就造成人们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儒家的单极文化格局被冲破,中华民族迎来春秋战国之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从而兼收并蓄,博大精深的崭新时代即将来临。
从突厥看突厥这个名字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是南北朝西魏大统八年,追溯其源头到现在仍然没有定论。《北史》称其发源地为咸海,《周书》则认为其发源于漠北索国,同时《隋书》说其是北凉杂胡,而在唐朝,史学家们又认定海东的阿史那部是真正突厥人。
不管其原始出身怎样,但它于隋炀帝时期已经拥有战卒百万的大势力,后来让唐朝受尽苦头的吐谷浑,让宋朝闻风丧胆的契丹都是它的小弟,可想而知它是如何的强大。某种意义上来讲,隋炀帝的灭亡跟突厥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他的天下处处烽火时,其精锐部队困在北方无法调动平叛,直接让所谓的“十八路反王”将其政权推翻。
真正对突厥头疼的是唐朝的李渊,他被突厥人逼的没办法,只能数次通过行贿突厥将领,高价雇佣突厥兵士才算将突厥安置下来。但到了太宗时期,随着突厥的分裂,这个局面被打破了。
西突厥向西而行,其中一支公元626年流浪到欧洲,征服了保加利亚,建立了“大保加利亚”,为融入当地社会,自称“古保加尔人”。还有一部分逐渐征服了西方诸多地盘,已经向南推进至克什米尔,向北到达了阿尔泰山,西方已经侵吞了萨珊王朝部分地区,但随着唐太宗的用兵,西突厥的“都陆”、“弩失毕”两个最大的部落投降唐朝,唐朝的边境就此延生到中亚。你以为西突厥就此销声匿迹了吗?答案是错误的。
公元13世纪,西突厥一支分支进入了小亚细亚,依附于塞尔柱人建立的鲁姆苏丹国,这支突厥分首领叫埃尔托格鲁尔,他的儿子叫奥斯曼。奥斯曼在公元1300年自封为苏丹,从此对拜占庭帝国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攻击,而为了扩大影响力,奥斯曼将自己的部落的名字改成自己的名字,即奥斯曼人,他建立起的国家就是后来的“奥斯曼土耳其国”,其中“土耳其”的字面意思就是“突厥”。
还有一个向西行进的突厥部落在中亚建立了萨曼王朝,而后来又建立了伽色尼王朝,这个王朝曾17次征服印度,其首领马穆德甚至将旁遮普省并入了伽色尼,又极力推行伊斯兰教,这个影响一直到了近代,也是“印巴分治”的根源。当然突厥人在印度的影响远不止此,后来中亚强大的帖木儿帝国与印度的莫卧尔王朝都是突厥人建立的,印度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泰姬陵”就是突厥君主沙杰汗为其宠妃建造的。
再说回东突厥,薛延陀以及吉利可汗在贞观三年先后臣服于大唐,但随着内迁进定襄和长安地区,草原上的东突厥逐渐式微,唐玄宗时最后一个东突厥部落投降大唐,其帝国从历史长河中消失。东突厥就此沉沦了吗?答案并非如此。
唐末时期,突厥人李克用建立了后唐,臭名昭著的突厥人石敬瑭建立了后晋,沙陀突厥人刘志远建立了后汉……之后随着后周和北宋的讨伐,东突厥才算真正完全融入汉人之中,再也难分彼此。
以此可以看出,突厥人不仅是汉化,更多的是融入了世界各地,如今的保加利亚人、土耳其人、印度人、中亚人等等许多地区都有突厥人的血统,要说其汉化程度真的不如其他历史上的少数民族。
从柔然看柔然是一个昙花一现的草原民族,自身没有任何文字记载,好像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让人摸不着头脑。
“柔然”从字面意思来看是“天堂”的意思,他们没有明确的来源,据史学家们推测,他们极有可能是草原各部落的混血儿。北魏道武帝天兴五年,柔然人突然冒了出来,建立了柔然帝国,其首领是社伦,他们没有文字,传说用羊粪蛋记录兵将数量,用刻木记载军国大事,就这样一个民族,成了继匈奴、鲜卑之后的第三个草原帝国。
历史对其记载不多,但是它是如何分裂灭亡倒是提了一笔。大统十三年,突厥人联合高车,突然对柔然发起攻击,已经沉寂好久不曾打仗的柔然人被杀了个措手不及,柔然王被迫自杀,西部柔然王子带领一批人投降了北齐,东部柔然后来投靠了西魏。而属于柔然人分支的阿尔瓦人趁突厥人南下之机,到了南俄草原收容了匈奴人阿提拉的后代,之后有了他们著名的首领巴颜。
他们以匈牙利平原为基地,四处出击,导致了欧洲具有深远影响的大迁徙,欧洲历史称其为“第二次黄祸”。然而随着他们对君士坦丁堡进攻的失利,阿尔瓦汗国开始沉沦。公元791年,日耳曼人查理曼率领着他的军队推平了阿尔瓦人的城堡,这些最后的柔然人的后代被迫放弃多瑙河北岸,撤往地广人稀的班诺尼亚,现在的他们生活在阿塞拜疆和达吉斯坦两个地区,也是有柔然血统唯一留于世的民族。
柔然在中国的历史来的快也去的快,我们很难知道现在哪个民族是他们的后裔,但南迁的柔然人绝对避免不了被汉化的结局,但是他们在欧洲仍然有着存在于世的后代,所以说汉化并不彻底。
契丹与蒙古将这两个民族放在一起,是因为他们有着前后的延续关系,且都是草原一时的霸主。
先来看契丹:契丹民族诞生于唐朝的松漠都督府,在唐玄宗时期一度被安禄山揍成了孙子,直到他们的伟大领袖耶律阿保机出场。但是就算他厉害,也从未敢与江河日下的唐朝起冲突,而是在唐朝政府的命令下,不断出兵室韦、女真等地,直到唐灭之后,建国称帝。
当五代十六国乱世更迭,耶律阿保机的野心也涌现出来,他也想逐鹿中原,但在征高丽之后便一病不起,没有完成其雄心壮志,徒留一声叹息。皇位不可避免的传给了太子耶律倍,他是一个受过儒学严格教育的契丹人,所以在他的任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全面向中原王朝看齐,使得契丹这个游牧民族较早的进入了封建时代。
但是随着金国的崛起,封建化极深的契丹王朝已经是腐朽不堪,保大五年,辽天祚帝被金人擒获,立国219年的契丹就此灰飞烟灭。作为一个国家的契丹虽然灭亡,但作为一个民族的契丹却还有着坚强的韧性。耶律大石沿着匈奴、突厥走过的路西行,在叶密立城建立了西辽。
西辽的成名之战是“卡特万会战”,这是中亚历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战役,它使得突厥势力从此退出了中亚地区,而耶律大石也将契丹重新带入高光时刻,建立了东起哈密,西至咸海,南抵阿姆河,北达叶尼塞河的庞大帝国。
但是这种高光时刻没有维持多久,到了耶律大石孙子执政时期,蒙古大将哲别带着大军来到此地,西辽迅速被蒙古人消灭,部分契丹人逃到了如今的伊朗克尔曼省建立了“儿漫王朝”,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后西辽。
而留在原来地方的契丹人则比西去的契丹人更惨,被金国、蒙古、宋朝连番追杀,最后被迫融入女真、蒙古、汉族之中,少数人融入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土族、朝鲜族之中,14世纪之后,“契丹”这个名字已经完全消失于历史中,再也难觅踪影。
再来看蒙古:蒙古族是继契丹以后,又一个草原霸主,这个伟大民族的祖先应该是室韦,他们深受契丹人的欺压,所以结成了以塔塔儿为首的“反辽联盟”。12世纪,塔塔儿联盟已经瓦解,蒙古部在合不勒的率领下异军突起,与塔塔儿人发起了战争。1162年,蒙古人最伟大的英雄铁木真诞生,他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逐渐走向成功。
到1206年,铁木真已经成为草原上真正的主人,在不儿罕山大会中,铁木真被尊为“成吉思汗”,从此蒙古人走上了世界舞台。
之后,“成吉思汗”几乎成为世界史上征服者的代名词,他轻而易举的将中亚说一不二的花剌子模征服血洗。道人丘处机有一句诗“十年兵火万民愁,千万中无一二留”说的就是这个国家的遭遇,就这样花剌子模人从这个世界上完全的消失。此后更是大举进攻高加索地区,基辅等一大批俄罗斯城市沦为废墟。
元太宗八年对欧洲的西征更是让整个人类世界瑟瑟发抖,保加尔人、钦察人、阿兰人、波兰人、匈牙利人等等,都受到了羞辱性的征服。看看蒙古人在中国之外建立的几个汗国就知道了,钦察汗国为现代俄罗斯奠定了基础;察哈台汗国为现在的新疆和乌兹别克斯坦奠定了基础;窝阔台汗国在额尔齐斯河上游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伊尔汗国最终融入波斯,对现代伊朗影响巨大。
而进入中原的蒙古人,在耀武扬威不足百年之后,被乞丐出身的朱元璋给逐出中原,回到漠北,继续在草原称王称霸,但后来也经历了分裂,东蒙古被称为“鞑靼”,西蒙古被称为“瓦剌”,之后更是交替对明朝形成威胁,有著名的“土木堡之变”,也有于谦主持的“北京保卫战”等,这都是明朝与蒙古人之间发生的事情。
到了清朝,蒙古人依附于满清人,形成了满蒙通婚的习俗,将两个民族的利益牢牢绑在一起,但仍然避免不了野心家的出现,如葛尔丹、阿拉布坦等等。
到了民国,最令人痛惜的事情发生了。1924年,外蒙古在苏联的支持下,非法通过了独立国家宪法,成立了蒙古人民共和国,之后由于日寇的入侵,国民政府为了得到苏联的支持,被迫承认了外蒙古独立的事实。
到了现在,蒙古族仍然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数比较多的,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建设国家奉献出各自的力量,应该得到尊敬。
总而言之,契丹与蒙古,是与汉族接触比较多的少数民族,尽管两者一度都将儒学作为自己的文化根基,但其自身的生活习惯以及语言文字都相对独立,与鲜卑完全融入汉族来比,融合度是稍微差了些的。
最后说女真女真人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唐朝时候的黑水靺鞨,到了辽代有了女真之称。第一次女真人走上历史舞台是1115年,他们的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了金朝,一度将北宋灭亡,岳飞一生都在与他们打仗。但金朝没有学习农耕民族的先进文化,推行野蛮政治,很快被后起之秀蒙古人给灭掉,之后余部退回白山黑水之间,以图东山再起。
明朝末年,女真族一个划时代人物出现,他的名字叫努尔哈赤,他统一了女真各部,重新建立了先祖建立的“金国”,史称“后金”,1635年,其继承人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族,并在次年改国号为“清”,我们最熟悉的少数民族就这样走上历史舞台。
1644年,大清入主中原,开始了对中国长达二百多年的统治。他们运用汉人文化来统治国家,但满人自身却以特权阶层存在于整个国家上层,“八旗制度”就是他们独立于汉人之外的一项基本制度。
随着辛亥革命,清政府被推翻,满人特权也不复存在,大量纯正血统的满人逐渐融入汉人之中。抗战结束后,我国对实行了一次人口普查,纯正的满族人仅剩八万余人,可见满族人血统蜕化之快。
现在的满族人,遍布东三省、华北、新疆、甘肃等地区,在各行各业都有着成就,如书法家启功、我们熟知的歌唱演员那英,著名作家王朔、演员关之琳、吴京等等,都是满族人,可以说他们完全融入到现代社会的生活中,很难再分满汉。
结语从以上来看,无论是国家体制还是民族文化,民族融合程度最高的莫过于鲜卑人建立的北魏王朝,其他民族尚且可以找到后裔或者现存的纯正血统,而鲜卑族则已完完全全融入汉族,再无一丝涟漪。显然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在古代历史中从来不是一个单一的正式国号,更不特指所有的民族和疆域,正是有匈奴、鲜卑、柔然、蒙古等等所有的少数民族的加入,才形成如今正式的“中国”,无论是哪个民族的融合,如今来看都是中华民族一大幸事。
历史的赞歌应该献给那些主动拥抱文明,甘愿奉献血统的民族,他们都是中国民族日益兴旺的本源。
参考资料:《中国民族史》、《另一半中国史》、《匈奴帝国》、《蒙古帝国》等
清朝的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各是什么职位?
其实清代官制基本承袭于明朝官制,但是在明朝官制上清代也做了调整,下面就来主要说一说清朝的地方官僚体系职务和品级。
制台就是总督,这个职位是清代封疆大吏制台就是清代的总督,比如两江总督、闽浙总督等等这些职位,这些总督下属一般都会尊称为“制台大人”,所以总督在民间也被称为制台。
总督这个职位也是始于明代,在明代景泰帝时期曾经设立总督,明朝著名的忠臣于谦就是第一位总督,于谦在土木堡之变后,在明英宗被瓦剌俘虏之时,于谦拥立明英宗之弟景泰帝朱祁钰即位,景泰帝就封于谦为兵部尚书、总督京师、南京一切事物,这算是明朝第一位总督出现。
但是在明代最初总督和巡抚都属于不长设的官职,也就是非定制官职,遇事才有总督,事后则撤销这一职务,到了明中期之后,总督算是成为定制官职,比如蓟辽总督袁崇焕等等,明朝时总督素有“文帅第一重任”之称。
到了清朝总督则成为了清朝地方九大封疆大吏之一,在清朝总督是几个省之内最高军政长官,掌握两个省或多个省军政大权,但是相比于巡抚,清代的总督更加偏重于军事管理,但却是文官。
清代总督官级为正二品,按文官级别走,但是清代武官级别都很高,就拿提督(相当于现代省军区司令)来说,提督掌管一省军务,但是提督的官职确实从一品,而作为从一品的官员,各省提督却需要受正二品的总督节制。
因此为了凸显总督的身份地位,清代的总督一般都会在中央兼任六部尚书的职务,这样一来总督的官阶就变成了从一品,和提督对等,就可以约束节制提督了。
清代总督所管辖区域也不完全是定制,而是根据皇帝对这个人的信任和喜爱划分区域,比如雍正时期的闽浙总督李卫。
李卫在雍正时期出任闽浙总督兼署刑部尚书,属于从一品官职,按照李卫的职权来说,他所管辖区域就是浙江和福建两省军政大权,但是雍正时期两江总督范时绎因为对文字狱督办不力,被雍正撤职,于是雍正将两江三省即江西、江苏外加安徽三省划入李卫的职权范围。
也就是说江南五省军政大权全部归李卫节制,也使得李卫成为清代历史上权力非常大的总督之一,李卫当时虽然叫浙江总督,实际就算是江南总督了,他实际权力是管辖江南五省军政大权。
还有再比如雍正还独立开设了一个鲁豫总督的职位,在雍正之前是没有鲁豫总督这个职位的,雍正专门为他信任的大臣河南巡抚田文镜开设这个职位,田文镜在河南推行雍正新政十分给力,是雍正的得力助手,所以雍正破格为田文镜设立了鲁豫总督。
雍正将河南全省外加山东地区划归给田文镜,而让田文镜成为了鲁豫总督,田文镜去世后这一职位就被雍正废除了,可见总督这个职务还可以根据皇帝喜好和当时局势变换来随意调整。
总督这个职务也没法类比我们现代的官职,如果有一比的话,那就是我们建国初期六大局第一书记可以与之相对应。
所以说总督是清朝最重要的封疆大吏,虽然官级不是很高,但是权力很大,掌握多个省份军政大权,往往出任总督的人都是皇帝最信任的人。
抚台就是巡抚,相对于总督,巡抚偏于处理政务巡抚这个官职其实是始于南北朝时期,但是在明朝之前,各朝各代的巡抚都不是定制官职,属于不长设官职,也是和最开始总督一样,遇事则设,事后则撤。
同样和总督相似,巡抚也是到了明朝中后期才正式设为定制官职,到了清代时期总督和巡抚制度已经非常完善,所以巡抚一般和总督并称为“督抚”。
总督和巡抚其实没有从属关系,属于并行制,总督名义上是管理数省军政大权,其实偏于军事,而巡抚相较于总督,则是偏于管理民政。
在清代巡抚是从二品官阶,还是清代武将职级较高,一省最高军事长官提督都已经是从一品了,而且布政使也是从二品,但是一旦遇有紧急事情,不管是提督还是布政使都要受到巡抚节制。
所以为了平衡职级,巡抚一般在中央都兼任六部侍郎的职位,虽然六部侍郎也是从二品的官级,但是两个从二品一兼就变成了正二品职级。
因此虽然总督和巡抚没有从属关系,但是从官级和权力以及遇事的调度来说,总督都是要比巡抚高一些。
但是清代为了避免一山二虎现象,总督和巡抚的治所一般都不在一个地区,就是为了区分开来,总督尽量不插手各省政务,而各省政务还是以巡抚为主。
清代的巡抚可以相对为我们现代的省委书记兼省长,所以说这个职务在古代是权力非常大的地方高官。
但是不要以为各省总督和巡抚不受监管,权力很大,其实他们也是受到朝廷监管,在清代各省分道设巡按御史,就是专职用来监督各省从总督巡抚到知府知县的监察职务,除了固定的巡按御史,清政府中央每年不定期还会派遣都察院的公差御史巡视各个省份。
所以说在清代总督和巡抚也并不是权力泛滥,也是受到御史监管。
藩台就是布政使,相当于一省之内仅次于巡抚的第二把手藩台就是布政使,也被称为藩台,这个职务的权力也是非常大,主管一省的财政和民政大全,在明朝初期,布政使就相当于一省的最高长官,因为当时巡抚不是定制官职,所以省内以布政使权力最大。
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和清代,巡抚成为固定官职,布政使则成为了一省第二把手,如果把总督算上,那布政使就属于第三把手了。
布政使主要职能就是负责一省民政和财政,布政使的官级非常高,在清代布政使一般是从二品或正三品,和不在中央兼职的巡抚是几乎同一级别,但是巡抚通常都会在中央兼职,所以级别和地位还是要高于布政使,而且巡抚有兵权,权力也比布政使更大。
明朝时期布政使权力相当大,说这个职位是一省省长也说得过去,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之后,巡抚出现,布政使权力就有所下降,但是明朝时期巡抚和布政使没有从属关系,权力属于平行,类似于清代总督和巡抚的关系似的。
但是到了清朝以后布政使正式定为是总督和巡抚的属官,尽管一省实施政令还是以布政使为主,但是布政使必须上报总督和巡抚,由他们层级上报中央才行,所以清代布政使的职务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常务副省长。
所以说布政使就相当于一省的第二把手,算总督的话就是第三把手,也算是地方高级官员,权力比较大。
臬台就是按察使,相当于一省之内的第三把手臬台就是按察使,主管一省的刑法之事以及兼署一省的吏治考核。按察使这一官职是由最初的宋代提点刑狱司而来,就是电视剧《大宋提刑官》里面中国法医学鼻祖宋慈就是这个职务最典型的代表人物。
到了明朝之后,明朝初期将一省军政法三权分立,一省之中有都指挥使,主管军权;布政使主管财政和民政;按察使主管刑法和吏治。明朝中后期又出现巡抚统一协调这三大职权。
到了清代以后,清朝将巡抚设为一省最高长官,废除了都指挥使,改为提督管理军事,布政使和按察使职能不变。
所以按察使在一省政治上抛开主管军事的总督和提督,这个职位算一省之第三把手,仅次于巡抚和布政使之下。
在清代按察使为正三品官职,和布政使官职几乎相等,也是一省的高级官员。用咱们现代的官职对应,那按察使就相当于副省长兼省长法委书记。
道台就是道员,是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属官道台通常指的就是各省道员,清代一省有巡抚总管一省事物,布政使和按察使帮助巡抚分管具体事务,那么也不能就累布政使和按察使两个人啊,布政使和按察使属于是巡抚的属官,那么他们底下也是有属官的,那就是道员,也称为道台。
道员的官职品级跨越比较大,具体要看是管什么事物的道员,在清代道员一般官级为从三品到从四品。
布政使属官分为左右参政道和左右参议道,参政道道员品级比较高,是从三品官级,参议道品级相对较低,是从四品官级,到了乾隆朝时期,乾隆废除了参政道和参议道,统一为正四品道员。
按察使的属官道员一直都是正四品官级,所以外加布政使下属道员后来也都改为正四品官级,因此清代在乾隆时期之后道员官级一般都是正四品官级,道员的官级也就比知府还高一级,所以清代道员地位在巡抚、布政使、按察使与知府中间。清代的道员官职也基本就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各省厅厅长。
府台就是知府,一府之中的第一把手府台就是知府,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市长兼市委书记,是一府之中的第一把手。
清代的知府一般都是从四品官职,但是顺天府尹和奉天府尹不算,顺天府和奉天府相当于我们现代的直辖市,所以这两地的知府比一般知府官位高两级,这两个府尹都是正三品官职。
再多说一句,在清代知府还有两位副手,分别是同知和通判,同知是正五品官,相当于常务副市长,名义上就是知府的副手,辅助知府处理政务。
通判是正六品官,相当于按察使的职能,属于主管一府的诉讼、刑法和治安,同时别看通判官职比知府和同知都低,但是通判有权力监督知府和同知,所以说通判官职虽低,但是权力可不小,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副市长兼市政法委书记和纪委书记。
学台就是学政,是没有品级的兼职学台就是学政,而学政全名叫做提督学政,就是主管一省之教育,相当于现代的省教育厅厅长。
但是在清代学政这个官职是没有品级,确切的说不是没有品级,而是大多由中央官员兼任这个职务。
在明朝时期这个职能是归属在布政使的职能范围内,而到了清代,布政使就没有了这个权力了,清代也不在各省设置这个官职,而是在中央选择官职兼管各省的这一事务。
所以这个职务没有品级,以兼职的中央官员本身品级为主,通常中央都会派六部侍郎、翰林院编修或侍读学士、都察院御史以及六部郎中兼任各省提督学政,以兼任者本身品级为主。
比如清代出名大才子纪晓岚,在纪晓岚随乾隆南巡期间,纪晓岚当时官职是从四品翰林院侍读学士,而乾隆钦点纪晓岚提督福建省学政一职,纪晓岚就是以侍读学士身份兼任了学政,那么他的官级还是从四品的侍读学士。
但是清代规定凡是兼职出任学政的官员,必须是正规的两榜进士出身才能兼任各省学政一职。所以可见清代对于学政这种教育工作也是非常重视的。
因此来说学政又与布政使、按察使不同,严格意义上说这一职位并非地方官、而是由皇帝亲自委任指派的官员,反倒是有些类似钦差的性质的工作。
写在最后清代以省为单位的地方官僚体系大致基本就是这些,按照官职级别和权力大小来排,那就是总督最大,其次是巡抚,再往下就是布政使、按察使、道员和知府,学政单划出来不在其列,毕竟学政大多是兼职,类似于钦差性质不好对比。
其实大致看下来,清代各省主政的官职和我们现代还是很相似的,虽然清朝属于封建王朝社会,但是对于政务处理划分也是很细致。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丝路英雄图标一旦开了?
熄灭:丝路英雄点亮图标需要的是官职:丞相长史,官职达到了图标自动亮。
而官职需要声望640。当官职到丞相长史,声望却掉到640以下,官职不会降级,图标自然也不会灭。目前丝路英雄没有自助熄灭的业务,唯一熄灭的方法就是60天不上线,系统自动删档,那样图标就灭了。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出现过哪些官职?
中国历代职官 由于夏朝到秦朝2000多年间的关于职官的资料很少,而且真伪难辨。很长一段时期研究职官要么完全依据《周礼》,要么忽略不谈。但是《周礼》成书较晚,其中内容和铜器铭文相比多有不符,许多学者都认为不能完全依据此书来研究西周的职官。如果忽略,则这段时期的职官完全是个空白。现在一般以甲骨文、金文以及比较可靠的文献来研究秦朝以前的职官制度。
夏商时期 夏商时期国家规模比较小,机构也简单,没有明确的职务分工。
在这个时期,国家的君主称为“后”或“王”。在王以下权力最大的是“史”,也称为“巫”。他们是上帝与人间的沟通者,上帝的旨意由他们传达给君主,再由君主来执行。甲骨文中很多都是进行这种行为的纪录。
夏朝的职官如羲和(主管历法)、大理(主管诉讼)等都是由巫史担任的。巫史的职务一般是世袭的。此外,王的亲属子女也经常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但是大都没有明确的职务名称。商朝后期,王族的长老有称为“父师”、“少师”的,对王负有辅佐、指导的责任,如箕子、比干。 这一时期的国君还有一些管理家务的奴仆,称为臣、宰等。
他们本来是一些奴隶,由于得到君主的宠信,有时也参与一些政事。 西周-春秋时期 这一时期国家的最高君主成为“王”,又称“天子”、“天王”。王位一般由嫡长子(参看宗法)继承,预定的王位继承人称为太子。王的正妻称为“后”。此外,诸侯的封地称为“国”,大夫的封地叫做“邑”。他们都是天子的臣民。王室机构是中央政府,诸侯和大夫的机构是地方政府。军政大权掌握在王室和外戚的手里,巫史的地位大大降低。 王以下地位和权力最大的是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
在王年幼或缺位时,可以代行王的权力。这一时期形成了以卿士为首的政务部门,是最高的政务官,兼掌军事、行政、外交等事,一般由2、3人担任。 卿士以下,开始有明确的职务分工,司徒掌管土地和劳役;司马掌管军事;司空掌管土木工程建设;司寇掌管刑罚。太史的地位很高,与三公、卿士并列,但是其职权范围小了很多,主要掌管历法,起草政府文书,记载国家大事等。御史掌管档案,太卜掌管占卜,宗伯掌管礼仪和祭祀,乐师掌管音乐和教育。相是辅导君主礼仪的临时职位,一般由诸侯、太史或大行人担任。 总管王家事务的称“宰”,掌管王家膳食的称“膳夫”,掌管王家车马的称太仆,负责王宫警卫和教习武艺的称为“师氏”,王宫的卫士叫做虎贲。西周开始王宫使用宦官做杂役,称为寺人。
诸侯的职官设置与王室大致相同。执政的卿由周天子任命,世代相袭,称为“卿”,但是不能称为“卿士”。 战国-清朝末年 这一时期长达2300多年。君主地位非常高,权力高度集中。巫史和宗族的地位下降,而君主的臣仆和侍从的地位上升。秦朝以后,国家机构的设置日趋复杂,职务分工越来越细,职官的设置非常复杂。 职官的分类 中国的职官系统非常复杂,变化也比较多,下面简要介绍了各种类型的职官的沿革。
国君 国君是一国之主,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最大的官。战国以前,国君称为“后”或“王”。王是至尊的意思,代表上天统治人民,又称为“天子”、“天王”。春秋之后,诸侯国也开始称王。到了战国,有的诸侯国甚至称“帝”,但是未成定制。到了秦朝建立后,秦始皇才开始使用皇帝的称呼,并一直沿袭到清朝的灭亡。受此影响,皇帝的正妻称为皇后,皇帝的母亲称为皇太后。历史上的一些少数民族政权,国君的称号也不一样,例如: 单于(匈奴) 昆莫(乌孙) 候娄訇勒(高车) 可汗(鲜卑、回纥、柔然、突厥、契丹、蒙古) 赞普(吐蕃) 宰相 宰相是国君之下最高的行政长官,历代叫法不一,只是一个通称。参看宰相。 中央各部门长官 从西周开始,政府部门开始分化。西周分为六个部门,各设长官: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大行人、宗伯。到了秦朝统一后,进行了重大调整,形成了所谓的“九卿”。
九卿包括: 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和历法、医疗) 郎中令(宫廷守卫、议论) 卫尉(掌管宫门警卫、朝贡) 太仆(掌管皇帝的车马和全国的马政) 廷尉(掌管司法) 典客(管理少数民族) 宗正(管理皇族事务) 治粟内史(管理国家财政) 少府(管理皇帝的财政,以及国家政务) 另外执金吾掌管京城治安,将作大匠掌管土木营建,大长秋管皇后旨意的传达和后宫事务管理。他们与九卿合称“十二卿”。
魏晋以后,中央机构又进行了一次大的调整,尚书机构迅速发展。秦朝时的尚书台只是属于少府下面的一个机构。魏晋以后尚书台从少府中独立出来,改名为尚书省,成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尚书省下分为各曹。到了隋唐时期,渐渐演化为六部,一直沿用到清朝。即: 吏部掌管官员的任免考核 户部掌管全国的土地、财政 礼部掌管祭祀、教育和考试 兵部掌管军事 刑部掌管司法 工部掌管土木建筑和交通 六部形成后,九卿职权大大缩小了。
武官 西周时不设武官,官员文武兼管。到了春秋时期晋国设置中、上、下三军,国军任命军队统帅,才开始有了武官的设置,但是三军将领仍然兼管政事。秦汉以后,武官的设置大致可以分为: 警卫皇宫和京师的军队将领 掌管军事行政的武职 领兵作战的将帅 西汉时,太尉(后改称大司马,东汉时又改了回来)掌管全国的军事行政,统兵作战的武官有大将军、车骑将军等,还有名目繁多的杂号将军。魏晋以后,大司马、太尉、大将军等成为了虚衔,没有实权。都督中外诸军事或大都督是全国最高统帅。
西魏、北周实行府兵制。全国分为100个府,每府以郎将统领。隋朝和唐朝继续实行府兵制。中央禁军设十六卫。都督管数州的军事。唐高宗以后,都督带使持节的,称为节度使。中唐以后,府兵制破坏,从募兵中组成中央禁军,共十个军。其中神策军实力最强,设护军中尉和中护军,为禁军统帅。唐代战时有元帅、副元帅为最高统帅。元帅一般以皇族担任,副元帅为大臣担任。中唐以后又以宦官监军,称都监。唐代还有经略使、招讨使、制置使、团练使等武职,多为节度使、观察使、刺史等担任。
五代后周设殿前司,以都点检为禁军统帅。宋朝时,正规军称为禁兵。由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分别统领。教练武艺的军官称为都教头,教头。禁军调度权归枢密院,由皇帝亲自指挥。
南宋时,禁军已经不存在,收编了诸将所辖部队,称为御前军。出兵时其统兵将领称为“某州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 辽朝守卫京师的部队称为“御帐亲军”,设侍卫司统领。警卫皇帝的部队称为“宫卫骑军”,设宿卫司统领。北枢密院掌契丹兵马,南枢密院掌汉人兵马。作战时设天下兵马大元帅。
金朝的皇帝亲军由殿前都点检司统领。战时设元帅府,由都元帅指挥。元朝成吉思汗的卫队称为“怯薛”。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
明朝军队实行卫所制。皇帝亲军初为十二卫,后来增至二十六卫,锦衣卫就是其中之一。
清朝军队分为八旗和绿营两大系统。临时征召的部队称为勇军,例如曾国藩的湘军就是这种。 监官与谏官中国古代职官的一个特点就是监官的发达。监官是监察各级官吏的。谏官则是规劝君主的过失,使其改正。随着专制体制的加强,到了清朝时,监官与谏官已经合并,统称为言官。 监官的设置始于战国,最初由御史兼任。直到西汉末年,御史才成为监察官的专称。并一直沿用到清朝。
谏官在西周时虽然没有专职,但是公卿大夫都有进谏的职责。春秋初年齐桓公设大谏,为谏官设置的开始。
秦汉时有谏官之职但是没有专门机构。
隋唐时,门下省逐渐成为谏官的主要机构。辽以后,谏官名存实亡,甚至不复存在。
明清时,谏官的性质与监官相近。
君主的秘书与文学侍从 君主的秘书是从史官中分化出来的。主要负责君主诏令的起草、君主言行的记载、官书的编撰等。在商朝时就已经有太史、内史等富于秘书性质的官职。
秦汉时期,御史大夫为秘书之长。魏晋以后,中书省掌管秘书的工作。唐代时,又设翰林院,负责起草诏书和作为文学侍从。又有学士院,最为君主对文人的礼遇,学士的地位往往高于宰相。 学官 学官又叫教官,指主管教育的官员和政府任命的老师。西周时学校有师氏教武艺,乐正教诗书礼乐。
秦朝和汉朝有博士官,教授经学。隋唐以后有国子监作为政府的学校,设有祭酒等职。 宫廷事务官 宫廷事务官是指为君主及其家属服务的职官。它起源于君主的家臣。
战国时期设有少府,到秦汉时成为了九卿之一,其中设有很多官职,都是为君主服务的。魏晋以后,宫廷事务改由门下省负责。隋朝时改称殿内省,唐朝改为殿中省。
到了明朝,不设总管宫廷事务的机构,其职责由宦官和女官分掌。清朝则以内务府总管宫廷事务。 地方长官 另请参看中国行政区划 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长官分为诸侯和大夫两级。秦朝统一后,万户以上的县称为令,万户以下的县称长。汉代时,京师所在的郡分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相当于郡太守。
另外,汉武帝时设13州,长官为刺史。京师所在州的长官称为司隶校尉。 唐朝时每道设观察使,又有节度使为地方的军政长官。到了宋代,县一级的长官称为知县,府一级的长官称为知府。 明朝省级官员称为承宣布政使司负责行政,都指挥使司管军事,提刑按察使司管监察。中期以后,有总督,巡抚纵观一省军政。清朝于明朝大体相同。 佐官、属官与胥吏 在长官之下,有数量非常庞大的佐官、属官与胥吏,他们有些类似于现代的公务员。其设置也非常复杂,各个朝代的叫法也不相同。比如清朝的师爷就是这种性质的。
荣誉性质的官职 在中国古代的职官制度中,还有非常复杂的加官、试官、赠官、加职、加衔、兼官等情况。
官员的级别 中国古代的官职有非常严格的等级制度,表示等级的有: 爵位:多根据亲缘关系和功劳大小而定,并且长期不变,可以世袭。
勋官:主要用于奖赏有功人员所定的称号。 品:是区分官员等级的标志。 散官:表示官员实际等级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