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玻璃上形成的冰窗花,那时候的农民是怎么御寒的?
东北四五十年前的冬天真的嘎嘎冷
很多南方的朋友要来东北舔栏杆,还有人科普了一下来东北在外面不要扒拉耳朵,能把耳朵扒拉掉,还有人调侃来东北冬天点啤酒要点冰镇的,因为冰镇的没有冰,常温的带冰。
其实,现在冬天的冷和我们小的时候没法比,现在的冬天都叫暖冬了。
我是80后,小时候冬天可真冷,雪下的真大,一场北风烟雪之后早上起来门都推不开了,爸爸会跳窗户出去除雪,雪窝子深的地方跳进去人就没影了,我们有的时候扣雪窝窝玩。
冬天最艰难的事情就是上厕所大便,那时候的厕所都是旱厕,用秸秆或者树枝围一圈,扣个坑就是厕所,还没顶,在北风烟雪中如厕你能想象的到么?便秘一点的屎都冻屁股上了,那时候还没有卫生纸,青蛙叫的“棍刮棍刮”,就是这个意思。
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绒、乌拉草,这三宝好像和我们农村人不挨着,貂皮不光穿不着起,都没看过,我姥爷好像有羊皮裤,我们都觉得是土豪了,狗皮帽子一般人家都戴不起,今年李宁的新款发布会上的帽子我们小时候常戴、我们比他们的高级一点,我们还有一个护嘴。
冬天出门都得有几大件,不然有可能冻木了,必备神器有,棉帽子,还有一种叫套帽的神奇装备,就是帽子和围脖连在一起的,就露俩眼睛,手上戴棉巴掌,因为棉巴掌是两只容易丢,就弄一个绳子把两只拴起来,绳子挂在脖子上,脚上穿的是奶奶和妈妈做的手工千层底大棉鞋,里面穿的棉裤还带兜兜滴,上厕所老费劲了,脚口也不紧蹬儿,下完雪出去走路灌一裤兜子,一鞋嗑子雪,晚上睡觉的时候,把棉裤放在褥子底下“炕”一宿,第二天早上就干了,穿上暖呼呼的。就是你尿裤子了,烤干了也得接着穿,一个人一冬天就一套棉衣棉裤,棉花的也没法洗,外面套的衣服洗完要挂在外面经过“支棱”几天才能干。
小时候早上赖床的借口就是太冷了,衣服太凉了,所以妈妈每天早上起来做饭的时候,把我们穿的衣服都塞被窝里面,穿上的时候热乎乎的。
有些南方的朋友不理解东北的大炕有多好,而不是睡一炕人的尴尬,东北的冬天是真冷啊,晚上躺大炕上,被窝里面是热的,脸露出来的是地方凉的,屋子里面墙壁上瓜的都是冰霜,难怪说“冷头热屁股”,这就是形容东北大炕上人的生理体温,脸和屁股温差平均40度吧,这是综合睡在炕头和炕稍的温度,从这就可以看出,睡炕头的人家庭地位可想而知。都是打你没商量的人[捂脸]
我们家在农村算是比较注意卫生的,每天早上妈妈都烧一大锅热水供大家洗漱,有些同学手估计没正八经洗过,手上都是“漆”(老泥),伴随着冻疮干裂的口子,看着又脏又可怜,有的女生头发上有虱子,阳光照进教室洒在她的头上,也照耀了虱子的行进路线,看着虱子乐此不疲的爬上爬下,心里如同吃了一只虱子般难受,要是和有虱子的人一起玩,没几天身上就长虱子了,然后全家都有了,每当这个时候,我爸会咬着牙骂人,我妈会用篦子缠上几圈白线给我们刮头发,刮下来用两个指甲一对一挤,嘎嘣一声,用现在的词叫“解压”。虱子繁殖率高,妊娠时间短,它们的子女叫虮子,我搜了一下虱子的图片想给大家科普一下,但是太恶心了,这个环节省略。
那个时候虽然富裕层度差不多,但是生活品质可差多了,有的家长家长不会做针线活的,不注意卫生的,大人孩子出来都是“丢盔卸甲”,滴了蒜挂的,像丐帮也不用为过。
冬天早上上学必须得全套武装,几大件都得安排上,周身上下裹的严严实实,仅露出两只眼睛,在嘴里呼出的哈气在冷热交替作用下进行物理运动,睫毛上就挂了厚厚的一层冰气,就像雾凇一样。
冬天教室要生炉子取暖,我们每周都要交一捆树枝或者玉米棒,众人拾柴火焰高,那得有人点啊?因为生炉子要早点到学校,早上黑不隆咚的就得从家里出来,为了安全考虑,也是那个时候男生还有一点叫担当的东西,这个火被一个男生包了,基本一个冬天都是他早早的来班级生炉子,等我们都到学校的时候屋子里面就暖和了。因此他在我们班里威望很高(可惜中学辍学犯抢劫罪入狱了,至今没有消息)
我们到学校第一件事躲躲冻僵的脚,抖抖身上的雪啊、霜啊,冰啊,抖下来啥视天气而定,肯定没有抖下来耳朵。
把帽子和手套在炉子上烤烤,我们还会带苞米、花生🥜放教室炉子上烤,有的时候去大坑里面捡菱角烤着吃才香呢,但是这个得看老师当天的嗅觉灵敏度和心情。
冬天调座,我们叫“换趟”,就是一趟一趟的换,能挨到炉子的就是中间座位的同学,那个时候长得不紧不慢的人是好啊,占尽优势。但是太得意忘形容易把自己火化了,有时候就能听见呲啦一声,不是头发焦了,衣服焦了,有时候还有高科技狠活,胶皮鞋底的味道。[捂脸]
小时候下雪没有什么特别的心情,因为太常见了,小雪下的极其敷衍,中雪鹅毛般漫天飞舞,大雪就像下棉花片。其实下雪的时候一点不冷,雪停了温度才开始下降,我们就跑出去踩脚印,柳叶形、梅花、鸡爪子型,把雪疼的咯吱咯吱的叫唤。
冬天大坑(东北的大水坑)里面的冰冻实成了就是天然游乐场,找个带坡度的地方冲冰趟子,冲出来的冰趟子晶晶亮,再撒上一层薄雪,老滑溜了,有时候哧溜一个大跟头,脑袋瓜子磕冰上,磕的脑袋瓜子嗡嗡滴,眼冒金星子。
有的家里有男孩的回做“滑冰车”,有单刀的叫“单腿驴”,有双刀的我们叫“冰车子”,“单腿驴”很考验技术,一般人驾驭不了,“冰车子”是人就会滑,跪坐在冰车子上,一手拿个冰锥,往后一带,惯性就冲出去老远,我小时候很羡慕家里有个哥哥的,家里自制很多玩具。
小时候没有冰箱,大自然就是冰箱,冻苹果、冻梨、粘豆包、粘火烧,冻一缸一缸滴。
小时候的生活简单快乐,衣服自己做,鞋子自己做,玩具自己做,食物自己做,冬天再冷也不觉得难度过,虽然很多人脸上手上都有冻疮,那就好像是四季轮回冬天的印记一样,日子过的不慌不忙,自然的来日方长!
#沈阳
但为什么水结冰体积会膨胀?
水是司空见惯的物质,有点熟视无睹,但仔细研究起来,感觉它太神奇了。其密度就是有点与众不同。在一般情况下,物体的温度升高时,物体的体积膨胀、密度减小,表现为“热胀冷缩”现象。然而水在4℃以上遵从“热胀冷缩”,在4℃时密度最大,在4℃以下遵从“热缩冷胀”,体积逐渐变大,密度变小。这种现象称为反常膨胀。大部分物质遵从“热胀冷缩”,温度升高时,质量不变,体积增大,密度变小。
根据分子动理论,物质的质量一定,物质的密度由物质的体积大小决定,而体积大小是由分子间的平均间距决定。在4℃以上,当温度升高时,水分子的热运动加快,分子间的距离变大,体积变大,当温度下降时,分子间的距离变小,体积变小。当温度下降到4℃时,分子间的距离达到为最小,体积最小,如果温度再继续下降,分子间的距离又开始增大。
这是为什么呢?对于4℃以下的水来说,由于水中不仅存在单个水分子,也存在多个水分子利用H键结合在一起的“分子团”,这些“分子团”使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变大。温度下降越多,这些“分子团”越多,分子间的距离越大,体积就越大。冬天的自来水管被冻裂就是这个原因。
多个水分子结合成“分子团”时,除了像雪花、窗花呈六角形外,还可能形成立体形点阵结构。每一个水分子都通过氢键,与周围四个水分子组合在一起。边缘的四个水分子也按照同样的规律再与其他的水分子组合,形成一个个“分子团”。“分子团”中,每一个氧原子周围都有4个氢原子,其中两个氢原子较近一些,与氧原子之间是共价键。这种多个水分子组合成的“分子团”,排列比较松散,分子的间距比较大。所以,雪、冰的密度比较小
水温升高并超过4℃时,“分子团”中水分子中的氢键断裂,分子间的距离先变小再变大,这时要考虑水分子运动速度加快这个因素。在4℃时,由二个水分子结合的双分子数目最多,水分子的间距最小,水的密度最大,水的体积最小。
水具有这种神奇特性,是保护水中生命的需要,只有这样,水中生物才能安全越过冬天。
在寒冷的冬天,与空气接触的冰面与大气的温度相等,例如,外界温度为-30℃,则冰的表层温度也为-30℃。但与水接触的冰的温度则为零度。这是由于固态的冰是晶体,在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不变,冰凝固点为0℃,如果冰温度低于0℃,则水会凝固,在凝固的过程中会保持0℃不变。如果冰温度高于0℃,则冰会熔化,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也保持0℃不变。所以,在冰水接触处总是保持着0℃,再往下温度逐渐升高,在水的底部保持4℃, 4℃时水的密度最大,沉在水的最底层。鱼儿不会被冻死就是这个原因。
感叹大自然的造物主真是太聪明了!如果水不具有这种特性,地球上肯定缺少一类生物。
现在回想起来很珍贵的记忆可以分享下?
怀念小时候
那些单纯美好的伙伴们还有那个傻X的自己
1.蹲在地上观察蚂蚁搬家
2.追在别人后面踩别人的影子
3.对着电扇张大嘴喊“啊~”然后听颤抖音
4.挤塑料包装纸上的气泡听啪啪的声音
5.拿刀切橡皮,用圆规戳桌子,把笔帽吸在舌头上,用胶条缠手指
6.把三层的纸巾一层层分成薄片
7.撕老式墙的墙皮并以撕下最大块为荣
8.摩红砖头粉,收集红色粉末
9.下雨打伞时转伞看水珠飞出去
10.在婚礼现场捡人家扔剩下的彩色纸片当宝贝
11.屏住呼吸,跟伙伴比赛憋气看谁憋的时间长
12.用吸管喝水的时候,往水里吹气,发出咕嘟咕嘟的恶心声音
13.把手指插到刚熄灭蜡烛的蜡油里取指纹
14.把内眼皮翻到外面来
15.用被子床单椅子枕头盖小屋,然后满足地钻进去
16.把洗衣粉,洗头膏,肥皂水混合在一起吹泡泡
17.把小鞭炮拆开,火药粉撒地上围成个圆,用火柴一点搜一下,整个圈圈燃亮,好开心
18.冬天玻璃上结了冰的窗花,不知道怎么想得,非要用舌头舔一下
19.洗袜子的时候用袜子口对着水龙头接水~试图装满袜子
20.小时候老和几个小朋友一起玩,东南西北。现在你还会折吗??
纪念我们那再也回不来的小时候,真的很怀念儿时的我们...怀念幸福的童年…,那个傻傻的,纯纯的,开心的童年~~~
我们的童年时的幸福, 再也回不去了……
是因为我们大了,应该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了……
而且很傻很天真的说,现在的我,有些习惯还有滴!小时候,一直以为泡面就是像包装纸上的图案一样,那么丰盛的,尤其是红烧牛肉面,我总当做面里是有牛肉的。长大了才发现上面写着,图片仅供参考。
小时候,我怀疑了很久,那个金龟子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后来我听谁说的,她孩子都很大了。
小时候,我总是分不清鞠萍姐姐和倪萍阿姨是哪个和哪个。
小时候,一放学就要急着把作业做完,然后才玩,长大后,作业一拖再拖,到最终还可能是别人那里弄来的东拼西凑的答案。
小时候,看会儿电视最多八点就睡觉了,现在都要熬到个12点、1点的,对着电脑发呆却迟迟不肯睡觉。
小时候,写联系方式的时候,就是家里的电话,连最要好的几个同学的电话都会背,现在握着手机,存了那么多,能真正背出号码的又有几人?有时候自己换了个号码都背不出自己的。
小时候,总是希望早早到学校,后来就越拖越晚,甚至希望不要去学校了。
小时候,觉得老师那么神圣,老师的话比父母的话有用的多,现在对老师却有那么多的抱怨,从语音语调到服装穿着,从个人修养到关心学生的程度,作业多了抱怨太严厉,作业少了抱怨不负责。
小时候,愿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现在课文连看都不想看了。
小时候,有个5块10块就觉得富裕的不得了,能买上各种不同的一大堆东西,大部分都是吃的,吃的里面还送小玩具的那种,1毛钱花哪里了都说的出来。现在有再多也觉得钱不够用,吃的穿的玩的,有时候也不知道花在哪里。
小时候,会集泡泡糖纸,集齐九大行星可以换个手表,可是长大了,他们开了个会,说只有八大行星了,那颗冥王星大星星就这么走了。要是回到小时候,集起来就容易多了。
小时候,吃个麦丽素就很开心了,现在就一天到晚想吃各种口味的巧克力。
小时候,每本书都要包个书皮,有时候连作业本也不放过,现在书角卷起来了也不会心疼。
小时候,因为体育不好不能参加班级的集体项目会觉得特别丢人,现在却会偷着乐觉得很轻松。
小时候,觉得达能牛奶香脆饼干特别好吃特别高级,长大了,才发现达能在众多饼干中算卖的最便宜了,而且还被卡夫收购了,还有什么甜趣闲趣的,结果后来就开始喜欢什么各种百奇、百醇,菜园小饼的,反正都是日本人的东西。唉。
小时候,会感慨,妈妈,开奥运会了我都16岁了!16 岁了会怎么样?我还记得这是我的原话。结果08北京奥运会也过去了,转眼10上海世博会也要结束了。结果,我18岁了,我还是这样一个我,没有太多惊喜。
小时候,以为画了点画就可以成为画家,以为会唱几首歌就可以成为歌唱家,注意是歌唱家。而后才发现没有人欣赏,一切都是白搭。而歌唱家很少,都是明星,艺人,穿的BLINGBLING的,而那些歌唱家唱着我听不懂的东西。
小时候,那么沉迷还珠格格,被爸爸凶说一直炒冷饭的看,那时候怎么也没想到,长大了湖南卫视会一遍一遍放,从第一部到第三部,不厌其烦。也不知怎么的,当初紫薇尔康五阿哥的,哭的死去活来,现在就当做喜剧来看了。
小时候,特别喜欢种花,连棵普通的仙人掌也会勤劳的浇水浇到死掉,长大了,看着那么多花儿,也只是欣赏,很少再去精心照顾些什么植物。
小时候,去谁家吃饭都一定挑最爱的吃,吃到饱为止,长大了总觉得不在家里就不自在,总是先扒几口饭,再吃些离自己最近的菜。
小时候,我以为人与人之间,就是我跟你好和我不跟你好了,结果现在才发现,有喜欢,忍耐,包容,感恩,甚至还有背叛。
小时候,笑着笑着都笑到肚子痛,长大了笑着笑着,怎么就笑出了眼泪。
小时候,牵着我手的那个老人,我以为她不会离开,剩我长大了努力了,她都看不到。
…………………………
小时候啊,小时候,我们的小时候,好像一样,又好像都不太一样。
希望我们都能像小时候一样简单快乐~
下雪了屋里的窗户上都是水?
《马上就变成冰,不信你试试看》一一明天早上,窗户玻璃不透明了,全变成好看的图案,气温低至零下十度时就像杂乱大气的热带雨林、气温在零下五、六度时或再细点密密庥麻,以后几日全部如此,哪年最冷季节不是这样?
白天都是水,那是室内温度高。室内温暖如春;晚上变或冰、变成窗花,那是季节到了一一外面冰天雪地。
作者笔下的冰窗花有哪些特点?
玻璃本身的性质尤其是表面形态。玻璃的表面状况(平整程度或污渍)会直接影响上述小雪花的累积过程和形态,还直接影响到风的渗入和流淌情况,并且还决定了上述细微冰水的流淌,所以可以影响到冰窗花的形态形成。像各种怪蕨纹就是本段的现实写照。
一面窗上的水汽或小水珠凝结会服从数学中的分形模型。
即小雪花模型,大约是六角形的模样。仔细观察一下,很多复杂潇洒的窗花也大约都是一些小小雪花或六角形小鳞片组成。也是此原因,容易形成立体感和可触摸的的花纹。下面雪花状就是这个原因的典范
风力与重力的原因。凝结时可能由于窗边的缝隙有细微冷风吹进(这对窗花的形成很重要)可能使凝结与融化形成一个动态平衡过程,造成细微冰水的流淌,最终形成山水画或者其他形式的冰窗花。
尤其有的窗花两边并没有花纹或是花纹单调。有种不太好看的冰窗花就是两边水平中间模糊上下竖直其实就是这种原因的最佳表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