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越南单机版,俄罗斯萨尔马特洲际导弹是一种什么样的导弹?
RS-28弹道导弹是俄罗斯马基耶夫火箭设计局研发的超重型液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用以取代即将退役的SS-18"撒旦"洲际弹道导弹 。RS-28弹道导弹(俄文名РС-28 «Сармат»,英文名RS-28 «Sarmat»,翻译为萨尔玛特,北约代号:SS-X-30,北约绰号:撒旦-2型)。RS-28弹道导弹有效载荷为10个重型核弹头或15较轻或高达24马赫的高超声速滑翔车Yu-71以及其他武器组合等。
萨尔马特导弹多方面技术特点独步全球。俄方给与萨尔马特极高评价。俄罗斯总统普京高度评价在“军队-2019”国际军事技术论坛期间首次公开相关技术性能的“萨尔马特”及其他一些装备,认为俄罗斯先进武器的开发在历史上首次领先于世界。
“萨尔马特”威力大、射程远、突防能力强、命中精度高,超出美国导弹防御范围。美媒给出的“萨尔马特”数据:弹长35.5米,弹径3米,起飞重量208.1吨,有效载荷质量超过10吨,射程17000千米,最高飞行速度20.7马赫(25560公里/每小时),可载燃料178吨,采用分导式战斗部。“萨尔马特”导弹最多可携带10枚重型或15枚轻型MIRV弹头或数量不详的“先锋”高超音速弹头,或者使用当量2500万吨TNT的单弹头,也可搭配若干对抗反弹道导弹系统,且能同时对多个目标进行多重打击。“萨尔马特”采用了包括新型惯性制导、星光制导和卫星制导在内的复合制导方式,弹头命中精度应该小于此前的SS-18IV型的圆概率偏差350米,“萨尔马特”圆概率偏差应该在200米左右。萨尔马特导弹采用了三级使用液化甲烷和联氨混合燃液体燃料的液体火箭箭体,可以方便的实现多级变速和进行最优化的路线进行自主制导,这对提升导弹速度有很大帮助,同时也能极大地提高导弹效率。
萨尔马特的突防能力强、打击精度高。超远的射程加上俄罗斯独特的地理位置,萨尔马特几乎拥有打击世界任何地方的能力。导弹使用的是双锥体气动外形的高超音速滑翔弹头,中段拦截难度加强,末端突防能力非常好,几乎不能被现有防御体系拦截。俄国防部强调称“萨尔马特”导弹可以保证其克服任何现有的先进的防空系统,四月份的一次超过六千公里的试射似乎验证了这个说法。导弹从俄罗斯北部的普列谢茨克发射基地发射,成功击中了6000公里外远东堪察加半岛的库拉靶场的模拟目标。“萨尔马特”的发射剑指美国,是对抗美军的新型非对称”威慑力量。普京也在试验结束后表示,“萨尔马特”洲际弹道导弹有能力克服所有现代反导防御系统。预计今年下半年开始萨尔马特将被装备到克拉斯诺亚尔斯克附近的乌茹尔导弹兵团等战略导弹部队。
萨尔马特很难被拦截。导弹的极速超过20马赫,而美国最先进的导弹拦截速度只有13.2马赫。导弹可以经南极、北极等防御弱的区域飞行,导弹在高空轨道会进行弧线变化飞行,也就是以“打水漂”的方式在临近空间进行高超声速飞行,采用液体推进的萨尔马特空间机动变轨能力也远超一般固体拦截火箭。"萨尔马特"的隐身涂料也降低了可视监测效果,且发射准备时间短,发射后仅需20分钟就可以抵达美国本土。同时一次发射还可进行多枚诱饵弹伪装,这也加大了拦截的难度。
“萨尔马特”难产于多事之秋。自今年年初,俄乌发生更加激烈的直接交火以来,俄罗斯简直全面被西方排斥,北约国家及其他一些国家、地区都深入介入该热点地区,都企图在俄罗斯身上割一块肉,俄罗斯面临极为严重的全方位的现实安全威胁。继续相当数量以及具备一定优势的武器来支称俄罗斯俄战略安全。
萨尔马特起始于10年前被寄予厚望的新一代重型洲际弹道导弹计划,俄罗斯计划在即将到寿的撒旦-1导弹技术上研制该型导弹,一方面是降低研发技术难度,另一方是降低成本,毕竟两种导弹的保障措施和维护保养等基本通用。更重要的是SS-18系列重型洲际导弹以前是由乌克兰研发制造,俄乌共同延寿合作维护的,如今这个条件已经不能实现,俄罗斯必须有自己的重型洲际弹道导弹。
俄罗斯马克耶夫火箭设计局进行了数次试验,即使经历长达10多年的“磨剑期”,研制计划多次延期,萨尔马特到今天还难以服役,既是俄军对该导弹的较高期望也是导弹改进升级工作的艰巨复杂。萨尔马特导弹研发的历程几乎伴随着艰难的俄罗斯局势,特别是俄乌冲突也有近十年时间了。如今,北约国家已经深入浸入俄乌战争,俄罗斯与西方的争夺已经到了俄水深火热、生死存亡的关头。俄乌战争表明,俄罗斯常规武器及战争不能达成自己战略意图和保证俄罗斯安全。战略武器就成为俄罗斯最后的救命稻草,历经十年坎坷的萨尔马特也可以说是适逢其时的必须要出来,支撑俄罗斯最后仅有的尊严。而且是此前美国发射4枚“三叉戟”洲际导弹发射并精准命中目标,以及其他战略武器的威胁,如此诸多信息不断“刺激”俄罗斯。俄罗斯的这款全球独一无二的巨大杀器必须要能挺身而出。俄罗斯航天集团已经着手批量生产“萨尔马特”导弹,“萨尔马特”洲际导弹将至少服役50年。
“萨尔马特”不同于世界主流弹道导弹的推进燃料“固体化”,它依然使用液体推进加注,虽然推重比高,但是反应速度与固体火箭差距很大。数倍于同类型武器DF-41导弹的萨尔马特巨大箭体似乎只能采取撒旦1同样的固定发射井冷发射方式,这必然也影响弹道的生存能力。还有现代武器都造价惊人,萨尔马特也不例外,据说一枚萨尔马特的生命周期所需要的费用至少是12亿人民币。按照俄罗斯国家航天公司总裁罗戈津最少建造46套“萨尔马特”的要求,以俄罗斯现在的经济条件,建得起不一定养的起一定数量的该型导弹。
你觉得DNF还能活几年?
年年快黄了,黄了快十年的游戏我感觉在挺上5年也不成问题。主要原因有3点吧
1 深渊系统,想要一身完美毕业装备那就躲不开刷深渊,尤其是4=1,3=1就让你不得不刷深渊成为深渊永动机。还有就是深渊闪光那一刻就像吸毒一样上瘾。
2 团本系统,这让马上就变成单机的游戏又变成组队,一起刷图的游戏。贪玩卢克,贪玩安图恩已经变成每周必打的图本。想要变成大佬这两个团本是必须打的。
3 养成类游戏,这游戏虽然说充钱会使你超强,但是充了钱也是一朝一夕就能变强的。深渊,团本该耍还得刷。
穿插分割战术还有效吗?
穿插作战将是战争奇兵,而穿插分割将演变成火力集中。而火力集中在什么时候都有用。
穿插、穿插分割应该分开来讲,它们都是战术的一部分,但它们的战术目的不一样。穿插的目的可能它是一支小分队,通过隐敝前出,深入敌后,对敌的关键节点进行突击,比如对雷达站、指挥部、通讯站、关键基地……进行破坏,打乱敌方节奏;穿插分割,大将粟裕在淮海战役百试不爽,就是利用运动战,让敌方的布署出现不协条,然后迅速穿插,将敌两部分开,从而在局部战场上形成火力优势。所以穿插分割实际上就是集中火力优势的一个表现。
火力集中:日前美国就一直在演练分布式作战,其目就是避开高超音速导弹的攻击,不致于高价值目标被一锅端,然而分散布局又不利于火力集中,这样美国海军又用数据链将分散的各部统一起来,以达到火力集中的目的。
穿插:这本身是弱势的一方希望通过打击对方节点以获取不对称优势,然美国的海军陆战队一直在扮演这种角色。美国航母事实上是不敢出现在2000公里内,因为害怕它们攻击。所以美国希望通过海军陆战队破坏这些设施,以便能航母能靠近。
所以穿插分割的目是分割敌人,聚集自己的火力。
关于驼峰航线你知道多少?
给大家来介绍一下世界战争空运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条航线——“驼峰航线”。
不知大家有没有看过《北平无战事》这部电视剧,剧中由刘烨饰演的男一号方孟敖,是国民党空军的王牌飞行员,在抗战时曾多次驾机飞越了被誉为“死亡航线”的“驼峰航线”,可以说是游走在鬼门关的人。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可以让方孟敖在面对官场的尔虞我诈甚至危险时,依旧能够坚韧豁达。
▲ 电视剧《北平无战事》剧照
今天的内容并不是要介绍《北平无战事》,也不是讲方孟敖,而是来和大家聊聊这条抗战时期中国和盟军一条主要的物资运送空中通道“驼峰航线”,它是世界战争空运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条航线,“驼峰航线”为中国最终的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驼峰航线”的时代背景1937年积弱积贫的中国,主权危在旦夕。就在这一年末,国民政府破釜沉舟,招集20万劳工,在祖国的西南角依靠原始劳动工具、手工作业方式,一公里一公里地挖掘修造他们脚下的顽石硬土。用了不到一年时间,便筑成了当时中国唯一接通外境的运输线——滇缅公路。这条中国的泣血之路,全长1453公里,它在当时的作用相当于中国民族羸弱肌体上的一条动脉,在坚持反抗日本奴役的艰苦战争中,源源不断传送美军援华军用物资,持续输入中国对日作战的武装。
▲ 滇缅公路
▲ 修筑滇缅公路
▲ 今日的滇缅公路
1942年中美两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中美抵抗侵略互助协定》,中国正式成为美国租借物资的受援国,同时也标志着美国成为抗战后期援华的最主要国家。
最初,美国的援华物资主要是通过滇缅公路来运送的。但是1942年5月,日军攻陷缅甸,滇缅公路被切断,美国援华物资的营运受到阻隔。
▲ “驼峰航线”示意图
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下令:不惜任何代价,开通到中国的路线!于是“驼峰航线”便应运而生!美国空运队(The Air Transport Command)和中国航空公司(CNNC)共同承担“驼峰”空运的任务,其中以美国空运队为主。
“死亡之路”"驼峰航线"西起印度阿萨姆邦,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脉、高黎贡山、横断山、萨尔温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丽江白沙机场,进入中国的云南高原和四川省。航线全长500英里,地势海拔均在4500~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达7000米,山峰起伏连绵,犹如骆驼的峰背,故而得名"驼峰航线"。通过这条运输航线,中国向印度运送派往境外对日作战的远征军士兵,再从印度运回汽油、器械等战争物资。
由于当年的飞机设施落后,机上没有加压装置,飞机在异常高空飞行,机员需要有极大的耐力。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飞行,即便是拥有数千飞行小时经验的飞行员,仍未能把握旅途的不确定性。
“驼峰航线”不仅地形险峻复杂,还有堪称世界上最恶劣、最可怕的气候,天气始终是制约空运数量的主要原因。“驼峰航线”位于欧亚大陆三大强气流团的交汇点。从西面来的低气压沿喜马拉雅山移向西藏和印度之间的“驼峰“,与来自孟加拉湾的暖湿高气压团以及来自西伯利亚寒流的低气压团进行激烈的撞击。因此,“驼峰”天气的主要特征就是经常的暴风雨、猛烈的湍流、每小时160-240公里的横风以及严重的结冰。
▲ 外国艺术家绘制的美军C-47运输机飞越“驼峰航线”油画
有时,气候急促变化使飞机的水平飞行受到影响,会使货物撞击舱壁,甚至被甩出飞机。严重的结冰有时还会把机翼压变形,使飞机下降数千英尺。美国陆军航空队空运部印中联队司令官爱德华•亚历山大中校曾在报告中写道:“这里的气候是十分可怕的。在12000英尺(约3658米)高度开始结冰。今天,一架C-87仪表显示已飞到了29500英尺(约8992米)的高度,而不能再飞高了,不能飞到浓云的上面。”
所以,“驼峰”航线尽管航程不长,却因其险峻复杂的地形和可怕的气候成为世界上最艰险的航空线。
能力有限的飞机飞越“驼峰”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寻找合适的飞机运输货物。原则上,飞机最低的飞行高度不能低于航线最高山峰以上600米。但在“驼峰航线”上,这是办不到的。由于没有客舱加压装置,飞机只能飞10000英尺(约3000米)高。但是在这条航线上,没有低于12000英尺(约3600米)的山峰,所有在飞机上的人都需要戴上氧气面罩。
最初运输任务是由是道格拉斯DC-2、C-47运输机、道格拉斯DC-3、C-53运输机完成的。然而,这些飞机的有效载荷并不适合高负载的高空作业,满载后飞5000米高度已是极限了,这使得飞机不得不沿着喜马拉雅山隘以非常危险的迷宫般路径进行航行。
▲ “驼峰航线”的主角之一,C47运输机
1942年12月C-87 Liberator Express和C-109燃油专用运输机的抵达提高了运输吨位,其较强的高空飞行能力使其能够直接飞越比较低的山峰(15,000~16,000英尺),无须穿行危险的山隘。但此种飞机的事故率较高且不适用于当时所用的机场。尽管C-87有4个引擎,但载重高时爬升性能差,经常在起飞时因引擎熄火而坠毁,同时在山峰上空即使遭遇较轻的结冰状况也容易回旋而失去控制。
▲ C-87运输机
C-109是从现存的B-24轰炸机改装而来的燃油专用运输机,负责燃料补给。机上所有武装弹药均被拆卸,机身内安装有8个油罐,能够装载2900加仑高辛烷值航空汽油。生产的218架C-109中有很多被送往中缅印战区。但由于其满载时在超过海拔6000英尺的机场降落十分困难,并且飞行不稳定,C-109也和C-87一样不受飞行员喜爱。满载的C-109若摔机着陆,不可避免会发生爆炸,使机组人员丧生。
▲ C-109运输机
1943年4月起,“寇蒂斯”C-46 Commando开始执行驼峰航线飞行。C-46是一种比以往任何一种双发运输机飞得都快都高的涡轮增压双引擎飞机,且载荷也比C-47及C-87高, 装备C-46之后,航线的空运吨数明显提高。运量在1943年12月达到12,594吨,并在1944~1945年间继续攀升,于1945年七月达到历史最高值。
▲ 飞行在“驼峰航线”上的C-46运输机
最终,道格拉斯C-54代替了C-46,。C-54拥有十倍于C-47的搭载能力,可以飞行4000英里(约6400千米)远22000英尺(约6700米)高。但是由于依旧没有增压装置,飞机限制了搭载人员时的飞行高度。
▲ C-54运输机
自杀式的航程刚开始的时候,飞行任务就受困于缺乏资源和有经验的人员。在行动最初的几个月里,由于没有经验,军官会下令将飞机装至"填满"而不顾载重上限。导航设备、无线电信标以及受过训练人员的匮乏持续影响了空运行动。
虽然空运指挥部内有一些有经验的民航以及军用运输机飞行员,但其他人大都是刚受过飞行训练,飞行时间很短,对在恶劣条件下驾驶多引擎运输机几乎没有经验。中国飞行员尽管操纵过若干种类的飞机,但并不擅长于依靠仪表飞行,对空运使用的大型美制运输机也不熟悉。但是这些年轻的飞行员还是坚持驾驶重载的飞机在往成都,昆明和其他城市的往返航线上日夜飞行。
运输机时刻不停地从印度北部的13个机场起飞,在约800公里外的6个中国机场之一降落。有些疲劳不堪的机组成员一天可飞到三次往返之多。机械师在露天维修飞机,在频繁的暴雨中用油布遮盖引擎。机械师与备用零件也始终不足,维护与发动机修理时常被拖延。很多超载的飞机在起飞时由于引擎问题或遇到其他机械故障而坠毁。ATC飞行员与作家Ernest K. Gann回忆他曾在印度的Chabua机场一天内目睹四次坠机事故——两架C-47,两架C87,三名飞行人员遇难。
复杂的地形、恶劣的天气外加上相对落后的设备使得飞机坠毁几乎成了“驼峰航线”运输中的常态。除了超载引起的机械故障,天气也是罪魁祸首之一,还有的是因为遭到了日寇飞机的袭击。
据不完全统计:整个三年空运中,单是美军一个拥有629架运输机的第10航空联队,就损失了563架飞机。而在这条航线上,美军共损失飞机1500架以上,牺牲优秀飞行员近3000人,损失率超过80%。而前前后后总共拥有100架运输机的中国航空公司,竟然先后损失飞机48架,牺牲飞行员168人,损失率超过50%。
由于地区的偏远以及中缅印战区较低的优先级,飞行必须的零件和补给供应十分紧张,飞行人员甚至经常被派往喜马拉雅山麓捡回飞机残骸上的零件以维修编队内剩余的飞机。
二战结束后,美国《时代周刊》这样描述驼峰航线:在长达800余公里的深山峡谷、雪峰冰川间,一路上都散落着这些飞机碎片,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这些铝片会在阳光照射下烁烁发光,这就是驼峰航线另一个臭名昭著的名字:“铝谷”。这些悲剧性的坠机的一个副产品是当地出现了大量的由飞机残骸铝片做成的器具。
▲ 散落在山谷间的飞机残骸,有些甚至今日仍能被找到
威震四方的“飞虎队”在这里还要顺便提一下当时在中国战场立下赫赫战功的“飞虎队”。
电影《无问西东》中王力宏饰演的富家子弟沈光耀,为了报效国家,毅然穿上戎装成为一名飞行员所加入的那支部队就是大名鼎鼎的“飞虎队”。而剧中沈光耀的启蒙恩师,那位外籍飞行员教官的原形应该就是陈纳德了。
▲ 电影《无问西东》王力宏剧照
飞虎队 (Flying Tigers) 全称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成立于1942年4月,1946年4月战争结束后解散,创始人是美国飞行教官陈纳德。
1938年8月,根据宋美龄的要求,陈纳德在昆明市郊筹建航校,以美军标准训练中国空军,积极协助中国空军对日作战。
▲ 陈纳德
1941年,在罗斯福政府的暗中支持下,陈纳德以私人机构名义重金招募美军飞行员和机械师。同年7月和10月,200多名队员来华对日宣战。当时日本人控制了中国的港口和运输系统,几乎使国民党政府与外界隔绝。这一小队空战人员驾驶着破旧的老式飞机,尽管经常面临燃料、零件和飞行员的不足,仍不断战胜远比它们规模大、装备好的日本空军。他们空运给养,在缅甸公路提供空中掩护,并在中国的绝大部分地区上空与日本人作战。
▲ 1940年,陈纳德与蒋介石、宋美龄合影
1942年7月4日,飞虎队被编入美国第十航空队,成为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的骨干力量,1943年3月又被改编为第十四航空队。陈纳德后来升任少将。从1941年底到1942年7月,“飞虎队”在华作战期间共击落日机近300架,他们中间有24人在战斗中牺牲或失踪。1942年5月到1945年9月,美国志愿航空队以3个中队、数十架飞机的有限兵力,担负中国战场的国际交通大动脉滇缅公路北、南两端的枢纽——昆明和仰光的空中防务,期间还帮助中国运送物资。
▲ “飞虎队”队员合影
日军在得知“驼峰航线”后,派战斗机从缅甸密支那起飞,拦截没有防御能力的运输机。担任护航的是美国陆军驻印度的第十航空队和驻中国的第十四航空队。据统计,仅在“驼峰航线”开通时至当年年末的半年中,飞虎队为“驼峰航线”护航就击落日机149架,击毁日机85架。1943年3月,“驼峰航线”开通16个月后,美军将“驼峰航线”的指挥权正式交给飞虎队司令长官陈纳德。从此以后,“驼峰航线”与飞虎队同在陈纳德的指挥下,两者逐渐融为一体。到盟军反攻夺回密支那后,“驼峰航线”的安全才得以彻底好转。
“飞虎队”的队徽以鲨鱼头形战机机首名闻天下。截至抗日战争结束,“飞虎队”共击落敌机2600架,击沉或重创223万吨敌商船、44艘军舰、13000艘100吨以下的内河船只,击毙日军官兵66700名。
▲ “飞虎队”鲨鱼头形战机
此外,“飞虎队”还有力地配合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在常德战役中,中国军队在美机的配合下,坚守城池3个月。日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攻占了常德,但在猛烈的空中打击和中国军队的反攻下,日军在常德只呆了5天便弃城而逃。在这场战役中,日军死伤人数达15000多人,其中许多是被飞机炸死的。
飞虎队多数队员此后均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嘉奖。有10多名飞行员获得美、英政府颁发的飞行十字勋章。近二十年,不少幸存的原飞虎队员回到中国,不畏艰险寻找飞机残骸和战友遗骨。
历史意义“驼峰航线”是中美两国二战期间,为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保障中国战略物资运输,共同在中国西南山区开辟的空中通道。它的开辟是两国飞行人员共同创立的世界航空史上的英雄壮举,对中国抗战胜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中美人民之间一架友谊的桥梁。
中美航空队往返于印度至中国云南、四川,总飞行时间共计约150万小时,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空中战略桥梁,只有1949年柏林封锁时的空运行动在空运货物量上超过了它。
据统计,在三年多的时间里,“驼峰航线”共空运到中国80多万吨物资(援助中国的物资81%是通过“驼峰航线”空运的,其中10万吨为驻华美军自用),这些物资包括武器弹药、医药及医疗器材、车辆及各种机器设备和军用被服等。中国方面利用“驼峰航线”把15余万吨的物资运到境外,其中包括钨、锡等中国特种矿产品和战略原料,主要用于维持西南大后方的战时经济。人员运输方面,在缅甸战役中败退的中英军和难民,从中国云南到印度接受军训的中国军队,从印度到缅北、英帕尔参加战斗的中美英盟军,从印度、缅甸和云南到湖南芷江等地参加战斗的中国军队,总计有数万人经由“驼峰航线”被运往各自的目的地。
“驼峰”飞行员克服重重艰难险阻,英勇牺牲,飞越驼峰天险,打破了日军对中国的围困,运来了对日作战的急需的战略物资,架设了空中战争生命线,对打败日本军国主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中国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
如今,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内有三十块纪念碑,碑上一共刻着三千三百个烈士的名字,其中有二千二百个美国人。这些年轻的美国飞行员,来到了一个他们从未到过的地域,进入自古以来的禁区,飞越一片海拔最高的惊峦险峰,为一个陌生的民族争取他们的自由和独立,最终长眠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这些牺牲于“驼峰航线“的先烈们将永远活在中美人民的心中。
手机的利润到底有多大?
如今华为虽然在国内的智能手机市场上一骑绝尘,但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全球市场范围内,华为还远远没有达到领先的优势。提起智能手机出货量最多的品牌,大家肯定会首先想到华为和三星,而如果要是说起利润比较高的品牌,可能在消费者群体当中就会存在有比较大的争议。有些人可能觉得是三星,有些人可能觉得是华为,但实际上正确的答案却是苹果。
自从苹果这个品牌诞生开始,每年通过销售智能手机获取到的利润都是其他同时期的厂商不能想象的,而根据目前的数据来看,苹果还在持续刷新利润记录。
相关调研机构统计的数据表明,去年一整年之内,苹果手机的利润占据了全球智能手机行业的66%,而今年最新的数据显示,在过去的几个月当中,苹果在整个智能手机行业的利润或许超过了70%,相比较三星和华为有了更为一大的优势。
在今年的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上400美元以上的高端机型占了总销量的22%,收入在整个市场上的占比达到了57%,而在400美元以上的高端机型市场当中销量靠前的几乎都是苹果手机,只有华为能够勉强和苹果在出货量方面相比。
目前在全球最为畅销的高端智能手机当中,前5款机型中iPhone占据了4款,几乎包揽了30%的市场份额。哪怕是像iPhone11 Pro Max这样售价上万的智能手机,都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了9%的份额。
虽然说华为推出的mate30 Pro占据到了第五的位置,但是它的市场份额仅仅只有3%,而这也是唯一一款销量排名在前5的高端安卓旗舰机型。业内人士分析声称,这款手机销量出色的原因是因为它是首款支持5G的智能产品,现如今还没有iPhone支持5G网络。
三星虽然说没有一款单一的高端机型进入销量前5的排行榜,但是三星产品在整个高端智能手机市场上的份额仍然处于较高水平,达到了19%,比华为的12%要领先一些,但远远达不到苹果57%的水准。
这三家智能手机品牌在高端市场上一共占据了88%的市场份额。剩下的市场份额则被一系列国产品牌瓜分,OPPO的占比达到了3%,小米的份额占比则是达到了2%。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苹果的销售利润大幅上升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旗舰机型,而是在前不久刚刚发布的入门级别进行iPhone se,这款手机在国内的售价差不多为2800元,这样的性价比也是首次出现在苹果系列的机型之上。
可以看到在上市一个周的时候,某东官方的销量就已经达到了11万左右,而这款手机虽然说看起来很便宜,但苹果从中却得到了不少的利润,这也是为什么今年上半年苹果整体的销量数据有所下降,但利润返到增长的原因。
其实仔细分析我们也可以发现,iPhone se实际上就是一款换了处理器的iPhone8,做工以及模型基本上达到了一致,这也就表明这款手机在设计阶段已经省去了大量的成本。
据供应链方面的人士透露,新款iPhone se的成本不会超过1500元,成本一般来说都是售价的50%以下,那么新款iPhone se的毛利润大概达到了20%,这样一个数据是华为或者三星的手机远远达不到的,而后两家企业想要在高端市场上更进一步,确实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