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制的雄狮之牙,五虎狮指哪五狮?
五虎狮里五狮是指猱狮、雪狮、狻猊、白泽、伏狸。
石雕雄狮踩球,代表脚踏环宇,是权利的象征。石雕雌狮踩小狮子,代表子孙绵延。
石雕狮子多数是仿造银行门口的石狮子制作的,有仿香港汇丰狮的、有仿房展银行狮子的,多数实用于公司和企
有没有一句台词让你瞬间泪崩?
最近看《三十而已》,里面王漫妮说了一段话,以前在上海的时候,觉得上海不是自己的家,后来回家了,觉得家也不是家了。看到这里的时候,突然一瞬间觉得好难过啊,毕业以后连家都没有回,就去了另一个城市,别人以为我在这个城市有家,由亲人,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在这里无依无靠。回家的时候会被要求要早起,要勤快,我问:我回的不是我自己的家吗?为什么还比在外面还累?不能睡懒觉,不能过几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后来,回家的时间从两个月,到一个月,到一周,到三天,直到今年,估计连回去的时间都没有了。在外漂泊了快要十年,最开始恋家的心渐渐的漂着漂着就找不到了。
如果秦始皇陵打开了?
我是长安视界,我来回答:
秦始皇陵的考古研究一直在继续,但是打开地宫百年内估计都是不太可能的。据说秦陵地宫关乎中华大地的龙脉,最关键的是克服不了地宫中大量水银剧毒,更没办法保护皇陵中大量的文物。
司马迁对秦始皇陵有这简单的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徒藏满之。令匠作机弩失,有所穿近者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这段话简单概括就是:秦皇地宫里面,珍奇异宝很多,用铜水浇成棺椁,用弓弩做了机关,有人靠近就会射杀。地宫里用水银做成江河湖海,靠机械的力量一直循环不停,地宫还有天文地理,山川陆地的沙盘,人鱼的油做成灯,保持不灭。
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他的陪葬品肯定不会那么的寒酸。如果秦皇陵被打开的话,我觉得除了历代皇帝都会有的陪葬品外,还可能有几个足以震惊寰宇的文物。
始皇陵的建筑可谓空前绝后,三组数字可知:
动用民力多,骊山囚徒最多时达70万;
建筑时间长,从始皇帝继位开始,直道始皇帝驾崩,长达30多年;
建筑面积大。经现代考古探测,秦陵地宫呈漏斗状,占地面积达72个故宫那么大。里面的陪葬一定蔚为壮观。
那我们就天马行空想想,如果打开地宫,里面会有什么?
第一,会有始皇帝的尸骨。
很多人肯定会啐道:“废话!”这又不是衣冠冢肯定会有始皇帝的尸骨呀。先别急,为什么那么多宝物,我无视,要直奔始皇帝的尸骨呢?
因为好奇呀!通过分析始皇帝的尸骨,就能复原这位千古一帝的模样,来回答千百年来人们对始皇帝究竟长什么样?始皇帝是怎么死?秦始皇死后尸体到底有没有已经腐烂等诸多历史疑云。
关于始皇帝的相貌,史料中有着截然相反的两种记载:《太平御览》记载嬴政是英姿雄杰的帝王相。郭沫若根据《史记》解读始皇帝俨然是个矮矬熊相。孰是孰非,打开棺椁一看,这些争议自然就会尘落定。
《太平御览》中这样记载:秦始皇帝名政,虎口,日角,大目,隆准,长八尺六寸,大七围。据《秦史稿》,秦制一尺合23.1厘米计算,秦始皇的身高有1.98米。一围约旧尺的5寸到1尺之间,7围大约在1.20米左右。“《史记》借尉缭之口说"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有医学背景的学者郭沫若解读:鸡胸、马鞍鼻、气管炎,是软骨症患者。第二,可能还会有更加壮观的兵马俑
始皇帝一生最为傲娇的就是他驱逐百万雄师吞并六国,北逐匈奴,南征吴越,建立了一个比秦国大好几倍疆域的新帝国。他这位新帝国的缔造者,建立空前的基业,倚仗就是秦国百万的虎狼之师,因此他不会选择一个人在偌大的地宫里孤零零的躺着,他一定会烧造很多的兵马俑,陪伴他。
也许这兵俑里会有我们熟知的秦国名将,诸如王翦、王贲、蒙鹜、蒙武、内史腾、杨端和、辛胜、李信等原型塑成的兵马俑。甚至还可能有冯劫、李斯、王绾等出谋划策的文官。秦始皇建造巨大的皇陵就是准备把自己生前的一切,死后都带入地下。
《史记》记载地宫里有宫殿和百官位置,说不定这些百官位置上安放的都是兵马俑,并依照上朝的模样排列整齐,面相始皇帝的棺椁。
第三,会有很多女人和工匠的尸骨
秦二世将始皇帝下葬骊山时,命令将宫中没有生养子嗣的妃子都殉葬,这些来自六国的美人应该不在少数。另外,还有工匠,那些掌握地宫建筑构造和机关机要的工匠,也被秦二世下令封死在地宫外城。
第四,可能会有十二巨铜人
秦灭六国之后,为了消除六国的反抗,收缴天下的兵器融化铸成十二个巨大铜人,矗立在咸阳宫前殿。这十二个铜巨人,在秦帝国灭亡后就消失了,最大的可能是被始皇帝带入了地下宫殿中。
关于这十二个铜巨人的来源,有两种说法:始皇帝统一六国后,第一次巡狩是回到陇西、北地郡,那是秦国赢姓的发源地,应该是衣锦还乡祭祖了。据说他在那里看见了巨人的脚印,回咸阳后模仿铸造了十二铜人。
另一种传说是秦国时期有个著名的戍边将领李翁仲,长得很高,足有两三米高,匈奴人见到他就望风而逃,后来翁仲就被塑像当作“稻草人”吓唬匈奴,进而慢慢演化成镇邪的大神,被矗立在宫殿和陵墓前。
第五,夏商周的传国九鼎(备注:到秦只有八鼎了)
传说大禹治水后,将天下九州进贡的铜铸成了九鼎,这九鼎象征国家权力。春秋时期楚庄王打了几场漂亮战,成了霸主,意气风发的在洛阳周边搞“军事演练”,探问九鼎的轻重。这就是著名的“问鼎中原”的由来。
秦昭王五十一年,西周君挑头联合诸侯抗秦,秦国发兵一举击溃联军,顺手灭了西周,将九鼎纳入秦国怀中。可据传这九鼎在运回咸阳时,其中一鼎掉入泗水中。秦始皇第二次巡狩天下,从东方归来时,经过彭城,曾派千人下水打捞,未能找到。
后来这八鼎就下落不明了。也可能是被始皇帝带入墓中,毕竟九鼎失去一鼎也不吉利,他再铸一只凑成九鼎又不符合始皇帝向来继往开来的性格。因此九鼎最有可能就被带入墓中,而把和氏璧刻成的传国玉玺作为国家权力的新象征,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第六,会有很多奇珍异宝
始皇帝兼并六国将天下财富据为己有,他的墓中肯定会有许多奇珍异宝:青铜礼器、玳瑁、珠玑、象牙、犀牛角这些肯定少不了。重要的还有两样:一是随侯珠,二是始皇帝的佩剑——太阿剑。或许还会有大量的秦朝竹简。
秦始皇特别喜欢音乐,经常在咸阳宫大宴群臣,让几千人唱歌,用骑兵布菜,或许地下宫殿会出土一整套的编钟,等等。
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我只能想到这些了。
同意请点赞
欢迎关注长安视界。更多纪录片、知识推送给您
舞狮的创始人是谁?
1、远古起源说
舞狮源于“驱傩”。在远古时代,古人发明了“傩”。“驱傩”逐渐演变为现代的舞狮。傩狮舞除了在村寨中表演之外,更多是进入百姓人家,在驱除疫鬼的同时,又增加了送福、祈福任务。
2、汉代起源说
相传汉章帝时,西域大月氏国向汉朝进贡了一头金毛雄狮子,使者扬言朝野,若有人能驯服此狮,便继续向汉朝进贡,否则断绝邦交。在大月氏使者走后,汉章帝先后选了三人驯狮,均未成功。后来金毛雄狮狂性发作,被宫人乱棒打死,宫人为逃避章帝降罪,于是将狮皮拔下,由宫人兄弟俩装扮成金毛狮子,一人逗引起舞,此举不但骗过了大月氏使臣,连章帝也信以为真,此事后来传出汉宫,老百姓认为舞狮子是为国争光、吉祥的象征。于是仿造狮子,表演狮子舞。舞狮从此风靡流行。
3、北魏起源说
舞狮作为表演艺术,相传成形于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时代,当时北部匈奴侵扰作乱。他们特制木雕石头多具,用金丝麻缝成狮身,派善舞者到魏进贡,意图舞狮时进行刺魏帝,幸被忠臣识破,使他们知难而退。后因魏帝喜爱舞狮,命令仿制,务实得以流传后世。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记述当时洛阳长秋寺佛像出行时,有“辟邪狮子,引导其前”的话。
4、唐代起源说
在碑使中有关于唐明皇游月殿,狮子舞使由唐明皇游月殿后一觉醒来而有醒狮舞,这故事说当唐明皇游月殿时,在阶前出现一只五彩缤纷、阔口大鼻的独角兽对着唐明皇,但它没有恶意,且在阶前滚球,姿态威武。唐明皇醒后要重睹这一现象,他要近臣照他梦境中的瑞兽模仿出来,同时由乐部配以雄壮的锣鼓编舞娱宾。自此之后,舞狮便流入民间。唐《立部伎》中的《太平乐》也称《五方狮子舞》。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就有诗云:“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西凉伎》)。可见唐代已有狮子舞。有关舞狮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乐志》,其中提到“象人”,照三国时魏国人孟康的解释,“象人”就是扮演鱼、虾、狮子的艺人。由此可见,至迟三国时已有舞狮子了。
5、南北朝情况
南北朝时,民间也流行舞狮子。
到了唐朝,舞狮子已发展为上百人集体表演的大型歌舞,还作为燕乐舞蹈在宫廷表演,称为“太平乐”,又叫“五方舞狮子”。当时的舞狮子,还流传到了日本。日本的一幅“信西古乐图”中,就画有古代的日本奏乐舞的场面,与唐代的相似,只是规模小得多。唐代以后,舞狮子在民间广为流传。
6、宋代的《东京梦华录》记载说,有的佛寺在节日开狮子会,僧人坐在狮子上做法事、讲经以招来游人。
明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中,介绍了浙江灯节时,大街小巷,锣鼓声声,处处有人围簇观看舞狮子的盛况。
佛山起源说
在远古时候,广东南海郡佛山镇忠义乡出现奇兽,身长八尺,头大身小,眼若铜铃,青面獠牙,头生一独角。
7、南狮
这头奇兽于除夕晚出现,来去如风,专门破坏民间农作物包括稻米,蔬菜等等。村民乡众不胜其烦,因他每逢过年时就出现,于是人们称之为"年兽",乡民们就商议消灭"年兽",有智者献议,用竹篾及纸,扎成奇兽的形状并彩上颜色。以各种形状的布如方形,三角形织成兽身,再集勇士十数人,持锅等打得响的器具,并由一人手持双菜刀,立于一圆砧旁准备敲打。他们埋伏于一桥下,该处为年兽必经之地。
当年兽出现时,众勇士一涌而出,击打乐器发出"锵锵"及"咚咚"之声,如雷贯耳。年兽见了,觉得惊骇而落荒而逃,从此销声匿迹,不复出现。为了庆祝驱赶年兽成功及纪念纸扎兽头的功劳,村民便于春节将它拿出来舞动。有的人更建议把它命名为舞狮:因为狮是兽中之王,勇猛的代表,吉祥的象征。有的也称为舞圣头、舞瑞头。
乡民除了在新年期间舞狮,也在神诞或庆典上表演,以增加热闹的气氛。
舞狮时的乐器便改为锣鼓,配以一定的节奏各处常见于迎神赛会上作参神拜户只用,其意思是能镇宅旺宅、使鬼神降优、合境安宁、五谷丰收。
舞狮起源众说不一。神话传说是以前山中出现狮子,吃掉村庄内的村民,后来村民学会武功,格毙狮子,村民模仿狮子的形态而成为舞狮;亦有神话版本说是如来佛把狮子引走,因此南狮中常有“大头佛”引领狮子。亦有传说有村民以纸扎狮子及锣鼓驱走年兽,演化成为舞狮。
有说法认为:中国本身没有狮子,在中华文化中,“狮”本来是和“龙”、“麒麟”一样都只是神话中的动物。到了汉朝时,才首次有少量真狮子从西域传入,当时的人模仿其外貎、动作作戏,至三国时发展成舞狮;南北朝时随佛教兴起而开始盛行。史书中,《汉书礼乐志》中提到“象人”,据三国时的解释,就是扮演“鱼、虾、狮”的艺人。到了唐朝,舞狮是大型宫廷舞蹈表演的一种。当时的“太平乐”亦称为“五方狮子舞”出于天竺与狮子国等国。白居易的诗中描述狮子舞:“假面胡人假面狮,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作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可见当时的舞狮跟我们所见的已十分相似。
舞狮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与西域之间文化交流的产物。早在一千九百年前,波斯通过了丝绸之路同中国进行了双方的商业贸易,同时也促进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波斯使者还把狮子等动物运到中国,当时中国中原地带不产狮子,但随着接下来的古代中国与西亚、印度等国之间进行友好交往,更多的狮子来到了中国境内。
8、后期
狮子体型威武,被誉为百兽之王,而中国一般不受狮患所害,因此民间对狮子有了亲切感,把它当成威勇与吉祥的象征,并希望用狮子威猛的形象驱魔赶邪,造成狮形以镇压或以示威武。
中国社会历来以农为本,配合节气变更与农事生活、各种节日或迎神喜典应运而生,在这些节庆中,人们为了所求生活平安详宁,以神或瑞兽来驱鬼娱神演变下来,这种形式便渐渐具有娱乐民间的意义。
随着人们对狮子的喜爱,就不满足于立门墩、屋檐、石栏、印章、年画上静止的狮子艺术形象,他们要让狮子活起来,于是他们便创造了模拟狮子行为的舞蹈,再加以改进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门独特艺术。
民间舞狮活动虽然由来已久,但这门艺术起源却是众说纷纭。
埋在无锡的泰伯和陕西的周武王是什么关系?
根据“泰伯奔吴”的传说,泰伯为周太王的长子,为避弟弟季历及侄子昌(周文王,据说季历与昌贤能,周太王想传位给季历,以便再传给昌),于是太伯与二弟仲雍出奔到荆蛮之地,断发文身,示不同用,以避季历。按此关系,泰伯为周文王之伯父,周武王的伯祖父。
而尽管许多史籍对“泰伯奔吴”建立吴国的历史都言之凿凿,但对此我一直深有疑问。在商周之际,泰伯为了避位从周原地区出奔到三千余里外的吴地的可能性究竟能有多大?那既然说是泰伯建立了吴国,那么问题又来了,极其注重宗法制的周人给予作为周室长支的吴国的爵位为何又仅仅是子爵呢?今天,我就来分析一下“泰伯奔吴”的可能性以及对“泰伯奔吴”的由来作一下合理的推测!
据说“泰伯奔吴”的原因是泰伯有兄弟三人,老大泰伯、老二仲雍、老三季历,季历比较贤明,而且季历的儿子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又有圣人之相。所以泰伯的父亲周太王就特别希望能够在死后传位给季历,以便将来季历再传位给昌。而泰伯洞察了父亲的心意,于是就和弟弟仲雍一起出奔到荆蛮之地,断发文身,以表明自己不能够再继位了。而荆蛮之人觉得泰伯特别仁义,于是纷纷归附泰伯,拥立泰伯为君,国号“勾吴”。但对这段历史典故至少存在以下几方面疑点。
第一,奔吴必要的经济条件基础。“泰伯奔吴”绝不可能是“裸奔”,既然季历的儿子昌都展露出圣人之相了,那么作为季历兄长的泰伯、仲雍也必定早已有了各自的家眷,而要让季历以及昌将来能够顺利继位的话,那么泰伯奔吴也必定是要带走家眷的;另一个也能证明泰伯他们不可能是“裸奔”的原因是,周灭商后,追念泰伯的仁德,是派人去寻找泰伯的后人的。由此可证泰伯的家眷当初是被泰伯带走的,既然是带着家眷的话,那么就一定会带着一定数量的随从用以保护家眷。以泰伯与仲雍的身份来估算“奔吴”群体人数的话,那么最起码也应该是人数在几百到上千人左右的庞大群体。
既然是这么一个庞大的群体,那么他们出奔的目的地就一定要有能满足他们的经济条件基础。众所周知,周人是一个农业部落,因农业而兴盛,最为重视农业的发展,周人的先祖--后稷就被称为农业之神。稷就是一种小米,是周人最主要的农业作物,如果泰伯这一批周人要迁徙的话,那么他们按理来说也应该迁徙到适合种植小米的地区,而不是适合种植水稻的江南地区。
第二,当时的政治环境。泰伯奔吴时期正处于商周关系紧张时期,泰伯的父亲周太王在位期间,便已开始蚕食商王朝的诸侯,也就是周人所言的“剪商”。商周之间的关系在此期间特别紧张,商人后来还因此囚杀了周人的首领季历。试想,商人又怎么能够允许这么一批周人通过自己的区域而绕道自己的身后,从而给周人从自己背后插刀的可能呢?
第三,没必要逃那么远。泰伯是为了避位,不是逃避仇杀,农业部落都是极为安土重迁的,以当时的经济条件与交通条件,迁徙不是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没那么轻松容易。既然泰伯出奔是为了满足周太王的心愿,那么泰伯出奔,表表决心、意思意思也就得了,实在没有必要费那般辛苦劲逃那么远。
第四,至于荆蛮觉得泰伯仁义,归之千余家,拥立其为君的可能性也并不大。泰伯的这种仁义其实都是按照周人的文明道德准绳来说的,荆蛮人与周人语言不通、生活习俗也不一样,相隔三千余里的话,就未必就能确定你泰伯是因为让位才奔吴的,再说即便知道泰伯让位是真也未必就把这当回事,你让位也终究是让给了自家人而不是让给外人的。再有,当时做首领是有甜头的,荆蛮人未必就甘愿拥立异族人为首领。我们看到周人伐纣灭商后,分封姜太公到营丘以建立齐国,姜太公就是靠武力打败莱夷才占据营丘的,按理来说姜太公是不说也很贤明,可是莱夷也没有到了主动归附的程度,而是互相间动了拳头的。何至于荆蛮人就纷纷甘愿归附於泰伯呢?这归附於泰伯的千余家荆蛮如果说是泰伯当初带来的断发文身后的周人部落似乎更可信一点。
第五,“泰伯奔吴”后与周人断失联系已历经四、五代人了,所以就不能排除吴越之地的部落首领为攀高枝而冒认泰伯之后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