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击鼓退金兵的女子是谁,古今中外经典的运用孙子兵法智慧的实例有哪些?
最好的实践是历史上的那些盛世,那些伟大的盛世。
一般都会以为《孙子兵法》的妙处是教人用计谋以少胜多。但这是一个误区,孙子不提倡“奇谋妙计”,不提倡“赌国运”,孙子讲究一个实力计算对比。叫“五事七计”。
五事,是道、天、地、将、法。七计,是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其实就是比较敌我双方的政治、天时、地利、人才和法治。
再次强调一点,“赌国运”的“奇谋妙计”是不得已而为之,孙子强调的是不战而胜。
如何不战而胜?
很简单,政治清明、国富民强、上下一心、法律严明就是对孙子思想最好的实践。
一个国家开创盛世,国内安定,人民生活幸福,军事力量强大——就已经处于不战而胜的地步。
这也就是——上兵伐谋,而且是最磊磊落落的阳谋。
所以,历史上那些伟大的盛世,便是孙子兵法的最好实践——立于不败之地。
南宋巾帼英雄梁红玉和明末女将秦良玉谁更厉害?
谈到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在老百姓中最广为人知、家喻户晓的恐怕是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和樊梨花,即通常所谓的“巾帼四英”,还要加上一两位的话,也许还有佘太君(佘赛华)和秦良玉。
其实有口皆碑的花木兰的姓氏、籍贯、出生年代至今依然众说纷纭,争议颇多,史书并无明确记载,主要出处来源于南北朝长篇叙事诗《木兰辞》;因大破天门阵、在十二寡妇出征西夏中五十三岁犹挂先锋印的穆桂英被称为“巾帼四英”之首,在民间最具人气,但是历史上并无证据证明确有穆桂英其人,更不用说上战场和立下汗马功劳,历史上只有杨六郎(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演义中杨文广是杨延昭儿子杨宗保之子,即杨延昭的孙子)的妻子慕容氏武艺高强,“穆”姓疑似“慕容”姓的音转,而且历史研究表明穆桂英的事迹中大量借鉴了明末战功卓著的女将秦良玉的经历。
原籍安徽池州生于江苏淮安的南宋著名抗金女英雄梁红玉倒是个货真价实的真实历史人物:武将出身的祖父与父亲因在平定方腊起义时贻误军机被杀,梁红玉因此沦落为京口营妓。后来韩世忠在平定方腊起义后的庆功宴上认识梁红玉并结为夫妻。梁红玉的历史功绩主要有:建炎三年梁红玉奉诏一夜奔驰数百里召韩世忠入京平息苗傅挟持宋高宗的叛乱立下殊勋,获封安国夫人和护国夫人;在建炎四年黄天荡之战中亲执桴鼓,和韩世忠共同指挥作战,将入侵的金兀术军队阻击在长江南岸达48天之久,所谓的“梁红玉击鼓战金兵”名震天下。
妇孺皆知的樊梨花基本上是个演义人物,自幼随梨山老母习艺八载,武艺高强,一口绣戎刀天下无敌。相传她神通广大,南征北战、所向披靡,是个文武全才的兵马大元帅。演义中樊梨花是薛丁山之妻,然而历史上根本没有薛丁山其人,薛丁山的原型是唐朝名将薛仁贵之子薛讷,曾任蓝田县令之职,累功升任陇右节度使。他的妻妾史书上没有记载,但肯定不是樊梨花。
至于佘老太君佘赛花,演义中她跟其孙媳妇穆桂英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佘赛花是因为打败了杨继业,杨宗保也是穆桂英的手下败将;她们俩人的武功也都比自己丈夫的高;都曾带领杨门女将挂印出征;都立下过赫赫战功。佘太君最早出场是在元杂剧中,她从一开始就是个艺术形象而非历史人物。如果佘太君真为宋初的历史人物,且英勇无敌而又战功赫赫、满门忠烈,这样的女中豪杰,即便正史不载,宋人笔记也不可能只字不提。
但如果就此说佘太君是完全虚构的,很多人感情上恐怕接受不了。比较接近的说法是佘赛华本姓折,折德扆(yǐ)之女。祖父折从远,公元930年后唐明宗授他为府州(今陕西府谷县)刺史;父折德扆,后汉隐帝特任府州团练使。折太君的功绩仅在于相夫教子,根本没上过战场厮杀。佘姓是后来说书人因同音字以讹传讹。后来,折太君就演变成历史上的佘太君。
再说说事迹相对丰满和真实的明末著名女将秦良玉,她是历史上唯一一位作为王朝名将被单独立传记载到正史将相列传里的巾帼英雄。秦良玉,字贞素,重庆忠县人。丈夫马千乘是汉伏波将军马援后人,世袭石砫宣抚使(俗称土司),马千乘因遭太监诬陷病死狱中,其子马祥麟尚幼,秦良玉妇代夫职。她率领兄弟秦邦屏、秦民屏先后参加抗击清军、奢崇明之乱、张献忠之乱等战役,战功显赫,累封为上柱国、光禄大夫、镇守四川等处地方提督、汉土官兵总兵官、挂镇东将军印、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太子太保,死后南明王朝追谥秦良玉为“忠贞侯”。崇祯皇帝曾作诗四首赞颂秦良玉;近代冰心、郭沫若也曾对她大加称赞;爱国将领冯玉祥也曾说:“纪念花木兰,要学秦良玉。”。
综观以上巾帼英雄谱,除了梁红玉和秦良玉以外,其他人要么是根本不见诸史册,要么是假借转托,或者是拼接塑造,最起码也是夸大伪饰。她们的事迹一般本朝及承接的后朝正史和私人札记都不见记载,只是到了元末明清随着杂剧、戏曲、话本、评书等口头文学的发展和普及,她们深通兵书、久战沙场、忠心爱国、顾全大局、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形象才在民间广为流传。
这些人物,到底是艺术虚构,还是确有其人?历史记载模糊不清。历代文人和地方志作者,不辨真伪,将传说记录下来,而后世的研究者,又根据这些记录来论证,以讹传讹,形成了一个循环论证的怪圈。近代口口相传的评书兴起,特别是当代电影、电视剧、歌舞剧、动画片等艺术形式的广泛传播和再创造将她们的“英雄事迹”深深地固化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脑海之中。即便是真实历史人物梁红玉,史书中也不见其名,只称梁氏。“红玉”是其死后各类野史和话本对其英雄事迹再创造过程中所取的名字。
请问说杨贵妃是中华民族历史最大的罪人准确吗?
题主说,杨玉环是中华民族的最大的罪人,我觉得杨玉环才是受害者,丈夫不能保护她,家人将她变成了升官发财的工具,国人骂他,最后不得不身死以谢天下。说杨玉环是国家的罪人,这个锅,杨玉环不背!
身份的变迁:
寿王李瑁在参加宴会遇到杨玉环,从此迷上了杨玉环,便要求母亲武惠妃将杨玉环赐给他做妃子,杨玉环成了寿王妃,武惠妃去世,李隆基要求杨玉环“出家”,其中的原因明眼人都能明白,后来杨玉环以“杨太真”的身份陪伴在李隆基左右,成了李隆基的妃子。
李隆基嫌弃糟糠之妻,却和杨玉环成了一段“佳话”李隆基原配是王蓁皇后,说来也可悲,当初李旦受到武则天的猜忌,连着李隆基也不好过,他们全家都生活在恐慌之中。但是王蓁并没有抛弃李隆基去过好生活,反而陪李隆基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可李隆基登基之后并没有对这位“糟糠之妻”有一丝的留恋之情
宠信武惠妃最后废了这位王皇后,武惠妃死后,杨玉环被要求出家,寿王李瑁害怕李隆基怪罪,也只好拱手将杨玉环送出,杨玉环从侍奉丈夫变成侍奉公公,这对于哪一个女孩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事情
杨玉环作为最大的受害者,反而说她是国家的罪人
一,杨玉环她没有染指国政,她没有像清朝慈禧一样奢靡享乐,败坏国家李隆基热爱音乐,恰好杨玉环精通音乐,她们就像互相找到了知音,至于杨玉环的兄弟杨国忠为宰相
那只能说明李隆基看人的眼光不准确了,况且,若李隆基是一个眼光精准的人,那他又怎么会把自己的儿媳妇收入后宫呢?
二,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李隆基自己享乐误国,就因为身边有杨玉环,所以把责任都推给了杨玉环,就相当于在国家强盛时,女子是锦上添花的花,但是当国家有困难时,那女子就成了背锅侠,扛起了所有的罪责,认为所有的错误都是女性造成的
记得《如懿传》有一句很经典的话,乾隆皇帝认为是继后耍手段,二话不说就打了继后,继后说”清白二字,臣妾都说倦了”,此时的杨玉环若泉下有知,又何尝不是这种心情呢?当初武惠妃为了自己后宫之路平坦,便利用王蓁皇后的容貌使李隆基废掉了王蓁皇后,杨玉环的受宠程度和当时的武惠妃不相上下,但是她却没有闹的后宫不宁。
@
三,只因为她是妃子,只因为她喜欢吃荔枝,所以要背锅有人会说李隆基为了杨玉环的荔枝耗费了多少人马
这点我无法反驳,但是因为李隆基是皇帝,所以他能一举一动都会被全国关注,试想着若是一个有钱有权的大臣,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从千里迢迢的运来新鲜荔枝,那么国家也最多只能说那个大臣被迷惑,但是李隆基是皇帝,人们没办法不能指责皇帝,那么便只能职责罪魁祸首杨玉环了,把不堪的事情发生的原因归结在一位女人身上,这不过是一层破旧的遮羞布罢了。
李隆基宠爱杨玉环这点没错,但是杨玉环也是受害者,她不是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丈夫无能,没办法护她周全造就了她悲剧。
我是搜史君,以上就是我的观点,大家的看法呢,欢迎前来评论点赞转发,喜欢的话就点个关注吧,你的关注是我最大的动力!
古代历史上有没有引领时代的歌女?
有,有一位歌女不仅引领了古代,还引领了现代中国。这位女子家喻户晓,你若是不认识她,那你就是个“文盲”。
这位女子就是曾经在浔阳谈琵琶的女子!
事情是这样的,在古代有一位名叫白居易的男子在浔阳送客。船外秋风瑟瑟,船内把酒言欢,诉说离别之情。恰时传来一曲琵琶声,听到这般天籁之音,送客的主人忘记归家,准备离去的客人也停驻不前。
是谁?究竟何等才人才能弹出这等天籁之音。
快,快把船移过去再仔细听听这乐曲。此时,一位姑娘抱着琵琶从船内缓缓走出来。秋风拂起她的裙摆,秀发在风中飞扬。姑娘似乎有点害羞,用琵琶遮住她那精致小巧的半张脸,可单单只看那半张脸也知道此姑娘必是九天下凡。
将姑娘邀进船内再作一曲。姑娘虽是羞涩,但也应答。试弹几声,别有情致。姑娘将自己的心事弹进乐曲中,诉说心中悲切凄凉之事。
觥筹交错间,乐曲突然停顿,举杯言欢的人也放下了酒杯,整个船舱突然陷入了沉寂。沉默比呐喊更有力量。跟着姑娘的节奏,众人沉寂在自己的心事当中。突然又是一曲,如同山间洪流般倾泻而来,又将在座的各位拉回了现实中。然,终归沉寂,只有一轮月亮挂在天空中。
姑娘说她是京城人士,十岁便学得琵琶,是乐坊中弹得最好的。年少时风光无限,技艺超群,每回弹琵琶都能被大师赞叹,容貌举世无双被同行嫉妒。京城的富家子弟皆拜在她的石榴裙下。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美好的青春就在弹琵琶的指缝中溜走了。如今年老体衰,追捧的人也不在了,只能嫁给商人为妻。商人的眼里除了金钱别无其他,前些日子出差,只留她独自一人守着这寂寞冷清的月亮过日子。入夜时,年少时的风光总会钻进脑子里,想到曾经的美好,只能用眼泪祭奠逝去的青春。
男子听到这里,摇头感叹几声,同样都是可怜人,今日相逢又何必询问曾经是否相识呢?曾经春花秋月花好月圆,可如今却只能对着这月亮举杯消愁。姑娘,你别走了,我送你一首诗,名字就叫《琵琶行》,如何?
这位歌女够厉害吧,让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感而发,并为此写出一首《琵琶行》的千古绝唱。千年后还纳入了高中课本。我相信没有哪位歌女能比琵琶女更能引领时代的了!
古代弓箭的威力到底有多大?
引言最近才知道因为弓箭相关知识太过冷门的关系,一些对古代弓箭很感兴趣的朋友对弓箭知识却并不了解,尤其是针对射法、器械等方面,为了解决大家的这些疑问,本文将以问答式的形式来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请注意,本文的许多问题都是网友提问到的最多问题,我是直接将网友的提问摘了过来,非常有针对性,对弓箭小白很友好。弓箭知识详解特别提问:弓箭的伤害力怎么样,能一箭射死一个人吗?回答:弓箭不能一概而论,我一般将古代的弓箭分成两种,一种是民间人士,如猎户或普通民众所用的弓箭,这一类弓箭大多为软弓,弓力不大,一般在70磅以下。这里给大家说一下,现代人一般用磅数来作为弓的拉力单位,一磅约等于0.45公斤。而军人所用的弓被称为战弓,其磅数基本都在70磅以上,甚至超过百磅,杀伤力非常惊人,配上破甲箭头,其射出的箭矢甚至能在传统一个人体后,再深深射入战马的背部。一问:先问兄弟你个问题,我是小白,不明白拉弦的手是不是就是用食指和拇指捏住箭尾往后拉?回答:你说的这种拉弦方式统称“捏箭式射法”,倒是真实存在,现在非洲和其他偏远地区的一些较为原始的部落猎人,比如非洲南部地区的布须曼人就还在用这种捏箭式射法来拉弓射箭。但是请注意,只有小磅数弓可以用这种捏住箭尾的方式拉弓射箭,其他但凡磅数高一点的弓都不能采用这种方法射箭,因为拉弓所要用到的力量实在是太大了,只靠拇指和食指根本捏不住箭。布须曼人的捏箭式射法布须曼人所使用的猎弓,是只有几十厘米长的小短弓(有些也超过了一米),磅数很小,有效射程也很近,不过二三十米,其杀伤力主要是靠涂抹在箭头上的致命毒素(来自某种甲虫的幼虫)。布须曼人所使用的猎弓二问:咱们中国古代用什么方法(拉弓射箭)呢?用食指和中指的第一关节夹住吗?回答:射箭法在古代主要分为三种,一种是上文提到的“捏箭式射箭法”,另外两种则主要是西方的“地中海式射法”和东方的“蒙古式射箭法”,当然这只是习惯性称呼,并不是说这种射法就发明在地中海,或是蒙古人发明的。西方的“地中海式射法”和东方的“蒙古式射箭法”地中海式射箭法也叫“三指射箭法”,其在拉弓时,使用的乃是食指、中指和无名指,而为了防止放箭时,急速回抽的弓弦擦伤手指,射手要佩戴三指护指防护,材质一般为厚皮制作。地中海式射箭法在百年战争时期,法军为了报复英国长弓兵,常常宣称要砍掉英国长弓兵的中指,而英国长弓兵们则会在战场上向法军竖起中指进行挑衅,证明自己的中指还在,这便是西方竖中指羞辱他人的来历。地中海式射箭法流行于东方的蒙古式射箭法,并不是蒙古人发明的,事实上中国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开始使用这种射箭法拉弓射箭了。而用这种射箭法在拉弓射箭时主要使用的乃是大拇指勾弦,然后用食指压住大拇指的指甲处,拉弓时两指都要用力。食指压住大拇指的指甲处为了保护大拇指,并防止急速回抽的弓弦擦伤手指,弓手必须要带扳指才行。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射箭所用的扳指不是大家常见的玉质文玩扳指,而是特殊形制的“武扳指”。蒙古式射箭法(大拇指佩戴扳指)射箭扳指一般分为筒形和坡形扳指两类,其中的种类又分为很多种,比如中国古代还曾采用“韘”(shè)来保护大拇指,据《说文·韦部》载:“韘,射决也。所以拘弦。以象骨。韦系,箸右巨指。”明确阐述了扳指的功能以及用法。这种扳指上面有专门用来勾弦的弦槽 ,大名鼎鼎的商代妇好墓中就有出土。韘(右侧有专门用来勾弦的弦槽)各种扳指的使用示意图,右下这个为清代最为常见的筒形扳指三问:当箭矢马上要离开握住拿弓的手时,(箭矢)后部的羽毛会不会伤到(持弓)手的手指和虎口部位?回答:当箭矢被发射时,你说的这种箭羽(即箭翎)伤手的情况也确实存在,我就曾被箭羽伤过左手虎口,但那是特殊情况,因为一般箭羽的前端和后端都会被用线牢牢绑紧在箭杆上,另外制箭师傅还会在缠线的位置涂抹一层胶水,这样等胶水干透以后,就能将羽毛两端牢牢包住,不会形成“倒刺”,而箭羽的其他部分都是很柔顺的,所以一般来说箭羽并不会伤到虎口。箭羽的前端和后端被用线牢牢绑紧在箭杆上,还涂抹有一层胶水除非绑缚羽毛前端的线脱落,让箭羽翘起来了,有意思的是我就是这样被箭羽刺进虎口的,但后来重新把箭羽绑紧,再刷上一层胶水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问题了。箭羽的前端和后端被用线牢牢绑紧在箭杆上,还涂抹有一层胶水四问:扳指的作用是不是戴在左手大拇指上,以防止飞出的箭杆和剑羽擦伤手指和虎口?答:这个问题可能许多读者都感兴趣,因为许多人都认为扳指的作用就是用来保护掌握弓那一只手的拇指(托箭的拇指,而非拉弦的拇指)。但我要说的是,扳指是用来拉弦的,并不是用来充当箭台,防止箭杆和箭羽擦伤皮肤的。箭杆和箭羽通常都很光滑柔顺,只要射击频率不太高,只要箭矢完好无损,那一般不会擦伤皮肤。若是经常练箭,那经常被箭矢摩擦的地方会起茧子,能很好地抵御擦伤。另外,为了防止擦伤,射手也会为持弓的左手佩戴皮手套或是皮垫防护。五问:因为射箭时,箭矢的末端和手会有摩擦接触,那这样会不会降低箭矢的准确度?答:在射箭时,拉弦的手和持弓的手稳不稳确实是决定射箭精度的一件事,所以要熟练学会正确持弓和撒放(即放弦) ,另外还可以接触一下“翻腕”(撒放时持弓手向外撇出)或是“转弓”(让持弓手给予弓一个扭转的力量造成弓向左或向右转动)等技法,目的是让箭矢在离弦时避开弓把,以得到更顺利的发射。关于翻腕和转弓等技法的作用,许多人有不同的看法,持各种意见的人都有,因此具体要看各人的习惯。六问:拿弓箭的手是用什么方法保持箭矢在弓弦上不掉的呢?答:这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在这里给大家解释一下。一般来说,箭矢的尾端会被设计成一个夹槽,形状类似“凹”状,由于夹槽的宽度小于弓弦的直径,因此箭尾能够“咬合”住弓弦,保持箭矢在弓弦上不掉。箭矢的尾端会被设计成一个夹槽另外,采用地中海射箭法拉弓射箭时,食指和中指也可以夹住箭尾,而蒙古式射法也不是大家想像的只用大拇指拉弓弦,而是用大拇指第一个关节(从指尖算起)和食指第三个关节夹住了箭尾前方1.5---2厘米处,用箭尾、大拇指第一关节和第二关节之间那个位置共同承担了弓弦的压力,箭尾会被大拇指第一关节和第二关节之间那个位置夹得很紧。地中海射法蒙古式射法七问:听说经常射箭,会把手指和脊椎搞变形,请问这是真的吗?答:确实是这样,但一般现代人达不到那样的程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挖掘出土的英王亨利八世时代的战舰“玛利玫瑰”号上,发现有两具不幸遇难的长弓兵遗骨,经研究发现,其遗骨的左臂骨骼粗壮,脊椎严重变形,说明这些弓箭手因长期训练和战斗已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畸形残疾,但问题在于英国长弓兵所用的长弓磅数极大,都达到了120磅以上,而现代人大多拉不开这种磅数的强弓(这里的磅指弓的拉力,不是弓的重量,1磅约等于0.45千克)。八问:古代弓箭手都是脆皮吧?是不是敌人一接近就要退出战场?答:这是一个很常见的错误观点了,事实上古代弓箭手也都是穿戴盔甲的,身上也携带各种武器,包括弩手也是。比如唐代时期,唐军弩手就随身携带陌刀,一等敌人接近自己,就弃弩,抡起陌刀近战,而唐军弓手则装备横刀用于短兵相接。英法百年战争中的阿金库尔战役里,当法军接近英军阵线时,英国长弓兵们也是丢弃长弓,拿起短兵与自家的下马骑士一起对战法军,并赢得了最后的胜利。携带武器,穿戴盔甲的英国长弓兵九问:拉弓射箭主要用到的肌肉是右胳臂的肱二头肌吗?答:拉弓射箭时两个胳臂都要用力,而且主要用到的肌肉乃是背阔肌,越是大磅数的弓箭,对使用者的腰背力量要求越高。事实上,射箭的用力方法很类似单臂俯身哑铃划船。单臂俯身哑铃划船十问:制作箭杆的材料是不是越坚硬越好?答:制作箭杆的材料并不是越坚硬越好,当然也不能太软,挠度要适宜才行,具体要看弓的磅数决定。与大家印象里,在射箭时离开弓弦的箭矢会笔直地飞往靶子上不同,事实上,箭矢在飞行过程中是不断摆动的,飞行轨迹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呈蛇形般摇摆飞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