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悍将,古代统一王朝为何不去南方建都?
古代统一的王朝大概有秦朝、汉朝、隋朝、唐朝、元朝、明朝和清朝这七个,这几个王朝的首都要么在咸阳,要么在长安,要么在洛阳,要么在北京,都在中国的北方。南宋虽然建都城于南方,但宋朝并不是统一王朝。为什么这几个古代统一王朝不去南方建都?因为南方不具备建都的条件。那么建都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一是发达的交通,二是安全的地理环境,三是发达的经济,四是权力平衡的需要和合适的时机。另外,古代统一王朝的皇帝大都是北方人。总之,古代统一王朝建都于哪个城市是根据巩固统治的需要和目的来选择的。
关于古代统一王朝为什么建都于北方而不建都于南方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第一,古代统一王朝的都城需要发达的交通。封建社会北方的陆路交通比南方的水路交通要发达。交通是关系到古代统一王朝能否对全国进行有效控制的重要因素。发达的交通能够加强统一王朝的统治,糟糕的交通状况必然会削弱统一王朝对全国的控制。为了加强交通并进而巩固统治,秦始皇修建了直道和驰道,隋炀帝建立了大运河。交通的发达,不仅在于国家控制的加强,更在于民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
中国北方的平原广大,而中国南方则是丘陵和山地众多。与南方的丘陵和山地相比,北方的广大平原更容易建立发达的交通网。在北方建立交通网不仅在地理位置上有优势,而且可以节省大量的政府财政。北方的气候比较干旱,道路不容易损坏;南方的气候太过潮湿,道路容易损坏。
如果有发达的交通,政府的军队可以快速的到达叛乱地区以平定叛乱;如果没有发达的交通,叛乱地区将会糜烂。
第二,古代统一王朝的都城需要用地理优势转化为军事优势来获得安全的环境。如果都城处于无险可守的四战之地,那么必然危及王朝的统治。统一王朝的都城需要建立在安全的地理环境中。一般来说,统一王朝的都城必须要有山川河流的保护。汉朝和唐朝的长安城就有山川河流的优势。八水绕长安不仅可以解决人民的饮水问题,还可以阻挡敌人的进攻。潼关等关口的存在阻挡了敌人长驱直入的可能。其他北方都城的建立也都基于地理环境安全与否的考虑。
从军事方面说,建都北方比建都南方更有优势。如果统一王朝的军队主力在北方,那么统一王朝更有可能的是建立骑兵部队。机动力强的骑兵比移动缓慢的步兵有天然的优势。尤其重要的是,中国的地理特点是地势北高南低,北方控制南方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宋朝为什么被动挨打?就是因为失去了地理上的制高点。
中国古代的军队都是冷兵器军队,统一王朝的统治者在建都的时候肯定优先考虑地理位置占优势的北方。而且,统一王朝的统治者肯定也会考虑都城的军事防守性。
第三,古代统一王朝的都城需要发达的经济作为支撑。如果没有充足的税收,统一的封建王朝很快会灭亡。任何一个古代的统一王朝都必须有充足的税收才能生存下去,没有充足税收的王朝必然会覆灭。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王朝的统治者需要把都城建立在经济发达的地区。中国南方的经济发达还是北方的经济发达?在南宋以前,是北方的经济发达;从南宋开始,是南方的经济发达。
为什么南宋以后的元朝、明朝和清朝的都城仍然建立在北方?元朝发源于北方大草原,建都南方会远离他们的发源地;明朝曾经一度定都于南方的南京,但为了应对北方少数民族的军事威胁,把首都迁移到了北京;清朝崛起于东北地区,定都南方会远离他们的龙兴之地。而且,北京城曾经做为都城,有一定的基础。
怎么解决建都北方之后的经济问题?一是宣布的税收都会解押到北方的都城,二是古代统一王朝的统治者充分的利用了漕运和海运。通过曹运和海运把南方的粮食等物资运输到北方。而且,建都于北方还有推动北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在内。
第四,古代统一王朝的都城需要考虑权力的平衡和合适的时机。任何一个权力失衡的统一王朝都会灭亡。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战乱的北方的经济逐渐衰落下来,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的南方的经济崛起。南方有了建都的经济条件,但统治者需要考虑南北的权力平衡。南方的经济崛起以后,南方的教育也崛起了,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的官员大都是南方人。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南北的权力失衡。
明朝的南榜和北榜之争就是权力失衡的表现。为了实现南北的权力平衡,明朝迁都于北京。实际上,如果元朝、明朝和清朝建都于南方,那么权力一定会被南方人所控制。统一王朝要想长久地统治下去,就绝对不能让王朝的权力失衡。说到底,建都于北方是古代统一王朝平衡权力的一种手段。
只有权力平衡的统一王朝才能生存和维持下去,出现权力失衡的统一王朝是必然要分裂和灭亡的。
第五,古代统一王朝的建立者大都是北方人,那自然是首先选择北方做都城。北方人不适应南方的气候和生活习惯。秦朝的建立者秦始皇嬴政是陕西人,被称为沛公的汉朝的建立者刘邦是江苏人,隋朝的建立者隋文帝杨坚是地地道道的陕西人,唐朝的建立者唐高祖李渊是甘肃人,元朝的建立者原始祖父必烈来自于蒙古大草原,明朝的建立者明太祖朱元璋虽是地理上的南方人,却是习俗上的北方人,清朝的爱新觉罗家族来自于东北。
出身于北方的统一王朝的统治者自然是习惯于在北方建都城,到南方建都城在生活习惯上也不一样呀。吃惯了馒头的北方人肯定不愿意天天吃大米饭。习惯了北方四季分明的欺负的北方皇帝也肯定不愿意到南方天天淋雨。
出身于北方的皇帝在生活习惯上和气候上都不能适应南方,不适应南方那就只能在北方建都城。
综上所述,古代统一王朝之所以不去南方建都是因为南方的交通不发达,古代统一王朝之所以不去南方建都是因为南方没有安全的地理环境,古代统一王朝之所以不去南方建都是因为南方的经济在长时间内不发达,古代统一王朝之所以不去南方建都是因为出于权力平衡的需要及没有一个合适的时机,古代统一王朝之所以不去南方建都是因为统一王朝的皇帝大都是北方人。总之,古代统一王朝之所以不到南方建都是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和目的。如果到南方建都能够巩固统治,那古代统一王朝就会建都于南方;如果到北方建筑能够巩固统治,那古代统一王朝就会建都于北方。
战国七雄中的魏国究竟有多强大?
在战国初期,最先崛起的国家,并不是最后统一六国的秦国,而是三家分晋后的魏国。
秦国此时被魏国,夺取了整个河西高原与秦川东部,只剩下关中中西部与陇西商於等地。
早期人家魏国,在政治、经济、军事这几方面都非常牛逼。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早期魏国手上的牌到底有多好。
一、政治
当时魏国的老板魏文侯,开创了后来一再被历史证实的,两条强国之路:
一是求贤(无论搁哪个是时代,人才都是受欢迎的);
二是变法(古代每次看到XXX崛起,总离不开变法,后面秦国也是)。
魏国在战国初期,可谓是人才济济,李悝、乐羊、吴起、西门豹(小学课本里反封建迷信的斗士)、赵仓唐等。
其中李悝这位天空中最亮的星,人群中最靓的仔,干了一件大事,就是变法(后面商鞅变法,也是按这个框架来的)。
李悝的变法,主要在这4个方面做文章。
1、土地
李悝鼓励百姓大量开垦荒地,保障粮食作物的生产;
除此之外,李悝废除了井田制,并且将土地买卖合法化。
所谓的井田制,就是指把一块耕地,划分为类似于“井”字的九份方田,
中间的一块叫地属于国家,称为公田(收成需要上交),
周围的八块地属于老百姓,称为私田。
因为公田是完全上交的,所以通常都得不到,农民伯伯辛苦的耕种。
所以井田制已经不符合当下的发展了,只有让老百姓承包土地,才能激发起,广大人民群众种地的热情。
李悝还派人测量土地的量产,帮助魏文侯,摸清了自家的家底(最早的人口普查)。
魏国当时1年能产多少粮食,有多少人口,动员力有多少,这些关键性的数据,
都能为今后的政策起到关键的作用(大数据收集以及分析啊)。
国家碰到事情,能有多少动员力,有多少财政支持,以前都是,
靠专家的预测和评估,现在有了数据,就能做到心中有底。
后来商鞅同志的变法,就是在这上面微创新的。
2、人才
废除了封建世袭制度,开始根据个人能力选拔官员,取消旧贵族的世袭俸禄,
将没用的人物赶出了历史舞台,并且广纳全天下的贤才,为魏国提供了人才保障。
典型的成功案例就是吴起,吴起因为在卫国混的不怎么样(主要因为品德不太好,杀妻求将),所以跑来魏国了。
3、法制
李悝编写了我国古代第一部较完整的法典,就是《法经》。
李悝这部著作汇集了多国法律的精华,里面涉及了方方面面,比如公务员的职责、升迁赏罚,以及军功赏罚,都有了明确的规定。可惜的是,这本法典已经失传了。
4、军事
在军事上,实行考核法,军队里面的士兵,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对于优秀者会给予奖励。
并建立了“武卒”这样的特种部队,武卒的待遇特别高,给田给地给房。
当然再厉害的部队也要有领头羊,在牛逼的人物带领下,才能真正发挥出作用。
这些魏武卒,在牛人吴起的带领下,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不分胜负”的奇功伟绩。
二、经济
三家分晋后,魏国得到了很多晋国的遗产,使其在经济上获得了很大的优势。
1、土地
魏国得到的土地,是今山西西南部,原来晋国的基本部分,这部分的土地特别肥沃,适合耕种,农作物产量高。
尤其是河内之地,这块地方成为了当时的黄金之地。
只是,这块地方无险可守。后来魏国也是因为这块地,走了下坡路。
2、盐
魏国当时还盛产池盐,池盐之利,必然富甲天下。
当时的盐有两个出处,一个是齐国的海盐,还有一个就要数魏国的卤盐了,
盐这个玩意,除了是每家每户的刚需外。还能对外开展贸易,一些地方没有盐,
那么从其他地方去买,这一买一卖就形成了贸易。贸易不单单能创造大量的财富,
更重要的是,可以全面激发社会的活力。
最后盐这玩意是天生的,不是地里长出来的,别人再努力也没用。
3、铁
中条山脉是我国北方冶铁的发源地之一,铁矿储量较为丰富,使魏国得以开采冶炼,
促进其经济的发展。
这直接就导致了,魏国耕地的农具,和打仗的刀都比别人优秀。
三、军事
前面我们就讲过,在李悝变法,和魏国经济的支持下,魏国在军事上想不厉害也不行。
建立起特种部队“魏武卒”,然后在魏国早期军事carry吴起的带领下,向西吞并了秦国五百多里的土地。
并且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场,全胜六十四场,八场不分胜负的伟绩。
在当时基本上,是逮着谁灭谁的节奏。
贴一下当时魏武卒的招聘条件:能够衣着甲胄,执12石弩、负50箭矢、荷戈带剑,
再携三日口粮,于半日跑完百里者,可入选为武卒。
那么这么厉害的魏国,为什么在后面就没什么声音了呢?最重要的是因为其战略上的失误,以及一场场战争的失利。
导致了前期牛逼哄哄的魏国,在后面沦落为二三流的国家。
这也说明了先胖不算胖,笑到最后的才是赢家。
还有哪些国家具备统一的实力?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战国时期除了秦国,最有可能统一诸侯的是哪个?除了秦国,哪个国家最有统一天下的可能。这个问题要这样来看,在战国不同时期,其他几乎都有可能一统天下,除了韩国。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秦国是西边的国家,初期很弱,连秦国都能把握住了机会,最后一统天下,那么其他几个国家如果能把握机会应该也能统一天下,它们都曾经有过绝佳的机会摆在面前,有的甚至几次机会,但是它们都没有珍惜,或者没有把握好。
魏国是战国初期的小霸王,带着韩、赵两国刷地图,吞秦河西,灭国中山,其他小国就不算了。如果不是自己选择攻击的方向上有失误,没有先西向把秦国拿下,稳固后方,以及外交上背叛了三晋联盟的基础,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就是它,它改革最早,李悝的改革成为以后诸国改革的借鉴模式,魏国的人才济济,比如吴起、西门豹、乐羊子、庞涓等等,魏武卒闻名天下,国富民强。它在其他诸侯的联合绞杀下,从霸主变成了二流国家的存在,丧失了争夺天下的优势,最让人鄙视,富二代弄成了败家子。
赵国是战国中后期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存在,它没有成功,主要是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内讧,丧失了最好的机会,最典型的事件就是赵武灵王被饿死在沙丘宫,这造成了极大的内部力量损耗。本来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大有摧枯拉朽的气势。以后虽然还有廉颇、赵奢、李牧等战国名将,但是总归气短一口,秦国气长,赵国总是没有机会和时间把这口气倒腾上来,最后就咽气了,赵国是最有骨气的一国,抵抗最坚决,所以赵国最让人可惜。
齐国是东帝,在战国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它的存在感都很强,齐威王勇猛无比。要不是齐缗王动作有点大,树敌有点多,造成五国伐齐,提前退出了统一天下的舞台。如果按照秦国远交近攻的策略,那么齐国很可能取得天下,毕竟齐国距离中原地区,比秦国近多了,中原富庶,齐人高大善战,齐技击之士享誉诸侯。齐国人口众多,有渔盐之利,秦之所以能统一天下,与齐袖手旁观有很大关系。可是造成它袖手旁观的原因,正是五国伐齐,这就是鹬蚌相争,渔夫得利。齐鲁大地人才多,在秦汉之际,田氏反秦是中坚力量。齐的错误是步子有点大,容易扯淡。小步子紧捯饬,才走得稳,走得远,对齐国,人们总是哭笑不得,生生演成了滑稽剧,让人鄙视不起来,也可惜不起来,同情不起来,喜欢不起来,厌恶不起来,一句话:唉,都是命!
楚国是大国,南楚北晋,整个春秋差不多就是以晋为代表的北派和以楚为代表的南派争夺霸主的历史。楚国和晋国都是吞食小国的好手。晋国吞到最后,吃撑了,一家分成三家。楚国则越吃越兴奋,吃得个头也越来越大,越国这样的霸主强国也吃了。向南和西南一路狂吃,包括“大国”夜郎。这样固然可以加大领土面积和人力资源,但是同样使得楚国的权力更加分散,楚国是类似贵族集体统治制度。吴起也被这样的制度最后葬送。这样使得楚国虽然看着强大,但是并不能把力量统一起来统一行动,这是它固有的疾病,就像九头鸟,九个思维,有的想向东,有的想向西,有的想向北,有的想向南,总之很难统一行动。所以貌似能统一天下的楚国,反而是最不可能统一天下的国家。另外楚国与秦国一样不被中原国家待见,按蛮夷看待,这也是使得楚国向北前进更艰难。如果楚国能解决好内部问题,那么它很可能一统天下,楚国啥都有,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要粮有粮,但就像老大废柴,最后被秦国忽悠瘸了,但他的灭亡不可逆转:楚国让人感觉憋屈。所以屈原应该感觉的就是这种憋屈,吴起感觉的就是这种憋屈,伍子胥父子感觉的就是这种憋屈。
燕国,曾经有两次真挚的爱情摆在它面前,可是它没有把握住,终生追悔莫及。有人说燕国是啥级别的国家啊,跟韩国一个档次吧,根本不入流,春秋时期,甚至需要齐桓公来帮助瘦国。其实在战国里,燕国真的比韩国有存在感。燕国自古出猛士,如果燕国把握住了这两次爱情,那么燕国就会成为超级巨无霸。燕国的领土包括现在的辽东半岛,能向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拓展地盘,说明燕国绝对够狠。燕国的两份爱情,一次是乐毅伐齐,一次是燕国伐赵。前一次是最好的一次机会,后一次是富贵险中求,可惜燕国都没把握住。乐毅被吓跑了,田单火牛阵复国齐国,使得燕国不仅没有灭齐扩大领地,反而彻底得罪了齐国这样的大国。后一次,燕国在秦赵长平之战后,想趁火打劫,一举灭赵,这在方略上不能说是错误,可惜六十万大军兵分两路竟然被赵国的八万大军也分两路击败,闹了一个国际笑话,同时得罪了赵国,廉颇因此封君。这事让人感觉国家确实需要底蕴,有底蕴的大国更能把握住机会,而没有底蕴的小国容易错失良机,有点像中国男子足球,就算临门一脚打空门也能踢出门外,这难度也太大了。灭齐,那么燕国就是霸主;灭赵,那么燕国就可以抗击强秦。所以燕国给人的感觉就像小日本,总想蛇吞象,总也没吞下去:执着的小强。
韩国,韩国地小,并且周遭都是巨无霸的强国,所以韩国从建国开始,就是打酱油的,一路陪伴,实在要说有名的东西就是韩弩,我是造军火、卖军火的,你们打吧,我看着。所以韩国一直也没有统一天下的可能。
一家之谈多有偏颇, 限于篇幅限制,我们就不再罗嗦了,就当茶余饭后的谈资。原创不易,期待大家的完阅、关注、转发、评论,谢谢!
想看作者更多的文章请点击@晨曦小荷
如果大秦帝国的重甲武士碰到蒙古的骑兵?
你好,我是大叔有点胖,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我认为大秦帝国军队一定会战胜蒙古军队
理由一,假如在忽略年代所产生的军备方面的差异,秦朝肯定会战胜蒙古军队。
秦朝统一六国拥有百万雄师,所到之处,所向无敌,秦朝的军队纪律严明,不论是军事素养和军队斗志来说,在当时是无以伦比的,而且习惯于大兵团作战,而蒙古军队人数上就少于秦国军队,只有几万或者十几万军人,并且蒙古军队不擅长于大兵团作战,习惯于速战速决,因此,遇到大兵团作战的秦国军队时,胜算就偏向于秦国军队。
有些人会质疑蒙古军队横扫欧洲时,难道欧洲不是大兵团作战吗?中世纪欧洲四分五裂,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集中百万军队作战。秦国军队久经沙场,擅长百万雄狮大团作战,秦始皇别说指挥百万雄师,就是指挥200万,他也是可以做到的。
理由二,当时蒙古曾打算征服日本,但却战败而终,几乎全军覆没。一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不善长于水战海战,所以失败于日本!秦国所处西北黄土高原素来不习惯水战,但是秦国一样征服了处于长江以南,水道纵横渔民之乡的楚国!
以上两个理由可以看出,蒙古军队善于速战速决,偷袭战争,而秦国军队有百万军队,更擅长于大团作战,所以说秦国军队假如遇到蒙古军队,秦国军队以百万雄狮,久经沙场的大军团作战经验来说,战胜蒙古军的可能性非常大!
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不知道是否令你满意
雪中江湖三大禁地?
听潮亭实力最强。
《雪中悍刀行》里面的江湖汹涌澎湃,最不缺的便是武林高手,有用剑的,有使枪的,也有悟道的,本领层出不穷。
除了儒释道三教之外,江湖当中的世家大族,大小门派等,数量也相当繁多。
例如有东越剑池,徽山大雪坪轩辕世家,鱼龙帮,快雪山庄,这些地方都不是寻常江湖人可以乱闯的,都是武林中的各类翘楚。
不过要说《雪中》江湖里哪些地方实力最强,还是要数三大禁地莫属。
这三大禁地实力恐怖如斯,哪怕是陆地神仙境界的高手,在这三大禁地里面也不能轻易放肆。
首先就是吴家剑冢。吴家剑冢成名八百年之久,最早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秦王朝,曾经出过天下第一剑客吴阖,此人是大秦王朝公认的用剑第1人,也是吴家的第1代家主,女子剑仙吴素的先祖。
吴阖一生都没有等到对手,临死前笑到“苦等一甲子,天下仍无剑”。
于是数百年来,江湖用剑之人都形成了一种共识,那就是天下只有两座剑林,一座是吴家剑冢,另外一座便是除了吴家之外的所有用剑之人。
能得到这样的评价,足以看出吴家剑冢的实力,这个地方有一个不成名的规矩,顶尖剑客可以来这里切磋剑术,如果失败了要在剑冢里面当“吴家奴”。
于是不少顶尖用剑高手都来这里挑战,毫无疑问全部败下阵来,不少人终其一生都没有走出吴家剑冢,用剑之人都称呼吴家剑冢为“剑士死地”。
难道真没有用剑高手可以走出吴家剑冢吗?
当然有,只是如凤毛麟角一般少之又少,凡是能从吴家剑冢走出来的,在江湖当中也是排名前几的高手,例如女子剑仙吴素,老剑神李淳罡和桃花剑神邓太阿。
吴家剑冢被称呼为江湖禁地,绝对是实至名归,光是剑冢里面的吴家奴,就不是一般高手所能对付的,全是曾经在江湖中叱咤风云的用剑翘楚。
第2个江湖禁地便是王仙芝所在的武帝城。这个禁地最大的底牌便是“天下第二”王仙芝,论实力绝对是妥妥的江湖第一,看武帝城门口那面城门上悬挂着的武器就知道了,这个地方同样是江湖人的“梦魇”。
老剑神李淳罡,桃花剑神邓太阿,西楚曹长卿都与王仙芝有过数次交手,可惜都无法胜过王老怪。
剑九黄与王仙芝对战,更是把命都丢在了这里,江湖高手一提到武帝城都会感到闻风丧胆,没有谁会胆大到来此造次。
武帝城不光有王仙芝,王仙芝手底下的4个徒弟宫阙,楼荒,林鸦,于新郎,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日后都是江湖中排名前列的武学大宗师。
武帝城也有守城奴,十二守城奴都是江湖一品高手,对付寻常人来说足够,这便是武帝城成为江湖禁地的原因。
第三个江湖禁地便是北凉王府听潮亭,也是实力最强的禁地。离阳皇宫戒备森严,高手护卫数不胜数,可是即便如此也没有挡住曹长卿的步伐,曹长卿卿三次刺杀离阳皇帝都能全身而退。
可是曹长卿却从来没有去过北凉,他自己更是坦言道,他若去北凉肯定是有来无回。
吴家剑冢和武帝城都是江湖世家,可是北凉听潮亭不一样,这是人屠徐骁的地盘,势力不等同于江湖门派,两者根本不在同一个级别上。
离阳江湖本来有着很多出色的后起之秀,可是在徐骁马踏江湖之后,离阳江湖实力大肆衰弱,再也不能恢复到往日,江湖中大部分的武学秘籍也都被收藏到了听潮亭当中。
听潮亭内汇集的高手,全是顶尖之列,剑九黄,楚狂奴等在北凉王府还算不上真正的底牌,这个地方隐藏着很多护卫,江湖人若是擅闯只有死路一条。
听潮亭内的底牌徐偃兵,有着“北凉核弹”之称,陆地神仙境界以下都不是他的对手,陆地神仙境可以与他一换一,有他在徐凤年从没有担心过自己的安全。
听潮亭内的三等仆役齐练华,是春秋十三甲当中的刀甲,暗中一直默默保护着徐凤年,隐姓埋名了十多年。
齐练华一出手,就打败了自诩为“天下用刀第1人”的顾剑棠,简直是强到极致。
更不用说还有老剑神李淳罡在这里坐镇,听潮亭的高手实在是太多了。大家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