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之途,三国时哪个人物才是真正厉害的角色?
我觉得三国时期最厉害的人物就是曹操.三国时期最厉害的人物可以用综合水平来评价,也可以用成就实力来辅佐。功首罪魁曹阿瞒,遗臭流芳本一生。曹操是一个英雄,还是一个枭雄,还是一个奸雄。这都是对他实力或者成就的一种评论。曹操他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物。他才华横溢,能诗擅赋,观沧海的气势,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抱负,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惆怅这些无不体现曹操是一个大气,坦率,真诚的文人。开创建安风骨,击败袁绍后下令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还在战乱中收官傅和民间的藏书,还从匈奴请回蔡文姬,让其完成蔡父在战乱年代遗失图书的回忆记录。武的方面,他讨伐董卓,刺杀董卓,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袁绍袁术,杀吕布,攻刘表,打退分散瓦解马超韩遂等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一统北方,创建魏国。他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社会稳定,经济出现转机,阶级压迫缓解,社会风气好转。军事上精通兵法,写有兵书摘要,结合自己战争经验加以论述,又有孙子略解。治理军队严整,法令严明,割发代首,魏武军令。重贤爱才,五子良将,王霸之佐的荀彧,鬼才的郭嘉,聪明的杨修,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等无不说明曹操又能力聚集人才而且也可以控制这些人才。当然,曹操还有其负面的影响,杀伐果断,多年战争造成人民流离失所,挟天子以令诸侯。最后用一句话评价曹公,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乱世之枭雄,治世之能臣,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为什么说吴三桂最大的败笔是?
题干大概是说,吴三桂最聪明的做法是“养寇自重”,让清政府永远也离不开他,这样就不会面临兔死狗烹的下场。表面上,这个说法符合结局。康熙元年,朱由榔被吴三桂弑杀,康熙二年,削藩行动就陆续展开,终于将吴三桂逼上了绝路。
难道弑杀朱由榔,真的就是吴三桂的自掘坟墓?
其实不然,假如不杀朱由榔,吴三桂也逃不出被削藩的命运,除非他能改变自己的定位,自觉交出兵权,做一个田舍翁。
追杀朱由榔,符合吴三桂个人的利益诉求从吴三桂引清军入关的那一刻,他就已经没有回头路了。依附清廷,是他唯一的归宿。虽然最终他又与清廷决裂,但那是理想破灭下的发狂,不是最理想的选择。
要依附清廷,他就要把“汉奸”的帽子带到底,把“汉奸”的事做到底。朱由榔的存在,让大明死而不僵,围绕他所进行的各种反抗活动频频,有时候兵威还很盛。
顺治九年,永历政权大将李定国,用了半年时间,席卷广西、湖南和广东,取得了震惊清廷的湘桂大捷。十一月,李定国又刀劈清廷的定远大将军、敬谨亲王尼堪。短短八个月,十几万清兵败在李定国手下。
“逮夫李定国桂林、衡阳之战,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戊午以来全盛天下所不能有。”清廷一听到李定国的名字,就犹如惊弓之鸟,一度曾经准备和谈,以西南诸省为代价,与永历政权平分天下。
这个结局,对吴三桂来说很不妙。如果清廷与南明媾和,他平西王吴三桂无疑损失是最大的,因为他的地盘将不再属于他。没有地盘,当什么藩王呢?万一再不小心变成别人谈判的筹码,那就更糟了!
所以,吴三桂最大的利益,就是让南明赶紧OVER,哪怕是为了让他“汉奸”的不良影响消减到最低,也要让南明早点结束。
清廷对朱由榔的态度,有暂时形势所迫的成分清廷对朱由榔的态度,从一开始的穷追猛打,后来慢慢变成了“温柔一刀”,有过谈判媾和的念头,后来又采取外交攻势,希望缅王配合,主动交出朱由榔,又不断收买土司,让他们暗中使劲。
总之,强硬的军事攻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态度暧昧的柔绵掌。
吴三桂急了,他多次上疏,竭力要求出兵缅甸,以武力解决朱由榔的问题。吴三桂说,朱由榔在缅,将给云南带来“三患两难”,他指出:
“惟有及时进兵,早收全局,诚使外孽一净,则边境无伺隙之虑,土司无簧惑之端,降人无观望之志,地方稍得苏息,民力略可宽纾,一举而数利存焉。窃谓救时之方,计在于此。”清廷对朱由榔为何突然变得暧昧起来?原因很简单,清军入关后,连年征战,加之明朝末年的兵荒马乱,中国大地一片萧条,清人虽然住进了紫禁城,可是天下经济崩溃的现实,一时改变不了,战争实在难以维持了。
所以,清政府只好放低姿态,希望借助外力来解决南明问题,而不是武力。也就是说,本质上清廷不是放松了对朱由榔的追杀,只是方法上有点被动。不过这只是暂时的,一旦经济有所恢复,清廷一定不会对朱由榔客气!
也就是说,在对待朱由榔的态度上,吴三桂与清廷是一致的,不存在清廷对朱由榔手下留情,吴三桂无事生非追杀朱由榔。等清廷缓过来,即便吴三桂想保住朱由榔,恐怕也由不得他。既然注定保不住朱由榔,何来弑杀朱由榔是败笔的说法呢?
留下朱由榔,吴三桂就能养寇自重吗回到核心问题,假如留下朱由榔,吴三桂可不可以对朱由榔,实施常年“边剿边养”的策略,给清廷演长篇电视剧,让他这个平西王永远无法被削藩呢?
其实这个手段不高明,重点不在于想没想到,而是清廷有没有破解的办法,在于吴三桂有没有实施的资本。
清廷有办法破解吗?有,需要时间!解决朱由榔问题之前,除了台湾,全国已经统一,他们已经有了集中力量破敌的资本,虽然经济条件不宽裕,稍缓一缓,这个代价对清廷来说付得起。
清廷削藩,重点还是要看国力恢复情况,至于吴三桂与朱由榔的关系,那不是重点,你们愿意演戏就演戏,条件不成熟不会动你,条件一旦成熟,管你戏演得有多真,也要开刀。
所以,吴三桂养寇自重,对清廷来说就是伪命题,人家可以当真戏看,不耽误削藩的决心。
吴三桂有资本养寇自重吗?短时间有,长期肯定不行。还是时间问题,清廷需要时间恢复,吴三桂没办法不给清廷时间吧?除非他现在就起兵。可是理由呢?人家现在也没削藩啊,也没不允许你演戏啊。
以西南一隅敌全国,本来就是此路不通,吴三桂也没那么不自量力,所以从一开始,吴三桂就不想玩养寇自重,尽快干掉朱由榔,才符合他的利益。
那么吴三桂的核心利益诉求,到底是什么?
错把自己当沐氏,是吴三桂走入歧途的根子其实吴三桂是乖宝宝,人家根本没有拥兵自重的心思,他想当清王朝的“沐氏”。
沐氏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迹,大明初年,朱元璋封义子沐英为平西侯,出镇云南,为大名世守边疆。
此后沐氏子孙十八代,一直是大明王朝最忠诚的臣子,直到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逃到云南,沐氏末代黔国公沐天波,依然追随着朱由榔。
这么说,吴三桂是清廷的大忠臣呐!以楷模为榜样,世代效忠,值得表扬呐!
呵呵,谁要给我这么个差事,我还可以比他说得更漂亮!美死你,有这么便宜的事吗?忠诚是人家十几代人做出来,不是说出来的,吴三桂这么说就是偷换概念,打着忠诚的旗号讨封赏而已。事实上,还没到十几代,自己就反了!
再说,吴三桂也当不了沐英呐。沐英自幼由朱元璋和马皇后养大,除了血缘,别的跟一家人无二。当年朱标病逝,沐英悲痛得吐血,不久就病逝,这份感情吴三桂有吗?
藩王实封,明初实行过,已经证明不符合历史潮流。清朝从一开始就没这个惯例,吴三桂三人就是特例,必须纠偏,怎么还指望自己当沐英?糊涂!
吴三桂利益熏心,真的以为凭自己的功劳,还有嘴上说说的忠诚,就可以换来世袭云南王。你看沐氏,虽说世袭,人家其实算不上藩王,没那么多兵力,治理地方的也不是沐府,对中央政府没有丝毫威胁。
吴三桂呢?坐拥精兵十来万,地方官自己任命,税赋自己收,还伸手跟朝廷要补贴。这分明是让朝廷养大爷,哪见到半点忠诚?
但吴三桂把自己都骗了,所以,他要毅然决然地追杀朱由榔,一来表功,二来为自己当沐氏奠定良好条件,其实是自己骗自己玩!要想避祸,他只有主动削藩一条路可走!
综上所述,吴三桂弑杀朱由榔有他自己的政治图谋,题干暗示的,留下朱由榔,玩“养寇自重”的策略根本行不通,也不在吴三桂的计划内。吴三桂的政治目标就是做第二个沐氏,所以,他需要一个安宁的云南,必须尽快清除掉朱由榔。
所以,题干的说法值得商榷,个人认为,弑杀朱由榔是吴三桂必然的选择,他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明朝是一个伟大的朝代吗?
很开心回答这个问题,有红雨,说历史,品人文,悟道理,我是红雨,每个朝代都有盛世和黑的时候。我们要辩证得看,不能一棒打死,明朝无疑很伟大了,下面我梳理了明朝的历史。他的盛世在很多学者看来比康乾盛世还繁荣。
明朝建立:元朝末年,农民起义浪潮席卷全国。其中朱元璋领导的军队在起义军中脱颖而出,于公元1356年占领了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为应天府,以此作为根据地。不断扩张势力。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南京),建立了明王朝。这一年朱元璋北伐,攻占了大都(今北京),结束了元朝统治。明太祖一一削平了割据势力,统一了全国。明朝立国277年,传16帝。
明朝制度:朱元璋就是明太祖,他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废除丞相制度,有由皇帝直接接管六部,把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设立内阁,选择亲信入阁办事,侍从皇帝左右。设立亲军锦衣卫制度,担任监管,逮捕,审讯和特务工作,加强对老百姓和官员控制,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避免冤狱,诛杀功臣,以防大权旁落。增设东厂,西厂两个特务机构,由宦官主持,权力比锦衣卫更大。明朝专制统治超过前代。
靖难之役:1402年即位后的朱允炆采取削藩政策。朱元璋第四子燕王不满,打出“清君侧,靖国难”的口号,挥军南下发动靖难之役,靖难就是平息祸乱的意思。最终朱棣取得了胜利,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把都城迁到北京。
永乐盛世:明成祖继位后,疏浚运河,奖励农耕,采取一些政策促进农业发展。明成祖朱棣1405到1433年派遣郑和其次出使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促进了明朝的对外交流。明成祖政治上明成祖完善了文官制度,内阁制度的雏形,1421年,正式将首都迁到了北京。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兴修水利,疏通运河,减轻税负。军事上明成祖多次亲征漠北,南征安南。明成祖命人编纂《永乐大典》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典籍。但是由于明末战火,清朝末期列强侵华战争,使得《永乐大典》大多遗失。
仁宣之治:明成祖朱棣以后,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的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等一系列政策使得国家出现盛世的局面。永乐帝驾崩后,他的儿子朱高炽、孙子朱瞻基先后即位,就是明仁宗、明宣宗。这两个皇帝,不外出派船队宣扬国威,消耗小了,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发展农业,水利,各个方面很快发展起来。这个时期很多人认为比永乐盛世还繁荣,是明朝国力最强、政治最清明时期。宣宗任用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溥、杨荣使得经济繁荣,三人擅长文学,善于写歌功颂德的诗,称为“台阁体”,风靡一时。
张居正改革: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为挽救明王朝,缓和社会矛盾,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进行的改革。“尊主权,课吏治,信赏罚,一号令”。他强调用人唯才,去掉一切名实不符的东西,加强督责,提高实际效益。实行法制,设立保甲法,稳定统治秩序。改革经济上,调整政策,发展生产,实行“一条鞭法”,促进国家富强。军事上,整饬武备,训练士卒,安抚边区少数民族。
权臣宦官专权:明世宗、明神宗在位期间虽然任用了王阳明,张居正等一些贤能之人改革。但是由于经常性的一二十年不理朝政。导致明中期以后长时间的宦官专权。朝中权臣、宦官专权。权臣严嵩父子、宦官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等先后专权。张居正辅政时期专断朝政和限制明神宗追求声色奢侈。1582年,张居正病故后,明神宗亲政,张居正的许多新政被废除。这样失去约束的明神宗长期不理朝政,导致宦官、权臣操纵朝政,政治黑暗,苛征暴敛。明朝国力渐衰,关外的满洲人也逐渐不服明朝中央政府的管辖,以至成为对明朝的威胁。
土木之变:公元1449年,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亲率大军出征瓦剌。由于王振军事才能不行,行军路线屡变,士兵疲惫不堪。不得已,士兵慢慢撤退,当退至土木堡时,王振下令移营,士兵早已饥渴难耐,人仰马翻的时候 ,瓦剌军趁机进攻。明军仓促应战,最后兵败,66名重臣战死。明英宗被王振集团出卖。于谦力排众议坚守京城,拒绝英宗回京,以防被瓦剌有机可乘,另立英宗的弟弟为皇帝,守卫京师成功。后来,英宗复位诛杀于谦等人,使得明朝更加风雨飘摇。
戚继光抗倭:中日两国本来一衣带水,唐朝时互派使者来访。但在明朝的时候,由于日本国内形势的变化,便酿成了倭寇侵扰中国沿海地区的倭患,以戚继光、俞大猷为首的中国军民进行了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
商品经济:明朝中后期出现商品经济的资本主义萌芽状况。“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手工业作坊主,雇佣的劳动者。这是一种作坊主出资金,被雇佣的劳动者出力,按照劳动时间来给予报酬。
东林党人:东林党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政治集团。这个“党”,是朋党而不是现在政党。东林党人为挽救明朝中后期风雨飘摇的统治,顾宪成等人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钱一本等讲学其中,经历了神宗万历、熹宗天启和思宗崇祯三朝,长达半个世纪。朝中将东林书院讲学及与之有关系或支持同情讲学的朝野人士笼统称之为“东林党”。他们要求改变宦官专权,主张“政事归于六部,公论付之言官”,反对横征暴敛,主张重视农业、工商业,要求减轻赋税、兴修水利;反对科举舞弊,主张按照个人才智录用官吏;加强军事,防御满洲进攻。
李自成破北京:公元1644年,在明末长期的农民起义中,李闯王经过十几年的斗争,攻破京师,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明朝统治结束。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您的评论和点赞,我们一起讨论更多。
期待您的关注,再次感谢。
英拉兄妹有没有可能重新夺回政权?
当然有可能。如果说1949年出生的他信机会不大,那么1967年出生的英拉东山再起、卷土重来却有极大的可能,因为时间站在她这边,她的政治生命过于年轻,一切皆有可能!
从英拉兄妹经柬埔寨、新加坡、阿联酋、英国、日本以及回娘家的国外流亡事件可以看出,西那瓦家族在国际上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支持度。在国内也拥有深厚的民意基础,英拉兄妹所在的为泰党是泰国举足轻重的政治集团。
据报道,英拉计划于2月底3月初举行流亡以来的首次新闻发布会,这将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从低调的东躲西藏,到高调的抛头露面,并主动出击开发布会,将通过国际舆论向泰政府施压,并促使泰国国内对政府产生批评之声,使政府的支持率下降,形成有利于英拉夺回政权的局面。
据日前泰国的民意调查显示,48.05%的被调查者表示2018年政治上不会有太大变化,因为政治动荡,政府官员之间依然存在分裂状况,还有部分官位空缺;22.44%的调查结果显示政局将更加混乱,因为腐败问题严重,政府也可能受到攻击。
因为西那瓦集团与包括王室在内的泰国各界利益错综交织,泰国军政府除了对当事人采取法律上的措施外,对西那瓦集团没有更深的打击,更谈不上斩草除根,也不能左右他国政府缉捕引渡当事人。毕竟当初英拉在判决前金蝉脱壳、顺利脱身出走海外就是一个悬疑剧。不妨把英拉流亡海外看作是泰国政府欲擒故纵的放水行为。对于一位前总理,军政府如果把她控制住了,不能置她于死地,可能出现老虎吃刺猬无从下口的情况,还可能引发国内旷日持久的对立动荡。
英拉兄妹的流亡海外,本身就是泰国政治现实的写照。巴育军政府虽说经过了民主选举的洗白,但总是洗不掉军管专制的影子,因为民选政府在泰国不具有强势地位。泰国特色的君主立宪政体既形成了超稳定的社会架构,也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分化对立,这种对立冲突构成了泰国长期的社会动荡,红衫军、黄衫军运动不断上演。
英拉卷土重来之路,在做足了政治、经济、外交、司法等各方面的功课准备后,可能需要一场红衫军运动。
明白读书的好处的文言文和成语故事?
西汉时候,有个十分好学的青年叫匡衡,但因家境贫寒无钱点灯,一到夜晚他家屋内一片漆黑,没法读书。怎么办呢?一天晚上,他见隔壁人家点着蜡烛,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一个小孔,让微微透过洞口的烛光映在书上,就这样,他每天晚上都借邻居的灯光读书,直到邻居熄灯为止。 匡衡就是这样在学习条件很差的客观环境中,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学到了知识,后来成为西汉有名的学者。这说明,外界环境和条件,是人们学习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一个人要取得成绩,关键在于自己的刻苦努力。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1、天道酬谢没有人能只依靠天分成功。上帝给予了天分,勤奋将天分变为天才。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复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先生却成为毛泽东主席都钦佩的人:“近代最有大本夫源的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那贼的记忆力真好,听过几遍的文章都能背下来,而且很勇敢,见别人不睡觉居然可以跳出来“大怒”,教训曾先生之后,还要背书,扬长而去。但是遗憾的是,他名不见经传,曾先生后来启用了一大批人才,按说这位贼人与曾先生有一面之交,大可去施展一二,可惜,他的天赋没有加上勤奋,变得不知所终。 “天道酬勤”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上天偏爱于勤奋的人们,付出的努力一定会有所回报,也说明了机遇和灵感往往只光顾有准备的头脑,只垂青于孜孜以求的勤勉者。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指古今中外所称道的多劳多得。 出处:出自 《论语》 的“天道”即“天意”“酬”即酬谢、厚报的意思“勤”即勤奋、敬业的意思,就是说“天意厚报那些勤劳、勤奋的人”。 2、后来居上 汲黯是西汉武帝时代人,以刚直正义、敢讲真话而受人尊重。他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节,讲求实效。虽然表面上不那么轰轰烈烈,却能把一个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因此,朝廷把他从东海太守调到朝廷当主爵都尉――一种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职。 有一次,汉武帝说要实行儒家的仁义之政,为老百姓办好事了。没等皇帝把话说完,汲黯就说:“陛下内心里那么贪婪多欲,表面上却要装得实行仁政,这是何苦呢?”一句话把皇帝噎了回去。汉武帝登时脸色大变,宣布罢朝,满朝文武都为汲黯捏着一把汗,担心他会因此招来大祸。武帝回到宫里以后,对身边的人说,汲黯这个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从此以后,汲黯的官职再也没有提升。他当主爵都尉的时候,公孙弘、张汤都还是不起眼的小官,后来,他们一个劲儿住上升,公孙弘当上了丞相,张汤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还蹲在原地没动窝。有一天,汲黯对武帝说,陛下使用群臣,跟码劈柴一样,是“后来者居上”啊!汉武帝当然听得出这是发牢骚。于是,转脸对臣下们说:“人真是不能不学习啊!你们听汲黯说话,越来越离谱了!” 成语出自 《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3、囫囵吞枣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 4、事半功倍战国时期,孟子问公孙丑如何看待统一中国,他说周文王施行仁政,使国家富强而最终消灭昏庸残暴的商纣王。现在拥有万辆兵车泱泱大国的齐国,如果能施行仁政,老百姓就会安居乐业,外面的人会来归顺,只做一半的事收到成倍的效果。 5、手不释卷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孙权列举自己及前人的例子,如“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谓老而好学。”吕蒙深受感动,从此发愤学习,学问提高很快。 6、亡羊补牢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7、弄巧成拙 北宋时期,有位画家,叫孙知微。专擅长人物画,一次,他受成都寿宁寺的委托,画一幅《九耀星君图》。他用心将图用笔勾好,人物栩栩如生,衣带飘飘,宛然仙姿,只剩下着色最后一道工序。恰好此时有朋友请去他饮酒,他放下笔,将画仔细看了好一会,觉得还算满意,便对弟子们说:“这幅画的线条我已全部画好,只剩下着色,你们须小心些,不要着错了颜色,我去朋友家有事,回来时,希望你们画好。” 孙知微走后,弟子们围住画,反复观看老师用笔的技巧和总体构图的高妙,互相交流心得。 有人说:“你看那水暖星君的神态多么逼真,长髯飘洒,不怒而威。” 还有的说:“菩萨脚下的祥云综绕,真正的神姿仙态,让人肃然起敬。” 其中有一个叫童仁益的弟子,平时专门卖弄小聪明,喜欢哗众取宠,只有他一个人装模作样地一言不发。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说话,莫非这幅画有什么缺欠?” 童仁益故作高深地说:“水暖星君身边的童子神态很传神,只是他手中的水晶瓶好像少了点东西。” 众弟子说:“没发现少什么呀。” 童仁益说:“老师每次画瓶子,总要在瓶中画一枝鲜花,可这次却没有。也许是急于出门,来不及画好,我们还是画好了再着色吧。” 童仁益说着,用心在瓶口画了一枝艳丽的红莲花。 孙知微从朋友家回来,发现童子手中的瓶子生出一朵莲花,又气又笑地说:“这是谁干的蠢事,若仅仅是画蛇添足倒还罢了,这简直是弄巧成拙嘛。童子手中的瓶子,是水暖星君用来降服水怪的镇妖瓶,你们给添上莲花,把宝瓶变成了普通装花的瓶,岂不成了天大笑话。”说着,把画撕个粉碎。众弟子看着童仁益,默默低头不语。 8、雪中送炭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范成大一生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深受人们的喜爱,晚年退居故乡石湖,自号石湖居士,他著作被编为《石湖居士诗集》,其中有一首《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9、南柯一梦 隋末唐初的时候,有个叫淳于尊的人,家住在广陵。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树影婆婆,晚风习习,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 淳于尊过生日的那天,亲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贪了几杯。夜晚,亲友散尽,他一个人带着几分酒意坐在槐树下歇凉,醉眼膝俄,不觉沉沉睡去。 梦中,他到了大槐安国,正赶上京城会试,他报名入场,三场结束,诗文写得十分顺手,发榜时,他高中了第一名。紧接着殿试,皇帝着浮于弊生得一表人才,举止惆院,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许配给他为妻,状元公成了驸马郎,一时成了京城的美谈。 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满。淳于尊被皇帝派往南河郡任太守,一呆就是20年。淳于尊在太守任内经常巡行各县,使属下各县的县令不敢胡作非为,很受当地百姓的称赞。皇帝几次想把淳于尊调回京城升迁,当地百姓听说淳于太守离任,纷纷拦住马头,进行挽留。淳于尊为百姓的爱戴所感动,只好留下来,并上表向皇帝说明情况。皇帝欣赏淳于尊的政绩,赏给他不少金银珠宝,以示奖励。有一年,敌兵入侵,大槐安国的将军率军迎敌,几次都被敌兵打得溃不成军。败报传到京城,皇帝震动,急忙召集文武群臣商议对策。大臣们听说前线军事屡屡失利,敌兵逼近京城,凶猛异常,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你看我,我看你,都束手无策。 皇帝看了大臣的样子,非常生气地说:“你们平田养尊处优,享尽荣华,朝中一旦有事,你们都成了没嘴的葫芦,胆小怯阵,一句话都不说,要你们何用?” 宰相立刻向皇帝推荐淳于尊。皇帝立即下令,让淳于尊统率全国精锐与敌军决战。 淳于尊接到圣旨,不敢耽搁,立即统兵出征。可怜他对兵法一无所知,与敌兵刚一接触,立刻一败涂地,手下兵马被杀得丢盔解甲,东逃西散,淳于尊差点被俘。皇帝震怒,把淳于尊撤掉职务,遣送回家。淳于尊气得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但见月上枝头,繁星闪烁。此时他才知道,所谓南河郡,不过是槐树最南边的一枝树干而已。 10、奋不顾身 李陵,字少卿,是汉武帝时的著名大将,很受汉武帝信用,任命他为骑都尉,率军抵御匈奴的入侵。李陵擅长骑射,又懂得兵法,当时很得朝廷信任。 不料,李陵在和匈奴的战斗中,由于寡不敌从,无奈投降了匈奴。听说李陵投降,汉武帝很是生气,认为李陵辱没了自己对他的信任,朝中大臣也都纷纷指责李陵没有骨气。 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不这样认为,他说:“我和李陵一向没什么交情,但我见他为人很讲义气,孝顺父母,友爱兵士。他常常想奋不顾身地解救国家的灾难,所以,我认为李陵这次在领兵不到五千的情况下,与数万名敌兵对阵,最后由于伤亡惨重,弹尽粮绝,归路被切断,才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的。而且我还认为,他这次投降,并非贪生,而是想等待以后有利的时机再来报答国家。” 司马迁说得在情在理,但汉武帝却认为他是替李陵辩护,是非不分,将他关进了监狱,施行“腐刑”。 以后,汉武帝还杀了李陵全家。李陵知道后很是痛心,于是在匈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未能实现他奋不顾身、为国捐躯的愿望。 成语解释:“奋不顾身”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奋勇向前,不顾个人安危。 成语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司马迁传》,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11、名落孙山在我国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他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于说笑话,所以附近的人就给他取了一个“滑稽才子”的绰号。 有一次,他和一个同乡的儿子一同到京城,去参加举人的考试。 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能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他一起去的那位同乡的儿子,却没有考上。 不久,孙山先回到家里,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孙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隐瞒,于是,就随口念出两句不成诗的诗句来: “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举人。他这首诗全部的意思是说: “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 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投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叫做“名落孙山”。 12、后生可畏元朝的大臣彻里帖木耳,处理公务精明干练,善于决断。有一年他在浙江任职,正好逢上省城举行科举考试。他目睹了这场考试,从官府到考生都花费了许多钱财,并且免不了有营私舞弊的情况。他暗暗下了决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权,一定要促使朝廷废除这种制度。后来,他升任相当于副宰相的中书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顺帝,请求废除科举制度。中国科举制度隋唐以来已实行了七百多年,要废除它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大师伯颜表示支持,但反对的很多。有位御史坚决反对废除科举制度,他请求顺帝治彻里帖木耳的罪。不料顺帝虽然很昏庸,但对废除科举制度倒是赞成的。因此不仅不支持那位御史,反而把他贬到外地去当官。不久,他命人起草了废除科举制度的诏书,准备颁发下去。书还未下达,地位略低于平章的参政许有王,又出来反对废除科举制度。他对伯颜说:“如果废除科举考试制度,世上有才能的人都会怨恨的。”伯颜针锋相对地说:“如果继续实行科举考试制度,世上贪赃枉法的人还要多。”许有王反驳说:“没有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的时候,贪赃枉法的人也不是很多吗?”伯颜讽刺他说:“我看中举的人中有用之材太少,只有你参政一个人可以任用!”许有王不服气,举出许多当时中举的高官来反驳伯额。伯颜当然不会改变自己的观点,于是两人争论得非常激烈。第二天,满朝文武被召到祟天门听读皇帝下达的废除科举制席的诏书,许有王还特地被侮辱性地通知在班首听读。看来,皇帝特意要让这个反对者将诏书听得明白些。许有王心里非常不愿意,但又惧怕得罪皇帝遭到祸害,只好勉强跪在百官前列听读诏书。听读完诏书后,百官纷纷回府,许有王满脸不高兴地低头走路。有个名叫普化的御史特地走到他边上,凑着他的耳朵冷嘲热讽他说:“参政,你这下成为过河拆桥的人啦。这话的意思是,你许参政是靠科举当官的,现在宣读皇上关于废除科举制度诏书,你跪在最前面,似乎是废除科举制度的领头人,就像一个人过了桥后就把桥拆掉一样。许有王听了又羞又恨,加快步伐离开。之后他借口有病,再也不上朝了。 13、老马识途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成语出处《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xi)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成语释义“途”路。老马认识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14、力不从心东汉时,班超受明帝派遣,率领几十个人现使西域,屡建奇功。然而,班超在古西域经过了27个年头,年事已高,身体衰弱,思家心切,于是就写了封信,叫他的儿子捎至汉朝,请求和帝刘肇把他调回。此信未见反应。他的妹妹班昭又上书皇帝,申明哥哥的意思。 信中有这样的几句话:“班超和他同去西域的人中,年龄最大,现在已过花甲之年,体弱多病,头发已白,两手不遂,耳朵不灵,眼睛不亮,扶着手杖才能走路……如果有淬不及防的暴乱事件发生,班超的气力,不能顺从心里的意愿了,这样,对上会损害国家的长治之功,对下会毁坏忠臣好不容易取得的成果,实在令人痛心呀!” 和帝刘肇被深深地感动了,马上传旨调班超回汉。班超回到洛阳不到一个月,就因胸胁病加重而支世,终年71岁。 成语出处: 《后汉书・班超传》如有卒暴,超之气力,不能从心 成语释义: 比喻力量不够,无法实现愿望。 15、取长补短战国时期,滕文公从楚国路经宋国时会见孟子,孟子给他讲一些人性本是善良的道理,勉励他要以尧舜之道治理天下,还要他截长补短,发挥地区优势,以仁政来治理天下,滕国可以成为一个强国。滕文公听了孟子的言论未置可否,只是微笑应付。 1、后来居上 汲黯是西汉武帝时代人,以刚直正义、敢讲真话而受人尊重。他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节,讲求实效。虽然表面上不那么轰轰烈烈,却能把一个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因此,朝廷把他从东海太守调到朝廷当主爵都尉――一种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职。 有一次,汉武帝说要实行儒家的仁义之政,为老百姓办好事了。没等皇帝把话说完,汲黯就说:“陛下内心里那么贪婪多欲,表面上却要装得实行仁政,这是何苦呢?”一句话把皇帝噎了回去。汉武帝登时脸色大变,宣布罢朝,满朝文武都为汲黯捏着一把汗,担心他会因此招来大祸。武帝回到宫里以后,对身边的人说,汲黯这个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从此以后,汲黯的官职再也没有提升。他当主爵都尉的时候,公孙弘、张汤都还是不起眼的小官,后来,他们一个劲儿住上升,公孙弘当上了丞相,张汤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还蹲在原地没动窝。有一天,汲黯对武帝说,陛下使用群臣,跟码劈柴一样,是“后来者居上”啊!汉武帝当然听得出这是发牢骚。于是,转脸对臣下们说:“人真是不能不学习啊!你们听汲黯说话,越来越离谱了!” 成语出自 《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3、囫囵吞枣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 4、事半功倍战国时期,孟子问公孙丑如何看待统一中国,他说周文王施行仁政,使国家富强而最终消灭昏庸残暴的商纣王。现在拥有万辆兵车泱泱大国的齐国,如果能施行仁政,老百姓就会安居乐业,外面的人会来归顺,只做一半的事收到成倍的效果。 5、手不释卷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孙权列举自己及前人的例子,如“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谓老而好学。”吕蒙深受感动,从此发愤学习,学问提高很快。 6、亡羊补牢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7、弄巧成拙 北宋时期,有位画家,叫孙知微。专擅长人物画,一次,他受成都寿宁寺的委托,画一幅《九耀星君图》。他用心将图用笔勾好,人物栩栩如生,衣带飘飘,宛然仙姿,只剩下着色最后一道工序。恰好此时有朋友请去他饮酒,他放下笔,将画仔细看了好一会,觉得还算满意,便对弟子们说:“这幅画的线条我已全部画好,只剩下着色,你们须小心些,不要着错了颜色,我去朋友家有事,回来时,希望你们画好。” 孙知微走后,弟子们围住画,反复观看老师用笔的技巧和总体构图的高妙,互相交流心得。 有人说:“你看那水暖星君的神态多么逼真,长髯飘洒,不怒而威。” 还有的说:“菩萨脚下的祥云综绕,真正的神姿仙态,让人肃然起敬。” 其中有一个叫童仁益的弟子,平时专门卖弄小聪明,喜欢哗众取宠,只有他一个人装模作样地一言不发。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说话,莫非这幅画有什么缺欠?” 童仁益故作高深地说:“水暖星君身边的童子神态很传神,只是他手中的水晶瓶好像少了点东西。” 众弟子说:“没发现少什么呀。” 童仁益说:“老师每次画瓶子,总要在瓶中画一枝鲜花,可这次却没有。也许是急于出门,来不及画好,我们还是画好了再着色吧。” 童仁益说着,用心在瓶口画了一枝艳丽的红莲花。 孙知微从朋友家回来,发现童子手中的瓶子生出一朵莲花,又气又笑地说:“这是谁干的蠢事,若仅仅是画蛇添足倒还罢了,这简直是弄巧成拙嘛。童子手中的瓶子,是水暖星君用来降服水怪的镇妖瓶,你们给添上莲花,把宝瓶变成了普通装花的瓶,岂不成了天大笑话。”说着,把画撕个粉碎。众弟子看着童仁益,默默低头不语。 8、雪中送炭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范成大一生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深受人们的喜爱,晚年退居故乡石湖,自号石湖居士,他著作被编为《石湖居士诗集》,其中有一首《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