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蛛崛起,为什么石炭纪会出现身长接近3米的巨型蜈蚣?
距今3.6亿到3亿年前的古生代石炭纪,在地质史上被称为“巨虫时代”,孕育出了一大批巨型节肢动物。其中就包括大家所熟知的“巨型蜈蚣”。
石炭纪巨虫的辉煌所谓的“巨型蜈蚣”,其实叫做节胸,属于节肢门—多足亚门—倍足纲,而蜈蚣属于节肢门—多足亚门—唇足纲,它们都不属于一个纲的,亲缘关系相当远了。举例来说的话,它们之间就类似于人类和鱼的关系。
因此,节胸不是什么巨型蜈蚣,它和马陆同属一纲,可以认为它们是一类古马陆。节胸有大有小,小的种类只有几厘米,大的种类有2.4米,半米宽。后者是根据在新墨西哥发现的足迹化石推断的,这只巨型节胸的脚印就像两道平行的轮胎痕迹。巨型节胸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陆生节肢动物。
巨型节胸虽然很大,但并不可怕。因为从化石看它们并没有强大的口器,无法进行捕食,肠道内容物和粪便化石也表明了它们是一种以植物碎屑为食的食腐动物。
石炭纪同时生活着巨型昆虫,当时已经出现的有翼昆虫有蜻蜓和蟑螂,其他类群尚未出现。巨脉蜻蜓翼展有74厘米宽,它们就是石炭纪的老鹰,在空中盘旋,以其他节肢动物为食。
石炭纪巨型蜘蛛的传说,源自1980年在阿根廷发现的一个化石,这个化石呈现出了一个体长40厘米、腿宽50厘米的大型蜘蛛。然而,2005年,曼彻斯特大学的蜘蛛专家保罗·赛尔登重新检查了这个化石,他发现这根本不是蜘蛛,而是一只带有硬壳的海蝎(板足鲎)。截至目前,蜘蛛体型纪录的保持者仍然是1965年在委内瑞拉发现的巨型食鸟蛛,石炭纪尚未发现比现代蜘蛛更大的种类。
有史以来最大的节肢动物:耶克尔鲎(海蝎)化石
石炭纪时期陆地上确实有巨型蛛形纲动物,不过不是蜘蛛,而是蝎子。肺蝎长达70厘米,在当时是可怕的杀手,其毒刺足以放倒一些四足动物了。
石炭纪为什么能成为“巨虫时代”?石炭纪成为巨虫时代,和当时的富氧环境有直接关系。当时的情况是,蕨类和裸子植物已经在陆地上繁盛,出现了大片的热带雨林,但是却没有以活的植物为食的动物,节肢动物只能吃死去的植物碎屑。再加上石炭纪的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蕨类植物大面积蔓延,它们通过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就越来越高了。
石炭纪的热带雨林景观
节肢动物在海里本来是用鳃呼吸的,它们登陆之后就换了一套呼吸系统。昆虫的外骨骼上布满了微小的气管,可以将氧气直接输送到组织内部,而无需经过循环系统。这种体表扩散型的呼吸,对于小型动物来说特别高效。因为越小的动物,其表面积/体积比就越大。因此,正如我们看到的,昆虫大多是一些小不点。
但石炭纪的环境与今天不同,当时的大气中氧气浓度特别的高,达到了35%,是地球有史以来氧气浓度的巅峰期,今天只有21%。这么高的氧气浓度足以供养昆虫走向大型化。
另外,当时,没有植食性动物,只有捕食者和食腐动物。各类节肢动物成功地利用当时的富氧环境,展开了一场比体型的生存竞赛,长得大就可以吃掉对方,而长得小的只能被对方吃掉,只有那些长得足够大的才能留下后代,并把自己的个子大的基因遗传给下一代。这样经过石炭纪几千万年的演化,各类节肢动物就纷纷变得越来越大了。
“巨虫时代”是如何终结的?距今3亿年前的石炭纪末期,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冰川运动,冈瓦纳大陆的南部为冰川所覆盖,海平面下降了100米。地球环境由温暖、潮湿转为炎热、干燥。大片热带雨林因不适应新的环境而纷纷消亡,这就是石炭纪末雨林崩溃事件。
石炭纪的石松化石
由于热带雨林崩溃,大气中氧气浓度在石炭纪之后的二叠纪急剧下降,从35%下降到15%,这个氧气浓度已经无法供养这些巨虫了,于是巨型节肢动物就走向了灭绝,只有那些小型化的种类活了下来。
节肢动物是动物界的登陆先锋,它们在4.5亿年前的奥陶纪晚期就开始登陆了。到3.7亿年前的泥盆纪晚期,四足动物也开始了登陆之旅。石炭纪中后期两栖动物和巨型节肢动物在陆地上共同繁盛,原始的爬行动物出现。
石炭纪:巨虫和两栖动物共存
爬行动物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比巨虫和两栖动物更强,石炭纪以后地球就进入了长达2.3亿年的爬行动物时代。爬行动物出现了很多植食性种类,从此动物和植物的关系彻底改变了,动物控制着植物,使植物无法无序蔓延,大气中氧气浓度受到了控制,从此以后,地球再也没有出现过石炭纪那种富氧环境。
与此同时,在爬行动物的主宰下,体型大的节肢动物不再是优势,反而是累赘,体型越大就越容易被食虫性的四足动物发现并捕食,留下后代的几率反而越小。于是,节肢动物就此走向了小型化,并繁衍至今。巨虫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今天只能从化石记录中感叹它们曾经的辉煌。
二叠纪:爬行动物时代来临
了解动物知识,关注动物博览。
如何看待印度25亿人的大罢工?
印度2.5亿人大罢工所为何事?印度迈向超级大国还是走向崩溃?
2020年,本以为能迈向超级大国的印度,忽然变得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先是发生数十人冻死惨剧,再就是蔓延9个邦的游行和骚乱,如今,2.5亿人走上街头,进行罢工抗议,我们不禁想问,印度到底怎么了?这是要迈向超级大国还是走向崩溃?
印度为何发生2.5亿人大罢工?
据了解,印度多个城市发生了罢工事件,大约有2.5亿人走上街头抗议总理莫迪的经济政策。印度工会中心秘书长塔潘·森表示,包括喀拉拉邦、西孟加拉邦、比哈尔邦、奥里萨邦和阿萨姆邦在内的至少12个邦的约2.5亿人参加了这次全国性罢工。
不清楚印度工会到底是什么政治立场,如果印度真的有2.5亿人参与罢工,那可能意味着几乎所有的印度工薪阶层参与了罢工。很明显,这个数据可能有一定水分。
这次罢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分析可能有这样几个:
1,莫迪用欺骗性口号赢得选举,却不能兑现承诺。莫迪曾经信誓旦旦向全世界宣告,2020年1月1日,印度将成为世界性超级大国。可是,2020年1月已经到来,印度没有半毛钱的变化,印度人民的口袋没有半毛钱的增加。莫迪的承诺落空,被舆论狙击,实在是情理之中。
2,印度国内矛盾频繁,莫迪无力掌控局势。莫迪靠着印度教为特色的印度人民党赢得总理职位,执政过程中执行了印度教优先、印度斯坦族优先的政策,2亿多的伊斯兰教人民,被视为二等公民。这在号称世界最大民主国家的印度,简直不敢想象。
3,印度私有化眼中,蛀虫可能正在瓜分印度。全印度银行员工协会秘书长温卡塔查拉姆说,在国有银行的85万名员工中,估计有50万人将于今天参加罢工。如果属实的话,那意味着所谓的"莫迪经济学"在银行领域已经全面失败。印度把国有银行私有化,极有可能已经出现了国有资产贱卖,甚至被直接侵吞的情况。
4,2019年经济放缓严重,人民就业不足、信心不足。莫迪正在面对的是2009年以来的最慢经济增速。印度人口增速超过经济增速的情况下,意味着这个国家的人均资源正在缩减。目前印度失业率已经是40年来最低。
5,反对党乘机兴风作浪,意图推翻莫迪政府。这次举行罢工的工会组织,主要掌握在印度共产党和印度国大党手里,而莫迪手里的人民党工会有1000万会员,并没有参与。通过罢工让莫迪灰头土脸,这在英美国家实在是常见,以后估计印度也会适应了。
印度为何不能成为超级大国?只因70年前做出了错误选择。
不管是国大党的印度,还是人民党的印度,都不可能成为超级大国,这是因为,印度的立国基础,本身就是在沙滩之上的。印度在1947年建国时,面对hard模式和easy模式,毅然选择了easy模式。70年前的这个选择,让印度永远无法成为超级大国,甚至做地区性强国也是虚弱无力。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世界上任何一个超级大国的王霸之业建立,都经历了一般国家难以想象的苦难。没有十月革命,就没有强大的苏联,没有艰苦的西进运动和南北战争,就没有美国的一家独大,甚至观察英国、西班牙等国,你会发现没有一个超级大国是靠着左右逢源建立的。
可是,印度居然真的天真的以为,只要认了某国当老大,就能成就霸业。
这就是所谓的easy模式。
1947年,尼赫鲁说,印度要做超级大国,要做有声有色的大国。这个大国梦,要通过打压孟加拉、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等小国来实现,而想要获得在南亚次大陆的绝对控制力,就必须和苏联、美国搞好关系,左右逢源,为自己最好的发展机会。
事实证明,这种投机取巧的方式,顶多能算是生存,发展壮大几乎不可能!
所以,印度建国73年来,没有像样的科技成就,没有享誉世界的科学家,没有让世界经验的拳头产品。70年过去了,世界上农业人口最多的印度,居然连镰刀都要进口才能满足。
(印度有条新闻说目前镰刀除了刀刃,都能自主生产。好吧,好厉害!)
反观东方大国,为了人民福祉和国家独立,毅然选择了hard模式,建国30周年时才和美国建交,就连关系最好的苏联,都有长达30年的敌对期。
温室里的花朵,也许会开得好看,但永远不会是参天大树。
印度就是这样,从没经历过苦难,不会辉煌,只能一天天烂下去。
印度可能会成为美国强有力竟争对手?
对于印度,我们既不要高估了它,也不要小瞧了它。10~20年成为美国对手,那有点估计过高了,三五十年之后还是有可能的。
大家都知道印度由于和西方文化比较接近,过去又是西方的鼻祖国英国的殖民地,就因为这一点优势反倒成为他现在在西方国家之间的通行证,这有点太讽刺了吧。
由于和西方在文化价值观等各方面有一些相近的因素,虽然他是一个亚洲国家,但是欧美国家还常常很看重他,不觉得他是一个有害的国家,起码某种程度上不防范他,不防备他。这对印度来说是具有非常好的国际环境和条件的。
正因为印度具备非常好的国际发展环境和条件,所以说这些年发展的很快,如果不是因为受疫情影响,前几年还成为超越我国的增长速度,成为发展中国家增长速度最快的。
这样一来也不知道咋的,突然就激发了印度的斗志,突然把他的大国梦想一下子给搞醒了,也梦想着成为一个世界屈指可数的大国目的,对外宣称要把印度建设成有声有色的大国,大概就是基于这样的基础吧。
从目前来看美国倒是不把印度当回事,但是印度总是对标对表东方大国,没事就想超越中国。
可以想见印度,如果超越中国的梦想实现之后,肯定就要奔着没过去,目前可能许多人都认为印度超越美国是它的大国目标。
实际上在过二三十年之后,美国已经被中国超越了印度,那个时候会不会超过美国呢?或者会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了,这个还真不好说了。
所以说这个问题有点怪,10年20年之后中国都有可能超越美国,那么那个时候美国甚至都不是印度人梦想超越的对象。所以这个题有点假设中国不能超越美国,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吧。这样的假设其实就存在漏洞。
好吧,先把中国撇开再说吧,10~20年之后印度会成为美国的超级竞争对手,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目前美国的GDP是21.4万亿美元,印度的GDP是2.88万亿美元。相差近8倍,那么10~20年就想赶上,那基本上没有可能性,起码说要超过美国GDP的一半,才能够有可能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这个起码到30年往后才有可能了。
如果说30年往后,印度要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GDP达到美国的一半以上,那么只有以下的可能。
一方面印度要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受疫情影响,印度的经济已经下降了20%多,到了年底甚至有极端的预测会超过50%,这种状况如何赶上美国追到美国也受引起影响很大,但是却没有这么高的比例。
另一方面,除非是美国犯了重大错误,在各个方面经济陷入停滞,科技陷入落后的状态。反对说白了就是美国坐在地上等着印度这只大兔子往前跑,他自己像乌龟一样在那里晒肚皮,大家觉得这个可能性大吗?不太大,所以二三十年可能性很小,三五十年还是有可能。
文心评论:
印度最大的优势就是它的人口13亿多,如果再过些时候都超过中国也都会没有宣言,在此状况下,印度如果把人口的优势发挥好,赶上美国那是肯定的,至于多少年那就不好说啊。不过人口多也不是必然优势,弄不好还是劣势,是国家动荡的根源。
各位网友觉得硬度什么时候能够赶上美国了?
为什么公知喜欢晚清和民国?
提起民国,您会想起什么?十里洋场的灯红酒绿,莺歌燕舞?还是西式洋房别墅里一个个衣装得体,举止优雅的俊男靓女?亦或绿草茵茵的高校学府里,慷慨陈词的国学大师?
诚然,这些都是民国里存在的客观事实,谁也无法否认。但这世间有光就必有暗,有其靓丽光鲜的地方,就必然有丑陋阴暗的存在。
比如说被军阀连年征战搞得千疮百孔的华北平原上,有数百万的人流离失所,沦为了食不果腹的难民;广袤的黄泛区里,有许多人为了一口吃食,不得不卖儿卖女,甚至是易子而食;许多城市的街角墙边,总能看到骨瘦嶙峋,衣不蔽体,被鸦片掏空了身体和家产的烟民,亦或遭受恶性通货膨胀的国统区里,大把钞票却无法兑换斗升大米,人们不得不绝望地看着自家数代人辛苦积累的财富被洗劫一空。
记得网上曾经有个观点说的是,民国是少数人的盛世,但却是绝大多数人的灾年,说的就是这种两级分化程度直达天际的状况。人们在影视剧中看到那些衣装得体,光鲜亮丽的男男女女,实则都是买办资本家、大地主家的少爷、小姐、姨太,基本上与寻常人家无关。
1、“北洋”
历史上的民国,严格意义来讲其实是分为北洋军阀掌权和国民党统治两大时期,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细分为国共合作,并肩战斗的北伐战争阶段和“4·12”之后的国民党独裁统治阶段。
北洋军阀起源于晚清时期的“小站练兵”。当时的袁世凯临危受命,按照西方军典在小站这里训练出了一支战力极强的现代化新军。原本清廷是寄希望于这些容貌焕然一新,战力强悍的新军起到镇压国内叛乱,稳住分崩离析局势的作用,但遗憾的是,这些接受了新潮思想影响的新军反倒成为了推翻其腐朽统治的终结者。
而作为新军的头领,老袁也是凭借着推翻满清王朝的不世之功,以及手中强大的军事实力才最终登上了中华民国总统的宝座。
按照教科书上的观点,袁世凯和他的北洋军阀势力攫取了革命的胜利果实。这一结果固然与老袁枪杆子够硬,拳头够大有关,但也与南方革命党人自身实力过于拉胯脱不了干系。
就拿推翻满清王朝统治的斗争过程而言,在面对一个被列强反复蹂躏了数十年,又遭到太平天国运动、西北回乱、捻军起义等一系列内乱折腾,全然是奄奄一息的腐朽王朝,革命党人们投入了无数的人力物力,煞费苦心多年搞了多年,愣是一直没有搞出什么名堂来,不禁让人有些怀疑那帮南方革命党人们的业务能力。
这也是后世不断有人质疑在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斗争中,革命党人是否真的起到什么重要作用的缘故。
而且作为近现代史标志性事件的辛亥革命第一枪,其过程亦是十分的曲折,如果不是驻守武汉的清军主力都被调往了四川镇压铁路工人大罢工,导致当地军力空虚,Hold不住场面,武昌起义大概率仍会重蹈“黄花岗起义”失败的覆辙。
不过话虽如此,假如没有革命党人前仆后继,不顾生死,坚持不懈地斗争呐喊,唤醒了底层民众的反抗意识,腐朽的满清王朝恐怕仍旧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仍会继续着对外割地赔款、阿臾谄媚,对内残酷剥削、敲骨吸髓。
可以说武昌起义胜利是有其偶然性,又有历史的必然性,革命党人的功绩和牺牲不可磨灭。
放眼当时的国内形势,满清的统治已经到了即将崩盘的当口,各地的封疆大吏、军头们,以及既得利益体,本就已不大听从朝廷的号令,暗中渐生反意,只是慑于满清数百年的统治所积累下的余威,暂时举棋不定罢了。
结果武昌军营里的这一声枪响,使大家注意到偌大的满清政府在面对一小撮军人闹事,竟然都完全搞不定,全然没有了当年刀劈太平军,脚踏捻军的狠辣劲。
既然您老人家那么虚,那就休怪人家破鼓万人捶了,不造反还真是有点对不起您了。
所以,就在武昌起义之后没多久,南方各省纷纷对外发表电文,宣告脱离满清政府的统治。这个时候,作为满清政府最后一支军事力量的实际掌控者,北洋新军的大头领袁世凯也不禁动了小心思。
既然南方的那帮子弱鸡都能搞成事,那么咱老袁手下兵强马壮,枪杆子够硬,是否也可以有所作为呢?
于是乎,1911年2月12日,反意已决的袁世凯率军入京,成功迫使清帝溥仪退位,国祚两百多年的满清王朝终于走向了彻底的覆灭。
满清寿终正寝后,接下来的中国走到了一个极为关键的十字路口,究竟是各省独立建国,神州大地自此化为一盘散沙,各自为政?还是大家依旧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共同建立一个大一统新中华?
后来的事实证明,自秦始皇起始,便开始施行“车同轨,书同文”的我国,大一统的信念那是绝对的深入人心。尽管大家对于自身的利益划分、内政外交的许多地方意见并不甚统一,但是在保持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的这件事上,绝大多数人还是能够达成共识的。
于是建立一个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的共和国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然而在谁当总统这件事上,各方的意见却发生了分歧。
按理说,孙中山作为革命的领袖、先驱者,由他来当这个大总统是众望所归,没有什么问题的,但问题恰恰就出在了这个“按理说”。
现实的情况是,这个世界终究是一个弱肉强食,讲究丛林法则的世界,谁的拳头更大显然就更有说服力。于是在经过了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博弈,权力斗争之后,拳头更大、军事实力更强的袁世凯取得了总统的宝座,北洋系完胜。
在这里必须多说一句,孙中山作为一名革命的先驱者,是真正意义上的伟人,其思想觉悟自是不言而喻。
诚然,单论手中所掌控的军事实力,孙中山与南方的革命党是远远不如北方的袁世凯和他的北洋势力。但在当时,依照孙中山的个人声望和拥护者的数量,中华民国总统的宝座绝对是实至名归,这一点无论是各省的督军大佬,还是袁世凯他本人,都是没有异议的。但为了国内各势力的团结,为了和平,为了让我们这个饱经苦难的中华民族少些改朝换代的纷争阵痛,他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将总统的位置拱手让出,高风亮节,可见一斑。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就要大骂袁世凯是个厚颜无耻的大军阀,窃国大盗云云,但实事求是的讲,就个人能力而言,老袁这个人还是很有几把刷子的。作为晚清重臣,北洋军头的他,在成为民国大总统之后,充分发挥了其治国理政的才能,内政外交耍的飞起。像什么创建新式军队,培养大批军事人才、创立警察制度、设立春节、督修铁路、办工厂、大力发展实业、废除科举制度,推广免费国民学校、维护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等等,一切都搞得有声有色。如果不是后来整出了称帝这一档子幺蛾子事儿,老袁大概率会成为类似华盛顿+汉密尔顿的人物,妥妥的伟人一枚。
不过可惜的是,历史并没有如果,称帝这一件事足以抹杀掉他之前所有的功绩。
历史又一次的证明,逆天下大势而为者,终究会被历史的车轮所碾碎。
老袁死后,原本齐整的北洋势力顿时化作了一盘散沙,各个军阀为了争夺权力地盘,开启了旷日持久的混战模式,一会儿直系打皖系,一会儿直系打奉系,一会儿直奉又联合起来搞皖系,大家你来我往,打得好不热闹。
军阀们打得一片热火朝天,十分过瘾,却坑苦了广大的民众,无数的人家破人亡,背井离乡,踏上了逃亡的道路。眼瞅着北洋系的军阀们不顾人民的死活,连年征战,倒行逆施。早已下野的孙中山再也无法忍受,在我党的支持下,成立黄埔军校,组建国民革命军,联合南方的几个军头发起著名的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的过程可谓是风卷残云,狂风扫落叶,拥有信仰BUFF加成的新军很快就击败了直系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等人,又吸收了冯玉祥、阎锡山等旧军阀势力,并将奉系军头张作霖赶出了山海关。间接导致兵败的张作霖在回撤的路上,被日本人在皇姑屯给炸死。张作霖死后,他的儿子,也就是被后人戏称的“张小六”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领导,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统一。
至此,诞生于晚清小站的北洋势力,终于走向了彻底覆灭的结局。
2、国民党
提起国民党,就不能不聊我国人民耳熟能详的“微操大师”蒋光头、蒋中正了。众所周知,蒋的崛起得益于孙中山先生的器重,而他的人生最高光时刻正是推翻北洋军阀的北伐战争。
那个时候的“微操大师”壮志凌云,意气风发,他高举反帝反军阀的“三民主义”大旗誓师北伐,民心所向,全军上下士气爆棚,一路平A,轻而易举地就荡平了那些不得民心的旧军阀,建立了一个形式上统一的国民革命政府。
这一时期的国民革命政府朝气蓬勃,人才济济,集合了无数的有志之士,大家无论是什么民族,什么党派,什么信仰,全都期望这个国家从此变得富强民主,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按照这个剧本发展下去,一个国富民强的中华民国指日可待,但走向富强的道路哪里会如此平坦顺畅?那些既得利益体的列强、买办资本家、大地主又岂会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利益受损?于是在经过了一番精挑细选之后,他们敏锐的发觉了“微操大师”的反骨仔属性,结果又是大炮威胁,又是美元金条攻势,终于迫使“微操大师”放弃了自己的信仰,转而走向人民的对立面,沦为了一个手上沾满鲜血的新军阀。
失去信仰的“微操大师”和他的国民党与列强、大地主、买办资本家组成利益联盟,他们给钱、给粮、给援助,全力拥护“微操大师”的统治,而“微操大师”则是投桃报李,保障列强、大地主、买办资本家在华的利益。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国民党政府已经和晚清、北洋政府没有什么两样了。
“嘴上都是主义,心里全是生意”成为了绝大多数国民党人的人生写照,他们一个个开始从信仰“三民主义”的热血青年,逐渐沦为了只认金钱和权力的官僚。
也许有人会说,只要能够成功上位掌权,没了信仰也无所谓吧?事实上,信仰这件事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人们的想象,没了信仰的加持,想要做成某些事,想要维持统治的向心力,那就只能依靠权术和利益了,而利益这个东西又是这世间最不稳定,最不可靠的事情。
关于这一段其实也不难理解,假如说一个人对于国家或者组织的忠诚度仅仅只是取决于价码的高低,那么他毫无疑问地会沦为毫无气节,毫无道德底线的利己主义者。为了利益,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曲线救国”当汉奸,亦会将重要的情报消息高价卖给敌对阵营,更会不顾民间疾苦,对劳苦大众进行敲骨吸髓般地剥削压迫,一切只为升官牟利,只为挣碎银几两,黄金美元若干。
而国民党政府的中后期,从上至下,基本上都是《潜伏》中谢若林这种货色,敢问这样的政府、这样的政党,焉有不灭亡的道理?
说了这么多,只是想要告诫那些怀念所谓“民国盛世”的民国粉们,仅仅苟延残喘三十余年的中华民国并不是什么盛世,它其实是中国最腐朽、最黑暗的时期之一。这一时期的中国,列强和买办资本家横行霸道,肆意掠夺资源;军阀割据,动乱不休,人民饱经战乱之苦;黄赌毒横行,侵蚀着人民的肌体灵魂;地主阶层敲骨吸髓般地剥削压迫,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为什么很多人讨厌和批评公知?
答:公知以前确实是个褒义词,是汉奸买国贼,把它染色成了贬义词,为什么有些人讨厌批评公知呢?
(一)这是公知们崇洋媚外,惹怒了有良知中国人民的结果:比喻:鼓吹了多年以美国为首,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比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好,把美国说成是天堂,把祖国母亲,比喻成贫穷落后的地狱,鼓励有钱人,办理双户籍,挣着自己祖国母亲的钱,到西方国家定居享受。
(二)不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有选择的学习西方国家长处,来泥补我们国家的发展不足处,而是完全用照抄作业的方法,把资本主义制下的东西,搬到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来用。
(三)公知们大部分是,资产阶级自私自利的人,他们的人生观,就是人不为己,天柱地灭,只要西方国家给公知钱,什么国家机密,什么爱国主义,统统沒有私人利益重要。
(四)由此可见,许多人起来讨厌批评公知,这说明中国人民已经觉醒了,已经认识了公知们的丑恶嘴脸,所以,才起来声讨批判这些,披着公知的外衣,暗地里干着汉奸买国贼的抅当。
(原创于2O21年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