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当国王,农村老俗话说男要午?
男要午女要子,意思是出生在午时的男孩和出生在子时的女孩,都非常优秀,这句话没有丝毫道理,完全是迷信的说法,一个人是否优秀和出生的时辰没有任何关系的。下面星火情殇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交流这个问题。
男要午女要子这句民间俗语出自一首民间流传的算命歌诀:
子午卯酉四时高,为人清秀呈英豪;多数兄弟难为伴,一双父母并无骄。时初多数先亡父,时末慈母去得早;财禄荣华需自置,名位通天得势高。
现在给大家讲解下这几句歌诀的意思。
一天有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时(23点—1点)丑时(1点—3点)寅时(3点—5点)卯时(5点—7点)辰时(7点—9点)巳时(9—11点)午时(11点—13点)未时(13点—15点)申时(15点—17点)酉时(17点—19点)戌时(19点—21点)亥时(21点—23点),其中子午卯酉这四个时辰被认为是最好的时辰。
这四个时辰叫四正时,因为子代表正北方,午代表正南方,卯代表正东方,酉代表正西方,这四个时辰位居正中,气专而纯,所以认为这四个时辰里出生的人,命运要比其他时辰好。
而且在民间人们认为,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出生的人,女子长的漂亮,男子长的英俊,不依靠父母,自己就能成就一番事业,要名有名,要官职有官职,一生荣华富贵。
正因为民间流传的这几句歌诀,让人们认为子时和午时是两个最好的时辰,子时是一天里阴气最盛的时候,女子属阴,如果女子出生在子时阴气最盛的时候,被认为女子会更加阴柔美丽,午时是一天里阳气最强旺的时辰,男子属阳,出生在午时,天生阳气更旺,人长得更阳刚英俊,但是,如果女子出生在午时阳气最旺的时候,男子出生在子时阴气最盛的时辰,就反而不美了,在民间有些人认为女子出生在午时阳气最盛的时候,会出现男性的阳刚性格,而男子出生在子时阴气最盛的时候,就会容易长成女子的阴柔性格。
所以,男要午女要子的意思是男孩最好出生在午时,不能出生在子时,女孩要出生在子时,而不能出生在午时,这样的男孩女孩命运才是最好的。
当然男要午女要子这句话是没有丝毫道理的,人无论出生在哪个时辰,命运都有好有坏,一天里十二个时辰,哪个时辰里出生的人,都有荣华富贵者,也有穷困潦倒者。总之,男生午女生子,这句话没有什么道理,只是人们根据民间流传的一些算命歌诀,杜撰出来的,久而久之,就成了一句民间流传的俗语。你觉得指的是哪三思呢?
“三思而后行”如今已是给予别人在做重大决策时“最具指导意义”的意见。例如,辞职。领导会说:“三思而后行啊。别这山望着那山高。”又如离婚。闺蜜会说“三思而后行啊!离婚了孩子该怎么办。”再如创业。父母好友会说:“我劝你还是三思而后行,现在生意难做啊。”
凡此种种,皆是“三思而后行”如今之意。此“三思”是叫我们思危,思变,思退。亦是犹而未决之思,虑而不定之思,定而不得之思。此处“三”字可做复数解,亦可做数字三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若经此三思,犹而决,虑而定,定而得呢?猜想结果应是为人处事面面俱到,事事如意吧。其实不然。结果往往并不令人如意。辞职一事,领导劝你三思,你也听了劝,三思之后若有所悟,因为下家还没找好,下个月的房贷车贷也还没着落,所以坚持上岗。结果却是你仍要忍受同事的排挤,经济上的窘迫,前途渺茫所带来的焦虑。三思而后行带给你的是身心俱疲。离婚一事。“宁拆一座庙,不破一桩婚。”闺蜜本着这个原则,好言相劝,让你三思而后行。想想孩子,回忆曾经的美好爱情,往日的点点滴滴。就又住在了一个屋檐下。事实却是,你俩貌合神离,心存芥蒂,谁看谁都不痛快,觉得对方一无是处。当初选择不离婚是为了孩子,可如今孩子却承受了比单亲更可怕的伤痛。三思而后行,带给你的是无尽的苦难,也捎带上了孩子。创业一事。父母好友劝你三思而后行,好不容易攒下的家底应慎之又慎。三思之后,你选择了安稳度日,老婆孩子热炕头。但这些对有着雄心壮志的你来说,是一种折磨。不是么?此时的你其实还是曾经那个不甘平庸的你。生活磨平了你的棱角,却也让你变得更加坚毅。
为了维持家庭稳定,保障经济来源,能按时还贷,而选择不辞职;为了孩子能有一个健全的家庭,再给彼此一次机会,而选择不离婚;为了不至于一败涂地,一无所有,而选择不创业;这些看似合情合理,但最大的不该就是你欺骗了自己。欺骗自己其实是最大的自私。
现如今“三思而后行”难道就没一点好处吗?我要说,好处还是有的,会让你懂得约束自己。
有一个女生,她正在减肥。一日,朋友聚会。桌上炸鸡啤酒小龙虾。“那可是忍了一个月没吃的炸鸡呀!”这个女生犹豫了,”要不要吃一块”。这时心底有个声音劝诫她:三思而后行。是的,女生想到,吃了这只鸡腿,自己又得多跑几公里步,又得多做几组仰卧起坐,又得多骑几十分钟动感单车。最可怕的是,就算做了这些,也不一定能消耗掉这只鸡腿所带来的脂肪,卡路里。想到这,只好作罢。还有一个小伙子,血气方刚。某天,公交车上,站在他前面的是一位身材高挑的女孩儿,前凸后翘,面容姣好,肤白似雪,披散着头发。发尖撩过小伙的脸庞,他不淡定了,手指扣着掌心,左顾右盼,想着要不要做一回“咸猪手”。这时心底有个声音警告他,三思而后行。“是啊!这一把摸下去估计得捱巴掌,还有可能进派出所,带上色狼的帽子。真他么猥琐,你还是不是个男人!”于是他收回了罪恶之手。
为了自己能减肥成功,克制自己不要去吃那只鸡腿;为了自己不被带上色狼的帽子,不那么猥琐,控制自己没有伸出那只手。这些都是三思而后行所带来的好处。他们没有欺骗自己,他们在跟自己对话。食色,性也。与自己对话,是最精深的思考。
既然“三思”有今意之解,那么在今意之前必有古意。说完“三思”今意,我们且看古意如何,孰优孰劣。欲知古意得从头说起。
“三思而后行”语出《论语.公治长》篇。原文如下: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论语》一书是由孔子及其弟子谈话讨论做集而成。凡是讨论,必有内容。或论人,或论事,或论政。此处即是论人。若脱离人、事去解读《论语》,则偏离了它最本真的意义。如此,我们从人说起。
季文子,鲁国大夫,季孙,行父。历任鲁国文、宣、成、襄四公。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四朝元老,政坛不倒翁了。在春秋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季文子着实是有两把刷子的。他为政清廉,节用爱民。《左传》《史记》中皆有记载。作为不倒翁,必然也有他的独特手段。这手段就是凡事三思而后行,此亦为后世诸家所不耻。程子曰:“为恶之人,未尝之有思,有思则为善矣。然至于再则已审,三则私意起反惑矣,故夫子讥之。”朱子曰:“每事必三思而后行,若使晋而求遭丧之礼以行。而宣公篡立,文子乃不能讨,反为之使齐纳赂焉,岂非程子所谓私意起而反惑之验欤?是以君子务穷理而贵果断,不徒多思之为尚。”钱穆先生《论语新解》,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中皆有于此意相通之解。宦懋庸《论语稽》说:“文子生平盖祸福利害之太明,故其美恶两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过为谨慎;然其流弊将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这应算是对季文子其人以及“三思而后行”做出的最好注解了。
如此,有三思则必有初思。初思为体,三思为用。初思如辞职,离婚,创业等具体事项。三思如辞职之后房贷还不上该怎么办,离婚之后孩子无人养该怎么办,创业失败之后一无所有该怎么办,皆指事物对身边的人及自己的影响。初思即是对事物本身之思,三思即加入了诸多外界因素,或正向的或逆向的,是深于世故之思。故孔子谓:“再,斯可矣”即是对事物本身之思,亦即对初思行再思之功。然初思有善有恶,有利有害。再思即是为善去恶,趋利避害之思。
今日之“犹而未决之思”,“虑而不定之思”,“定而不得之思”,皆是对事物所产生的外在影响之思,而非对事物本身之思。三思之意若为对初思之思,方可算得上是“最具指导意义”的意见。
初思不定,三思定之;初思定,再思即可。三思而后行,不是思结果,思影响,应是自己与自己对话,别欺骗,别隐藏,坦诚相见,随本真而行。
武则天之后的皇帝是谁?
武则天前后,李唐的皇位更迭有点乱,三十年时间内令人震惊的重大政治事件层出不穷。借着这个话题,把高宗李治驾崩后,皇位传承顺序,及相关大事件陈述如下。
01李显第一次登基显庆元年(683年)十一月,李治驾崩,皇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李显是李治与武则天的第三子,长子李弘早逝,次子李贤继任太子后,与母亲发生政治冲突,被武则天废为庶人。
可是李显的第一次上位,仅仅在龙椅上坐了55天,就被轰下台。原因就是,李显想提拔韦皇后的父亲韦玄贞为宰相,遭到宰相裴炎的反对。李显激愤之下,说了句冒失的话:“我把天下给韦玄贞,也没什么不可以,何况一个宰相!”
裴炎立刻拿这句话,到皇太后武则天面前告状。武则天正想着如何全面控制朝政,得到裴炎的支持,双方一拍即合。光宅元年(684年)二月,武则天陈兵大殿,废李显为庐陵王,流放房州。
02李旦第一次登基李显被废后,武则天立四子李旦即位,是为唐睿宗。可是李旦从即位的第一天起,就是个傀儡,所有的大权都掌握在母亲手中。甚至很长一段时间,李旦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不得出门半步。
在此期间,武则天大肆诛杀反对派,连当初的盟友裴炎也遭到清洗。又接连平定徐敬业叛乱,屠戮李唐宗室子弟。在强硬手段的打压下,朝中反对势力基本被清除,武则天开始大肆营造登基的舆论宣传。
战战兢兢的李旦,被迫上疏,请求禅位于母亲。天授元年(690年)九月,李旦正式退位,被武则天立为皇太子,赐姓武。
03武周代唐武则天即位后,宣布改国号为“周”,李唐被腰斩。
武则天即位时已经66岁,她也知道自己未来时光不多,所以,从她即位开始,皇嗣之争一直是武周朝的热点。在一批又一批“挺李派”倒下后,武则天终于采纳了狄仁杰的建议,决定立亲儿子为接班人。
可是李旦第一时间拒绝了母亲的好意,大概是吓怕了,他变得倦于政治。李旦的主动退出,让李显成了唯一候选人。圣历元年(698年)三月,李显以治病为由,被武则天悄然接回洛阳,并被册立为皇太子。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以张柬之为首的大臣,突然发动ZB,诛杀了武则天的男宠张昌宗、张易之兄弟,并逼武则天即可逊位给李显,这就是著名的“神龙ZB”。
至此,李显复位,李唐恢复。当年底,武则天病逝。临死前,武则天宣布去掉帝号,遗令将自己以皇后身份,与李治合葬于乾陵。
04李显复位复位后的李显,在政治上倚重韦皇后、安乐公主和武三思,竭力排挤神龙ZB的功臣势力,由此造成了“后派”(韦皇后)与“弟派”(李旦),两大政治势力的搏杀。
景龙四年(710年)六月,李显驾崩。按史书说法,李显死于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的谋杀,不过史学家一般认为这不是事实。
05李重茂即位李显驾崩后,他的四子李重茂即位,史称“殇帝”。李显有四个儿子,长子李重茂被武则天杖杀,次子李重福造反被贬为庶人,三子李重俊发动“景隆ZB”,失败自杀。
李重茂登基后,韦后大权独揽,并企图清洗李旦、太平公主一派。就在李重茂即位的当月,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联合,发动了“唐隆ZB”,诛杀了韦后、安定公主和上官婉儿。
随即,他们又宣布废黜李重茂,拥立李旦复位。
06李旦二次登基李旦一辈子都在躲避政治,可是他的身份,决定了他躲无可躲。作为高宗李治唯一在世的嫡子,曾经的皇帝,李旦被一大批政治力量裹挟,一次又一次卷入残酷的斗争。
李旦复位不久,“唐隆ZB”的亲密战友,太平公主与太子李隆基姑侄俩反目成仇,把李旦搞得焦头烂额。先天元年(712年)八月,李旦不顾反对,宣布禅位于太子李隆基,希望平息姑侄之争。
07李隆基即位李旦未能如愿,他的退位,反而让太平公主加快了推翻李隆基的脚步。李隆基哪是省油的灯,他抢先发难,于先天二年(713年)七月,率先发动了“先天ZB”,将太平公主一党全部诛杀。
从那以后,李唐终于结束了从李治去世后,整整三十年的多事之秋,跨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期。李隆基也因创造了大唐第二个盛世——开元之治,而名垂青史。
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是谁?
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是谁毋庸置疑,肯定是清逊帝爱新觉罗·溥仪,退位前年号为宣统,在位3年。
1912年2月12日(即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清朝皇室颁布退位诏书,中国封建王朝至此结束,其退位诏书引——
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於前,北方诸将亦主张於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溥仪退位后,又颁布《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
甲、关于大清皇帝宣布赞成共和国体,中华民国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如左: 一、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二、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岁用四百万两,俟改铸新币后,改为四百万元。此款由中华民国拨用。 三、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 四、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 五、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均由中华民国支出。 六、以前宫内所用各项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惟以后不得再招阉人。七、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八、原有之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可见民国政府对待清朝皇帝是宽宏大度,而清朝对待我大汉民族的明朝皇帝及其后裔却是赶尽杀绝,随后又颁布了《优待皇室条件》——
乙、关于清族待遇之条件:一、清王公世爵,概仍其旧。二、清皇族对于中华民国国家之公权及私权,与国民同等。三、清皇族私产,一体保护。四、清皇族免当兵之义务。这些个皇族依旧还是米虫之类。
溥仪的一生其实除了这次退位,而后还经历了另外两次退位。
1.1917年7月1日在张勋的帮助下再次成为皇帝,不过这个闹剧仅仅维持到7月12日,就再一次的下台了。
2.九·一八事变之后在日本人控制下做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年号康德(1934年—1945年),所以又称“康德皇帝”。1945年8月17日,日本投降后溥仪在沈阳准备逃亡时被苏联红军俘虏,被带到苏联。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1959年12月4日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的特赦令并成为全国政协委员。
溥仪的一生却是足够传奇,一生结婚四次,娶过五个女人,还离婚一次。
欢迎关注【最爱肉丸子先生】,以轻松有趣的方法,带你畅读历史!
康熙在后宫与妃子讲的是满语还是汉语?
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清圣祖,年号康熙,为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
清朝皇室的语言使用是根据时期来划分的。入关前后宫中通用的是满语和蒙语。比如太宗皇太极的五位主要妃子都是蒙古人,所以当时主要语言为满蒙双语。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康熙初期。史书记载,康熙皇帝与孝庄太后对话使用的也是蒙古语。
而事实上后宫使用的语言是跟整个的民族融和相关的。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皇帝接受汉文化的程度就越来越高,顺治崇尚汉文化,皇帝接受汉文化的程度就越来越高,到了康熙时这种情况就更明显了。 清朝皇子从4岁起就必须接受严格的多语种教育,满、汉、蒙、藏 四种语言是必修课。皇子的师傅也大多满汉均有。所以大多数皇子精通满汉双语,很多人也能说一口流利的蒙古语或藏语,后来的乾隆皇帝还精通维吾尔语 。
满语作为清朝的官方语言,一直被清朝所重视。在后宫的建筑中比如养心殿,坤宁宫这种,就用满语和汉语,两种文字书写。清朝的皇子,必须至少会说汉语,满语。可能还会说蒙古语,藏语。
清朝统治者在保持满贵族优先前提下,很大程度上采取了汉化政策。自康熙中后期起大力推行以儒学为代表的汉文化,汉传统经典成为包括皇帝在内的满族人必修课。 所有施政文书都以满汉两种文字发布。而当时康熙朝的大臣张廷玉、高士奇、李光地等都身居高位,所以从康熙朝中后期开始已经汉化。雍正即位诏书也是以满汉两种文字颁布,所以说篡改诏书把“传位十四阿哥改成传位于四阿哥”的说法基本不成立,还有满文诏书呢,这可能夺嫡失败政敌造谣所致。
我们再来看一下康熙皇帝后妃:
皇后(4位):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孝恭仁皇后乌雅氏(追封)。皇贵妃(3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敦怡皇贵妃瓜尔佳氏、悫惠皇贵妃佟佳氏。贵妃(1位):温僖贵妃钮祜禄氏。妃(11位):顺懿密妃王氏、纯裕勤妃陈氏、惠妃纳喇氏、荣妃马佳氏、平妃赫舍里氏、宜妃郭络罗氏、宣妃博尔济吉特氏、慧妃博尔济吉特氏、成妃戴佳氏、定妃万琉哈氏、良妃卫氏。嫔(10位):熙嫔陈氏、僖嫔赫舍里氏、端嫔董氏、静嫔石氏、安嫔李氏、敬嫔王佳氏、襄嫔高氏、穆嫔陈氏、通嫔纳喇氏、谨嫔色赫图氏。贵人11位 庶妃4位,常在8位,答应10位。
汉族后妃有:
顺懿密妃王氏,纯裕勤太妃陈氏 熙嫔陈氏 襄嫔高氏 穆嫔陈氏 静嫔石氏,端嫔董氏,安嫔李氏,袁贵人,陈贵人,易贵人。庶妃张氏 庶妃王氏 庶妃刘氏
其余不再一一赘述。可见康熙朝皇后及高位嫔妃大都是满族人,少数为蒙古族嫔妃,汉军旗嫔妃虽然人数较多,即使从小就接受满族教育,学习满语,但是如顺懿密妃王氏、纯裕勤妃陈氏即使生育子嗣,也难居高位,多是后来雍正帝尊封的。因此康熙在后宫中主要讲满语。康熙帝后期宠妃密嫔王氏因不懂满语,还特意向康熙请求让懂满语的宫女教自己。而且大多汉族嫔妃不受宠爱,见到皇帝的机会也不多。因此皇帝说汉语的机会也不多。但作为皇帝,他打交道比较多的,还有一些宫女太监。这些人,大多是汉人,而且是贫苦人家的孩子,受教育也比较少,掌握满语的人很少。皇帝吩咐他们,只能使用汉语。所以,皇帝的日常生活,是满语和汉语交替使用。所有施政文书也都以满汉两种文字颁布
但是从乾隆中后期开始,满人已融入汉文化,几乎全部以汉语为母语,满文已渐渐成为仅用于官方历史记载用的纯书面文字。
此文原创盗版必究